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篮球教学;问题

引言

关于学校篮球教学问题,有调查显示:许多受过完整学校篮球课程教育的高中甚至大学生不会进行篮球比赛或游戏;真正会进行篮球比赛的学生,不是从学校篮球课程中习得,而是凭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外活动进行篮球运动的练习与比赛。很显然,我国的学校篮球教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和偏差。众所周知,篮球教材是学校体育教材的主要部分,篮球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内容。但是回顾整个学校篮球教学过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是教授同样的篮球技术,如双手胸前传球、体前变向运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交叉步突破等基本技术,每个学习阶段都是采用统一的现行篮球技术分类体系,没有教学内容的变换与侧重,不符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已经厌倦了目前进行的一味重复的学校篮球课程。

一、目前学校篮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篮球教材改革的不断进行,学校篮球技术教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目前中小学乃至高校的公共篮球课中技术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同学习阶段的篮球技术教学课上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学生在比赛中掌握运用篮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教学目标,并且造成学生们对学校篮球课失去兴趣;另外,篮球技术教学没有层次性和侧重点,如此缺乏层次分类和没有侧重点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

(一)篮球教学内容重复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同学习阶段的篮球技术教学课上却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举例说明:小学、初中体育教授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交叉步突破等,高中还是教这些内容,大学亦是。学生真正掌握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和技能,并将所学的基本技能运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或比赛游戏中,从而让学生喜爱篮球运动,最终形成坚持运用篮球运动进行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学校篮球教学的最终目的。篮球教学内容的长期重复和基本技术的简单罗列不仅无法完成学生在比赛中掌握运用篮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教学目标,而且造成学生们对学校篮球课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烦躁情绪,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不利。

(二)篮球技术教学缺乏层次

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技术教学缺乏层次性和侧重点,如同问题一所述,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学习阶段的篮球教学重复着同样篮球技术的教学,如此缺乏层次分类和没有侧重点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小学、初中的篮球技术教学的内容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技术,同时适当添加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的教学内容最好;而高中和大学应该侧重教授学生如何在比赛中正确的运用篮球技术,真正提高篮球比赛能力,如保护球的方式和身体姿态、在有防守时如何运球、在比赛中哪种情况下传球等。但是当前学校篮球技术教学中,不同学习阶段却没有任何侧重于技术掌握或者技术运用不同层面的教学内容,只有技术掌握层面的内容,造成学生只会诸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交叉步突破等单个技术,却不知在篮球场地上如何打比赛,如有防守时应该如何运球,在比赛中哪种情况下传球、运用哪种方式传球,如何在比赛中获得球、并得到进攻机会,如何才能有效的得分,怎样得分等。

二、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篮球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技术掌握层面,缺乏技术运用层面的知识内容

学校篮球教学内容的只包括诸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交叉步突破等此类的单个的掌握层面的技术,缺乏在篮球比赛中实际运用的技术。比如篮球课上,教师教授学生正确运球技术,其动作要点是:两腿略弯屈来降低重心、上体前倾、注意控制运球的高度、手按拍球简洁有力、手与脚协调配合一致等,但是没有教授比赛场上如何运用技术,如有防守时应该如何运球,在比赛中哪种情况下传球、运用哪种方式传球,如何在比赛中获得球、并得到进攻机会,如何才能有效的得分、怎样得分等等,学校篮球教学内容缺乏比赛或实战中技术运用层面的知识。

(二)篮球教材排列未按照篮球教材特点和规律编排

学校篮球教材的排列出现严重问题,普通科目如数学、物理等,这些科目教材之间的排列都是直线排列关系,前后教授的内容基本不重复,它们有很强的前后顺序排列关系,如数学科目的教学,必须是先教加减运算再教乘除运算,先教正数运算再教负数运算。而体育科目的教学内容却没有这种强烈的顺序排列关系,如篮球运动的技术教学,没必要先教传球再教运球、先教运球再教投篮,这些简单内容的教学没有必要的前后顺序。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篮球教学不仅要有技术教学,而且必须有篮球比赛教学,中学必须有技术和比赛教学,大学亦是。

