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政府;突发事件;预防能力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71-02

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在各种培训和工作实践中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基层政府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能力不容乐观。突发事件的多发、频发态势和低效失当的处置方式,充分暴露出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预防方面的一些问题:缺乏现代应急管理理念、缺乏对社会舆论的积极正确引导、预防预警和预控能力不足、欠缺应急管理体制等。事实上,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不仅体现在处理程序化和常态化的事件与问题上,更体现在处理各种非程序化问题上,尤其体现在预防各类突发事件上。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基层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比较欠缺和亟须提升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减少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从更新理念、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舆情、加强反思学习等方面,提升基层政府预防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促进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长期以来,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在对待突发事件方面大多是重救治轻预防,其观念没有真正从应急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存在严重的麻痹和侥幸心理。《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美国管理学家奥斯本、盖布勒说,要“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有事前预防的应急比没有预防的应急所受到的损失要小得多。据国外研究表明,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平均为8周半,而没有事先应对准备的危机,其持续时间要比事先有应对准备的危机长2.5倍(21.25周),在后果影响的长短上,一般平均为8周,而那些事先没有应急计划的事件,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要比有应急计划的事件长2.5倍(20周)。据美国ICM危机媒体报道监测:2/3的危机属积发危机,且可以避免,50%的危机源自组织各级管理层,约30%源自员工,另20%源自外部,且此趋势有增长的势头。显然,内因是引发事件的主要因素。在危机过程中必须要应付的事务中,有一半都是可以事先防备的。问题是,重事前预防的理念常常被我们忽视,其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而将风险管理重心放在事前防范和常态管理上,也是《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宗旨要求。因此,为了防微杜渐,要树立“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理念,改变“有钱买棺材、无钱搞防治”的片面、被动、昂贵的做法,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前预防。这样定会比只重事中处理更主动、更人道、更经济,其重要性不亚于降低战争风险。

二、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工、离退休职工、在职职工、下岗失业式人、拆迁户、个体业主、信教群体、转业复员及退伍军人、残疾人,甚至有干部、教师、学生等,事件的根源是各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失衡所导致的利益冲突,事件的复杂性集中表现为群众的合理诉求与非法手段相交织,经济矛盾、干群矛盾、警民矛盾和府民矛盾相交织,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期特点,但其性质大多是非对抗性、非政治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一要加强与各方社会力量的合作,这是提高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自“非典”事件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如何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应急预警、应急处理、社会动员等一整套应急机制,但是,基本上是靠基层党委政府孤军奋战。所以,要打破由公安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充分认识到多个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公众联动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并贯彻落实到实践中,这也是实现政府单一的社会治理结构向有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转变的重要表现。今后,高效进行社会管理已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单方面决策,同时需要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监督。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是,为公民、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但在价值取向多元化时代,单纯依靠政府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现代公共管理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种主体相互合作,从而完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将各方力量纳入政府决策过程,促进各方权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保证公共决策的效能最大化,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激发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公民与政府的互信,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

二要主动化解与民众之间的矛盾,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主动化解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政府提高政府回应公民诉求的效度和信度,消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首先,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还权还利于民。这就意味着政府要主动退出在各个行业、领域内的逐利目标和逐利行为,时刻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而不再是与民争利。其次,需要促进民众对政府决策、执行方面的监督,提高政府的法治能力、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再次,需要拓宽公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改进制度、司法制度,搭建府民在线交流反馈的网络平台并建立定期回复制度。

三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能力,这是融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的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严重脱离群众,有的甚至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导致社会治理能力薄弱,给社会稳定埋下重大隐患。基层政权是保障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处于联系群众、沟通群众、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虽然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很多,但因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化解这些矛盾纠纷又特别需要依靠基层组织力量去排查和消解。为此,需要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组织与群众频繁接触的优势,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努力维护其合法权益,使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之中。

四要提高综合调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这是缓解官民关系的基本保障。引发突发事件的矛盾冲突涉及多部门、多领域,需要综合运用现有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民间调解和仲裁等一切手段,使事态尽可能快速、高效地平息。这就需要实施“大调解”机制。一是建立联合排调制度,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开展联合排查调处活动,对复合型矛盾纠纷,要多种调解手段密切配合。二是建立引导规劝机制,公安机关、人民法院、部门对受理的可调解案件,劝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方式;不愿调解的,依法受理,并引导其进行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是建立信息通报、交流制度,镇街和区工作小组的成员单位要及时互相通报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四是健全调解协议效力的衔接机制,对达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案件,法院依法予以确认,从而提高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的公信力。“大调解”机制能够实现“访”“控”“调”的有机衔接,使“排查基层苗头性信息――将矛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逐一化解矛盾”的运行机制贯穿于矛盾发生与化解的全过程。

