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既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也有全面的交流与融合,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最终汇合成为中华民族,同时,这56个民族文化汇集成为特色中国风。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而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55个少数民族,它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体育文化结晶,集中体现了某一特定时期内某一特定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宗教、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少数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都受到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猛兽,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军事技能,而现在的少数民族武术则集健身、养生以及表演技艺功能于一体。总之,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惜的文化资源,更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民族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冲击,也面临着遗忘和失传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武术传承后继乏人、武术理论知识的流失等问题。因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项目,构建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改革创新的步伐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而作为中华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对抗性、娱乐性和欣赏性,从不同侧面可以观察到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差异,在少数民族地区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而是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体现,深蕴东方宗法礼教观念,重人伦、讲武德、注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崇尚养生、修性的健身功效,这就是历史赋予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少数民族的武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在受到各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经济生活、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已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武34术体系。从它们的表现形式上来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二大类:徒手和器械。徒手类即拳术,云南傣族的拳种最多,主要以象形拳为主,如孔雀拳、金鸡拳、喜鹊拳、象牙拳等;苗族武技在东部方言称“舞吉保”,有粘功拳、策手拳、占穴拳等;回族拳术内容丰富,有教门弹腿、查拳、通臂臂挂拳等。少数民族武术从技术体系上看,少数民族武术主要分为徒手技术、器械技术和远射技术三个主要部分。少数民族的武术器械繁多,有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其形状各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兵器,但弓和弩都是共同拥有的。

1.2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武术作为人类文化的原始积淀,由于各民族存在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程度的差异,使少数民族体育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形成、演进和发展,其本身受到特定地域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同时带有本民族文化基因的印迹。因此,少数民族武术的文化带有两种特征:民族性格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1)少数民族武术的民族性格特征。民族性格特征是一个民族武术文化的特殊烙印,在不同的民族武术中蕴含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民族特征。北方民族武术与南方民族武术所体现出的民族性格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如北方的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平原上,大多离不开草原和骏马,长期过着游牧、迁徙不定的生活,从而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慷慨、豪气等所独具的民族文化性格。因此形成了以骑马射箭、摔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内容,多表现为工架舒展、放长击远、豪迈奔放的技术风格。而南方少数民族诸如傣族、苗族、纳西族、土家族等,由于长期生活在丘陵、山地之间,复杂的地势,不便的交通,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勤劳勇敢、安身立命等独具的民族性格特征。因而,形成了以弓箭、短刀兵器等主要表现形式的武术内容,则南方少数民族的武术多注重防守,讲究防中有攻,动作紧凑的风格特点。(2)少数民族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所谓“北人善骑,南人善水”之说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状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民族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也体现出了各地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东枪西棍”“南拳北腿”“拳兴于齐”“剑起吴越”“北弓南弩”。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较为恶劣,人们为了保护本民族和自身的生存,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主角形成了与该民族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具有各民族气息的武术内容。例如,生活在西北高原、沙漠地区和内蒙古大草原的少数民族,这种生活环境下要求多弓马骑射,这部分地区的武术特点表现为少步下的近身短打的套路招式;而生活在山区和平原丘陵地带的少数民族,则要求以陆战及短兵为主的个人技术,因此这部分地区的武术表现着发达的近战和短兵器格斗技术风格。少数民族武术还受各地地域人文环境的影响,在节日礼俗、生活习惯、等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西南少数民族武术多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巫”“舞”“傩”往往是其武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遗留形式;土家族地区在现今广为流传的“十二埋伏拳”,是因为早先民们以狩猎为生,常用设卡捕猎的狩猎技术,从而演变成一种古老的拳术;云南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上的武术表演等,则带有浓郁的节日文化特色。

2影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2.1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国内现有的传承方式

少数民族武术与其它民族武术的传承方式一样,家族传承的历史是最长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很强,武术的传承一般在家族内世代相传,形成许多著名的武术世家,例如,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相继家族传承后,师徒传承逐渐呈现,但总体来说,武术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它的传承范围最广,其形式包括授徒和拜徒两种,师父在挑选徒弟时要看他们的武术基础以及武德情况,挑选条件非常严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向现代化方向成长,普及于学校,则出现了学校师生的传承方式。

