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虚拟社区;有效学习;理论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8--0018--05

一 问题的提出

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的一类重要应用,在众多网络应用中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交易虚拟社区、关系虚拟社区、兴趣虚拟社区,以及学习虚拟社区等应用类型。利用虚拟社区进行在线学习已经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多数学者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虚拟社区学习协作与知识构建、虚拟社区技术特征、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教学行为研究、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分析等方面。这些研究主题突出了虚拟社区学习过程的互动、协作、社会网络构建与知识创造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虚拟社区学习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仔细研读并分析这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隐含预设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是有效的。虚拟社区有效学习是否真的发生了?采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虚拟社区学习的有效性?如何开展虚拟社区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在现有虚拟社区学习的研究中却很少提及。虽有学者对虚拟社区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但就虚拟社区有效学习的评价策略,以及影响虚拟社区有效学习研究的关键问题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当前虚拟社区学习研究现状,就虚拟社区有效学习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与辨析。

二 虚拟社区学习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虚拟社区的最早出现虽然不是源于学习变革的需要,但虚拟社区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界学者对其教育应用的热烈探讨,并在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虚拟社区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说,学者们的研究热情推动着虚拟社区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虚拟社区教育应用的现有研究成果对网络教学实践的指导并不理想,更多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总结与思辨探讨阶段。笔者对近些年来虚拟社区教育应用研究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认为虚拟社区学习研究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研究内容片段化、孤立化

目前,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协作、社会网络建构与知识生成等几方面(如前文所述)。纵观虚拟社区学习研究可以发现,多数研究割裂了上述诸多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多是从虚拟社区学习这个完整、系统的过程中抽取出某个或者某几个片段进行研究,既孤立了诸多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又忽略了这些主题研究的持续性,致使相关研究结论在指导虚拟社区学习实践过程中缺少针对性与操作性。

2 研究方法单一化、弱规范化

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交叉应用学科,实证研究理应是其主要研究方法论,但从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来看,还是以思辨探讨质性研究为主。思辨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抽象性高,操作性低,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现实指导显得苍白无力。虽然,有些学者已经采用实证方法开展研究,但并没有成为研究主流,其中以案例研究居多(如,以某一课程的网络学习过程与效果为例),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不高,学科依赖性强。同时,所应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调,缺乏规范性,虽有一些实证研究,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也是值得商榷的。实证研究过程本来就具有较为明显的经验痕迹,如果实证研究的变量设计与控制不科学,研究过程不规范,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与适用性。

3 学习过程研究简单化、机械化

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一系列心理认知互动,趋同,否定,反思与再趋同的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孤立的心理事件与行为事件。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虽然强调通过外在刺激可以达到强化行为的目的,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刺激物的表现形式(文本、音频、视频)、刺激物的呈现方式以及呈现的时机与刺激强度都会影响到学习主体的学习效果。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多数研究都将虚拟社区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平面化与机械化,觉得只要有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功能强大的学习平台以及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就可以产生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当前虚拟社区学习研究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过于强调外在刺激物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掩盖了虚拟社区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与生成性,这是影响虚拟社区型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4 研究结论空洞化、抽象化

开展虚拟社区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和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问题,进而促进虚拟社区有效学习目标的实现。现有虚拟社区学习研究结论多数过于抽象和空洞,远离课堂教学现场,轻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导致现有研究成果很难用于有效指导课程教学实践,有些研究结果谈不上是研究结论,更多的是研究总结,几乎不具有实践操作性。

三 虚拟社区有效学习研究关键问题辨析

无论传统学习过程还是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方式,有效学习的发生都是学习主体所期待的结果,也是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指示器。功能强大的虚拟学习平台与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并不会自然带来有效的学习过程,这些仅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在非面对面的虚拟学习环境中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不仅要有实体化的环境与资源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研究内容、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与先进适切的信息技术的指导与介入。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范文第2篇

邵武第一中学 李海北[摘 要]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都是普通高中新增的必修课,网络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五个方面的作用,即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 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如:上海第六十中学"研究性学习支持网"(),上海学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优异研究院"(),上海师大二附中黎明工作室()。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 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

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探析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并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被人称作“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机械制图》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学习中所遇见的问题和在实验、实习,以及生产实践中所接触的有关实物、实体和图形方面的知识,选择和确定专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过程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自主选择研究途径,自主开展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学习成果;2、探索性。对同一课题,不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研究,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3、开放性。课题开放、不拘范围,主体开放,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4、复合性。以知识的取得和方法的应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结果;以学习成果的取得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协作精神的展现为最终评价的双重依据。

