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范文第1篇

作为中国旅游强省――江西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体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跨萍乡市的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三地,现已规划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武功山水,不仅唯美, 而且非常适合举办滑翔、攀岩、公开水域游泳、悬崖跳水、登山等多种类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如果能把武功山开发成集健身、探险、竞赛、刺激、体闲、养神为一体的天然的体育旅游胜地,不但可以增强武功山的旅游竞争力,也能填补江西省在这方面的空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武功山,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并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赣西地区为依托,着眼与红色文化结合,突出特色,以创新体制、开放市场和优化投资环境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联动战略、特色战略和精品战略、实现武功山体育旅游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等级化的目标,逐步使武功山旅游业成为赣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在景区现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游客所反馈信息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游客调查问卷500份(周末300份、国庆节200份),有效回收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研究结果

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分析

以往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然而,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资的重点又不在体育旅游项目上,从而导致在市场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主体,投资效益不高。为了弥补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资金缺口,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政府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垄断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专家和游客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体的调查统计显示:认为由国有企业开发的占3.87%,由私营企业开发的占35.13%,由萍乡市政府统一开发的占3.37%,由萍乡市旅游局负责开发的占3.54%,由萍乡市体育局负责开发的占9.03%,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的占44.01%,而认为由其它主体来开发的仅占1.05%。根据当地政府财政实际情况结合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最合理,所占比例达44.01%,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即能保证政府的引导职能、发挥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宣传力等资源,又能充分企业财团的资金。其次是由私营企业开发,所占比例达35.13%,这主要是由私营企业开发,能充分挖掘企业的资金,又能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分析

(1)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类型分析

通过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将武功山体育旅游产品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休闲型、观战型、刺激型和健身型。

武功山地处江西省西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月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以上,无酷暑,适宜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长。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适合开展徒步登山、山地探险旅游、野营、蹦极等健身型体育旅游项目;特别是发云界游憩娱乐区拥有面积达10万亩的草甸,在高山之巅,面向绵绵草甸可以修建高山滑草场,高尔夫球场,高山足球场、滑翔机场等观战型体育旅游项目。武功湖原名社上水库,以及正在修建的武功海原名山口岩水库都适合开展悬崖跳水、游泳、赛艇、垂钓、滑水、划船等刺激型、休闲型体育旅游项目。

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类型的选择,可参照问卷调查中游客对项目类型兴趣度的回答统计结果:休闲类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6.26%;其次是刺激类的24.37%;然后是健身类的23.61%;最后的是观战类5.94%。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和冠豸山资源特点,对冠豸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类型的选择应以休闲类和刺激类为主,健身类兼带发展, 观战类则一般性发展。

(2)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分析

对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的产品开发,要根据武功山实际资源状况和项目特点,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产品进行重点挖掘和开发。通过对专家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下列数据统计表,根据(表)显示:比重较大的产品是B(登山)94.83%、F(攀岩)90.57%、O(赣西红色革命老区徒步行)87.79%X(划船)85.46%、G(蹦极)84.75%、I(滑翔伞)79.45%、Q(民间体育活动表演)78.03%、Y(天然温泉浴)76.16%、V(野营)72.92%、S(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59.87%、L(徒步)56.96%,目前应对这些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和管理。其余的产品则可进行一般性开发或延迟开发。

其中各字母所代表的产品分别是: A、垂钓 B、登山 C、游泳 D、探险 E、狩猎 F、攀岩 G、蹦极 H、悬崖跳水 I、滑翔伞 J、滑草 K、武术 L、徒步 M、骑自行车N、热气球 O、赣西红色革命老区徒步行 P、定向越野 Q、民间体育活动表演 R、民族体育项目活动 S、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 T、空中钢丝杂技表演 U、骑游 V、野营 W、跳伞 X、划船 Y、天然温泉浴

3、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

通过对专家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 根据(表)显示:关键类影响因素是B(开发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O(产品类型单一、参与者少)、P(体育旅游资源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R(体育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脱节,缺少整合)、F(开发意识和观念落后)、L(缺少传媒配合和有效宣传)、D(景区建设滞后)、E(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其余的是次要类。作者对关键类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其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A、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大;B、开发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C、缺少景区整体规划;D、景区建设滞后;E、体育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短缺 ;F、开发意识、观念落后; G、与景区其它景点不和谐 ;H、法规不健全、资源环境保护不好;I、认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意义不大;J、开发成本过高; K、对景区其它景点造成破坏 ;L、缺少传媒配合和有效宣传; M、旅游者豸山体育旅游的兴趣不大 ; N、当地旅行社不给予合作;O、产品类型单一、参与者少; P、体育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和品牌效应;Q、交通不方便;R、体育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脱节、缺少整合;S、可用土地资源稀少; T、缺乏体育旅游中介机构的支持与配合,无法形成合力;U、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V、缺乏安全保障机制;W、其它。

三、研究对策分析

(一)产品优化、合理配合

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应考虑到参与者的广泛性和层次性,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产品有不同的要求,开发者应做好市场细分工作,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和宣传促销手段,推出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例如,武功山可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出适合各种年龄的体育旅游项目,针对在校学生可以推出野外生存、航模、、定向运动、水上运动夏令营、探险登山冬令营等;针对青年人可开发推出探险、攀岩、蹦极、等挑战性、刺激性强的项目;针对中老年人可开发推出登山、垂钓、游泳、老年人长跑、太极拳等休闲健身性体育项目。

(二)渠道多样、引进资金

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然而,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资的重点又不在体育旅游项目上,从而导致在市场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投资主体,投资效益不高。为了弥补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资金缺口,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不违背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打破地区、行业间的界限,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多渠道引进资金。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武功山体育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对自己独有的资源,如红色文化、道教、缩龙、傩神等,要在开发观赏型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参与性项目,充分利用广大游客的宣传,扩大其在国内乃至世界的辐射作用;对于普通的、不具特色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实现提高安全性能和高质量的服务,使游客在观赏到美景、体验到刺激、享受到休闲娱乐的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整合资源、提高引力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了突出提高其资源的吸引力,需要与其它旅游资源联姻,整合资源优势,如将赣西红色旅游与武功山体育旅游的融合性开发,充分发挥两种旅游资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惊无险、潜移默化的特点,把当前极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偶教于游,通过对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合理开发,在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理想境界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能增强体质、体验惊险、感受刺激,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活动,拓展旅游项目,改变单调的旅游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不满足感,又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同时,也使新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