(三)现行分类体系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技能规律、篮球运动规律不符

现行篮球技术分类体系分为进攻、防守两项技术,进攻技术有:运球、投篮、传球、突破;防守技术包括:防守对方、抢球、断球、盖帽、打球。而前面讲到:篮球运动本身的规律就是具有开放、动作组合、攻防制约、运用不确定等特性和规律。所以,这样简单的分类,使本该结合在一起的篮球技术分成孤立的进攻动作体系和防守动作体系,既无法体现篮球运动的整体规律,又不符合技术分类体系的逻辑要求。篮球技术分类体系应该按照篮球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或按照学生对篮球运动技术掌握及运用的认知规律或按照学校体育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篮球技术的教学目标来编集和排列。但是现行分类体系只是将篮球运动表面的整套技术切割成所谓的单个篮球技术,然后再将这些单个技术简单罗列,就变成现行篮球教材技术分类体系,这是绝对不行的,学校篮球教学出现严重问题。现行学校篮球技术分类体系使学生在篮球课上只是学到了单个的篮球技术,掌握了所谓的篮球技术,这只是篮球技术掌握层面的内容,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在比赛场上运用所学的东西,即学生没有获得知识技能运用层面的篮球技术,没有掌握打篮球的比赛方法。应该从篮球教学内容、教材排列和技术分类体系等方面阐述对学校篮球技术教学的影响,结合当前篮球技术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深层原因,尝试构建学校篮球教学内容新体系———技术运用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杰凯.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体育科学,2008,28(1):82-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7+35.

[4]季浏.体育与健康<水平五>(高中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5-156.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篮球课程;项目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74-04

篮球运动是集对抗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内学者从教学视角对篮球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涉及到深层内核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对篮球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对篮球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反思。本研究从知识分类学和项目课程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篮球课程改革。

1 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在课程内容上,当前高校篮球教学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高校篮球教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篮球发展史和裁判规则,实践知识主要包括篮球技术(多以移动、运球、传接球、投篮、运球上篮为主,部分学校还包括持球突破、抢篮板球)、基础配合(掩护)等主要内容,涉及到战术教学内容少;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的组织上,也是按上述内容罗列,长期以来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上述教学内容基本与中学教学内容雷同,造成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逐渐减少[1]。无论是篮球课程内容,还是学习顺序均以进攻技战术为主,直接导致学生形成重进攻、轻防守的篮球意识,与现代篮球注重攻守平衡训练理念大相径庭,从根本上颠覆了篮球育人和篮球文化传承的课程功能。

在课程实施上,高校篮球教学基本形成传统教学定势,其特征表现为教学顺序上依附于技能为主,教学方法以示范和无目的的教学比赛为主,练习方法以重复训练为主,教学组织上重队形,形成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紧紧盯在篮球技术的传授上,以致每一堂课学生们都在简单模仿,这种用技术教技术、为技术教技术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2]。这种重形式、重教法、轻学法、轻能力培养的篮球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生主体、情境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上,技术与基础配合内容多,战术内容少,技术练习与战术训练没建立任何联系,这种多技能、轻战术、少比赛及活动开展的篮球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的篮球和全局的篮球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评价上,高校篮球教学考核内容主要为投篮和运球上篮,评价内容结构上仅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五大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形成以技能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式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上的导向性直接导致篮球运动本身的价值及课程目标严重缺失。

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差,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同时也有85%的学生对篮球课程不屑一顾[3];仅有25%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学是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75%的学生对学校篮球教学是提高自己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持否定态度[4]。

1.2 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以学科体系模式组织课程内容,没体现实践知识体系的特点。

学科体系是按知识的系统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为学科课程开发及静态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篮球课程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篮球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组织课程内容和开展教学,更强调学生应用技能的能力。传统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表现为实践知识是叠放在理论知识之上,表示理论知识是实践知识的基础,实践只不过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认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才可能发展实践能力。篮球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组织,还是教学的逻辑顺序上无不体现了上述传统观念。这种脱离现代篮球运动实战,按照现行的技术理论体系组织教学的现状,其结果仅仅是使学生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技能),而没有学会打球,在教学训练中普遍幻想的那种“只要动作做对了就会成功”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3]。这种教学内容不切实际,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2)没有理解技能与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

