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摘要:在分析当前公路施工经常出现问题现状的基础上,以路面裂缝及路面泛油等两个病害为例进行详细探究,对其生成原因与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与广大同行进行深刻探究。

关键词:公路施工,病害分析,路面裂缝,路面泛油,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公路建设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各种客观情况以及人为影响的存在,对于混凝土路面或者沥青路面,经过一定时间的服役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严重影响到公路的正常使用[1]。所以,应该重点有针对性的分析公路常见病害问题,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 路面裂缝及其防治措施

1.1 温度变化导致的裂缝

从温度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沥青路面的特点所致,其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由于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沥青路面存在比较大的抗拉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温度影响,会造成沥青的抗拉力性能产生疲劳问题,这样自然会出现裂缝情况。一般来说,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路面裂缝往往称为温差疲劳性裂缝。对于沥青路面,分析上述存在的温差疲劳性裂缝,主要影响因素则包括沥青材料性能、相应材料配比情况以及路面具体结构等方面,所以,施工具体过程中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而详细考虑。

在防治措施方面,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提升材料的选择与配置。不可否认,对于温度骤降情况进行分析,会导致出现材料收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则会直接影响到其密度,造成材料硬化的问题。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则应该结合环境要求,特别是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变化,优选沥青、骨料以及添加剂的类型,经过实验室的科学合理的比例配置,满足沥青路面的抗拉力性能的要求,使得混凝土公路路面的裂缝发生的概率有所降低;二是,通过灌油修补法,这种方法主要在冬季施工中使用,主要工序涉及到以下方面:首先,清洗裂缝内壁杂物;其次,加热裂缝内壁,利用液化气,实现其粘性状态;然后,在裂缝中,进行沥青砂的均匀喷涂;然后,将厚度为2-5mm的石屑或较粗的砂砾铺洒在裂缝中;最后,压实操作则是通过轻型的碾压机实现。三是,乳化沥青稀浆封层,通过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一定工况要求,结合乳化的沥青、骨料、水、填料以及添加剂进行比例的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均匀涂抹涂抹在裂缝中,经过相关的裹腹、破乳、析水、蒸发以及加固处理,实现原路面的粘合要求,有效处理路面的裂缝问题。

1.2 水损坏导致的裂缝

从裂缝原因进行分析,考虑到沥青路面的特点,由于存在沥青集料本身的毛细管道的问题,存在路面压实性方面的问题,造成空隙问题存在于路面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水侵袭,就会造成坑洞或网裂情况的出现。考虑到混凝土路面的影响,则会造成在路面不平影响下,雨水堆积在低洼处,由于水侵蚀以及车辆的运行负压的影响,都会造成裂缝。

从防治措施方面考虑,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一是,重视集料配置强化作用。首先,在具体的沥青路面施工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沥青集料级配设计工作,明确表层以及下封层符合工程要求,明确雨水或者地下水不会出现侵袭路面表层的问题;然后,应该结合公路路面施工要求,应用性能较强的水泥型号,重视利用科学配置来提升路面抗侵蚀能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和强化路面设计问题。为尽量降低雨水或地下水对路面的影响,应进一步明确排水设施的结构,尽量杜绝出现由于雨水侵蚀而造成路面裂缝问题存在情况;三是,重视路面平整性的要求。从材料以及结构设计方面考虑,应该在具体的施工中,结合碾压机性能要求,实现对于密实度方面的指标,尽量满足路面的平整性要求,减少雨水积存的问题。

1.3 反射裂缝

从裂缝原因进行分析,在对混凝土路面补强过程中,常用则是将一层沥青罩面铺设在原有路面上,在这样背景下,由于混凝土的拉应力在大于沥青罩面的抗拉强度的情况下,则会造成罩面裂缝问题,主要则是呈现出反射裂缝。分析混凝土公路中反射裂缝病害,其主要是位于半刚性层的位置。裂缝出现在半刚性层中,则是由于存在养护不当、暴露时间长、混合料拌制不均匀、温差大、工艺技术不过关等影响。

