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范文第1篇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与普通的小区物业管理有很大的差别,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高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和教师群体,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在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切实承担起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义务。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基本上是由高校后勤集团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的,其工作人员主要是学校派遣的分流人员以及聘请的一些临时工。近年来,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其社会化改革也取得积极有效的成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规模普遍扩大,认识增多,各项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内容也不断的增多。此外,不断扩充规模的高校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专门进行物业管理的企业逐渐向高校渗透,并且将高校看做是一个具有广阔潜力的开发市场,这就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相应地对于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挑战。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与普通的社会企业管理一样,都必须不断地实现管理和经营的市场专业化、合理化和规范化,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市场的规范运作,提供周到而细致的服务,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又与普通社会其他类型的物业管理不同,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不仅具有普通物业管理的职能,还必须实现服务的教育性和功能性结合。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必须在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供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教育性的功能,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质量功能与高校的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相结合。此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非常集中并且流动性也非常大,各种物业的使用频率高,这些特点都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必须加强对这些特点的重视。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发现和研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只有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改革,从而提升物业管理质量。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体制还在探索之中,其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还不够完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虽然相应地设置了物业管理机构,但是受到学校各项行政指令的影响和束缚,在悠长服务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管理机制滞后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缺乏先进有效的管理机制,就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缺乏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这样难以保证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正是由于其缺乏优秀先进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完善,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难以实现与专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接轨,难以达到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专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 

2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管理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都是由学校进行负责的,一些校内的教职工缺乏对于高校物业管理的正确认识,对于物业管理公司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行为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使用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有偿服务。另外,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也存在着理念问题,他们认为高校物业管理就是一个铁饭碗,自己不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服务,而是别人来叫自己去服务,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更没有形成经营管理的理念,抱着这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去工作,难以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 

3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高校各个部门的分流人员,他们缺乏系统的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更缺乏各种物业管理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不会积极主动的提供服务,而是被动的提供服务,服务质量低下。另外,很大一部分的物业管理值班员和保洁员都是社会上招聘的老年化民工,自身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上岗之前也没有系统的培训,这样就会难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4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实现市场化与企业化经营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的费用主要是由学校拨款,物业管理公司难以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盈利能力低下,造血功能缺乏,难以实现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低下,难以达到广大师生的要求,广大师生对于物业管理的有偿服务存在疑惑;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群体没有切实转变观念,还没有从传统的福利性服务理念向有偿服务性的理念转变,不愿意为物业服务支付费用。 

四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是以往的高校总务处转化而成立的,其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切实地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实现整个物业管理公司由上自下的系统的物业管理培训。在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物业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对于选聘员工方面也必须严格把关,有针对性地聘用一些拥有物业管理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年轻有朝气的人员。只有切实地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物业管理队伍,才能够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增强物业管理水平和自负盈亏的能力。 

2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优秀的物业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都包含在管理制度当中。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就必须从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上着手,不断地加强各项物业管理规章制度的简历,并且严格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在贯彻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时,应该自觉地接受学校的监督,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加强与被服务对象的广大师生的交流,积极争取师生的配合与支持,并且发现自己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各种日信息的反馈和收集,不断更新和完善物业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3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水平与服务质量与市场上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水平和服务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受到来自市场上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的挑战。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后勤管理公司必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有选择地进行部分市场的开放,让社会上一些专业的、优秀的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入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行列中来。这样,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就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革新物业管理方式和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服务质量,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是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的动力。 

总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功能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显现出来,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和高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高校物业管理在其管理的方式、管理的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方面实现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各种设施的增多,对后勤物业管理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来自市场化和专业化,而挑战则是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经营和管理的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 

参考文献 

[1]熊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2]赵蕾.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华章,2011(17). 

