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必须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加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使学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1]。将思政教育贯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融合创新,可以逐步构建具有设计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格局。

一、设计学科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

有关高校和教师应紧紧围绕国家及湖北省的发展需求,结合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培养高素质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互为支撑的设计学科课程思政体系,将教育教学作为高校工作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之一,深入发掘设计学科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和创新创业课程以及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解相关道理,增长学识和见识,形成优秀的品格,进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设计与政治、文化存在重要的联系,艺术设计专业应当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传承与利用好具有历史、人文、艺术等丰富内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融合创新,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传承民族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能力,全面弘扬和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将思政教育贯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进而逐步构建起具有设计专业特色的协同、立体、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地域文化与设计教育融合的意义

1.地域文化的价值地域文化是一个行政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该地区的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各种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的总和,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地域文化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从内容上划分,其可以分为这一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川地貌、文学艺术、地名村名、古迹名胜等[2]。当前,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弘扬地方文化,很多地区都在积极保护与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这是因为地域文化能够彰显当地的文化独特性。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日益重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地域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化元素正日益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需求的价值载体。2.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既包括精神性的文化,又包括物质性的文化。以楚文化为例,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具有特色、影响较大的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楚文化具有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精神、崇武爱疆的强军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3]。高校设计专业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将地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性文化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喜欢民族文化,从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楚文化在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等,这些独特的工艺也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范畴,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邀请这些技艺的传承人讲授相关课程,教授实践技能,让地域文化得以传承。艺术创作的创意需要从悠久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如,时下流行的“国潮风”文创产品就是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中提取创意元素并加以设计的产品。而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设计人才。

三、设计学科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设计学科一要培养掌握多种交叉学科知识、理论探索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性应用型创新人才,二要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综合的创造性思维、领先的审美判断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的高层次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变革,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深度挖掘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以期寻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元素。基于此,民俗化、本土化、地域化、民族化理念日渐凸显,并成为各地区乃至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有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文化创意人才是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创意服务为主要特点、以文化专业或特殊艺术技能为手段、具有创意且善于经营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由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创造力等构成的创意,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值的重要源泉。培养大批懂技术、有创意和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对于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和文化产业要注重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高端人才,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等措施为业界培养创意人才,实现创意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和创业领域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科技手段和市场运作,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从而提供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将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元素融入地域文化,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物质与精神需求且实用、经济、环保、新颖、美观的产品,让地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地域文化才能由此获得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更好地宣传、发展和保护地域文化。如,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唐寅创意茶泡袋、山水间文具置物座、太湖雪旅行套装等产品的创意源于地域文化,其能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再造,而非对于传统器物造型和功能的简单复制。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地域文化与设计教育融合的路径

