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第1篇

人们谈戏曲,多侧重于“本体”,如剧本内容、演员表演、美学价值等,不大注意它的“载体”。常言道:“皮这二百微存,毛将焉附”,艺术所附着的载体一旦发生变化,其本体势必有所变异。载体又联系着“媒体”,若无媒体的传播,艺术也难以普及。

80年代后期有过一项问卷调查,主旨是:“你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子区”?统计的结果是,“进剧场看戏”的不过百分之六七,绝大部分人是通过听唱片、广播、录音带,看电影、电视、录象带来观赏和了解戏曲的。确实,近半个世纪以来,都是里的茶园、戏院和专业性戏曲剧场大为减少,人们观赏戏曲不再拘泥于“进剧场”一条途径了。

20世纪文化艺术的繁盛,得益于新的载体与媒体,如印刷发行的报纸、杂志、图书;机械化生产的唱片、电影拷贝;电波传送的广播、电视等。如今又有音像制品和电脑网络。本世纪号称“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一方面,大量以“复制”方式出现的艺术品流播社会;另一方面,与科技相联系的艺术风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并存,营造了本世纪特有的文艺景观。

从载体与媒体的角度看,戏曲经历了剧场时代、唱片时代、胶片时代、广播电视时代,进入了包括音像制品再内的“多媒体”电子时代。

载体与媒体的作用本来就存在于戏曲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

通常说,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剧本。如果说“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的本体的话,那么这个本体必须通过“观众”的参与方能实现,没有观众的自说自话是无所谓“表演”的。正如物品,只有进入市场,面对顾客的购买,才能称之为商品。在戏剧范畴内,演员与观众谁也离不开谁,两者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为“戏剧”。

除了演员与观众以外,剧场和剧本是戏剧的空间载体和文字载体。

剧场——广义上应该称作“演剧场所”。其特定的观演环境和观演氛围将演员与观众联系在一起,同时为演员的戏剧性表演提供了表演区(舞台)。

剧本——非直观的、抽象的文字符号。它负载着戏剧的人文内涵,即清洁、语言、思想、观念,可以说是戏剧的文学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

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艺术提供了竞争的阵地,也为剧作家提供了驰骋才华的机会。在专业化的剧场里,观众相对稳定,口味相对较高。以往“路歧人”那种“一着鲜,吃遍天”的杂耍般的技艺不可能在固定的剧场内永远重复,因为他们难以满足层次愈来愈高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美感享受,于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剧本”成为戏剧创作的必要环节,甚至受到文人们的青睐——因为它为戏剧注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文化营养,能让观众不断领略人生的喜怒哀乐和是非善恶的道德情操。

与此同时,包括道具布景、服饰造型、灯光渲染在内的整个演剧氛围也愈来愈讲究,形成戏剧特有的专业化的“剧场艺术”。

有了专业化的剧场和剧本,戏剧才得到升华。

在中国,固定的、专业化的剧场以北宋的“勾栏”为标志。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问世,作为语言文字载体的书籍渐渐普及。于是,通俗文艺领域的“院本”、“曲本”、“话本”开始通行,它们是戏曲、曲艺的底本。剧场、剧本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渐渐告别“撂地为场”的演出状态,游离出“散乐”、“百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

宋代有“路歧不入勾栏”之说,认为他们属于“艺之次者”。的确,这些流浪艺人目不识丁,表演技艺简单粗糙,满足不了较高层次观众的需要。直到解放前,北京前门外依然以珠市口为界,将口南口北的艺人视为两种档次,口南“杂耍馆子”的艺人往往被口北的“戏园子”拒之门外。

然而,中国戏曲没有完全走西方那种“剧场艺术”的道路。即使在可称之为专业化剧场的勾栏、茶楼、会馆、戏园纷纷建立的情况下,在戏曲完全成熟之后,它依然保持着流动演出的传统。特别是民间戏班,常常以小分队演出的方式送戏上门。除了市井勾栏的商业性演出“日日如是”以外,大量戏曲艺人以个体或家庭挑班的方式,或“赶会”于乡村集市庙会,在广场高台上唱大戏;或出入于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宅院,在厅堂院落里唱堂会。每逢民俗节令庆典、红白喜事和冬春农闲时节,便是民间戏班活跃之时。

“剧场”载体的不定位,以及流动演出的传统,使中国戏曲能够适应各种层次和各种场地的需要,或文或武、或雅或俗,异彩纷呈。其总体特征表现为:

1.一方空场,左上右下——或一方空台,上下场门,因地制宜。

2.时空灵活,表演虚拟——没有幕景变化和由此形成的情节跳跃。剧情连续,一贯到底,节奏灵活多变。剧情所要求的时空在演员的嘴上、手上、身上,也就是以唱词和虚拟的表演来寓示戏剧的“规定情境”。

