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而在不久的将来,就在渝中区大溪沟的滨江带,也将会有一个和“巴黎左岸”、“伦敦南岸”相类似的滨水长廊进入我们的生活中。2013年,一场由渝中区政府主办的创意滨江启动暨国际创意经济发展论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第一次被外界知晓。随之配套的还有华一路以及胜利路的系统景观改造工程,这是渝中区抗战文化长廊以及都市旅行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怎样一个项目?它将为重庆的滨水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它对大溪沟的未来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本刊记者独家为你揭秘。

重庆第一代滨江路的尴尬

站在大溪沟任何一个地点,都能看到嘉陵江缓缓流过。江水之畔,便是重庆第一代滨江路――嘉滨路的身影。不过,身为第一代滨江路,嘉滨路却没能像南滨路、北滨路那样在重庆人的心目中占据过重要地位,这样的境遇使得嘉滨路陷入了很长时间的尴尬。

中国社科院的艾骏,研究过国内众多的滨江大道,他给本刊记者直接点出了嘉滨路陷入尴尬的原因:“就是一条过道。”在艾骏眼中,这其实是重庆最可惜的一个地方。“重庆的江岸线是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只是作为交通过道使用,完全是浪费。”

事实上,嘉滨路也并非没有得到开发,只是经历了第一轮的开发后,收到的批评声音更加响亮。“多年来,从嘉陵江大桥桥头到朝千隧道,嘉滨路沿线商业业态以低端的停车场、洗车场、加油站、洗脚城、五金部件、物流配送、防盗门窗安装为主,在寸土寸金的渝中半岛上,无疑是严重的资源浪费。”渝中区经信委的相关人士表示,嘉滨路业态调整和产能升级已刻不容缓。

当然,还不能忽略这条滨江路上也有亮点项目的开发和打造,那就是洪崖洞。作为重庆的地标景点之一,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外观造型也曾经让嘉滨路风光过。“洪崖洞的确为嘉滨路提升了一定的人气度,但我们静下心想一下,去洪崖洞游玩的人,又有多少人踏足过嘉滨路,他们顶多是俯瞰一下,然后继续在洪崖洞里面游玩。说到底,嘉滨路上缺乏让他们去转一转,玩一玩的载体。”中国社科院的艾骏这样给记者讲述到。

的确,环视重庆开发得较好的南滨路、北滨路,它们都有值得大众去游玩的资本,而在嘉滨路上,除了通车,似乎很难再找出一个吸引人眼球的亮点。

打造新地标和滨江经济带的新亮点

嘉滨路的尴尬其实也影射出大溪沟的尴尬。大溪沟拥有嘉滨路最长的一段滨江带,但留不住人的嘉滨路,自然也让大溪沟的人气始终积聚不起来。

“我们打造创意滨江走廊,就是打造重庆渝中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和滨江经济带的新亮点,最终目标是要打造成一条以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广告传媒为核心,以综合设计业态为支撑,以创意休闲业态和配套服务业态为补充,以嘉滨路滨江带为载体,集创意设计、文化休闲、高端办公、业态繁荣、环境幽雅于一体的滨江经济走廊。”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峰说。

本刊记者在大溪沟街道办事处见到了“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的规划蓝图。它东起大溪沟渔湾码头、西至嘉陵江大桥,全长约2公里,商业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它将成为重庆最大的创意产业园――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的有机补充和重要延伸。

提及“创意滨江走廊”项目,就不得不提到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这是重庆市政府惟一以区命名的园区,2009年11月,园区被市创意办授予了全市唯一以区域命名的“重庆市创意产业基地”称号。“目前园区内聚集了重庆市设计院、中冶赛迪、中科普等1462家企业,其中创意类企业达到456家,园区年产值已达130亿元,增速超过20%,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正逐渐显现。”杨峰介绍说。

在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中,有两家国内百强设计院值得一提――重庆市设计院和中冶赛迪。重庆设计院位于人和街 31 号,是一座灰色外墙显得有几分含蓄的院子。建院 60 多年来,重庆市设计院共勘察设计完成了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的重点项目6000余项,其中不乏如重庆大都会广场、重庆市科技馆、重庆都市广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地标性建筑。

而谈起中冶赛迪时,杨峰脸上更是流露出自豪的神色。“当年中冶赛迪在落户选址时,一直在重庆和成都两地犹豫不决,最终因为大溪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民居,才让中冶赛迪得以落户重庆。杨峰说,“现在的中冶赛迪具有承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总体设计能力,承担着宝钢、鞍钢、武钢、攀钢、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以及巴西、日本、印度、西班牙、美国等国外钢厂的多项项目的设计以及总承包工作。”

当然,大溪沟作为“重庆创意产业基地”,并不是只拥有重庆市设计院与中冶赛迪两家设计院,中科普传媒、重庆钢铁设计院研究总院、盛世远景、电脑报也在其中,更有创意大厦、星都大厦、科协大厦、良源大厦等创意基地的载体。扎堆涌进的创意办公企业,彰显出了大溪沟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活力。同时,凭借着‘一线五桥’的立体交通脉络建设,以及渝中区政府让创意园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等方面实现突破的决心,让大溪沟创意产业园成为了重庆创意办公的全新聚焦。从另一个角度来观望“创意滨江走廊”项目,它所依托的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恰恰也为日后开发的多样性、丰富性提供了最厚实的土壤。

本刊记者了解到,“创意滨江走廊”项目将在大溪沟及周边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上的延伸和升级。一园是指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三区分别是建筑设计区、工程设计区和传媒设计区。