三、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能力

谣言止于公开。社会舆论要求及时了解事实真相,而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在资讯和通讯工具相当发达的社会,如果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不能及时发出正确权威的声音,只能使得谣言的传播更加泛滥。因此,在预防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媒体公开、透明地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事实证明,公开事件真相相当于将问题解决了一半,相关谣传会不攻自破。其次,积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随着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技术融合和业务交叉态势的日趋强劲,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各自的传播优势,努力实现各类媒体间的资源共享和融合,达到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赢效果。再次,要及时分析社会舆情。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关键在于对社会舆情的准确把握。在网络时代,应当了解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的运行规律,快速对社会舆情做出反应,这就需要通过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门力量,实时搜集整理网络舆情,增强快速准确地搜集、整理和判断社会舆情的能力。此外,要迅速回应社会舆情。对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早回应、敢回应、会回应,对于社会舆情中的一些普遍性认识,要积极地加以推介;对于其中的负面认识应耐心地加以引导;对于缺乏事实依据、恶意散布的社会舆情,要稳妥地加以疏导。只有澄清事实,疏通情绪,才能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产生原因 预防措施 处置方案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办学规模扩张,招生人数逐年增长,高校的有效性管理面临挑战,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愈来愈多,如何科学预防和妥善处置此类事件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难题之一,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怎样正确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和谐有序的校园中学习,能正确应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将通过剖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以及合理有效的处置方案,以期实现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政治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西方发达国家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重创,经济形势低迷,众多企业破产,就业压力激增。而中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小,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形势依然良好,对于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的崛起,很多西方国家感到恐慌,继续加紧对中国的压制,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反华内容,利用“新疆问题”、“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等大力鼓吹西方的民权自由,以此诱导一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年轻人。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鼓动和影响,易冲动的特点加之外在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容易诱发游行示威等。

经济原因。虽然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稳步上升,综合国力稳步提高,但是我们依然要深刻认识到就业问题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难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随着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人数和就业岗位比例失调,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变得容易急躁,只要社会上出现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诱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社会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只是依据他们自身理解作出判断,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在面对社会丑恶现象时,总是充满愤懑的情绪,加之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当自身利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很容易参加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以极端手段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倾诉自己的苦衷。

高校自身管理不当的原因。高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但高校对于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水平并没有做合理的评估,对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以及他们思维的培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其别是心理和思维方面的变化,可能某个学生发表一些煽动性极强的言论,也许其他学生都会受其影响,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有些是缺乏主见和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年轻人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这一弱点,平时应该加强训练,让自己的心智变得成熟,对外界事物应该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做事情要有全方位的考虑。

科学的预防措施

针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而发生的现状,要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在教训中总结经验,更应该做好提前的科学预防措施。

高校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虽然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心智也已经成熟,进入大学校园,没有了中学时代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更加自由,在开放式的管理下,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心理课程,组建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开导。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甚至是有争议性的话题不应该避而不谈,这样反而加重学生的怀疑心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智锻炼是有效防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应严格自律,自我调节心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有主见,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情,如果以消极的心理去看待事情,社会就是充满阴暗和灰霾的。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可以平时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可以通过阅读古今经典名著陶冶情操,可以结交一些良师益友,交流心得,在自己迷茫的时候寻求正确的帮助。最重要的防范还是自身的高要求,从自我做起,抵御外界不良干扰,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乐观上进的心态。

