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虫害防治情况

病虫害防治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虫害防治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虫害防治情况

病虫害防治情况范文第1篇

1 调查园基本情况

调查园在万荣县高村乡王亚示范园内,果园面积1.1 hm2,南北行向,树龄为5年。管理水平较高,全园种植白三叶、毛叶苕子等;6月中旬滴灌浇水1次;全年施药5次,分别在3月27日花芽萌动时、4月30日花后、5月19日疏果前、6月1日套袋前、7月16日进行。

2 调查园病虫害发生情况

2.1 病害

腐烂病:春季发生较重,夏季轻,3月上旬发病株率为17.3%,4月上旬平均发病株率为74%。

轮纹病:3月底4月初开始发病,6月开始侵染。借风雨传播,由皮孔侵入,潜入期约2周。当年形成分生孢子器,病菌在幼果期侵染果实,但发病多在果实着色期,越近成熟期发病越重,采收后20 d内仍有发病。

褐斑病:发生特点是重-轻-重,出现两个高峰。调查表明,7月上旬发病,平均病叶率为6.2%,最高16%,为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发病,平均病叶率为0.4%;10月上旬平均病叶率为7.2%,为第2个高峰期。分析原因:7月上旬降雨44.5mm,6个降雨日,加速了病菌侵染传播为害;8月中旬降雨有利于病菌侵染;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和后期防治的不到位,造成后期发病重,个别植株内膛落叶率达50%~70%。

斑点落叶病:6月上旬始见病斑,7月中、下旬达高峰期,平均病叶率达9.2%。

白粉病:4月下旬开始发病,平均病叶率为8.6%;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发生程度逐渐加重;7月下旬达到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35.6%,最高达63%。

2.2 虫害

黄蚜:4月9日调查发现个别梢有蚜;6月上旬达高峰期,有蚜梢率为20.8%;7月上旬第2次高峰期,有蚜梢率21.4%。

金纹细蛾:5月上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盛期,平均虫叶率3.6%。

苹小卷叶蛾:4月上旬越冬代幼虫开始为害,比历年推迟10 d左右,比去年提前3~5 d。4月下旬达为害高峰期,平均为害梢率5.4%,最高达10%。6月上旬始见一代幼虫,轻度发生,以后一代、二代幼虫世代重叠,三代、四代幼虫重叠发生,出现2次高峰,8月下旬为害梢率为1.6%,9月上旬为害梢率为3.2%。

红蜘蛛:6中旬始见为害,发生期比去年提前;7月中旬为害盛期,百叶有螨137.6头,最高达433头。

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在5月下旬后开始出土,出土率为8.6%,出土盛期在6月中下旬,出土率为14.3%。出土后多在树冠下荫蔽处做夏茧并化蛹。越冬代成虫羽化后,经1~3 d产卵,绝大多数卵产在果实茸毛较多的萼洼处。初孵幼虫先在果面上爬行几十分钟到数小时之久,选择适当部位,咬破果皮,然后蛀入果中,第1代幼虫在果实中历期为22~29 d。第1代成虫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出现,盛期在8月中下旬。

3 病虫害防治建议

病虫害防治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棚;青椒;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68-02

大棚青椒是东台市种植面积仅次于西瓜的第二大蔬菜品种。随着青椒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万公顷次以上。目前,当地主要有春提早和秋延后2种大棚栽培模式,春提早栽培以双层大棚为主,占6成,棚室独特的小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病虫害发生为害。2010―2014年,笔者对大棚青椒有害生物疫情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对其中主要病虫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大棚蔬菜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1 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1.1 白粉病

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孢子萌发从寄主叶背气孔侵入,病原菌最适温度20~25 ℃,相对湿度45%~75%。该病发展快,病菌从孢子萌发到侵入约20 h,往往在短期内大流行。青椒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致使叶面出现不规则斑块如褪绿斑或坏死斑。褪绿斑多呈不规则形,叶背出现稀疏白色霉层,褪绿斑向四周迅速扩展,导致叶面大部分褪绿。坏死斑则表现为黑褐色的水浸状,呈浸润状延伸扩张。2种症状多混合发生,病斑增大,终致全叶发黄脱落,重者全株叶片落光仅留顶部嫩叶,果实不能正常膨大。

