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的政策

绿色经济的政策

绿色经济的政策

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01

促进经济房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保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核心要求。近年来,绿色经济的理念在全球引起极大的关注,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逐步接受和引入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式。而财政分配政策是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主要渠道,对于资源配置机制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财政政策的制定或调整都牵动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企业行为、投资态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风向标。所以,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运用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于保障经济房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绿色经济与绿色财政体系

1.关于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是英国的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与1989年提出的,该理念已经提出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类重要的国际性组织先后提出并积极倡导“绿色增长”。2009年的G20峰会上,全球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包容、绿色以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的理念。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经济大国,实现我国经济房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对于促进全球未来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我国爱绿色转型上的机制保障并不十分完善,着也相应的制约了绿色发展的步伐,怎样通过创新制度从而推动转型的推进和效率的提高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问题。

2.绿色财政体系

所谓绿色财政政策,是指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针对资源市场出现失灵的问题提出的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要保证这些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引入政府的作用,强化绿色财政体系。绿色财政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绿色预算。通过对绿色预算的控制,有效协调绿色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强化管理绿色预算的执行,实行绩效问责制度。

(2)绿色税收。绿色税收是指通过对污染严重的行业或企业进行征税,对保护环境的纳税人进行税收的减免政策。

(3)绿色补偿。绿色补偿是指通过对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因素进行控制,调节生态保护相关者利益的制度。通过绿色补偿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着与受益者之间的生态补偿,达到资源节约和污染减少的双重目的。

(4)绿色转移支付。又被称为生态转移支付,秉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政府的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结合起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5)绿色融资。若出现政府财政在绿色GDP发展上资金不足的情况,则通过借助市场运作平台,通过市场筹措机制和平台的建立,吸引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来支持绿色

(6)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必要性

1.绿色转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理念,促进传统经济和工业文明向绿色经济转变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各类能源结构,将协调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同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要对绿色经济房展方式进行正确的定位,顺应时展的潮流,谋求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将绿色转型发展成为可以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力量。

2.绿色转型时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内部要求

一直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要素,而这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恶化了环境、资源问题。在全球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持续发展经济也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只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通过走可循环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集约型发展为新的增长点,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绿色转型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化工也比重较大。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我国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同时资源和环境承受着非常重的压力。而从产业升级上来看,我国多数企业仍处于传统的加工制造阶段,新型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比重不大。从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看,我国的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不强,企业的增长大部分考规模的扩大和投入的增长来拉动,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举措

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 绿色转型 中国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球绿色经济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重要的趋势和潮流。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意图促进经济转型,使国家经济竞争力在全球占据制高点和领先地位,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梳理全球绿色经济兴起的原由,总结借鉴其在理论、政策和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和改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与进展

一般认为,“绿色经济”的表述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及其同事在1989年为英国政府撰写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报告中提出。①但是彼时,这一提法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爆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下简称“环境署”)发起了在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②“绿色经济”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经济绿色转型的浪潮。

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其意图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促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和其他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绿色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贫的贡献,并将这种意识体现到经济危机重建的经济政策中;同时,通过绿色投资等引导世界产业转型、推动国家经济的绿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世界经济。其秉承的宗旨和理念是:经济的绿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③

环境署之所以提出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是因为过去几十年间,环境在经济决策中实际上受到的关注和考虑很少,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对环境的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署的研究认为,如果将全球1%到2%的GDP用于发展绿色经济,将产生重要的多重收益,不仅有助于缓解当时的经济危机,而且从长远看也能够帮助人类应对粮食短缺、自然资源匮乏、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其将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④

环境署提出的绿色经济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不断发酵。2009年召开的第2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会议以及2010年召开的第11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特别会议均以“绿色经济”为主题,就在当时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国家和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如何从概念到行动、从政策到执行、从引起国家关注到形成国际共识等进行了讨论。其时,各方对在全球多重危机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经济转型与复苏以及可持续发展存在普遍共识,表示支持发展绿色经济,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长期战略。