建筑设计区以重庆市设计院为核心,目前已云集市设计院、重大、川美、交大等院校的设计人才资源和工作室团队。工程设计区以已进驻的中冶赛迪、中铁集团为龙头企业,带动入驻不少设计企业和事务所。传媒设计区则以中科普等文化创意传媒单位为主,主要负责广告传媒、影视动画、动漫视频等创意设计。

新加坡CDL集团黄花园“新加坡城”项目无疑是片区内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作为新加坡标杆企业,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土地业主之一,CDL集团拥有超过4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工业、零售及住宅空间及超过40个商业发展项目,包括在欧美、日韩、泰国、俄罗斯的商业项目,以及中国天津城市大厦等重量级项目。

“新加坡城”是CDL集团继“鹅岭峰”之后在重庆打造的另一个重点项目。项目定位于“重庆首席生态创意SOHO园”,借助“创意滨江走廊”的创意产业优势,以重庆创意产业人才聚集地为目标,打造一个集绿色生态SOHO办公、创意LOFT街区商业、酒店式公寓、酒店于一体的都市地标综合体。

同时,目前临江楼宇诸如洗车场、物流配送站点、汽车零配件销售和防盗门窗安装等低端业态将被洗牌调整出去,从而让园区楼宇经济含金量更高。渝中区经信委参与此项目规划的工作人员表示:“黄花园轻轨站至加油站背后的露天停车场地块,已被新加坡丰隆集团拿下。未来,在这 60 余亩的地段上还将新建一座五星级滨江酒店。”

按照规划,渔湾码头至嘉陵江大桥的这段嘉滨路,只是“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的初期规划,远期还会东西分别延伸至洪崖洞景区和化龙桥重庆天地。

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意产业集群

“今后在这里,既要创造创意设计产业的经济价值,又要适宜人居和休闲,让人们工作之余,还能依托这里的配套服务设施泡吧聊天、观江景。”本刊记者在大溪沟街道办事处也听到关于项目的定位介绍。“建创意滨江走廊,绝不是只把嘉滨路打造成一个简单的创意产业集群,而是要力图营造出创意休闲和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氛围。”杨峰介绍。

漫步在如今的嘉滨路上,已经可以瞧见“创意滨江走廊”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雏形。远见中心和名流公馆已经进入招商期,这两栋综合类大型商务楼宇,不仅具备5A级写字楼的标准,还都配有高端、精致、私密、有情调的休闲会馆和餐厅,是白领和商务人士休闲、娱乐、会客、就餐的好去处。周边临江楼宇门市完成业态调整后,也逐渐引入了创意餐厅、休闲茶楼咖啡吧、慢摇酒吧和水吧,供园区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就餐和休闲娱乐。值得一提的是,创意滨江走廊还将设置专门的设计师沙龙和创意书馆、书吧,以便创意设计类人才有一个充电学习和交流互补的去处。

此外,随着无线网络在渝中全域逐渐覆盖,大溪沟创意产业园区及“创意滨江走廊”沿线,将是智能渝中的代表。依托现有嘉滨路沿岸的山城步道,渝中区将打造智慧小径和创意天街,串联创意产业园区。今后无论走在人和街、曾家岩的任何一条背街小巷,人们都能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完成网络操作。

“创意滨江走廊”还是一条展示渝中山水风貌、人文情怀的风情带,将在滨江亲水景观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美化,并赋予文化内涵。目前,嘉滨路已对江岸消落带进行逐步景观美化,并且见缝插绿,对高架桥桥墩、挡墙边坡、排污箱涵、下水通道等植树种草。以后还将利用艺术手法对滨江台地、码头绿地进行改造,修建风格各异的滨江广场公园、城市景观阳台、休闲步道,设置健身器材,使其成为亲水生态景观带,让市民茶余饭后能来此休闲。

此外,“创意滨江走廊”还将依托渝中半岛的母城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专门设置一些文化走廊和特色书馆,把城市典故、民间传说、历史建筑及遗址等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向世人宣传重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

这样的开发理念和思路也得到了中国社科院艾骏的赞赏。“滨江路的功能开发,大体应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堤防+交通”开发;第二阶段是“堤防+交通+商业”的综合性滨江开发。而第三个阶段应该加入“文化符号”――只有达到这个阶段,一条滨江路才可以称得上完美。”

抗战遗址文化长廊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和大溪沟密不可分的还有浓郁的陪都文化和珍贵的抗战遗址。渝中区文管局的工作人员给本刊记者讲解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大溪沟张家花园胜利路 187 号。这是一座青砖蓝瓦,三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既呈现了中式楼宇的古朴,又有着西洋公馆的气派,是一栋中西文化交融的经典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建筑内半圆形的书房,凸出于西立面,顶部是一个半圆形的大露台,充分展示了陪都时期折衷主义建筑的特色。

这栋中西结合的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陈诚公馆。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陈诚的官邸,这间公馆成了军政要员、文化名人、演艺明星、商界巨子、社会进步人士以及外国使者的重要社交场所。半个多世纪以来,可谓见证了重庆陪都历史的变迁。而旁边的胜利路也因为这种深厚的人文氛围,曾经一度吸引了不少领事馆以及世界500 强企业高管入住。

尴尬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陈诚公馆周边的胜利路、华一路路段都是一片杂乱。沿线占道经营的小摊贩众多,街道两旁大多店面杂乱,还有不少乱搭乱建的,周围绿化也十分破败,城市设施老旧,临时工地遍布,老式的垃圾站等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于是,在2009年,胜利路、华一路的景观整治被提上了日程。

