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管理创新

技术管理创新范文精选

技术管理创新

技术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

煤矿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其相关生产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管理及实践,一直深受人们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科技空前发展的时期,新设备及新产品的投入使用,极大的增强了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组织协调以及指挥控制方面的完善及创新水平,促进了机电技术管理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创新和实践研究,确保我国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当前我国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专业型技术人才稀缺。当前我国煤矿开采专业型人才较为稀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煤矿管理负责人员对专业型技工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因而在招聘和待遇方面给出的薪资吸引力不够,使得专业型技工人才招聘困难,或招到后流动性大,导致煤矿开采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其次,对于专业型技工人才的发展空间没有明确规划,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及热情,致使消极怠工现象严重;最后,现有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矿区新引进的设备和测量方法,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或能力,造成员工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影响新设备和技术的运用推广[1]。(2)缺乏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受传统工作及操作思维的影响,当前我国在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进程稍显缓慢,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而这种制度管理体系方面的缺陷,造成的后果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制度,使得很多机电设备的性能没有被定期进行检测或测试,造成工作所用压力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精确度不足,引发反复测量的需求,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盲目循环使用效率低下的测量方法,影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效率;最后,惩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方案的不健全,导致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自然灾害引发事故后,煤矿开采工作将陷于两难的境地,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3)管理工作重点不突出。由于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体系性工作,所以其涉及的范围和细节管理也相对较多。但是为了确保管理作用得以发挥,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工作计划和侧重点的。但是根据当前实践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盲目无序开展的情况较多,工作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及发展。

2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建议措施

(1)以人为本,构建高水平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针对当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专业型人才稀缺的现状,创新及实践探索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高水平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例如,首先,提高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薪资待遇,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其次,为专业性水平较高的人才制定科学的晋升和发展空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效留住人才,减少人员流动造成的损失;最后,对当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知识水平及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认知,促进整体技术管理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2)构建标准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构建标准化信息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规范各项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要求和规范。例如,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及设备,完善现代化办公水平,提高员工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其次,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技术,完善设备运行的数据库信息,及时在线监测设备技术及运行状态,让管理工作能够依照系统标准有序进行,并根据统计上传数据,有针对性对机电设备进行及时维护或检修,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管理工作协调作用的发挥;最后,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激发员工参与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管理工作向良性循环方面创新发展。(3)落实基础管理,侧重现场设备管理。落实基础管理工作,并侧重现场设备的管理,是实现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要做好相关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基础管控工作。例如,对机电设备的采购、验收及试运行等工作要严把质量关,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及时协调好设备的维护及检修工作,提高其工作的可靠性;安排技术管理巡查小组,定期对现场重点设备进行监管,并不定期对一些细节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和绩效奖金关联,提高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结语

总之,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改善当前煤矿生产工作环境,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及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2]。因此,煤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相关创新及实践探索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以及创新管理的原则和观念,做好相关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落实基础管理工作,强化现场设备施工管理,提升机电装备与人员技术水平,为促进现代化煤矿企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路鹏飞.小议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7(01):162-163.

技术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兽医行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不断加强,但在兽医体制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现在兽医技术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改革创新

畜牧行业的发展与兽医技术的进步分不开,两者联系密切,兽医技术发展促进畜牧行业的发展。畜牧行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兽医行业的进步。采用科学合理的兽医技术,改革不好的落后的兽医技术,才能对畜牧行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1我国兽医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畜牧行业对兽医技术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我国基层的畜牧行业当中大部分都对兽医技术不够重视,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阻碍了兽医技术的合理改革和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畜牧业的企业或者个人对于兽医技术的管理不够重视,导致对于整个行业的参考标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造成这种不受重视的局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认识不够。无论是企业管理者或者个人养殖户,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兽医技术对于畜牧业的重大作用。

1.2管理者的职责没有细分

如今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人们逐渐重视起了兽医技术的管理工作。但根据现在当前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畜牧兽医技术还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对兽医技术的管理体制也制定的不够合理完善。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相关管理者的具体职责所在,没有责任到人就容易出现责任空白。各个部门对自己的职责认识的不够到位,种种现象结合起来,导致我国畜牧兽医技术的管理无法达到想要的预期效果。

