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pdating fast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hanges. Although the economy is diversified, b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chnical economy is to focus on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eeply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to guide our research direction.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and theory.

Keyword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basic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我们都知道技术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我国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广泛吸收国外相近学科的有益成分,由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新兴综合叉学科。技术经济学科建立之初的宗旨是扭转经济建设只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技术经济定义、内容、特点及关系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寻找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寻找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包括最佳关系和协调关系。

定义:(1)技术——利用科学原理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控制、改造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规则、方法的集合;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手段和组织手段;技术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掌握科学知识是进行技术活动的先导。

(2)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指经帮济国、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拯救庶民;指国民经济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指广义的节约,即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技术经济——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最佳结合,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研究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技术装备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各种技术实践(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的方法的科学——技术的经济效果学。主要内容: 以费用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项目评价理论(技术上先进性、经济上合理性、后果上无害性);以功能成本分析为基础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理论;经济效果预算,方案比较与决策。

(2)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途径的科学(中观、宏观)。主要内容:以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技术选择理论“中间技术”、“累进技术”、“适用技术”。

(3)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内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应用。

关系:(1)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2)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定义了技术进步的概念,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

特点: (1)综合性:属边缘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决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综合了多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科的构成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2)比较性:对能满足同一目的或社会需要的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因此比较性是其基本特征。

(3)系统性:一项技术或工程项目,不仅其本身是一个系统,而且它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任何一个技术经济问题都必须置于一个系统中,运用系统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去研究、考察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4)预测性:技术经济的论证分析在先,很多数据都要依靠预测才能得到。

(5)定量性:该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进行定量计算,要引进量的概念,要有量的规定。

(6)实用性:分析、论证、评价的技术方案均来源于实践,都是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工作技术问题。

3、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及理论

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制、应用与发展进行估计;

方案论证:即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

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技术经济学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基本理论:(1)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原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的,技术和经济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必须在显示出经济上的优势后,才能得到推广。

(2)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各种具体对象,如技术政策、技术规划、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等,可统称为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技术和经济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照一定方式结合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

(3)技术创新理论: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动力机制研究,一般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二是技术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4)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概念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技术变革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取得的进步。技术进步概念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含义:①技术本身的创新、变革、发展;②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5)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理论:

技术选择的原则 :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原则; 技术的经济性原则; 技术关联作用原则; 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承受能力原则;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原则。

技术评价分为宏观技术评价和微观技术评价:技术方案的宏观技术评价,是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对方案的宏观技术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它对宏观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影响;技术方案的微观技术评价是以方案的技术系统为对象,对方案技术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其综合技术效果进行权衡的研究活动。

(6)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是指技术经济活动中的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或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简称为“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

4、结论

总之,根据对技术经济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提高国内技术经济的研究水平。研究技术经济,促进技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迫切的任务。当代科技、经济、社会三者已密不可分,寻找它们的协调发展的规律,是技术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罗刚等.技术经济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经济2002(2),第55-57页。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 熵权法 科技发展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44-03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出现了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互动互促关系也日益明显。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会加速经济增长。世界强国的发展过程已证明:经济增长越快,经济总量越大,科技投入也应越高;科技投入越高,科技水平提高就越快,由此促使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使得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评价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但也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为此,有必要寻找既能反映所要分析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又较为简化地分析和分类方法,而因子分析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熵权法,分析了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将我国31个行政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评价,为地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姚建文(2003)通过建立省际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全国资源清查数据, 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姜春林等(200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发现部分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一致性。黎雪林等(2006)通过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科技潜力等4个方面的考核,设计了较为完整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赵前等(2011)采用超效率方法,对中国的30个省的总量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科技竞争力进行效率评价,发现省际间科技辐射与科技带动的效果明显,总量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科技竞争力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别,而且科技竞争力并非完全与区域经济水平同步。侯海青等(201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年中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科技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杜晶等(2007)从样本几何的角度指出,主成分分析在构造主成分得分函数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计算数据点在新坐标系的投影,没有考虑旋转前后坐标赋权的变化,因此有内在的矛盾。王学民(2007)对建立综合评价函数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综合排序的方法的不科学性作了阐述, 并指出在综合评价函数中对各主成分使用贡献率加权是错误的。另有学者指出如果某个指标的样本数据相差较大,因子分析也会变得不准确。本文笔者在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排序时,也发现因子得分排序上与原始数据指标存在较大出入。例如广东、北京地区在构成某个解释因子的指标中,原始样本数据很大,每一项指标都排在前几位,但是在因子得分上却很低。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解释因子,再利用熵权法计算这些因子的得分,最后给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借鉴本研究参照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黎雪林等(2007)、陈文军等(2014)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影响因素搜集了五个类别的指标,它们分别反映了人力资源水平、科技财力投入、科技成果、经济基础等诸方面的作用,较全面的概括了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本文使用的原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解释和正确评价。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作因子分析。表2中,KMO值为0.677,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表3(见上页)可知,前4个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90.018%,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因此提取前四个主成分。