在渝中区和重庆市政府的规划中,陈诚公馆和周边的胜利路、华一路区域是“抗战遗址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庆文化渊源、城市文脉、历史印记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任。方案明确的指出了该路段的整治理念――通过系统性、立体化的整治工程,使得华一路以及胜利路回复1930年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通过城市色彩、街道设施、店招牌等的统一修复,再现清新素雅的城市风貌,形成重庆渝中区内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条道路的整治并不单单是取缔违章建筑、针对绿化以及沿线包装的基础整改。至始至终都是以打造“抗战遗址文化长廊”为总体框架,对于现有的建筑采用艺术化包装手法,重新规划,整体设计,以达到符合文化长廊的要求。

“一开始关于建筑的外观整改有三套方案。”大溪沟街道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说,“一种是大城市普遍的现代主义风格,凸显重庆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面;另一种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这是比较流行的商业街区设计手法;最后是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 文化软实力 挖掘 利用 廊坊

一、文化软实力与廊坊

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观点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谋划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无不极力挖掘如文化等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的确,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1]。历史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在发展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7年10月,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受此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探讨提升本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问题。

近年来,廊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众所周知,这些成绩主要是依靠邻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来获得的。每当言及廊坊的文化、历史时,人们则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廊坊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 较强是事实,但欠缺“文化软实力”。

那么,廊坊究竟有没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能否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呢?答案是: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拥有许多挖掘这些资源的有利条件。而且,上述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学者的关注,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已开始起步。

二、廊坊的历史及其历史文化资源

人们不了解廊坊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受行政区频繁变动的影响。如,而今的廊坊市区十九世纪末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此设站后才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廊坊镇。1982年3月,廊坊镇改为廊坊市,受廊坊地区辖。1989年4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省辖),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及六个县。此外,廊坊现辖境内的各区县行政隶属多次改变,也造成了很多人“廊坊无历史“的错觉。例如:永清县在建国初期归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0月并入霸州;1961年7月恢复永清县建制;1967年11月属天津地区;1973年12月属廊坊地区;1988年9月改属廊坊市。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几十年里,现在廊坊辖区的各县分属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3个省(直辖市)级单位,通州地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保定地区、唐山地区5个地级单位。行政隶属和行政区划的频繁变更,使廊坊还没能凝聚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未能使人们形成文化心理认同,这就造成了连廊坊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历史文化。

然而,这里的确是一片具有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土。据新近发现的史料证明,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约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即曾驾临安次。廊坊地名的由来也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那时,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安次故里修建了一所豪华宅第,当地人称之为“侍郎房”,后来成为地名,简称“郎房”。十九世纪末,京山铁路在附近设站,站牌写成“廊房”,后来即被作为地名而为外界所知。至今,北京的前门大街仍有廊房胡同。此外,今廊坊境内的县域,除大厂为建国后新设外,其余各县大都有千年的历史。如,今安次、文安、固安、大城等县设于汉高祖年间;三河县设于唐开元四年;香河县设于辽会同元年;霸州设于后周时期。

因此,这片古老又开化较早的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如:文安县孙氏乡太子务村罕见的仰韶文化遗存;三河西小旺商周文化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及较多的战国、汉代时期古文化遗存;永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古栈道遗址等。它们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曾经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那些有历史影响的政治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及学者等,则同当地民众一起创造了廊坊灿烂的地域文化。杰出人物如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被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长征老将军孙毅,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及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朝崔廷绶的书法出神入化,乾隆赞其字“其形似鬼,其神似铁,前人无有,后人难学”。[3](卷五.人物)而明王朝时期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的廊坊大捷,及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等,显示了廊坊人民敢于反抗、勇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里还拥有一些举世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军卢村义和团音乐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的胜芳花会和宫灯,在清末民初时就名满大江南北,而今这里的元宵灯会又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之,廊坊不仅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热土,更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廊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有关单位、部门围绕挖掘、整理廊坊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廊坊历史等,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市、县政协组织编写方志,并通过“廊坊历史进百校入千家活动”赠送志书给在廊院校。《廊坊日报》曾设置“廊坊志存”栏目,不定期连载志书内容近百篇,并专文呼吁“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4]。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胜芳古镇这一文化品牌。廊坊市政协、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一些同志,如原廊坊市政协党组副主席、副书记齐浩东、原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育中及廊坊市文物管理处的董世荣与刘化成等,就廊坊历史文化撰文。[5][6][7]廊坊市艺术研究所编辑的《廊坊历史文化名人》开始陆续出版发行。等等。

但是,廊坊在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表现在:

从内部看,廊坊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仍不甚了解。尽管每一个廊坊人都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而自豪,但据调查,大多数廊坊人所看重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忽视了其文化积淀。如果提起这里的历史,绝大多 数人说的是“不知道”。2009年5月“欢乐中国行”走进廊坊,席间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令许多在场的人倍感惊讶——惊讶其以前从来不知廊坊还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外间反应来看,“廊坊无历史更缺少历史文化”的认识广泛存在。每提起廊坊,他人多认为这里近年发展较快,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但论及原因时,则多认为是因其靠近京津的地理优势,至于其自身,缺乏内涵,没有民俗文化、典故遗址等之类吸引人的东西。

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对廊坊历史文化宣传介绍的力度还不够。而问题的终因,无疑应是廊坊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工作还未合理展开。实际上,中国许多地区面临和廊坊同样的问题,即对自身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继因文化软实力不足而影响了后续发展,这也正是近几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号召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原因。

2010年3月,河北省政府为此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8] 启动了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对于廊坊而言,即应立即抓住当下这一有利时机,全面调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通过相应举措,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结合上述廊坊在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对内广泛普及廊坊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廊坊人历史文化认同感。具体来说,有如:

