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评价;网络学习行为;学习评价指标选取;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21-04

一、引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产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面授教育模式等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学习知识的需求,越来越来多的人希望能通过网络获取到优质的学习资源,近几年国内外远程教育课程、公共教育服务平台、网络培训班等新型教育模式的相继出现,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变革。由此带来的对学习者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需要有新的途径来解决。传统试卷考试的学习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型的网络学习。目前,我国虽然有很多网络学习平台,但经过调查与统计发现,对于网络学习的学习效果评价还存在不完善不科学等缺陷,尚未建立完善实用科学的网络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二、理论研究

学习行为指的是在有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生活经验及学习所获的知识和技能。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网络学习行为的具体定义在国内外还存在一定争议,比较常见的概念有“在线学习行为”、“数字化学习行为”等。沿用最多的定义是:“在线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再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远程自主学习行为[1]”。

评价,就是指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性判断[2]。学习评价作为学习系统中最终要呈现的部分,其反馈调节机制具有不可不忽视的重要作用。学习评价有三要素,分别为: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评判者。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常见的指标体系中以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主要指标。根据评价的时间段及目的的不同,学习评价分为三类: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其中以形成性评价和和总结性评价使用居多[3]。

网络学习评价属于学习评价的子范畴,具备学习评价三个方面的含义(价值判断、评价发展、参照标准)。然而,网络学习评价与传统的面授学习式学习评价相比,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教与学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离,学习环境、学习所需的软硬件条件等。在网络学习中主要依靠学习者的自觉性,既自主学习等主观因素,因此,网络学习评价也会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1)网络学习评价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增强了评价的准确性,能够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与评估,同时降低了教学资源的使用量;

(2)网络学习评价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学习者在什么时间与地点,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网上学习,都可对学习者进行测量与评价,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消耗,节省了时间;

(3)网络学习评价可从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口头问答、平时表现、纸上答题这些片面的指标去评价,符合学习者多变的行为特征及科学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是近年来教育评价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面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1967年,斯塔弗尔比姆(Dr.Daniel L.Stufflebeam)及其同事所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中就包含了过程评价。在CIPP模式中给出的解释是:“过程评价是对所确定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为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4]。”

本文中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既是对学习者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过程中的诸多行为表现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三、现状分析与比较及研究意义

1.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量的学习平台及文献资料进行使用及深入分析后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及背景材料。在教师与学习者远距离分离的情况下,学习资料的单一性与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有直接的关系[5],评价指标来源单一,选取具有局限性,经常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性,甚至是错误评价,对学习者、教学过程组织者,授课教师都有很大的误导性;

(2)偏重学生的成绩评价,而忽视对学习方法、能力及学习全过程中的行为评价,因而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习中的事实,对教学也缺乏指导意义;

(3)评价主体单一且太过主观性,现有网络学习评价体系中仍旧以单一的教师为评价主体,将教师作为评价体系中的唯一评价来源,学习者是他们评价的对象,是被动的、消极的,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也具有强烈的个人感彩,不能科学正确的反应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具体表现

本研究通过对用户在网上学习的行为信息进行有效抓取和深入分析,依据现有学习评价理论和网络学习评价模型对所抓取的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得出用户在网上学习的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效果等结论,对于构建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有利于网络学习资料的开发。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学习资料的行为方式和喜好,有助于学习资料设计者开发出更符合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教育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的把握和运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就能够更好地分配授课时长和改进课程设计,引导和服务学习者有效学习。

(3)有利于对学习资源及学习者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对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可全面反映出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可靠的评价依据,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方式。

(4)有利于给网站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改进意见。如果系统设计者能更多地了解学习者对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方式和特点,将有助于其开发出更合理易用的网络教育平台。此外,如果能解决对学习者行为的跟踪、采集、分析和评估等问题,将有助于开发出个性化、智能化的自适应网络学习系统[6]。

四、研究介绍

1.研究框架

本文通过对成熟理论的研究与分析,分析总结出现有网络学习评价方法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完善,使指标的选取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能真实贴近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学习者日常的学习行为都有哪些,哪些行为可以多方位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针对某一大型学习平台的学习用户进行相应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计算;

(3)将所得到的有效数据与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

2.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陕西省某大型网络学习平台中的一门为时30天24个课时的课程,对选择该课程的228人日常的学习行为进行采集分析。

