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灰度模型 人力资源 危险预警模式

所谓灰度,是指现实世界中无法精确划分关系,但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事物,其关系不是简单的合取和析取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灰度。在企业的运行过程当中,诸多的因素就是这种有一定灰度的关系,互相矛盾的双方并非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方面的消退对于另一方的影响是不一定的;也不是简单的线性约束的关系,双方并不成比例地增长或者减弱。

灰度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简介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建立预警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地对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危机进行预警,提醒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做出必要的回应;另一方面,可以将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减小到可控的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灰度模型的危机预警机制能够在互相矛盾的双方之间进行危机的预测,从而使得危机管理取得一个平衡值,最终消除人力资源危机。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预警机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建立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的观念;二是开展预警管理、人力资源预警规划;三是日常监控及预测危机,形成一整套的危机解决预案;四是不断完善危机预警处置方案,进行方案总结。这四个过程不断循环和完善,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应对人力资源危机的免疫能力。

当前,学术界对于人力资源危机的界定并不是非常的清楚。福斯特将人力资源危机定义为四个显著的特点:需要快速的解决、缺乏专业的员工、时间紧迫并且没有足够的物力来解决的人力资源问题。福斯特虽然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危机进行了全面描述,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将人力资源危机定义为: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具有直接威胁、以及不确定性破坏的、即将发生的现象。该定义指出了危机具有高度的危害性和易发的风险性的特点,但是忽略了其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危机预警的处置。笔者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给出如下的定义:人力资源危机是指企业所面对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或内部的,人为的或客观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供应状态的因素。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主要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进而可能对企业主体产生消极的市场影响,不利于企业实现其既定的战略目标。这一定义概括了以往学者对危机定义的主要观点,即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危害程度大,潜伏周期长,而且会在短时间突发,对于企业造成不可预防和估量的损失。人力资源危机是企业内部环境、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本身因素的综合体现,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扩散, 及时地降低其危害性,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科学的决定,采取果断的措施。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模式的研究旨在从其根源上找到危机发生的成因,并对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影响的因素进行一定的控制,检测危机的危害程度,并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危机的预防和处理。

灰度模型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模式研究

灰度模型概述。用来描述逻辑运算的模糊程度,称为灰度①。传统逻辑把逻辑世界分为是与非,认为世界是对立存在的;而模糊逻辑则摒弃了这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世界是连续变化的,具有连续的特性,而且不同的命题可以对立并同时存在,不存在严格的肯定或者否定。文章中笔者即采用模糊逻辑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方面的知识。

k=0 即灰度为0,为传统模糊合取;

k=1 即灰度为1,为传统模糊析取;

k=0.5 当未给出k值时,以中值。

k的大小一般根据人力资源专家根据经验给出,其取值的大小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确定。也可以采取最小二乘法,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拟合而得出,一般情况下,k值宜取0.5,如果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在0.5上下浮动取值。

灰度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具体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人力资源危机预警阈值的大小。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非所有的管理者能力和才干都能达到理想条件,每个人都存在着差异和优劣之分,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是不容易改变的,所有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就隐含了企业所承担的人力资源危机的概率,如果不加以考虑,将会为企业带来不可预料的、无法提防的风险。二是制度性风险提供了人力资源预警机制的前提。在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难免出现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上的缺陷,如果不能及时地纠正,就会发生诸如员工抱怨情绪增大、士气低落等现象,企业的运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导致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后果。三是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变。由于人才市场响应人才的紧缺或者人才的饱和,都间接对企业造成趋势性的影响,如果企业内部人才大量流失,就会造成人力资源危机,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预警方案,来应对出现的危机,确保自身拥有足够的人力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四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员工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危机。企业应注重自身文化的建设,而且应该结合自身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以及整体的思维方式,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氛围,从而能够引导员工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五是“蝴蝶效应”导致的人力资源危机。

危机观念、预警机制的缺乏会导致人力资源危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危机管理的意识,不去提前预估潜在的危机,导致危机出现时处理手段混乱、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状况。由于现代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不够有效②。所以,应该提早进行危机管理,采用灰度模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当危机发生时,能够将危机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表1以五方面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灰度模型进行建模和运算。