不仅如此,一些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当时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纷纷加大了绿色投资。欧盟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在其82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提出,在未来两年将用1000亿美元,约合美国GDP的0.7%用于绿色经济恢复计划,在未来10年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使整个社会经济加快向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增长;韩国在其绿色新政计划中提出,在未来4年将投资约360亿美元用于一系列生态友好型项目;日本在其绿色经济方案中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100万个新的绿色就业机会。截至2009年底,全球3100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的约15%,相当于4450亿美元,被分配到了可以被粗略地划定为绿色的部门,如可再生能源、绿色公交和建筑、水资源管理等。⑤

虽然绿色经济在全球得到广泛响应,但是随着讨论和实践的日渐深入,国际社会对绿色经济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首先是“绿色经济”的定义问题。环境署最初并未对绿色经济进行概念界定,但国际社会对其内涵和外延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为此,环境署给出了关于绿色经济的官方定义:“绿色经济是一种改善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这是一个比较笼统、宽泛甚至模糊的定义,并未止住人们的争论,也在具体政策操作上存在难度。从可操作的政策角度出发,有观点认为,绿色经济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形态,指的是以绿色产品和服务为主的经济;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手段,指的是针对关键的环境制约因素,通过调整总需求(即总投资、总消费和政府开支),创建并积累新一代资本。⑥也有观点认为,绿色经济就是经济的绿色化和绿色的产业化。其次是对“绿色经济”可能带来消极影响的担忧。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发达国家会借助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来提高进口产品的环保要求,实施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也担心发达国家会以绿色经济为由在开发援助中附加环保方面的条件,压缩其发展空间。也有一些拉美的左翼国家和民间团体反对把自然当作一种资本,并认为绿色经济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新阶段。

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会议)历史性地将绿色经济真正纳入了全球政治议程,确立了绿色经济的地位。本次大会不仅将“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作为两大主题之一,而且会议成果文件《我们希望的未来》明确指出,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鼓励各国向绿色经济转型。⑦

应该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为绿色经济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绿色转型的潮流提供了契机,因为危机中以及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重建和复苏需要大量的投资,各国领导者和决策者也在寻求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塑国家经济竞争力的良方,环境署绿色经济倡议的目标正好是识别和改进这些未来的投资,可以说,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恰逢其时、恰逢其需。总的来看,绿色经济本身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却是环境署在当时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背景下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具有时机的恰当性、倡议的政治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也就此应运而生、因势而起。

绿色经济对传统思维和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思维和实践不同的特征。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开放性在于任何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纳入到绿色经济的范畴;它本身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螺旋向上的变化过程,在经济规模不突破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的前提条件下,经济再生产各环节的“绿色化”程度没有绝对的、固定的和静止的指标数值和界限;它具有多维性,不仅是经济系统内部的优化和改善,而且是由多系统、多部门和多个行动者参与的多维的、非线性的复杂结构和系统,其结果也是多维的,包括经济增长、环境改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就业增加、贫困减少、制度政策改进、社会福利改善等。因此,绿色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思维和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也是系统的、多元的、复杂的,主要体现在理念、理论、政策和技术等不同层面。

理念革新。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在理念上的革新是其成为环境与发展领域新潮流的重要基础,这些革新的理念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和条件下适合和满足了各国发展的需求,从而为各国领导者和决策者广泛接受。

一是更加强调了环境和经济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以往的研究和国家实践中,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相互矛盾的,特别是在经济体的初始和中间发展阶段,即经济增长会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等。绿色经济并不否认现实中存在这种矛盾关系,但是其强调在合适的投资特别是绿色投资等政策驱动下,通过新的方式可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协同或者“共赢”,可以帮助实现政府的基本经济目标,这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描绘了可实现的前景,从而提供了方向和信心支持。