2根据这些问题所制定的管理体制改革办法

2.1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兽医这一行业对于畜牧业造成影响最大,兽医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畜牧行业中基层畜牧是基础的部分,所以基层畜牧兽医在畜牧行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有效地提高畜牧兽医的技术,就必须增强兽医业的执法工作力度,同时提高检查力度,只有这样畜牧业才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稳定。还要在兽医技术的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增强相关技术实力。为了能够让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对畜牧产品的品质把控。结合有关国家规定,对于所生产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抽样检查,这也将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兽医技术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基层兽医的管理。因为基层兽医的技术会切实地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针对基层畜牧业兽医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相关意识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确保畜牧产品品质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并投入市场,产生利润,最终保证畜牧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是长期有效的。

2.2不断的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制度

技术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一、营林技术中管理创新的影响和创新价值

(1)营林工作的管理创新是实现林业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林业单位要想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生产目标,就需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而保证林业行业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工作的成功完成和目标的最终实现都需要林业主管部门深化改革,树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促进营林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2)管理创新有助于林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好的资金政策环境,完善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促进营林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做好营林工作的管理创新,有条件的要建立起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职责明确,任务分配合理,从而可以加大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实现技术的成功创新,因此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作为营林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认真完成。(3)管理创新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得预期的林业生产目标,实现林业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有效统一,推动企业管理文化的人性化发展,有利于林业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取得经营管理的巨大成功,推动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进步。

二、营林技术中的管理体制的创新

营林技术中管理技术是影响营林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林业单位要切实做好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强化营林的管理职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传统的营林管理工作采取营林科到林业站多方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管理的程序复杂,职能不明确,权力分配复杂,营林管理效率低,无法真正的做好营林技术的的管理工作,因此要大胆的进行技术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管理权限集中、职责明确的林业公司,对营林技术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严格规范有关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行为,健全营林计、财、物相独立的营林技术的管理体系,摒弃不适应营林管理甚至阻碍营林工作的内容,真正的促使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有赖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所以营林技术中的管理工作创新影响很大。

三、重视投资方面的管理创新

营林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离不开资金方面的支持,营林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资金的要求有很多,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分配体系,实现资金的有效应用,将资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于资金方面的管理工作,也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并进行创新工作,将资金应用到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得到高效应用。需要对林业投资管理结构进行优化完善,保证投资管理的工作的科学合理,让营林技术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可以得到有效应用,让投入的资金得到创新管理。明确各项资金的应用方向,将所有资金的应用情况都充分体现出来。完善资金的应用标准,对各项资金进行统一的回收管理,让资金可以得到充分应用,提升林业部门资金的应用效率和整体的管理的水平,保证林业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提升。

四、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技术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1.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和融合过程。通常创新经济学家都将技术创新过程视为,始于对技术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工程。例如,经过对创新理论的深入研究,索罗(S.C.Solow)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就把技术创新分为新思想的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两步过程。而作为第一步过程的新思想来源,既可以来自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意,也可以来自外部的学习与引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乃至新的生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即各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及其一国经济在不同发展层面和运行时点上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庞大的生产体系和不同门类的众多工艺技术,是不可能由一个国家的工业部门完全占优的。尤其是经济后起国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恰当的技术引进是一种必要的选择。与欧美国家技术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以及生存竞争的严峻环境,使日本历史性地选择了把引进作为创新的起点,以降低追赶成本和加快自身的发展脚步。尽管经济发展的后进性及其与他国的技术经济差距,使日本在工业化起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时期的经济活动处于低水平,但是日本却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孜孜以求地学习一切能够学习的先进科技知识,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引进机会,在广泛汲取民族发展营养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例如工业化早期,它尽可能聘用各种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在日外籍人员,利用一切能够得到的科技书籍从事发明与创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赶超期间,为规避风险,节省费用和节约时间,又积极推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将发展之初的劣势成功地转化为后发优势。可见,利用科技发展的国际传递特点,尽可能以全人类创造的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实行开放式发展,乃是一个经济体迅速崛起的关键。

