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3-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敏捷思维、灵活思维、深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强化对课堂思维训练的实施要点和实施对策的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初中语文思维训练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思维发展心理学》)

在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中思维训练(thinking training)被阐释为:“运动员在头脑中自觉地重现某个动作形象(即运动表象)的时候,还要反复思考其动作概念、要领以及自身运动时的各种感觉,并且学会用语言(默念)进行自我调节。”[2]

初中语文思维训练借鉴了以上概念的内涵,主要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以及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训练。[3]思维训练强调形式、方法、过程和效果,其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加快对知识的掌握速度,显著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使其思维、智力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

可见,初中语文思维训练既强调“加速”又强调“能力的提高”,因而思维训练要注意深度和广度,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特征,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的思维训练应包括:敏捷思维训练、灵活思维训练、深入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二、初中语文课堂实施思维训练的要点

要确保初中语文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一)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课堂朝气蓬勃,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是影响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问题意识、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师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情感障碍,双方缺乏理解和沟通,使学生不愿主动思考,纵然有问题也不愿问或不敢问,因此建立学生的“心理安全区”非常重要。学生即使一时“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也要耐心地等待。教师就是要善于用睿智的目光,去发现学生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爱护它们一闪一烁的思考,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语文的教学可以概括成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教师,因而课堂思维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的现象时常发生,对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因势利导地实施思维训练。尤其是对于一些课堂学习质量不高、课堂中懒于思考的学生,教师应适时激发他们,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强化引导,逐渐使他们建立起对学习、对思维的信心。

三、初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及实施对策

(一)敏捷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快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快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而提升其反应速度。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书籍记载传播大量的知识内容和智力成果,在有限的时间阅读这些书籍,就需要甄选阅读的内容和提高阅读效率,这就需要有快捷的思维对信息进行及时接受并反馈。影响思维的敏捷程度的因素有记忆联想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经常组织学生快速阅读,听记,质疑,这样不仅能充实阅读量,还能锻炼思维的灵敏程度。

(二)灵活思维能力的训炼

灵活的思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内在联想和知识迁移,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文章;教学《春》时,回顾作者的写作特点,以便于学生温故知新,加强对新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形式,不同方法。

(三)深入思维能力的训炼

纵观今天的语文课,依然缺少深层的东西――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缺少语文课应有的知识、情感等的积淀。因此,追求高品质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进行深层次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教学必须要有“深度”。加强思维锻炼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先要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即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文章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便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

(四)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炼

创新思维锻炼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逆向思考、学会质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思维的创新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发表自己对文章内容、结构、情感、主题等独特的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并结合写作背景或上下文等,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这些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需要,也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思维训练中敏捷、灵活、深入、创新这四个要点,并善于营造思维氛围,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而促使思维训练顺利、有效的开展。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会燃烧成绚丽的彩霞!

参考文献:

[1]刘海英.注重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J].时代青年:教育.2012(10):124-125

[2]文瑞学.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规划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17):34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思维能力 手绘教学

知名画家陈丹青曾反思当代油画创作,认为许多油画家对油画的视觉经验与感性认知,几乎全是“机器复制图像”(画册图片),而照相机加画册则是我们视觉经验的全部来源。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同样也存在着“机器复制图像”的现象。许多学生在专业课阶段要求手绘表现时,通常就是对现成图片进行机械式地复制加工,缺乏原创力;且空间尺度感较弱,表现差强人意,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空间思维能力薄弱和手绘表现技能欠佳。

一、空间思维能力和手绘能力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空间思维能力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立体角度思考空间,并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形成问题,寻找答案,并呈现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以处理空间关系为要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空间思维能力的具备尤为重要。甚至可说,环艺设计师空间思维能力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其设计水平的高低。

手绘表现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以训练学生通过手绘的方式快速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现阶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软件渲染的表现方式大幅度地取代了传统的手绘表现方式,手绘表现的作用也从传统的准确表达外观、质感、光影关系转变为快速表达设计思维、捕捉设计灵感、表达设计意图。这要求环艺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绘画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基于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手绘教学课程安排及注意事项

笔者认为,在环艺基础课阶段的训练中,应有目的的加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手绘表现的水平,为专业课程及实习实践打好基础。比如在手绘课程的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将两者相结合作为课程训练的目的来安排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手绘课程之前必须先修画法几何课程,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将有助于手绘课程的顺利进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手绘课程的目标是锻炼学生快速表现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训练时徒手画线,不依赖尺子等辅助工具,在不受约束的放松状态下运笔。整个手绘课程的教学安排可分成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阶段。