二是从宏观层面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绿色经济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整体绿化,它的着眼点更侧重于从宏观经济部门如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环节入手,通过引导和调整经济、产业、消费、投资和贸易结构等,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也更偏重于运用绿色经济导向型的宏观政策,如公共投资、产业、财政、贸易、金融等宏观经济类政策。但是绿色经济也不排斥传统的微观政策,如市场、价格、补贴、环境管控等。这更利于决策者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经济绿色转型的方向和实现的程度。

三是利用投资驱动实现经济的绿化。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理念革新是倡导利用投资搭建起环境和经济之间的桥梁。通过减少对“褐色部门”的投资、增加对“绿色部门”的投资,改变投资方向和方式,可以促使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增殖,增加社会总福利。这为决策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宏观政策工具和手段。

理论革新。环境署专家对绿色经济的理论革新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绿色经济在强弱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其理论框架有三个支柱,包括“地球边界”理论、扩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以及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理论。⑧

一是绿色经济不能突破地球边界或者说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阈值。绿色经济出发点和落脚点――自然资本中那些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具有关键意义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国际上所谓的“地球边界”(包括诸如碳制约、空气和水污染、水资源、废弃物等问题)。

二是绿色经济运用了扩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提出了“创造新一代资本”的概念。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于清洁低碳的人造资本或简称清洁资本;关键的自然资本;受过良好教育,健康的,具有现代化绿色技能的人力资本;以及重要的但难以量化的社会资本。

三是绿色经济依据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理论,提出了主要通过调整总需求(包括总投资、总消费和政府开支)结构来激励上述新一代资本的创建和积累。以此拓展了“地球边界”新的发展空间,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的经济增长,兼顾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政策革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等。这里主要强调宏观经济类的主要相关政策在引导绿色投资、从而推动绿色经济过程中的运用。

一是绿色投资政策。如前所述,绿色投资是推动绿色经济的核心手段。绿色投资政策就是要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促使公共和多种资本流向低碳、清洁、资源节约高效的经济部门,如制定国家绿色投资指南和产业目录、鼓励绿色投资的财政贴息和金融信贷担保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政策等。

二是绿色贸易政策。普遍认为,绿色贸易对于推动一国经济和产业转型,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贸易领域的政策革新包括:制定实行以征收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为主导的绿色贸易政策;绿化海关进出口产品目录,进行产品环境分类管理;对生态标志产品实施出口退税差别税率政策;推行鼓励进口替代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加强和鼓励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推动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等。

三是绿色消费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是通过消费和需求端的政策和行为调整,引导经济链条上生产和供给端的绿色化。绿色消费政策革新包括:在国家层面,建立绿色消费法律框架,为促进绿色消费提供法律保障;在政府层面,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在企业和消费者层面,构建生产商―供应商―物流商―销售商―消费者等全环节的绿色产品供应链和废物回收利用循环体系;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标准,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推广绿色生态设计,制定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包装回收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等;对于消费者,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费征收政策和抵押金返还政策,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

四是绿色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石。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体现之一就是国家财政收支及相关政策的绿色化。绿色财政政策革新主要体现在: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扣除其中的资源消耗、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成本等,反映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国民财富的真实水平;扩大绿色财政公共支出和投资,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发放风险补偿金、给予贷款贴息等支持和鼓励绿色产业部门发展及技术改造,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增加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加快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等。

五是绿色税收政策。绿色税收对于调整生产者、消费者、贸易商的经济行为,内在化环境外部成本,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绿色税收政策革新包括:现行税制整体的“生态化”改造,如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出口退税等税收制度和政策不断朝着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和完善;推动环境税费改革,适时开征环境税和碳税等,促进节能减排;改革资源税,加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扩大消费税范围,遏制“两高一资”产品消费以及奢侈浪费型消费等。

六是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的作用是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绿色金融政策革新主要包括:建立基于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的绿色信贷体系、企业绿色信用评估和征信体系等;建立企业投保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多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和污染事故理赔机制,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行银行或企业绿色债券,扩大绿色融资渠道;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机制,将企业环境绩效作为上市融资的前置条件;建立排污权交易和碳交易市场,探索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等。