1.2 褐斑病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植株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病叶、病茎上越冬,也可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害形成近圆形褐色斑点,逐渐变为灰褐色,表面微隆起,病斑具有1个明显的浅灰色中心,周围有黑褐色同心环,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多病斑相连,叶片变黄脱落。大棚内高温高湿时间长,对扩展有利。高峰期调查棚室病叶率一般20%~30%,重病田块95%以上。双层大棚发病要早于单层大棚,且发病明显重。

1.3 菌核病

菌核病从苗期至成株期都有发生,苗期近土表先呈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凹陷。成株期多发生于主茎与分枝的交界处,发病初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然后迅速扩展,常常抱茎一周。菌核呈黑色、质硬、大小不等的鼠粪状,多产生于植株的分枝节上。

1.4 灰霉病

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弱光条件,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时极易发病。灰霉病病苗色浅,叶片、叶柄发病呈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至腐烂。果实染病,常在幼果顶部或蒂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凹陷腐烂,呈暗褐色,表面出现灰色霉层,以门椒、对椒发病为重。

1.5 疫病

疫病从青椒苗期至结果期一生都有发生,是目前造成花、叶、果凋落的主要病害。烂果多数先从蒂部染病,呈水渍状灰绿斑,后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果实干缩不脱落。

1.6 烟粉虱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烟粉虱个体小,产卵量大,繁殖周期短,在本地露地不能越冬,最适发育温度为20~28 ℃,大棚环境非常有利其繁殖为害。在大棚青椒上虫量上升极快,有时单株虫量达1万头以上。其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汁液,多集中在叶片背面为害。烟粉虱同时还传播多种病毒病和诱发煤污病等真菌病害,影响植株光合作用,轻则造成僵苗花叶,皱叶缩叶,落花落果,果实畸形等,重者毁苗毁棚,甚至绝收。

1.7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初孵幼虫在叶片背面群集结网,啃食叶肉。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分散危害,取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食光叶肉留下叶脉。适宜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最适环境温度25~35 ℃,相对湿度80%~95%。本地甜菜夜蛾为害大棚青椒主要为3~4代,以秋大棚发生为重,据2013年9月中旬普查大棚秋椒,平均虫量多达37.5头/百株,取食叶片造成的伤口使植株易感染软腐病等病菌,严重影响产量品质。

1.8 蚜虫

为害青椒的蚜虫主要为桃蚜。成蚜、若蚜吸食植株汁液,造成青椒严重失水和营养不良,蚜虫分泌蜜露常导致煤污病,同时还能传播病毒病。桃蚜生长发育的最适环境温度在16~25 ℃。大棚春季为害高峰明显比露地要早,常年4月进入危害高峰。

2 防治技术

双层大棚青椒病虫害发生与其特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温度、湿度、菌源、虫源及栽培措施都是诱发大棚青椒病虫害种类多、蔓延快、危害重的主要原因。青椒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应充分运用农业、物理方法,把适期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作为防病治虫的最后手段,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确需喷施农药的应严格控制好安全间隔期。

2.1 农业防治

推广使用抗病虫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浇灌,多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和提高抗病力。早春结合农事操作,适度摘除青椒下部老黄叶,减少田间烟粉虱虫卵数量[1];夜蛾类害虫在发生高峰期可人工摘除块产卵及初孵虫;收获后及时清理青椒残体,以减少害虫发生基数。