(五)强化意识、转变观念

武功山体育旅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只有使自己的企业跟上国际潮流,才有可能抢占到市场和经营的前沿,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先机;其次,要树立和强化“国际意识”,我国已加入了WTO,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体育旅游业的管理者们应立足于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制定出企业的全求发展战略;再次,要强化“人才意识”,目前,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武功山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广泛宣传,扩大客源

扩大客源是保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武功山旅游市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本地居民对体育旅游的功能、特点及旅游方式缺乏深度认识,对旅游资源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有目的的参加体育旅游人数较少,因此,首先应加强宣传促销活动,设计有宣传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形象,提出有号召力的宣传口号,利用多种场合、多种活动进行宣传,如利用大型活动、大型会议组织专项体育活动等,利用体育媒体、娱乐媒体、旅游展览、新闻报道、广告、开办体育旅游网站等多渠道宣传。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组织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团到世界各国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旅游推介会,邀请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和新闻媒体到武功山考查、采访,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武功山,提高武功山体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其次,要大力推进社区体育、广场体育、赛场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探险娱乐协会,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广大的个人和集体市场消费群体。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旅游度假区;度假资源;度假市场;度假产品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17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24

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人均GDP已达5 432美元,突破了作为度假旅游门槛的5 000美元大关,带薪假日提高到每年115天,国民休闲意愿也迅速攀升,旅游产业面临转型,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正在向观光、度假复合型转化。2009年底,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些契机都为默默发展了近20年的旅游度假区开启了新的大门。

1 研究背景

度假休闲游是观光游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旅游模式。旅游度假区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游客休闲需求为主要目标,以完备的设施与服务为主要特征,资源环境与区位也是其关键要素[1]。从世界范围看,旅游度假区的普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业经营的半壁江山。据统计,法国的度假旅游者已占全国人口的58%,英国这一比例高达70%,而美国的度假旅游者占出国旅游者的60%左右,同时,度假旅游的浪潮也正在席卷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其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在中国,随着经济增长,度假旅游也正处于迅速攀升阶段,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变革正在日渐凸显。

度假旅游和休闲产业可以缓解目前过度观光旅游的压力;同时,对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带动程度也远高于观光旅游。因此,早在1992年,国务院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先后批准了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其后一些省市也仿照国家的做法,逐步兴办了一批省、市级旅游度假区,而大量民间资本所开发的度假村、度假酒店、度假别墅以及“农家乐”等度假项目更是遍及大中城市周边和东部地区的广大乡村。这些旅游度假区长时间处于自然式发展状态,建设背景多样,有的是政府推动,有的是开发商自发运作,也有的属于多方力量合作建设,致使在开发建设中水准参差不齐,对资源的保护利用不平衡;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十分复杂,由此导致管理机构的类型繁多;部分政府主导的度假区还牵涉到辖区内的三农问题,需要与社区协调发展、互助共赢,这些都是中国度假区目前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是从度假旅游发展更早的发达国家无法获得经验借鉴的。由于缺乏引导,度假区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如盲目开发、市场预期不足、管理经营不善、形象定位不准、度假观念不强等一系列阻碍度假区发展的问题。

对旅游度假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的研究则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开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旅游度假区的研究,大致涉及度假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市场、产品、环境保护、经营模式、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例如陈威、郑岩、杨帆等分别对湖泊型、山地型、滨海型等不同类型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进行了研究;钱晓慧论述了旅游度假区高端市场开发;陈铭开展度假区视觉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廖慧娟探讨了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刘俊研究了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开发管理模式并提出启示;文彤以佛山市为例研究了都市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等[3-10]。但囿于我国度假区复杂多样,已有研究多偏重理论或特定案例,缺乏基于全国总体情况的综合性基础研究。

掌握度假区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是引导旅游产业业态转型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为摸清我国旅游度假区的总体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组织了对全国旅游度假区的摸底普查,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已经成熟的度假区,还包括形成中和打算转型为度假区的现有旅游地。此次调查通过在线网络平台共收集到23个省市的158个有效度假区样本;同时还对9个省17个旅游度假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10个省(直辖市)旅游局度假旅游主管领导以及74位度假区管理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涵盖资源、区位、市场、空间环境、服务设施、区内交通、配套设施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1]。笔者作为主要组织和实施者参与了此次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现状特征与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应预测。下文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次调查的数据。

2 发展现状

据2009年调查分析显示,包括12处国务院批准试办的部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各地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已达到149个。我国度假区目前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两个经济发达、交通极其便利的地区,而云贵等内陆地区拥有良好的环境禀赋,虽然在交通上处于劣势,但后发势头也很显著。绝大多数度假区位于可达性良好的区位,近一半的度假区距最近的机场机动车程低于1小时,60%的旅游度假区距最近的火车站机动车程低于1小时,725%的旅游度假区与机场(码头、火车站)间有公共交通联系。度假区面积差异巨大,从025 km2到2 500 km2不一而同,不少度假区依托既有景区建立,如A级旅游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甚至风景名胜区等。

21 资源类型

目前国际上形成的主流度假旅游地主要有高山雪原型、海滨海岛型、温泉疗养型、内陆湖泊山水型、乡村田园型以及依托游船、游轮和豪华旅游列车的流动度假地。这种度假地分类的方式侧重于将自然资源或人工设施作为主要吸引物,而当前,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休闲途径趋于多样化,人文类资源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度假吸引物,典型实例如云南丽江、浙江杭州等,都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来吸引度假游客,并成为知名的度假城镇。可见,旅游度假区的资源是为其提供主要休闲度假产品的品牌性、关键性吸引物,其内容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综合现有度假区的资源条件,大体可归纳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2大类,其中自然资源指非人工的、出自天然的资源,如海洋、内湖、山地、滑雪地、森林、温泉、草原等;而人文资源则可以是乡村田园、传统聚落、主题运动(指人工环境下的主题运动,如高尔夫等)、主题娱乐(如赛马、影视城、主题乐园等)、人文活动(指以人为媒介的传统习俗、非物质遗产等)[11]。我国旅游度假区资源类型多样,能够涵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各个类型。据此次调查统计,92%以上的旅游度假区拥有自然类资源,是目前最有度假旅游市场的资源类型。79%以上的旅游度假区同时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资源类型,其中856%的旅游度假区同时含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从表1所示各种资源所占的比例来看,乡村田园类资源所占比重最多,超过一半的度假区有该类资源。同时,人文资源类型在我国旅游度假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旅游度假区的一大特色。在资源利用方面,对于山地森林型资源的利用远多于海洋型资源,这也是我国现有旅游度假区的一大特点。相比国际度假旅游市场海洋型旅游度假区的盛行,国内的旅游度假市场更倾向于山地森林型的避暑胜地。

