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科学性

1 前言

体育运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快速的发展。体育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训练基本上是以经验训练为主,如何使体育训练从传统的经验主义训练方法走向一条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方法,是每个体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可以理解是体育教师为发掘并培养学校学生体育苗子和体育骨干所做的全过程,是由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下面从几方面来探讨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科学性的做法。

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有着业余性、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3 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科学性的建议

3.1 科学的选材是体育训练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般来说,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而另一部份竞技能力是遗传特征所决定的。因此,选材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选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一般分为初选、复选、定选等几个阶段。初选就是在运动员的少儿时期,中学阶段即根据运动员的一些遗传特征来做初步判断,如身体的形态、家族史、活动史等;在接下来的几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判断是否具有竞技潜力,可不可以继续从事学校课余竞技训练。

3.2 控制体育训练过程是科学运动实践的核心

3.2.1体育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体育训练方法是在体育训练活动中,为实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包括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体育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适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比赛训练法等。训练方法不是随便可以套用的,不同的训练方法有不同的作用;训练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运动项目发展的规律、特点不断向前发展、变革。

3.2.2 体育训练计划的合理性。体育训练计划如果根据时间的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年度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一般来说,年度训练计划和固定的目标不会有大的改变;至于短期的训练计划可以根据运动员的状态、近期比赛的情况、身体情况、天气和其他具体情况改变。教练员制定的任何计划都是通过一次训练课的组织予以贯彻,每次训练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训练过程的进行及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训练课的质量,体育教师应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和各种类型的训练课的特点来进行。

3.2.3体育训练负荷的极限性。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体育训练就是对学生有机体施加负荷刺激,使有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技能,但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负荷极限性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学生和项目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极限负荷是提高体育训练科学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3.3科学细化训练流程体育训练成功的关键

提高训练质量是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关键,而训练质量的提高在于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有些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和执教水平不高,虽有忘我的各种精神也很难提高训练质量。因此我们平时应该督促自己多看一些理论书籍和体育教育教学杂志,有条件的可以参加一些培训来充实自己,日积月累,训练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从而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以赢得学校更大的支持。

3.4明确竞赛目的,深化体制改革是体育训练科学化的重点工作

体育训练是为了比赛,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检阅,交流和互相学习,为了促进和提高。由于学校的训练和文化学习时间较紧,所以教委和体委部门要协调好体制上的各种关系。在制定比赛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比赛的层次要适当减少,尽量减少重复比赛,比赛的时间最好利用暑假,比赛的场地应相应集中在基层,最好每年集中搞一两项比赛活动,尽量减少学生的负担。比赛应突出重点项目,突出人才输送,突出基层单位,特别是在奖励上要向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启蒙老师倾斜。竞赛的内容和计分方法都应突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举行省、全国性比赛时可以增加测试文化知识,成绩不合格者取消代表资格,实行综合评分,以保证学习和训练两不误。

教委和体委要加强对学校课余训练的领导,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教育部门主管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教育,体委部门要发挥出业务上的优势,在教练员、经费、场地、器材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只有改革现存竞赛制度,才会给课余训练带来新的活力。

4 结语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多元、长期的实践过程,所有的优秀运动员都是由多方面因素产生的“综合效应”。 体育教师们在研究如何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科学性的过程中,应不断地用创新的理念来探讨影响体育训练的直接、间接和学校等诸多方面因素,不断提高学校训练队的竞技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和体育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运动队的管理;必须确定运动训练的项目,运用科学方法选拔参训的学生,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其次,体育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对课余训练指导要起重要作用,勇于承担学校课余训练工作,争取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处理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课余训练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社,2004.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是按三级学科确定研究方向,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因此,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设置,在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应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使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1]。目前,河南省有4所高等院校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本文通过对这4所高校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校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了解河南省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为促进河南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4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现状

199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学科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将其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均是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和招生,河南4所招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截至2011年招生专业涵盖了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郑州大学和郑大体院未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2  4所高校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现状分析

2.1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郑州大学  01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 02城市社区体育研究03体育文化传播 04体育社会学*;河南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管理学* 03体育社会学* 04体育运动心理学;河南师范大学  01学校体育学* 02体育社会学* 03体育管理学* 04体育伦理学;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心理学 02体育史学(注:*代表设置频率较高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可以看出,4所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主要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属于体育管理领域、体育与社会领域和学校体育领域,而且是这些领域中相对较成熟、稳定的研究方向。郑州大学设置的城市与社区体育研究属于社会体育领域,体育文化传播属于体育文化领域;郑大体院设置的体育史学属于体育历史领域,还有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体育伦理学。相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4所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领域有些狭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体育经济、体育传播、体育美学等领域都没有涉及。