3.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研究开始前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充分了解。深入理解了学习评价、网络学习评价、学习评价体系等相关内容,对该研究的进展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总结,找到研究的突破点。之后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术语及概念进行界定,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分析研究。

(2)调查统计法:在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研究之后,对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所有行为进行统计与提取。运用SQL语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提取。之后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确定各个指标与学习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而确定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

五、指标的选取原则

指标在评价中起着主要作用,所以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与目标的一致性、直接的可测性、体系内指标相互独立、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指标的可比性、可接受性。除此以外,为了使指标与目标相一致,可以通过分解目标的方式来形成指标体系。

六、指标的分析

根据以上指标选取原则,以陕西某网络学习平台为研究基础,以学完一门完整的教学过程为时间节点(在该平台中以一门15课时,需要30天来完成的课时为基础)。研究对象为该学习平台选择该课程是所有用户共220人。通过采用SQL Sever 2010 Data Mining 数据挖掘工具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处理,采用 SPSS20.0、Excel201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首先选取了学习者基本特征、学习者行为特征、学习者学习效果三类数据表。从用户日志及数据库中提取所有用户在该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数据作为单项指标(从用户每次登录平台开始记录,直到学完整个课程并得出考试成绩期间所有的行为数据)。

根据统计,目前该学习平台共有15项功能,可提取到的数据项有如表1所示。

之后通过SQL语句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对数据进行数据集成、数据变换、数据计算,经过筛选实际可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数为201人。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归纳总结后,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极大值、极小值的计算。

平均数最常用的是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算数平均数是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商,记为x。公式为:

其中xi为第i个数据为数据总个数。

加权平均数是几个作用在不同比重的平均数在进行平均,公式为:

其中xi为第i个数据i=1,2,…,N,xl是f1个数的平均数,N为数据总个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又称均方差,用S表示。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离差的算术平均数,用S2表示公式为:

其中xi为第i个数据i=1,2,…,N,xl为平均数,N为数据总个数。标准差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即标准差越小数据越集中与平均数,差异越小;标准差越大,数据越偏离平均数,差异越大。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通过使用SPSS20.0对上表所有数据依次与学习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如表3所示。

本研究的人数为201人,查询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到时,指标与学习成绩平均值呈不显著相关;当时,指标与学习成绩平均值呈显著性相关。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所有指标中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性相关的学习行为指标有:登录频率、查找资源频率、使用资源时长、使用资源频率、提问频率、回答问题正确率、回答问题频率、回答被采纳次数、上传资源数量、上传资源频率、下载资源数量、模拟仿真试卷使用频率、模拟仿真试卷使用成绩、参加线上活动的频率、作业得分、老师评价得分共16项。

与学习成绩呈不显著性相关的学习行为指标有:登录时间、发帖次数、回答次数、收发邮件数量、下载资源频率、电子笔记的使用频率、同步练习使用的频率共7项。没有与学习成绩呈不相关的学习行为指标。

经过以上分析与计算,确定了针对在该学习网站上学习的学习者的行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出学习者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更加全面的评价。

七、总结与展望

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验验证法等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将常见的学习行为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再通过对数据的随机采集和科学的计算,找出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大小,进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注重学习行为过程的评价指标。但由于实验部分的数据来源单一,数量较小,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通过大量的实验设计出一套适用于大多数学习平台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学习者带来更好更全面的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彭文辉,杨宗凯,黄克斌.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67-69.

[2]秦换鱼.网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

[3]秦换鱼.网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

[4]马建桂,牟慧中.学习者自主视野下的英语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8):18-21.