2.2 物理防治

一是防虫网覆盖育苗。青椒育苗时,采用50目左右的防虫网覆盖育苗,阻止烟粉虱产卵,培育无虫苗,可以减轻春季用药压力。二是应用色板诱杀。使用40 cm×20 cm商品黄板750块/hm2,悬挂于植株上方,黄板底端比作物高出5~10 cm,做到及时更换,对烟粉虱、蚜虫和潜叶蝇等均有较好杀灭效果[2]。三是运用性诱捕器和杀虫灯诱杀夜蛾类害虫。在夜蛾类发生盛期平均每1 000 m2放1个诱捕器,诱捕器内装上针对性诱芯各1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安装普通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

2.3 化学防治

防治烟粉虱和蚜虫可选用0.5%苦参碱水剂5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水剂1 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或25%吡蚜酮悬浮剂2 000倍液喷雾[3-4]。早春低温、阴雨时,大棚可用15%异丙威烟剂3.75~4.50 kg/hm2烟熏。防治甜菜夜蛾可选用15%茚虫威悬浮剂3 000倍液、2.5%多杀霉素悬浮剂或10%虫螨腈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1%甲维盐乳油1 000倍液对烟粉虱和甜菜夜蛾也有较好的防效。防治白粉病可用40%氟硅唑乳油6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颗粒剂2 000倍液进行喷雾[5],若大棚内湿度偏高或遇有连阴雨天气,用45%百菌清烟剂3.75 kg/hm2进行熏蒸。在褐斑病防治上,发现病株及时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40%杜邦福星乳油8 000倍液交替喷雾,遇阴雨寡照天气时使用15%腐霉利熏蒸剂4.5 kg/hm2烟熏。防治灰霉病可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1 500倍液喷雾;菌核病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多・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也可用15%腐霉利烟雾剂烟熏[6];防治疫病可选用64%杀毒矾500倍液、72% 甲霜灵锰锌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800倍液喷雾。每次药液加用有机硅助剂225 mL/hm2效果更好。

3 参考文献

[1] 钱爱林,荀贤玉,李瑛,等.大棚青椒烟粉虱虫量构成调查在测报防治上的应用[J].蔬菜,2014(12):16-19.

[2] 苏恒山,丁志宽,荀贤玉,等.大棚瓜果蔬菜烟粉虱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6(6):58.

[3] 朱锦磊,刘怀阿,陆玉荣,等.8种杀虫剂对辣椒烟粉虱的控制效果评价[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0):96-99.

[4] 张继林,康亚,张玉,等.2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治大棚辣椒蚜虫效果试验[J].上海蔬菜,2015(5):70.

病虫害防治情况范文第3篇

1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予以防治。我国森林病虫害具备如下3方面特点:第一,偶发性森林病虫害暴发面积大;第二,森林病虫害蔓延速度较快;第三,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率高。每年森林病虫害都会直接给国家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直接破坏各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平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发生面积迅速增大

近年来,尤其是我国,森林病虫害发展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却从根本上忽略保护生态环境,存在这样的实际情况,致使病虫害大面积地破坏森林,且破坏状况越来越严重。我国当前资金、人力及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2.2无法控制病虫害的繁殖

由于我国占地面积较广,因此森林病虫害种类很多。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种类大量增加,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林业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另外,随着各国交际的频繁,我国引进了很多外来物种,由于引进的外来物种没有天敌,因此繁殖速度远远超过预期和想象,严重威胁到森林资源的生长,而我国现有森林防疫站治疗设备和治疗资金有限,无法控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

2.3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采用纵向型行政管理体系是我国林业部门所采用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对于上传行政命令和下达行政命令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缺少对各林业部门的横向协调。缺少机制致使每个地区所出现的森林病虫害,在没有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发生,既无法从根本上防治,也给林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议

3.1完善预测机制和预报机制

在确定病虫害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展开进行,科学精确预测和预报森林病虫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从被动救灾转变为主动控灾,进一步调整防灾和救灾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森林病虫害损失,又可以减少相应的后期防治工作。有关部门需要加快建设和预测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并且将防治和预测森林病虫害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快速及时控制灾情,形成早发现和早控制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