2.2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物学、医学和体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科学。[2]该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较高,既要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经验,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生物学原理和实验技能等。四所高校只有两所大学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为:河南大学  01运动技术动作诊断分析优化02运动与健康促进03运动生理生化理论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  01运动训练的人体科学理论研究 02运动技术动作诊断与优化。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对师资和硬件器材要求较高,4所高校中只有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招收此专业硕士研究生,但设置的研究方向数量很少,而且从培养方向上看服务人群侧重运动员。研究方向的单一,就会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应多设置与医学相关的专业。但高校也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要在逐渐提高本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上,结合本省市经济市场状况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研究方向。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4个二级学科中,是我国高校学科点最多的学科。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为:郑州大学  01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02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竞技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合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  01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3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4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5乒、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6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07运动竞赛与训练*;河南师范大学  01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2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7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8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9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0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1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2一般训练理论与实践*;郑大体院  01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注:*表示按研究领域划分的研究方向)。

   从河南4所高校2011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也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方向设置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目前,我国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划分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研究领域型和运动项目型。河南4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总数有33个,其中按运动项目设置的有28个,占84.8%,按研究领域设置的有5个,其中郑州大学设置2个,其它3所院校各设置1个研究领域型研究方向,仅占总数的15.2%。可见河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运动项目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设置频数统计,主要有篮球、田径、排球、体操、乒网、健美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居多,不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在研究方向上各高校趋于同化,没有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只有郑州大学设置的合球运动,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能够体现本校的特色。

2.4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比较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河南大学的该专业是本校的特色学科,但主要集中在武术专业的培养,所设置的3个研究方向均为“武术……”的研究 ;郑州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设置了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类研究;郑大体院开设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了本校的特色。

但是,各高校对专业方向设置的表述比较杂乱,过于笼统,从名称上很难告知其培养什么养的人。建议各高校加强联系和交流,确立较为统一和合理的设置标准,促进该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3 小结

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涵盖了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最为丰富,但侧重按运动项目划分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设置领域较窄,建议多跨学科设置方向,和国内外新兴学科接轨,促进交叉和边缘学科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武术方向的培养,应利用中原武术特色的优势,积极拓展和开发传统养生体育和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

总之,河南高校体育学硕士各学科的研究方向基本形成较稳定的设置体系,各个高校应加强交流和研讨,统一研究方向的设置标准,使同类专业方向的表述形式和名称具有一致性。同时要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增设新兴学科的方向点,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三级学科下再细化研究方向,形成更完善的专业体系,体现各自的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2] 乔德才,张蕴琨,邓树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现代竞技游泳;现状;对策

1 我国现在的游泳运动训练体制分析

在竞技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初三级训练体系,即:优秀运动队为高级,体育运动学校为中级,各级各类少儿体校为初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己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奥运会的金牌大户游泳运动,由于参赛项目较多,运动员队伍日益壮大,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己不能满足游泳竞赛的需求。为解决中国竞技游泳发展的问题,我国游泳应从体制创新和机制完善,改变目前单一的训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化,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发展。

2 竞技游泳运动训练方法的现状分析

我国竞技游泳训练在几十年的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和体系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竞技游泳的因素主要是技术训练方法陈旧;力量训练比例不足;训练过程缺乏平稳性,影响了训练的整体效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游泳的训练方法方面认识的落后。

(1)技术训练。调查发现,我国竞技游泳由于技术性训练不足,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使我国游泳训练的技术水平发展停滞不前。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熟悉掌握这些方法、手段,并且能结合训练实际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运用,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水上力量训练。力量素质的提高是游泳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促进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

(3)训练稳定性。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运动员训练成绩的高低,训练的稳定性也随之波动。具备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已经成为运动员发挥竞技能力的重要保证。资料显示,我国在同一泳式上远远低于国外的负荷水平,反映出我国缺乏训练的稳定性的研究,在今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训练监控。对游泳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的监测和控制,是提高游泳训练科学化程度的重要保障。据资料显示,由于教练员之间缺乏交流与配合,科研与训练结合不紧以及科研人员不足,影响我国大多数优秀游泳运动员整体训练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程度虽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体育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今后应该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监测和控制,使训练过程更为科学化。

(5)训练周期。为了使运动员能够在每年的重大比赛中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运动员全年的训练是由教练员围绕当年比赛的次数,精心做出周期训练计划。根据每一个阶段,进行训练分期。目前国外全年训练分期逐步减少,很多国家都“赛练结合”,将比赛作为训练内容。我国在年度竞赛次数上明显少于国外,但训练分期还采用原始模式,这不利于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竞赛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比赛成绩波动较大。

3 提高竞技游泳水平的对策

(1)注重科研,加强科学化训练水平。21世纪,体育赛场上的竞争已经变相转为体育科研人员实力上的较量,现代竞技游泳的训练,更注重科学化与高科技的应用。目前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仍采用运动训练中的基础方法:如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同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还存在脱离实践、创新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要加大科学训练的力度。

①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科技竞争靠人才,科研人员的不足将很大程度上降低竞争整体的实力,直接影响游泳运动项目的发展。加速科研人才的培养,完善梯队建设,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是提高我国竞技游泳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请进来”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国游泳竞技水平;“走出去”就是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让更多的中国运动员到外国进行训练,在训练方法上更新理念,在竞技的理念上进一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③要建立可供科学研究的多功能训练基地。现代运动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集科研、训练、检测、恢复、分析等多功能训练中心,更多地运用体育高科技,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重点培养和选拔青少年游泳运动员,