媒体的规范性应该加强。某些情况下,媒体的鼓吹把小事夸大,掩盖了事情真相。大学生的活动圈有限,对外界的了解很大程度依赖于媒体,他们认为的真相主要以媒体报道为主。例如,就中国和日本关于的问题而言,媒体的大肆宣传,报纸头版头条的宣传基本上是让不想了解的人都无法逃避,一时间是中国的言论在每个人心中扎下坚实的根基,于是新闻媒体、报纸等纸质媒体、网络媒体每天都在极力宣传着这一理论,因而很多人开始加入到游行示威的队伍中去,特别是在中国大陆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行动,甚至是开始打砸与日本有关的任何产品,其结果却是很多使用日本产品的消费者或是销售日本产品的商家受到严重影响。在多次抵制日货的游行中,参加者基本上都是16~25岁的年轻人,事实深刻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年人是很容易受到鼓动的。所以媒体市场的规范是势在必行的,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上的报道,媒体应该给大家的印象是理性、客观、真实的报道,给受众以正确的引导,为大家解除疑难困惑,而不是去煽动受众的情绪,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解决一些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毕业就等于失业”,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内心是极其急躁不安的,在这种长久的急躁不安中,就会因为一些小的社会问题而引发长久以来对社会的不满,于是采取一些激进的手法来发泄自身的不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行业,来增大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对职工的劳动保障、工资待遇和劳动福利都要切实保障到位,不能只是在政策上的鼓励,而缺乏实际的行动。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要加大资金的补助,对于学校的后勤要加大补助,完善后勤保障体系,现在很多学生都对后勤的服务和设施不满,甚至有时会发生冲突,甚至是在学校出现停电停水等故障问题的时候,学生都会起哄不满,究其原因是对学校后勤的不满意,所以任何一点的闪失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还应注重在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上,这是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以至于容易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贫富之间的隔阂似乎是越来越深,形成了两个鲜明的阶层,这在学校中也是存在的,所以很多社会问题也是在两个层次的对抗中体现出来的。当有一天社会实现和谐了,人们的生活真的美好幸福了,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不再困扰民众的时候,群体性突发事件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愈演愈烈,层出不穷。

合理有效的处置方案

对于已经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应该按照级别的严重程度来科学地处理,既不能笼统也不能草率行事。对于重大事件的处置,如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要求当地主管教育的负责人应该马上深入学校了解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妥善处理,防治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对于危及公共安全的个别人员,要报请公安机关,严格地控制和监视。对于较大事件的处置,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立即向学校应急小组报告情况,应急小组根据事件的原因,立即分析启动工作预案并立即报告省教育厅。对原因清楚的要立即处理问题,对原因不详的,要通过学院或者是班主任向学生解释清楚,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谅解和支持。而对一般事件的处理,如贴大字报的现象,学校学生工作处和保卫科的人员以及相关的学生会干部应该立即赶到现场,负责组织对事件原因的调查,及时消除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苗头,处置不安全因素。

对于高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我们在了解其产生原因后,就应该采取相关的策略,从源头上来遏制其发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科学地做好预防准备,以便在事态发生以后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把影响减小到最低。高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能否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地处理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建立健全良好的应急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大众以及政府部门都应该认识到,在有效的方案措施的指导下减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机制;成本;收益

2003年“非典”事件令我国全国上下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如临大敌,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突发公共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和经济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各国纷纷建立预防和应急机制,防止和减轻灾难损失。2003年的“非典”事件让我国在极短的期间建立起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2007年8月我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我国建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急机制,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实现预防、应急机制效率的最大化,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1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成本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是由“法律制度系统”和“实体系统”组成的综合体。只有将两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预防、应急机制的效能,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由此,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成本既包括“实体系统”建立的成本,也包括“法律制度系统”建立的成本。

1.1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法律制度系统”成本分析

“法律制度系统”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措施采用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它包括法律法规体系、预案体系和安全规划体系。wwW.133229.Com“法律制度体系”建立的成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立法成本:法律法规体系是预防、应急措施采用的法律上的保障。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明确各部门、各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措施中的责任,理顺综合管理体制;通过立法确定社会各界、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责任、义务与权利,以确保社会体系在紧急状态下的稳定有序。sars使我国快速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不仅如此,各部门、各地方还针对特定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形成我国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各级、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二是应急预案建立的成本:应急预案是指用于指导应急救援行动的具体方案,包括突发事件的抢险、救灾、医疗急救、社会援助、信息传递等方案,是应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快速整合社会人、财、物等各方面的关键安全资源,而且可以指导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还可以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工作的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完备的应急预案,不仅包括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预案,建立预案库,还包括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与修订。

三是公共安全规划制定成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由此产生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带来的灾难,要求人们加强对公共安全的管理,将公共安全规划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划范围,制定国家和各地方公共安全规划,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使人的经济、社会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公共安全的协调发展。