[3]张京.加强现阶段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物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管理

一、建设高校物业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导致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物业服务面积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是管理任务的增加、管理难度的加大,这必然会牵扯高校在教学科研等主要工作的精力。而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物业社会化指出一条新路。首先社会化服务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提供服务、解决问题。高校师生是高知群体,具有互联网使用意识和技能,当需要物业服务时,他们能及时通过网络平台与物业服务部门沟通,而在另一端的信息接收者——物业单位也能及时了解详细情况,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带来的工作效率的低下。其次社会化服务平台能够节约物业管理的成本。通过物业平台的沟通功能,使消费群体——高校师生能够点对点的找到相关责任人,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进而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最后社会化服务平台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全面的信息,帮助加强物业管理。通过对后台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够得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如:故障率最多的设备,快递收发最频繁的地点,学生购买行为最密集的时间等。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加强设备的维护、设置自助快递终端的规模、增强销售网点的针对性。

二、高校物业社会化的含义

高校物业管理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物业管理,其服务对象是高校全体师生并对高校物资财产的维护和管理,服务群体成员关系密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为一致的工作生活习惯。这就决定了物业管理服务特点鲜明。首先高校物业社会化要具有服务功能。通过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良好的物业环境,高效的物业效率,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保障,这是高校物业管理的中心和重点。其次高校物业社会化要具有育人功能。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对象,接受到的教育不仅来源于课堂,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激发对美的欣赏与追求。而物业管理人员在管理中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对学生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通过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劝导,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高校物业社会化还具有社会政治性。由于高校的社会地位特殊,受关注度较高,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物业单位的社会评价。是否能妥善处理与高校、师生的关系是高校物业社会化的难点。综合以上解释,可将高校物业社会化作以下界定“高校物业社会化,是将高校物业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高校现有的事业管理体系中的服务经营活动,从学校的职能中分离出来,建立由政府主导、高校参加、社会参与的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融入社会第三产业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而服务平台是包括线上、线下的综合平台,线上包括以公众号、APP等为形式的服务板块,如教学科研设备报修、宿舍报修、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等;线下包括快递终端、资源回收终端、服务体验终端等。还包括物业管理内部使用的维修设备采购及库存管理系统、远程监控系统、集中呼叫服务中心、大数据分析系统等网络技术软件。

三、高校物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当前,以东部高校为主体的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有些高等院校物业服务企业还建立了高等院校物业服务网站,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服务体系,经营模式和服务内容也较普通物业服务企业有所改进和拓展。但总体来说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物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人力资源薄弱。对于平台的技术维护和使用需要专业技术性强的人员,对于服务主体需要较高素质、较强服务意识的专门人才。而物业从业者没有正确看待师生群体的特殊性,往往抱着“替公家做事不用太认真”的态度,有的甚至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直接造成了物业公司跟师生乃至学校关系紧张。高校物业从业者无论从年龄、学历、素质等各方面和其他物业相比都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出高校环境育人的特殊性。其次,高校物业社会化盈利能力差。虽然高校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但作为高校物业社会化的主体——外包物业企业,不可能完全不考虑盈利能力。而目前多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都是来源于学校拨付的物业管理费和其他服务性收费。作为高校的物业工作,无论工作强度、工作难度都不比其他物业管理工作小,所以物业服务的支出额较大。这就造成了高校物业社会化进程缓慢。再次,高校物业社会化缺乏与高校实际情况的结合。高校物业社会化的前提是针对高校服务的物业,而目前为高校提供的所有物业服务都完全按照物业行业标准,对高校的特殊性考虑不足。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具有高校特色的物业服务还是按照既定标准管理,没有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管理,当然不能满足不同的功能性管理需求。同时,个别物业公司会以此为借口,降低服务质量,影响服务效果。最后,高校物业社会化监管难度大。高校物业社会化是通过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来实现的。高校物业服务千头万绪,涉及范围广、细节多,在合同里订立的时候不可能每个条款都极为详尽。这类商业合同一旦生效,是无法随时调整修改的。物业公司一旦在履约的的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趋势,在执行合同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在行业规范的指引下进行服务标准和服务人员的调整,高校面对这种企业内部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对策,这无疑会加大高校的监管难度。此外,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会出现一些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例如雇佣超龄或低龄劳动人员,不为员工购买职工保险等,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高校难免会被卷入其中。

