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高校改革、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定、不确定因素,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如地震、台风等;公共卫生类事件如恶性传染病等;学校管理类事件如学生罢课、学生人身财产伤害等;社会安全类事件如学生参与非法游行、传销等。上述的典型事件都表明,大学生成为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解决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问题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往往是很快的,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影响面大,波及的范围很广,也极其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炒作和利用,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建设带来阻力和负面影响。所以,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当今高校立足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单位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的含义是同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分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节,各种机制之间又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做好应对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事中认真执行应对处置机制;事后认真执行善后处理机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1.协调整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利益集团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出现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机制,高校可以帮助处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这样可以使事件向良性发展,事态发展得到控制。

2.规范功能性。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混乱的场面,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真实面貌和应对能力。同时,随着高校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应急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性。

3.稳定实效性。高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减缓大学生给社会带来的不好影响。

4.发展统一性。高等院校发展是建立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是各个高校有效减少不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设快速发展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滞后的应急管理理念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树立整体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对应的部门在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做出应急处理,缺乏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只是把突发事件当做偶然,而没有形成常规的系统规范管理体系,而且,应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高校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的管理机制。其次,高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习惯了“集中灭火”:处理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防范策略,处理事件时很被动,平时缺乏预警防范的演练。另外平时的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得也很少,虽有培训计划,但在实施中有力度不大的现象。

(二)缺乏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并没有专门修订规章制度,而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方案的内容非常简单,有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应急方案体系;有的高校虽然提前做了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上有一些漏洞,与突发事件处理不相符合,不适用。甚至,有的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为应急处理,不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协调与干预,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效果不到位,容易造成二次事件的发生或存在遗留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不足是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基本雷同,都是互相抄袭,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大多是在短期内领导督催的情况下制订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不能针对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仅缺乏日常的演练程序,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到位,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演练,在实施中都不知道专门应用,这样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导致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反面效果。

(四)应急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都是集聚多数力量来“灭火”,处理事务的程序比较凌乱,没有固定的章法。

(五)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少。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中的老师有的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职做心理咨询得老师非常少。二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文化程度低,有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针对一些心理疾病的学生辅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受益,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开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这与现在高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人数多不成正比。四是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差。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学生会在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学校应帮助心理上有阴影的学生做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所以,高校建设应当以人为本,突发事件的本体是广大师生,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以及思想变化都应当引起重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当事人内在思想层面的“创伤”。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师的帮扶作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急预防机制的设立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急预防机制是每个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急管理中要从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危机化意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的突发事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发。其中诱发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树立一切以挽救生命为根本的宗旨。三是在高校的和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大学校园应对管理理念。四是树立预防管理理念。做好事发前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它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防范于未然。

(二)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建立应急工作人员组织,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日常的培训。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应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组织、宣传、学生、教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学校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平时的预防演习等工作。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突发专项资金,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三是增加物质储备,如医疗卫生设备、应购买消防设备、抢险救灾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监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预警的目的是针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安排、早处理。所以说,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的预警机制是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学校等层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垂直型的预警机制系统,从寝室长到班长再到班主任直至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预警网络体系,起到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中。通过这样的预警系统,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事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件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四)应急处置机制

在日常的管理及不安定事件突发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全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急举措和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反思、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总结。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恢复重建、调查评价、心理恢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具体化、及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的应对管理能力,进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是当前政府和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稳定性、时效性和发展统一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3).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4]刘峰.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些因食物中毒、火灾、传染病、暴力、自杀事件等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对部分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高校和广大高校管理者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尽快建立完善并切实可行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高校安全、有序、高效运转,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按照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定义,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社会恐怖活动、动乱、人为破坏、重大事故等各种各样的灾难,从而产生突发事件。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一般有:或因学生行为过激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或因学生违反学校宿舍禁用明火的管理规定酿成火灾;或因学生不堪学习、失恋的压力而自杀;或因国际、国内的大事诱发、学校管理失误引起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聚众、游行、示威事件等。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主要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为了防范、化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所采取的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控制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协调功能面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时,各方利益群体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也随之凸现,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配置协调的功能,有效地整合、缓和利益矛盾,使利益各方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规范功能高校学生应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管理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应急管理呈现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的全貌。同时,由于各项应急机制的建立,使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保持连续与衔接,并逐步规范化、有序化。