1.2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实体系统”的成本分析

“实体系统”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组织机构、物质和人员的保障系统,包括组织指挥机构系统、应急保障系统、防灾设施系统、监测报警系统、物资储备供应系统和信息系统。

一是组织指挥机构系统:组织指挥机构系统是由若干个中心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和评估,应急计划的制定,领导应急救援行动的开展,以及事故应急培训、演习等事务。包括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应急指挥场所和基本配置,灾情信息采取和分析、应急救援行动、应急指挥决策咨询等机构和人员。二是应急保障系统: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复杂,不仅需要各类抢险、急救队伍立刻进入现场,包括信息、通信、指挥技术工程、交通、医疗、部队等抢险救灾人员,而且要保证各类救援物资及时供给,包括车辆、食品、药品等方面的投入。三是防灾设施系统。四是监测、预警系统:公共安全的监测网络包括通信网络、人员、机构网络等,有专家、职能部门对危险区域坚持常年监测。预警系统是在监测的基础上,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对险情进行预测,一旦出现危害,通过警报系统预警,并尽可能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五是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的通讯系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准确、及时传递信息,对预防、应急措施的采取、对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维护意义重大。一方面收集信息,为及时、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畅的信息系统也是组织指挥系统决策得以及时执行的保证。另一方面,及时公开信息,使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知晓应对措施,配合、协助政府的工作。

2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收益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作为公共安全产品,其成本收益不同于私人产品。一是其成本支出的主要目标不是利润,二是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利用市场价格来结算。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收益不能直接体现为利润,而是体现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2.1 经济收益的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经济收益主要体现为预防、应急机制建立,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避免或减少,对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维护。如果没有高效可行的预防、应急机制,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巨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共计2500亿元,社会治安事件引发的损失共计1500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共计2000亿元,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共计500亿元,约占gdp总量的6%,这些问题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实际造成的负面效应靠这几个量化指标是无法表达的。又如,2003年的“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对此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海闻教授有个粗略的估算:受非典影响,2004年旅游业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对经济的影响总额为2100亿元,但如果把外国投资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影响考虑进去,其损失远远超过2100亿元。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件损害的扩大与延伸,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而有些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人为的突发公共事件,如果预防措施得当,甚至可以避免事件和损失的发生。

2.2 社会收益的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作为公共产品,其社会收益体现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消除不安定因素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维护国际声誉,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

消除或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这是预防、应急机制所产生的最大的收益。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首先直接面临威胁的是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例如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短短的30多秒中,24.2万人死亡,16万人受重伤。我国地震灾害较为严重,20世纪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夺去了60万人的生命,近10年在台风、暴雨、洪水等灾害中丧身的人数每年都有上万人。在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是我国预防、应急机制建立的首要目的。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预防、应急机制的启动与运行,可迅速整合社会资源,及时、有序的转移受灾地区的人,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极大地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会破坏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些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破坏所引起。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当经济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时,当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存在冲突之时,当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之时,是永无止境地追求经济和物质的利益,保护社会的物质财富,还是不惜一切代价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

消除其他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的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如果缺乏应急机制,没有通畅的信息渠道,没有对公共秩序维护的措施,就会导致谣言四起,产生社会心理的恐慌,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一些不法之徒还会乘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如sars蔓延的前期,由于相关信息和预防知识传递的缺乏,致使流言四起,造成公众心理极度紧张,以致产生局部的心理恐慌,少数投机分子利用群众的恐慌心理牟取私利,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极端事件。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处理;预防

Discussion on how to prevent and handle emergencies construction

Li Bo

(Hao Shiquan Branch Ankang City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Shiqian Shanxi 725000)

【Abstract】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accident, sudden events or conditions, when the proper handling and emergency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so that life and property from damage, thereby improv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Key words】Emergencies;Processing;Prevention

在施工过程中,突发性事件会常有发生。一般来讲,突发事件本生不属于事故,但对施工现场来讲,如果处理不妥当或不及时,会产生出严重的质量和安全事故。因此,认真做好 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和预防工作,是施工组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保证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都有重要意义。

1. 突发性停电的处理和预防

突发性停电往往造成工地瘫痪,尤其对砼浇筑,构件吊装等连续性和高处作业影响很大,若处理不当,将造成质量安全事故,如浇筑的砼报废,搅拌机内拌合料凝结,吊装构件悬挂空中或下滑坠落等。