3.2加强对植物的养护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病虫的发生及危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与植物生长情况和及时浇水、施肥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不断加强林木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就要做好植物的修剪、施肥、浇水和锄草等各项工作,这样既可以减少病虫,也可以调节植物养分。因此,要想减少病虫害,就需要加强对植物的养护,提高植物的生长能力。

3.3加强病虫害防治的宣传

在防治林业病虫害过程中,宣传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运用防治站的各种宣传资源,如宣传资料、条幅、宣传车等,大规模地展开宣传教育工作,促使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防治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主动和积极配合林业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强群众对防治病虫害的意识。唯有林业部门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带动下级和群众积极主动进行病虫害防治。

3.4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

对于一些突发性和影响范围较大的病虫害,需要建立起长期的预报病情和预测工作,及时采用全面准确有效的监测,并且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期做好调查和检测工作,如果出现病虫害发生扩大的情况,需要进行短期预警,在预防和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还需充分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林木资源等因素。另外,加大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可以充分采用引诱剂及培养天敌等方式,在最大范围上保证自然系统有条不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在防治和预防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真正落实防治工作和治理工作,特别是需要加强应用早期预防技术,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4结语

病虫害防治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治理;措施

森林病虫害会在全国范围内发生,而且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所造成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森林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快且危害面积大。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森林病虫害的主要发病特点分别为以下几种。a.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的危害面积极大,并且其危害面积只升不降。b.对于偶发性森林病虫害来说,一旦发病,不仅发病的面积相当大,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c.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速度极快,因此是当前威胁到森林资源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d.由于几种不同的次要害虫在某些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的情况,以至于增加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e.目前经济林病虫所造成的危害日益加重,这样一来,会对山区经济的发展与林农的致富之路产生极大的影响。

2.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1)蛀干性害虫。这一类害虫主要包括青杨天牛、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甲与白杨透翅蛾等。

(2)食叶类害虫。这一类害虫主要包括杨扇舟蛾、杨潜叶跳象、杨小扇舟蛾与刺蛾等。

(3)刺吸类害虫。这一类害虫主要包括杨圆蚧、杨牡蛎蚧、青叶跳蝉等。

(4)主要病害。主要的病害有杨灰斑病、烂皮病、杨溃疡病等。

3.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3.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是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病情况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在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工林面积的增加幅度约有50%。在这期间,森林病虫害的发病面积也同步增长了40%左右,并且此数据还在逐年递增。由于当前所建立的人工林普遍为单一树种或单一结构的纯林,进而会导致人工森林的生态系统变得极为脆弱。所以,主要出现发病情况,病情就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暴发流行,经济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失。

3.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林业的主要经济产业就是木材生产方面,因此,使天然林遭到了超负荷的采伐,进而造成天然林的数量不断减少、质量越来越低,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与天然林的森林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定的损坏,从而加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3国内、国际间的互相交流与人为传播

对于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几种有害生物造成的病虫害,最初是由于国外的随林产品进口到国内而引发的。另外,我国一些重大病虫害疫区为因为人为活动因素会导致疫区扩大的情况。

3.4化学农药施用不合理

当发生病虫害时,如果只采用化学农药来进行防治的方式,一方面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还会进一步恶化森林生态环境。因此,只采用化学农药来进行防治的方式是绝对不可以的,而且这种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也不高。

4.森林病虫害存在的问题

4.1发生面积不断增加且防治难度大

由于人工造林的面积越来越大,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会极大的加重病虫害。期间如果出现干旱或冬季偏暖等情况,会降低害虫越冬的死亡率,因此导致发病面积增加。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人力与技术等条件的支持,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将会很难进行。

4.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且危害损失严重

近些年来,成灾病虫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些种类是由外地传入的,或是未曾发现过的。以往在防治杨扇舟蛾或天牛等一些病虫时就没有能够彻底将其防治的相关措施,因此,随着成灾病虫的种类不断增多,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

4.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危害较重的几种病虫,如天幕毛虫、杨扇舟蛾、青杨虎天牛与青杨天牛等,不仅十分顽固,同时还会导致病情暴发现象。在病害初期如果没有及时监测出来,在后期发现时,要将其防治会十分困难。