从表2中可以看出,资源类型平均数量较多的度假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近山地地区,西部主要依托山地,东部沿海则更多依托滨海。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中国地理阶梯分区的交界处,自然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丰富的可供度假利用的资源,例如青海省,贵州省;东部沿海地区则依赖其滨海和经济发达优势,开发思路和手段多样,充分挖掘了地区资源潜力,例如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

2.2 市场结构

统计显示,省外游客占半数以上的度假区仅占调查样本的22%(见表3),境外游客占总游客人数少于2%的则超过一半。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度假旅游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尤以本地及周边市场为主,缺乏吸引国内远程及海外游客的国际级综合度假区,度假产品开发力度还需加强。游客规模较大的度假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及云南、海南等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省份,这些地区的市场基础好,度假区服务设施相对齐全成熟,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而省外游客量与总游客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受省外游客欢迎的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海南省(见表4)。这反映出目前国内市场对度假旅游需求的2个主要方向:一是对传统“3S”海滨型旅游度假地的热衷,这符合国际流行趋势;二是对跨越文化与地理区域的体验的向往。人们的度假选择趋向于离开居住的环境,到文化或气候、地理条件差别较大的地方去。由于目前中国的度假客源主要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因此他们的度假地选择就倾向于最南的海南岛、最北的黑龙江以及西部的山区地带。

统计样本中,仅有33%的旅游度假区年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超过2天,半数以上旅游度假区的不过夜游客量远远大于过夜游客量,客源市场以短程为主。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旅游度假区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度假旅游特征并不明显,带有明显观光性质的休闲仍占主导地位。

2.3 度假产品

度假产品是旅游度假区的重要吸引物,它与度假资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笔者在此次调查中统计了各旅游度假区的休闲类活动设施(包括夜总会类、歌舞观赏类、卡拉OK类、室内温泉类、SPA类、康体按摩类、疗养类、类、游艺类、互联网类、图书类、博物馆类、手工艺类、影剧音乐类、茶酒吧类、室外温泉类、垂钓类、农业参与类、主题游乐类、军事游戏类、探险游戏类、狩猎游戏类)及运动健身类活动设施(包括游泳嬉水、保龄球、网羽乒球、篮足排球、台球、壁球、攀岩、射击、旱冰、水冰、舞蹈、健身、潜水、滑水、漂流、高尔夫、骑行、滑雪等)。分析发现,室内休闲类设施普及性较好,而室外休闲活动则总体数量较少,地域差异性大,数量种类也与度假区的占地面积有正比关系。但休闲类度假产品不同程度上存在与城市酒店相应设施雷同的状况,缺乏主题性、地方性。对于室内外运动类项目,各个度假区所提供的产品则相对单一,大部分省份度假区平均拥有的运动项目仅为1项左右,更缺乏结合当地文化或自然环境所开发的特色性运动项目,相比休闲类项目成熟度相差甚远,说明运动类度假产品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2.4 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是旅游度假区重要的硬件条件,针对旅游度假的特殊需求,各种服务设施往往集中建设于住宿接待设施中,形成集吃住娱购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酒店,而有时特色性度假酒店也能成为度假吸引物,因此,服务设施中最核心的考察指标当属住宿接待设施。

我国度假区酒店住宿设施中,三星级及以下的低端酒店数量较多,随酒店级别的升高,数量逐步减少,且星级酒店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星级酒店外,其他住宿设施主要以家庭旅馆和单栋度假单元为主,国际上广泛开展的房车、帐篷宿营地等设施较少。这一方面与我国度假者整体消费实力及度假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宿营地开发不规范、不成熟,远不能引导市场,导致宿营活动质量下降,制约了此项旅游活动的开展(见表5)。

帐篷营地与拖车营地是目前国际上旅游度假殊但普遍的住宿形式,体现了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新形式在我国目前并不流行,受气候限制,国内真正常年运作的规范露营地屈指可数,提供帐篷营地和拖车营地条件的度假区多分布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沿海和南方地区。但随着生态观念深入人心,旅游度假产品的升级和市场潜力的深入挖掘,这两种度假产品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托管公寓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目前流行的分时度假模式有相通之处,与度假区内开发地产项目有一定关系。在云南和长三角地区托管公寓比较流行,这些地区旅游经济发达,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较好,自助游客和旅行团队较多,投资小户型及酒店式公寓获利可观,受到当地投资者追捧。随着投资理念多样化和度假产品经营方式的更新,托管公寓或托管地产也许会成为投资者眼中的新宠。

房地产开发目前在度假区中普遍存在,此次统计显示,约70%的度假区存在房地产开况,开发面积在10万m2以上的就占到度假区总数的30%,统计样本中房地产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面积的比例大于1的度假区约占36%。现阶段房地产开发规模较大,主要由于度假市场尚不成熟,而度假区先期投资大,没有极大的市场支撑,就不得不借助房地产开发寻求资金保障。第二居所在国外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度假模式,但为了避免度假资源的私有化,寻求类似产权式酒店、分时度假或托管公寓等新型房地产模式将是未来度假区房地产的优化途径。

2.5 环境保护

在自然环境方面,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中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其中空气质量应达到

GB 3095的二级标准,噪声质量应达到GB 3096的1类标准,地表水质量应达到GB 3838的III类标准,土壤质量应达到GB 15618的II类标准[11]。

调查中发现,在已评定各项环境质量标准的旅游度假区中,90%以上的样本均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环境禀赋良好。同时可以看出,样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度假区未进行环境质量的评定: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未评定的约33%;噪声环境未评定的近40%;土壤