1.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是将人类头脑中的创新智慧,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上的行为。设计学将设计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创作的方法、设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设计如何应用于传播的创新。现代设计已经日益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不同领域,设计学科已经成为一门强调各学科知识交叉、理论学术探索与创新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设计学科离不开创意思维,创新意识是设计学科人才必备的素质。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全新的要求,对此,高校应研究当前的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此过程中,有关人员要根据设计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探讨设计学科的培养目标,大力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与地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核,科学、有效、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广度,从学科课程涉及的行业、专业、历史、文化等角度,增强课程的知识性、专业性、人文性、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设计学科注重对学生创意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实践类课程中,教师要注意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鼓励学生“敢闯会创”,使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社会实践类课程为例,教师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解决真实的设计实践项目,如美丽乡村的改造及视频拍摄项目、艺术进社区普及艺术知识、乡村振兴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地域文创产品设计、地方品牌形象设计等。这样能使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课程实践中增长智慧和才干,锤炼意志和品质。2.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设计专业特点相结合设计学科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教师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高校应细化专业课内容,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理念,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3.课程设置结合地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高校和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高度重视并得以日益繁荣,人们的文化自信也大大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8年公示了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传承项目包括杨柳青年画、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敦煌艺术、贵州蜡染、剪纸、汉剧等。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基于地域文化构成富有特色的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理念,笔者明确了设计学科的典型特点:以创作、创造、创意、以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但受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一些物质文化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个别民族特色文化形态正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部分民间传统技艺陷入后继乏人的窘境,一些地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鉴于此,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当地地域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系统梳理、分类整理地域文化资源,明确可供开发的资源,传承与保护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可以开设传统技艺的相关课程,如武汉绢花、武汉木刻船、黄陂泥塑、黄梅挑花、汉绣、阳新布贴、剪纸、老河口木版年画等。如,可以在设计学专业中设置文创产品设计、文创艺术设计、传统文化与工艺创新、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乡村振兴与环境设计、传统器具研究与设计、地域文化艺术赏析、传统造物研究与设计等课程,设置如地域文化考察实践、民族艺术考察实践、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民间建筑与环境考察等实践课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了解民族艺术、传统文化、工艺等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将高新技术、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以此让古老的地域文化或民族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如,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木质小夜灯,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和馆藏《仙山楼阁》图卷,设计人员采用解构和重建的方式,汲取苏式园林错落有致的造景手法,使夜灯多层镂空交叠,展现建筑与文物别样的美。又如湖北省博物馆以武汉黄鹤楼为原型开发的黄鹤楼3D立体拼图,儿童可以通过动手拼装了解建筑结构和黄鹤楼的故事,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4.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地域文化设计学科专业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学时上由理论与实践学时共同构成,因此,在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在课程基本知识基础上,加入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如:在包装设计课程包装材料这一章节中融入湖北省的竹编、襄阳柳编的介绍内容,让学生对包装材料进行拓展调研,以此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在装饰图案课程中融入土家织锦“西兰卡普”、黄梅挑花、布贴的图案分析内容;在室内设计课程中融入吊脚楼营造技艺的讲授内容;在广告设计课程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中介绍湖北皮影、黄梅挑花、老河口木版年画等。此外,教师还可将地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风情、名胜古迹、传说典故等融入设计课程教学。在实践项目上,教师可以项目教学或结合设计竞赛的方式,以湖北地域文化专题为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关课程的练习,如湖北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中国农谷·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大赛、大学生黄鹤楼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鄂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潮创武当——2021武当山文创大赛等。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深入挖掘和了解地域文化,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中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设计出具有传承性、原创性、实用性、时尚性的作品,让地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在当代彰显独特的魅力。如,食品礼盒是传播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食品的包装设计可以传播地域文化,体现产品的地方文化价值,杭州的知味观、广州的陶陶居等礼盒设计往往会让人们联想到当地的人文风情。由博狮品牌设计的李八味阜宁大糕是当地特色产品,礼盒设计以文化为根,弘扬传统技艺,图案以阜宁淮剧场景为主题,运用现代插画加以表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食品进行全新的演绎,使其兼具现代设计活力和传统文化内涵。开启礼盒的过程延伸出步步“糕”升的含义,设计人员将产品文化与真挚的祝福相结合,带给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同时,学校可成立地域文化研究所,整合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湖北省地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饮食文化等,选聘校内外的技能大师建设工作坊、学生社团等,指导学生对地域文化开展实地调研、科学研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培育创新实践项目,实现从创意到创新,从创新到创业,从作业到作品,从作品到商品的转化。结语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表现,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所在地区的烙印,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地域文化与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形成的民族审美文化超越时空,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在当下有关部门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结合地域文化设置的设计专业课程通过具体教学过程的展示、师生的教与学、艺术创作活动、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引发人们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9-07].

[2]申献双.地域文化图标设计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2-3.