表1 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因素灰度模型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状况对于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模式的研究中,应将人力资源状况的研究为重点,随时监控和调节人力资源的状况,防止其发生突变或者严重的危机。

另外,主管决策的失误、非人为灾祸的发生等,也是导致企业发生人力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虽然人们在最大限度地杜绝主观因素的发生,并且阻止客观因素的形成,但是我们无法绝对杜绝危机的形成,而只能是创造条件去避免,以防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

根据文章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危机预警的研究,可以知道:人力资源危机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影响关系,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灰度,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但也并不是无法预防的,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可以较好地防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将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其本质是指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危机进行预防和预警,以便及早建立起相应的危机预警理念和措施,对企业正常的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防和预测,从而在危机到来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文中上述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源危机预警不仅影响因素复杂,而且过程控制难度大,所以预警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虽然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危机的发生,但是灰度模型的人力资源危险预警模式,能够对危机的发生进行预测,建立起危机管理的理念,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提升企业适应市场和危机的免疫力。诺曼·R·奥古斯丁认为,每一次危机的发生不但包含着危机的根源,同时也带来了克服危机的希望和方法。这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所在③。

基于灰度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警模式,能够对危机进行预防、准备、确认、控制、解决以及从中获利,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在危机发生之前,灰度模型就已经能够作出精确的响应和精妙的应对计划,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大大提升了企业在危机发生中存活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第二钻井工程公司,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注释】

①韩玉峰,王小林:“基于主动形状模型算法的局部灰度模型的加权改进方法”,《计算机应用》,2011年第12期。

②赵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范文第2篇

1.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严重性和多发性决定了危机就在我们身边时刻潜伏着,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尤其在当今,环境越来越开放、信息资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广,各个组织之间的联系愈加频繁,相互依存度愈加高,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就迫切需要对此予以重视,进行危机管理,最大可能阻止危机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危机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突发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决定了危机管理的主体必须是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决定了此类危机和其他组织面临的危机不同,它涉及的是社会公众。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机构———政府,对此责无旁贷。虽然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社会诸多力量的参与,但政府必须是主导和核心。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政府部署方案,组织协调各个机构,调动各方力量,实施各种措施,尽快尽可能降低危机的破坏力。

3.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对政府而言是考验,也是契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职能不清、多头管理现象时有发生,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缺乏有效的应急、预警和善后措施。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能否迅速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危机扩散,对危机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遏制,这些都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政府一旦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就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危机的发生进行预测,了解其起因、特点、类型等基本要素,然后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危机发生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将事件化解,从而彰显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另外,政府也可以从危机管理中找到现有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足,尽快加以弥补和完善,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二、政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对策

1.树立和强化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培养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和强化危机意识不仅可以增强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敏感度,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和扩散。对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要进行危机意识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居安思危意识的强化,还应该包含应对危机事件的各种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队伍的危机管理能力培养,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职业训练,适时地组织“突发公共事件模拟”活动,通过紧急生动的情境教育来提高政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2.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进行危机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危机相关的公共事务,完备的法律制度也是政府实施危机管理的有力保障。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和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防治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通常只针对某一危机事件,大多只明确了单一部门的职责,目前还未形成一套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为使政府危机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我国政府必须加快构建与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体系,确保政府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危机管理的法治化不仅可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让社会公众依照相关的法律程序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以确保危机管理对公众利益的保护。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体现在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在立法方面,应该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一套统一协调、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政府危机管理行为做到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和完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门法律法规,并在这一套法律法规中,对危机的等级划分、危机管理的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政府职责、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协调等问题都要予以明确。在执法方面,应该建立危机管理执法监督体系,对危机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政府行为得到有效监督,从而实现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

3.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的预防比危机的解决更为重要。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可以使政府事先对潜在的各类突发危机事件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做好应急准备,并尽可能制定最佳的应对策略。如果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及时消除产生危机的根源,社会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避免对人们精神上的伤害。从经济性和有效性两方面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的预警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选择。政府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源头和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定期确认、分析、评估和监控,最大限度地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制定本地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醒相关组织机构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提高危机处理能力,让公众对危机有正确的认识,减少对危机的恐慌,把对危机的被动回应转变为对危机的主动管理。

4.构建危机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政府力量不是万能的,还需要联合其他组织机构的力量来共同应对。为了更好地整合有限的资源,提供更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要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的危机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应该包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协调机构和辅助组织等。这些不同的组织机构,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具体运作中,以政府为主导和核心,对其他组织机构进行部署,明确各个组织的权责、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各部门、各地区在危机来临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危机。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危机管理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形形的危机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危机管理意识淡漠、危机管理机构缺失、危机管理人才匮乏、媒体策略不当、危机管理原则性不强等问题,这些危机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科学的处理危机问题,不仅能化解危机,还能重塑企业形象。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问题,中小企业该如何快速而高效地解决呢?

