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化和多样化,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科学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必须紧抓学校制度规章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科学的教育思想深化学生的思想内涵.然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思想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行为高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风范[1].所以,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高校都有开设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可是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况,也需要辅导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透过学生细微言行和举止的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手段科学疏导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杜绝心理疾病,对于紧急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辅导员需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科学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环节.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效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过程,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调节措施,预防和杜绝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到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科学应用.因此,从大学生入学起,辅导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由内到外的层层深化,若是一味的强调和实施强硬的规章制度,反而会触发学生的抵住心理;相反,柔性的管理方式更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所受到的管理也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柔性管理体制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体现的是学生心理变化的结果,学生心理活动也是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反映,心理健康问题是诱发学生错误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时刻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也可以组织问题辩论大会,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问题的陈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由于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以及便捷的网络环境,导致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思维和言行也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反应的只是近期的一个心理状况,所以,教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按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和严重病态心理者三个水平进行分类存档[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都是阶段性的、可调节的,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要通过正确的调节方式的可以有效改善的.另外,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当学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一个健康与非健康的临界值时,需要教师的密切观察和科学引导,使学生的心理水平向健康方向发展.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过程,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调节.

2科学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深度剖析行为根源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需要科学把握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明确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深度剖析学生的行为根源,才能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和疏导.教师既要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能敏锐地洞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科学把握诱发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学生的言行和举止,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3],所以,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专业的学生管理技能,还要具备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以便灵活准确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遏制学生心理疾病的迅速蔓延与恶化.近年来,高校暴力、高校违法犯罪事件频发,如典型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学生投毒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高校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家庭、社会和学校是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当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和就业等方面遭遇到挫折时,不同环境下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截然不同.家庭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汇聚一堂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心理状态也截然不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追求享乐,穿名牌衣服、使用名牌手机和电脑等,并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心理;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会产生嫉妒、自卑等心理,当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郁闷、焦虑等症状,久而久之,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开放化的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加便捷,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会对大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会被现实的物质、金钱所迷惑,进而不断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学校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遭遇到挫折时,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有的是由于在相处过程中,细小的个人矛盾不断被激化成大的校园暴力、校园犯罪案件;有的是由于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产生的病态心理,通过不良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从而造成恶劣的后果;有的是由于在学校恋爱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有的是在就业问题上因期望过高而遭遇到了挫折等等.针对以上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细心观察,主动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谈心、倾听等方式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给学生寻到科学的压力释放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自身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目标理想,科学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吸取社会上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强化个人道德素养;组织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力.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倡以预防为主,借助与专业的心理知识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杜预防和绝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时,高校要提前预晓,并采取科学的应急处理机制,防止事态的恶化以及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要积极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首先,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干预的前提是知晓,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监视过程中,一旦临近严重病态边缘,提前发出危机预警,此时,高校学生管理员就应该提高危机意识,采取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引入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心理调解,必要时借助药物的辅助,改善学生的.其次,实行责任划分制,对有心理问题出现恶化的学生,按照轻重程度分配给专门的教师进行长期性的心理辅导,实行“一对一”的专业疏导,并实时监控和记录心理健康状况变化[4].最后,科学优化学生管理体制,高校要加强辅导者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与学生的学生生活中,能凭借其专业的管理技能和坚实的心理健康知识,科学保障学生向德才兼备方向发展.

4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便捷疏导干预机制

心理咨询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是造成很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认为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情,所以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可以很好应对这一难题.公开化的、匿名性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在患有心理疾病初期就得到很好的调节和疏导,避免心理疾病的恶化,因为网络化咨询平台能有效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弥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碍于和教师直接面对面的表达所思所想的现象[5].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建设中,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的构建,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疏导渠道,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网络咨询平台能提供全天在线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止心理问题的拖延和恶化.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从内到外的全面配合,在实施以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能自觉遵规守纪.从“心”出发,将强硬的学生管理机制充分融入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的本质,有效实现学生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建华,向瑞伦.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杜晓达,吴云志.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7(03).

