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现代药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改变过去“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传统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数学、计算机、外语作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功来抓。更新并深化现代药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具有分子水平内容的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化学基础课是药学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但是,沿用至今的,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设置课程的教学体系乃是前苏联化学教育体制的产物。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几门课程对某些章节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以至尚未出版的新一轮规划教材仍未解决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然而,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的化学和生物专业早已改革了这种课程体系,他们将无机—分析或无机—物化—分析—有机融合为一门课程,定名为“大学化学”;或“化学原理”;或“现代化学基础”;等,并出版了多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作为药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应该紧紧围绕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设置课程;打破按照化学二级学科界定课程的传统观念,将学科相关性强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容量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重组为一门课程开设, 课程拟名为“基础化学”;,理论课讲授约140学时。这样设置课程不仅避免了3门课程间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叠,而且使无机化学原理与分析化学方法,以及无机化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关联性更加密切、更为突出,从而使化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第二军医大学已对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这一改革的成果值得借鉴。

2 药学基础实行从单一的化学模式转向以化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药学的基础学科中,一方面加强生命科学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作为药学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药物分子设计作为药学基础之核心内容。为此,中国药科大学在“基地班”;开设了一系列生命科学相关课程, 如生物学、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分子生物学、现代生化药学、细胞生物学等。分子生物学当今在新药设计、研究、生产、质量控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应用中已经取得迅猛发展,其本身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在医药院校中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目前开设的范围已扩大到其他相关专业。现代生化药学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在掌握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天津300073)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医改下医保的不断普及和完善,医药行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将是医药营销人才综合能力的竞争。本文在新医改背景下探讨高校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探寻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医改;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45—02

医药企业属于我国的朝阳产业,随着新医改方案和配套方案的不断实施,所谓的关系营销和利益营销在该行业不再具备明显的优势,医药行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将是医药营销人才综合能力的竞争。然而,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药品销售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人才主要是经验型、学术型以及营销型,医药营销人才质量面临巨大的挑战。新医改政策下医药市场复杂的变化、医药行业的巨额利润促使大量医药企业和药店崛起,因此,医药营销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医药营销专业。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研究,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了高校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一)新医改政策

“十二五”期间的医改主要是在健全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及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三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邓海华指出:“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时,推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将基本药物及时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各级卫生部门将和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以省为单位,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规范的公开招标采购、降低采购价格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医改是一场全面而深层次的改革, 涉及到全社会的每个人和企业的每个方面。“十二五”期间出台的医药行业政策可谓是历年来最密集的。围绕医改、药品挂网集中采购、药品市场整治、药品价格、产业发展等方面而制定的系列政策,给医药及相关行业带来了相应变革,加速了医药行业迈向更健康的发展轨迹。然而,新医改政策的强势来袭颠覆了医药行业的市场需求,许多小企业纷纷倒闭,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对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医药市场特点

邹铃等人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思考》一文中强调,学生必须具有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杨玉良在《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中强调,要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刘献君在《论高校学科建设》中强调,学生要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中,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随着2009年新医改政策下医药市场的复杂变化,目前,在中国的医药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挑战,一些新兴医药企业不断涌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抢占优势,各企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从某种程度上讲,医药市场的竞争就是市场营销的竞争。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更需要有新一代医药营销人才的加入,以取得发展和进步。

二、新医改背景下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明确

医药市场营销是医学和市场营销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总结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了医药市场营销的特殊性,即医药市场的产品——药品的特殊性。药品具有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的疾病的功效,正确地选择与使用药品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这种特殊性使企业更希望招聘到既有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营销技能的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这也决定了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贴近医药市场的特点和要求,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更好地为医药企业服务。

(二)医药营销专业存在不足

我国医药高校设立医药营销专业起步较晚,多数院校从2006年左右才开始相继设立,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存在专业设立时间短暂、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另外,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医药市场营销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熟悉行业背景,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风险。另外,由于课程设置中实践训练环节太少,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因此,专业知识与医药营销市场的脱节,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来说,很难实现其解决实际医药市场问题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高校学生医药基础知识薄弱

据调查,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学生的医药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究其原因,除了医药知识本身复杂、难学以外,学生对医药营销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不了解也是主要原因。很多学生觉得,从事医药营销工作只需要了解一些医药学相关知识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没有意识到高校建立该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这些年来,医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属于营销型人才,在学术上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将会是特别大的障碍。