一、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危机管理宣传

第一,企业高层要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危机管理意识、没有危机感。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了二十多年,无数的企业家凭着自己的才干,创造了一家又一家业绩惊人的企业。尽管在创业及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困境,但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智慧,让企业走向成功。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也随之而来,许多习惯了成功的中国企业家并不习惯面对危机,当危机突发,这些企业家们要么惊慌失措应对失当,要么沉默躲避忍受指责,最终导致企业元气大伤或破产倒闭。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些企业家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风平浪静的外部环境,他们总片面地认为危机问题离自己的企业很远,自己的企业不会出现危机问题,所以,危机问题一旦出现,他们不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企业危机意识就像灾难来临前的自动报警系统,可以让企业及时采取行动,从而将灾难解决于初始阶段。因此,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一定要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要意识到危机事件无处不在、会随时爆发,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时沉着应对、并迅速化解。

第二,对基层员工要进行危机管理宣传。有些企业老总总是能找出各种借口,解释他们不需要危机管理、无需对员工进行危机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或是不在年会中讨论意外事件的原因。其实,危机管理不仅仅是企业高层者的事情,因为大多危机状况一般都出现在基层,因此,危机管理要全体动员,领导及员工从上到下都要有危机管理意识。尤其是要对基层员工进行危机管理宣传,使员工了解何为危机管理、危机事件的类型、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危机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等,增强其危机管理意识。

二、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在国外,许多大公司都设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但在中国的企业里,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组织存在。在很多中国企业家眼里,危机是无法预测、无法管理的,因此他们认为不可能为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事实是只有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才会在危机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有具体部门及人员出面负责解决,才可能把危机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一,合理设置危机管理结构。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是现代企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企业危机管理被提上日程,就必须有具有相应功能的机构来承担这一职责,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企业应成立危机管理机构,至于具体的名称应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二,赋予危机管理部门以适当的权利和责任。成立危机管理机构时还要贯彻落实目标任务、责权利一致原则,让危机管理机构切实承担起危机管理的责任,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或应付突发的某一个危机事件而临时成立一个危机管理机构,事件结束,危机管理机构也随之撤销,或者迫于社会形势在其他部门的牌子上再加一个危机管理的牌子,使危机管理机构有名无实。这些会使企业的危机管理仍旧处于无机构管理状态,一旦出现危机事件,还是会让企业手足无措、无暇应对。

第三,充分发挥危机管理部门的作用。危机管理部门成立以后,在赋予其充分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企业危机管理有序、高效地进行。危机处理部门是处理危机事件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要赋予它调动公司所有资源的权利,有权独立代表公司做出任何妥协或承诺或声明,而不要片面地认为只要企业不发生危机事件,危机管理部门就无事可做。危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危机管理部门要把工作放在平时,而不是危机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因此,危机管理部门在平时应加强危机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讨,了解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和动态,注重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的收集和分析,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事件进行预演或模拟,一旦危机事件出现时,能够做到快速制定出应对方案,以较高的专业水平积极回应,科学高效地解决危机问题,充分发挥其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三、培养高素质的危机管理人才

第一,专业化的危机管理人才是危机管理的基石。“事实上,处理危机事件,关键在人。面对危机,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是重中之重。”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但几乎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遇到危机事件,因此,危机管理类人力资源的准备应分为专兼职两块。专职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包括产品技术精英、生产行家、售后服务专家、法律顾问、人力资源专家和谈判能手;而外部人力资源的准备则集中在行业专家、学者、媒介精英、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等。内部人士可负责日常危机事件的处理,外部人力资源主要在重大违纪事件发生时进行咨询、会商等。由于危机处理对于参与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人力资源必须提前储备,否则就很难在危机发生时找到合适的人员,从而延误战机,甚至导致处理失败。

