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坚持 实践 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50-0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它与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有何区别?怎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不断探索,并作出科学的回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明确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际和正在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涵义的厘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没有给马克思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只是指出所创立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理论武器,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后来,列宁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正式定义,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以“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概念出现,但都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严格的界定。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经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基本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观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坚持运用它来分析和研究今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等等,都是基本原理。”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它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这里讲的世界观,主要是指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别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则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

第二层次为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是根据历史任务而提出的结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仅24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作序时就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因此,对马列著作中的重要观点和重要结论,要区别情况,不能盲目搬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结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等,这些重要结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些个别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预测,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们有可能变得不正确。恩格斯坚决反对把马克思的个别论点绝对化的做法,指出马克思提出这些论点只是把它们看做相对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坚持的和当做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么,无论马克思、列宁和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如果把个别观点普遍化,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结果只能导致实践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史一再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于第一层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于第二层次的一些重要观点,要坚持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对于第三层次的具体结论、具体观点,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凡是被实践证实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就要勇敢地否定。

二 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看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各国的具体情况、实践主题也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1.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而“一般的东西,总是要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单纯的一般存在物……一般和特殊是矛盾统一的,没有单纯的一般,也没有独立在一般之外的单纯的特殊。”任何抽象的理论都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在这种相结合中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依据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结合实际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在于承认社会历史的变化,敢于正视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把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获得崭新内容和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了实际,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态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甚至个别字句,否认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实质就在于,割裂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本质联系、用理论剪裁实际、用理论抹杀现实。尽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教条主义已没有多大的市场,但它仍然是束缚我们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敌。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在“坚持”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际工作领域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则,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会走向曲解甚至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定在人类实现的信念。同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反对那种以“坚持”为口号,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发展的错误态度。这种僵化的“坚持”,脱离了实际,脱离了时展的要求,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2.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首先要搞清楚解放思想是产生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前提。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只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产生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思想、新观点,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里程碑式的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的灿烂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使命。然而,由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因之,必须从提高教学整体认识、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一、问题的缘起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理论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时代使命。尽管当前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开展的与之相关的各项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从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尚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因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是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际工作者面前无法绕开的现实课题。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效益,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状态与实际结果同其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及其教育目标之间的重合程度[1]。高校不是一方孤立的净土,教育实践中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一名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当前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只停留在一般化的范畴、原理的层次,由此形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输的局面,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一堆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单一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遑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追求高尚人生价值的自觉信念。因之,只有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的一味灌输,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承载的神圣使命。

其次,知识化的教育理念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育人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砥砺个体全面发展、丰富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动力。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它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政治方向和提高自身德性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然而,囿于知识化教育理念的偏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并没有完全实现其“应然”的教育功能,突出表现是其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被遮蔽了。因为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固然能够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然而它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升华为内心信仰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来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两项基本功能,但我们必须明确: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育人是第一位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舍本逐末,颠倒了教育两项基本功能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再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创新能力不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存在的知识化教育倾向,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课堂讲授为唯一形式,缺乏灵活生动的多样性,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必然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并且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更难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因之,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功能价值、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举措

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的严峻现实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提高教学整体认识。成功的实践有赖于科学认识的正确指导。要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最大效益,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各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其一,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揭示出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表述所形成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2],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意义。为此,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必须保障其所需的基本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其二,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有清醒的认识,即一是如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其结果是将原本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干瘪的概念、原理的诠释;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对待,其结果是教学中存在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表象掩盖了实质问题的解决;其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对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使当代大学生的逻辑起点和历史高度远胜过上个世纪,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方式都具有自身鲜明特点[3],加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存在着多元化发展倾向。因之,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对象呈现的一系列特点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科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应改变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方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比如,针对由于西方对西藏拉萨“3·14”事件的歪曲报道以及北京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遭到无理干扰而激起全世界华人正义声讨的事实,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更需要激情/理性”的课堂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既对藏独分子的丑恶行径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又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更加准确的领悟。实地参观、生活实践调查等都可以用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有效手段。此外,根据教学实践需要,适时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前沿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再次,丰富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不可能囊括生活世界中新鲜活泼的所有生动事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活世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增强其时代感、生命感和立体感。教师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和世界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教学内容时,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我们发动学生广泛查阅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养之于医务人员的重要性,并撰写学习心得,从而使他们明确精湛的医技与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医务人员来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育人功能。

最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因之,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直接作用。只有具备一流水平的教师,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课程[4],因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系统中的活跃因素——教师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感染学生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知识结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就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由于现在的教材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德性和高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境界影响带动学生,激励他们养成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探析[J].学理论,2010,(8):121.

[2]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25.