〔4〕谢智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实验探索[J].职业教育,2015(02).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作为身体健康的指标之一,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其表现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的身心潜力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作为一名积极的社会成员而存在。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辅导案例与实践,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智力正常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在解释认知的事物时,以事实为根据,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且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对他人的内心活动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不会误解他人的言行。

2.情绪平稳

情绪平稳就是一个人能够协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境保持良好,自我调控能力较强。心理健康的人总会保持乐观、愉快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遏制自己非理性的行为,在相关的领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3.自我接纳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优缺点做出客观评价和理性认识,对个人的情感和动机有一定的知觉,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要切合实际,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过于掩饰自己,刻意取悦于他人,要保持适度的自尊,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保持心理相对的平衡。

4.人际关系良好

与他人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乐意与他人交往,将自己融入不同的环境中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其中的乐趣和担忧。

5.热爱生活,独立自主

生活充满激情,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周围的事物持有独到的见解,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不盲目跟从别人,专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并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上进心。

6.健康的人格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三大要素,保持三大要素的动态平衡,协调各项心理机能健全发展,正确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度,使行动与目标相适应,认识与情感相协调,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焦虑症是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它的表现是忧心忡忡,紧张不安,集中注意力困难,对轻微的刺激就做出过度反应,逆反心理强。这种心理障碍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普遍,尤其是毕业班学生。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理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一般来说,过度的抑郁反应,会出现注意力不仅集中、记忆力衰退、精力减弱、头脑反应迟钝、晚上睡不好、爱发脾气和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出现了焦虑、担心和烦躁等不良情绪,看不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甚至有自伤、自杀行为。

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长期偏离正常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是由不适当的或是不成熟压力或者问题方式组成的,其人格在内容上和方式上都存在异常。所以人格障碍是一种病态的现象,通常表现为被动的生活取向,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对他人缺乏关心和同情,缺乏罪恶感和羞耻心。

4.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

5.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三、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开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条途径的健康教育影响形成一个最大的合力。我们要逐渐改变传统的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在平等、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范文第4篇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 need to constantly improve and perfect,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meas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将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发展标准,要求学校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变革,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前,只有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1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今,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人才成为了本世纪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对当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大学生择业、就业难的问题,各种负面的影响也逐渐出现,比如考试作弊和学术造假等,这对于学生自身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此外,负面因素还有缺乏自信,常常出现心理焦虑、盲目从众、懒惰、不求上进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很多不良情绪都会被忽视,以至于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W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是成人成才的重要机构,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从而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21世纪是人才型社会,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全面型人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重要内容,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仅仅依靠知识储备和能力还不够,还必须要具备乐观积极的心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的案件偶有发生,这项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和高度重视。这种现象给学生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秩序。当前社会已经对大学生的自杀事件给予了广泛的关注,高职院校是大学生的教育主体, 更加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校园和健康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谐校园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

1.3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健康的心理有助于缓解人际关系,调节人际冲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高职院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文化素质培养、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分析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建立起了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治疗门诊等,后来又出现了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观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其实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是相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2 高职院校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由于用人市场需求的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足够重视,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有些甚至是由某些学科的教师担任的,因此导致很多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并且关于心理咨询室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很好的完善,这就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其次,有些学生自身有很多心理障碍,但却排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变得很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在心理健康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他们的情况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

2.2 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却有很少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管理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顺理成章的就应该由思想品德教师来负责这门课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应一定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心理疾病并不是思想道德问题,心理健康治疗也不能等同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这是当前的教育者需要纠正的思想观念。

3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1 制定并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制度

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学生心理健康督察制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培训考核制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保障制度、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上岗制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奖惩制度,专门服务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组织管理工作,对培训队伍建设、心理咨询、教育保障等进行考核,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和自身的晋级、提拔、奖惩等有直接的联系,工作开展高效、清晰、透明。

3.2 加强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开展学生工作计划以及大型的工作例会,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置于这些工作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个院校和专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并整理成为健康教育周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建设一支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且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教育队伍,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发挥出整体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3 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并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由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交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将心理资讯平台设置到社团活动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学生要经常参加各种校外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将学生的交际范围扩大,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和社团活动共同组织交流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外出登山、骑自行车等等,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使他们培养了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进而提升了个人心理素养。

3.4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或工作,它跟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态给予专门的指导和帮助。各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教育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观念,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5 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活动