七是绿色产业政策。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支撑与核心。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在宏观层面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绿色化的调整,而在微观层面,则需要推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的转移。绿色产业政策革新主要体现在:通过行政命令手段淘汰和关停落后产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调整产业结构,运用价格和补贴等手段促进资源节约、调整能源结构,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等。

八是绿色行业政策。行业的绿色化程度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和结果之一。这里主要选择建筑、交通和能源行业作为代表讨论相关政策革新。在建筑行业,制定和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开发的城市新区、新建建筑等必须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通过制定绿色建筑财税激励政策,扶持鼓励建设绿色生态小城镇;在交通行业,政府投资优先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和出行系统。通过经济手段如收取交通拥堵费、差异化停车费等调节控制私人汽车的保有和使用,以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排放的目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汽车燃油标准和排放标准;在能源行业,通过财政公共投入和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能、核能、地热能和海洋资源等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降低一次性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通过提高能源价格,调节能源消费行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

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可以为经济和生活等带来难以想象的改变。绿色科技创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绿色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竞相争夺科技创新人才,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碳捕获、清洁煤、智能电网、低碳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不断研发创新绿色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激励了绿色科技创新的供给。一是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包括研发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绿色新材料、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等。二是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包括灰霾、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治理技术。三是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技术、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页岩气开发技术等。四是信息技术创新。如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未来世界科技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不断加快,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绿色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世界进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与道路

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角度来审视中国发展的当前状况和未来,可以确信,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更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国际以及实践基础。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繁荣。中国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约1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6800美元左右。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当前主要的发展模式和状况也面临着不可持续的现实危机。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阶段,而且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比例偏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可以说,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已经无法再继续承载和负荷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

其次,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并没有关于绿色经济的直接提法,更多的是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政策。但是中国政府和决策者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制约和不可持续性。因此,中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这都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这些新思维和新战略,就是重构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

再次,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关系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世界产业分工和产品链的低端,中国不仅向贸易伙伴输出实物,而且为这些贸易对象提供了巨大的价值补贴和资源环境补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和消耗急剧增加,使得中国对全球的资源和环境影响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中国自身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耦合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市场配置自然资源而引发的国际资源环境问题被广为诟病。正是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特别是政治、道义和国际形象上的压力,中国环境资源此起彼伏,中国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需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和贸易增长模式,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中国在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关系方面的形象和地位。

最后,发展绿色经济在中国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实际上,中国近几年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具体行动,如节能减排等。应该说,这些行动和实践等都蕴含着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二者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是因为这些蕴含绿色经济的行动和实践等对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矫正和修补,才使得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突破资源环境的极限,并能够在自然禀赋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基础上承载如此大的人口负荷和物质需求。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和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状况看,中国发展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需要从根源性问题入手,系统思考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向。

一是在意识层面,进一步深化中央和地方决策者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这需要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绿色经济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在当前体制框架下,中央政府决策者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意愿和决心尤为重要,需要从中央层次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从对GDP的简单考核,转变为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就业等综合指标的考核,促进地方和各部门朝着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

二是在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国家的经济、贸易和产业结构。要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促进国家和地方向绿色经济转型。要调整依赖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使其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的经济结构,改变“世界加工厂”的低级状态,努力占据世界产业分工和全球产品链的高端;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中避免污染产业简单的空间转移;改造和“绿化”传统制造业,包括钢铁、化工、冶炼、造纸、纺织等传统的污染和能耗密集型企业,推动这些产业的技术和工艺升级,逐步合理地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等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在战略和规划方面,将绿色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以及执行中,要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同时积极推动各产业部门的绿色投资规划的制定。