三、新医改背景下高校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市场定位,巩固医药基础知识

面对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在教学上应突出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开设“医药市场营销学”课程。第二,从开学之初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医药学知识的重要性。第三,提高教学上的兴趣度,努力让医药基础知识变得更加有意义且不枯燥。第四,突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对医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医药和营销知识完美结合。

(二)处理教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打通学科专业限制,搭建本科教育培养的平台,为学生打下宽广、厚实的知识基础,不折不扣地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改革,让学生在选课、选师、选时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需求。

(三)实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高校应该通过课程的结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高校应加强校外合作建设,比如与企业公司或者药厂合作,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性质和未来的就业方向,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拥有超强的职业服务理念,为将来发展成为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中国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唯有顺应大势,转变观念,夯实基础知识,才能在未来巨大而深刻的产业调整和营销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海侠.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J].中国药业,2009(18).

[2]袁胜军,邱重植,曾藓雅.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3]邹铃,王小合,任建萍,应维华.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思考[J].健康研究,2009(3).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卫生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新医改体系的构建,促使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需求,立足服务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创新、健康、科学、专业为落脚点,推动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要对中医药院校现有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卫生体制改革的全新要求和新时期卫生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我国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程度较浅,底蕴不足,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培养方案上,在专业的方向选择、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具体设置、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都有着传统医学教育的明显痕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同时缺乏创新改变,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管理创新人才。面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中医药院校必须要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在彰显特色的同时,突出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的需求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更加专业的应用型综合创新人才。

1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需要进一步整合

新时期中医药卫生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卫生管理基础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但目前,中医药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知识结构体系单一,开设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涵盖人才所需的全新知识体系和结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教材建设相对落后,且局限在卫生管理的专业范围领域内。课程设置简单,学时较少,考试内容也只是针对本专业进行考核,导致学生不能有效重视中医药学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获取。

1.2人才培养内容不能满足时展需要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储备基础,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我国现如今卫生医药体制方面的改革日新月异,卫生管理方面的实际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实际化,但是我国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却没有很好的适应中医事业的发展速度,有严重的滞后性和脱节性,对于新政策形势下卫生管理方面的新的发展方向、改革思路、教学方法、内容形式和人才要求都没有融入教材之中,这样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了解新的要求,造成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时展的具体要求。1.3中医院校卫生管理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由于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底蕴基础比较薄弱,许多专业课程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大多是从别的院系或专业调剂过来,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过程都会带有原有的习惯,不能很好地适应卫生管理专业的具体需求。这样的结构和队伍,缺乏具有卫生管理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卫生管理知识基础的师资,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缺乏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实务的工作经验,专业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讲解得清晰明了,学生们就不能很好地获得具体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了解。1.4实践的教学环节相对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都相对重视知识传授而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和培养,对于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际工作中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的教学环节来对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工作素质不高,整体综合能力偏弱,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2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变化,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有全新的要求和方向。他们既要掌握中医药学及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适应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具体实际工作要求,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成为可以胜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综合高效的管理人才。我们认为,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实现以下三大目标:(1)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求知识技能的专业和熟练,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各行各业的重要基础。作为服务人们生活健康的卫生管理事业,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注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教育和引导他们热爱卫生健康管理事业,愿意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要使他们明白,作为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储备力量,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能够真正地用心学习知识和技能,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2)相关知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卫生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学习管理学原理和实践原则、卫生管理、卫生经济以及卫生法规等专业知识,只是知识培养的基础目标,在这些基础上,还要学习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的有关知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原则以及卫生统计、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还要对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方法以及我国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相关制度有一定了解,并适当掌握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3)相关技能的培养目标。知识只是人才培养的运用基础,获得技能的锻炼和提高才是真正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手段。要增加社会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锻炼,深入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卫生管理的实际锻炼,培养与医生、护士和其他、服务人员合作的能力,使自己的管理思维、表达沟通能力获得实际提高。具备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社区、医药企业日常业务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适应社会医药卫生管理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3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思路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注意结合新时期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注意在课程实现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实践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以社会职业实践能力为主要考量标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医药管理市场的竞争力,更好服务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和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分为四个大方面,职业素养教育类、学科基础知识类、科学方法教育类以及专业能力拓展类。其中学科基础知识类要涉及很多知识层面,因为全新的综合素质人才,不能仅仅只是擅长专业知识,还要对工作实践的知识层面都有所涉猎和掌握,除公共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外,还要对医学的基础知识模块,知识运用的专业模块和一些与管理有关的经济、心理和行为学等知识有所了解。其中,专业能力拓展方面的课程设置,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最关键和核心的设计,要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形式,设计专业技能拓展方面的课程。而且对不同课程的重要程度要以学分、学时、课程性质和考核形式来区别和体现。具体的课程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4结语