(2)大力发展后备力量。后备力量较为薄弱是我国竞技游泳不可回避的现实。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应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①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延长运动寿命,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也将大幅度提高。因此,要运用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手段,在保证运动员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同时紧抓尖子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充分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使他们能继续保持现有竞技水平。②扩大游泳运动普及面,实现游泳项目持续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针对我国竞技游泳后备力量人才不足的现象,扩大普及面可以提高游泳人数基础,充实游泳后备力量。借鉴国外的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3)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教练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运动员成才的关键要素。在我国,几乎都是运动员退役后直接从事教练员职业,在实际能力和理论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如今,教练员已由过去的经验式训练转变为科学化训练,教练员除了应掌握的专项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进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探讨存在的问题。促进科学化训练的更好发展,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结束语

只有从科研投入、体制改革、训练方法创新、教练员与运动员素质的提高、后备力量的培养多方面施加齐力,多位一体综合出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竞技游泳的现状,提高竞技游泳的水平。

参考文献: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业余田径训练;少儿综合身体素质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连续3届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2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县。通渭县体校是一所全省重点业余体校和省高原人才开发计划田径训练网点学校,该校连续11次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业余训练工作先进单位”,2次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重点业余体校先进集体”,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自1972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县级业余体校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员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业余体校在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既要培养运动员又要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大力加强县级业余体校田径训练。

一、摒弃传统观念,着力解决对田径训练不重视的问题

县级业余体育学校田径训练,是所有体育项目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训练方法。但很多县级业余体育学校对田径训练还存在着认识不清、思想不明、训练不实、方法不当问题,忽视了田径对提升少儿身体综合素质和少儿体育项目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县级业余体育学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教练层,都要牢固树立田径训练的“基础”理念,切实把田径训练作为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做到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为强化业余田径训练、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中“一刀切”问题

要按照培养人才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要把“分类指导”作为重要的训练方法,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的错误训练模式。在分类指导方面,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专业”与“业余”关系,区分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训练思路。对于那些身份素质特别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采取“专业化”训练的方式,既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又要强化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为重点,并辅之以必要的专业训练;对于那些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学生,要设计一套专门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在激发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上狠下功夫。

三、强化科学训练,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不注重阶段性的问题

由于县级业余体育学习的生源都是基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基地上都没有进行过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因为必须首先着眼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区别不同身体条件、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身体状况开展不同类型的训练,特别是要在“打基础”上狠下功夫,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运动技术,绝对不能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思路和一种方法。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不同,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科学安排训练,对于10岁以内的学生要多做柔韧性训练,对于10-13岁左右的学生要多做速度性训练,对于14~16岁的学生要进行系统性训练。

四、改进训练方法,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体系不够健全问题

古语讲:过犹则不及。科学、规范、系统的田径训练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田径训练的有效性。因此,教练在开展田径训练过程中必须确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健全和完善符合田径运动实际的训练体系。要全面做好训练预测工作,加强对学生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发展潜力等情况的分析和诊断,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把训练过程控制作为田径训练的重中之重,把握好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不断提高田径训练质量和效率。

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1.1目标性原则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旨在培养体育人才,促进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为此,学校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切实加强学校课外体育训练工作的管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与竞赛,实行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确保训练目的实现。

1.2育人性原则

在课余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应始终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注意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作风。要使他们的身体、思想、技术、技能都有长进。因此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应以优良的作风、崇高的品质和思想境界去影响学生。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自己的言行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实现训练工作规范化、环境优美化、场地设施实用化、器械安全化,以此教育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训练中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1.3保障性原则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主管体育工作的学校领导,首先应出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学生运动员与班主任、班集体的关系,取得他们对训练工作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其次在学校工作的统筹安排中,应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规范的场地、器材,以及训练全过程中配套的后勤保障。对于因外出比赛耽误学习的学生,学校应提供补课机会,以消除学生后顾之忧,保证全身心投入训练。

1.4科学性原则

学校代表队员应力求科学选材、选拔产生,要进行科学的组织与训练。必须从学校和队员的实际出发制订训练计划、安排训练时间,以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2课余训练的管理内容

2.1组织的管理

得力的组织是使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训练项目的确定、运动员选拔以及组队规模和组织结构,都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项目布局及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的条件来确定,形成一个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业余训练管理体制。

2.2教练的管理

学校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水平主要靠教练,学校应选派技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出任教练。定期对他们的业务学习,训练业绩进行考核评估,为其创造学习提高条件,不断完善教练员队伍。

2.3运动员的管理

课余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运动员,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校应对他们经常加强目的教育、端正训练态度、督促文化学习,促其全面健康成长。

2.4训练质量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方法可用于课余训练及其管理,为提高训练质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课余训练的管理方法

3.1引导法

即指坚持正面教育,帮助师生提高对业余训练的认识,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广泛运用观摩、看录像、听广播、报告或参观、访问等导引的方法,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3.2规范法即指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提高训练工作管理效率和质量。

3.3比较研究法

对比研究是学校管理训练的另一种方法,即指在深入细致的调查基础上进行分类、比较研究的方法,旨在寻求最佳管理训练方法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