稳定功能高校建立健全应对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积极备战,沉着应战,主动出击,化解突发事件,可以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校园安全网络,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及时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能有效地减缓校园突发事件向社会的波及,从而保证社会稳定。

发展功能高校建立健全应对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对学生人身和财产造成的侵害,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聚集更多高水平人才,扩大学校规模,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发展观。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演进性、复杂性和裂变性等特点。应急管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滞后目前,我国高校危机意识淡薄,学校缺乏对广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安全教育、防范意识教育,使广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降低人们在认知和行动上的应对能力。同时,许多高校在管理理念上滞后于时展,把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尚未完全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尚未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

应急管理缺乏制度保障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保障。一些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忽略了预防和预警机制的制度建设;由于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当危机发生时,一些学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非常”手段,处理效果不理想且易于造成遗留问题。

应急管理缺乏常设性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综合协调机构没有固定的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小组,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系) 到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信息联网不畅,不能迅速获取突发事件警讯,提高突发事件状态下的相互合作整体能力。

心理干预缺失,不能为应急管理提供心理支持突发性事件除了给事件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外,往往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进而造成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生活信念以及对生命价值看法等发生明显的变化。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一)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测预警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大量事实表明,突发事件并非全是无端而起的横祸,很多事故发生前都有某种预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首先,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危机管理的真谛在于预案在先。加强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编制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预防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高校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由不同部门编制不同的应急预案,提交最高决策机构研究确定。全校在部门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整体应急预案并明文,组织学生进行演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完善,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决策机构、指挥中心、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安全措施、后勤保障、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刻启动相应预案,垂直领导,指挥到位,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令行禁止,形成合力,把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其次,要加强突发事件的情报信息工作。高校要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灵敏高效、从院系深入到专业和班级的情报信息监测网络,设立监测哨点,随时监测网络上的各个环节,搜集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及时妥善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同时建立起由学生个体、社团组织、教师等组成的信息分析、整理、辨别、反馈及传递机制,使各方面情况及信息能够完整、快速地传递到学校决策层。此外,还可通过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学工部干事及各分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社团成员、寝室长等基层信息员收集有关信息,确保心理危机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

再次,要建立灵敏的应急反应系统。当捕捉到可能引发高校危机事件的前兆时,高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该在进行危机识别的基础上及时启动危机预警,并迅速组织各应急管理小组商讨预警方式,尽可能阻止事态的恶化,使危机事态置于危机管理的控制之中。在对危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和谐为本”的原则,高校应急管理者应着力危机预警工作的实施。危机预警系统指高校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危机而建立的一套能够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监测与报告系统,通过判断系统发出的信号与危机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危机管理机构和危机管理者迅速转入危机事件管理状态,采取及时的行动。

(二)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理机制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要完全预防危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处理机制,这是应急管理的核心。应急管理处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决策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应急沟通机制、应急宣传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决策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由潜态转入实态运行,关键在于决策,凭什么做决策,如何做决策,采取什么样的决策,是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预警监测实体根据对事态的评估,认为系统有必要由潜态转为实态,应立即上报决策层。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是立足“抓早、抓小,以快制快”,按照“有效控制,就地解决”的原则建立的由党委领导、行政指挥、校院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组织保障体系。学校根据应急预案,设立信息通报、教学协调、宣传教育、卫生控制、后勤保障、医疗救治、综合治理和检查监督等职能小组,按照工作预案,明确责任制,确定各个工作层面及环节的职责,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当接到学生突发事件报告时,要做好记录,要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原因、伤亡损失情况等内容。职能部门根据事件性质上报学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组织力量对事件涉及本机构工作范围的情况予以了解查实,并提出是否启动应急指挥机构的建议,报告机构负责人。机构负责人根据本机构工作任务及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做出是否启动的决定。启动决定做出后,即按预案程序予以实施。

建立健全应急沟通机制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与社会媒体及学生家长沟通。一方面按照正常程序把学校发生的危机实情发送到社会有关媒体做出公开正面报道,避免不正确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将危机处置的情况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告知他们的子女现在的处境,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建立健全应急宣传机制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甚至引起恐慌,任其发展将会影响校园稳定。因此,当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在第一时间准确可靠的信息,告知全校师生员工,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真相如何,告知大家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要大家不要慌乱,不要轻信谣言,服从学校的统一指挥,同舟共济,战胜困难。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学生的知情权,而且可以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舆论,封杀谣言。