2.合理整合资源,实现技术创新上的帕累托最优。由于技术引进过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资源转移过程,广义上说,它是包括了对有用技术的筛选,对使用这些技术从事创新能力的准备等一系列环节的资源整合过程。对于具体的各制造业部门来说,既包括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也包括使用这些资源的方式。因此,即使是技术禀赋再充裕的部门,也有从外部获取技术投入提高自身技术使用能力的必要。基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其创新所要求的经济技术条件实施技术引进,是许多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在权衡成本——收益后所做的一种必然选择。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引进始终是与自身技术能力运用并行而动的。原有的技术基础和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取了多样化的技术引进运行模式。在自身的消化与吸收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各制造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多通道实行引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它对工业技术的引进,既包括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建立起来的钢铁、造船、电机等产业技术,也包括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发展的汽车、家电行业的技术;有当时欧美应用成功的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材料、原子能工业的最新技术;更有虽已完成实验但尚未在生产中应用,或还未实现商业化的技术;以至引进正在实验中的技术。正是技术引进上的这种广揽博收、博采众长,才使日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奠定完整的新技术基础成为可能。在1950~1975年25年里,它通过引进吸收了全球半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而支付的外汇总额不到60亿美元。据日本自己测算,这种做法使其节约了2/3的时间和9/10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果使它在60年代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缩短到lO-15年,70年代大部分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到80年代其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已处领先地位。

3.选择和确立创新的国际起点。更具意义的是,这种广泛有效的技术引进及早日实现赶超欧美的目标,使日本能够在深刻了解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把本身的自主创新活动建立在高水平的国际起点上。由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对那些具有较大产业化潜力的先进科技成果,客观地进行筛选甄别,它要求产业部门与企业要对所选成果及其发展潜力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成果实现商品化的生产前景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乃至需要对技术选择的机会成本认真加以核算。所以它在客观上也是技术引进要进行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筛选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是产业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充分认识和比较研究过程。例如,日本在引进中不仅了解到相关产业部门的世界最新技术动向,而且也通过比较了解了世界先进技术国家同类技术的不同特点,以及该技术研制中对所遇问题的解决过程。这对日本准确地选择自身所需的新技术,确定本国技术创新的切人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因此成为后起国家日本,不仅能在钢铁、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领域获得强大的国家竞争力,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在半导体、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端领域取得突破性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技术引进,使得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开阔了国际视野,锻炼了对现实中的先进技术乃至潜在技术产业化前景的准确判断。从而能在本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中,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研发和少走弯路,而直接向世界水平的关键技术发起冲锋。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激烈的高端国际竞争中摘取桂冠。

(二)自主创新与制造业自立发展的内在联系。

1.把握完整的工业技术基础上的发展主导权。由于创新是较引进更深一层次的发展手段,日本诸多的成功企业均视创新为企业乃至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最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普遍认为,鉴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日本的工业技术多是模仿欧美发展起来的,如果仅停留在模仿上,即使模仿的再好也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如果完全照搬欧美的做法,那么倒闭的只能是日本企业。于是各企业与引进的技术结合,谋求通过不断的产品、工艺及其组织创新,实现制造业的强盛和自主发展。“勇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的挑战者索尼,就是在这一认识下出现的创新型企业。正是将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做法,使这个建立之初仅有500美元资本、20名职工的小企业,通过接连不断的创新活动,迅速成长为世界电子企业的巨人。这种独立性还集中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所采用的各种新技术获取方式上,即合资合作以股权换技术;购买专利技术许可;独自进行现有的技术改造和独立从事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中。“即使是那些选择与外国公司合作的企业,也不仅仅是现成的外国观念的被动接受者。例如,当时以51%的股份出售给通用电气公司的东京电气公司,就拒绝了通用方坚持研究应由美方进行,日方仅负责后期开发和集中生产的主张,日本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是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必须独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选择购买专利的企业,更是随自身创造能力的提高而减少对专利技术的依赖,依靠不断增强的独立性,从世界工业的最新发展中捕捉信息,从而开发出自己的生产技术。这种情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化工企业中较为普遍。它表明日本的企业从开始就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