四是在技术方面,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应当对绿色科技创新与研发应用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强绿色科技研发应用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技术、新兴产业技术以及环保产业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首先要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关键技术等研究,使重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要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衔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五是在消费方面,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投资。要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大绿色产品的供给。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消费,如在国家层面,建立法律框架,为制订绿色消费发展政策提供法律保障基础,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的政策宣传等;在企业层面,推广绿色生态设计、制定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包装回收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等;在消费者层面,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六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强化环境管理,助推经济绿色转型。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使命目标看,环境保护既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助推器。首先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在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其次是完善环境准入,从上游和末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三是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严格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第四是推动环境产品认证,引导绿色消费。第五是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引导传统企业“绿化”,培育新兴和环保产业。第六是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引导公众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中。第七是加强环境科技和政策创新与应用能力,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注释

Pearce, D. et al,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1989, London, UK: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UNEP, A Global Green New Deal, 2009.

俞海、周国梅:《绿色经济: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道路》,《环境经济》,2010年1~2月,第58~61页。

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2011.

盛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迈向绿色经济,共赢全球未来》,《低碳世界》,2012年6月。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我们希望的未来》,2012。

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政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相关措施

所谓绿色经济,主要是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实施的一项环境污染较小、生产方式集约以及资源消耗低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模式和以往的经济模式相比较来看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对于以往传统经济来讲,是以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绿色经济模式不一样,其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由于该项方式有着明显的先进性特征,因此各个领域逐渐加大了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不过,从绿色经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还有着一些难度,具体表现为资金不足、财政金融不到位等方面,这些现象完全限制了绿色经济建设的步伐。

1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

1.1可以加深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度

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质性目的是为了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使经济和自然资源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科学合理的使用环境资源,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国自从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后,各项信息均得到了快速的传播,从各项网络平台中均可以了解到关于环保方面的情况,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该种现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环境保护工作中。从中可以看出,伴随着人们对环保的关注,无论是在企业运行期间,还是平时的生活中,均有利于绿色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1.2能够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对市场环境加以优化

自从提出了绿色经济政策以后,我国便结合实际现状颁布了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目的是促使当代经济发展为绿色经济,其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可以避免污染问题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期间,虽然绿色成本有了一定的增加,不过处理污染的费用却随之减少,如此一来,便可以处于平衡状态,加深生产人员的环境保护理念,帮助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最终达到优化市场环境的目的。

2从绿色经济发展角度分析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背景下的各项问题

2.1我国财政投入绿色经济建设的资金较少,难以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现阶段,要想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的步伐,离不开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绿色经济融资方面还有着较多的问题,没有充足的财力来发展绿色经济。通过相关探究得出,产生该种现象的根本性因素是因为财政支持以及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太过明显,而且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全面集社会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2.2我国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自从绿色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我国逐渐将目标放在了绿色经济方面,并展开了诸多尝试,可是,由于传统经济与绿色经济之间的矛盾较大,问题非常多,使得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期间还面临着较高的难度。另外,我国虽然在相关会议开展期间已经提出了绿色经济政策,可是因为法律条文以及财政金融政策不健全等,导致绿色经济发展受阻,一旦缺乏法律政策的约束,便难以将财政金融政策对绿色经济的作用激发出来。

2.3绿色经济产业具备风险性高以及投资数量多的特征

绿色经济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产业,其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自身也具备基础性薄弱以及投资多、面临的风险性大等诸多缺陷,如果经营不到位的话,就会产生极高的风险性,使得金融资产不敢轻易涉足。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通常是将贷款目标放在了利润高以及发展相对稳定的产业上,可是诸如新兴的绿色经济,由于发展形式不清晰,所以商业银行不敢接触,有所顾忌。即使我国财政给予绿色经济相应的支持,但我国财政资金较少,难以完全借助财政资金来发展产业。