由知名专家、教授等组织的专题讲座,非常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此外心理健康教师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心理咨询窗口,广播站播报心理健康的文章,校园报创办健康周刊等,都是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学生通过接触这些文章或者咨询,丰富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心态。

3.6 开展贫困生特色心理服务活动

贫团大学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调查显示,他们的人际关系欠佳,因此高职院校要综合他们的具体状况构建一个完善的贫困上发展平台,以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这个平台可以将贫困生的优点展示给大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有助于他??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宿舍 宿舍管理 身心健康

高校学生宿舍是在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暴露出许多以前未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高校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新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供给制”,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落后、负担沉重的问题突出,但学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明确。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格局业已形成,宿舍管理作为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部分,已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认为学生宿舍已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去,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由宿舍管理部门负责。而在宿舍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宿舍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物业管理与服务,缺少人文关怀意识,聘请的绝大多数临时工文化素质较低,难以真正胜任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较大漏洞。一些同学沉迷电脑,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学间矛盾一触即发;一些同学谈恋爱同居,彻夜不归;有的同学带陌生人回宿舍过夜;还有同学不顾宿舍管理工作,私自使用电热毯或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大功率电器,导致宿舍起火或人员伤亡……高校宿舍管理的不到位,使得宿舍这一本应供学生休息、私密性较强的场所变成了公共场所,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而且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社会悲剧。做好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二、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大学生入校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他们大多数刚走出家门独立生活,各方面均比较脆弱,其身心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容易受环境影响,加上每个学生先天及后天的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复杂性、多面性的特点。而学生宿舍是高校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大学生课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在这种小范围的集体里,他们最广泛、最频繁地进行交际、交往,倾诉情感、交流思想,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吸引与排斥、碰撞,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圈子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具有不可控性,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健康的,有庸俗的。高校要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

1.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制定《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宿舍用电及网络管理办法》、《宿舍卫生管理制度》、《宿舍内务评分标准及奖惩办法》等规章,以宿舍管理为突破口,抓好学生行为养成和日常管理,将大学生在宿舍内的思想、行为表现与其综合测评成绩、评奖评优挂钩,将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实。赏罚分明,保证宿舍各项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2.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保证管理到位。

宿舍管理看似是对学生宿舍卫生、安全等的管理,实则还包括对人的管理,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宿舍管理体系的人员绝大多数缺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聘请的大多数临时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建设,配备专业的宿舍管理人员,通过举办宿舍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他们参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学生管理、教育有关会议提高其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

其次要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辛勤工作在学生第一线,担负着大量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开展宿舍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不少沿海地区的高校,博士、硕士教师不但必须兼职做辅导员,而且与学生同吃同住,掌握了学生日常生活的细微情况,有利于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这一点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学生辅导员去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高校要制定辅导员考核管理办法,将辅导员在学生宿舍的有关工作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调动其参与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是宿舍管理的主体,要把一批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学生放到学生干部工作岗位上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骨干的带头作用,以他们的威信和号召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健康向上、有序团结的良好氛围。

3.建设良好宿舍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宿舍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伴随着大学生性格、思想、认知的不断碰撞、磨合、融合,形成了一种极具凝聚力的宿舍文化。在高校里,有的宿舍文化融洽和谐,成员之间共同促进,有的宿舍全体考研成功,有的宿舍成员就业全都红火。与之相对比的是,有的宿舍松散、没有凝聚力,宿舍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症多发,宿舍成为了他们的噩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宿舍文化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养成良好的学风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以思想教育、道德规范、课外活动等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营造健康、融洽、高雅的宿舍文化氛围。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在对学生实行纪律、品德、卫生各方面进行监督管理时,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进行适度奖惩。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把班级乃至宿舍内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平时舍小我存大我,维护宿舍荣誉,学会合同协作,遇到同学有困难大家一起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样才能使宿舍内部洋溢着浓浓的友谊和温情,使同学们更愿意协同爱护“宿舍”乃至“班级”这个家,促进大家身心健康,各方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它不只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人员的任务,而且是整个学校的任务,只有整合各部门力量,常抓不懈,不断探索、改进、提高,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