[3]杨红,邱世绪.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26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范文第3篇

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如此,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规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不同学说流派可以异彩纷呈,不同主张观点可以百家争鸣,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核,规定了它的研究方向,也是推进它发展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离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也就谈不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谈不上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可以照抄照搬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启的是科学探索之门而不是真理的终结。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而实现发展的。前人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解决当代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前人得出的结论上止步不前。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党要带领全国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重大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只有以前人的理论成果作为研究的起点和指南,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才能分清什么是基本原理、什么是具体结论,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种种错误观点;才能有力地回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此,理论工作者应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按照中央的部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研究中,应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体性研究 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设立为一级学科后,内含科学定位、基本范畴、基本关系、基本特征、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成为有待深入研讨的重大问题。过去,学术界注重分块、分科、分阶段研究马克思主义;事实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其基础与前提理应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只有首先从一般层面、宏观角度切人马克思主义,继而全方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功能。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包含了严密的逻辑结构、丰富的思想内容,还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基于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最集中体现是三个“内在统一”上。

一、逻辑框架:三个基本层次的内在统一

张雷声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包括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整体性。这三个层次呈现出逐级展开的态势,映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用的教化。从逻辑框架而言,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但三者之间又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从理论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开设从实践上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功能的发挥铺开了具体路径。三者的“内在统一”遵循着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规律,实现宏观、中观与微观的统一,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设立二级学科成为必然。二级学科的设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二级学科的设立提出了基本要求:逻辑要严密,内容要完备。

首先,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备严密的逻辑: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回顾与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总结与展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梳理与剖析;从横向看,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有国外马克思主义,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次,包括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规律、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贯穿于二级学科中(有些应用于某个二级学科,有些应用于多个二级学科)。同时,二级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邓小平理论,就是一个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是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需要一定的有效载体,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设立则是有效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设立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赋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生命、生机与活力。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设立及学科整体性,容易陷入就“整体性”谈“整体性”,最终落到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空洞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六个二级学科,既有一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具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又有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有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有国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然,这种划分法也是相对的,其间有许多交叉之处),多样的载体更好地体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教育实践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阐释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客观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要阐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主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指导大学生的成才。

二、基本内容: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构成。由于这三部分分属于哲学、经济学、法学三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加之学科细化研究的趋势与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形式上注重分科而非整体。近年来,学界曾经对传统的“三大板块”提出过质疑,认为对其内容的划分应打破“板块”局限,以时代性与科学性作为标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基本原理/普遍真理(不受时空限制的真理)、具体结论/个别论断(受时空限制的真理)。不管怎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三大板块”界定的主流地位从来没有动摇,“两个层次”的划分正好对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事实上,正如顾钰民教授所言,“在学科划分中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不等于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没有进行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内在统一的。通常,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得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结论,这就体现三者的内在统一性,这就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实践场所,是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检验。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展开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最终目标。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自始至终就客观存在,只是当前更为明显突出“整体性”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统领范畴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并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指导性。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哲学着作中提出的很多概念,譬如物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市民社会、人的本质、创造历史的主体、社会的演进规律,等等,无不为社会的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应用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展开过程。譬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哲学中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的商品人手,从而剖析了资本主义整座大厦;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原理,批判了私有制是剥削制度的根源,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矛盾,从而为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最终目标,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构想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和费尔巴哈的“自然属性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三个着名的论断: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在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任何社会形态,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学科建设: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从不同侧重点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结构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六个二级学科之间又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与具体的结合、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世界与民族的结合、国外与国内的结合。

一方面,六个二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综合性研究,从主要内容上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既体现一个学科的深度,也体现了多学科的广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依据、理论框架、发展阶段、基本规律以及重大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理论与实践维度阐述了中国社会历史条件,重点强调中国革命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予以指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理论成果这一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从世界范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一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国外诸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如青年、老年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以及世界范围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中,六个二级学科缺一不可;同时,六个二级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实质就是加强“整体之整体”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范文第5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关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理论局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十讲》)。这本书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读物,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一个范本。

第一,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特别强调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十讲》的第一讲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由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十讲》的最后一讲特别指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和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中出现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不讲公德图私利,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下气力打牢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底,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第二,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充分揭示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哲学底蕴。《十讲》不是像一般哲学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地讲授哲学原理,而是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主要方面,比如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原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价值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我们实际工作的基本原则;等等。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态度。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包括哲学概念的推演,而且包括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并从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真谛。

第三,注重加强科学性与学术性结合、理论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提供了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优秀范本。近年来,编写并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书不能说少,但是真正让广大干部群众喜欢的不是很多,而《十讲》却给人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它力求用简洁质朴的话语讲深刻的道理,增强了可读性,方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阅读。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当年艾思奇写的《大众哲学》曾经开了先河。之后,通过《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更是树立了典范。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作出重要贡献。《十讲》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是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种新的尝试。这本书将哲学理论研究和哲学通俗读物写作结合起来,为在更高层次上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了榜样。

(据《光明日报》,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