从防治措施方面考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原材料、混合料的配置比、施工工艺以及养护工序等方面的控制工作,加强管理,明确集料粒径控制在31mm以下,要求整个混凝土配料中水泥使用量在5.5%之下;二是,在具体的混凝土拌制中,应该重视水泥、水的用量的严格控制,重视铺设混凝土之后相应的监控措施,通过硬结变化监测,保证路面满足最佳含水量的碾压要求。

2 路面泛油及其防治措施

2.1 路面泛油原因

针对路面泛油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受到高温影响下的沥青公路运行状况问题,其会导致存在泛油、发粘等问题,这部分主要是考虑到沥青混合材料中会存在多余的沥青,在外界负压作用下而呈现出溢出问题,参见图1。具体来说,沥青路面泛油病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混合料的配比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考虑到沥青混合材料中存在不合理的材料配比情况,容易造成沥青过多情况,特别在高负荷、高温影响下,沥青容易出现溢出路面表层情况,造成路面泛油问题。部分施工人员片面地认为,混合料粘结力、沥青膜厚度以及沥青用量方面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因此,将大量的沥青加入到混合料配比中,这样则会大幅度降低混合料的粘结程度;二是,存在施工不规范的问题。具体的公路路面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清楚认识到沥青混合料的配比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主观意识性,容易在工程建设中,存在不正确的材料应用问题,使得公路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

图1 公路路面泛油情况

2.2 防治措施

从防治措施方面考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充分重视各种材料的购置环节的监管过程。在越来越多沥青种类的基础上,应该结合项目工况要求,明确每种沥青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沥青材料,符合现场施工要求,混合料中应该重视骨料、添加剂等关键材料的应用,同时,还应该重视高质量严标准的材料监管工作,这样才能满足公路路面施工质量提升的要求;配比环节的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施工人员应从公路现场实际情况考虑,充分考虑到温度差异、水文变化等因素情况,来确定出有效的混合料的配比问题,使得混合料中剩余沥青的数量有所降低,避免出现后续施工中存在由于负压影响而造成的沥青溢出问题,尽量降低路面泛油问题的发生概率。第二,重视沥青路面的压实程度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将沥青公路路面的压实强度的1%,能使得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的密度有所降低,使得沥青溢出频率有所降低,同时,为了保证压实效果,可以采用碾压工艺,通过不断优化路面的压实工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钻孔抽检的方法来进行检验路面压实度,这样就能较为详细地了解到路面内部的结实程度,更好掌握碾压工作的整体进展。

3 总结

从整体公路路面质量进行分析,公路承载量以及使用年限则是公路运营的关键之处,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应该重视路面质量管理。结合实践情况,具体针对路面裂缝及路面泛油等两个病害展开具体的论述,并分别针对生成原因与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今后的公路建设管理具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路基 病害 防治

Abstract: The embank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tire highway construction, he is mainly exposed to weight, road weight and vehicle load, the quality of the subgrade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road, so the roadbe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road embankmen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quality of the roadbed and pavement.

Keywords: highway roadbe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路基工程的特点

由于路基工程施工工艺简单,工程数量大,耗费劳力多,涉及面较广,故工程耗资亦很多。根据部分资料分析,一般公路的路基修建投资约占公路总投资的25%-45%,个别山区公路可达65%。因此,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路基能长时间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对节约投资、提高运输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路基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极其重要。

二、路基工程常见病害

1 路基的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沉陷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沉缩;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因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不足,在路基堤身内部将形成过湿的夹层,在荷载和水温综合作用下,引起路基沉缩,原天然地面为新近填土、软土、泥沼等,因承载能力不足,路基修筑前未经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下,地基下沉或向两侧挤出,引起路基下陷。

2 边坡的滑塌 路基边坡的滑塌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之一,根据边坡土质类别、破坏原因和规模的不同,可分为:(1)溜方 溜方是由于少量土体沿土质边坡向下移动所形成。 溜方通常指的是边坡上薄的表层土下溜。 它可能是由于流动水冲刷边坡或施工不当而引起的,(2)滑坡 滑坡是指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路堤的某一滑动面滑动。 产生滑坡的原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外因通过内因对滑坡起着促进作用,它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和人为因素等。所以,滑坡是内外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滑坡现象 主要是土体的稳定性不足而引起的,分路堤滑坡和路堑滑坡,(3)风化剥落 风化剥落指风化的石质路堑边坡,在外界环境因素如降水、强风、振动等影响下,成片或块体剥落,从而危及线路和行车安全。一般多指因地形、地质原因而造成的体积较小而数量较多的风化岩石剥落,现场常用设防护网或喷射水泥浆等方法处理。 (4)不良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公路通过不良地质条件和较大自然灾害地区,均可能导致路基的大规模毁坏。在公路勘测设计过程中,应力求避开这些地区或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安全和稳定。