第二,危机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一个合格的危机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如下素质: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另外,在知识储备上,必须了解如何正确认识危机、危机的演变周期、危机管理的关键原则、危机应对程序的建立、危机防范体系的建立、危机沟通技巧等。在技能方面,能够敏锐地洞察危机的发展,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敢于迎接挑战,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善于沟通和倾听;富有同情心,能够通过适当的眼神、声音或身体语言同他人接触,在外界压力下,能保持冷静,精力充沛,能进行长时间工作。

第三,危机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训。在危机事件面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保持经营效率,首当其冲就是在危机管理部门第一时间出面处理危机事件的同时,再从准备好的人力资源库中抽调人手,补充到危机处理部门,协助处理危机问题。危机管理人员至少应包括企业最高负责人、法律顾问、公关顾问、管理顾问、业务负责人、行政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和小组秘书及后勤人员。这些成员平时必须接受严格的危机管理训练,学习如何分析和估计潜在危险、积极开发和实施各种应对方案,如何保证有序的信息交流及落实相关决议,以及一旦危机结束怎样重建等工作。

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第一,危机预警机制的内容。危机预警系统的要素应包括危及评估、制定方案、模拟演练、反馈调整四大要素(见图1)。

第二,危机预警的步骤。一是收集信息。商场如战场,对信息的深度及广度的把握不仅是制定决策的指导,更是防范自身出现漏洞、防范危机发生的关键,因此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危机评估。在此阶段主要收集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消费者信息(如消费者的消费变化、消费投诉)、企业内部信息(高层的变动、员工与企业的纠纷、经营业绩下滑)、产品信息(产品质量问题、产品销售问题)、政府政策(支持政策、限制政策)等。二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判断,评估危机的来源。三是就目前发现的可能出现的危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四是就危机解决方案进行模拟演练。五是就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调整,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危机预警系统,能够达到预防危机事件,在危机事件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被发现并加以解决,从而把危机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危机事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麻烦和损失。

五、危机事件中的媒体策略

第一,对企业内部媒体发言人的管理。在企业危机管理成员中,应确定一名发言,负责对外沟通联络。发言人可以是公司的CEO,也可以是运营经理、产品经理、工程师、公关部长、法律顾问等。发言人一旦确定,就要接受如下训练,重温并演练核心信息,如何回答常规和刁钻的问题,如何把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转移到传达核心信息上来,如何避免陷入无法招架的局面,如何答复那些此时不应回答的问题,如何改进肢体语言的应用,及如何对付记者的穷追猛打等。

第二,对社会媒体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一要指定独家代言人。在危机发生后,指定惟一的代言人可避免多种声音对外说话而导致的说法不一,最好由公关人员担当企业的代言人,因公关人员长期与媒体和公众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要,对事件的报道可以既全面又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信誉。二要指定危机负责人及沟通方式。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有权决定何时启动危机管理小组实施危机处理计划。同时,还应开辟多种渠道,如电话、电子邮箱等,以应对危机期间的各种咨询。

第三,迅速公开信息方式。危机一旦发生,危机管理部门应迅速反应,并率先由企业向媒体、公众及企业内部人员公开事情的全过程。这样,在他人之前公开报道事情的真相,不仅为公司树立了坦率的形象,也给危机的状况定下了基调,以防被他人混淆事实使公司处于被动地位。

第四,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在危机预防阶段有重要意义,在危机处理阶段也非常重要。只有与媒体问搞好关系,他们才能客观的报道,才能使他们与企业形成一种信任的关系,而不会对道听途说的消息进行炒作。

六、处理危机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一旦企业发生危机事件,企业就要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不管面临多大的压力,企业都要研究对策、形成方案,做出反应,使公众了解危机真相和企业采取的各项措施,争取公众的同情、谅解,以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降低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第二,面对危机事件要真诚坦率。一般情况下任何企业危机的发生都令公众产生种种猜测、怀疑,甚至新闻媒体也有夸大事实的报道。因此,一旦危机发生,企业要想取得公众和媒体的信任,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否则只能是欲盖弥彰。