质量未评定的比例更高,接近59%。缺乏监测数据反映了对于环境质量保护意识的不到位,应引起各度假区与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调查显示,清洁能源的使用占有效样本的86%,说明我国度假业整体对节能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清洁能源中仅太阳能的使用程度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多数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技术手段相对成熟;另一方面因为在大面积自然区域内使用太阳能路灯比铺设埋地电缆的综合成本要低。就实际节能效果评价,太阳能占使用总能源的比例仍然不高,太阳能的使用范围、实际节能情况目前还缺乏详实数据。此外,在国际范围内很有前途的风能、北方地区正处于试验阶段的秸秆和沼气采暖在我国度假区中利用极少,就连技术成熟的电瓶车的应用也寥寥无几。节能技术不成熟、能源产出稳定性不够、成本投入远高于传统能源,这些都是造成清洁能源使用较少的原因。

另外,此次统计表明,70%的度假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中水利用,这说明度假区对于水资源保护观念的认同。但统计表明,中水利用主要集中在景观用水和浇灌用 水等资金投入少、水处理技术含量低的方面,对中水的高

① 加强海滨旅游开发立法也是国外海滨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比如在西班牙,1994年制定的《海岸法》就明确规定“距离海水100米内不准新建任何建筑物,原有的建筑物不能转让,只能自生自灭”、2004年刚修订完的《旅馆法》则规定“在海边建旅游一定要距离海水最少500米,每间客房占地面积少于110平方米,以此来控制海滨饭店设施的建设密度,让游客有足够的空间”。因此,我国海滨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推行立法建设,促进海滨旅游开发管理。

级处理缺乏技术支持。这是因为,中水处理及循环使用系统先期投资大,一般单位难以一次性投入足够的资金。另外,中水系统从经济角度见效慢,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这大大影响到了它的推广。

2.6 社区协调

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度假区工作人员中当地居民所占比例较大,有超过7成的样本该项数据在40%以上。其中,青海、四川等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地区当地居民占职工人数比重较大;广东、北京等地的度假区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当地居民比例偏低。这充分说明度假业态在不发达地区具有解决当地居民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聘用当地居民作为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无论从社区发展及协调度假区与当地居民关系,还是从经营管理成本上看,都是最为合理有效的发展途径。但是,由于很多旅游度假区地处偏远地区,当地居民的素质相对比较低,进行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 问题剖析

在国家的号召下,各省市都在积极发展度假旅游产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而调研分析的结果则令人喜忧参半,在全国度假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背后,也隐藏着从认识层面到实施层面的不少问题。

3.1 热情高认识乱,转型效果欠佳

在2009年的网上调查中,共采集到235个已经成为或有意向发展为度假区的样本(其中有近一半的样本为无效样本),各省都很积极,最多的一省上报了65个样本。在这种高涨但却盲目的热情背后,凸显了各级开发管理者对旅游度假区认识上的不清晰。一些省级风景名胜区也被列入了度假区发展行列,度假区与保护性资源区之间缺乏缓冲带,管理者没有划清度假区用地与保护性用地的界限。对度假资源的概念也普遍错位,很多度假区把所有的环境要素譬如气候、山水、森林、农田等等都列入资源,而不能把握其中的关键性吸引物,这也将直接影响对度假区发展方向的掌控。 至于度假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途径及产品细化,更是远没有提到主流意识日程,大多数度假区仍然主要依托观光资源和门票经济,坐吃环境气候优势,而对度假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特色产品的开发非常有限。

3.2 有建设无规划,缺乏环境关照

现有的旅游度假区有些处于先建设后规划的状态;有些则虽有先期规划,但随着领导换届,规划也不断修改或重做。同时,规划中多偏重开发建设及其景观美学效果,对保护与管理重视不够;很多规划和建设周期太短,没有充分调研市场而盲目大规模上马项目,想一口吃个胖子,对资源的利用时空分布不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存在开发过于集中的问题,超出了资源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使资源遭受被破坏的威胁,也挤占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建设选址很少考虑对度假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如高尔夫球场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滨海道路及建筑对海岸线的影响 ① ,山地建筑对生态水文系统的影响等。对环境承载力影响评价缺乏重视,且对环境评价的理解仅停留在自然环境方面,缺乏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评价。

3.3 设施多个性差,度假产品单一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控制和引导,多数度假区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仍然是按传统观光旅游的需求而规划和设计的,尤其是接待设施,很多仍带有明显的城市商务酒店特征,没有按游客度假需求,关注私密性、舒适性和综合性要求,缺乏绿色标准。人工设施建设少有地方特色,趋于雷同。风貌缺乏与自然文化环境的协调。存在盲目跟风、低档次重复开发的问题,有的设施建设未经过充分市场需求论证,造成了大量浪费。

度假区休闲设施及服务存在与城市休闲设施同质化问题,调查显示,虽然现有度假区的大众娱乐设施(如卡拉OK、、茶酒吧等)相对齐全,但能体现度假区特色和吸引力的内容却相对较少。步行游憩系统和环保公共交通系统很不完善,多数度假区不重视无障碍系统建设,根本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及老年度假市场的崛起。

3.4 节事多常规活动少,产品亲和力不足

在从观光旅游区向度假旅游区转型过程中,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观念也有待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光旅游以门票经济为主导,而发展度假旅游需要解放思想,增加景点自由进入的程度,把管理重点放在保护环境、提高设施与服务水平等方面,把经济增长点放在如何留住游客上。

积极发展丰富多彩的度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还能成为度假吸引物,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需要。 目前各度假区所提供的度假活动多为“节事”,各种“节”交替上演,造成了度假区客流短时集中,交通成为瓶颈,环境也受到高强度使用的破坏。而对于如何通过日常的“活动”营造度假区文化氛围,则乏善可陈。这说明中国的度假区在度假活动经营上还较粗犷,缺乏有品位、深度细致的开发,无法达到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效果。

3.5 重管理轻服务,能力建设匮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度假区很多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土地征集、社区协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确实具有独到优势,但也往往会带来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很多政府机构很难从管理者、守成者真正转变为服务者、创业者,造成度假区产品及服务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层面,度假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及体系化程度不足,对游客服务的热情、周到程度也有待提高。大量使用当地社区劳动力虽然是社区协调的重要手段,具有积极意义,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带来了服务缺陷,如果没有深入的能力建设机制,则很难将度假区形象整体上一个台阶。