2.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发展主动权。进入引进之后的更高层次创造,在创造中建立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技术特色和自己的产业优势,引领日本制造业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制造业的生产方面,与引进相比日本更擅长于创新。靠创新日本以自己的技术进步方式踏上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行程,靠创新日本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创造出一个当代的制造业大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从经济恢复时期引进国外的装配技术,通过创新来实现外国车型的国产化开始的。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高速增长期的大批量生产体制中,它靠国产新车型在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创新,使日本的小汽车开始跻身于国际市场。在随后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日本加快创新的脚步,打造车身设计和控制排污方面的技术优势。最终以环保节能、经济实用为特点在国际市场上胜出。晶体管技术是美国实验室首先发明,但日本企业凭借它对该项技术应用前景的准确判断,在晶体管发明仅有四年,在发明者本国还只限于用来生产助听器一类产品之时,就将其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晶体管收音机推向世界,从而引发了一场消费领域的电子革命。随着日本企业对半导体收音机、收录机和电视机产品的开发,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使电子产品小型化、高性能化和价格低廉化,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技术拥有国。同样,机器人技术是在1968年通过日本公司与美国企业合作的途径传人日本的,1970年日本就研制出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经过此后一系列创新与开发努力,今天最高水平的机器人产品已成为日本的专利,日本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机器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与这种技术创新相联系的是生产工艺及其生产组织的创新,闻名于世乃至为欧美企业效仿的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典型的例子。正是借助于不懈的努力和生产过程的经常性创新,凭借嵌人人们头脑中的主动发展意识,日本才得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追赶欧美的历史任务,在工业技术领域与美国、德国并驾齐驱,进而确立起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历史地位。

3.发展模式的灵活选择权。在日本,无论是企业还是地域的引进与创新活动,都是基于国家的资源条件和人力资源特点进行的。鉴于日本国情的明显特点,即国土狭窄、资源匮乏;但以人口数量、预期寿命、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万人平均在校大学生数为主要标志的人力资源丰富,日本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从来都是围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现有资源为中心展开的。如与欧美国家不同,它的前工业化时期的许多创新,实际上需要更多的劳动。这种经济史学家眼中的“勤勉革命”,就是日本大多原材料短缺而农业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的反映。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日本利用现场人员对问题韵果断处理能力和传承的生产技术诀窍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也是为上述问题所做的最好注脚。通常情况下,日本的各类企业都能够灵活地选择创新方向,因为它们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和相应的科研手段,并且都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形势适时地调整经营组织。一些著名的大企业甚至拥有按专业分工的多家研究所,用以保证企业所用技术的独创性特色,以及不断将新技术及时地转化为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在长期的引进与创新实践中,日本建立了与自己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国情特点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它的特点是以民间为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方式;吸收与开发结合、生产与革新并举的行动模式;渐进式创新与突破性进展统一于一体的经常性活动,以及确保创新的有序和高质量所实施的研究所与开发本部双重创新体制。

(三)引进与创新关系上的经济史观点。

1.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经济史认识。通过对日本制造业技术创新历史过程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加深了在经济史意义上对技术创新问题的深层次理解。(1)技术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应用,同时更是以往技术积淀的一次质的飞跃。按照熊彼特的创新定义,技术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产业应用,这种应用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工艺创新,而且还包括创新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这一完整的过程。但这还是仅就创新韵各种表现形式所下的定义。从一国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观察,技术创新更是一个地区或若干企业,凭借以往的学习与技术积淀,实现的一次具有质变意义的技术突破。例如,日本早期在佐贺成功建立的第一座反射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电子企业运用晶体管技术进行的一系列新产品开发等,就是典型的案例。这里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得以发生的技术积累与历史基础。这是一个与不同时期技术发展水平和知识发达程度相呼应的内生过程。(2)技术创新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内生过程,它只有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产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经济学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解释包含了技术扩散的内容,即通过创新的传播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然而,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对整个产业进步的影响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的。换句话说,从技术经济成长的历史过程看,它不是单个企业或某一地区在某一时刻的孤立行为。因为在工业文明中,最终产品是经各部门、不同工序相互衔接和协调配合,由整个工业体系生产出来的。相应地这也是一个技术创新在各产业部门间相互传递,不断改革,从而促进产业整体面貌发生变化的过程。(3)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必然是可持续性的创新,而技术创新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那么这种创新一定是带有民族特色或以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为特点的。从创新经济学赋予创新的内涵来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在实际中不断得以应用的过程。其表现为具备新功能和具有新用途的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新型的具有创意的生产工艺不断被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去,以及这些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在同行业间和地区间得到学习与推广。资源小国和经济发展的后起国日本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持续的创新过程。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性的创新,原因就在于它从前近代开始,经明治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终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之路,尽管期间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显然,符合国情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技术创新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