四、高校物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的解决对策

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升服务人员素质。物业服务人员队伍结构和总体素质决定了物业社会化服务质量。首先,物业公司应按照高校的特殊性选拔具有文化素养、工作能力及相关经验的员工,并根据其经验、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将其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使其才尽其用,还能发挥在工作岗位的能动性。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使专业能力、工作阅历、年龄结构协调互补。针对整个物业队伍偏老化的问题,应采用老带新、新扶老、新老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新技术、旧观念、经验少的平衡。其次,利用校园优势聘请学者做专业服务培训,提升服务意识,掌握服务技巧。这既能达到提升服务人员素质的目的,也能沟通与服务对象——教师的关系。再次,对人员的考评也可使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采用网上投票和师生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开展,也可在网络平台开展优秀员工的评比,这样可以做到激励和监督的作用。2、开源节流,提供自愿消费型特色化服务。首先,在网络平台的建设中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进行开发和维护,通过设置维修设备采购及库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合理控制采购量、库存量,并根据数据分析出有形资产的提前维护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分析监控系统的数据,能准确了解人流量大的地点,及时布置人员维持秩序。高校物业的业主是教职工和在校大学生,均是高层次的知识人群,具有先进的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技术的最忠实的消费者。可以说,物业服务企业一手掌握了市场,一手拥有对了客源,同时掌握了买卖双方。关键就要看物业公司如何打造好服务产品实现盈利。比如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根据学校服务的项目,服务标准的要求,以及师生员工的消费层次,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3、高校、企业双向沟通,制定符合高校特色的服务监管标准。高校的日常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对于不同的物业单元承载的服务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这种性质的服务,就需要物业企业在高校专门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而高校也应成立专门的部门和物业企业及时对接、积极沟通,形成一套全面的、行之有效的、人性化服务标准。在合同中应明确权利与责任,防止权责不清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妨碍教学科研的有序进行。4、建立以高校为监管主体,采用多种考评方法的监管机制。正因为高校是物业服务的对象,因此要坚持高校为监管主体的中心不动摇,最终的评价和监管权归高校所有。但高校单方面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这就需要采用多种监管考评机制。首先,通过成立物业监管委员会,吸纳包括学生、教师、职能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不定期开展物业管理座谈会,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其次,通过网络平台、电话、物业反馈信箱等多种渠道收集广大师生的各种建议,定期汇总,合理必要的纳入物业服务监督考评标准中。也可通过网上报修等服务的反馈意见表所得分数,计入总体考评成绩中。最后,可以聘请物业协会的专家综合师生意见和物业企业的表现,给与指导。

参考文献:

[1]李连江主编,高校后勤社会化之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6年3月第一版第185页

[2]杜红霞,探讨高校物业社会化服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构建[J].高教学刊,2016年8期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物流管理;课程研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20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专业改革要切合国情,充分分析目前高校物流专业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高校发展之路。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太过广泛,学校的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要求,因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出现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当今国内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型知识结构设计的,注重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未能很好地与社会相衔接,所以重新开发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

建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是一种新型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联系了企业,促进了校企合作,了解了企业的工作用人要求;对于学校重新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专业培养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则[1]

21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课程开发必须切合社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充分与当地经济相联系,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全面优化

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做到内部课程体系协调一致,避免课程的重复开发。课程开发要有主次性,重点开发核心课程,合理开发支持课程和基础课程[2];合理协调学生技能、课程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综合发展。

23特色化

每个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满足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专业化人才。

3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专业课程设计工作,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就是指在一个大型的物流企业里,各个分部门、各个岗位日常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物流专业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物流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景设计五个环节[3]:

(1)学校要进入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职责和企业管理制度等,为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学校根据归纳出来的物流职业能力的复杂程度有效整合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归纳行动领域的内容。

(3)学校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物流专业的职业成长规律重新构建行为领域,将其转化为学习课程,重新设置课程内容。此外,学校根据物流专业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具体要求,结合职业的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归纳物流领域重要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分析岗位工作能力的属性和关联性,整合知识技能,达到“能力―课程”的开发目的,课程开发难度从易到难,合理排列物流课程教学顺序。