4 趋势对策

在网上针对度假意愿的初步调查显示,有超过2/3的网民表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度假旅游。这表明,未来我国度假旅游市场尚有极大的开发潜力。观光型度假将让位于保健康乐型度假;无主题休闲将让位于量体裁衣的有主题度假,如健康度假、修学度假、亲子度假、民俗度假等;团队出行也将让位于散客自助出行。度假目的将逐渐转变为复合型,强调在娱乐中健身,在度假中进行休闲式教育等。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对度假产品的种类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将有更高需求,度假旅游将由无主题转向有主题,逐渐分化出恬静型、享受型、刺激型、体验型等多样化产品,如探险、民俗、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美食等等,形成多元化局面,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旅游新业态将大量涌现。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旅游产品也会更加丰富。

本土化智慧型:随着各地度假区的发展和交流,度假产品的类型和质量都会日益趋同,在同质竞争的背景下,为了吸引外地游客,只有走本土化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才能使度假产品拥有长久生命力。而在风貌本土化的同时,还将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营造智慧型度假区,提供高速便利的信息服务。

低设施高活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度假产品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摆脱城市生活负效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度假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中国旅游新闻网2009年对上海市民周末度假旅游意向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以“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环境幽静”为目的者占51.2%。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吸引物,对度假旅游意义重大。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也是度假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大动因。在这种发展理念下,低设施型度假区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尽量减少人工设施建设量,能够为后人留下更多自然生态空间,为度假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弹性。发展环境友好型度假接待设施,如宿营地系统(房车、帐篷)等;同时积极整合已有房地产资源,以托管公寓、托管地产、家庭旅馆等多种形式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度假需求,将受到市场欢迎。在低设施的同时注重各种度假活动的组织,提升度假产品的参与、体验以及附带的健身、教育等功能,也将成为趋势。

人文深度融入:传统度假区一般比较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文化资源往往仅作为观光性资源利用,而地中海俱乐部等国外成功案例显示,度假区的个性往往离不开人文资源的注入,个性魅力应该来源于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结合。把人文资源融入度假区设施和服务建设中,而不是剥离成观览对象,应成为未来度假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还可超越季节限制,减少季节性过强造成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弘扬地方固有的乡土、人文特色,对提升旅游度假区的品味、档次尤为重要。

度假主题鲜明:度假区的规划和发展会更进一步与所在区域的总体环境发生联系,充分考虑自身独有的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科学选址,制定周密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合理调配旅游资源,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将成为未来度假区发展的趋势。在保证度假区市场广度及综合性的前提下,能够重拳出击,拥有鲜明主题的度假区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度假旅游差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外案例研究,具有特定主题的度假区一般发展较快,如土耳其南安塔利亚海滨度假区以其“生态”、“健康”、“人文”的主题著称于世;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以“古老文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的主题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中国海南博鳌作为高层次论坛的会议型度假地,也树立了政治形象鲜明的“自由”、“合作”与“互信”的主题,有力地推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服务深化细化:作为旅游软件系统的服务也将由传统的粗犷型向精细化、个性化发展,旅行社将提供菜单式服务,与度假区及景区联合打造更具个性的产品,服务对象也由大团队逐渐过渡到中小团队或散客。度假区自身服务也将向全方位、贴身式的方向发展,以营造亲切周到的服务氛围。应对服务细化的需要,各级管理者、服务人员以及所辖社区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也将成为提升度假区品质的重要门槛。

我国的旅游度假区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尚未成熟的新事物,需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度假区一线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呵护和建设,未来在度假区的全国布局、评价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社区共赢、国内外营销以及管理机制探索等方方面面都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 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报告[R]. 2009:7-8,13-14.[CNTA.Chinese Resorts Development Report[R]. 2009:7-8,13-14.]

[2] 马勇. 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焦点创新思考[N]. 中国旅游报,2001-11-23(02). [Ma Yong. Think of the Trend of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N]. China Tourism News, 2001-11-23(02).]

[3]陈威,刘滨谊. 湖泊型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浙江省淳安千岛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 中国园林,2009,(8):42-46. [Chen Wei, Liu Bin Yi. Lake Tourism Resort Planning:With Chun’an Qiandaohu Tourism Resort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Exampl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8): 42-46.]

[4]郑岩,王松江,祖峰. 山地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深圳东部华侨城生态旅游区为例[J]. 华中建筑,2009,27 (6):149-152. [Zheng Yan, Wang Song Jiang, Zu Feng. Planning of Resort for Ecological Tourism in Mountainous Areas:A Case of Ecological Tourism Resort in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J]. Huazhong Architecture, 2009, 27 (6): 149-152.]

[5]杨帆. 滨海度假型旅游开发――以惠州市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为例[J]. 民营科技,2009,(2):37. [Yang Fan. Development of Sea Tourism Resorts:With Jiliao Sea Tourism Resort of Huizhou City as the Example. [J]. Private Technology, 2009, (2): 37.]

[6]钱晓慧,刘薇. 旅游度假区高端市场开发研究[J]. 北方经贸,2008,(3):119-121. [Qian Xiao Hui, Liu Wei.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Market of Tourist Resorts[J]. 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2008, (3): 119-121.]

[7]陈铭,邓骥中. 南京市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视觉生态环境评价[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65-68. [Chen Ming, Deng Ji Zhong. The VisualEcolog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of Nanjing PearlSpring Holiday Resort[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5, 20(3): 65-68.]

[8]廖慧娟. 中外旅游度假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 创新,2008,4(2):38-41. [Liao Hui Juan. Innovative Researching on Tourist Resorts’ Management Pattern of China and foreign[J]. Innovation, 2008, 4(2): 38-41.]