[3]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5-6.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域化建筑 创作思潮 逻辑性 文化特征 文化 内涵概述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希望开展一种世界统一的景观,这是我们 时代 的面貌 ,强调从个人 的局限 中解放精神价值的需要,并把它们提高到客观有效的高度——在现代建筑中,什么是个人的和民族的客观性是相当清楚地被注意到了。以世界交流和世界技术为条件的现代统一趋势,正超越国界,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发展,而个人和民族却仍然被约束在这个界限内。建筑总是民族的,也总是个人的,但又是三个同心圆——个人、民族、人类,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包含其他两个,因此标题为:国际建筑”(1)。这种思潮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然而,即使在“国际主义”流行时,也存在着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的潜流。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世界化的巨大压力,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 了世界范围 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 与自然 、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 地域化建筑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

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 …”。文化根殖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挖掘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种种方式,如从地方的气候特征出发寻找地域性建筑文化;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失去的建筑文化,等……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 “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 ,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在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总结传统经验,走适宜技术的道路,并且积极地融汇各种技术,推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形态的创造,出现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作品。

二、研究方法

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本文透过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各种纷繁的创作流派和设计手法的外表,从分析建筑的设计语言着手,来探析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创作思想和价 值取向,从而避免了单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所产生的空泛性。

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3)。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分析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普遍的价值观念。

因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渡时期 ,它在否定以往的建筑创作思想的同时建立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 ,这种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产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它的合理成分被后来的各个设计流派所吸收、继承。所以,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具有传承的关系。本文在分析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的建筑设计语言时,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艺术成就为原点,通过探讨它们之间的否定与继承的关系,以便于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的设计语言产生和演变的脉络有深刻的认识。

1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在这里,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是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建筑与自然形成对立、割裂地方文化,于是建筑师们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并重新确立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认识地方性文化在建筑中的价值。这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思潮所而对的主要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文一在 1996年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最高奖方案“绿野·里弄构想——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和延续地方性文化作为构思中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引发出建筑与自然的交融的建筑构思,并引用了当地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建筑形态“里弄”作为设计原型。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创作中,引用了地中海民间建筑的外观式样作为其建筑形象构思的源泉;本文在对于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的分析中,着重分析了建筑创作领域中“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原型结构”的引用、“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重要的设计概念及创作手法。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 ,它涉及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创造及空间的界定,并引申到城市设计中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同构关系。从建靴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例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的设计概念;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所倡导的以功能为引导的室内外二元关系的协调。

(2)“原型”的引用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 ,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并正确地反映到建筑作品中,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其创作设计中,把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原型”引入到新的设计观念、新的技术材料、新的价值观念之中,使它融人到现实生活中,使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 点和主张。英国著名的建筑师罗杰斯曾经说过:“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把光作为一种自然要素融入到建筑的形体构成之中的设计概念。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约翰逊的水晶教堂均充分运用了自然光的特性,塑造出了一种神圣、脱俗的空间。建筑大 ifi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则融入在自然环境之中,展现了极高的建筑意境。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

在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建筑作品以其形式展现出自身的特征,表达了建筑的文化含义。形象思维决定建筑的形象特征和图形品质,它使建筑作品产生出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性,创造出了建筑独特的意境。同时 。在建筑作 品的创造过程 中 ,逻辑思维则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另外,相关学科的成就被引入到建筑学科之中。这就使得在建筑形式生成的过程中,设计方法发生了转变。相对于以往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新的内容。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

“每一文化有它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 。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于这些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祈,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7.2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范文第3篇

1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发展中的运用中的要点分析。

地域文化特色在于它能将商品自身的特点与地域文化巧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发展中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新角度。现代包装设计的灵感多来自于文化,这种设计是需要创新性的,掌握并学会运用地域文化知识是包装艺术设计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掌握了如何发挥创造性才能使设计出来的产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文化角度。包装艺术设计师在包装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因素条件下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商品的销售情况,并要认真揣摩因不同地域文化因素给商品销售带来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只有做了充分的分析,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更为合理、合适的包装设计。而设计师的这种能力的来源就是文化。

(3)消费群角度。包装艺术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个人意志,它更是消费者意志的表现。设计师只有走进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后,只有站在消费者角度才能设计出满足消费者喜爱的包装。