由表4可知,第一个因子包括了每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重点高校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R&D机构数、R&D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每万人R&D活动人员数方面的信息,解释了31.3%的方差,主要反映的是地区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水平方面的实力,故命名为科研因子;第二个因子包含了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企业R&D人员占总R&D人员比重、高技术企业数、地方科技财政支出方面的信息,解释了20%的方差,主要反映了科技产业化,故命名为产业化因子;第三个因子包含了高技术产业投资额、规模以上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R&D经费、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方面的信息,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资金投入,解释了18.9%的方差,故命名为财力投入因子。第四个因子包含人居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互联网普及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地方科技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方面的信息,解释了18.6%的方差,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科技发展的环境,故命名为发展环境因子。

(二)熵权法求各因子得分

按照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如果指标的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理当越大,权重就应该越高。

四、结论和对策

从综合得分上看,排名前几位的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其中,北京在科研因子的得分上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因为北京地区具有众多的重点高校和R&D机构,整体教育水平较高,人才众多,R&D经费投入强度高,这些因素对科研实力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在其他因子排名上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财力因子方面,排名较后,应继续加强在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排名第二的江苏在各项上得分上都较为均衡,说明江苏省在推动科技发展的时候注意了全方位的条件。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教育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但是在整理人口教育水平上与排名第一的北京还有很大差距,应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吸引人才。财力因子上排名第一,充足的科技经费为企业、高校等研究机构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在高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上还是很低,在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1.1%,而早在2000年,美国和日本的R&D经费投入就分别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68%和2.87%,这一差距是很明显的,因此江苏应进一步加强企业R&D的投入,进一步加强高科技产业化水平。排名第三位的广东省,在科技产业化因子方面的得分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江苏,说明广东省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优势明显,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作为南方沿海省份,毗邻港澳,在地理位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科研因子方面的排名相对于综合成绩较为落后,因此广东应该注重教育投入,加强R&D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建设,政府和企业部门应该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提高科技人员薪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原始数据中可以看出,广东2013年教育财政支出高达1744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江苏高出310亿元,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说明广东十分注重教育的发展。江苏和广东在科技发展环境指标上相对于综合排名还相对落后,两地区都应该继续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西部及中东部地区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在每个因子上都显示不出优势,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在科学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鉴于此,各地区政府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地区优势产业,提高经济水平,做好资金筹备,同时注重教育、科技发展投入,创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在老工业区,政府部门应该注重产业升级,将工业基础作为自身的优势,注重科技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偏远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好经济,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发展绿色工业;在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的教育优势,注重人才的培养。放眼全国,各个地区应该资源互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注重科技人才交流,使全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更上一层台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大体上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一致, 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差距在后期的经济发展中又导致了经济上的更大差距, 从而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良局势, 这与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 应加大对科技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时科技发展好的地区要帮助、带动落后地区, 以逐渐缩小这一差距。政府还应该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和专利产品产业化。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7120108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11YJC63025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321912002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5GLC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920140132001);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JGQN1402)。]

参考文献:

[1] 姚建文.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系统工程,2003(21)

[2] 姜春林,江诗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区科技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3)

[3] 黎雪林,孙东川.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

[4] 赵前,焦捷,王以华.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基于超效率DEA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1(51)

[5] 侯海青,张优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际科技竞争力实证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3)

[6] 杜晶,赵黎明.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综合评价的局限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7] 王学民.对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方法的质疑[J].统计与决策,2007(4)

[8] 陈文军,梅姝娥.江苏省主要城市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

[9] 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科学出版社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分析;成本控制;控制措施;工程经济

引言

建筑工程经济的分析主要是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建筑工程决策、设计、招标及合同、施工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果等进行的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使其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有机地结合,达到用最少的劳动投人取得最多最好的经济效益,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而随着建筑市场日趋完善化,建筑工程更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进行建筑工程经济研究时更应该结合建筑工程经济学紧密联系。本文试图采用建筑工程经济理论,研究建筑工程自身的的内在经济规律,以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