2.4绿色经济有着较长的发展周期

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期间,不管是选取材料、生产还是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都需要注重环保工作,因此投资比较多,绿色经济发展周期较长,受此方面的影响,有的企业根本不愿意发展绿色经济,觉得自身的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显然,该项理念非常片面,仅重视短期利益,并没有以长远利益为主。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特别是银行信贷通常会选取效果快的传统产业实施贷款,不过,如此一来可能会产生资金链断开现象,完全阻碍了推行绿色经济政策。

3财税金融大力扶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3.1强化财政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一体,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合理控制财政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方面的支出情况,将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于绿色产业中,促使绿色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全面改革税费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各项资源。面对污染新高并且消耗量多的企业来讲,需要征收重税,帮助企业朝着节约型和绿色趋势发展,采取优惠利率的方式激发部门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动性。此外,绿色经济产业也离不开财政方面各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需要主动寻找这两方面的帮助。总之,只有合理的采取财税金融方式,才有利于转变以往传统经济,使其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前进。

3.2将绿色信贷的作用发挥出来

所谓绿色信贷,主要是指在企业运行期间,对企业开展一系列的信贷控制,避免出现高消费和污染的产品销售,和社会环保需求相一致。不过,绿色信贷的引进对银行来讲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经济利润缩减,不过银行要想获取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长远角度入手,做好自身的转型工作,借助信贷等金融政策来指导企业用户合理的发展绿色经济,创建节约型的绿色内部发展体系,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制定健全的绿色经济转财税金融政策

有关部门需要从市场经济实际发展现状入手,根据绿色经济建设的特征来制定完善的政策,引进操作性极强的专项财政金融政策来解决绿色经济产业融资方面的难度,加深企业对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激发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上所投入的精力比较多,其可以为绿色经济制订最佳的战略方案。

3.4将金融投资为主、财政扶持为辅的战略理念落实于高风险以及高投资的绿色产业中

面对产生的经济利润较多可是投资大以及风险多的绿色产业来讲,我国财政以及金融机构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秉承金融投资为主而财政扶持为辅的基本理念。要想解决绿色经济资金不充足的现象,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金融方面的投资,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种方式,绿色经济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应当经由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和金融投资等融资渠道获得相关的资金。并且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大对重点绿色经济产业财政扶持力度,采取诸多资金为该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第4篇

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社会和政府将构成绿色责任、绿色参与、绿色执政的有机主体,将构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合力。惟其如此,“绿色中国”才有望实现。

制度建设比“风暴”更为艰辛

什么是新路?制度建设。在环保复位的过程中,“风暴”是必须的,因为它的强势,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重新建立环保的权威;但“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没有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而且过于依赖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我们需要的是更长久、更富全局性的解决方案。

制度建设比“风暴”更为艰辛。在“花瓶”和“令箭”之间,在不同部门、地方和行业的利益冲突之间,在人们过高的期望和可能不那么完美的结果之间,亦有夭折的可能。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环境指标的考核问责制度未到位外,从经济上讲,还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性转变”,即“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必要的行政办法”指的便是“区域限批”这类手段,而经济手段则指的是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环境经济新政策要算好两笔账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环境经济政策包括: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政策,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如生态补偿和区域公平。根据政策类型分,环境经济政策又包括:市场创建手段,如排污交易;环境税费政策,如环境税、排污收费、使用者付费;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财政激励手段,如对环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当然还有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等等。

由于我国至今仍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世界上还没哪个发达国家是拖着如此巨大的农村人口进入现代化的;由于农村愈加严重的环境问题至今仍被忽视,制订环境经济政策时还应据此国情进行具体研究。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经济政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方位、多领域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的。综合来看,各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具有几个共性:普遍体现为政府对经济的一种间接宏观调控。通过确定和改变市场游戏规则来影响污染者的经济利益,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让污染者也来承担改善环境的责任。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不得不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而不是事后。

政府部门间在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协调越来越紧密,都倾向一种混合型的管理制度。随着环境政策逐步纳入到能源、交通、工业、农业部门的政策中,环境政策与部门宏观发展政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观上把经济手段与行政监管更有效地结合起来。逐步从“秋后算账”向“全程监控”转变。这种转变使得某些类型的经济手段,如产品收费、注册管理费、清洁技术开发的补贴和押金制度等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目前环境经济手段很少,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政策体系。原因之一是没算好两笔账。一笔是照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发展下去,也就是不实行环境经济新政策,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还将付出多少环境资源代价?第二笔是实行了环境经济新政策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要下降多少?政策实施和增长模式转型成本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承受得起?算不清这两笔账,决策起来就少了些科学依据。

应先制定哪些环境经济政策?