1、发行《廊坊历史文化读本》。发动驻廊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廊坊文教机关等一切力量,全力挖掘廊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辑发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廊坊历史文化读本》,按比例免费发放给廊坊居民。

2、举办“廊坊历史文化讲坛”。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将廊坊的历史及各相关文化,以“文化讲坛”的形式分模块、分期地向全市范围内的民众进行宣讲。

3、在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建设历史文化墙。人民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是向民众宣传、介绍廊坊历史文化最好的地点之一。可根据不同领域或年代选取百名廊坊籍或曾居住廊坊的历史名人,制作浮雕并附上事迹简介,建一组或几组历史文化墙,置于其中。

4、举办“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各驻廊高校内开展“了解廊坊、爱我家乡”等系列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由此让每一个廊坊籍或暂住廊坊的人,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各高校内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同时又可作为宣传员,将廊坊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二)对外加大宣传廊坊历史文化力度,提升廊坊城市形象。具体有如:

1、充分利用“5·18”等经济平台,高唱“历史文化之戏”。“5·18”是廊坊所特有的一种部级、国际性经济贸易洽谈集会。在该活动期间,可通过向来宾发放廊坊历史文化宣传册、组织观看“历史廊坊”短片等形式,让每一个走近廊坊的人更能走进这片热土。

2、组建廊坊历史名人纪念馆,开发廊坊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如通过董海川纪念馆,将廊坊悠久的武术文化介绍给四方游客。届时,还可采用免费不免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了解廊坊。

3、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候车室等对外公共场合,设置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等。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是外地人了解廊坊的大“窗口”,代表着廊坊的形象,它们给外人的第一印象是异常深刻而难以改变的。如果在这些场所设以具有廊坊历史内容的宣传画、壁画,如黄帝驾临安次、冯玉祥驻军廊坊、龙凤呈祥的传说等,不仅能整齐、美化这些“窗口”的环境,更能宣传这里的历史文化,提高廊坊的形象。

4、修复廊坊老火车站等影响重大的历史遗址。“廊坊老火车站的历史就是廊坊的历史”。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凝结,连接着人们怀念历史的情感,也无言诉说着历史的流痕。对类似历史遗址的修复,不仅使每一个来廊坊的人对这里的历史有所了解,更能通过今昔对比,对今日廊坊之飞速发展及其美好之明日有更充足的信心。

5、文化包装地方特产品。特产都多与其某一历史文化相连,隆重推介其地方特产,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地域文化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如廊坊的薛家窝头、大城驴肉等,均与清末宦官大城籍李莲英讨好慈嬉太后的典故有关。在宣传、包装这些特产的时候,如能附上这些历史故事,可让廊坊历史随这些特产一起走进千家万户。

总之,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而强韧的力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廊坊如在借助近京津地理优势的同时,结合自身(问题)条件,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会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日后的区域竞争中发挥出更加强劲的势头,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刘俊林.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J].人民论坛,2006.(22):60.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 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3] 刘廷昌,等.霸县新志[Z].1934.

[4] 马佳路.发掘历史文化名人提升廊坊地域文化[N].廊坊日报 (晨刊),2008-10-28(C1).

[5] 齐浩东.对廊坊历史文化的思考[EB/OL].(2009-2-19).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18;廊坊历史文化 概要[EB/OL].(2009-2-19)./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327.

[6] 安育中.“京畿文化”与“同城战略”[J].廊坊社会科学,2009, (3):4-7.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商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47-03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少数民族众多。近年来,政府逐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积极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实际走访发现,虽然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但是在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少数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一、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游地购买的有地域文化特色并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能使人回忆起某地、某事、某次旅游或经历的东西”,其范围十分广阔,是旅游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的重要载体。河西走廊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旅游资源及设计元素,有许多可供旅游开发加工的创意素材。目前,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开发出的旅游商品已颇具规模,典型的如:裕固族民族布艺堆绣、少数民族服饰、祁连墨玉、肃南高原牦牛肉等。这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进一步宣扬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商品包装具有建立品牌认知的营销作用,如对少数民族旅游商品进行合理包装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发现,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在包装设计方面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够精美,吸引力不足

包装简陋随意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以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的民族服饰为例,许多商家都是将其散放在柜台上展示,供游客自己挑选,没有包装。其他如:少数民族刺绣、民族文玩、民族布艺堆绣等普遍存在缺少包装或随意找个塑料袋包裹等现象严重,这显然无法吸引游客,并严重影响了旅游商品的销量。

(二)缺乏规范性,难以消除顾客心中隐患

包装不够规范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以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土特产肃南高原牦牛肉干为例,包装所用材料以简易透明塑料袋为主,连简单的食品说明信息文字都没有,游客挑选还需要商家指引,这无疑增加了顾客的挑选难度。另外,简易透明塑料袋对于食品安全储存质量较差,许多游客虽然很喜欢这种土特产品,但是在综合考虑之后,大多放弃购买,这对土特产品销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独有特色,创新性尚待加强

在已包装的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中,普遍缺少本民族文化设计元素,这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包装创新不够,大多是互相模仿,如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牦牛骨工艺品、祁连墨玉包装等等。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购买欲望大多是瞬间性的,旅游商品包装应拥有自身特色,瞬间勾起游客的购买欲。

(四)品牌意识薄弱,推广力度差

在已包装的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还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商家销售的民族商品包装大多是初级包装,整体包装设计意识薄弱,并且缺少品牌标志设计。虽然有几个品牌,但是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导致包装简陋,整体外观较差,游客购买欲不强。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被游客认同和接受,因此,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应当重视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品牌效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应重点突出河西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旅游商品是具有旅游地区特色的商品,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民族文化性越强,越容易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因此,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应以突出河西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为核心,可以从以下四个视觉设计要素出发。