1.1 紧急处理。

施工现场一旦发生停电,应立即指令电工查找停电原因,是线路负荷过大跳闸停电,还是局部线路上电器配件损坏而停电;或是供电部门的意外停电。如属于前者,应尽快抢修恢复供电;如属后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当浇筑砼结构时,一方面紧急确定砼构件最靠近的合理施工缝位置,改用人工拌合砼(其砼等级应提高一级),继续浇捣至施工缝处方可停歇。另一方面指派专人清理搅拌机内砼,防治凝结其中,损坏机械。必须注意的是,应将电源处闸刀拉下,电闸箱上锁后再进行操作,防止突然来电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闸刀距搅拌机较远,闸刀箱旁还应挂出'设备检修,严禁合闸'的牌子。

(2) 在构件吊装作业中,当构件吊至半空中突然停电时,起吊的构件不应久留空中,应想法慢慢松动卷扬机的电磁抱闸,使卷扬机的滚筒缓缓放松,将悬吊的构件临时落至靠返的层面或地面上。

1.2 预防措施。

对突然性停电,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有可靠的预防措施。

(1)施工作业前应了解现场的供电线路,供电部门的相关停电公告及起止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用电或侥幸用电。

(2)对连续浇筑砼结构和构件吊装等作业,最好事先与供电部门取得联系。

(3)施工现场应有专业值班电工、机修工,并备足常用的电器元配件和易耗电工材料,当现场供电线路系统局部损坏时,一边能够及时抢修恢复。

(4)当现场供电线路负荷较大,而施工作业又必须全天候供电时,应配有备用发电机,一旦外部不能供电时,自备发电机就可立即供电。

(5)对用于构件吊装作业的卷扬机,应设有手刹装置,一旦临时停电,悬吊高出的构件出现下滑坠落时,应立即启动手刹装置。

2. 突发性停水处理与预防

施工现场突发性停水也常有发生,它对砼浇筑会产生较大的威胁,如处理不当,易造成质量事故。

2.1 紧急处理。

首先应查找原因,是现场供水管道网局部损坏造成停水,还是供水部门给水线路检修造成停水;如属前者,应立即组织抢修;如属后者,现场应果断采取补救措施。

对浇筑砼结构施工作业,首先应确定合理的施工缝位置,同时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在附近临时找水取水,以维持搅拌机用水。如果突然停电而引发的停水,在临时找水取水的同时,应改用人工拌合砼(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继续浇筑砼至施工缝处停歇为止。

对滞留在搅拌机内的砼拌合料,应立即派人取出。注意操作前应将电源闸刀拉下并上锁,以防突然供电,保障操作安全。

2.2 预防措施。

在连续浇筑砼作业前,对意外停水应有预防措施。如与供水部门联系,了解给水管件工具等,以便出现管路损坏时及时抢修;现场应设有一定容量的蓄水池、水箱等,平时作为消防用水,临时停水时作为施工用水;了解周围临时供水的水源情况等。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常用高压水泵将底层蓄水池中的水泵送至上面各用水部位。

3. 突发性机械故障的处理与预防

突发性机械故障中,危害性较大的是垂直运输机械、砼搅拌机械、泵送机械以及起重机等发生的故障。

3.1 紧急处理。

机械故障的处理,首先应注意必须由专业机修人员进行,禁止非专业机修人员操作,以免发生其他事故。如因故障影响到砼浇筑作业时,可参照上述停电、停水处理方式进行。对于垂直运输机械和起重机械的突发性故障,如有重物或构件悬吊于空中的,可参照停电处理方式进行,先将悬挂空中重物和构件落下,再抢修机械。

3.2 预防措施。

平时应定期做好机械检修和保养工作,保持机械的完好率,防止机械带病运转。

作业时,现场应有专业机修人员值班,并备有常用的机械零配件,以保证临时抢修专用。

对浇筑不能停歇的砼工程时,应有配用的搅拌机,振捣其器等。

机械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严禁非操作人员随意操作机械。

4. 突发性暴风雨灾害的预防

突发性暴风雨灾害通常发生在雷雨多发的季节或多发地区。它的破坏力极强,极易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对这类突发性灾害应以预防为主,在施工中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应每天掌握气象信息,特别是对连续浇筑和吊装作业,应尽量避开雷雨天气。