对规模过大的滑坡或滑坡成群的地区,线路选线时应尽可能避开。坡防治一般是对有滑动征象的边坡,把地表水排出,并经常把排水沟养护好。对滑动带富集流动水的滑坡,以用盲沟、泄水隧洞或用仰斜钻孔结合灌注化学浆液的隔墙、集水井等建筑物截排滑动带的一层水为根治措施,也可采用渗水支垛、支撑渗沟和仰斜钻孔等疏干滑坡前部的措施治理。在滑坡前部筑抗滑堤、墙或桩等支挡建筑物也是滑坡防治的有效措施。

三、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预防路基的隆起、下陷、滑移、坍塌或崩溃,预防铁路路堑两侧的山坡变形以及土石掩埋路基和侵入行车限界等病害所采取的措施。在地质条件不良的山区,路基在雨季易发生崩坍、滑坡,并易遭泥石流和河流冲刷等危害;在易溶岩地段及采矿区,路基常因下部有岩溶和坑洞而发生突然下陷;在多雨和冻溶地区,路基易产生道碴陷槽、翻浆冒泥和冻害等。总的说来,常见路基病害有崩塌、错落、滑坡、下陷、坍塌和边坡滑坍坡面病害、基床病害、岸边冲刷、泥石流等。公路、铁路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土质等条件十分复杂,产生路基病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修建新线和运营养护中,必须采取病害的防治措施,以保证行车安全。

路基沉陷防治方法 (1)注意选用良好的填料,严禁用腐殖土或有草根的土块,应分层填筑、分层 夯实,并及时排除流向路基的地面水或处理好地下水。 (2)填石路堤从下而上,石块应由大到小认真填筑,并用石渣或石屑填空隙。 (3)原地面为软弱土层时,路堤高度较低的,且可中断行车的,应挖除软弱土并换上良好的填料,然后按原高度填平夯实;路堤高度较高的,且又不能中断行车时可采用打砂桩、混凝土桩或松木桩等

边坡坍方防治方法 边坡坍方是常见的路基病害,尤其在山区新建公路上,几乎是普遍的病害现 象。坍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剥落、碎落、滑坍和崩坍。其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如下。 剥落和碎落防治方法: ①采取排水措施,不使地面或地下水侵蚀路基边坡; ②加固边坡,如种草、破草皮或植树; ③对于风化的软质岩层,可修建干砌或浆砌片石护墙; ④整修边坡及时清除可能滑坍的土石方; ⑤对裂缝较多的岩层,可用喷浆法,以防止岩石剥落或风化。滑坍和崩坍防治方法: ①采取排水措施,不使地面或地下水侵蚀路基边坡; ②对可能滑坍的土石方,应及时挖除; ③在坡脚修建挡土墙,以对滑坡体起到支撑作用,一般修建在边沟之外; ④对可能滑下的岩石,用锚杆锚固。

3、防治滑坡的措施 应在弄清滑坡成因的基础上,对诱发滑坡的各种因素,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常用的防治对策有排水、减重、支挡、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 具体的措施包括 (1)排水措施:滑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排水是防治各类滑坡之本。 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切合实际的排水方式。

(2)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

支挡措施:根据滑体推力的大小,可以选用适当的支挡结构防滑。具体的措施包括抗滑挡墙、抗滑桩、锚杆挡墙和抗滑明洞。

加强路基养护 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路基路面不仅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也是工程建设中最易出现病害的区域。本文总结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并对常见路基路面病害提出了处理措施,从而确保车辆的正常通行,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处理

1公路工程中比较普遍的路基路面病害

1.1公路路面高低不平路面不平整会影响车速和行驶安全。造成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施工中铺路和压路环节技术规范不到位,监理单位监管不严格。