2.日本案例所揭示的引进与创新关系的思考。

(1)从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出发,不忽视渐进式创新,亦不盲目排斥引进。著名的技术创新研究机构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PolicyResearchUnit),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技术创新分类时,曾将渐进式创新与根本性创新作了区分。前者是指那些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技师所进行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活动;后者则指由研发机构所进行的、在观念上有根本性突破的创新活动。它往往伴有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连锁反应,并在一定时期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两者虽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不同,在制造业成长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但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日本制造业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及转型,从技术变革的角度观察,就是一部渐进式创新与根本性创新有机融合的历史。日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致力于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努力时,绝不应当忽视渐进式创新这种日常经常发生的创新形式。坚持实行符合历史传统和国情特点的渐进式创新,是实现一国制造业根本性创新的深厚基础。

就技术创新本身的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筛选有关的技术成果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由于对新技术的筛选可以是来自经济体内部的新技术,如企业研发部门的技术,也可以是来自外部不同部门的技术,如其他企业或大学等专门研究机构的技术,乃自从国外引进的技术。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引进与创新两者在这里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我们不应当因为强调自主创新而盲目排斥引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走技术创新的闭关锁国道路。上述的经济史研究表明,日本制造业对现代西方技术的成功引进,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技术体系为目的的。因此,只要将其有效地服务于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引进就可以成为我们实现自主创新的有力工具,成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建立制造业强国的有力手段。

(2)在制造业的发展中认识技术创新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日本制造业从引进到自主发展的产业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技术引进虽然对一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是引进决不能代替创新成为_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发展路径。因为,技术引进还只是在不同时段构成产业成长发育的某种基础和前提,它标志着本民族的产业部门对当时国外先进技术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掌握。要把引进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本国资源环境下的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或者进一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则必须经过一个从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完整创新过程。像日本成功的企业那样,在创新过程中融人新的思想,追加创造性劳动,使原有的技术得到升华,使原来的工程得以再造。通过这样的创新活动,使引进的技术符合本国的资源和市场条件,使融人了先进技术的产业发展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引进的目的,是引进的外来技术在本土发展的必然阶段。

显然,只有引进而没有引进之后和引进过程中的创新活动相伴随,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相当严重的。首先,是影响引进的技术在本国制造业产业部门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即便是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与本国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机结合,不能适合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那么这种引进是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是资源的浪费。其次,自身的制造业是很难实现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的。只能说什么时候得到了先进技术,什么时候才有发展的可能,从而使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处于一种走走停停的局面,无法获得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其三,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无法形成自己的新技术基础。先进技术永远是他人的囊中之物,只能在技术拥有者认为转让技术不削弱其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换句话说,就是在技术上受制于人。在此情况下,既失掉了技术引进本身的产业经济学意义,同时还将丧失民族独立和未来发展的技术根基,成为他人的技术附庸。事实证明,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不会赢得尊重的,这样的民族既不可能引进真正先进的技术,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正确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引进与创新有机结合、协调运作,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类的知识与技术资源,用最短的时间缩小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技术差距,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国富民强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借鉴日本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国情特点来认识和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业自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亦是技术创新问题上的科学发展观。

技术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分析

针对于创新来说,它是各行业发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筑企业中,工程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的动力。建筑企业要想得到全面发展,需要不断对管理内容作出创新,并且也需要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实现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也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

1分析建筑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随着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同时在我国一大部分建筑企业当中,普遍采取加大创新目标以及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也较为理想,现阶段在建筑企业当中,在对技术进行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第一是由于建筑企业创新实践性活动和工程之间具有脱节情况出现,并且建筑企业在进行创新过程中整个创新模式并不够系统化。第二是在建筑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经营,然而却对技术创新给与忽视,一些技术创新工作人员在企业中的待遇和工作条件需要进行改善。第三是在对建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由于所投入的资金存在限制,同时科技投入也存在不足,导致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缺少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2针对于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措施分析