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5]。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技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能力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从心理学来看,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按以上定义,通常讲的篮球技术实质是操作技能(动作技能),篮球基础配合则是操作技能的组合,不仅如此,篮球是开放性技能主导项目,完成各类动作技能必须同时有心智的参与,需要操作思维和实践中的直觉思维,因此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技能的简单应用,而是技能、心智、情境等综合活动和复杂的转换过程,技能只是能力形成的条件,仅依靠动作技能的重复练习是不能提高能力的,而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基本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这就是技能主导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经过一年的篮球课程学习后还是不会打球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复杂结构的转换,必须解构传统篮球课程内容结构或内容组织形式,重构以篮球实战为基础的内容结构。

3)没有深刻领会课程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现代课程涵义的演进上看,课程横向上是老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组成的生态系统[7],纵向上是从国家、地方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而且现代课程是由静态向动态扩展的。对高校篮球课程而言,必须考虑各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需各高校及教师等多元参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对篮球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有其学科基础,任何课程开发必须以知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其中知识论用于理解篮球课程内容性质、来源与结构,篮球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篮球实践活动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等的有效整合;学习论指学生如何学习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础,构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主动性参与和问题解决,情境认知心理学强调实践活动重要性,共同构成学生能力形成的理论依据,成为篮球课程主要的心理学基础,从而技能、认知、情境是篮球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论从教师角度研究教学设计,这是传统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据。

课程思维是指课程开发、设计或改革的工作逻辑顺序,课程开发多采用演绎模式,即以泰勒的课程原理为指导,按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的课程思维逻辑路径展开。传统的演绎模式为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课程改革从怀疑课程内容及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开始,上述已对篮球课程“技能主导”的内容提出质疑,如要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势必打破传统的篮球课程内容体系或内容组织顺序,转变以能力为本,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这种以任务式知识结构中任务处于焦点,与任务直接相连接的是实践知识,其次是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知识的解释。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能力可表述为完成相关任务,任务的结构与组织比任务本身更重要,这样使得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知识的地位结构成了课程知识构造的基本依据,以此理论为基础,可将篮球课程内容与内容的组织作为篮球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即采用以篮球战术聚焦篮球技术与基础配合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篮球教学内容。

2 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设计

2.1 项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

项目课程源自17—18世纪课程教学中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沙盘演习等组织教学。我国学者将项目课程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7]。基于上述概念,项目课程的实质是以一个或多个项目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一种模式,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但已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指具体产品、服务或决策。对于篮球课程内容,项目的确定体现为战术体系的形成。篮球战术是为取得比赛的胜利,队员根据一定的战术指导思想,以篮球技术为基础,在战术意识的支配下,按照一定的阵势,全队有组织、有策略地进行协同配合的方法和原则[8]。按篮球战术的定义,每一种战术形成都可以看做一个产品,如快速进攻体系、防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阵地防守、阵地进攻等均可以作为一个项目。

项目、任务与技能间的关系,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任务是指工作过程的一个环节,项目是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一系列操作所获得的结果。以人盯人防守这个项目为例,防溜底、防突破、防挡拆和掩护、防内线、防策应和夹击等是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各种操作技能(篮球技术)和瞬时判断、经验、决策等智慧技能。

2.2 篮球课程项目(课程内容的组织)的设计与序化

项目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排序是最重要的环节。项目设计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这是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课程开发最为复杂的问题。篮球课程中项目设计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即依据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篮球运动是一项以对抗为核心的攻防体系,涉及到攻防体系的任一环节都会影响篮球的制胜规律。2)认知性原则。即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的形成机制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项目顺序。3)实战原则。即以篮球比赛实战为依据,注重结合实战的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学习篮球,紧密联系比赛实际是符合实战训练的核心[9]。4)适度性原则。篮球课程内容多,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特别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依据篮球课程目标、学生的需求与认知规律、知识的性质等选择和组织适量的课程内容。

项目序化是指篮球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或逻辑顺序,包括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的篮球课程设计中,比较关注篮球知识与篮球技术等具体知识、技能,认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能力,不重视让学生以什么结构获得这些知识。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篮球课程内容必须重视内容的结构设计,使由教学生“知道什么”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依据项目设计的原则,以知识论和学习论为基础,根据篮球的竞技规律和实战特点,重构篮球课程内容(见图1)。