(2)每日砌砖墙的高度宜控制在1.2米高,特别是空旷建筑物的山墙,女儿墙,应避免在雷雨天气力独砌到顶,以免被大风整体刮倒。

(3)吊装作业时对排架柱应及时焊好柱间支撑,对屋架安装时也应及时焊接好于柱顶的链接和屋架间相互拉撑。

(4)井架和塔吊等高耸垂直运输机械应与建筑物拉结牢固,顶端应设有避雷装置,并有良好的接地。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第5篇

然而有的实习基地离学校比较远,为了节约经费和巩固实习效果,学生的食、宿都将在企业或企业周边地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就由原来单一的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这种复杂的格局,客观上也对学生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所以师生发生或面临“突发事件”是难免的。

“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往往是因为其“突发性”,使人们措手不及,应对不力。所以加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甚至消灭潜在的危机于萌芽状态,是突发事件应对的首要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校履行管理教育与保护学生的职责与义务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保卫工作,依据《教育法》《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践教学安全细则》《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方案》《学生实习期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从安全管理、治安保卫、卫生食品、应急预案等几方面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组织人员编著相应教材,指导学生懂得、掌握应急法律、法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切实的措施、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规章制度是人为制定的,它本身是“死”的东西,是“纸老虎”,要让它“活起来”变成“真老虎”,就需要教师、学生认真遵守执行,学校管理层要宣传到位,执行有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端正教育思想,同时要增强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就是带队的教师,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或者是通知到老师,如果带队的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思维敏捷、谈吐机智、应对得力,从而能轻松化解突发事件,否则也就不难想象某些教师面对意外事件时种种不良表现了:惊慌失措,故作镇静等,以至不能快速、稳妥的处理意外事件了。要真正做到处变不惊,思路清晰,机智灵活又不偏不倚地解决问题,教师就必须在平时加强自身的修养。

首先,培养教师敏锐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突发事件往往有以下特征:(1)突发性、意外性;(2)表现形式不一,性质有轻有重,具有复杂性;(3)留给教师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时间很短,具有紧迫性。没有这些能力,教师就无法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

其次,培养教师的情绪自控能力。在外实习的时候,教师负责同实习基地进行联系,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负责处理实习中一些琐事,所有的关系都要汇集到教师那里,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习时师生面临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身处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旦遇到问题了,教师就会想方设法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产生一些恼火甚至愤怒的情绪,因为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毕竟担负着重大责任,他应该意识到由于自己的不理智可能给自己或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情绪失控,不仅思维的广度受限,判断能力受扰,使本来小的矛盾变成大矛盾,事态发展越来越坏。

三、加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应急能力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重于泰山”的宗旨,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当代的大学生,自身保护能力和防护意识较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切实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前,院系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注意事项,指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应急措施。

当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在家人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缺乏危机教育和意志力的磨炼,使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缺乏独立分析和灵活应变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出现危机时,容易受暗示影响而反应过激,导致学生无法作出理性的思考,无法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而引起更大的危害。为此,我们应以学生的预警能力、控制能力、干预能力为重点,逐渐形成有预警能力培养、控制能力培养和干预能力培养构成的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

四、新入厂人员安全教育

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即介质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设备多属高温高压、深冷负压、工艺条件复杂;因此,把好进门关,对新入厂人员讲授进入化工企业所必须具备的安全知识就成为关键的一环。企业应对新入厂人员严格实施三级安全教育培训。首先是公司级(一级)安全教育,讲授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及安全生产重要意义,一般安全知识,本企业生产特点,同行业重大事故案例,厂规厂纪,入厂后安全注意事项,工业卫生和职业病预防,防火等知识;其次是分厂级(二级)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分厂生产特点、工艺流程、主要设备性能、安全技术规程和制度等;最后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岗位生产任务、特点,主要设备结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岗位安全技术规程及预防措施,安全装置和工具等。

五、依法维护企业周边地区治安秩序

学校与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密切的配合,联手治理,在学生进行实习期间,公安机关应积极组织力量,对影响企业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及师生人身安全的主要治安问题,要认真开展全面排查,深入到师生和企业周边的居民群众中间,采取多种形式了解、摸排涉及危害治安的违法犯罪线索,对治安混乱的地方和突出的治安问题,进行整治。在一个经常有公安人员巡视、值班的地方,犯罪分子不敢太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