[9]刘俊,马风华. 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及经营绩效比较研究――亚龙湾、大东海、海坡案例[J]. 旅游论坛,2008,10(2):231-235. [Liu Jun, Ma Feng Hu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astal Resorts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Yalong Bay,Dadong Hai,Haipo as Case Studies[J]. Tourism Forum, 2008, 10(2): 231-235.]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范文第3篇

一、重庆主城区调查概况

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具有独特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民间民俗文化。在各族人民的劳动创造中孕育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在自身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精髓。经过发展和传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形成了包涵内容广泛,艺术价值高,知名度高等特征。

(一)调查目的

重庆主城区拥有众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资源丰富。该调查通过专家调查问卷、实地访问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重庆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其目的是确定重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存量状况以及类型、分布、规模和开发程度,并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料。

(二)调查对象

根据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普遍认同的范畴,对重庆市内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甄选,确定了重庆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的对象为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小河锣鼓、车灯、四川评书、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川剧、川江号子、蜀绣。

(三)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法了解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种类、特色以及分布情况,之后,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向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对调查对象有深刻认识和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获得详细的资料,统计相关的数据,为之后的赋分评价提供参考。

(四)调查流程

本次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采用统一的评价量表,然后进行评分,得出旅游资源单体的得分并评价其所处的等级。本次调查在充分收集和参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后进行实地考察,专家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2016年6月8日至2016年6月20日,对相关专家进行访问,并对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评分打下基础。

二、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一)旅游资源分类

我国学术界根据各级政府和单位申报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划分了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两个大类和四个亚类,如下表1。

(二)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构成以及占重庆整个区域的比例,如表2所示:

由2表得出,重庆主城区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直辖市范围内所占的比例较高。

(三)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分析

1、旅游资源数量种类较多

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10项,其中都较为著名且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强(表1)。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有2大主类,4个亚类,占全市标准数目的比例较大。由此得出,重庆主城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数量较多,种类繁多。

2、旅游资源历史悠久

重庆主城区的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众多项目都是发源于古代,传承至今。如木洞山歌,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经过历史的演变,至明清时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接龙吹打最迟在明代末年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演变,至今形成自身独特的曲调和内容。四川评书、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经过明朝时期的发展和传承,在清代的时候盛极一时,拥有大量的听众。蜀绣在三国时期就已驰名天下、世人皆知,被视若珍宝,更有寸蜀寸金的说法。川剧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名声,清代年间吸收各家戏剧的精髓,揉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3、旅游资源根植于实践生活

重庆主城区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多为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曲艺类的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产生的,在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上与人民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能与人民群众在情感和精神上产生共鸣。与人民群众的劳作有直接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川江号子、木洞山歌、小河锣鼓等,它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重庆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都是来自民间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4、旅游资源雅俗共赏

重庆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知名度较高。部分项目长期活跃在舞台上供人们欣赏,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非遗文化不仅传颂于百姓的口中,更在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川江号子扎根与底层人民的辛勤工作之中,是船工们的呐喊声。在“印象武隆”中川江号子气势雄厚、震撼人心,让观众陶醉其中。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在巴蜀大地上得到和谐的相处。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较之显得娴静温柔,扬琴的音色清丽婉转、悠扬动听,适合演奏活泼的乐曲。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客、普通百姓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惬意的聆听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放松和舒适。

三、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一)主要旅游资源评分

采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旅游资源的评价共100分,主要分为 “资源要素价值”(总共85分。其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总共15分。含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用期或使用范围5分)和“附加值”(分正分和负分,主要是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三个部分。

按照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对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其评分结果见表3。

由表3得出,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得分较高,其中观赏价值普遍得分高,但是知名度得分差异较大,完整性得分不高。

(二)旅游资源等级划分

采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对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如下表4所示。

由4表得出,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等级较高,旅游资源的品质优良,可开发程度高。

(三)旅游资源总体分析评价

重庆主城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等级较高,2个五级旅游资源、4个四级旅游资源、3个三级旅游资源。重庆主城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未达到应有效果,形象不突出,不完整,没有合理和可持续的的旅游开发体系。整体上还严重缺乏重视和保护,需要各方面的保护。

四、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加强文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新世纪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巨大的社会变化使得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岌岌可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重庆主城区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较之其他自然资源显得较低。所以需要重庆市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创造一个非遗文化与百姓生活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媒体宣传,举办走近非遗文化的体验和观摩,向人民群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和精神内涵。此外,还可以充分结合非遗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的关联,加深人民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度,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在重庆市内形成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二)突出巴渝特色,创建崭新形象

巴渝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但是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却不突出,在打造重庆旅游形象和口号时,加入文化元素。例如重庆的朝天门和瓷器口的码头文化,与川江号子是密不可分的。在重庆码头文化的宣传时,可加入川江号子的发展历史。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遗文化。重庆的麻辣火锅闻名全国,在火锅店中加入文化宣传栏,让人民了解火锅的由来和背后所产生的文化。因此可以在各方面打造重庆文化名牌。因此在未来的重庆旅游形象建设工作中,可融入具有巴渝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接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用心体验到巴渝雅俗共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整合市场优势,创新旅游形式

重庆主城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重视和认清市场需求,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 可打造新的旅游形式,让游客不仅游览和观赏景点,还可以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表演中去,切身体验和感受非遗文化,如游客在游览瓷器口古镇时,可以去茶楼聆听评书,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感受评书的嬉笑怒骂;另外游客可前往重庆市曲艺团里不仅可以欣赏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的表演,还可聆听部级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历程,感受文化的传承。此外,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时,应积极结合重庆周边的旅游资源,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线路。

(四)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文化产业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景区;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154-03

近年来,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周末游的重要场所之一。人们利用周末时间,去乡村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山山水水,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很多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古村落村貌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对于水域这一块,目前开发较好的景点还为数不多,尤其是在乡村就更少。

1 研究理论及方法

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002年,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2]。肖星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对旅游者的吸引向性、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3]。还有杨振之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以及旅游设施[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所有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和事物;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吸引游客前来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体[5]。

1.2 旅游Y源的分类方法 旅游资源分类是旅游资源评价的前期主要工作,只有在分类准确科学且适用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旅游理论研究的初期工作已经开始,伴随着旅游开发开发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因各自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在研究旅游资源时,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类方法是一项必要工作。

1.3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是为了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类后就是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实际的评价,这是分类的价值所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为了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来支撑,避免克服在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时的盲目性,是为了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程度和远景的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江景区位于六盘水市境内,距离六枝特区行政中心40km,六盘水市中心90km,301省道、水黄高速、六六高速、六镇高速、六毕高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景区的通达性和可入性。同时,景区的道路在不断扩建,改善了景区的交通位置,进而凸显景区的区位优势。景区源于司马迁史记“夜郎者,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江风景区包括:江景区、回龙溪景区和溪耳景区,面积约259km2,总共112个景区。1995年,被评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该区域平均海拔在600~2172m,这里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民族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文化悠久,是考古、观光、度假的理想圣地。