构建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必须要具有综合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2]景琳,张瑞华,彭美华,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科学化研究[J].中医教育,2010,24(3):1-3.

[3]孙娜,刘晓晶,黄云蕾.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6):195-196.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课程体系;药学教育;临床药学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2-03

随着近几年临床药学工作在我国医院的逐步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认可。国内各大医院陆续开展了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临床药学实践,推动我国医院药学逐步迈入以技术为主体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临床药学服务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培养合格的、符合临床药学发展需求的临床药学人才,已成为药学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1],也成为我国临床药学能够持续、迅速发展的前提保证。其中,建立完善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设置合理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部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合格的医药兼容的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和课程设置现状

面对临床药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我国药学高等教育改革也积极开展。2000年后,许多高校相继设置了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2001年,北京大学药学院开设了六年制临床药学专业。2003年,山东大学药学院开设了七制临床药学专业[2]。2004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开始了临床药学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2006年,经教育部备案,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至2012年底为止,已有包括沈阳药科大学在内的24所院校被批准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3]。通过从维普、CNKI及互联网搜索,初步统计,全国共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或专业方向,学制分别为四年、五年、六年、七年不等。其中,由教育部备案的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正在成为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学制的主流。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药学服务理念等因素影响,加上我国临床药学办学起步较晚,至今为止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尚无统一的规范,各高校主要根据自身的学制、办学理念、办学基础及师资力量等,制定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尽管如此,十年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使国内各高校间在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被认为是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三大主干课程;通过缩减药学课程内容,增加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课程的比重,加固学生的医学基础;实践课程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与药学或医学专业不同的是,临床药学的实践通常包括临床实践和科研实践两部分;在课程安排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首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践课程,且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等。上述共识对促进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具体课程设置的实践上,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一)医学模块和药学模块的比重安排

目前各医药院校在此方面的安排不尽相同。有些院校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制中,一味地强调医学类课程模块,而在化学类课程模块上进行大量的削减;有些院校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则尚未脱离化学模式的轨道,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加入了一些临床医学的课程,缺乏基础医学课程。即使加入了一些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安排也缺乏程序性、整体性,结果学生学习得很吃力,医学知识的积累很难达到要求,缺乏临床治疗的实践能力和临床循证思维能力[4,5]。

(二)学时少和课程多的矛盾

临床药学应该医药并重,这在临床药学高等教育领域已然达成共识。但在具体实践时,有时很难兼得。较短的学制,大量的医学与药学课程,致使压缩学时成为不可避免的策略。学生们虽然学习了大量的医学和药学课程,但每门课程都是蜻蜓点水,一概而过,学生无法系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医学基础和药学特色均无法有效体现,构建的知识体系也不能真正适应临床药学实践的需求。

(三)临床实践训练的有效实施

由于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尚不成熟,现有临床药学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医院或临床基地的临床药学发展也参差不齐,致使临床药学实践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目前多数高校主要由临床医生指导临床药学实践,这是基于现状不得而为之的办法,对丰富学生的临床实战经验很有帮助,但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药学训练,也无益于临床药学循证思维的建立。尤其是四年制的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基于更紧迫的学习时间,实践训练一般不超过6个月,实习地点也大多在医院的药学部门,很难真正受到临床实战的训练。

综上,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及课程设置上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亦是如此。作为主流学制,积极探讨五年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真正为临床药学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工作需求,对规范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我校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实践

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我校于2008年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基于我校雄厚的药学办学底蕴,通过与临床药学专家和临床药师的交流,在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性实践。

(一)医学、药学课程模块的合理搭建

作为一个药学院校,我校具有坚实的药学办学基础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因此如何跨出传统的“化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是我校进行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时最先遇到的一个问题。