1.2路面呈现粗糙和马蜂窝现象

这种情况会造成公路承压能力差,使用寿命短。引起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沥青施工中,沥青材料的制作不符合施工要求;二是对沥青的养护时间不足。

1.3路面裂痕

路面出现裂痕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这不仅影响公路的承压能力,还会为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病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材料杂质多、沥青质量不合格、砾石硬度不够等;

(2)施工技术不规范,施工工人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

1.4公路边坡滑坡和塌方现象

该种现象属于比较严重的病害情况。塌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和水流的破坏引起的,而滑坡主要是地质情况造成的。塌方和滑坡情况主要发生在土壤地质疏松和雨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土壤的地质结构本身就容易坍塌,加上长时间的水流冲刷,从而出现了坍塌现象。

1.5路基出现变形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1)施工技术问题;

(2)材料质量问题;

(3)超重超载车辆的压力破坏。

2公路工程中常见路基路面病害的具体处理措施

2.1路基路面中的边坡病害处理措施

公路工程中的边坡有自然边坡和人工开挖两种。边坡变形或失稳情况发生时,都会对公路路基路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边坡病害治理中,要根据病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一些易坍塌和地质松软的边坡,进行合理的加固防护处理,通过控制边坡的变形来降低其对路面的间接危害。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区进行公路施工,采取的防治措施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利用锚喷支护、锚喷索道网防护、设置防滑桩、土墙档护等形式,还可以采用植被覆盖的形式进行边坡加固处理。植物强大的根部体系能够有效缓解水流对边坡突然的冲刷,使公路边坡在结构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既能防止边坡滑坡和塌方,又能降低泥石流等情况的危害程度。

2.2路基路面中岩溶地带的病害处理措施

我国在地形上有着很广阔的岩溶分布。在这些地带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要结合岩溶地带的地质特征、发育规律和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1)大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不符合公路施工的岩溶地带,在病害防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绕开岩溶地带。通过对岩溶地带具置和范围的准确勘察,进行合理的公路路线更改来避免大型岩溶地带可能给公路路基路面带来的危害。

(2)中小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中小型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首先应该进行严格的地质勘查,并结合岩溶的发展规律,将施工位置设定在岩溶占用面积最小的区域,并采取相关的岩溶处理技术来制定岩溶地带的加固和控制其蔓延的处理措施。实现公路工程在岩溶地带的安全穿越,有效预防岩溶地带对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威胁。

(3)岩溶地带中有冒水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在岩溶地带进行公路工程建设中,对于岩溶地带有泉水和冒水洞时,就要有针对性的水处理方式,在路基路面下边设置储水井,建立引流水渠将水合理引流等,将水流方向转移或排到外边,以降低水对公路路基路面的冲刷所造成的危害。

(4)对于无水的干溶洞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这种情况下的处理基本都是围绕加固进行。在一些强度不够的干溶洞顶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很容易有路面塌陷情况发生。处理方法就是将不稳定部分炸掉,通过混凝土填充和打入钢筋桩的形式进行人工加固处理。当然,对于体积较大的溶洞,相比于通过钢筋混凝土加固处理来说,通过施工线路的改变有效避开溶洞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于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还应该对溶洞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防止施工完成后,由于溶洞的自身蔓延性给公路的路基路面带来严重的危害。

2.3对于采空区域的公路施工路基路面病害防治

在地下矿产资源的开挖形成的采空区域的公路工程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路基路面的病害防治处理,这类地形的公路工程很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对采空区域的病害防治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对开挖区域进行回填加固,这种方式只适合于路基的边坡处理;

(2)在公路路基的下方充填也可以缓解路基的塌陷和破坏;

(3)对于采空区面积不是太大,且深度比较浅的区域,可以通过建立桥跨有效避开采空区;

(4)对于开采深度在100~250m一些采空区,可以采用灌注泥浆的方法。对深度大于250m的采空区就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施工。另外,在协调开采方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路面宽度调整、双层混凝土结构助力等方面进行协调施工,来有效预防采空区对公路工程中路基路面的危害。