把篮球课程内容划分为阵地进攻、从攻转守、阵地防守和从守转攻等4个项目,任何一个项目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一个项目的结束即是下一项目的开始,在篮球比赛中,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可能影响比赛的结果,这4个项目构成了自循环的、封闭式的篮球知识体系。设计项目时,根据实际需要或按实用的思路,可以把综合性或大项目分成子项目,如快速进攻体系可以分解为快攻和抢攻两个子项目,阵地防守也可分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紧逼防守等子项目。按项目课程理论重构的篮球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项目,又有利于从项目顺序结构上重新认识篮球规律,从而形成了篮球运动的过程观、全局观和整体观。

2.3 篮球课程实施

1)按项目结构构建篮球课程结构。

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大部分高校采用选项课的教学模式,高校篮球教学不断探索篮球分层次教学改革,即按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班组织教学,具体实施上分为两类,即同一学期分为初、中、高3个不同等级的3个层次班级,或是第1学期为初级班,经过考核合格后第2学期到中级班学习的教学模式。事实上,一方面学生的技能水平本身不太好甄别,传统意义上篮球有8大技术之多,而且篮球比赛中5人位置不同,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另外分层教学的考核标准设计也是一个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分层次教学理论上设计非常好,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按分层次教学设计篮球教学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模式,要真正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可采用项目式篮球课程内容组织篮球课程教学,按上述构建的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每个项目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即每学期安排一个项目内容,如第1学期课程内容安排项目1(阵地进攻),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1-3-1进攻等;第2学期内容安排项目3(阵地防守),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2-3区域联防;第3学期到第4学期为综合项目,增加攻守转换项目。

2)学期课程的内容设计。

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按篮球技术、基础配合和战术的顺序组织知识模式,转向围绕项目或任务组织知识和技能,每学期篮球课程都是以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按单个项目及其任务的学习需要选择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即按项目-任务-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进行项目内容开发。以第1学期学习为例,由于阵地进攻是一个大项目,可选择其中一个子项目的内容进行教学,如1-3-1进攻项目,经分析该项目包括外线与内线(罚球线策应中锋)配合进攻、内线与内线或外线之间的进攻、内线(策应中锋)的进攻、外线队员的进攻等典型的任务,其中内线(策应中锋)进攻任务包括中距离投篮、突破上篮或分球、给内策应中锋和底线两侧外线队员传球等技能,外线队员进攻任务包括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技能,技术理论知识包括阵地进攻、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的定义等,还包括进攻队员的移动路线、进攻点及原则与要求等知识。

3)篮球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有5个领域目标,篮球课程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获得或掌握技术、战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还要达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能力形成的实质是知识与任务建立联系,能力的形成机制是通才实践活动的构建[7]。对于篮球运动来说,能力的形成就是建立战术、任务与技能(基础配合)的联系,学生是在完成各类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篮球技战术知识的,学与做融为一体,在做中学。在学期课程中以战术实践知识为主要内容,单元内容设计上围绕以完成任务需要的典型技能和基础配合为主要内容,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比赛为主要教学手段,组织各种课外竞赛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理论的现状与发展[J]. 科技创新导报,2012(7):170.

[2] 潘如福,邓国良.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11):143-144.

[3] 李杰凯. 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 体育科学,2008,28(1):82-88.

[4] 曹竟成.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探析与尝试[J]. 体育与科学,2002,23(5):73-75.

[5] 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王利明,陈小荣.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7]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街头篮球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57

Abstract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basketbal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take "Happy Sports" as the goal of training. This paper in basketball cour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ake street basketball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enable students in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more easy to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of basketball, better to cultur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concep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reet basketball; course teaching

0 引言

街头篮球起源于美国,在第二十一世纪初进入中国体育市场。街头篮球以其花哨的运球、传球和投篮动作,吸引了大多数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正因街头篮球自身主要是以学生的自由发挥、强调自我,极具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使其主体在整体的篮球运动中具备了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更加善于去接受外来的一些新鲜事物,这个年龄阶段也喜欢在运动中积极地去表现自己的特点和想法,从而在主观意识上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顽强毅力。