第三,面对受害者要及时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危机大多会带来生命或财产的损失,而舆论界对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视,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机处理时要首先考虑人道主义原则,要在第一时间给受害者以援助或救助,对受害方的要求及时满足或弥补,以表现自己的诚意。

第四,处理危机事件时要坚持维护企业形象和信誉。诚信是企业之本,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危机发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给企业信誉带来损失。因此,企业在危机处理全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减少对企业信誉带来的损失,在面对公众的误解、甚至是攻击时,要保持冷静和克制,力争公众的谅解和信任,维护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劳伦斯・巴顿著;许予译.危机管理[M].东方出版社,2009.

2.王静一.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新进展:相关文献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

3.张玉波.危机管理智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1.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政府形象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可以说,政府形象是一种的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一种良好印象和评价,是政府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而树立良好形象的表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政府信誉的树立,能够促进政府的勤政建设,促使政府系统改进作风,提高政府造福于社会、谋利于人民的能力。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形象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它是决定政府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政府凝聚力是指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这种凝聚力可以使公众与政府情感容易沟通,关系容易协调,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进而能创造出一个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构成政府权威合法性基础。政府号召力,即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能力。因此,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资利用的能力资源,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它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对政府形象建设的挑战

(一)社会公众期待政府形象的理想性

由于政府在防范并化解社会危机方面处在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待是理想的。公众所期待的政府形象主要有:

1.诚信形象。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它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根本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以此来营造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环境。

2.服务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实现行政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管理国家。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使政府真正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做人民公仆。

3.责任形象。所谓责任政府,是指一种政治原则,以及建立在这种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府责任制度。政府把老百姓的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政府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推进政府工作,真正树立起“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二)危机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

危机既可能是衰亡的开始,也可能是走向新阶段兴盛的契机。获得哪种结果,既取决于危机环境的压力状况,更取决于危机管理主体的状况和能力,后者起着决定性意义。

任何组织在经历危机状态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政府作为一种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特殊公共组织,也不例外):一是组织无法承受危机的沉重打击,组织在危机中全面崩溃,不复存在;二是组织在危机中虽然存活下来,但是,由于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管理危机对策,尤其是没有及时想办法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危机后,组织形象严重下降,极度损坏了它在社会中原有的威信和地位;三是在危机中,组织不仅经受了危机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且由于它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和危机问题解决对策,使组织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地位和竞争优势。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大幅度提高。

我国当前政府形象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以处理公共危机为契机,推进政府形象建设,完善原有的政府形象。重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一)通过信息公开塑造政府诚信形象

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利的需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知情权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由于危机不确定性影响已大大超乎事件的本身,对社会运作体系、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的分析,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发生的主要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公开实情并采取有效行动,是政府的基本义务,人们有权利要求获得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因此建立公众沟通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就是完备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机制的领导者和指挥者。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时解释和公开相关的准确信息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公众在了解真相后会更多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对危机的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如果不提高危机信息的透明度,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危机发生时,市民对政府信心指数的增减,主要与政府的危机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密切相关,宣传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也是决定因素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危急事件,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种谣言、小道消息就会趁虚而入,扰乱人心,只能造成更大的不稳定。政府定时向社会危机信息,积极引导舆论,让民众远离谣言,克服恐惧心理,减少不安定因素,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陛互动,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凝聚力和美誉度。信息的及时公布和公开,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激发战胜危机的信心。敢于公开危机信息,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能力和信心的具体体现。政府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与合作,有利于塑造诚信形象。

(二)通过指挥和组织处理危机来塑造政府服务形象

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上,政府必须建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管理系统,将部门协调行动制度化以及建立统一协调机构,以保障各个部门及各级领导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判断,迅速反应,政令畅通,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我们在各种危机面前转危为安。危机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潜在伤害,控制危机局面,尽最大可能保护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确保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建立预警机制和危机识别体系,

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有效察觉潜伏的危机,敏锐地洞见危机中隐藏的机遇,为危机处理赢得主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分析预计危机情景,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明确组织、责任、措施、资源、训练,一旦危机发生之后,这些系统就会快速地做出反应。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危机发生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掌握危机信号,分析事故原因,果断地采取措施,实施应变方案,明确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组织与责任,实施危机评估,落实资源保障措施,强化沟通与媒体管理,从经济、社会、国际、国内等各方面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方案,尽可能把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象。