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应急保障,是战胜各种困难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因此,学校应把应急资金统一列入学校财政预算,后勤部门、校医院等相关单位应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储备,保证物资、器材的完好和可使用性,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各学院、二级单位应按照学校的要求组建突发事件应急队伍,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处置工作。学校应急队伍主要由专职管理人员、保卫人员、医护人员和大学生组成。

(三)构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恢复机制

危机过后,要及时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客观评估,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及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漏洞,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今后的管理工作。

第一,风波过后,学校决策机构应立即组织所属机构和部门对危机进行评估,找出产生危机的诱因及平日管理工作中的疏漏。

第二,及时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要组织有关专家彻查事故隐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和衍生的灾害。

第三,大力普及应急防护知识,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编制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安排相应的时间组织师生学习演练。要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及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真正做到人人皆知。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字:高校;国防动员;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86-02

国防动员建设,是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和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的基本保证。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要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应付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动员能力。高校具有人口密度大、人员素质高、信息传播快、高技术手段集中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防动员建设对提高国防动员建设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自身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应急意识,做好教育衔接

利用高校资源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应急意识是实现高校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融合衔接的有效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良好的高校国防教育,是使高校大学生在国家采取紧急措施时,能够快速、及时地由平时状态转入应急、应战状态,有利于迅速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突发、紧急事件服务。

着重集中教学教育,突出国防教育效果。新生军训是集中教育的一种方式,加强新生军训是贯彻《兵役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措施。扎实地开展好军训工作能够为以后的国防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在军训过程中,大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一些有用的军事理论知识,包括军队职能、军人的职业道德、连队生活制度、基础技术动作和战术动作,如队列动作、步兵单兵武器操作、“三防”知识以及单兵和小分队战术等,还可以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逃生演练、普及防火、防盗、防水、防电、防骗的安全知识。应急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进行,使学生认识到应急分队与安全责任的重要。通过军事理论教育,了解更多国防知识,掌握军事宏观思维,能够分辨信息真伪,增加对一些应急突发事件的预知,懂得如何应对和把握。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而且在面对紧急事件时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迅速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加强专题教学教育,提升大学生国防知识。专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到革命圣地感受红色革命精神,学习革命前辈吃苦耐劳的革命斗志。专题教育做到以典型促进步,以先进带落后。应急管理机制要在实践中得到完善,通过学习,能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做到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相衔接,高校国防理论教育必须确立好教育目标,使专题教育能够有的放矢。高校的专题教育应当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基调,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国家利益观;培养大学生对国际时局政治的观察能力,提升他们主动学习应急应战知识的意识;以革命英雄主义和光荣传统教育大学生,激发他们爱军习武、拥军爱军的精神;学习军事常识和军事高科技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做贡献。

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国防思维。国防实践教育,是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从实践中探索,着眼人才培养的军事化,在大学生中实行军事化日常规范,在学生组织中建立高效顺畅的管理体制,建立责权明晰、结构合理的管理体制,将实践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方式。强化高校实践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思维,对于应急意识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坚持用好高校主阵地与部队大熔炉两种资源,以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实践,逐步健全完善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拓宽合作渠道,提高大学生的军事技能,能有效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要能够迅速行动起来,真正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强大后备力量。

实施网络国防教育,拓展大学生国防视野。实施网络国防教育,是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科学技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开展网络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如构建网上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最新信息。开展网络国防专题应急处理教育,是针对突发事件开设的专门性网站。开展网上“应急问题热点、难点”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开展高校网络国防动员与应急方法技术实践、开设国防安全网络课程,针对安全形势,应对突发事件,实现高校突发应急事件处置教育的网络渗透。网络信息量大,要能辨认真伪信息,预知突发事件,正确处理。让网络国防教育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的热情。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国防教育形式,以网络为平台,适应新时期信息化的需要。

二、紧贴高校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做好人力资源衔接

国防动员无论是“应战”还是“应急”功能,首要的都是人力资源的调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应急人力资源储备的一体化,其实质是着眼国家综合安全的需要,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在后备力量建设中注重开发其平时“应急”的功能。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经过军事化培训――军训,基本具备了国防军事观念和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在突发事件人力资源调配中能够担当骨干力量。

创新组织机制,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军训团营连体制的结合。要切实利用好军训团营连体制,发挥组织优势,使其长效化、固态化发展。军训团营连体制下的学生在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中可作为常备力量随时投入使用,不管是“应战”还是“应急”,在军训连制度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即可按需要使其发挥作用。每学期以团营连为单位固定开展一到两次应急疏散训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国防知识与军事知识教育,做好知识储备。