2.1.2 自然优势 研究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5℃,年均日照时间在1252h左右,降水量在1476mm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矿物储备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量达33亿t,理论储量为180亿t左右,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量达51亿m3。

2.2 社会经济状况 2016年,全区着力做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生态文明持久战和转型升级突围战,经济形势稳重有进、稳中向好。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13%。然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完成195.98亿元,同比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完成40.9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GDP完成33166元。2017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82.8亿元,同比增长13%,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7%、12.4%和16%。

3 江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就目前来说,我国相关学者在对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时,无论是专项旅游资源调查,还是区域性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依据是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本次六枝特区将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依据任然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表1、表2)。

根据《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相关规定,江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江景区的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比如: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夜郎文化以及优美的水域风光。

4 江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4.1 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目前,江景区已经开发的单体旅游项目有54项,在2016年,整个景区实现旅游收入90余万元,接待游客6000多人。还有在2017年的春节,整个景区到处充满节日的氛围,听山歌、品美食、看美景,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欣赏点。

4.2 资源特色鲜明 六枝特区是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导区,贵州省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处于毕节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和结合部,从而看出本地区的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整个江景区,所呈现的54个单体旅游项目中,红色旅游资源占30个,占比例为55.56%。虽然江景区给游客的直观感觉可能是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这一类型,但是整个景区的主色调是红色旅游。相关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有:古国、夜郎古国、梭戛长角苗风情、水落洞歪梳苗风情、寨、祭王寨、大补王寨、小补王寨、阿女寨、木城村;子王坟、摩岩石刻、古驿道、石驿站、古城墙、郎岱古镇、茅口古镇。

4.3 丰富江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 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和逐步改善革命圣地、陈列馆和纪念展览馆的内涵,将单一、传统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变为富有人性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示、活场景展示。景点场景的设计应利用声、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展示的信息,尽量再现当年的实际情境,适当考虑旅游者参与性的内容。提高展馆的趣味性,贴近旅游者的生活,激发旅游者的动手动脑热情,吸引旅游者参与,使旅游者更乐于接受红色旅游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一格的江红色旅游品牌。

4.4 突出生态资源,促进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以及原生态发展道路,是江景区旅游发展战略自始至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开发理念。柯江景区旅游发展的特色颇多,既有自然特色,又有人文特色(包括红色旅游、古遗址、古建筑等),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必须坚定信念,集中打造鲜明的大特色。对于江旅游来说,生态旅游是柯江旅游的最大特色和景区开发的主要目的。

5 结论

本研究对江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评价,江景区单体旅游资源共有54个,其中五级旅游资源有2个,四级4个,其中三级7个,二级6个,一级12个,未获等级旅游资源21个,分别占旅游资源总数的3.7%、7.4%、12.96%、22.22%、38.9%。同时,江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开发潜力大,资源特色鲜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总量大,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主题突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旅游 SWOT分析 发展对策 南京

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科技旅游是指与科技有关联,以科技过程或科技含量作为旅游吸引点的旅游产品和开发形式,形成集科普、生产与销售、观光、娱乐与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通过游览和观赏科技景点,达到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是科技旅游的初始目的,而通过了解和体验科技知识,达到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升华则是科技旅游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结果。科技旅游的类型主要分为自然科考游和人文科技旅游两大类,而人文科技旅游又包括工农业科技示范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馆、大学科研机构等主要旅游场所。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科技旅游经过多年发展,产品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科技场馆,闲暇时到科技场馆参观,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行科技知识充电,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国科技旅游发展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在一些大型的旅游城市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先后开发了多条科技旅游精品路线,如北京中关村率先于2000年推出“中关村科技旅游活动”,上海建成了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科学文化发达,科技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旅游活动虽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作为一个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快南京科技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行具体研究。

南京科技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条件分析

1.科技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要素,只有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存在,才能促成旅游活动的最终形成。作为历史名城和科教基地,南京的科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不管自然科技旅游资源还是人文科技旅游资源都存在很大的优势。如汤山猿人洞等具有世界级的科考价值,专题科技馆种类多样,选择余地很大,尤其拥有一大批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和专门性的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更加显得独特和珍贵。目前开通的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南京市博物院等科技旅游专线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2.分布范围广,可进入性良好。科技旅游资源分布范围较广,几乎遍布南京各个区县,尤其是科技馆和科研场所都分布在市中心及附近,地理位置明显,导向性好,且市内公交或旅游专线都能方便到达,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对外交通来讲,南京已经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科技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以本地游客为主,客源市场广阔。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旅游供求平衡的重要机制。因此具有广大的客源就成了发展一项旅游产品的必备条件。根据对南京的科技旅游游客的调查,85%的游客均来自南京本地,来自本省外市的只占8%,外省的占了7%,说明南京的科技旅游主要立足于南京当地市场。

从总人口来看,根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南京目前的常住人口总数为596万,而流动人口的总数为176万,两者相加,南京人口总数达到了772万。科技旅游立足南京,客源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其次,理论研究表明,中间型年龄结构的社会发展稳定,是社会发展最优的年龄构成,有利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南京人口年龄结构来看,预计南京市到2008年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80.36%。根据市场调查问卷显示,参加科技旅游的游客中,13—18岁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3%,25—45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34%,南京科技旅游形成了以青年为主的各个年龄阶段广泛参与的大众性旅游。

(二)劣势分析

1.产品资源开发程度不高。虽然南京的科技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一定劣势。南京各种类型的科技旅游产品虽都已经具备,但是很多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造成资源闲置或是没有充分开发利用,虽然资源优势比较好,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营的主要项目上重叠、模仿效应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对科技旅游的发展形成了障碍。

2.科技场馆的配套设施不足。旅游设施包括基础性设施和辅设施。基础设施一般指旅游“六要素”相关部门,而辅设施则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银行、供电、供水系统等等。两者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一地旅游设施的完整体系。一般来看,大型的科技场馆都要花3—5个小时才能游遍,所以各项旅游基本设施尤显必要。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在南京参加科技馆游的主要问题存在于配套设施的不足。以餐饮设施为例,被调查的游客大部分都是自带食品,占游客总数的82%,给游览尤其是参与性活动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旅游的基本生活设施不能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会流失客源。