3.道具简单,装饰精美——道具少而精,随身上下。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4.表演为主,技艺性强——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强调技艺。诗、歌、舞、乐、唱、念、做、打充分展开。

换句话说,剧场载体的不定位和流动演出的传统,造就了中国戏曲“写意”、“虚拟”、“形式美”、“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和美学特征。在长期的实践中,这样的舞台语言已经为中国观众所认同、所熟悉,约定俗成,妇孺能解,而且与生活本身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艺术的距离、美学的距离。

固定的剧场和流动的戏班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勾栏剧场是千方百计引观众来;流动戏班是游村走乡找观众去。勾栏剧场是相对稳定的观众在选择戏曲;流动戏班是带着有限的剧目寻找观众。其中,专业化的剧场处于核心地位,对戏曲起到了导向作用。如果说勾栏剧场中的艺术竞争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提高,那么流动戏班送戏上门意味着戏曲的普及。这两个方面是互补的。惟其如此,中国戏曲才上达宫廷,下及黎民,遍及城乡的各个角落,而且渗透各个阶层,成为全民族的“戏曲文化”。

尽管总体形态趋同,但是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演出场所的差异、观众层次的差异,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品种单一,而是“异”彩纷呈,如:因地域性方言带来的声腔剧种的差异;因演出氛围和观众层次带来的民间戏曲、文人戏曲、剧场戏曲的差异;因观赏趣味不同而带来的文戏与武戏的差异等等。我把它称作是中国戏曲的“同宗异流”现象。

最明显的是广场演出与厅堂演出的差别。这一点在戏曲走向成熟的宋代已经显露。宋《青箱杂记》卷五称:“今世乐艺亦有两般格调:若朝庙供应,则忌粗野嘲哳;至于村歌社舞,则又喜焉。”——“朝庙”是庄重严肃的厅堂,乐舞趋于优雅;“村社”属于野外广场,乐舞趋于热烈、欢腾。

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可以分为三类:“野台子”、“宴乐堂”、“戏园子”。

“野台子”——广场高台,多出现于乡镇的庙会、集市,高逾人头。中国的“民间戏曲”基本上生成于野台子,乡民们熙熙攘攘,自由观赏,因此带有浓重的广场艺术特征:

1.强烈的锣鼓节奏,高亢的声腔——如此方能压倒嘈杂的自然声和人声。

2.明丽的色彩,装饰化的舞台空间——如此方能醒目、诱人。

3.夸张的化妆造型——如此方能远距离区分角色和人物造型。

4.大幅度的动作,独特的表演技艺——武戏偏多,如此方能引人入胜。

“宴乐堂”——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厅堂。厅堂中央为表演区,有时铺上一方地毯。观众即宾客,多为文人雅士,静坐于周围品赏戏曲表演。宴乐和堂会上的戏曲被称作“红氍毹”(即红地毯)上的雅音,具有明显的“文人戏曲”倾向和室内艺术特征:

1.文学性加强——吟诗弄赋,多属文戏。

2.唱腔委婉动听。

3.表演细腻抒情。

4.道具制作精细。

[page_break]

“戏园子”——专业性剧场。亦为室内厅堂,大小不等,建有“勾栏”式的舞台。观众基本上是市民阶层,观赏层次介于农民和文人贵族之间。专业化的剧场可以兼容民间戏曲和文人戏曲,但势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加以改造,如:消减广场戏曲喧闹嘈杂的因素,增强文人戏曲的戏剧性和表演艺术成分。通过戏班的选择、剧目的调节,这里的演出可以做到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因此,“剧场戏曲”更能代表中国戏曲的艺术精髓。

民间戏曲、文人戏曲、剧场戏曲的交叉融合以及剧场载体的作用,可以在戏曲发展史上找到依据。

宋元杂剧,原本是锣、鼓、板、笛随处作场,待到进入厅堂和勾栏,渐渐配以丝、竹、管、弦,称作“弦索官腔”。同时,形成宫调格律的规范,走向雅化。

昆曲,原本是江苏昆山地区的村坊野曲,明初曲师魏良辅等改革后,吸收北曲“弦索官腔”的特点“度为新声”,成为以“管、笛、笙、琵”伴奏的室内清唱,“清柔而婉折”。后来走上戏曲舞台,称作“雅音”。

京剧,前身是高台广场上的徽调、汉调、梆子、乱弹,清代中叶进入京都。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当它在晚清的京都戏园子里成熟时,吸收了“雅部”昆曲的艺术成分,可谓集花、雅之大成。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戏园子市民杂处,吃喝谈笑的“宴乐”之风颇盛,嘈杂无序,不像王府宅第那样清静。所以,它始终保持着压倒杂声的强烈的锣鼓、高亢的声腔、浓郁的技艺因素,而且具有相当的力度。同时,又不乏适宜于堂会清唱的高雅细腻的琴弦、唱腔和相应的剧目。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的剧场载体和剧本载体变化不大。它长期在广场和厅堂间出没,在乡镇与都市间徘徊,既具备广场艺术特征,又具备室内艺术特征。剧本则穿插诗词歌赋,大抵采用与古典小说相对应的文体,有文有白,或雅或俗。在同宗异流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出多品种、多样化的风貌。