一、《机械制图》课程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开发研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耗时肯定要多些。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制图知识的兴趣与爱好,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及应用的探究性活动。采取单元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将每一章的学习内容,按照知识结构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知识专题,在每个专题中合理安排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做到有机结合,既能保证学习进程,又能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制图能力;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机械制图》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由于《机械制图》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课程地位非常重要,所涉及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对学生学习和将来从事各专业工作、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普遍的意义。所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主体性

主体性,即主动探究,非被动接受,积极求知,非消极等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在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囿于窄小的怪圈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其中起调节作用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机械制图》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生产实践对话,探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和应用,而且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2、开放性

开放性指《机械制图》的研究性学习打破在传统知识序列中寻找课程学习内容的藩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一切事物、实体和生产实践中寻找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专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学生在选取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实习工厂、实验室,可以外出到企业、生产单位观察、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

3、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主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习得。学生必须通过课题研究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4、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原则,一方面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螺旋上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层次差异性原则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不同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

5、可行性

要保证《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正常开展,必须考虑课题内容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学习环境,时间保障等条件是否具备;二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也要考虑,现有的学生水平能否通过努力使课程有效地实施;此外,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否影响其他课程的整体实施。这些都是《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开发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忽视《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内容开发的可行性即预示着研究性学习的失败,那么研究性课题开发的意义亦随之丧失。

三、《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当课题确定后,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小组挑选一名或两名成员担当小组长,负责各小组学习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并汇总小组的学习成果。首先,要求各学习小组组长写出该小组课题实施的书面方案,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当面批改,对于完成一个活动方案涉及的地点、时间、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手段、目标等都给予具体细节上的指导;第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跟踪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制图设计,分析数据,提出设计方案,从而培养起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空间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内的学习能力。第四,在每一小组学习课题结束时,应要求各小组及时提交课题研究的成果或成绩。

四、《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机械制图》课程的期终考核也应该采取新颖的形式,由过去传统的笔试考查、维分数论,变为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作品展示等多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活动状况与完成成果;研究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机械设计与绘图工具的运用能力。考核方式应该是:(1)学生自主考核;(2)学生过程与完成成果的复合考核;(3)学生打分与教师打分相结合;(4)研究成果与平时的理论课堂教学相结合。

五、《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结果的交流、学习

因为《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是在单元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求新知识的欲望,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是学生自觉、自发学生的动力。但是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将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交流,又会使学生陷入知识的片面性和单一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每一小组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让其余各个小组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果。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每一个课题的知识;并能同时感受到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和实践经验。

六、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是学生自行探究式的学习,但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体验。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哪怕是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

2、研究性课题的设计不脱离实际,以应使学生力所能及

所谓“不脱离实际”,主要是指《机械制图》研究性课题设计要注意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涵盖面,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又能基本涵盖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所谓“力所能及”,是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研究层次和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课题的研究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进步。如:在学习组合体时,确定有关课题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实物、实体进行边学习边研究,以便加强组合体与三视图画法的规律和应用;又如:在学习尺寸标注的同时,可以确定以尺寸测量和标注应用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通过确立这样的课题研究性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确定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把以知识体系为核心、以主动探究为主线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4、统一考虑好课时与目标的管理

由于学生的活动难以控制,研究性学习与课程的整合在课时与课程目标管理上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 研究性学习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中的重点。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上进行素质教育,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探索,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推进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倡导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端正指导思想

近几年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许多学校也采取了一些研究性学习尝试,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只注重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实施研究性学习。

如果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上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备课,特别是要选取好专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选择的专题主要是以学生亲历性学习和研究行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 专题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2.1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欲望。如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可以在课堂上首先通过播放《人民法院审判实录》,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种诉讼程序;让学生识记、理解几个正在学习的书本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已学习的法律知识点,继而对拟审案进行初步分析:本案属什么种类的诉讼,应按哪部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本案审判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是什么;本案的原告、被告是谁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并进行分组和分工。

2.2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推向一个高潮。即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方法的过程。在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法官进行采访,并让学生直接走进法庭见识活生生的庭审场面与程序,取得直观效果。观摩后的模仿实际是排演的过程,是不断训练和纠错的过程。模仿应基本达到的要求是:审判程序基本正确,固定台词记忆牢固,场地氛围严肃庄重,道具准备充分恰当。这些都应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切记不要忽视记录活动过程,而且记录必须及时、准确、全面。

2.3 通过学生的实践,向学生展示取得的成果,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效果和乐趣。这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以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为主线,先宣读法庭纪律:诉讼参与人应遵守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不得中途退庭。发言、陈述、辩论须经审判长许可;然后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接着审判活动在法官的主持下有序地进行。法庭调查的顺序为:当事人陈述,证人出庭作证,出示书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或勘验笔录。法庭辩论的顺序为:原告及其人发言,被告及其人答辩,诉讼中的第三人及其人发言,互相辩论。法庭调查及辩论结束后再由“合议庭”评议,最后宣告“判决”。