2.4路面裂缝的处理

(1)表面封闭法。整体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不规则网状裂缝,需预先洒水湿润基层,然后用网状裂缝柔性封闭剂,均匀涂刷,不得有漏涂部位,涂刷厚度1mm左右为宜。表面封闭法分两种,一种是局部表面封闭法,另一种是整体表面封闭法。但采用此方法都应先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灰尘和杂质,对顽固性的油漆或其他粘结性强的污物,应采用喷砂方法清除。局部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未贯穿裂缝及注浆法不能注入的微细裂缝,可用环氧树脂配合微细裂缝封闭膏沿缝涂刮,宽度20mm;也可开槽嵌入。

(2)灌浆、嵌缝封堵法。宽度在0.5mm以下裂缝,宜采用丙烯酸甲酯类或低粘度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宽度在0.5~5mm的裂缝,宜采用无收缩或低收缩的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其体积收缩率应小于5%;宽度大于5mm的裂缝,宜采用注浆料或流动性好的无收缩水泥类胶凝注浆材料。灌浆材料固化后,应敲开表面封闭胶层观察,必要时可钻芯取样检验裂缝维修效果,若修补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或加固措施。

3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道路的建设。在不断扩充公路建设的规模时,公路工程质量更需要有效把控。由于受到地质地形、公路工程的基本施工、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路基路面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在公路建设中,应该从公路工程路线中的基本地质结构和具体施工情况出发,有效治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所存在的病害,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有效促进我国公路工程的健康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天柱.浅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易见的质量通病[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62.

[2]袁香菊.浅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治理优化设计[J].北方交通,2015(6):70-72,78.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养护技术;病害防治;防治探讨

引言

公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也具备生命周期性。在交通业不断发展,我国的大部分公路在使用过程中都受到了一定破坏,有自然环境的侵蚀影响,也有使用环境的破坏,在公路的病害达到一定程度时,公路的正常使用性能必定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引发交通安全事故。鉴于此,我们就必须进行公路工程的养护管理和病害防治。做好公路养护与病害防治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需求,只有在实施完善的公路养护和病害防治措施下,才能真正保障公路工程的运行品质。

1目前我国公路的常见病害

1.1裂缝

针对于江苏无锡地区来讲,其梅雨季节气候闷湿、雨量较大,公路路面裂缝是该地区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在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会形成路面渗水,在雨水不断从裂缝进入路面基层后,其内部结构层会发生浸水软化,其路面的承载力会大大降低,承载力的下降会加剧路面的损坏,因此,在路面裂缝产生后,就必须进行及时修补,以防止路面裂缝的进一步恶化。而公路路面的裂纹有不同的型式,其引发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路面疲劳过度、地表温度过热、雨水浸泡时间过长等。在进行路面裂缝修补时,就必须根据其裂缝产生的原因,作出针对性的、合理的路面修补方案。

1.2车辙

车辙就是路面在长期的荷载碾压、冲击作用下,产生的路面结构层之间的横纵向流动或滑动,经过长期的积累,公路路面就会形成永久性的带状凹槽。车辙的形成是受到建筑材料内因和环境外因的共同影响,路面沥青材料属于一种特殊的弹塑性材料,在长期的车载压力下,沥青材料会发生永久变形,另外沥青材料的吸热性非常强,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车辙现象会明显增加。一些地方交管部门对道路的管理力度不够,在一些公路上经常会出现重型超载车辆的行使,在车辆的单轴荷载加大,车辆行使过后也易形成路面车辙。

1.3坑槽

坑槽也是一种常见的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病害之一,这种病害大部分是由于路面轻度病害发展恶化而形成的,路面坑槽会严重影响路面车辆的正常行使,甚至是引发交通事故。道路流量过大、路面车载超标都会一起路面车辆的损坏,在路面基层材料破坏不断积累下,就会形成路面孔洞。而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若摊铺施工不均匀,压实度不足,运行后在荷载力下也易引发路面坑槽。

1.4推移壅包

推移壅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公路病害,其一般只出现在高等级公路中。这种病害的存在会引发路面的其它诸多危害,其产生能的原因主要是路面混合料配比设计的不合理而导致的,在路面沥青材料配比过高,其塑性变形会增大,在环境温度升高和车载的共同作用下,就可能发生路面基层的推移。此外,在施工中若不能确保里面基层与面层之间的完好粘结度,则就会在路面推移中形成路面壅包。