2.2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国外现有的传承方式

如今部分少数民族武术也已走上国际,据目前来看,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有孔子学院,以及分布各地的武馆,这样,通过孔子学院和武馆传承中国武术,传播至国外。另外,现有的传承方式还有留学生武术人才的传承,积极培养留学生少数民族武术技能,从而构造国外武术传承体系。

2.3影响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2.3.1少数民族武术的门派种类繁多,推广力度不大在由于历史发展、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的差异,少数民族武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门派,创编了多种有着风格独特的套路与器械体系的拳术,但是如今的少数民族武术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推广工作开展不理想,使得许多经典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没有传承出来。门户之见严重造成了少数民族武术难以传承发展,各门派都有自己的门规,不允许本门弟子学习其他门派的武功,自门内武功也是绝不轻易传授给外人的,还有封建色彩的影响,“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磕头拜师才予真传”等。另外,本门师傅在教授徒弟时都会“留一手”,并不会倾囊相授,导致很少的人掌握一些规律性或武术精妙之处,长久以来,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武术因失去继承人逐渐失传了。2.3.2少数民族武术的理论不完备早先武师们的武功传授方法多以“口传身授”为主,传授武功只对本门、本派的弟子传授,因此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十分稀少,在后人整理民族传统武术的理论资料时,缺少了可供参考的相关书籍,则导致少数民族武术的理论体系不完备。有些少数民族武术理论书籍中语句深刻,要有很高的悟性才能理解,一旦理解不了,就会导致练习错误。另外,少数民族武术在理论以及技能方面还不够新颖,还需加强创新。2.3.3缺乏少数民族武术比赛活动现如今,如果一个体育项目能进入奥运会,那么这项体育运动就能在体育界中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有足够的比赛,通过比赛形式的宣传,少数民族武术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现在从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全国性或地区性开展少数民族武术比赛活动的寥寥无几,即使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也就可以看到几个拳种出现在比赛中,并没针对于各少数民族武术展示或者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大型运动会。在社会中,更是很少见的少数民族武术的练习者,也缺乏其特色聚集展示的活动。2.3.4缺乏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保护如今,政府比较重视竞技武术的发展,却轻视了各种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因而少数民族武术在政策和资金上没有得到优厚的待遇和充分的保护,使得很多武术项目已经濒临灭绝。另外,政府对少数民族武术项目的宣传、推广与保护力度非常薄弱,没有积极挖掘、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人,使得许多传承人基本生活的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社会中得不到重视,且传统的传承人基本都是年事已高的人,这样让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只能随着他们的逝世而消失。

3改善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受到现代生活制度的冲击,传统武术受到一定的影响,慢慢发生改变,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它必须要获得社会的认可,才会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

3.1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政策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普及少不了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政策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起了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提高对少数民族武术的重视程度,制定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发展的政策,加强有益于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传播的权利。一方面,可以加强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对传承人发展的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提供资金的支持,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展览、表演活动与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更好地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3.2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社会组织的建设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武术俱乐部、社区武术以及武术馆的建设,是传承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人群进行了专业化的武术教育及广泛的认识少数民族武术。通过专家访谈可以了解到,现如今市场上的武术俱乐部、武术馆并没有获得很广的开办,社区武术的建立虽较多,但没有专业的指导人员辅导,这对于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武术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要扩大武术俱乐部及武术馆的建设,充分调动民间传承的力量,通过传承人个人开设武术俱乐部、武术馆的方式来进行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推进少数民族武术市场化,并且消费价格要切合实际符合大众们的经济水平。同时,政府机构也应该配套出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使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人充分发挥出个人的影响力和主观能动力,保持原真的民族武术特色。对于社区武术,要建立起固定的活动场地,配有专业人员来指导,这就要让当地体育局聘请专业的少数民族武术教练和武术顾问,在规定的时间来开展少数民族武术的教授和指导工作,让居民们能够直接接触原真的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武术风格,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享受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