2.4 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得出结论。这是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成果提高为理性认识,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先由教师作总结,指出本次模拟法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座谈、讨论、演讲或辩论;完成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

3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3.1 学习形式发生了转变,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成为该知道怎样学习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从研究前的准备活动如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开始起,学生就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讨就已经展开。

3.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了学生思想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学生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形成了调查研究、科学探索的有效习惯,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所获得的已远远超出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 通过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上研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研究性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方式获得。

4.2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

4.3 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是初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道或研讨,或考察、走访,或调查,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同行者”,真正做到与学生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引导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交往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00-02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思想政治课改革带来了理念上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对于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及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所学内容或社会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主动学习并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强调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1]。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会形成自发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以问题或课题作为载体,超越学生学科体系的研究活动。它包括三个步骤: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自发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要研究的课题,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所以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其次,研究性学习是围绕探究展开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的研究过程包括观察、访谈、数据测量、分析归纳、制订计划、请教专家、撰写报告等过程。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开放式环境中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研究性学习更重视过程和经验、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以及创造精神。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思想政治课偏向理论灌输,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明显具有说教性质,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权威性,鼓励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社会经验选择所研究的问题,围绕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完成课题研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主要包括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内容。首先,从教材范围来看,高职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讲的是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在我国新民主革命与建设及发展中的情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主要论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联系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继承马克思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中应创新应用,用发展的眼光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确定研究问题

自发寻找研究课题,培养兴趣,开阔视野,挖掘学习潜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更高追求。研究性学习以课题为载体,高职思想政治课的课题可由学生发现并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指定,还可以选择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抑或将思想政治课中的已知论点作为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再发现,也可以是社会职业实践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其研究问题还可以是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内的问题和跨学科问题。所以,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观察发现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疑惑和问题。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研究跨学科问题,利用多种视角研究思想政治问题[3]。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现实意义和具备可行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教师的作用不是给学生指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并找出问题,通过实践研究解决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培养比单纯地找到问题答案更加重要。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系统性,有利于加强历史和现实之间、课程和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心理学中的合作原则,利用人际关系对认知的促进功能,按照不同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教师应介入指导,以协调小组的组合方式和规模大小。

分组原则包括:按照兴趣分组,按特长分组,小组规模应适中。按照兴趣分组是指将兴趣爱好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有利于后续合作。反之,如果小组成员兴趣迥异,容易出现矛盾,不利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研究方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所以小组成员应在特长上互补,按照特长进行分工研究,这有利于出成果[5]。小组规模最好控制在6人左右,各负其责,有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资料处理和成果展示等,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

(三)收集资料,提取观点

确定好小组研究课题后,首先,教师应安排各小组写出书面计划和组员任务安排,对其进行批改,对活动人员、地点、方式和目标给予引导,确定研究方案,开始收集资料。其次,引导小组围绕课题收集资料,或者阅读图书资料,或者进行网络搜索,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基于此形成解决方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和所遇问题。教师应将一些重要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要打断学生,不应着急评价。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视角。最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设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四)研究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展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甄别,去伪存真,抽丝剥茧地总结研究成果,并将其撰写成报告。然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研究成果[7],正确对待学生的研究成果,肯定其劳动和付出,不管结论是否正确和成熟,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努力。

之后,组织学生答辩。答辩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十分重要。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告知学生答辩程序,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位主讲人,向大家解释研究过程和成果。在答辩时,小组成员对教师或学生的提问现场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让他们充满信心,仔细听清楚所提问题,给予详细回答,避免因紧张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

(五)考核评价

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方式对教学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一般采用自评和互评以及成果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在思想政治课传统评价模式下,学生是评价对象,处在被动地位,评价目标不明确,让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活动,实现自评和互评的结合。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小组组长应做好研究性学习记录,记录研究进展、成员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组员研究性学习记录主要包括团队任务、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这些记录是最终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以制定评价表和考核表。

(六)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是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改革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应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七)建立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联动机制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如果高职院校各部门孤立运行,则无法实现。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思想政治课教改小组,建立思想政治课教改联动机制,协调学校各部门和人员,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支持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学习改革。首先,建立由党委和院系等组织为主的教改小组,对于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进行统一领导。其次,建立由宣传部、教务处、院系团委、学工部、思想政治课教师组成的研究性学习联动机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制度,包括研究性学习制度及课程管理和教学过程的监管、评估等。

参考文献:

[1]陈余芳.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17):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