1 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现状

1.1 传统教学方法陈旧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在选择上较为保守和传统,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兴趣,对新课改的教学计划和新《纲要》的指导思想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在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只考虑以篮球运动中的竞技性标准作为教学依托,全然忽视了对学生们在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导致传统的篮球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普遍性和实用性。目前的篮球教学往往只注重使学生在篮球技术和战术生搬硬套式的灌输,过分强调学生的固态思维和套路的形成,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结构的多样化需求和体验式认同。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抑制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热情,并改变其在学习过程中以“终身体育”为教学目标的初衷。

1.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早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篮球技术概念,对于篮球基本技能的重复性学习往往会感到没有新的驱动力,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对传统的篮球课程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往往期待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比赛,在实战中体验篮球所带来的乐趣。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教学课程仍然是以模仿模式为主导,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地要求学生的技术动作无比规范,框架式地去学习篮球的竞技战术、动作技术精度等,势必将会导致学生在整体的篮球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能力、特点,其自身想法受到了诸多限制,不能满足其“终身体育”的需求。兴趣是学生完成篮球课程任务的前提条件,但现阶段传统的篮球教手段使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1.3 整体考评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在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下,其高职院校的篮球教学理念一直受到竞技性体育的深刻影响和约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篮球教学考核手段和数据较为偏重于学生的个人竞技指数。传统的篮球课程评和评价体系更局限于设施环境的标准和充分遵守竞赛规则之中,大多数篮球教学考核往往都是普通的竞技性性指标数据的测量,以及相对固态的统计指标来体现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但是,传统的篮球竞技性考核手段及指标所体现出来的考试成绩无法立体、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位学生所掌握的实际熟练程度和具体情况,一味地通过分项目的测量参赛容易造成“身体素质最终决定体育分数”的现象,迫使许多体质较差的学生,最终选择放弃参与篮球运动的意愿。

2 街头篮球教学的特点

2.1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街头篮球是在遵循参与者共同意愿和遵守共同自我商议尺度的情况下,彻底打破了传统篮球比赛的规则和场地约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地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能够实时地根据自己的特点、能力和想象来进行运球、传球、跑位及投篮等动作,街头篮球元素将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在运动中的自我意愿。在篮球课程的授课方式上加强教学手段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学氛围中促使学生自发地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对篮球运动的理解。

2.2 满足学生的需求性

街头篮球实际上是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一项体育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理解和认知,通过夸张花哨的运球、突破、传接、跑位、投篮来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个人技能和团队合作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喜好,进行分组实战演练,这种手段既弥补了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在纯理论和竞技性指标和参数作为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主体的不足,又弱化了纯竞争战术训练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我需求和自主运动的积极性。

2.3 促进学生的参与性

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考核和认定形式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对其具体的掌握状况,往往容易造成“身体素质最终决定考核分数”的现象。在整体考核过程中,许多体质素质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课程考核时会持续产生恐惧和厌烦的情绪,容易选择出现放弃篮球运动的意愿。在整体考核形式和组成部分中,摄入部分街头篮球的内容,将使学生对篮球的参与形态、身体素质和运动功能带来更多的自由选择,能够大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街头篮球在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中开展的措施

3.1 革新教学方法,分层实施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仍然以传统的“模仿”教学模式为主体,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学生往往一味地以模仿为学习目标,将难以主动、积极地自主进行课程的学习,缺乏互动性的教学氛围,局限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导致学生不能得到全面、深刻地认识到篮球运动的优势。同时,由于部分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掌握的篮球运动基础水平也会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遂高职院校的篮球整体教学形式要根据科学的教育原则和动态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客观、全面、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框架。