(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图形表达

众所周知,包装属推广和销售手段,其能够突显商品市场价值和内在文化价值。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图案可以美化产品并传递产品信息。少数民族图案是少数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蕴含着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特性的独特反映。因此,在图形视觉传达要素上,可以采用少数民族创造的图案纹样来彰显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特色。但是,少数民族创造的图案纹样众多,并且每种图案纹样代表的寓意也不相同:首先,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例如少数民族崇尚的民族图腾。其次,要注重图形的多元化。单一的图形难免会引起视觉审美疲劳,如果做到图形多元化,不但可以增加图形的艺术性,还可以丰富视觉形象效果。

(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字风格

在旅游商品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中,字体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突出其地域文化特色更应重视文字设计:首先,要根据旅游商品销售受众对象喜好设计。其次,要注意文字设计对地域民族风传达的识别性,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第三,文字编排设计要具有实用性,如介绍商品的特色、用途等。

(三)鲜明民族性的色彩搭配

色彩对于包装设计非常重要,在运用色彩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遵循色彩搭配原则,合理选择色彩。其次,要抓住游客心理和商品属性,商品包装所用色彩既要突显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满足游客个性需求和商品属性。

(四)独有的民族性专属材质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选择何种工艺材质至关重要。在选择包装工艺材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重视工艺材质质量,所选工艺材质应具有耐磨、耐用,便于携带。其次,工艺材质应运用恰当,独具一格,突出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三、针对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所提出的包装设计创新策略

旅游商品的包装在顾客选购商品之时有着显著的引导作用,一个商品包装设计好坏直接关系着其能否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看来,要想提高商品竞争力,博得消费者喜爱,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就必须创新包装设计。

(一)须承载河西民族文化内涵

如今社会发展迅猛,旅游产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机遇也是难得一遇的。在旅游商品设计上根据民族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把民族文化设计元素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历程中是相当显著的。在河西走廊地区,存在着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特色极其浓郁,传统文化相当丰厚。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有着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民族文化底蕴,而该地区的民族传统艺术又是河西所独有的,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真正见识到河西走廊的民族风情。在进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让旅游者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河西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河西走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在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制品、刺绣、服饰等民族工艺品将当地的民族文化设计元素融入其中,鲜明地表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当地的一些土特产,诸如肃南高原牦牛肉、野蘑菇等都受旅游者钟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民族用植物根茎叶包制而成的原生态高原中草药包装,别具特色又令人眼前一亮。由此可见,进行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要学会从民族文化中挖掘好的创意灵感和提炼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善于运用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服饰、、歌舞、民族建筑、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元素转化并提炼为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意设计元素,将珍贵浓郁的民族文化转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产物。

(二)须注重材质,重视环保

在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旅游商品和一些土特产进行包装之时,要尽量以当地本就具有的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因地制宜、量材施用,使得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特色得以保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这一点需要在进行旅游商品包装时得到重视。因此,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材料,诸如当地本就具有的泥塑包装、木材包装、布衣包装、植物茎叶编制包装、纸质包装等。在进行包装设计之时,要全方位感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要和兴趣热点,从手感、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来提升商品的包装材质,让商品购买者通过这些商品来触摸大自然感知温度,体验民族风情。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人们如今更为喜爱纯手工制品,原因在于这些物品由于手艺人的手工制作而充满了艺术感和人性的温暖。在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内有着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杂木兽骨,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进行打磨雕琢,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制作出更为精致、有价值的工艺品,诸如:肃南牦牛骨梳、祁连墨玉等,这些自然资源经过手工打磨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以此将制作而成的盒子、匣子都被人们用来存放纪念物,从而体现个人品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商品都可以使用这些自然资源来做工艺品的外包装,既别具一格体现了新意,又非常具有观赏和实用收藏价值,同时又将地域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须关注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文化特色

河西走廊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域,地域文化差异大,特色鲜明,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观念、民族礼仪、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不仅如此,每个民族都具有特定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等,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应将这些民族艺术元素充分地融入其中,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我们在考虑商品的包装设计之时也必须明白一点:商品包装毕竟不同于纯艺术设计,它在考虑艺术元素之余,还需要注意更多的商业因素。比如:消费者的喜好、价值观、消费观念、经济效益等,这些方面从细微之处制约着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之时,提高包装设计品味,摸清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如今人们生活物质水平都有所提高,促使人们对商品包装设计要求逐步提高,一个有特色、有创意的包装不单单能够使得商品价值翻倍,还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进行选购。设计者在选择包装材质时,应注重选用一些便于旅游者携带或者具有一定人文气息和文化价值的商品包装材质,通常情况下都会取得较大的成功。由此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河西走廊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只要将民族元素有效地创意运用,才能设计出独特而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才能被旅游者更广泛的接受和青睐。

(四)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文化产业

河西走廊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彩缤纷,该区域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其他地区所难以超越的,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的民族文化亟需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该区域民族文化和资源的价值意义。如今,已经转化为商品的尚在少数,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的并不多,诸如河西走廊张掖肃南裕固族的一些传统节日“马蹄寺观光旅游节”、“赛马节”等。虽说这些民族文化已经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但河西走廊其余大部分的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文化产业尚未充分开发,从而使得很多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被随意浪费,令人惋惜。由此来看,在进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当下,还要懂得将其民俗文化充分地融入旅游商品当中,稳扎稳打,大力推广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设计产业的大发展。

四、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前进与发展与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开发息息相关,这些商品离不开好的包装设计与创新。好的包装设计化无形为有形,将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以商业视觉传达设计元素的形式传达彰显,不仅极具经济商业价值,更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这种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的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创新,是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时应予以大力推广与提倡的,更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胡荣奎.影响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因素探析[J].包装工程,2012,(10):118-121.