2.1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

每件建筑产品都有专门的用途,都需采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施工方法,使用不同的材料、设备和建筑艺术形式。根据使用性质、耐用年限和防震要求,采用不同的耐用等级、防火等级和防震等级。随着建筑科学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结构不断涌现,建筑艺术形式经常推陈出新,即使用途相同的建筑产品,因为在不同时期兴建,采用的材料、结构和艺术形式也会不同。

2.2建筑生产的流动性

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严格的施工顺序,决定了建筑产品生产的流动性,使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经常流动转移,要从一个施工段转到另一个施工段,从房屋这个部位转到那个部位,在工程完工后,还要从一个工地转移到另一个工地。生产设备、材料、附属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和生活设施经常迁移,增加一些费用,施工地点在边远地区,还须计算远征工程费。

2.3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综合性

建设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要和业主、建设银行、设计单位、材料供应部门、分包等单位配合协作。由于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单位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4建筑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影响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因素很多。例如设计的变更、情况的变化、资金和物资的供应条件、专业化协作状况、城市交通和环境等等,这些因素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建筑成本等都有很大影响。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只能在露天进行操作,受气候条件影响大,生产者劳动条件差,不管是烈日当空的夏天,还是天寒地冻的冬天,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建筑工人不辞辛劳,装扮着城市和乡村,使它变得更加美丽。

2.5建筑生产过程的不可间断性

建筑产品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劳动过程的成果。建筑产品只有到生产过程终了,才能完成,才能发挥作用。它要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各项工作必须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在时间上不间断,空间上不脱节。要求生产过程的各项工作必须合理组织、统筹安排,遵守施工程序,按照合理的施工顺序科学地组织施工。

2.6建筑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建筑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建设项目或单位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所耗用的时间,即从开始施工起,到全部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发挥效益时止所经历的时间。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长期大量占用和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到整个生产周期完结,才能出产品。故应科学地组织建筑生产,不断缩短生产周期,尽快发挥投资效果。

技术经济分析

3.1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程序

建筑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其技术经济分析活动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调查研究,确定目标;(2)寻找关键要素;(3)建立方案;(4)评价方案。

3.2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评价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时,必须用系统分析的观点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关系,笔者总结了主要贯彻以下原则进行建筑工程的技术方案经济效益分析:

(1)预测分析的原则。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主要采用的是预测的方法,以现有状况为基础,以统计资料为依据,通过事前分析,做出预测,力求把系统的运行控制在最满意的状态。

(2)动态分析的原则。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进行的动态的价值判断,将项目建设和生产不同时间阶段上资金的流人、流出折算成同一时点的价值,为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比较提供同等的基础,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定量分析的原则。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中,凡可量化的经济要素都应做出量的表述,一切技术方案都应尽可能通过计算定量指标将隐含的经济价值揭示出来。

(4)适当满足原则。对决策人来说,最优化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适当满足原则不单纯依据目标计算最大和最小值来选择方案,而是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数值计算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结合起来,依据目标计算结果较好、能满足决策目标要求、决策者认为合适的原则来选择方案。

(5)全过程效益分析的原则。项目的技术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目标确定、方案提出、方案决策、方案实施以及生产运营活动的组织五个阶段,必须重视提高每一个阶段的经济效益。

成本控制措施

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不断挖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起成本控制,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来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主要是对建筑工程的以下几个阶段的成本采取控制措施:

(1)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建筑投资决策阶段,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和水平、项目选址、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等因素都会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因此,在投资决策阶段应合理地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水平、结合工程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标准、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严密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和论证,确保工程项目在技术上可行先进、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允许等,同时还应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

(2)设计阶段。对投资偏差应从设计阶段中的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采用合理的措施随身进行纠正,确保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综合考虑和评价建筑功能和建设成本,并提出优化办法,确保设计阶段工程造价在不突破投资限额的前提下控制投资支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

(3)招标及合同阶段。招投标中应选择标价合理、能保证质量和工期、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好的承包商,加强合同管理,避免合同条款的缺陷和合同纠纷。如采用EPC合同工程总承包方式。

(4)施工阶段。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通过控制承发包商的行为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确定应基于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5)运营及维护阶段。建筑投入使用前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网络平台,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和环境质量的检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采取绿色建材,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

(6)拆除与翻新阶段。拆除与翻新阶段发生的废弃成本主要指工程项目拆除后所发生的废物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成本。环境损害成本主要指由于工程项目废弃后对环境和资源的损耗、保护恢复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对弃置成本的重视,有助于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提高社会效益。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系统地分析了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以及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工程实践经验中总结并且提出了控制建筑工程成本的措施,可有效地为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季美,陈晓新.建筑工程市场经济结构分析探讨[J].基建优化,2008,21(05):31~34.