研究性学习过程范文第2篇

一、开放性的研究活动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很强参与性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取终生收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因此,数学教学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活动。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可作如下设计:

(1)提出开放性问题,“平行四边形可转化成我们以前的什么图形?然后再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2)独立探索,分组讨论。

(3)组织交流探索成果。

(4)小组继续讨论,注意吸取其他组的“成果”

(5)师生共评:

平行四边形通过多种方法可割、补、拼成长方形,从而知道,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面积相等,长和底相等,宽与高相等。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些发现会令学生欣喜不已。

(6)巩固运用。用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处理这节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颇有成效的。

二、模拟性的“科研”活动

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发现(再创造)过程,应当通过“再创造”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结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教学回归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把学生带入探索性情景中,让学生亲自探求新知识,经历数学家以前经历过的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成为一个发现者。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对圆周率的应用取值是3.14,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这堂课,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模拟性的“科研”活动过程。

(1)动手操作:先要求学生剪出大小不一的圆形,硬纸片若干张,让学生得到具体的圆形的实物。

(2)动手测量得数据。

让学生用直尺、细线等测量出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

(3)分析数据提猜想。

引导学生观察测量结果,寻找圆的直径和圆周长的关系。

(4)组织学生讨论。

把每人测量的结果,列在一张表上进行计算,从面得到任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5)找关系:

利用同学们自己探讨出来的知识进行推算在任意的圆中是不是都是这样。

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独特处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一个模拟性的“科研”活动过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如下关系的思维活动。

数学家的思维活动

备课

教师的思维活动

反馈

学生的思维活动

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使学生今后主动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对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工作、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创新性的探索活动

教师的工作是最富创造性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材中的某些问题作创造性处理,不要用设计好的僵化的框框套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创设创新性探索活动的背景,进而让学生在这一背景下闪现创新的、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如下的问题,“请用不同的方案将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提供几种方案?”

“把三个圆平均分给四个同学,要分的尽可能完整应怎样分?”

这些创新性的问题背景及对解决方案的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法由指向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指向问题的探究解决,实行问题解决的“创新性探索式教学”。

四、应用性的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知数学应用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数学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动手操作等,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利息”一课时,首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课堂上,学生利用调查得到的知识,顺藤摸瓜地把各部分知识学完后推导出:利息=本金×年利率×(1--20%)式中的20%为利息税。使学生得到许多知识,这样在课堂表现的不仅是在为学数学而学数学,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再如:在三年级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家的窗户,若给窗户做窗帘,面积应是多少?

研究性学习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评价 激发 自信 人生观 成就感

一、对于学习媒介的正确引导与使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也许是现在科技进步了,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没有为了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查询的热情,坐在电脑前,登录网络搜索就得到了。由于方法越来越简单,学生们就变得越来越慵懒,不再看书,不再去书店买书,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了。

对于丰富的媒介,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的同时具有目的性,并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一门学科开始前,第一节课教师先不要急于讲授教学内容,而是应对学生分析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所学专业,或者知之甚少。教师应当从专业内容、教学目标、社会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宏观认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在介绍完成之后,教师要留作业,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专业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寻找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的。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才能让即将展开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质,采用全员参与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缺少主动性,只愿意等现成的。现在的学生不愿去思考,急于得到答案,然后去记住答案。由于缺少思维过程,这样即使得到答案,但很快又忘记了。限于模仿,创意能力越来越缺乏。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学知识是不能牢固的。

专业课程,涵盖了多种学科。除了要在专业技术方面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既要有好的创意,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呈现,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

实现创意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求结果精彩。不像1加1等于2,一种结果是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一个人每次做的不尽相同,几个人做一个案例,结果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是只要具有好的创意,完美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同时具备完整性即是好作品。完成好的作品,技术的实现并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创意上。创意从哪里来呢?他来自知识的积累,也是在个体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产生。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大家一起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对每一个建议或想法深入研究,最后敲定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并通过的,比教师硬性的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制作心理,制作起来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热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争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过探究,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问题,由于他们的想法海阔天空,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怎么办?首先,学生们自己研究解决方法,看看用老师讲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其次,有的学生自己就去查找相关资源来进行解决,这也正是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没有解决,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过程评价了。

三、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对各种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的评价,最后给出正确结论

通常的讲授法,填压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了。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出人出耳朵,好像讲的知识都听进去了,懂了,但其实没走心,回头问一下,什么都不知。教师在前面讲得非常辛苦,但结果远不尽人意,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好。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那怎样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记忆深刻呢,那就是课堂一定要互动起来。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不论是讨论的过程,哪怕是学生错误的结论,都会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再实时地进行评价,进而给出正确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困扰时,通过查找也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被老师一语道破,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会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问什么我们没想到呢。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到了思考的技巧,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找对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使得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分析,将知识延伸,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问题是在思考中出现,并得以解决,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环节印象深刻,不必死记硬背就牢记于心了,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集训中,我对于参加集训的学生应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为参加集训的学生制定好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将阶段成果反馈,我给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生再完善。这样反复进行,最终学生通过市赛选拔,省赛选拔,获得代表全省参加国赛的资格,并在国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获奖的学生都去北京的中国知名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造。我为他们的成绩自豪,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探究中拓展了思维,在获得成就中树立了自信心,明确了什么是自己要的,并为之去努力。