挖掘固有优势,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应急分队建设相结合。重点在于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整合应急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要整合应急力量,统筹高校中的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平时应急,又要立足战时作为后备军力量应战,按照平战结合、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专业队伍,如消防、抗洪、维护治安分队等,实施二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高校资源丰富,人才力量充足,切实结合学校特点,优势资源十分凸显。

利用高校资源,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在校国防生的结合。在高校建设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中,国防生应发挥主力军与示范先锋作用。国防生军事化程度高,组织机构完备,纪律意识强,国防知识丰富,特别是接受过军事技能训练和高强度体能训练,在国防动员体系中可作为领导与优先力量考虑。国防生的优势在于组织与纪律,这也是处置突发事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国防生能够担任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骨干力量。

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退伍军人的结合。近年来,大学生入伍人数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大学生退伍军人也明显增加,加之学校吸收的干部,这些有过军旅经验的人将在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的融合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他们经历过正规军事化培训,具备各项军事技能,组织纪律性强。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将很容易发展为高校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中坚力量。

三、完善国防设施,发挥高校优势,做好硬件衔接

高校人员密集、知识层次高,着眼高校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的衔接融合,完善完备高校国防硬件设施,进一步发挥高校科学技术先锋队对地方国防建设的支持作用刻不容缓。

利用现有设施和储备,加强维护和补充。目前,各高校均有完备的防空警报系统,大部分高校也有防空洞等紧急避难场所。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防空警报网络和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演练,确保整个学校能够迅速由平时转入应急状态,由平时转入战时。在平时要加强防空、防火、防电、防水的演练,确保发生紧急事件的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学校电力维修部门也储备有大型起降机械、专业维修器材等装备,确保能在第一时间保障最紧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紧贴学校实际,加强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高校存在人员、建筑物密集,资金紧张,应急设备老化淘汰等问题。学校要加强应急设备建设力度,完善应急警报网络和安全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空间,修建地下防空设施和露天体育场;与地方开展合作,共同筹集资金建立防空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体系,共同进行应急设备的建设和物资的储备,广泛拓展应急避难场所的范围和种类。设立专门的应急设备基金项目,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将此做法制度化,用于老化、淘汰硬件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使高校拥有更为先进的高技术设备,提高应急和国防动员的效率,迅速处理出现的紧急情况。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提高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国际、国内矛盾相互交织,高校正发生着各种深刻的变化,这使得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也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要求,如何增强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积极维护高校稳定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及其主要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依据这一定义,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由大学生自身不当行为或其他某种内在偶发性因素导致的突然发生、引起广泛关注、必须立即处理、对学生身心或学校造成影响的事件。

2、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

(1)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突发事件”即表明其具有“突发”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具体发生时间、影响等等,往往是难以预测的,而且演变十分迅速,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尽管发生事件有一定的契机,但是这个契机也是偶然因素居多的。如大学生因学业、感情等问题引发的自杀行为,宿舍火灾事故等。

(2)社会危害性严重。高校人员聚集、密度大,如稍有疏忽,突发事件就可能迅速发生。同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容易迅速聚集,客观上加大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比如某些政治事件、热点问题或学校管理缺失所引起的学生聚集、游行、示威等。

(3)成因、发展及影响复杂。高校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一般的高校在校生都在两至三万人之间,而且一所高校还有若干个校区,比较分散;高校更是知识密集型的地方,不但汇集众多高级知识分子,更掌握着国内外前沿高端科技。在此条件下,突发事件的成因、发展以及影响变得复杂起来,带有更大的隐蔽性,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如利用高科技犯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朱令案”。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1、应急管理理念滞后,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我国高校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普遍存在缺乏危机意识的问题,忽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大多没有树立前期防范、中期处理和后期善后的一系列全程管理的理念,只是把应急管理当作高校管理中的一项普通任务,未从源头上加以重视,往往要到事件发生后,才寻求解决之道。

2、应急管理制度薄弱,缺乏法律与制度保障

高校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来加以保障。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为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了法律依据。各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策略。但在应急预案的体系、内容、操作方面,存在着设计缺陷、内容薄弱、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法律来约束危机状态下的具体行为,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严重影响突发事件处理力度。