(4)合理规划设计物流专业教学情景和内容,采用情景式教学,以某一项产品、项目、服务或者功能为载体,真实反映物流活动整体工作流程,合理设计学习单元;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思维分解学习内容,借助某一真实企业为载体落实课程内容。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仓储配送技术专业课程中一共设置了普通货物仓储、冷藏货物仓储、危险品仓储、集装箱仓储、仓储型配送、流通性配送、加工型配送和综合型配送八个教学环节[4];每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由易到难,将每一个教学环节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学习子单元,详细设计教学教案、教学任务书、工作单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项目评价等,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物流管理专业有效课程开发策略

企业需求是物流专业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依据职业工作过程得以架构;高效物流专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关心学生的未来。

41重新构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必须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设置应该由浅及深、从概括到具体、由零散到系统。学校要灵活设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需求;将一个整体的学习板块划分成多个小的学习单元,难度系数由易到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科学配置、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42精心编排课程内容

学校要在满足企业需求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编制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采用比较学习法编排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编制课程遵循职业发展规律,结合真实的企业案例,有效反映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43科学设置学习情景

学校在设置学习情景之前必须理解每一个情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在学习多个典型工作过程中,采用比较学习法,逐渐掌握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工作过程,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学校完成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5]。情景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克服表象化的缺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职业信心和岗位迁移能力。

44合理选择课程载体

创建情景学习的载体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重要环节,载体是设置学习情景的根据,设计载体要充分考虑其可迁移性、代替性和操作性;可迁移性要求载体要注重质量,贴近生活,发生概率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备真实的教学案例;可代替性要求载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运用不同的载体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可操作性要求载体设计简单,方便教学使用;又要控制成本,凸显经济实用性。学校要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5结论

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精心编排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改革创新课程模式,专业培养要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实现高效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金丽,周朗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物流技术,2014(21):480-481,488

[2]任俊圣,陈玉婷高职院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56-57

[3]徐伟莲,贾世玲,秦志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2014(Z2):30-31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范文第4篇

一、当前高校物业管理的主要不足

1、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物业管理专业部门,并一般都建立了下属的保洁、绿化、综合服务、维修和保安等队伍,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队伍,但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2、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欠缺。大多数高校的物业管理队伍均是本校组建的,从人员组成、软硬件建设等方面与社会上有资质、正规的物业管理企业相比均有一定差距,加之,物业管理兴起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工作运作和行为不够规范,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3、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的物业管理制度按性质分为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物业辖区的管理制度。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

4、员工亟待技术培训。物业管理中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素质。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员工的培训极为必要。

5、投入不足。一方面,由于高校的物业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故工作量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物业建造档次(趋于智能化)的提高,对物业使用与管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技术的装备,包括自动消防、安防装置、集中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和集中管理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需逐步配备完善,专业化工具设备必不可少。目前各高校的物业管理经费主要是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

6、教职工住宅区的管理亟待规范。很多高校的教职工住宅原来都是福利分房,一般都建在校园范围内或附近。在住宅区对居民服务形式上,有的还具有一定的供给制和福利性的特点,物业管理费用价格还未完全与市场价接轨。再加上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经过合并、划转等重组改制,有关福利房的遗留问题多,使住宅区物业收费和改革难度加大。在这种状态下,高校的物业管理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成为学校很重的包袱。此外,在一些高校物业管理的对象复杂,除学生、在职教职工外,在住宅区还有退休职工、外来人员及其他人员,增大了管理服务的难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健全的管理体制,各项管理工作难以到位,从而导致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差。

7、物业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高校教学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维护、保洁标准要求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还较低,为学生、教师服务还不够全面周到。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小区治理许多工作还没有到位。

8、物业管理的人文品位、文化氛围需进一步提升。高校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除了有物业管理的共性,还有其特殊性,它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本文来源:文秘站 同样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的高校物业管理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客观上急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与高校改革与发展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平和模式,以此保障高校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二、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校物业管理是保证教学,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校园,延长物业使用寿命的一项极为重要工作。当前,急需做的工作是按照国家政策和行业标准,结合高校特点和实际,从整体上进行规范和改革,形成正规化、全方位管理服务格局。