绿色税收。环境税主要是指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

环境收费。我们要主动联合有关部门,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一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二是落实污染者收费的政策,三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绿色资本市场。我们推行“绿色贷款”或“绿色政策性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而对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

生态补偿。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两高”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一旦研究实施成功,将为中国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将为建立全球环境公平补偿原则奠定基础。

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由政府以招标、拍卖、定价出售、无偿划拨等形式将排污权发放到排污者手中;第二步是排污者之间的交易,他们根据自身治污成本、排污需要以及排污权市场价格等因素,在市场上买卖排污权,这是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余下的,政府部门需做好对参与排污权交易企业的监测和执法,同时规范好交易秩序。

绿色贸易。在出口上,应严格限制能源产品、低附加值矿产品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出口,并对此开征环境补偿费,逐步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必要时开征出口关税。在进口上,应强化废物进口监管,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低环境污染的废旧钢铁和废旧有色金属进口;征收大排气量汽车进口的环境税费;积极推进国内的绿色标识认证。

绿色经济的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节约型;绿色财政税收;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快速深入发展背景下,个人以及政府行为并没有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以及要求相结合,导致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缓慢。尤其是个人在对实际能源进行利用或获取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或者没有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使得经济、资源等出现较大浪费,与当前现代化、节约型社会发展方向明显不符。并且对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但个人与政府的最大利益会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还需要对财政税收政策科学使用,能够以此引导投资主体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而绿色财政的实施以及实现不仅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资源节约极为有利。

二、节约型与绿色财政税收相关概念及意义

(一)节约型基本概念与意义

节约型主要指的是节约型社会,即在社会生活以及生活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多种手段方式对环境进行保护,并提升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生态建设,推进低碳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用的手段方式较多,可以是通过政府财政进行干预,也可通过科学技术进行支撑,或对社会群众如个人、企业、政府等加强思想教育实现。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较多优势,首先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资源储备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的占有率明显较低。而在这一背景下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提升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可利用效率,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是符合低碳环保这一时代主题要求。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对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方式,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落实这一理念,对提升社会群众对资源的节约意识极为有利。并且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中,国家能源资源储备以及人均占有率更是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内涵与作用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和实施主要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是以政府对当前社会需求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以此对资源合理开发并利用,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对市场中主体的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尤其是针对企业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对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综合效益极为有利。另一方面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促进科学技术如高新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行有利于鼓励企业逐渐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型,科学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企业的产业结构,不仅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节约型视角下开展绿色财政税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健全完善的开展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制定或执行时,没有与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和需求进行联系,或是仅关注了当地落后状况的改变情况,忽略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下应用粗放型经济,对环境产生了难以恢复的破坏。同时对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其次则是在开展并制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时,与资源的节约利用没有充分融合,因此制定的财政政策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对较为落后,并没有强化环保、节能意识,相应地整体环保节能作用较差,难以对浪费行为的约束达到理想效果。最后,社会范围内节约型消费、生产政策较为缺乏,总体上与当前节约型社会存在较大差距。

(二)绿色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具有一定限制

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起步发展时间较晚,相应地财政税收开展时间较短,对这一政策的宣传和投入较少,一方面社会、市场对这一政策的认识、意识较为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执行力度,难以提升执行效果,进而导致绿色财政税收制度难以激励对资源的节约。同时绿色财政税收在开展时的税收政策并没有明确的激励和奖惩机制,主要表现在支持力度较为缺乏,并且缺乏合理的财政补贴,因此社会中对资源节约相关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积极性不足。最后限制绿色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则是当前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总体上相关政策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独立性,同时降低了绿色财政税收的开展落实效果。