3、应急管理体系协调力较差,应急管理能力不强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但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人员构成无法稳定、工作内容不能合理衔接,经验教训不能有效地传递;危机处理需要学校内外各个机构间的通力协作,但现实情况却是临时领导小组由于事先没有制订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往往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的过程中,而难以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成功实施。

三、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夯实理论基础,逐渐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

(1)核心价值管理理念。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核心价值。高校突发事件违纪处理都应以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为其核心价值,优先考虑,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突发时间危机处理中的体现。

(2)重在预防的“四早”理念。事前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心,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完善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消除”。

2、健全组织体系,实现高校突发事件的公共治理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一般由决策模块、实施模块、辅助模块组成。

(1)决策模块应由学校的主要党政领导成员组成,主要职责是确认危机事件发生、判定危机成都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采取应急处置行动。

(2)实施模块应当包括学校各个院系、党政部门、学生组织以及各类服务组织和力量,主要职责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准确、全面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沟通交换处理意见,快速形成决策和工作不是,及时控制危机局面。

(3)辅助模块主要是指具有特别专业能力、特定资源和设备,在应急控制中担负着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如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等,它们可以提供后勤保障及专业指导。[1]

3、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在矛盾初始积累阶段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化解矛盾于无形之中,是可以避免突发危机的。

(1)要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突发事件防范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教育措施,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者的鉴别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处置能力。

(2) 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警示教育。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违法事件的曝光等相关宣传活动,坚持正面导向,达成共识,使学生理性看待事件,并对类似事件给予正确的评价。[2]

(3)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主要包括系统手机信息、排查危机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开展模拟演练等。高校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则立即启动预案,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参考文献】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综合防控 应急管理 平安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01

On Curren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WANG Xuewen, WU Junfa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but because of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students, campus internal environment, external environment, campus management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make our campu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t all levels of team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school, with school related mechanism betwe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ome urgent problem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for this, should perfect legal system, intensify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drills,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wor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campu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level, better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ergency management; safe campus

当前我国处在深刻的历史性转变时期,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当今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作为思想活跃、信息交汇、人才荟萃、精英云集的场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也面临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局面。高校校园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社会公共安全的共性与内涵,也具有高校独特的个性与内容,既包含校园师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也包含高校校园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校园氛围的和谐。而要建设安全、健康、稳定、和谐的高校校园,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是基础和核心。①

1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的现状

尽管高校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加强的方面,主要的问题有:

(1)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提升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水平,使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一些高校在制度建设上比较粗糙,重复上级文件精神和规定较多,结合学校实际较少,在实际执行时就会遇到问题;还有的高校尽管制定了应急预案,但“纸上谈兵”的成分多,预案中部门分工不够明细、责任体系不够明确,基本没有经过实际演练,而且制定后也未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修订和调整,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难以真正指导工作的开展。②同时随着学校计算机网络设施的大力改善,学校网络不断普及,如何利用网络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却没有很好地在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中得到体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制约首都高校完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

(2)队伍需要充实提高。学校保卫部门是做好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主力,学校专职保卫人员是做好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主力军,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是大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但有的学校过于依赖学校保卫部门,而有的学校保卫部门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尤其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同时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管理理念也有待更新,以及受执法权限的限制,这支队伍有时也难以适应学校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各高校纷纷探索转型、改革和发展,高校的主体――学生在成长和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稍有不够,或处理稍有不当,很容易引发校园或突发事件,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明显不足,学校管理人员对这方面的培训也明显不够,以学校专职保卫人员为主的学校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此的实际处理能力更是亟待提升。

(3)信息沟通共享不足。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信息沟通不畅,其二是信息共享不充分,它既存在于校内各部门、各应急管理机构之间,也存在于学校与校园周边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既有沟通与共享的时机问题,也有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的问题;既有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也有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各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和分析。

(4)实际训练需要加强。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制度、规定、队伍、设施等的建立完善都是为了处理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和学校职工,还是学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队伍,对综合防控、应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停留在书面和口头的比较多,培训的频率较低,培训时应付的成分比较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足,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往往不够全面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实际训练,部分人员或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处理,或者简单模仿别人的处理办法,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校内出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人身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置,只有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现场事态控制方法、信息内容和程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妥善应对、正确处理。

(5)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科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科研力量需要加强,研究队伍亟需大力发展,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较弱,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为校园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③