4.4群众对防治重要性认识不高导致工作发动难

如果没有将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会导致一部分人民群众将防治问题看作政府的事,从而不会对其防治工作进行大力的投入。

5.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来进行,具体的防治措施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5.1加强做好森林植物检疫与监测预报工作

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可有效的预防森林植物发生危险性病虫害。在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可将疫区封锁,并做好种籽、苗木等一些繁殖材料与木材的调运工作,为营造健康森林,应严格执行检疫措施,使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减少。期间还应做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于病虫的发生与发展动态进行侦查工作,并与当地的实际气候条件与林木状况相结合,来科学的推断出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并立即进行通报,以达到在正确的时机将其进行防治。

5.2因地制宜的做好封山育林工作

要适地适树的采取选育措施,期间应选用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在必要时可以进行混交,以达到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的目的。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可有效的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产生的破坏。

5.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苗圃的建设过程中,会在种杆与土壤中潜存一些病源或害虫,因此,在育苗中要加强对种杆与土壤的消毒工作,可保证出苗率,必要时也可进行轮作。

5.4保护害虫天敌

森林中会有一些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或益鸟等生物,这些生物会对害虫的发生与繁殖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应将这些生物保护好,以起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5.5适地适树

科学的进行培育健苗、健树工作,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同时加强防灾控灾能力。

5.6营造混交林

采用近天然林的经营模式,以达到林分中各生物之间起到互相制约的目的,稳定森林生态环境。

6.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于病虫害的具体的防治原则应以预防为主,期间可配合相应的治理措施,而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生物治理方式。

6.1昆虫病原细菌

对于防治松毛虫以及其他森林食叶害虫可选用苏云金芽胞杆菌来进行防治,这是当前我国工业化生产水平最高的一种生物农药。

6.2昆虫病原真菌

目前防治森林害虫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白僵菌,使用时应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进行施放。

6.3昆虫病原病毒

目前林业中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就是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且防治效果较好。

6.4昆虫生长调节剂

在选择昆虫生长调节剂时,可选择灭幼脲,因其影响环境的程度小,而且不会危害天敌,因此,这也是目前防治森林害虫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6.5植物源农药

在防治松材线虫方面,可选择苦豆碱,因其具有极大的杀线活性,同时其毒性还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病虫害防治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森林生态系统

相比于天然林,通过营林生产营造出的人工林大多并不具备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同时在面对各种病虫害时,林木的抵御能力也比较差,如果林业工作者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治理,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林区大面积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情况。由此可见,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对生态林业建设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的研究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1森林生态破坏严重

林业病虫害在森林系统中很常见,但在生态系统完善的天然林中,通常很难蔓延开来。然而受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开始,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面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即便近20a来通过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等措施的持续落实,很多地区的天然林资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与人工林相比其所占比例仍然比较低,而这更给各种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以人工林为主的森林系统中,由于林木种类十分单一,生物多样性非常差,因此林业病虫害一旦发生,在缺少天敌的情况下,基本很难得到遏制,导致大规模的林业病虫害发生频率自然会大大提升。另外,大多数林业病虫害都只能够在部分林木间传播,而人工林单一的林木种类也因此成为了林业病虫害发生蔓延的又一主要原因。

1.2过度使用化学药剂

当前国内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一般都是以使用化学药剂为主,这样的防治虽然具有见效快、治理简单等特点,但如果长期使用同类化学药剂,病菌或害虫都会逐渐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使病虫害防治效果大大下降,而在化学药剂逐渐难以有效预防林业病虫害的情况下,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也会变得越来越高[1]。另外,化学药剂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往往取决于其用量与用法,由于当前很多林业工作者对化学药剂的使用比较随意,未能充分意识到科学使用化学药剂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药剂用量的选择还是药剂的具体使用操作,都经常出现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为林业病虫害的再次发生埋下了隐患,还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1.3防治技术较为落后