[2]王萍,陈文福.裕固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探析[J].艺苑,2015,(01):92-95.

[3]王娜.旅游产品包装的绿色生态设计[J].包装工程,2014,(04):114-117.

[4]李曙光.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4):36-38.

[5]郝淑宝.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需求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101.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柏林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二战后柏林墙将柏林分隔成东西两个半城,也标志着东西欧不同政治制度的划分。东西德的文化艺术从此走上了不同道路,也使得柏林形成了两个文化中心,其中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设施在柏林墙的两侧形成了对峙、竞争。1990年柏林墙被拆倒后,柏林保留了多个文化设施中心的城市格局。直至2005年,柏林大约有130个博物馆和陈列馆,大部分是国家经营,由国家税收负担经费。

我在柏林学习过4年,参观了这里许多的博物馆,因此对柏林和柏林的博物馆都颇有感情。与其说是参观展览,不如说是参观建筑,因为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对我似乎更有吸引力。特别是千禧年前后,许多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完工,而且每每都是出自大师手笔,当然不能错过每次参观的机会。

在众多的博物馆中,有两个关于犹太人的博物馆、纪念馆:一个是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和雕塑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受难纪念区(Holocaust Memorial),一个由2711块混凝土碑石排列成的、高低起伏的纪念性景观作品,其资讯中心建于地下,而且展示面积很小;另一个则是丹尼尔•利贝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这个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位于柏林中心的克劳茨伯格区,记录与展示了犹太人在德国前后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

建馆趣事

犹太博物馆的前身仅是柏林博物馆中的一个分部,于1978年开幕。在柏林墙拆倒前,为了扩大犹太历史的展出空间,1988年进行了柏林博物馆的扩建投标。美国设计师丹尼尔•利贝斯金德从165个竞标者中胜出,担任新馆的设计工作。利贝斯金德是解构主义大师之一,但直到柏林博物馆扩建的中标,他还没有实施一个建筑作品,十几年的纸上谈兵如同他的同僚库哈斯、扎哈•哈迪德。这个项目将是他的人生转折点,是他全部积蓄的爆发。所有的人都拭目以待利贝斯金德第一个项目的完美呈现。但事实是它并不是利贝斯金德的第一个“孩子”。

1990年由于政府缺乏资金导致项目一度搁浅,但此时设计已受到国际间的注意,甚至被当作德国认识大屠杀罪恶并试图掩盖的力证。随后的舆论拯救了这个方案,新馆于1992年奠基。这种情景好像CCTV委托了中标的“婆婆”(OMA)做设计,中途停工也曾引起国外媒体的哗然。

虽然项目又可以继续了,但好事多磨:由于利贝斯金德在此前没有实施任何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的经验有限,加之资金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扩建工程到1999年才完工。此间有人提出新建筑是否从功能上可以独立作为犹太博物馆,从而引发了多方的讨论。直至2001年9月9日,这个原本是“柏林博物馆”的扩建工程,终以“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形式正式开馆。这对利贝斯金德可以说是漫漫艰辛旅程的巨大补偿,这个成功是非凡的。

其实在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柏林博物馆缓慢扩建的时候,利贝斯金德已经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Osnabrueck)分娩了他的第一胎――奥斯纳布吕克文化历史博物馆的扩建部分,即出生于此而死于大屠杀的犹太画家菲利柯斯•努斯鲍姆(Felix Nussbaum)的画作展厅,利贝斯金德称这个项目为“努斯鲍姆之路”。这个项目的面积只有近2000平米,但可以说是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的模型:从建筑风格、手法以及与周边现存建筑的处理方式到通廊等室内元素与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如出一辙,只是立面采用了铝板和木板两种材料。这个项目于1995年举办设计竞赛,1998竣工并开馆。这个项目的快速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参观人数激增是对柏林政府的压力和强心剂,同时对于“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最终改为“柏林犹太博物馆”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利贝斯金德在这个项目上初次实践了他的设计理念,并使得设计团队得到了锻炼,为柏林犹太博物馆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设计构思和建筑魅力

柏林犹太博物馆分为三部分: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建筑、联系新旧建筑的地下通廊和外包锌板、体量巨大的博物馆新建部分。新旧建筑在地面上没有直接接触,但体量与风格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时差和主题的沉重。

新建部分是柏林犹太博物馆主体部分。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建筑无论从空中、地面还是近处、远处,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博物馆不再只是容纳展览的功能盒子,而是带有寓意的表现派雕塑,是给人感受和震撼的四维建筑体验。

激发利贝斯金德设计构思的有四个元素:第一,博物馆已有建筑是普鲁士时期的巴洛克式法院,而曾经的柏林墙也就在附近,这种不可见、非理性的东、西柏林的关系和犹太历史与德国文化的关系相似,就如同被挤压、扭曲的六角大卫之星(二战时犹太人被迫带上以示身份);第二,是来自于著名作曲家舜伯格(Schoenberg)歌剧“摩西和亚伦”(Moses and Aaron)第二乐章音乐骤然而止,而以摩西的呐喊完成乐章所带来的灵感;第三,是两大摞二战期间柏林犹太人的名单,名单上每个犹太人的信息却只剩下名字、出生日期、被驱逐出柏林的日期和被屠杀的地点;第四,是华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一条街”的城市规划理念所给予的启示。