首先,充分论证临床药学人才的素质需求,增加医学课程体系的比重。目前,医院药学正在从“提供药品、合理规范用药”的观念转向“药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全新理念;从间接为患者服务转向直接为患者服务。在这种服务理念引导下,临床药师必须走向临床,走向患者身边,成为“懂医”之人。可以说,懂医已经成为临床药师实践药学服务必备的基础素质[6]。为此,我们在原有的四年制临床药学方向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调整,进一步增加了医学模块的比重,如增加原有临床医学和生物学课程的学时;增加新的生物医学课程,如免疫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检验学、循证医学等;增加社会心理科学课程,如临床沟通与交流技巧、医学心理学等。

其次,从临床药学本身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出发,思考医学与药学的关系。临床药师是服务于临床患者的复合型人才,必备的医学知识是临床药学人才服务于临床的基础条件。但临床药师不是医师,学习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比医生更懂临床,而是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奠定必备的基础。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以“懂医精药”为目标,既要奠定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又要掌握系统的药学知识体系,决不能矫枉过正,只强调医学而失去了药学特色,失去了临床药师的立足点。为此,我们完整保留了四大化学和药学的专业课程,以保证药学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特色。

最后,通过与临床药师积极沟通与交流,针对各门课程内容与临床药师未来工作和发展的相关性,逐一对每一门课程进行专业性的调整。如适当缩减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应用较少的基础课程学时,精简课程内容,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将与临床药学相关,但不必需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如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毒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在专业课设置上,除上述主干课程外,增设生物药剂学、体内药物分析和临床药物评价等课程;根据我国现阶段临床药学的发展需求,增设了一些必要的专业相关的选修课,如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等。

总之,以临床药学人才的素质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医学和药学课程模块,充分论证临床药学的专业特色,力求使课程体系不是简单拼凑,而是紧密围绕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本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必备的知识储备和拓展空间。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学时少和课程多的矛盾,同样成为我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反复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首先,充分考虑我校的师资构成和教学特点,将同一教研室承担的、内容上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整合为一门课程,这样既节省学时又使学生的知识衔接更加顺畅。其次,针对内容上彼此衔接、知识点上有部分重复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减少相同知识的重复授课,从而整体缩减教学学时,如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均为临床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三者在课程设置时彼此衔接,在内容上则有部分章节重复,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临床药物动力学亦是如此。我们将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课程的合理设置和重复内容的协调安排,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课程的前后衔接符合教学规律,又避免授课内容上的过多重复,使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更加紧凑、环环相扣。最后,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的需求,对每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专业特色调整。如在药事法规课程中加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以适应学生未来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需求;在临床沟通与交流技巧课程中强化医生、护士与临床药师的沟通技巧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通过上述措施,在保证课程内容覆盖面足够的基础上,力争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中打下坚实的药学实践基础。

(三)实践训练环节的有效安排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包括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两个环节。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训练又分为临床实习和医院药局实习两部分。前者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十八周,学生在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指导下,深入临床科室,参与临床查房、药例分析及讨论等具体工作,使学生真正受到临床实战的训练,参与到临床药学服务中去[7]。后者在第期进行,为期四周,学生进入医院药局,在参与医院药局的日常工作过程中,认识医院药局的功能、药师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临床药师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等。对于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八周的临床实习时间仍然不是充足的。为了弥补时间上的不足,我们更强调实践的效率和有效性。首先,与其他院校一般把临床实践放在最后一年不同的是,我校的临床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刚刚完成临床药学核心理论课程的学习,直接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同时也避免了大学最后阶段学生的个人未来规划与临床实践的冲突,使学生能安心实习,充分利用临床实践时间,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其次,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研发网络模拟教学软件,推动情景教学、模拟训练、PBL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尽力改善目前临床药学理论授课脱离实践、学校教学与实践基地的训练衔接不当等问题,提早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引入实践,使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能更快地适应实践训练的特点,更早地进入临床药师角色,从而提高实践的效率。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在临床药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其中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校保留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实习,并将此科研实习安排在临床药学实践教育基地中,要求完成与临床药学研究相关的毕业论文,以促进学生对临床药学领域研究进展的了解和理解。

综上所述,我校在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既保留原有的药学特色,又增加必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内容;力求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叠加,而是根据临床药师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融汇,以达到培养兼具扎实的医学基础和药学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目标。当然,我们的思考和尝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希望能在借鉴国内外临床药学专业建设的大量经验基础上,和国内各相关高校一起探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之路,为我国未来临床药学发展搭建出坚实的合格的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汤静,刘皋林.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优化整合[J].药学教育,2007,23(6):19-21.

