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质疑;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S)-0006-3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培养目标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目标中又提出“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上述目标均指向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别提到“质疑和批判”的能力。科学素养以科学精神为核心,质疑和批判则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

“批判”一词有多种解释。从教育学角度看,批判是一种思维过程。具有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见的特征,通过求证、反思等手段,培养学生合理质疑和科学批判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物理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是指: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善于独立思考,不受暗示干扰,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进行争论。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条件,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善于明辩事非曲直,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哈佛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面对当今知识外储化的现象,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倍显重要。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从态度和技能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考训练,达到让学生自主思考的目的,同时也符合让学生“会学”的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质疑和批判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必修课”,是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

2.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

“李约瑟难题”不断困扰着我们:“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很多贡献,但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楚渔先生从独特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中国人口众多,积累的经验多,自然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和发现比西方多。但近现代的发明创造多是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的西方科学家,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独领。因此,中国的科技进步缓慢,与传统思维模式中轻视实证的习惯有关,而要改正这个毛病。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重新打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实证是与纯粹的理论分析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中的核心是批判与质疑。物理学研究大多使用实证的手段,通过对客观材料的分析,来论证相应的观点。

国人对“诺贝尔科学奖”总是翘首以待。清华大学郑也夫教授认为:“诺贝尔科学奖意味着高端的创造力。中国现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毁。”他说,无论你是在哪儿学习,哈佛、耶鲁、牛津或剑桥。如果你人生的前12年是在中国学校里度过的,那么你就与诺贝尔科学奖绝缘了。你的独立性、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都会被中国的教育体制给抹杀。这个体制将学生与老师捆绑在了一起。老师就如一位严父,是不可被挑战的权威角色。这种要求人们不去质疑长辈的顺从精神,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一大阻碍。《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分析》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呜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两位专家对基础教育的诟病,不约而同地指向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失,值得深思。

当下高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合理的教学价值与目的。将教学演绎成教师简单的灌输、知识的反复强化和能力的不断被训练。这种学习以分数为目的,以训练、测试为手段,漠视教学本身的价值存在,我们称之为“追逐名利的学习”。这致使多数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和依赖性。习惯于将书刊的话当成真理,只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而难以发现与提出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到抑制,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毁伤严重。基础教育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将会影响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或许会成为“科学强国梦”的障碍。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显而易见,它关乎“中国梦”的实现。

3.高中物理教学是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途径

恩格斯说过,“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仪器”。“柏拉图的苹果”堪称挑战权威的典范。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善于批判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笛卡儿认为,一切皆可怀疑,唯有“怀疑”本身不容怀疑。爱因斯坦不仅喜欢独立思考,更崇尚批判性思考,他自称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费恩曼写过这样的小诗:“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我非要知道我为什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费恩曼认为:“在科学中,怀疑和批判是举足轻重的”。正是科学家这种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怀疑和批判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一切观念都要接受经验的考验和批判的理性思维的挑战。这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准则。

从伽利略无摩擦摆球的理想实验到笛卡儿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还有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汤姆逊、卢瑟福、波尔和海森堡这四代师生在研究原子结构时,都是在质疑和挑战老师观点的过程中。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综观物理学以及科学发展史。那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大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的,诸多案例可使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物理学乃至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物理思维在符合一般规则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色和倾向,在科学思想史上与不同的哲学思想、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方式纠葛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魅力。只有领会科学思想史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入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历史地把握物理学科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物理方法的特色和倾向。科学概念和规律被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不仅体现出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反映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科学思想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批判性思维,是渗透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4.批判性思维在构建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篇》)的故事,说明知觉是由知识和理论决定的。人在感知时并非一块“白板”,在生活中已获取的感性认识会构成“前科学理论”,并形成对当下的“导向”和“透镜”作用。“导向”暗示观察者向什么方向去观察。而“透镜”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察到的是什么。

学习概念之前。学生头脑并非空白。他们已从生活中体验并积累了许多与该概念有关的感性认识,并由此形成了一幅被前科学概念和自身经验所主导的物理图景。其中一些观念和前科学概念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会对正确构建物理概念形成干扰。例如,“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摩擦力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等。再如,直接将数学经验迁移为物理判断:既然有I=U/R=R=U/I,就应有“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流成反比”等。还有相似前概念的干扰。导致对新概念的理解困难,如“路程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等。

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思维;创新;重要性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得益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受到旧观念、旧道德、旧文化的束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创新思维。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挑战,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教学思维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当前教育体制对创新思维的束缚表现

1.定向思维,限制学生自由思考。缺乏创新是当代学生的最大弱点。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求答案的标准性、唯一性,其目的是让学生适应考试的要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像我们只给学生“鱼”,而没有给“渔”,学生知识与技能得不到提升。

2.教育管理方面。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教学围绕升学考试的内容运转;测试水平、测验题型、测验形式都模仿升学考试,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学校、教师则心力交瘁。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各学校都掀起了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大题量训练充其量只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却束缚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教育与实践。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长期以来各门课程设置与实际不相符,学生学了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社会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报酬失衡严重,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辍学。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让学生将掌握知识与积极思考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专靠记忆,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被前人的思想蒙蔽和限制。前人的思想固然有很多是正确的,但也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是前人尚未解决的,如果受到前人思想的蒙蔽和限制,就难免陷入困惑之中。学习是通过思维过程来发挥人类潜能的,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其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技能,并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2.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观念,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理解和尊重学生。尤其对一些经常受挫折的学生,更要与他们平等相处。他们提出或者回答的问题,哪怕是片面的、错误的,也不要嘲讽,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启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核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持之以恒,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和谐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同时在适当的时间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体验。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学习兴趣,很希望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要博览群书,要思考、要研究、要理解。这为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获得知识的基本条件是理解和记忆,所以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听讲和读书。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只有掌握了科学理论,人们才能登高望远,洞幽察微,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明规律。其次,读书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学以致用。由于实践具有情境性和活动性特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鉴别和考核不能只依赖于笔试和口试,而要通过完成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即使是理论性学习内容,也要尽可能通过实践的方式来鉴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思维 重要性 心理现象 思维定势 教学方法