[2] 王喜梅.国内外建筑工程经济与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31(11):101~102.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索洛模型;经济增长;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进步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在这里我们还要区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除了涉及经济增长之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步。比如,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贫富差距的均衡、自然环境的治理及改善、产业结构合理化、消费结构升级等。不少学者也利用索洛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俞林(2011)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2009年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刘鑫基于索洛模型,收集了1988~2005年湖北省的数据,根据索洛模型,对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国外投资,劳动和资本在现实中不能完全相互替换。韩立杰、于海滨、刘喜波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2004年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资金投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技术进步,劳动投入相对较小。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投资、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也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是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例,简称TFP),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或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反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靠要素投入为主还是以使用效率的提高为主,即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还是粗放型。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产出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或技术进步即提高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

二、索洛模型

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系统地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一般关注四个变量,即产出(Y)、资本(K)、劳动(L)以及技术进步(A),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而技术进步因素看作是外生的,被认为是通过资本和劳动两大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出来的。其中,资本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源泉。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等同于全要素生产率,即索洛“余值”。

三、指标选取

(一)要素投入指标

1、劳动投入。根据索罗模型,劳动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变量。劳动包括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劳动创造财富,经济增长来自劳动力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本文对于劳动力投入的测度用从业人员来度量,因为从业人员数量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劳动力的投入。2、资本投入。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一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基础设施等资本存量,有时还包括土地、原材料等。人力资本一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通常研究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要素是指物质资本。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斯密曾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现代经济学认为,只有人均资本量的增加才有人均产量的提高。许多经济学家将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15%作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把增加资本积累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由于资本存量很难度量,本文近似用资本形成总额来度量。3、技术进步。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罗伯特•索洛为代表学者的研究创造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将经济的长期增加归结于技术进步,更中性的说应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将技术进步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亿元)来反映。

(二)产出增长指标

本文将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的衡量。反映产出的指标很多,然而数据最容易获得而又最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是GDP,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出量。为了使时间序列数据具有纵向可比性,须剔除价格因素对产出的影响。本文将所有年份的GDP换算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GDP。

四、实证分析

(一)计量工具的选取

本文将采用1995~2014年年度跨度为20年的数据,数据均来自于1996~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数据库等;本文使用的计量工具为Stata12。

(二)模型建立

由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是幂函数形式的,属于非线性方程,因此在正式进行回归之前要先将其转化为线性方程。对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并且加入技术进步的弹性得基准模型如下:LnY=θlnA+αlnK+βlnL+μ(1)其中,A、K、L分别表示技术参数、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θ、α、β分别表示资本的技术弹性、产出弹性、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反映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在产出中的重要程度。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技术进步的对数值、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以及劳动投入的对数值均具有明显、稳定的长期增长趋势,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对数值的一阶差分、技术进步对数值的一阶差分、资本投入对数值的一阶差分以及劳动投入对数值的一阶差分没有明显稳定的长期向上增长趋势。对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技术进步、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以及劳动投入的对数值之间求其相关系数,结果为相关系数非常高。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与技术进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968,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与资本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946,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与劳动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62,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与技术进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942,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与劳动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32,技术进步的对数值与劳动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496。各变量之间存在如此高的正相关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变量之间很可能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对国内生产总值、技术进步、劳动投入以及资本投入经对数变换处理后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显著性检验,设定置信水平为99%。从分析结果得知,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高,且均通过了置信水平为99%的相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是时间数列,首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经PP检验发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有单位根,P值为0.8005,接受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发现,p-valueforZ(t)=0.3193,仍然存在单位根,对其进行二阶差分,得出P值为0.0021,显著地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技术进步的对数值有单位根,P值为0.794,接受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发现,p-valueforZ(t)=0.0102,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资本投入的对数值有单位根,P值为0.5705,接受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发现,p-valueforZ(t)=0.4979,仍然存在单位根,对其进行二阶差分,得出P值为0.0000,显著地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劳动投入的对数值不存在单位根,P值为0.0000,显著地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以及资本投入对数值进行协整检验,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迹检验发现迹统计量为2.6108,对应的协整秩为1,说明这两个变量值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对基准模型进行拟合:d2.LnY=-39.19+0.354d2.lnK+3.313lnL+0.173d.lnRD根据分析结果,模型的F值以及P值来看,模型整体上显著。模型的可决系数以及修正的可决系数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劳动投入的系数为正而且显著,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劳动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劳动投入越多,经济增长越快;资本投入的系数为正而且非常显著,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资本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资本投入越多,经济增长越快;技术进步系数相对较小,但也显著,说明技术进步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但现阶段,我国技术发展程度还不足以使其成为重要因素。