3.3促进少数民族武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开展

强化武术教育,植入“尚武精神”,这不仅是提高国民体质的途径,也是增强国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传承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最佳途径:将少数民族武术根植于学校。第一,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校园硬件建设的亮点,同时可以将“民族性、传承性、综合性、创新性”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关于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特色的活动。第二,在学校中成立校武术队,选拔爱好并具各武术运动天赋的学生,把民间的拳师请进学校,利用课余时专项培养武术后背人才。第三,学校要利用专业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认知和社会认同,在校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知识结合着其他教育活动向学生普及,同时引入丰富的网络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发现与培养具有武术天赋的传承人,为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3.4加快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改革创新的步伐

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是蕴含着传统的记忆,但是也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宗教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这样会阻碍少数民族武术传承发展与传承。我们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建设,摒弃原来宗教封建消极的影响因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传承少数民族武术,积极地开发少数民族武术项目,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的挖掘和整合工作,达到各民族武术文化的资源共享,并加快对其改革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要多元化发展,让人们多方面地去了解各少数民族武术,进而接受和学习各种武术。首先,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就是对现有文化局限性的自觉突破与超越;在内容上,我们应当对武术进行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传统武术中的“经典”套路与动作进行融合创新,创造出符合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群众武术不同层次需要的文化样式,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又要体现出时代性特征。在形式上,在尊重表现技击为核心的前提下,运动技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尽情发挥。其次,制定好完善的武术赛制,尤其要增加针对于各种少数民族武术的表演赛事,将少数民族悠久的传统武术文化与当今的竞技体育有机的融合起来,从而扩大少数民族武术的影响力,与世界闻名相互融合。

3.5促进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

中国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元素,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让武术文化走出去,传播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的精华,是实现我国民族精神的凝聚,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和媒体传播迅速发展,在网络软件上,以及街头海报、电子荧屏等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进行包装宣传,开放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人的培训和深造,通过政府经费支持让传承人出国宣传,促进少数民族武术走出国门遍及世界的传播。中国的快速崛起,提升了孔子学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优势空间,孔子学院可以推动中外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孔子学院在国际上推广少数民族起到了窗口作用,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融进孔子学院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使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与推广。

4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的象征与文化的缩影。如今时代下,中华武术正在走上坡路,是发扬少数民族武术传统价值以及传播武术精神的最佳时机,积极广泛挖掘少数民族武术,将其创新、宣传、传承、推广。注重武术教育,加强保护政策,发挥政府力量,将少数民武术文化推进校园,推进社会活动中,普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知识,培养传承人;利用媒介资源,加以宣传,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将其优秀元素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让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走向世界;强化武术交流,促进武术文化创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特色内涵与原始风貌,同时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其挖掘整理工作,丰富传承与发展途径,对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还要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以及真正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延庆,方征,王晓芳.从回族武术文化现象透析我国少数民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92-95.

[2]刘尧峰.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述评[J].搏击•武术科学,2015(11):23-25.

[3]刘尧峰,蔡仲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探微[J].贵州民族研究,2014(166):217-220.

[4]房斌.少数民族武术的形成与发展[J].枣庄师专学报,2000(5):94-96.

[5]郑洁莹.丽江纳西族东巴武术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4.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研究背景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究已逐步成为民族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学者也从多学科角度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吴志平,钟宁,刘雪松等人认为竞技性和民族性是传统民族体育的鲜明特征;(2)陈青认为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趋势;(3)崔凤祥等分析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案,刘媛认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民族体育的继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赵苏慈衔民族传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有机构成。(4)陈振勇认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承和保护。

国外体育项目的发展主要以学校体育为平台。泰国的泰拳、韩国的跆拳道与韩国传统民族舞蹈均列入相应国家高校必修课程,日本的柔道也是日本学校体育的重点项目。俄罗斯的高校教学大纲中,民族舞蹈、摔跤和滑雪占较大比重。日本将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强国、强民、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传统民族体育的研究,有很明显的与教育系统结合的趋势,而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以及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传承,可以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为高校体育发展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对河北省少数民族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均具有战略意义。

二、实证研究

研究教育系统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具有重大意义,而体育文化正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这两大文件的政策文件的颁布,为高校系统更好的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本研究选取河北承德的高校系统为调研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系统中的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达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教育平台进行更好传承的目的。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1日6月1日,共收回有效问卷275份。本研究可以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为高校体育发展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对河北省少数民族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样本分析