新馆的立面覆盖着倾斜排布的锌板,其上遍布狭长的窗户,像一道道被划出的伤口,似乎永远不会愈合。建筑平面呈蜿蜒曲折的“之”字形,墙体倾斜,就像是“六角星”被挤压、扭曲后的形态。但在这似乎是无序的建筑中暗藏着二条脉络,即被破碎为断片的直线脉络和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一组空白空间贯穿于建筑曲折连续的锯齿形体量之中,使建筑看起来似乎支离破碎、但又藕断丝连。如果说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代表犹太民族的曲折历史,这些空白空间则隐喻了犹太民族、犹太文化在欧洲和德国被几度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

博物馆内部空间和展品布置

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建筑现在作为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入口,首层是门厅、售票、咨询、存衣、咖啡厅、纪念品商店和公厕等,二层则作为博物馆管理办公。通过门厅南侧一个幽暗的楼梯,参观者可以进入地下通廊――似乎预示着一个痛苦历程的开始。

地下通廊由三条相互交叉的轴线组成:一条主轴线,两条副轴线。主轴线沿老建筑下来的楼梯笔直地通向主展馆,它寓意着柏林犹太历史的延续;一条副轴线通向“大屠杀塔”,一个20米高、漆黑狭小的空间,参观者只能看到一丝天光、听到风声,从而可以感受大屠杀受害者临终前的绝望与无助;另一条副轴线则通向室外的霍夫曼花园,也称“逃亡者之园”,其斜坡地面使人感到昏眩,步履艰难,犹如犹太人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沉重经历,49根混凝土排柱的顶部均植有树木,隐喻新生的希望。三条轴线隐喻着犹太民族的三种命运:死难、逃亡或者艰难共存。在三条轴线构成的走廊墙面上印满了当年犹太人因避难所到的城市,其中还可以看到“上海”。

地下通廊设计的并不是十分幽暗:虽然地面是深灰色的,墙面却是白色的,采光则设计成为黑色吊顶中央沿轴线方向的三条光带。光带一方面强化了轴线交叉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另一方面似乎预示着冲破黑暗的希望。

地下通廊的主轴线尽头与主建筑体的“天梯”相连,并沿主轴线方向逐渐升高,通向各层的展厅。“天梯”和地下通廊一样狭窄,但高度却是建筑通高,并在顶部设置了天窗和高侧窗作为主要采光。除了楼梯台阶是深灰色,这里的墙面和吊顶则都是白色的。我认为“天梯”的设计就是想要与地下通廊在空间高度、环境色彩和采光上产生差异,使参观者通过地下通廊来到这里,会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而空间的狭窄和顶部几根斜撑的混凝土大梁使得这个空间与整个建筑的风格保持了一致。

展厅主要集中在二、三层,陈列着犹太社会、历史、文化的展廊按历史时期在锯齿型的建筑中延伸开来。以锌板构成的不规则形状的外墙和带有棱角的透光窗也被映射到室内,所有墙面和窗户都是倾斜的,使参观者犹如置身于一个扭曲的时空,通过建筑体验着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似乎是无尽曲折的狭窄通道,连续的不规则空间、混凝土地面的深沉色调和从裂缝似的窗户和天窗透出的微弱光亮,无一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展品布置一方面从风格上最大程度地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例如:在墙面上印的诗文,并不是工整的一个段落,而是排列成一条长线,上下曲折并随着墙面而转折,形成了三维的“线文”;另一方面通过局部设夹层改变展示空间高度,或在展廊中设置中心展示岛、隔断将展示空间截面一分为二等手段避免了展示空间的单一。甚至在一个室内楼梯的下方,我发现也有两个儿童在看一个小电视。它使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影视作品中犹太儿童为躲避劫难而藏在废墟、茅厕等狭小空间的情景,只不过当事人的心境不一样罢了。

通过视、听、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丰富了展品对参观者的吸引力,使得寓教于乐和人性化也成为柏林犹太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参观者在累了的时候总是会找到坐下来的地方,听听犹太家庭的叙述、看看影像资料或是透过斜窗欣赏外面庭院的景观。儿童也会不时发现墙上探出一个小台面,上面有本儿童书可以看或是有画本画笔可以涂鸦,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和父母吵闹了。另外,展廊中再现了小型的犹太历史课堂和1:1犹太家庭的儿童房等,不仅参观者可以观看,而且儿童可以坐上去看书画画,体验一下犹太课堂、犹太家庭的环境特色。或者在结束参观离开博物馆之前,参观者还可以在一台文字翻译机上打出自己名字的希伯来文作为纪念。

最后要提的是那些穿插在建筑体中的空白空间:在浏览展示的过程中,参观者会偶尔透过走廊上的小窗看到这些空白空间中的一个。每个空间都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外表面,并在地面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铸铁面孔。空间的竖向感和封闭性、混凝土的清冷色调和脚下在无声地挣扎的千万个铸铁面孔使人再次联想到集中营、毒气室。而在曲折的展览流线上这些重复出现的空白空间,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参观者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大屠杀中消失的不计其数的犹太生命。

结语

前年我也参观了利贝斯金德在丹麦设计的犹太纪念馆,但那只是一个几百平米的室内设计。虽然木板的质感配合他的设计风格显得也很独特,但与柏林犹太博物馆相比,缺失了建筑对城市的映射与影响,缺失了建筑设计理念对特定环境、特定历史、特定事件的象征性诠释。而且柏林犹太博物馆的成功还在于德国政府对项目的最终支持和设计过程中的多方参与、努力。虽然利贝斯金德的建筑风格也会在其后的项目中获得成功,但柏林犹太博物馆却是独一无二的。