2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发展中带来的影响。

包装艺术设计中如果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色,那么包装艺术设计的产品的品牌形象可以很迅速的融入到当地消费者之中。据统计,在商品包装艺术设计当中,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包装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富有地域文化的包装都是以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特色作为品牌的切入点,在不经意间就提升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在包装艺术设计中,恰当的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可以使消费者在包装中产生熟悉的感觉,这样一来,为品牌植根到消费者心中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3地域文化促进包装艺术设计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艺术设计上对地域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加强,因为消费者对自身所在地域的文化有着处于本性的认同感。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包装艺术设计当中,既能为品牌植根到消费者心中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又可以提高商品在销售上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富有创意的包装艺术设计品向前迈进。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47-03

As the link of Blessing Culture, analyzing the Cooperation Path of Creative Desig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LV Lin(The Arts and Design College, Xiamen, Fuzhou University,Xiamen 361024,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mutual and unique "Blessing Culture" in Fujian and Taiwan, combined with the exchanges practice of design educ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it analyzed the cooperation path of creative desig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It pointed out three ways. With the blessing elements of folk art in Fujian and Taiwa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develop the cross-straits University Design exchange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 creative products which used blessing symbol to promot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By the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build the sharing platform of cross-strait design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Blessing Culture".

Key words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the cooperation of creative design;blessing culture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当前,国内各大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以应对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新需求。以福建省为例,将传统文化元素重新诠释融入现代设计,发展地域文化特色创意产品;借助“海峡文化圈”的桥梁作用,做好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为闽台工业设计教育创造更多合作的可能和空间,乃是福建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一大课题。高校文化环境是创意的土壤,借鉴台湾的经验并积极开展两岸设计教育交流合作,以加强两地高校设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祈福文化”作为闽台传统文化共有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融合了闽台地域文化特色。基于此,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结合的方法,促进以“祈福文化”为纽带的闽台高校文化创意合作。

一、闽台地区共有的祈福文化

福建与台湾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和民间信仰,蕴含着闽台两地人们相同的信仰和祈愿。如闽台共同信奉的神祗祭拜:海神妈祖,护航救难;保生大帝,济世救人;财神关帝,祈福求财等。闽台丰富多样的美术形态,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纹样和色彩符号,传递着两岸人们的共同愿望,在节庆时令、婚丧嫁娶、寿诞庆典等民俗文化活动中,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繁衍、平安喜乐、团圆美满的心愿,这些美好的祈求和愿望融入不同的美术形态和装饰中。闽台民间美术中祈福寓意的展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之间的溯源和结缘。

二、闽台高校设计教育的合作方式(以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交流实践为案例)

近年来,围绕闽台设计教育交流合作的课题逐渐受到各界关注。台湾高等工业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根植于台湾本土工业商业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构建了“政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创新体制,在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福建省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能够向台湾设计产业提供更多素材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在两岸设计教育交流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实践,归纳起来有三种方式:

(一)举办研修课程、选派交流生等方式加强设计学习互动

2014年4月,闽台工艺美术研究生进修班结业仪式在学院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学员进行了深度研究与探讨,借助学院的学科优势与学术环境,扩大两岸工艺美术的合作与交流;2011年,学院选派学生赴台湾东海大学交流学习1年,迈出了闽台高校学生交流重要一步。学院通过举办相关领域研修课程、以校际交流交换的形式赴台湾学习等方式,加强闽台高校师生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学习互动,进一步推进闽台高校设计教育合作。

(二)举办闽台高校文化创意会议、讲座、论坛、工作坊等推动设计学术交流

学院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等承办“2014国际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设计科学与知识创新研讨会”,探讨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班)研究所等承办“2014两岸工艺美术暨设计学博士学术研讨会”就传统工艺美术传承、文创聚落与创意城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在学院设立了博士实践基地;学院定期邀请台湾设计师和相关公司负责人为师生做相关讲座,如台湾设计名家、台湾师范大学林盘耸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吕坤和博士做关于“国际设计竞赛”和“闽台艺术”学术讲座。通过这些系列活动的举办,学院与台湾相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两岸教育交流品牌,增进了两岸教育界间的情感融合。