样本中,男生比重为27.27%,女生比重为72.73%;汉族学生占样本总数的79.09%;一年级学生比重为61.82%,二年级学生比重为21.82%,样本以低年级学生居多;为受调查者中12.73%的学生入学前的居住地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少数民族自治区/县;56.36%的受访者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频次为1-3次/年;63.64%的受访者每次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为30 分钟以下;43.64%受访者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段是课外活动,32.73%是体育课,高校体育课有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力度比较小;获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主要途径以书本杂志(56.36%)、传播媒体为主(49.09%)(图1);受访者关于“今后对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打算”一题,50.91%的人打算“增加时间和次数”,40%的人打算保持现状,1.82%的人打算“减少次数与时间或者停止活动”。受访者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最感兴趣的是“主要竞赛规则与竞赛方法”,其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再次是“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民俗风情”;受访者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弘扬民族精神、增进交往、消遣娱乐、丰富生活。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消费内容主要是购买运动服装、观看比赛或表演的门票(图2)。

(二)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种功能,休闲娱乐性、强身健体、知识传播等,是当代体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学生表示喜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图3),承德的高校中,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少数民族体育课程,但因为各种因素限制,开设的面不够广,层次不够深。下面分析限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开展的影响因素。

问卷中关于影响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共列出了12个选项,发现影响学生参与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无人指导(56.36%)”,其次是缺乏练习伙伴(36.36%)、学习任务重(36.36%)、缺乏民族体育知识(36.36%)(图4)。由此可见,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在体育课上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解决无人指导的问题,又可以解决缺乏练习伙伴、缺乏民族体育知识的问题,同时,一定的w育活动也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对策

为了达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教育平台进行更好传承,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担负起应该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成熟的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加入日常教学,如浓郁蒙古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打布鲁,即了起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2.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库,促进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让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由来及意义;同时在学校组织开展相关比赛和表演项目,调动学生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的群团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向更多的群体传播和发扬。

3.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班容量的控制,尽量采取小班实践教学。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一般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教师示范后学生们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小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练习频率,也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和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加教学的实践性。

4.建立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团。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组织部门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可以使更多的没有选这类体育课程的同学有一个了解和参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机会。体育职能部门可以派有这方面专长的教师到社团去指导和辅导学生,水平高一点的项目还可以组织运动队,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也可以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级别的一些大型活动,为校园的特色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

在讨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时,如果以现代都市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为标准,那么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基本要素带有更加浓厚的原始色彩,也就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了。但是如果跳出现代都市社区教育的基本范式,不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则会发现它和西方早期的社区教育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在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上,是一种全民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活动。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一带,且以农村为主。受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相对落后,以村寨为轴心的生活空间相对闭塞。因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村寨为单位,以家族、部落为纽带的较为原始的或是自然状态下的民族村寨教育,与由政府牵头组织施教的都市社区教育相比,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基本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教育内容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为强化下一代民族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都把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叶忠海在《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内容作了如下的分类:第一类是民俗教育,包括物质、社会及精神民俗在内的教育;第二类是生产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农耕、狩猎、采集、捕鱼及手工技艺等传授;第三类是宗教教育,在少数民族中,并非全是玄虚、迷信的成分,也包含了一些早期人类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比如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从教育功能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主要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即文化传承功能。为了维护古老的社会习俗,规范社区内成员的行为举止,必须通过社区教育传授传统知识体系,强化传统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民族或社区个体得以生存,群体得以延续的需要。第三,从教育组织形式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第四,从教育手段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通过家庭祖传、师傅带徒等一对一方式或是民间习俗、礼仪、节日、宗教活动等一对多方式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来实现文化传承的。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内在逻辑

(一)传统教育传承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

教育一直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育传承模式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传统的教育传承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代文化传承的需要。因而,这也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模式的探索与推广提供了契机。

1.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模式———“家庭传承”面临现实冲击现代市场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蔓延不仅催化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也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以传统生产方式获得的收入,而更多地选择走出相对封闭的村寨,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由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留守儿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为了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家庭的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孩子因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熏染和父母文化行为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

2.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针对全民性的教育活动,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着关键的作用,但这种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针对官方认可的主流文化或是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汉族文化而言的。尤其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大多取材于主流文化,而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那些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却很少被人们重视,也很难融入主流文化,因而被囿于偏僻的农村乡间,更是很少登入学校这“大雅之堂”。于是在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本已获得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再得到强化与发展,而日趋淡化。由此“,文化断层”现象便理所当然地出现在学校教育中,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得不到强化,传承后继无人。