综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他以坚实的专业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师实时进行评价拓展,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过程范文第4篇

一、文本推动

1.纵向延伸

例一:高中语文的开篇课文是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气势雄浑,场面壮阔,尤其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中“染、透、争、击、翔、竞”等字用字精准,极大地增强了该词的表现力,也看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超卓性格与“炼字”功夫。要学好这一段,仅凭调动学生有限的中学积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增加有关“炼字”的知识。

告诉学生在“百度”中键入“炼字”一词,访问:

http:///s?tn=sitehao123&ie=gb2312&bs=%D3%A2%CC%D8%B6%FB%CE%B4%C0%B4%BD%CC%D3%FD&sr=&z=&cl=3&f=8&wd=%C1%B6%D7%D6&ct=0

找到文章:《古人炼字炼句的例子》,有“一字师”等生动的事例。

找到文章:《作诗炼字法》,有很多具体的“炼字”技巧,使学生大开眼界。

有这两篇文章的知识作铺垫,纵向上加深了文章的深度,使学生懂得“炼字”是前人吟诗作文时非常注重的事情,不仅看出作者深厚的语言积累,也体现了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有了这些认识,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就不是一般的高度了,回过头来教师再对前面的加点词进行讲解,也会更生动更有内蕴。

2.横向拓展

例二: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中的“染”字时,为了说明拟人化动词的妙用,我们先让学生去网页上找杨万里的《秋山》二首和《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曲词及鉴赏,从“西风尽有东风手”、“乌臼平生老染工”的用法上去找源头,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境界中去体味抒情技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比较阅读

例三: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时,涉及到“现代格律诗”的概念,而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大量的事例,老师在黑板上抄写要花费很多工夫。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我们非常便捷地享受他人的成果。比方说在“百度”中键入“格律诗”一词,“百度・百科”中就会把一些格律常识介绍得简洁明了。键入“现代格律诗欣赏”,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容量,如果学生的兴趣足够,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阅读延伸到课下,他们的生活也会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充满着诗情画意。

二、多媒体支持

1.图片

例四:在讲述《沁园春・长沙》时,为了使北方的学生对创作地点,也就是年轻时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湘江”、“橘子洲”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带学生欣赏了很多关于湖南长沙的新闻图片,碧水青天间领略产生伟人之地的风物人情,对的英风豪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课文正文上方,是影印的手书《沁园春・长沙》,但多有勾抹涂改之处而且残缺不全,因而我们又精心选取了的一幅完整之作,使学生能在了解宽广胸怀的同时领略其豪放的书法风格。

2.音频

例五: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欣赏名家朗读名作,可以体味一种再创作过程,深入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在学习《雨巷》时,我们给学生欣赏乔榛先生的配乐朗诵作品,收到了良好效果。

3.视频

例六:由文雅作词、李泉作曲SHE演唱的《再别康桥》是一件独特的作品,曲调优美,而词作又似乎对徐志摩的原作进行着婉转的解读,网上流传的视频制作精美流畅,在给学生播放时稍加点评,亦能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列表归纳

高中语文①一、二单元信息任务矩阵图

严格地说,以上所归纳的信息任务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触类旁通有意应用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备课前有目的搜罗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单元结束后补入;单元学习告一段落后,我们觉得它们中很多东西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更完满进行这两个单元学习的有力“支架”,有了这些信息的介入和充实,单元问题随之变得极富张力和厚重,以此为标志,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把“研究性学习”带入了信息时代――尽管我们的尝试还非常肤浅和幼稚。

在应用和实践“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已经广泛开展,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何将培训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践,是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英特尔?未来教育”应该对我们的现实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而新课改给它的实践带来了最好的契机――实践起来,才是认可它的最好方式。