2.1分析成本管理和创新

对于工程合同来说,在进行签订以及洽谈过程中需要对合同中的细节给与重视,同时也需要将工程之中有关的投标成本预测工作精度做出提高,对合同中的一些细小环节内容给与重点分析,对合同存在的不合理内容有效避开。在对合同签订完成后,需要对合同中的内容作出细致探讨,合同中所存在的刚性条款需要研究出解决措施,然而对于所存在的开口性条款则需要寻找出相应的索赔方式。在对合同进行实行中需要对工程队伍进行合理选择以及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及质量管理措施,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对尾款索赔事项进行结算,从而对有关成本进行降低。对于工程中所需要进行维修方面工作需要妥善处理,对客户提出来的质量问题做好及时处理,对工程后期索赔进行降低。

2.2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和创新

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可以参考以下方面几点:一是需要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组织到一起,做好技术方面的培训,尤其需要对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明确,同时对施工中的管理技能以及执行能力进行再学习。二是不断对施工技术编制水平进行提高,建筑企业工程技术部门需要组成工程各项技术方案编制小组,从而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来进行编制。三是需要探讨出满足建筑企业技术管理施工标准以及质量验收标准,最好做到图表化。四是需根据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出具有含量高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

2.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以及创新

针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在进行质量管理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在建筑企业中需要对质量管理进行全面推进,同时也需要树立起一个科学质量关,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不断提高。二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作出明确,同时也需要划分出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点,通过对工程特点以及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对策。三是需要采取一些先进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从而能够建立起满足技术需要的施工工艺标准。四是在建筑工程当中,需要对质量管理的流程进行严格掌控,全面提高施工质量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从而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全面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4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及创新

一是需要将项目的管理进行重点掌控,从而对企业社会形象进行打造。在对项目进行承接后,需要根据项目自身情况以及特点从而充分合理的分配施工材料以及资金等,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以及施工班组,为了能够对项目质量提供保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创优的工程项目活动,从而也能为企业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要不断加大工程项目技术含量的投入,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全面提高。针对建筑企业来说,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特点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同时也需要不断对企业自身业务范围进行拓展,根据某一个专项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向,从而能够承接一些具有调整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对于建筑企业也需要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不断对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方法进行强调,对自身管理理念进行提高,最终带动企业竞争力得到加强。

2.5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措施分析

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自身管理方式对比其他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灵活性,建筑企业不可以仅采取一种单一的管理方式,必须要根据工程合同的内容以及项目特点来做出灵活的管理,在这之中,现代化的建筑企业管理方式则是较为推崇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管理方法应用在建筑各种活动后。并且建筑企业可以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预算定额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季度或者每个月做好经营成本核算工作,更加方便企业对项目成本进行管理控制,因此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需要对其给与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2.6建筑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创新措施

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一种无为理念逐渐的被大家所认识,通过采用互联网能够在企业内部当中形成一种无为管理方式,保证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同时信息传递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无为管理在建筑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每一个工作人员和企业在市场中需要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和员工得到长足性的发展,保证企业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得到提高,带动社会经济水平发展。

2.7建筑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分析

现如今建筑企业管理可以采取逐层管理方式,这样也有助于企业管理,同时也能够方便项目独立运行。并且建筑企业管理控制也需要放置在财务、合同以及材料等方面管理,通过制定出企业项目管理流程,进而不断完善建筑企业每层之间的管理责任,更好的对建筑企业的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并且也需要对企业发展模式以及运营模式进行提高,带动企业资质能够得到升级,促进企业得到发展壮大以及带动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3总结

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必须对劳动成本以及材料成本进行妥善管控,同时也需要对技术创新主体缺失问题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企业够具有创新战略、自主研发能力,同时也能带动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对核心技术进行掌握,快速占领市场,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炜.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的创新策略[J].四川水泥,2015,12(24):120-124.

[2]颜士军.浅谈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4,12(24):147-151.

[3]陈兴斌.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技能的创新[J].科学之友,2010,12(24):105-108.

[4]丁连昌.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思维[J].城市建筑,2013,12(2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