单纯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手段来看,当前我国掌握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仍然是能够满足当前林业建设的病虫害治理需求的,然而由于很多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科研成果并未能够尽快转化为成熟技术,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也缺乏实效,因此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技术水平实际上并不高,这也对林业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1.4病虫害种类较多

据林业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森林病虫害种类共有8000多种,经常造成危害的有200多种,相较于20世纪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过多的病虫害种类,也成为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不同病虫害的发病原因、防治方法、病状表现都存在明显差异,在病虫害种类较多的情况下,林业病虫害预防工作的难度会大大提升,病虫害发生几率则会随之不断升高。林业病虫害种类的增长意味着外来病虫害大量被引入以及新病虫害种类的出现,面对这些缺少天敌、防治经验不足的病虫害,其发生几率同样会比较高[2]。

1.5护林管理不到位

护林管理工作与林木生长发育的各方面细节密切相关,在当前我国护林管理过于粗放且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一旦护林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那么林木就很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各种病虫害。例如:在林木生长阶段,如果未能按规定控制好林木密度,那么在林区透光性、透气性不足的情况下,各种病菌、虫卵就会在湿润、阴暗的环境下大量滋生,并引发一系列的病虫害。

2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策略

2.1重视营林技术应用

面对各种林业病虫害,目前能够实现无公害防治的技术手段虽然比较多,但其中最为合适、有效的仍然是营林技术。通过对选种、栽种、培育、护林管理等多个环节营林技术的灵活应用,林业工作者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消除各种病源、虫卵,实现对林业病虫害发生几率的有效控制,同时能够利用营林技术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即便出现了林业病虫害,其蔓延速度及严重程度也能够得到有效遏制,从而为后续的治理工作争取充裕时间。例如:在林木种类选择上,就可以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同时,选择几种生长特征相适应的林木,营造人工混交林,以提升森林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加快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速度。而对于一些遭到破坏的天然林区,除了要及时加以补植套种,同时还可以实施封山育林措施,使天然林资源面积能够尽快得到恢复[3]。

2.2创新病虫害防治手段

虽然从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来看,要想在短期内利用无公害防治手段来替代化学药剂防治并不现实,但要想真正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未来仍然需要对各种无公害防治手段展开全面创新,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力度,为无公害防治的全面推进提供技术支持。例如:针对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等常见虫害,可从各林区的生物链系统入手,研究更多的生物防治手段,通过释放赤眼蜂、大腿蜂、螳螂、蜂鸟、山雀等害虫天敌来实现对虫害的无公害防治,并增强林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林业工作者还可以针对各类病虫害的病源特点,采取物理防治手段来消除残留在林区中的病菌或虫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例如:针对松材线虫病,就可以在每年的12月底对林区中的病死木、枯死木进行清理、搬运与统一焚烧,并在出现虫害区域的外围设置植物隔离带,防止虫害的自然扩散,降低影响。

2.3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由于当前国内很多林区所采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都比较落后,因此林业部门还需尽快转变工作策略,在重视林业技术研发工作的同时,对各种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并通过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创新推广工作方法等方式来提升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效果。例如:在技术推广方法上,除了常规的技术人员指导外,还需要提高对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引入更多专业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年轻人才,并定期组织其进行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学习,使其能够尽快将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4]。

2.4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

在林业病虫害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各地方林业还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林业病虫害数据库,对各类病虫害的病症表现、病源、多发时间、主要危害等信息进行集中整理,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明确指导。之后则要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森林病虫害检测系统,尽可能在病虫害出现的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并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来准确判断出病虫害种类,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样在病虫害影响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防治方法,都不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

2.5完善护林管理机制

护林管理是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十分关键的一环,针对当前我国护林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林业部门还需对现有护林管理工作机制进行全面完善。要根据林区实际情况设立明确的护林工作标准,将林木培育、树木密度调节等护林管理工作的要求明确下来,为规范化的护林管理工作提供明确指导。要对无公害防治展开宣传,使林业工作者能够认识到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性,并在护林管理工作中加以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