(一)临摹阶段

临摹阶段的教学安排根据临摹对象的难易程度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是入门级的临摹训练,主要进行线条、基本形体以及配景的基本训练。这个步骤训练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要点,如练习线条时注意应以手腕关节为支撑点,以确保线条流畅有力;线条的交界处、块面的交接处应明确肯定等,以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第二步是临摹线稿,以优秀手绘线稿图为临摹对象,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各种线条的组合运用,进一度加强基本功。这个步骤的训练时应理解原作的构图以及各种线条运用的用意,而不等同于复制原作。第三步是临摹图片,将优秀设计案例的实景照片或电脑效果图用线稿的方式呈现,即照片线条化。这个步骤的训练也不等于简单复制图片,而是要理解其中的空间关系,将图片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如主景表现宜精细,背景处理则宜简化,通常还要加入一些配景以使画面更为完整、美观。此外,这类图片通常都构图讲究,通过临摹训练也能加强学生的构图能力。

(二)写生阶段

写生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能将实景用线条的方式呈现,类似于基础课中的素描课程的训练。写生的训练在校园内进行,要求学生用专业眼光观察校园环境,选择良好的角度进行表现。这个阶段的训练是对上阶段训练成果的进一步加强。从画面的构图、层次,画面内容的取舍、移位,到线条的疏密、组合等,均无参考,学生要从大脑内存中调取有益资源并加以组织运用。通过训练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摆脱对图稿、照片的依赖,提高实际动手的能力。

(三)创作阶段

创作阶段通过两种形式的训练,可以加强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并将手绘的各种技法融入其中。第一种是给定某一设计作品的平、立面图纸,要求学生画出指定角度的透视表现图。图纸的难度由低到高逐渐提高,先是简单的室内家居设计案例图纸,指定角度为一点透视;到后期则是较复杂的古建筑外观图纸,指定角度为成角透视。这一形式的练习量宜适当加大,以通过大量的读图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第二种形式的训练,则比前者难度提高,即小幅度转换视角并分别画出表现图。此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画面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的注重,亦是对空间思维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和考验。学生要理解视高对于画面表现效果的意义。此训练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宜给出示范表现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领悟。

在课时安排上,写生和创作阶段比临摹阶段所占时间较长,以用更多时间进行基于空间思维能力的手绘表现训练。课程训练的时间有限,激励学生把手绘当成兴趣爱好而不是任务,课程结束以后继续坚持手绘的习惯,以巩固和提高相关能力,否则课程训练的成果将不会持久。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课程训练的效率,课程训练的作业量宜适当,保证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每张作业,从而保证作业质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每次训练完成进行随堂点评,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提出建议,能让学生在后期训练中少走歪路;互相评比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结语

空间思维能力和手绘能力都是设计能力的基础,其培养并非朝夕之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课程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明晰课程训练的目的,扎实设计基础。另外,“优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成高质量的学习,但学习是由学生而非教师实现的。”①手绘课程训练中需要师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引和学生的主动相结合,课程效果才能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孙明宇.浅谈当代油画创作的逻辑思维误区.艺术教育[J].2011(7).

注释:

①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胡美馨,刘颖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8.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第3篇

自儿童哲学诞生以来,儿童哲学课程也是各路学者关注的焦点,儿童哲学课程在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中大多适用于校本课程当中。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可以用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天生就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天生就带有好奇心看世界,但是若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乏发现这些哲学问题的眼光,无疑到最后便会变成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思维训练,这便是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儿童哲学课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整个学前儿童哲学课程还在摸索当中。

一、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内涵

西方国家认为“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在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2015年高峰论坛中凸显了当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公民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批判性思维、自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方法论取向的看法是以训练思维为主的,而人文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提高哲学素养为主。学前儿童哲学课程可以说是以训练学前儿童思维为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前儿童哲学素养目的的活动。

二、提出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余保华、刘晶(2015)在其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启示我们,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还可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哲学天性,留住幼儿由于好奇心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从中激发幼儿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提出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或事物,这也正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把一切能够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想法从幼儿期开始激发出来。

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能够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当中,如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而儿童的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开发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便不会消失的,需要训练才能长期保持并一步步提高。而哲学课程便是能够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础之一:哲学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源于惊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秉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其实惊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o限的惊讶与好奇,幼儿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他们思考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阶段更是如此,由于学前儿童的惊讶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查,必然会犯逻辑上的错误,李普曼认为需要对学前儿童的这种直觉反应加以训练打磨,儿童的这些逻辑错误以及思考上的混乱与不足才会得到纠正与引导,才能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学前儿童也需要把直觉反应经过理性的思考训练,若在关键时期内得到了引导训练,便会在以后的思考中事半功倍。

儿童哲学所倡导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推动理性思维发展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基础之二:心理学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乱交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乱交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 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