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升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水平。重点是对高校物业管理队伍按照国家规定的物业 管理标准,结合实际,加强专业化建设。还可适当引进一些社会上的专业化管理企业到校区管理。

2、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首先是加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和宣传教育,每项管理和服务都有标准,让每一个员工对工作内容、流程,对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清清楚楚,对服务礼貌用语、服务禁语明明白白。其次,严格按规程标准运作,包括最基本的员工工作时仪态端正,穿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在服务态度方面要做到有礼貌,微笑服务等。第三,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持续改进服务规范,注意把握各类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接触的礼仪沟通和服务过程,达到规范的行为、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良好的信誉,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准。要主动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和全校师生监督,确保管理和服务质量。

3、加强制度建设。目前高校主管部门应制定高校系统的物业管理条例法规。为保证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还需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体系。建议引入iso9001:20__质量管理检查监督体系。

4、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依据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如对护卫员可进行准军事化训练、应急预案演练、考核标准的培训;对保洁员进行服务程序、服务标准和服务技巧的培训;对维修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礼仪服务和回访规范的培训;对教室服务人员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的培训等等,形成一个自我培训,自我开发人才机制,并逐步实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及管理水平。

5、加强投入,实现科技化。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建设,逐步完善自动消防、安防装置、集中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和集中管理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安装监控系统和公寓出入刷卡系统(或指模识别系统)等。装备专业化工具设备,如保洁方面的保洁车、清洗机、擦窗器等。同时要科学管理、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

6、做好教工住宅区的管理服务。高校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不能照搬社会上的物业管理模式,应按照专业标准,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精心运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力实行教学区与住宅区分开,自成系统,分别管理的模式,依靠学校的支持,住户的配合,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与服务。

根据大多数高校原住宅不具备规范的商品房基本条件的情况,对住宅区进行必要的改造,完善相应的设施。在物业管理模式上,根据各高校特点可采取自身管理队伍、招>:请记住我站域名/公司两种模式。前者比较适合历史悠久的老校区,后者适合原后勤职工队伍员工少,但管理又较薄弱的学校,或者是新的校区。

7、进一步拓展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仅要做好常规的环境卫生、秩序维护、设备维养等物业服务,还应做好具有高校特色的服务项目,如教学后勤保障和服务、学生特约服务、教育宣传活动等等,并随着学校发展的要求及师生的需求对这些项目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后勤保障如协调教室的分配使用、课桌椅的配备和调整、教学器具的管理和发放、特殊教室的管理和维护、运动场馆的管理等等。为师生服务方面,如为教师布置好教员休息室,准备好老师饮用水,准备好老师课后的洗手用品等;为学生提供专门饮水处等等。

在住宅区可拓展如装修、搬家、维修、家政、老幼托管等服务项目,开设服装加工店、粮油销售店等商业网点。通过拓展这些服务,广开资金来源,从而促进良性循环。

8、提升高校物业管理人文品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物业管理处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受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应服从于高校“教育育人”的大目标。因此,高校物业管理要强化“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物业服务与学校育人环境营造有机统一,先进的物业管理理念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完美结合,用良好的服务提升高校物业管理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品位,营造良好的有文化特色的高校物业管理氛围。