通过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过程中摄入街头篮球的手段和内容,将使学生在整体的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地从自我出发,能够根据不同的自我需求,针对学生的篮球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并结合篮球技战术特点和实时效果进行分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传统的篮球教学过程中,适度摄入街头篮球的教学手段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下进行全程观测和引导,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来掌握其篮球技术,并将其所需求的篮球运动战术理念有机地融合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3.2 拓宽组织形式,改变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时机、目标范围、课时分配和场地规模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布局。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篮球课程学习过程中,其对学生在持球、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动作是否规范,跑位、战术分配是否按照教大纲要求过于侧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篮球运动本身自由和随机性的运动特点,这势必会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只注重规范的动作,却忽略了学生自发的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动作,其所传递的信息量无法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从而整体教学最终无法达到课程的目标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篮球动作的精髓,无法充分合理地运用技战术动作。因此,如何合理选择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战术水平,是我们在整体教学改革中所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过于依赖通过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和定点式的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动作,又寄希望学生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势必需要我们在篮球课程环节上进行切合时宜的调整。以学生的自我需求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为辅助的教学原则来安排技战术练习和教学。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过程中摄入街头篮球的手段和内容,通过学习夸张的运球,花哨的突破,灵活的跑位、巧妙的投篮等练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3 建全考核评价内容与制度

课程考核方法及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掌握某种课程知识及能力的一种认定手段,高职院校传统的篮球课程考核和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跑步、跳跃、投掷等环节的竞技性指数,通过精度、高度、时间等一些简单和刚性的指数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约束了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

改革现阶段传统的篮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革篮球教学的考核认定体系和机制,在考核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竞技性数据指标的最终评价,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和综合战术、灵活运用和考勤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量化评价指标。正确运用“一体化”教学及考核方式,将对学生有着非常深远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凯飞.街头篮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7).

[2] 胡安义.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 吴建春.论街头篮球的特征与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

[4] 尹青山.浅析街头篮球文化在我国的流行与延伸[J].辽宁体育科技,2004(5).

[5] 李定.我国街头篮球运动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6).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范文第4篇

1.1教学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应试的国家,受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通高校的篮球教学也主要是为了期末的考试。教师教学是希望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最后能顺利的通过考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了对篮球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外,大都比较看重期末的最终成绩。现在的高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以及毕业后的保送研究生等相关事宜关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味的追求高分,会针对考试内容做相应的准备和学习。忽略了体育最本质的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基本功能。篮球课是由不同的篮球教师来担任,具体的期末考试的内容以及考核方式是由各个教师自己来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篮球基本技术、战术的教学和指导,没有穿插对于篮球文化、篮球基本理论知识、篮球运动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量化的指标,欠缺对于学生的技术动作质量的评价,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效果评定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及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

1.2教学形式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篮球课的教学形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各高校根据学校的体育教学总体目标,设定具体的教学班级。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经费以及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普通高校篮球课每个班级的人数也有所不同。教学条件优越的学校基本能达到教育部相关文件对班级人数的要求,教学条件不太好的一些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班级人数过多的现象。人数过多对教学组织及教学效果都会有较大的影响。高校篮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依然是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形式,基本上都是由准备部分、主要部分、结束部分三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责任心的教师会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整个篮球课学生都处于一种学习状态。大部分老师仍然是放羊式教学,上课集合点名,下课集合收器材。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都有。部分院校模仿国外俱乐部式的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国内外实际情况不同,教学效果依然不佳。篮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篮球教学是篮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过程。教师在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同时,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每节课课前备课,课堂上认真教学,学生真正学到的有多少,这才是教学的重点。

1.3教学内容

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是,学生掌握一项到两项运动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普通高校学生篮球运动的学习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对于篮球课的要求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学生具体要学习到哪些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在考试的时候也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的考试。课余时间在篮球场看到的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篮球技术不规范,对篮球战术的理解不到位,对篮球基本知识和篮球规则的概念不清晰。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的情况下出现的。学生按照学校安排的体育课,4年的时间足够学习篮球理论知识和篮球运动技术及战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学习了4年的篮球课程,并没有从爱打篮球升华到会打篮球,并没有从看篮球比赛看热闹升华到看篮球比赛看门道。

2教学方法的创新

2.1教学指导思想的创新

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教学指导思想更新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有明显的改善。创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就要敢于和善于打破传统和常规。体育有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吃苦精神等育人功能。当前高校的篮球课,教师在课堂上担心学生受伤,担心学生运动过度,对于运动量的要求很低,这样以来,篮球课不仅做不到体育的锻炼身体的作用,更不能做到体育的育人作用。在篮球课上,篮球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身体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增加篮球课学生的运动强度,通过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来预防运动损伤,而不是担心运动损伤而停止运动。篮球课上学生的运动强度提高以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就会上升,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学生在篮球课上除了要学习篮球技术以外,还要学会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些篮球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等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健身锻炼意识的重视。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健身重要性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加篮球运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2.2教学形式创新