2 当前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导致,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高校自身的不安定因素依然较多,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待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也在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思潮容易向高校集中,社会问题容易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容易向高校传导,高校安全稳定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2.1 管理理念亟需更新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要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为教育人、为培养人服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本身不是目的,既要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充分依靠和依赖他们,始终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才是目的,尤其在处理应急事件时,既要及时、果断处理,又要能考虑到以后工作的开展,不能为处理而处理,不能留下后遗症,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理念需要更新。

二是以预防为主的理念。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边界的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大,处理难度大,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变事发时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预防,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主,而目前虽然各高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工作尚未到位,尤其是有时师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学校领导未能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实际需要,没有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终酿成突发事件或。

三是综合防控的理念。综合防控既是指防控队伍的整合,也是防控范围的全面和全局性,也是防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目前有的高校过于依赖专门的保卫队伍,没有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安全保卫中来,过于注重校园内部,没有充分利用校外力量,过于依赖技防、物防,没有有效整合队伍,没有充分将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落实“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致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工作脱节,各自为战,不利于整体工作的完成。

四是与时俱进的理念。网络新闻、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各类媒体无时无刻不介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无处不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造成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加上心理恐慌,信息辨别能力低,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主动和有效的正确反应,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更有因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对高校及社会矛盾问题的聚集放大效应日益凸显,客观上使得危机处理的不确定性更高,但有的高校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仍停留在过去时代,对网络时代认识不充分、准备不充分,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2.2 学生主体的原因

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高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对社会问题敏感度高、易冲动、群体感染性强的特征,既愿意对社会现象和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却又对自己身边的问题过于冷漠,缺少激情,既渴望理解和关心,又难以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和同学;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在增加、人际交往上的焦虑不断加深、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在增加,而现阶段有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队伍培训不到位,容易发生突发事件。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矛盾日益严峻,给学生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容易引发突发事件。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更是一直伴随着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已经显现,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稳定的最大问题。

此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更多、更广泛,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学校和学生的不断渗透,有的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3 高校校园空间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大多校园面积比较小,校园空间不足,教师、学生、家属和社会服务人员和机构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工作,人员过于密集,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不断社会化,高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象牙塔”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宁静,许多高校校园已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和开放式的小社会,社会上各类人员、各项服务不断涌进校园,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服务也可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而难免会产生各种纠纷,加大了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④

为了发展,许多大学建设了新的大学校园,形成了一所大学多个校园的现象,这种老校园场地小、人员密集,新校园面积大、人员分散,新校园与老校园又有一定的地理距离,而大学既要有学校统一管理,部分职能又在尝试社会化管理,对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学生生活、教学科研秩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对大学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4 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不仅为社会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在引领社会思想和社会发展。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而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与社会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物理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与外部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不断深化,部分人员聚集在高校校园周边,使得校园周边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违章建筑增加,消防问题、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不断,各类纠纷频繁,师生反映强烈,给高校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带来许多隐患。二是外部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各种思想进入校园,各种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使得高校的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2.5 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体制,高校也在校园综合防控和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管理体制,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不均衡。校级综合防控与应急领导小组一般建设比较完备,但是院(系)级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院(系)一级的综合防控与应急工作小组建设显得薄弱。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在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职责划分上,哪个部门、哪些人员应该承担哪些具体工作、应该承担哪些具体任务没有落实,尤其是在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上,责任不明确,工作安排上既有空白、缺失,也有重复、交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责任主体不明确,难免会出现扯皮、推诿或重复工作,有时就可能贻误最佳处置时机,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 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推动国家制定《校园安全法》。在《校园安全法》尚未出台前,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指南》。

3.2 继续加大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各高校应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协调,聘请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推动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设立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周(月)。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安排,每学期(学年)设立相应的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周(月),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3 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按上级规定和要求,配备相应的保卫干部,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努力打造一支人员齐备、素质较高的校园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主力军。第二,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治安管理队伍,组建高校“平安校园”志愿者队伍,逐一登记注册、明确职责,加强工作培训,推进规范管理。第三,组建专职网络安全监控队伍。高校抽调具有计算机或网络专业背景的人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监控队伍。第四,强化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在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和高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队伍的联动。

3.4 加强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培训与演练

第一,不断加强对专门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各高校应组织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基地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第二,切实开展学校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演练。各高校应继续开展综合防控与应急管理的演练工作,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学生参与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综合防控与应急演练。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编号:PXM2011-014224-11349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陈安,迟菲.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的核心功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1):31-36.

② 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公共管理学报,2012(3):112-121.

③ 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