李文军,生于北京,德国建筑师协会会员。2002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工作于柏林Hascher+Jehle事务所、慕尼黑wwa事务所,现任万德文脉国际建筑设计(都料建筑)的总经理和首席设计师。

项目资料:

柏林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

建筑师:丹尼尔•利贝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

设计竞赛:1989年;竣工:1999年;开馆:2001年

甲方:柏林犹太博物馆基金会

地址:柏林克劳茨伯格区的林登街9-14号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法院建筑 总体布局 设计构思 功能分区 流线组织

东营市开发区人民法院是一座集审判业务、法律服务、办公和法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基地位于东营中心城区与开发区之间,距离行政中心区约4公里路程;南侧为大渡河路,西侧为莒州路,与主干道府前大街相连,周边交通便捷。基地西侧为海关,东侧为开发区公安分局和交警队,北侧为海关。沿大渡河路北侧形成区域性行政办公中心的城市界面。本工程总建筑面积 20310m2,建筑基底面积4052m2。

我们在方案构思之前,根据《人民法院法庭建设标准》专门到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现场调研,与法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在短时间里完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造型独特的方案创造了条件。通过分析基地现状及法院建筑本身特点,抓住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组织和建筑造型,明确了总的设计思路,经过精心的设计,方案以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巧妙的流线安排及庄严而又有现代气息的造型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1.总体布局

城市法院用地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连,这样便于合理组织办公入口、审判入口、羁押入口和生活入口不同性质的人流。可该项目用地紧张,只有南面与主干道府前大街相连。因用地条件的先天不足,给设计带来了挑战。为方便法院工作人员上下班,人民群众的上访和旁听,总平面布局时,利用竖长的地形退让出一块广场,通过广场与城市道路有机相连,便于人流的疏散。把法院建筑中审判区入口设置在基地的西边;犯罪嫌疑人羁押入口设在用地的北面;办公区入口布置在用地东北面,法律服务及上访咨询设置在基地的南边;在用地内布置一条环形车道,把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建筑主体呈正方形,营造出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突出法院建筑的形象特征。办公、法庭与服务区围绕着内庭院组合在一起,联系紧密又分区明确。由于设有内庭院,大大减弱了法庭对办公区及审判区相互间的干扰。在有限的用地里,。为解决停车的问题,方案设计设置半地下室作车库,这样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抬高了综合楼入口的位置。用地南面规划了大面积广场,作为法制广场供市民休闲,接受法制教育的地方。

2.设计构思及建筑形象

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法律是历史的晴雨表,它们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将人类历史和文明加以固定,加以诠释,加以表达。因为有了它们的交相辉映,使得人类的理性之维与情感空间如此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为了塑造公正、高效、廉洁、严谨、文明的法院形象,精心营造生动和谐的建筑空间,从活力化的环境特点出发,精心组织空间,从而形成丰富生动、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法院形象。

平面构思

立面构思

3.交通流线组织

3.1.平面交通组织

根据法院建筑自身特殊功能的需要,为实现审判的公正性,法院工作人员、证人、犯罪嫌疑人和旁听人员等各种流线应互不干扰,严格分开。法庭公众入口和办公主入口、法律服务入口及犯罪嫌疑人羁押出入口,分别设于基地南面、西北面和北面,做到公众、审判员、内部员工及犯罪嫌疑人4种人流出入口严格区分,各自独立。办公区和审判区通过封闭连廊形成法官通道,内部执法人员、庭审人员与外来人员互不影响。办公楼和生活楼平面交通主要由贯通整个平面的内廊进行水平联系。审判区通过走廊把法庭、证人室、合议室、羁押室、办公室及卫生间等辅助房间连成一体。考虑到要杜绝犯罪嫌疑人逃跑、串供、自杀和被害的可能,羁押室设置单独隔离的出入口,警车能直达,并且尽量缩短了与审判区的距离,设置了完全隔离的安全通道,不与其它人流路线交叉重叠。

3.2.竖向交通组织

综合楼共设四部楼梯既满足平时满足不同人流的使用,又能满足紧急情况下疏散的要求。审判区、办公区、服务区各设1台电梯供残疾人与老年人使用,同时紧邻电梯设了封闭楼梯间,以满足疏散的要求。办公区与审判区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走廊联系在一起。整个大楼设智能管理系统,办公区的房间、走廊与电梯必需通过电子识别系统认可才能进入,以保障法院工作人员、武器库和档案的安全。在紧急状态下,所有通道门均可开启。

4.功能分区

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的房屋建筑建设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九类功能用房:立案用房、审判用房、执行用房、接待用房、审判配套用房、审判信息管理用房、诉讼档案用房、司法警察警务用房、辅助用房。根据适用人群的不同,可分为审判区、服务区和办公区。将人流密集的审判区设在西侧,中小法庭设在南北两端五层的建筑,中间用两层高的大法庭联系,其它层通过连廊联系;服务区和办公区分设中部、东部的南北两侧。大法庭300座,设在一层,便于人流疏散。

5.技术措施

法院建筑除需采取一般办公建筑的常规技术措施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

5.1. 参考《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设置规范》,对司法警察警务用房、审判配套用房、审判信息管理用房、诉讼档案用房和部分审判用房、执行用房、走廊实行全天候监控。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房间如:枪械库、羁押室等,除考虑自动监控系统外,还在旁边设武警值班室。

5.2.纸质档案库、数字档案库、实物档案库、特殊档案珍藏库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相应照明灯和窗玻璃都采用了防爆产品,并采取防紫外线措施。

5.3.应建筑造型和功能的要求,大量采用大跨度铝合金遮阳板,和大跨度轻钢结构。

5.4.采用光伏太阳能板和地源热泵等新型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