本世纪初,话剧兴起,走的是西方“剧院制”的路。一方面,它渐渐摆脱小戏班流动演出的状态,倾向于剧场艺术的探索;另一方面,抛却半文不白的四六文体,走向大众通行的、散文化的“国语”。话剧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分道扬镳,不能说与剧场和剧本这两个载体无关。

除了话剧在剧坛上崛起以外,与戏剧相关的传媒在本世纪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报刊、书籍的通行,使戏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照相机的普及,使戏曲得以留影;唱片、录音磁带、激光唱盘(CD)的相继出现,使戏曲得以留声;电影、录像机、VCD光盘的渐次流行,使戏曲得到全面、完整、动态的记录。特别是广播、电视以“大众传播媒介”的面目横空出世,使戏曲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与戏曲关联最大的,是视听综合的电影和电视。

戏曲走上银幕以1905年北京国泰照相馆拍摄的无声片《定军山》(京剧,谭鑫培主演)为标志。此后,1928年,有声戏曲片《四郎探母》(京剧,谭富英、雪艳琴主演)问世;1953年,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袁雪芬、范瑞娟主演)问世,电影艺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呈现新的面貌。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1978年5月1日改称中央电视台),意味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戏曲随即进入家庭荧屏,成为电视文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尽管有大小之别,有胶片技术与电子技术之别,有专业影院氛围与厅室氛围之别,但是“屏幕”载体毕竟大同小异。在戏曲走向屏幕这一点上,电影要早半个世纪,其经验和探索值得电视借鉴。

早期电影所显示的主要是胶片载体本身的记录功能,没有被认定为“艺术”。即便如电影故事片,也不过是舞台戏剧的实录和翻版。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它形成自身的艺术语言而为其他艺术品种所不可替代时,才获得“第八艺术女神”的美称。

电影的艺术语言既包括银幕载体带来的特定的视听节奏和时空跳跃——即所谓“蒙太奇”的表述方式;又包括景别的组合、镜头的运动、声画剪辑、色彩光效、气氛烘托、构图设计、特技运用等一系列艺术技巧和技术手段;还包括客观纪实与主观表现兼而有之的形形的风格追求。于是,电影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再现”,业已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一种包含电影艺术家人生态度、美学观念、风格技巧在内的艺术的“表现”。就电影故事片而言,它脱胎于戏剧,却并不等同于舞台上的戏剧。两者艺术特征的区别,在相当程度上是因载体的不同而造成的。

那么,电影的银幕载体至少具备三种功能:记录功能、艺术再创造功能、复制功能。这三种功能是并列的,并无高下之分。

1.记录功能——客观地记录和再现事物的声像。这一功能使电影在“纪实”方面独擅其长。

2.艺术再创造功能——表现为独特的电影艺术手段,包括客观的纪实、浪漫的想象、冷峻的思考、唯美的追求以及艺术个性的发挥。

3.复制功能——主要是媒体的传播功能,即电影拷贝的复制发行。

这三个功能的充分发挥,集中体现于电影故事片。首先是记录功能。其纪实的真切、场景的自然、视野的开阔,甚至令贴近生活的话剧为之逊色。其次是艺术的再创造。由此带来的蒙太奇叙事方式和屏幕艺术语言,能产生独到的美学效果。第三是机械复制。由此可以反复观常,不见走样。于是,电影院蜂拥而起,放映队游走四方,以至于往日通过写实的布景和贴近生活的表演取胜的话剧不得不冷静地思考,探索“直面观众”和“剧场艺术”的新路。

电影的记录功能和纪实风格给人们造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一谈电影,便认为它是“写实”的、“再现”的、“生活美”的。其实,电影不是不能“写意”。第一,它可以记录舞台表演的写意;第二,屏幕画面语言本身就具备虚实相间的写意美和形式美;第三,蒙太奇的动态叙事带来了抒情、描写、铺张、渲染、夸张、强调等修辞色彩,亦具有写意特征——当然,它是“屏幕的”而非“舞台的”写意特征。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写意,而是如何运用屏幕艺术语言,恰当地表现戏曲艺术的神韵。