马克思说过:”If you w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you must forget your own language.当学生时不大明白。后来当了英语老师,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其实,马克思并不是真正让你忘记自己的母语,而是让你在使用外语时学会用外语思维。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思维是内在认识活动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人运用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重新予以组合,从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与意义。”

从这种观点出发就好解释了,英语思维,说白了就是学了英语后,会用英文想事儿.会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这是结论,没有英文思维,可能永远也听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远也听不了长句子。

笔者曾在指导学生参加英语口语竞赛时,其中有一项是“情景交流”.有些学生看图说英语之前,先用汉语写好,再翻译成英文,然后背诵.等到脱稿表演时,她依然结结巴巴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没了手稿,看着图片便想汉语句子,在拿背诵的英语去套,一分钟半的时间到了,她还没说完,被扣了分. 而且在回答评委问题时,她压根听不懂长句子,只听了几个孤立的单词,眼睛睁大,嘴巴张大好像在思考,在反应,可就是一个词也冒不出来。听得人干着急。她才在忙着组织汉语,然后才翻译成英语。多麻烦,多累。难怪很多学生不喜欢英语。不是英语难,是学生把英语“学难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养成直接英语思维的习惯。

你问她,她说;“老师,我反应慢。”呵呵,都是个正常人,反应挺正常的。

可教师倒要问了:你在那里反应什么呢?其实,我们都在想汉语,评委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脑子里把它们飞快地转换成中文,头脑中始终在想评委说的英语的中文表达是什么意思,说白了还是汉语的思维。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脑子里肯定是在这么做。

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边听边想汉语是什么,坐在那里在脑子里把它们飞快地转换成中文,可惜的是你还没转完,人家已经把英语说完了。而学生在学习中还要考虑复杂的语法等一系列问题。

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讲,人在说话时,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们中文说得都流利,可有谁会去考虑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里……根本不可以,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我们连汉语也说不出来了!用汉语去想英语将会产生许多类似的情况。

因此,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研究英语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学习英语要与思维直接联系,培养学习者英语思维的能力是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将更有助于掌握英语。对于学习者固有的汉语思维我们也要正确认识。不能低估汉语对学习英语的正面作用,也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我们还在娘胎时就天天听汉语,让我们完全忘记也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只要是准备开口,首先想到的还是汉语,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各种语言的共性,语言经验等等许多的因素都有助于英语思维的培养。克拉申这一“自然下意识获得语言”的倡导者,也强烈捍卫母语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才能真正用英语进行思维。思维和语言有区别也有联系。从思维的特点来看,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没有语言的思维是空洞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所以,首先要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特别是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这一点更重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基础知识,尤其是词汇量,应该说是教学中的侧重点,当然也包括相应文化、风俗等的学习。

英语知识越丰富,越易产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搞好基础教学,加强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基本技能的教学,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1 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我们要尊重提问,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坦诚告白的同时,不仅不会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反而会激发师生一起努力,共同攻克生物难题的积极性。其次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的时候,学生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会觉得不可理喻,存在着“瞎问”的嫌疑。比如笔者在讲“病毒”的时候,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提问,说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这时如果我们生硬地打断他们,一定会伤及其主动提问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课堂效果。于是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得出具体的答案,不但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成功思维的喜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善于比较,积极进行知识迁移

传统的生物知识课堂,教师们往往依纲扣本,对于孤立的生物知识进行机械性的讲解和记忆。显然,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都极为陈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出来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生物学科知识内部,还是其与其他学科知识间,均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有效抓住这些联系,积极比较,迁移知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培养其生物思维能力。学习生物知识,就必然要了解一定的生物学史,而生物学不断发展前进的历程真的就是一部在知识迁移中曲折前进的历史。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如细胞学说的建立等等,无不是前辈在积极思考、有效迁移的基础上所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这些常识,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有着很大的好处。此外,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着相似点,如果我们不详细区分,不但会造成知识上的错误认识,更会影响学生今后在生物学习中的深入思考与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不但有益于学生由旧知联系到新识,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感受到比较学习的好处之后,纷纷开始整理相关的容易混淆的知识,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等,在强化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往往以演示实验与小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中,衡量实验成败与否的标志往往定位于是否通过实验得出了教材中的既定结论,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均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实验形式很难得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的效果,充其量只是证实了一下我们课堂所学内容的真实性,当然,如果实验失败的话,就连这一点作用都没有了。素质教育呼唤教学策略的改革,当然也包括实验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更新与进步。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的同时,注入更多的探究性成分,让学生在自主设计与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创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譬如,在进行“酶的专一性”实验教学时,笔者就打破了教材中的既定设计,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与课堂所学,自主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用具,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过程。这种实验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锤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着眼于我们的课堂现实,将所有的实验都改为自主探究性实验并不现实,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进行还是十分的必要的。即使是进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笔者也主张让学生参与进来,设想不同的装置,不同的成分,不同的步骤会造成怎样的实验结果,并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科学。如果实验失败了,我们和学生可以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探究实验的原理,在不断的实验与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