3.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管理的体制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营销是否成功。而旅游资源多头管理的现状,在全国来说十分普遍,在南京也是如此。具体来说,南京市旅游场馆的实际管理部门既包括旅游部门,也包括园林、文物、宗教、城建等部门,因此这给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管理,以及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造成 了不小的困难。尤其是科技旅游这样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资源性质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旅游资源性质,大部分都带有科技考察、保护和珍藏的价值,根据不同类型隶属不同的机构管理,如高等院校的科研实验室等都归属所在学校,而一些自然科技旅游资源又归属当地部门直属管理。这样就对南京科技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造成了一定影响。

4.科技旅游专业人才紧缺。根据对南京科技旅游游客的感知调查,科技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讲解员的服务有一半以上感觉一般或者不满意。科技旅游本来就是一个以获取更多知识为目的的专项旅游,目前的科技旅游讲解员由于文化素质等背景原因不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服务技能,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传达给游客,游客自然无法得到旅游的最大满足。

(三)机遇分析

1.科技吸引力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将是发展经济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游客希望更新自己的知识,争取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希望在休闲时间里能够学到知识,科技旅游正能满足游人的这种需求。从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关于参与科技旅游的最大吸引力调查可以得到证实,要求获得知识和新奇探险的两项达到了68%,而基本层次上的观光游览只占了8%左右。

2.政府大力支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在教育发展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的促进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是目前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到科普、科教事业,出台各项鼓励政策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旅游作为一个集科技、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品,必将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南京市政府去年对科技旅游调查和规划工作进行了招标,将打造科技旅游产品正式列为重点工作项目。

3.顺应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有利于整个旅游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旅游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主要表现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发展,从静态旅游向动态旅游转变,变被动旅游为主动旅游。而南京的旅游产品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有的传统结构,老产品没有更新,新产品虽有所开发,但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致使这几年南京的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淡中求稳的状态。从2005年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情况汇报可以看出,旅游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强抓项目推进,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协调发展。这就为科技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

1.旅游产品多样化竞争。随着国内旅游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南京作为主要的旅游城市,目前在旅游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整合热”精彩纷呈。红色旅游、晚间旅游、“博爱之旅--宁镇扬旅游精品线路”等各类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有些发展多年,成为南京的主打旅游产品,比如中山陵、总统府等,是主要目的景点。而游客的整个旅游时间又是有限制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科技旅游的推进和发展,竞争必然很激烈。

2.科技旅游发展对周边城市带来的冲击。同类产品的竞争在目前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下越来越突出,竞争所带来的威胁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利用经济的发展推动高科技旅游已经广为旅游界接受并执行。南京地处长三角大旅游圈内,与苏州、上海等周边经济发达的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是科技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已经在这些城市抢先一步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上海,大型科技馆、博物馆游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在产业结构、产品规划方面都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对南京发展科技旅游造成一定的威胁。

3.科技本身更新换代快。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个转化过程将越来越快。科技旅游的主要载体科技资源必然也将受到更新速度的影响,一些产品的成本投入可能还没有回收效益,已经被更新的科技设备所淘汰,而这样的产品规模也不是在一朝一夕能改动完成的,游客参与科技旅游的目的却就是在于求新求异,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如何适应以及更好的利用这样一种快速的变化,将是对科技旅游的一个重大的挑战与威胁。

南京科技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科技旅游的发展定位

根据南京目前的科技旅游现状分析,结合国内科技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发挥南京的科技旅游发展巨大潜力,为今后南京旅游创优创牌,打造“科技南京”、“让科技旅游引领南京旅游新潮流”,使之发展成为南京旅游的主打产品,逐渐形成“北——中——南”三强鼎立之势,并使南京的科技旅游逐步赶上并超越北京、广州等科技旅游已经发展初具规模的城市。

(二)科技旅游的发展对策

1.增加产品吸引力。从产品整体角度来讲,南京科技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这就要求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活动项目必须多种多样,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服务设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比如自然科考游不仅要考虑知识性,也要从安全性与方便性等人性化服务角度考虑;科技场馆要提供给游客更多地参与性和体验性活动项目,增强其吸引力。

从产品更新与优化角度来看,科技旅游产品要跟上旅游市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尽可能快的更新换代。要深度挖掘产品内在价值,在产品设计上也要针对不同市场,设计精品路线,多类型共同投放市场,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的要求,吸引游客消费向纵深发展。对于目前已有的尤其是同类型的科技旅游产品如科技馆等需要进行总体规划,调整产品结构,形成各自特色,打造重点产品。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状况表明,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只有结合宏观调控的指导才能得到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南京政府部门要对相关的部门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督促各旅游部门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协调科研机构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关系,指导他们分工协作;制定促进科技旅游发展的税收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组织科技旅游协会,制定行业的评价标准;领导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研究科技旅游发展模式。

3.提高科技旅游场所接待能力。科技旅游经营单位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高校的科研实验室等,把它纳入科技旅游产品的一种就需要把其周边的环境和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大大提高,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把旅游与科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南京高校众多,要在高校旅游专业教育政策指导下,培训科技旅游专职人员,提高他们的科技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尤其是导游人员的解说词和起说明指示作用的标牌等等都要做到规范、科学。

4.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和无形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可能像其他产品一样直观地与旅游者得到沟通,宣传促销策略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树立产品形象和地位,所以旅游宣传促销更显必要。南京科技旅游的宣传促销策略,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科技旅游这个新产品,要利用广告、电视、宣传手册等不断强化科技旅游新理念,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通过制作旅游宣传片、演示记录、旅游指南等介绍南京科技旅游。其次,引入CI形象系统理念,建立科技旅游整体形象,开展专题科技旅游活动,不断巩固老客源,并挖掘潜在市场。最后,要加强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发展。南京旅行社众多,通过旅行社宣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建立科技旅游专业 网站,进行网上预定、网上销售,并在网上公布最新的科技旅游信息,促进科技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廷勇.浅论我国新兴旅游产业—科技旅游的开发[J].经济问题,2004(2)

2.张捷.科技与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4(3)

3.李跃军.试论浙东海滨黄金旅游线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2(2)

4.王素萍.对山西发展科技旅游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