(三)通过理性治理来塑造政府责任形象

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政府形象在化解危机中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可以说,政府形象是一种的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一种良好印象和评价,是政府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而树立良好形象的表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政府信誉的树立,能够促进政府的勤政建设,促使政府系统改进作风,提高政府造福于社会、谋利于人民的能力。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形象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它是决定政府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政府凝聚力是指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这种凝聚力可以使公众与政府情感容易沟通,关系容易协调,问题容易得到解决,进而能创造出一个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构成政府权威合法性基础。政府号召力,即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能力。因此,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资利用的能力资源,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它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对政府形象建设的挑战

(一)社会公众期待政府形象的理想性

由于政府在防范并化解社会危机方面处在关键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待是理想的。公众所期待的政府形象主要有:

1.诚信形象。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它对社会诚信系统建设具有根本的引导与示范作用。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首先要使政务公开,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实行政务公开,才能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物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并以此来营造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环境。

2.服务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实现行政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管理国家。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使政府真正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实现从部门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变,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彻底根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做人民公仆。

3.责任形象。所谓责任政府,是指一种政治原则,以及建立在这种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政府责任制度。政府把老百姓的利益看成是最高点,真正从公共利益出发,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及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政府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推进政府工作,真正树立起“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二)危机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

危机既可能是衰亡的开始,也可能是走向新阶段兴盛的契机。获得哪种结果,既取决于危机环境的压力状况,更取决于危机管理主体的状况和能力,后者起着决定性意义。

任何组织在经历危机状态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政府作为一种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特殊公共组织,也不例外):一是组织无法承受危机的沉重打击,组织在危机中全面崩溃,不复存在;二是组织在危机中虽然存活下来,但是,由于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管理危机对策,尤其是没有及时想办法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危机后,组织形象严重下降,极度损坏了它在社会中原有的威信和地位;三是在危机中,组织不仅经受了危机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且由于它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和危机问题解决对策,使组织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地位和竞争优势。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大幅度提高。

我国当前政府形象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以处理公共危机为契机,推进政府形象建设,完善原有的政府形象。重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三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一)通过信息公开塑造政府诚信形象

信息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民利的需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知情权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由于危机不确定性影响已大大超乎事件的本身,对社会运作体系、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的分析,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发生的主要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公开实情并采取有效行动,是政府的基本义务,人们有权利要求获得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因此建立公众沟通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就是完备的信息沟通和管理机制的领导者和指挥者。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时解释和公开相关的准确信息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公众在了解真相后会更多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对危机的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如果不提高危机信息的透明度,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危机发生时,市民对政府信心指数的增减,主要与政府的危机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密切相关,宣传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也是决定因素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危急事件,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种谣言、小道消息就会趁虚而入,扰乱人心,只能造成更大的不稳定。政府定时向社会危机信息,积极引导舆论,让民众远离谣言,克服恐惧心理,减少不安定因素,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陛互动,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凝聚力和美誉度。信息的及时公布和公开,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激发战胜危机的信心。敢于公开危机信息,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能力和信心的具体体现。政府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与合作,有利于塑造诚信形象。

(二)通过指挥和组织处理危机来塑造政府服务形象

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上,政府必须建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管理系统,将部门协调行动制度化以及建立统一协调机构,以保障各个部门及各级领导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判断,迅速反应,政令畅通,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我们在各种危机面前转危为安。危机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潜在伤害,控制危机局面,尽最大可能保护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确保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建立预警机制和危机识别体系,

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有效察觉潜伏的危机,敏锐地洞见危机中隐藏的机遇,为危机处理赢得主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分析预计危机情景,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明确组织、责任、措施、资源、训练,一旦危机发生之后,这些系统就会快速地做出反应。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危机发生后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掌握危机信号,分析事故原因,果断地采取措施,实施应变方案,明确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组织与责任,实施危机评估,落实资源保障措施,强化沟通与媒体管理,从经济、社会、国际、国内等各方面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解决方案,尽可能把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象。

(三)通过理性治理来塑造政府责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