(三)举办或参与闽台高校师生创意设计展览、竞赛等促进两岸设计教育成果交流

2013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两岸高校设计展”上,6所台湾高校与18所大陆高校共同展出海峡两岸新生代的创意设计作品,学院设立的“人人都是设计师”互动平台吸引了众多“设计人”参与;学院联合华侨大学、台湾亚洲大学举办的“相逢若旧--2014两岸三校毕业设计联展”代表了两岸学生的优秀水平,为设计学子的交流创造新的机会;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主题为“创意设计?智造生活”的2014年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提升学生参与创意设计的热情及能力,增进两地创意设计人才交流。通过举办或组织参与设计展览、竞赛,搭建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展示的平台,为两岸青年学生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深化两岸高校设计成果的相互交流。

三、基于“祈福文化”的闽台高校创意设计合作新途径思考

福建与台湾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挖掘闽台地区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民情,启发学生富有民族特色的创新思维。“祈福文化”是闽台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受到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的同时又体现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结合工艺美术学院关于闽台设计教育的交流实践,进行了基于“祈福文化”的闽台高校创意设计合作途径的几点思考:

(一)以闽台民间美术中祈福元素为切入点,开展两岸高校创意设计交流互动

闽台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且特色鲜明,两地的民间美术形式相近又各显纷呈,最典型的就是传达祈福意愿的美术形态和装饰,体现在蕴含吉祥寓意的民间工艺品类型多样、制作相关工艺品的民营企业发达等优势,这不但为闽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文化背景和设计素材,也为学生创造了优质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

在闽台高校合作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方面,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闽台吉祥文化考察与赏析、闽台吉祥图案应用设计、闽台形象吉祥物等课程,增强学生对闽台地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鼓励学生以闽台“祈福文化”为题材进行毕业创作,如祈福寓意文字和形态的应用、民俗民风的重新演绎及诗词典故与神话传说中祈福寓意的移植等等,并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以“祈福文化”为主题开展两岸高校师生互动的创新论坛、设计工作坊等,进行主旨明确的创意交流,让学生把握富有民族吉祥韵味的现代设计定位;组建即时或长期的两岸高校合作的师生设计团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展览,以“祈福文化”为契机发掘“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创意元素,加强闽台地域文化资源的共享。借助闽台民间美术为两地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合作创造的资源优势,促进“以形态、色彩、材料、技术为创意点”的现代设计与“以文化和技艺为特征”的传统工艺结合, 加深两岸师生对地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借鉴台湾文创产品融入祈福符号的经验,促进两岸发展创意设计产学合作

闽台高校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基础,地区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提高反过来也依靠学校培养的高级设计人才和推广力度。台湾地区的文创产品极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高校的设计教育也极为看重“传统文化的移植和创新”,办学过程中强调与企业联系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共赢,祈福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呈现多元化的、创意性的表达方式,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馈和经济利益。福建的文化创意产品多数从民间工艺品发展而来,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产品附加值较低,没有自己的品牌,如闽侯县城一带的漆器产业,泉州德化的陶瓷产业等,这一现状不仅是企业的问题, 也与福建省工业设计实力和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一定关系。

由此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闽台高校设计教育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反映在校企合作需求上,不仅是福建高校与本土企业合作,也可以是两岸产学合作,即台湾高校与福建企业合作,或是福建高校与台湾企业合作,或是多层面多角度合作。例如厦门夏商文创与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文创商品商品开发,以创意角度展现两岸菜市场生活之美,促进鼓浪屿民生进化和社区再造,借助一系列两岸文化产业交流的平台,促使两岸高校与两地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发挥青年学子的创意力量。以传统“祈福文化”在现代产品创意中的延伸和发展为契机,从台湾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资源,充分发挥两岸青年学子“创意与设计”的力量,借助展览、竞赛的机会推出有益民生福祉的创意产品。