3.社区教育能够补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的不足

无论何种文化,都是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为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家庭、社区、村寨为基础环境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在文化上的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是依赖于特定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其传承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如果只是在学校教育中一味的讲授,而不接触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文化事例,就很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传承流于形式的现象。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它一开始就把文化的传承教育同生产生活、风俗仪式及休闲娱乐等连接起来,符合社区成员的发展需要、资质协调社区内外的支援、灵活多样的文化内容使社区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舞台”。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协调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间的冲突,很好地补充现代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优势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 不仅在于应对外在环境变迁的压力做出的传承路径选择,更在于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相通性。与现代意义上的都市社区教育相比,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民间习俗、礼仪、节日、宗教等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的,而传统文化活动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正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也赋予了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浓厚的民族文化特性。

1.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自发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处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带。深受历史、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设施难以保障的前提下,作为上层建筑层面的教育事业,除了官方提供的学校教育外,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几乎不存在。因此,就当前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教育现状而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自发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社区教育,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

2.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人类物种生命的延续是靠个体完成的,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的延续是依靠民族整体传承实现的”。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广大民众。因此,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文化的“草根性”,其传承人应是那些最具民族乡土气息的广大民众。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诉求与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特性不谋而合。因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通过礼仪、节日、宗教、丧葬等多样化的形式,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对社区内的全体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目的在于确立并强化社区成员民族文化意识,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从组织形式上来看,集中体现出“全民性”的特点;从教育目标上来看,主要在于通过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强化民族认同,增加民族凝聚力。

(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意义

1.在选择、创新的基础上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与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博弈形成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植根于这个民族体内的精神内核。党和政府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强调:“要正确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并非是全盘接受,也不是丝毫不变的代际间复制,而是在选择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基本元素的传承。少数民族社区教育除其所有特殊性,就其本质而言,终归是一种教育,而教育对文化最为基本的功能就在于文化的选择与创新。

2.有利于实现文化代际间的传承

希尔斯认为:“至少需要经历三代人两次延传,文化才可以成为传统”。由此可知,代际间的传承对于文化的繁衍尤为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世代之间的隔阂。在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传统的家庭结构、生产方式土崩瓦解,“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代际间信息的交流。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内附于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为社区内所有成员代际间的充分接触、交流创造了时间、空间上的可能。因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愈合现代化冲击带来的文化传承创伤,增加年青一代接触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3.有利于服务民族经济的发展

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它要求一种与这个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民族精神,那么这种经济就不会发展;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与这种伦理道德相一致,那么它将兴盛起来”。这是对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间的互动需求所做的最为精辟的阐释。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可以保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同时也可以培养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本土人才,在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上起到桥梁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现代反思

(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原则

1.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避免的。随着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多元文化间的交流越加频繁,每一个民族都将会面临一场现代化冲击下的文化重构,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性之间做出恰到好处的选择。这种重构性的变革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展的需要。一方面,“原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前提,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另一方面,必须要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传承也并非是原模原样、丝毫不动的延续。只有结合时代的要求,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代文化性和谐,才能源远流长,焕发活力。因此,承担着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任的社区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社区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也要主动的融入主流文化,加强现代科学知识和系统人文精神教育,通过社区教育的手段实现现代性与传统性间的平衡,即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

2.民间性与政府性相结合的原则

必须承认目前有些地方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民族村寨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不成熟的社区教育。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完善基本教育设施,结合现代教育手段逐渐实现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这不仅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自身持续、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需要。在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面积濒危的态势下,更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要适当引入政府行为,加快实现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现代化。同时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开展系统的政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其他文化保护机构的合作路径。

3.自发性与规划性相结合的原则

自发性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内在属性,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就不具备组织、规划性。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统筹规划”“、长远计划”必将成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只有让源自民间的自发性与来自政府的计划性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确保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既能反映少数民族的特色与意愿,又能在现代化的传承过程中不失其原真性。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路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发展要置身于少数民族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构建大背景下,统筹兼顾,既要肩负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任,也要为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1.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目标