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鼓励技术进步

索罗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有: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国家对全国的科学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对重点科技工作国家直接投资,鼓励私人部门把资源投入技术性的发明。采取特殊税收政策给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企业税收方面的减免优惠。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的企业发展,从多方面提供优惠和保护。政府还可以直接投资从事各种重要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对高等学校等的基础性科研活动提供补贴,鼓励技术的引进工作等。

(二)鼓励资本形成

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从直观的角度,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社会可以改变它所拥有的资本存量。资本不断增加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资本装备率,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鼓励资本形成主要归结为鼓励储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鼓励刺激私人投资。

(三)增加劳动供给

增加劳动力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征收45%,这很容易理解,所得税的提高减少了工人的工作所得,从而会降低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之相反,所得税的减免是加强激励,促进工人努力工作的一个途径。增加劳动力供给的途径还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与吸引移民、提高劳动力的参工率、延长劳动时间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陈宇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李京文,龚飞鸿,明安书.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

[4]李建平,谢树玉.基于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经济数学,2007.1.

[5]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夏杰长.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其财税政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2.11.

[7]俞林.基于索洛模型的我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其意在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循环利用。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原有的高强度开采、高资源能源消耗以及高废弃物排放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被改变,人们开始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等皆是有限的,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绿色消费以及降低资源耗费量。因此,《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袁怀雨等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一书则着重提出了在矿产经济学特有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方法基础上构建的矿产经济学体系,介绍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矿产资源禀赋优势理论,论述了矿产资源原有价值理论和矿产资源产权理论,介绍了矿床经济评价方法;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等,从多个层面介绍了地质和采矿工业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从事矿产经济学研究工作的人士提供参考。

《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为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该书充分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介绍了编著者在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动态管理、矿产资源资产收益制度、矿业权评估理论与方法、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矿业资本市场及投资风险分析,对经济系统内影响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使读者有畅快淋漓和耳目一新之感。《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书中详细分析了矿产资源可供性评价与宏观调控、矿产资源规划、矿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可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存储分析,深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壮大产业链条的循环发展经济,确定高效的经济产业体系。国内现阶段正处于资源的转型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愈加突出,更是出现一些难以呈现的历史遗留问题,故要重视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主要对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展开进一步讨论,根据帕累托效率的改进和成本收益分析、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等问题的论述,从可持续发展的福利观视角,阐述了资源禀赋优势理论及地租理论的理论问题,分析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实现对矿业资本市场以及投资风险,做好矿产资源优化,促进矿业的循环经济。为进一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合理改善现有的矿业工业生态环境,利用现有管辖区域中所蕴含的硫、铁等资源构建延伸产业链,并借此机会发展精细化工业产业。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保证上下游共同生产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能够成为下游生产线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形成代谢和共伴生关系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经过探讨,保障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立足于现有国情、地质复杂条件、矿产勘探程度以及冶炼特征等进行资源的全方面勘察、采矿、选矿等层面,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要想做好矿产工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使用,必须要积极实施矿产资源的循环使用措施,实现企业自身的产业链构建,确定耦合生态工业型的网络模式;第二,创造有利于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以及外部条件,做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促进矿山企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使其在政策、税收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矿业工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矿产经济学原理方法技术与实践》是一部对矿产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著作。该书明确了矿产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构建了现代矿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介绍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矿产资源禀赋优势理论,论述了矿产资源原有价值理论和矿产资源产权理论,介绍了矿床经济评价方法;阐述了矿山技术指标整体动态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等。该书可使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矿产资源技术、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掌握矿产经济问题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手段,主线清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数据翔实、引证深入浅出,有助于推进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更加深入。

作者:王倩倩 单位:邢台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