2高原公路病害防治的原则

公路运行质量与公路的养护管理有直接关系,实施科学高效的公路养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我国近年来对于公路养护的工作实际情况,其中以高原公路病害最为显著,而在不同的路面病害中,尤以路面破损和路基破坏最为沉降,所以这些都是我国公路病害防治的重点内容。我国对于高原公路养护管理时,坚持的是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即在病害初期就实施了公路病害防治,其目的在于控制公路病害的范围扩大及病害程度的加剧。但基于高原公路的特殊性,其养护管理受到一定局限,特别是养护时间不好掌控,大多数高原公路病害在初期发生时往往是无法进行病害治理的。基于此,在高原公路养护中就要准确掌握当地的气候状况、公路运行情况,并配合好养护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不断的进行高原公路的病害防治经验的总结,以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进行高原公路病害治理。针对于高原公路路面初期小裂缝病害时,可运用沥青料的灌缝防治处理,该种处理方式能有效防止路面雨水渗入路面地基层,其处理效果也较为显著。而针对于较大的高原路面裂缝,就应当通过裂缝切割摊铺,并选择良好的施工时间段,以此种方式进行高原路面大裂缝的修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高原公路养护时间段较少,在对裂缝病害处理时,就必须提前做好可能出现裂缝的路面进行提前修复。而针对于高原公路的坑槽治理时,则可采取与平原公路相同的养护处理方式,但也必须在可能发生坑槽破坏的路面位置进行预防处理。在养护处理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对公路排水系统的保护和路基的防治。

3高原公路病害防治措施

3.1公路养护管理思想要实现管养结合为主

鉴于高原公路的特殊性,在其养护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管管结合的行动思想,以健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公路工程建设中,就必须要统筹规划好养护管理费用的计划,真正将公路养护工作落到实处。高原公路的养护工作执行中:①根据公路的交通量、路况状况来强化养护工作的实施;②路况变化来合理制定养护时间,以确保公路的正常稳定运行。同时道路养护及管理部门要严格监督道路超载车辆的行车状况,尽可能的避免超载车辆对路面造成破坏。

3.2不断完善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高原公路的病害防治是整个公路养护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点,对公路发挥持续稳定的交通服务功能有重要意义。要获得优良的高原公路养护工作效益和持续稳定的公路交通秩序,道路养护及管理部门就必须要不断完善高原公路的养护管理体系,每一个道路养护智能部门都必须要清楚管辖范围内高原公路的实际运行及路面情况,并进行细致分析,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制定出适合高原公路养护的管理机制,实现道路养护病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最终实现高原公路养护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3.3科学和实践相结合进行病害防治的有效规划

因高原地区公路的养护工作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所以就要求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必须紧密结合公路当地的资源状况、公路现状等因素,来合理规划病害防治工作。高原公路的病害防治规划中,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有:养护人力及资源状况、道路病害的基本现状、养护防治的工作总量等,必须统筹分析这些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具体的养护管理规划。只有进行科学性的养护规划,才能真正做好公路病害的防治工作,也能进一步优化道路养护品质。同时,在道路病害防治规划实施中,还需考虑好养护施工时间以及养护设备运行状况,并需不定期的对养护设备进行检查、打蜡、更换机油等处理措施,以免影响病害防治的养护工期及品质。道路养护部门要分配专人负责对养护设施及养护成果的检查,并制定好养护施工设备的存放使用细则,以确保下一养护周期内的正常使用。

3.4养护施工和技术培训规划有效的结合

开展高原公路养护防治中,养护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防治效果也有很大影响,所以相关责任部门要不定期的举行养护施工人员技术操作水平的检验和培训提升,并需不断将创新养护技术应用于病害防治之中,以提升道路养护效果。公路管理部门要将养护施工与新技术提升培训进行有效结合,以便能及时将道路病害控制到最好状态,两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有条不紊的进行,逐步实现高原公路病害防治的科学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4结语

就当前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成果来看,其整体状况仍较差,深化新时期的公路工程养护管理和病害防治工作,已成为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公路建设部门也应在建设过程中就重视公路后续运行养护工作的开展,以便公路养护部门能真正将公路病害防治和养护管理工作做彻底。公路养护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并始终坚持对公路的管养结合思想,真正将公路病害控制在萌芽状态。笔者期望文章所述内容能对我国广大公路建设与养护施工人员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莹.针对高原公路气候特点进行科学的养护施工规划[J].公路交通施工信息,2014(11).