2.英特尔?未来教育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一个典范。它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贬损,而是推动;不是灭亡,而是丰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吐故纳新的进化。

研究性学习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研究性课程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敏杰(1964- ),女,江苏宜兴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文秘教学。(江苏 苏州 21501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23-0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且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明确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工作过程课程、项目课程,对研究性课程尚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研究性课程,但实施不够规范,研究性课程的选题仅是由教师单方面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进行申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设置独立的研究性课程,能创造让全体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以及每个学生个性独特发展的条件,能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本文将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省级特色专业文秘专业开展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高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研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具有独立形态的研究性课程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立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围绕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研究性课程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它让每个学生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在研究性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职业核心能力。

以苏州职大文秘专业为例,在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既重视开发工作过程课程和项目课程,又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研究性课程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围绕课题研究需要有目的地系统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并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运用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研究性学习课程组,从图书馆、因特网、访问专家学者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有关苏州文化遗产的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对苏州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

研究性课程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研究性课程是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课程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一起商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交课程学习成果。如“苏州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查研究”课程组,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共同商讨调研问卷,分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企业秘书进行座谈交流,相互提供信息,完成调研报告,并汇报课题成果。课题研究使学生和企业、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

高职院校开设研究性课程,能为学生创设融亲身实践、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为一体的学习平台,学生以具体的研究性课题为载体,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从而激发学生个体的兴趣和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高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性课程既需要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题,也需要从就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选择课题。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学生既要学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等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又要学会对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既培养学生为人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感,又要增强学生对行业企业发展、团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高职研究性课程首先要倡导学生自主选题,选题过程就是对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职业岗位申报选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教学目标对选题进行分析,整合出研究性课程项目,组成研究性课程学习小组。高职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面向和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强,注重调查研究,注重探究性学习。例如苏州职大文秘专业开设了“苏州地区外资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素养和能力要求调研”“苏州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查研究”等课程项目。学生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加深了对秘书职业岗位的认识,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研究性学习。高职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题的选定基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研究”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民生的关爱,树立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既是知识与素养的积累,又是生命的修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弥补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去尝试,充分发挥个体创造的潜能。

三是依托地域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地域文化为研究性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本地区地域文化全面的普查和整理,指导学生实地调研考察,了解区域内的历史名胜、地方风物、重大事件的相关遗址、重大人物的生平与活动场所等,从而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苏州职大文秘专业依托苏州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性课程,如开发“苏州文化遗产之古典宅园研究”“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苏州文化遗产之楹联调查与鉴赏”“苏州古城墙调查研究”“吴地学者顾野王及其遗址修复问题的探究”等课程。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德、行为规范和进取动力。

四是校企合作开发研究性课程学习内容。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研究性课程,把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作为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例如苏州职大文秘专业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建设途径”“苏州工业园区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等课程,课程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担任课程指导教师,课程组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获取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作调研报告,培养了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法

高职院校开设的研究性课程,作为选修课构成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研究性课程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教师指导研究性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工作量。系部成立研究性课程指导小组,对研究性课程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全程管理,指导研究性课程有效实施。

一是研究性课程教学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课程的选题要求,指导学生选题,建立研究小组,诱发探究动机,也可聘请校外的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具体课题,确立课题研究目标,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二是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阶段。在明确了研究课题、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课程学习小组便进入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阶段。学生要通过个人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主动地在实践中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要有记录,详细记录学习过程,包括课程组成员分工情况、小组研讨情况、调查情况等,并递交学习成果。如“苏州文化遗产之古典宅园研究”课程组,既有一份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记录,又有每个小组成员撰写的古典宅园研究的论文。

三是研究性课程教学项目总结阶段。研究性课程学习小组经实践、体验,完成研究性课程教学任务后,系部组织研究性课程学习评审会,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程学习成果,将课程研究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包括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同时在评审会上进行汇报。通过展示和交流活动,课程小组总结研究性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效果,重点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情况。系部研究性课程指导小组对研究性课程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团队成员互评等,评定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成绩。

学生在研究性课程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根据探究的问题,参与实地调查和社会实践,掌握丰富的资料,展开专题讨论。在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课程小组每个成员要明确各个学习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通过问题探究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学会与他人彼此合作和分享成功,以切实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宜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傅小芳.高职院校研究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