学校物业管理的难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问题;策略

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

1.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概述。传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由高校自身承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不断提升,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势在必行,但随之而来的巨大资金消耗(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让很多高校望而却步,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自1985年中央首次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社会化逐步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指导方向与奋斗目标。随着后勤社会化方针政策的相继提出,再加之各大高校的积极响应与配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种全新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管理的后勤保障体系悄然形成。在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政策引导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体系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与日俱增,服务质量日新月异,尤其是强力推动着高校办学模式转型,顺利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瓶颈。目前为止,诸多高校已基本完成了后勤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后勤物业管理任务转交给社会力量,并逐步形成了独立运营的市场化管理体系。同时,得益于社会力量强大的资金实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开始打破以往单一的安全保障、卫生服务、设备维护等基础功能,逐步延伸到更为人性化的校园美化、人文教育、信息化管理等方面。2.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2.1改革力度小。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识薄弱,从源头制约着改革力度。从表面上看,这些高校已顺应改革要求,后勤物业管理中融入了社会资源,但改革力度不尽人意,合作中高校与企业之间职能分配不明确,物业管理剥离不彻底,后勤实体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服务效率低下。去行政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获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需尝试放弃传统行政干预手段,将后勤物业管理交付社会企业独立运营,逐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2.2人员素质不一。企业提供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层次不齐,人力资源薄弱已成为制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利润为企业生存之根本,服务为企业发展之基石,部分企业难以在利润与服务质量之间做出平衡,导致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出现消极应付、甚至是居高临下的强制管理状况;另一方面,后勤物业管理团队成员素质良莠不齐,高学历人员分配不均衡,而高校作为馥郁书香飘满园的学术圣地,需要的是一支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管理团队。2.3经营理念与目标差异。由于高校与企业大相径庭的经营理念与目标,在合作中不可避免出现各种矛盾,如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规范化需求与收费标准之间的矛盾、后勤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不同意见的矛盾。高校与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其经营理念与目标千差万别,双方利益平衡点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重点。2.4监管难度大。市场化转型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任务转移到企业身上,而相比于高校内部管理,社会管理开放性更强,随之而来是巨大的监管压力。三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先后经历了后勤管理到后勤监管的角色转变,虽然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了高校转型所需的资金、人力资源等难题,但面对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一些高校后勤管理监管表现出力不从心、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同时发力,市场化转型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构建出职责分明、协调统一、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1.政府引导。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推出各项鼓励性方针政策,吸引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中,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地方政府牵头、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模式,因地制宜制定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服务合同等指导文件,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的规范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创新发展保驾护航。2.高校监管。作为我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肩负着更高的高等教育发展使命,而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为“双一流”高校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世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同样要重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体到高校本身,可从转变管理观念、强化监管力度两方面进行。2.1转变管理观念。高校管理层要意识到角色转变,高校与企业在物业管理中的关系,是需求方与提供方的关系,同时也是监督方与被监督方的关系。高校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管理观念,明确角色转变,逐步下放权限,才能构建出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2.2强化监管力度。作为后勤物业管理的监管主体,高校应积极探索出多元化监管机制,并成立物业管理监督委员会,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考核。为应对不断扩张的办学规模,高校一方面建设成立一支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监管新模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监管提供了便利,尤其是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的大面积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APP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物业监管可充分利用移动APP传播效率高、交互性强、覆盖面广、沟通便捷等优势,通过成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积极探索“互联网+物业监督服务”模式,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到高校物业监管中来。3.企业运营。企业作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提供方,其有责任和义务确保高校物业管理健康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对象为广大师生,因此管理中要坚持“立足学校、服务师生”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运营模式探索。3.1运营机制完善。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重在发挥激励功能。人才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留住人才,更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激励机制以员工需求为导向,需要管理者结合员工需求和心理特点,构建出物质与精神、短期与长期的激励机制,并配套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实现员工行为规范化,合力推进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进步;二是运营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改革,并结合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殊的服务对象,找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需求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平衡点,逐步探索出一条独立运营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供一体化高品质服务。3.2人才队伍培养。高校后勤管理特殊的服务对象,要求后勤集团结合校园与师生特点,有的放矢做出调整。企业与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企业文化如何能成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实现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有效沟通是推进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手段,而员工个人素养与知识水平是有效沟通的基本保障。作为后勤集团,应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后勤职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重点强化教育学、管理学知识,以提升沟通与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物业管理。3.3基础设施升级。通过资金投入,不断优化学习与生活环境。目前诸多高校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而设备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尚未得到改善。目前诸多高校开始尝试食堂升级,如引入智能结算系统打造智能食堂、采用各具特色的装修风格打造主题食堂等,在未来的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升级中,更多的会融入育人功能与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元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6):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