在实施社区教育之前,要高瞻远瞩规划好社区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社区教育本身的目的以及社区教育本身之外的目的。目标之一:发展农村多元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社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层面,它的发展必须以民族经济为支撑。一方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发展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实情;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要把服务社区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功能,结合当前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民族社区多元经济发展。目标之二:提升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这是社区教育本身目的所在。随着民族社区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可能,社区教育要致力于提升个体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有效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社区成员归属感及认同感。目标之三: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这是社区经济及社区内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优势,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

2.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主体

“以乡镇、村寨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社区民间社团的参与力和社区成员的主体力”。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迁,现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村寨型教育模式之外,还包括了民族城镇中的以街道为主体的地域型教育模式,以民族社区内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教育模式,以及以社会为主体的社区学院为实体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的管理体系已不是过去自由、粗放型的乡规民约下的村寨自治,也不是强加政府行为并全权负责的单一主体管理,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管理趋势,参与的主体也更加趋于大众化、社会化。

3.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方面,文化遗产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特定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因此,为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领域也应纳入社区教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现代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社区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结合当前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开展以下几类教育培训。其一是生产生活技能培训,诸如竹编、木雕、蜡染、刺绣等技艺培训。此外,还可根据社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导游、餐饮服务的培训。其二是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考虑到许多少数民族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甚至不乏原始农业阶段,要加大力度推广现代农业科教教育。这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的经济基础。其三是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自然生态环境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对社区成员进行自然生态观教育,强化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切实巩固民族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其四,除以上之外,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还应包括扫盲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及妇女生育保健教育。

4.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手段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传承 保护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民族众多、文化富集的共生地带,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琳琅满目、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研究发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 559项,数量之大,内容之广,堪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观园”。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等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古老、多样、质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从制定规划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其彰显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之光与生命活力的同时,难免带有自然经济与封建意识的历史印记。因此,要用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理论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进行挖掘、改造和提高,以多元学科理论为基础,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第一,政府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系统的清查和科学论证,弄清传统体育的现状和分布情况,按“分类分层”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总体保护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组织实施,现存项目可以直接进行保护,濒危项目要先抢救后保护,消失项目要查阅历史相关资料存档。特色项目要针对性的制定单项保护规划,并积极申报省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制定传承人培养规划,健全传统体育资格认定制度和传承人的待遇保障机制,提高传承人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水平,在传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注重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使两者和谐共融,互动发展。

2 从学校教育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衍生于宗教、传统节庆、婚俗和丧葬等活动,经过无数次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健身、娱乐、审美和教育等特征,可以与现代竞技体育和谐共融,互为发展,除了具备竞技体育一般特征之外,还具备自身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质,其功能的多样性和宽泛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符合现代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对下一代进行儒化教育的最佳场所场所,应该毫不犹豫地担负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都十分重视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已经逐渐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形式,如改良后的蹴球、秋千、民族健身操、射弩、板鞋、陀螺、抢花炮和高脚竞速等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规律,挖掘、整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当地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编写适合民族地区学校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体育经费短缺,体育设施匮乏的困难,还能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后继有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3 从全民健身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随着云南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追求健康已经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根据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将一些民族特色鲜明、锻炼方式便捷、健身效果明显、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和推广,使之成为全面健身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云南作为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与经济发展地区相比相对比较落后,体育活动场馆和器材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挖掘、整理、创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之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媒体宣传,不断提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增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和优势,进而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4从产业开发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全球化作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带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得以生存和推广,就应当积极探索和培育其产业化途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挖掘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可以从传媒、旅游、竞技、文化产品等方面探索其产业化发展路径。丰富传媒题材,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打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精品,尤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制定出别具一格的传统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创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承传。

5 结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原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破坏,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难题,部分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处于濒危的困境。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引起相应的重视,立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视角,在引导民族进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问题,努力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具有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技术简单易学等特征,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施与开展,能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并且符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实际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作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获奖队进行奖励。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异常精彩和悦目,在约二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认可各族群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或本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

 

再次,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第四,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

 

鉴此,云南不少学校尝试性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课程资源的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中来,让广大学生在健身娱乐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都是有益的,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形成了教育的区域特色的同时也弘扬、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契机,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在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加强、继续努力和继续深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