(三)开展绿色财政税收的经验较少

绿色财政税收开展,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尽管在当前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实际其本质为新技术和新政策,在社会市场中进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成熟性较为缺乏,实施经验较为缺乏。在这一情况下,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开展效率相对较慢,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充分,提出的发展方式并不能满足社会节约化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粗放型发展模式。同时在这一模式下,并没有按照绿色财政税收的特点对相关单位进行管理,或者对相关单位进行管理时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并且相关单位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对资源的浪费仍较为严重。

四、基于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开展的具体策略研究

(一)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不断完善

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是强化其有效开展的重要内容。但在完善过程中还需要以节约型社会发展为基础,在注重环境、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前提上积极投入绿色财政税收开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还应对绿色财政税收资金规划利用渠道积极完善并成立,做好节约能源的细化支出,从而确保财政资金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开展时的专款专用。首先加强对建筑领域的严格管理控制。主要是因为建筑行业自身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大,因此节能环保潜力更大,加强对其管理控制,是提升节能效果、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时还需要注重对节能项目中对节能相关材料、技术的补贴,以此激励其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其次则是对产能结构科学优化,不仅需要对地方市场中产能落后的机制,还需要对能源资源消耗较高、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的企业,促进其发展方向和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能够依据节约型要求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对企业给予优惠。三则是合理完善补偿机制,针对实现节约要求的企业以及转变自身产业结构,不断降低能耗和污染的企业做好补偿工作,从而提升绿色财政开展的效果。

(二)加强开展绿色财政税收的激励效果

在开展绿色财政税收时强化其激励效果是政策落实的重要方式,对强化社会环保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将激励手段和绿色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能源产业以及节能技术等做好鼓励和支持。首先可对绿色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结合市场中产业的发展情况对税收优惠形式进行完善。其次则是对增值税制度科学完善,主要是针对环保型企业能够给予合理的增值税优惠等政策,例如将污水净化、废气处理等企业根据其对资源的节能效果以及废弃物利用的效果可实行差异化增值税税率,对于节能效果突出的企业则应给予更多的优惠和鼓励。最后对我国企业的所得税制度进行完善,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对所得税优惠的覆盖企业和范围进行扩大,其次,以此为基础对相关企业如节能减排设备以及资源利用率较高的企业纳入所得税优惠范围内,对其进行一定减免,从而通过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强化激励效果。

(三)积极宣传,提升资源节约的意识和认识

宣传力度较小,资源节约意识较差不仅是当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限制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绿色财政税收政策难以有效开展和落实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政府能够提升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视度,并对节约型社会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全面地认识。同时将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开展和执行任务和职责不断下发至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在社会各阶层进行宣传和教育,强化政策落实效果。而地方政府还应对当地经济产业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科学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完善并合理调整,从而保证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能够发挥相应地作用,并做好节能减排具体工作,在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上获得社会效益。

(四)加强政府的指导干预

在节约型视角下对财政税收政策不断落实,强化开展效果,还需要注重发挥政府在政策落实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做好政府的指导和干预。这就需要政府能够从两方面做起,首先加强资源能源的管理,分析生态问题,并将两者合理综合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并加强投资力度。其次则是对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规划,还需要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主导,以此实现政府的有效调控,推动经济的平衡发展。总结:总之,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趋势,而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注重绿色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和实现。但由于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起步时间较晚,且发展较不成熟,导致落实效果较差。因此针对这一情况还需要不断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中合理应用激励机制,加强推广和宣传,并对税收政策不断完善,从而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龙.基于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J].纳税,2018:25+28.

[2]曾艳,罗茜.关于深化财政税收改革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国商论,201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