[2]纪建波,张庆柱,王韦玮.七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验室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6,22(4):14-16.

[3]谢晓慧,邵宏,等.中国临床药学学院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药品评价,2010,07(22):1-6.

[4]王玉琨,王萌,卢宝华,等.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6-7.

[5]沈良斌,冒小瑕.关于临床药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3):13-15.

[6]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4,20(2):1-2.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理学;OBE;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地方性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拓展能力,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实用医学人才[1]。

1药理学教学改革背景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等学科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人们安全用药意识不断提升,药理学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突显了重要价值。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有药理学课程,其总学时为64学时。药理学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定位是: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具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同时也为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药理学课程标准明晰,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目标并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不充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通过前期文献查阅发现,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的课程改革是围绕预期成果产出来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最终收获的是知识和能力双重成果[2-4]。课题组将OBE教育理念引入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药理学基础知识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

2OBE理念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目标

OBE理念强调学生预期的学习产出应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为制订合理的课程学习产出,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走访一线临床医生、科室主任,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对照执考大纲及历年真题)、本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情况(调研一线专业课教师)。药理学课程的部分课程目标见表1。

2.2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

在OBE理念指导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要求以及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作用,设计符合临床岗位能力需求的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包括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包括药物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我们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开贞[5]主编的《药理学》第七版教材进行理论教学,简化了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等内容,重点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在理论教学方面,加强教学内容与先导及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临床病例、媒体新闻报道案例贯穿理论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设计观察药效的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设计“三理”(生理、病生、药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让注:在知识中:a了解,b掌握,c应用;在能力中:A专业能力,B学习能力,C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在某些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以及敢创新、爱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2.2.1改革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提炼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要点,包括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心血管系统药理、利尿药与脱水药、呼吸系统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抗菌药物等,而对于调节水电解质药、维生素类药等内容简要介绍。2.2.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重、难点,也有简单的知识点,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恰当处理。药理学中药物作用机制是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即难点,对于抽象复杂的机制,可以用视频、动画、图片、思维导图展示,如强心苷通过抑制Na+-K+-ATP酶,Na+-K+交换减少,促进Na+-Ca2+交换,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因此增强了心肌收缩力。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到离子交换的动态过程,难理解的机制就容易突破了。药理学中重点知识点可采用临床案例、热点新闻、身边故事导入,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如讲解肾上腺素临床用于抢救心跳骤停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心跳骤停病人的抢救视频,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心跳骤停临床表现?肾上腺素如何治疗心跳骤停?带着问题详细讲解肾上腺素治疗心跳骤停。最后发送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中设计家兔呼吸循环抑制解救实验,检验学生在家兔出现心跳骤停时应用肾上腺素抢救是否及时合理。简单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达到课程预期的学习产出。此外,由于药理学内容更新快,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滞后,向学生推荐用药助手、丁香园等医药软件,了解同类药物的特点。教师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分享到在线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讨论,教师在线答疑。同时还提供自主学习网站供学生碎片化学习。此种方式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2.2.3与后续课程协调统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等课程都有药理学知识点融入其中。因此,药理学教学内容既要求学生掌握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又要基于后续课程与药理学的需求协调统一。如在讲授抗菌药物有关章节时,增加了β-内酰胺类药、大环内酯类药、林可霉素类药、氨基糖苷类药、四环类及氯霉素类药、人工合成抗菌药等常用抗菌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等。

2.3课程评价

在药理学课程评价中借鉴OBE评价体系,并结合课程开展情况制订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见表2。

3结语

本文结合我校三年制专科生教学情况,在OBE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课程评价与后续课程学习、临床岗位能力需求、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接更加准确。在教学过程中,OBE教育理念与药理学课程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达到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蒲永莉,,谢桂英.以全科理念为核心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76-77.

[2]周洪波,周平.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92-94.

[3]汪潇潇,刘威童.基于OBE理念的MOOC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6):104-110.

[4]汤俊.面向OBE模式的“GNS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测绘工程,2018,27(1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