普通高校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体育课,接触篮球课,对传统的篮球课教学形式已经失去兴趣。教师只有创新篮球课的教学形式才能在课堂上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提高篮球课的教学效果。国内的部分高校的体育课吸取国外先进经验,采取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积极参与进来。传统的教学形式还体现在灌输式教学形式上。在篮球课堂上,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把篮球的技术全盘灌输给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没有很好的发挥。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智商人群,对于篮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完全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创新出不同于传统的篮球课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才是篮球课教学的根本。

2.3丰富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的篮球课所教授学生的篮球技能大同小异,都是篮球的传、运、投等基本技术。学生对于这些基本技术的兴趣不高,对于一些基本的战术配合有较高的兴趣,对于除了篮球技术战术以外的篮球规则和篮球裁判法比较感兴趣。在掌握篮球技术战术以后,加上一定的篮球理论知识和裁判基础知识,学生就能理解篮球运动,能看懂比赛,甚至能自己组织篮球比赛。只有教学内容丰富了,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建议

篮球传球教学内容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128-01

篮球运动因其较强的运动性、竞技性与趣味性,成为初中学生所热爱的体育运动教学内容之一。然而,在传统初中篮球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环境的影响,机械、重复、简单的教学方法较为常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游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任务中获得轻松与愉悦,进而提升整体学习效能。

一、依据教学环境有机设置游戏

将游戏与初中篮球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是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之前,需要对篮球教学的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地讲解,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初中篮球教学有着很强的随机性,教师可以充分依据教学环境的实际变化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设置。如学生往往对体育教学之前的热身训练不感兴趣,认为其节奏枯燥、单一,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设置“带球跑比赛”“跳兔子舞”“接力传球”等游戏项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跑步训练的效果。另外,“抛球报数”“抖肩运动”“老虎、猎人、枪”等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一般采用“跳兔子舞”和“接力传球”作为教学前期的预热工作,一静一动的运动形式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笔者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团队意识。而后,笔者带领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跳“兔子舞”,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身后,学生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篮球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还引入“接力传球”的竞赛游戏,为小组活动营造竞争氛围,使学生更活跃、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根据教学内容有机设置游戏

在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游戏往往是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游戏教学的引入应当与各种篮球训练技能融合在一起,实现游戏形式与篮球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编排一些篮球游戏,实现教学内容与游戏形式的有机设置。如在进行篮球“胸前传接球”的教学过程中,“上下左右传球比赛”“只传不运”“多人传球比赛”等游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充分掌握篮球传接球的动作要领,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获得锻炼机会。在进行初中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盲人投篮比赛”。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准备好眼罩、篮球、哨子等比赛用具,并且讲解相应的比赛规则,然后引导学生用眼罩蒙住眼睛,并且进行适当热身活动,使学生能够适应基本的比赛节奏。进入教学阶段后,蒙住眼睛的学生在同学的配合与指挥下进行投篮练习,期间教师用哨声控制整体投篮节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篮球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团体意识与协作能力。此外,篮球教学中还有“运两球投篮”“对角线传球”“罚球比赛”等游戏环节设置,通过教学方式与游戏组织的多样化设计,初中篮球教学取得了更加高效的效果。

三、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作用

游戏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游戏的相关规则和游戏内容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并且充分调控篮球游戏的全过程。篮球运动有着较强的竞技性,如何通过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篮球游戏是一项多人团体游戏,教师需要对整体游戏秩序、游戏氛围进行调控,进而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讲解篮球游戏规则是否清晰、动作示范是否准确,教学节奏的调节是否恰到好处等都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如“运两球投篮”是一个多环节、快节奏和较高难度的游戏,这一游戏重点训练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投篮动作、运球动作等教学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将“运两球投篮”的基本要求和动作要领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而后对游戏小组进行分配,并且设置小组长作为游戏的秩序管理者。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游戏队列呈弧形分布,排列第一位的学生进行运球、投篮动作,并将球交给下一名同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指导与监督。最后,教师还要对于整个游戏过程和篮球动作进行指导和点评,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对于投篮不进的同学适当组织互动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