(三)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势,搭建以“祈福文化”为基础的两岸创意设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福建文化产业初级文化产品较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规模和比重相对较小,普遍存在自主研发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在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应关注前卫与传统的碰撞,培养年轻一代在“循旧”的同时也要“加新”,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基于闽台的地缘优势,台湾文创产业的成功经验,探索共同建设以“祈福文化”为基础的闽台创意数据库、资源信息库,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方面,借助资源平台建立闽台高校师生创意交流的长效机制,分享闽台地域文化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进行地域特色“祈福文化”的创新性两岸设计合作等等,使两岸高校无形的教育资源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创新性的沟通互动,发展福建的文化优势,借助资源共享平台让两岸青年学子充分发挥创造力,赋予老物件老技术更多新的生命,促进传统民间工艺尤其是蕴含吉祥寓意的民间工艺品进行现代设计转型。

四、结语

地域文化创意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餐饮空间 地域文化 批判性

餐饮空间设计是一种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是一种社会需求,它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时尚文化。成功的餐饮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具备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地域文化的植入在餐饮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冲突的、矛盾的、却和谐的无以复加的艺术效果。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设计餐饮空间时常常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创作主题,但在当前的设计中却存在着大量照搬传统形式符号的现象。餐厅设计在不同的地方,所展现的风格感觉也就大不相同。为了让生活更加多彩,我们也应让餐厅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如何挖掘地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吸收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设计出既具有本土文化特征又能与国际相交融的餐饮空间,在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上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想要做出优质的餐厅,除了要选择一个好的地点,餐厅的自身特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餐厅设计要依托于其所在的地域,任何空间的设计上都要呈现出其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设计师们就从未停息过对空间地域主义的探索,先后表现出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通常采用地方符号与象征,是显像的地方主义。他们是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地方风貌、渲染民俗民情等,被认为是传统地域主义,它表现出及其明显的局限性,即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或是对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这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第二种倾向是勒菲弗尔及佛兰姆普顿主张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它是具有当代性的创作倾向和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传统地域文化而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双重批判立场:批判现代前瞻科技的神速发展导致的人情的失落;批判盲目的历史主义和布景式的装饰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既对现代工业文明保持冷静的态度,又对自身所属的地域传统的合法性在观察者的脑中提出质疑。同时,批判的地域主义又具有包容性:它不仅尊重地方传统,而且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新思想中表现出包容的态度。批判地域主义的包容性态度给现代室内设计很多启发。时空中的历史和现代是无法交融的,但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不断地扩展和延续传统设计,对传统设计进行重新诠释,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

1、民俗习惯、地域特色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源泉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道德和思维观念。餐饮空间中地域文化的植入不仅满足着那个民族和地区餐饮活动的需要,而且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2、时代风貌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生命力

要考虑满足当代的餐饮文化活动和人们现代文化形式的需要,积极采用新的装饰概念和装饰技术手段,充分体现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创意设计手法,做到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

3、环境因素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再创造

根据其所处的不同环境,餐厅设计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海滨城市中的餐厅给人的感觉要有地域特色,所展现的风格也都有着咸咸的海风;山林景区的餐厅多为快餐厅或是一些农家院,整体设计中会给人一种自然轻松的状态;江南水乡的餐厅中蕴含着古韵的温润,设计中也应着重体现这一点。餐厅设计要按照不同的地域与风格,让空间去融入环境,而非让环境去与空间相互适应,加入更多的地理文化,会让餐厅设计显得更具地域特征。

4、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前提条件

由创意构思变为现实的餐饮空间,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装饰材料和可操作的施工技术。没有两者作为前提条件的保障,所有的创意构思只能是一纸空文、纸上谈兵。

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人们对餐饮空间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高潮中,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如果我们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设计餐饮空间时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K.佛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张琦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