[2]李宏伟.高原公路常见病害的防治[J].路桥资讯,2010(10).

[3]赵海涛.高原地区公路养护研究[J].现代公路养护资讯,2013(7).

公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防治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更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等,产生的原因涉及土质、人为的破坏、养护和管理等因素。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1.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1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黄土土壤中粉粒含量大,且无层理,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浸水地基承载力不足;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1.2 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①氯盐渍土。其易溶解,当含盐量多时,会造成湿陷、坍陷等病害。②硫酸盐渍土。其危害主要有:土壤盐分体积的变化会使路基表面疏松,边坡呈蜂窝状;会导致路肩疏松,且盐土粉末容易被除风吹蚀;土壤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路面鼓包、破裂。③碳酸盐渍土。塑性和黏附性较大,遇水后会导致路面泥泞不堪。

1.3 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①坍塌。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导致边坡的支持力减弱,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会引起路基的变形,阻碍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②滑坡。滑坡是堆积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滑动的形成条件很多,从地质条件上讲,滑坡多发生在土质松软或软弱岩层上。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从水文条件上讲,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发生滑坡现象往往会导致行车中断,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③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④崩塌。大多数的崩塌是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由于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和作用,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摩擦力,造成崩塌;由风化的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稳定性差,易造成崩塌;其他的因素如地震、爆破及列车震动等,也都可能诱发崩塌。

1.4 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泥沼、软土地带的公路路基,因其地面低洼、地下水位高、降水充足,土壤含水饱和、透水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当受到巨大荷载作用时,容易出现基底向两侧挤压挤出淤泥以及沉降、沉陷、滑动等病害。

2.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增加排水设施。可避免由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病害的产生,适用场合如路堑和站场。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但未设置足够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需根据水量大小,增设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②及时查修,采取措施,尽量在初期或未到严重时进行修补,如更换破损材料等,以避免病害的发生。③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

2.2 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保持排水良好。因为盐渍土受到雨水、冰雪融水的淋溶严重,其含水量较大,极易导致坍塌、路基发软、强度减弱而降低承载力。因此,保持排水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排水沟的设计要保持有0.5%~1%的纵坡。在低矮平坦且排水因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排水沟。②加固边坡。对于硫酸盐渍土路基,宜采用卵石、黏土或废砖头平铺在路堤边坡上,以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防止边坡被风蚀或人畜踩踏而破坏。③合理设计路基高度、宽度及边坡坡度。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选择路基边缘高出地面的最小高度以及高出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④加固路肩。对土质中含盐量大于8%的地区的公路,应采用渗水材料掺在土壤内以封闭路肩表层。⑤加强路基养护。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⑥种植耐盐性的植物。为防止边坡上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和植物生长情况,种植适合的耐盐性树木或草本植物。

2.3 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容易产生的路基病害较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3.1 坍塌和崩塌的防治措施:采取措施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以防止土体塌落,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当塌方规模较大且难以根治时,可考虑改道绕线;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

2.3.2 滑坡的防治措施:在山坡上种植树木或草皮,借助其根系吸收地表水分,以排除地表水;设计截水沟或泄水洞,防止泥沙流入淤塞排水孔道,较好的排除地下水;采取减重或修建支撑物的办法,以确保建筑物基础的稳定,达到增设滑坡体重平衡条件的目的。

2.3.3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减少坡面荷重;采用草皮、面料等防护与加固边坡;设置支撑物,如挡土墙、石砌支柱等;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流对山坡的冲刷作用,使土层干燥,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有效办法;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泄水洞等;

2.3.4 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对软土路基采用置换法;在路堤两侧填筑土、石板压护道,使路堤下的淤泥隆起的趋势得到平衡;通过添加化学溶液等措施,使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加固土基;土工全成材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