要做到舞台表演与生活化表演的“化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戏曲舞台上本来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从一方空台的假定性出发,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四功五法在内的和谐的表演技巧和美学特征。简单地将舞台表演纳入生活场景的框框,弄不好不仅不能两全其美,反而会两败俱伤。这方面不是没有教训;第一部有声戏曲片《四郎探母》,导演想尽量追求电影的逼真,不仅宫殿、花园采用五彩布景,连铁镜公主怀里抱着的娃娃也用满月的婴儿。杨四郎出关,用的是真马和替身。结果,舞台的假定性被破坏了,铁镜公主怀抱真娃娃,身段动作被改变;杨四郎骑真马,虚拟的“趟马”舞蹈被放弃。虽然尽量仿真,但四郎的身上仍然不是北宋的服饰,而是杂有清代马蹄袖的“箭衣”。非真非假,半真半假,反而吃力不讨好。类似的教训值得引为借鉴。

近些年来,在电视剧与戏曲“联姻”的问题上,业内人士颇有些讨论和争论。

焦点多半集中在“写实”和“写意”问题上,如:电视剧强调“真实”,戏曲离不开“虚拟”;电视剧是现实的“再现”,戏曲是艺术的“表现”;电视剧强调“生活美”,戏曲强调“形式美”,等等。因此,所谓“以电视剧为本体,穿插戏曲唱腔,生活化拍摄”的戏曲电视剧往往有“话剧加唱”之嫌,因为它丢弃了戏曲表演中写意、虚拟、形式美的艺术神韵。

其实,根本问题还在于载体的不同。戏曲的写意、虚拟、形式美特征与舞台载体有关;电视剧(以及电影故事片)的生活化表演、生活化场景与屏幕载体有关。

如上所述,电影与电视在“屏幕载体”这一点上大同小异,蒙太奇等艺术语言也基本一致,所以电视被人们称作“小电影”。它与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作为日常为伴的“空中视听杂志”。大众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观赏戏曲也可以在家里坐享其成。

关于电视戏曲,与其局限于“电视剧”和戏曲联姻的讨论,不如拓宽眼界,从电视功能的角度思考一下与戏曲的“联姻”——或者说,比较一下电视作为载体与舞台载体的异同,研究一下戏曲走上电视荧屏后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

以电视为参照,加上媒体功能,电视戏曲大体上可以分

为四种类型:

1.戏曲纪录片(相当于剧场录像)——主要运用影视的记录功能,将舞台戏曲原汁原味地搬上屏幕。如:《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京剧影片《群英会》;京剧影片《雁荡山》(武打戏);豫剧影片《七品芝麻官》(名丑牛得草主演)等。此类作品因舞台表演艺术本身炉火纯青,所以不需过多的影视加工。它同时具有戏曲史料价值。

2.戏曲艺术片——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再创造功能,使戏曲艺术在影视屏幕上焕发新的光彩。由于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程式化”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此类作品应该因“戏”而异,在尊重戏曲艺术神韵的前提下,以影视手段“锦上添花”。如: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场,配以诗情画意的荷塘、并蒂莲、鸳鸯;黄梅戏影片《天仙配》,七仙女在云雾中下凡,俯瞰人间美好的自然景色;京剧影片《野猪林》,以影视语言配合国画大写意的意境;京剧影片《杨门女将》,强调影视画面的形式感、装饰美;京剧影片《李慧娘》,神鬼世界运用大量的电影特技。

3.戏曲故事片(相当于“戏曲电视剧”)——影视剧的叙述方式,生活化的拍摄,适当穿插戏曲手段。此类作品(特别是“戏曲电视剧”)颇多争议,成败得失均皆有之。是否叫“戏曲故事片”或“戏曲电视剧”尽管可以讨论,但是将戏曲艺术手段运用于电影故事片的例子并不乏见。例如:香港影片《三笑》大量使用锡剧、沪剧、淮剧的江南小调,是上海“滑稽戏”的路子:“武打片”则大量吸收戏曲武打技巧,加以生活化、影视化的改造。它们之所以未称“戏曲故事片”,是因为不使用舞台时空,抹掉了虚拟化、程式化的舞台表演痕迹。类似的情况无独有偶:美国好莱坞影片往往借鉴“百老汇戏剧”模式,将歌曲、舞蹈、打斗、滑稽等表演技巧融入故事片,但不称“百老汇戏剧片”而称“歌舞片”、“打斗片”、“滑稽片”。在我国,某些生活化较浓、程式化较淡的剧种或剧目往往采取保留戏曲唱腔,实景拍摄的方法,如越剧影片《红楼梦》、豫剧影片《朝阳沟》。以这种方式摄制的电视片,目前称之为“戏曲电视剧”,如黄梅戏电视片《家》、《春》、《秋》和越剧电视片《秋瑾》等。

4.戏曲文化片(即“戏曲专题片”)——发挥影视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重在记录舞台内外的戏曲文化事相。此类片种大量运用于电视戏曲栏目,如报道性专题(人物、事件)、知识性专题(剧种、剧目、戏曲常识)、鉴赏性专题(艺术欣赏),服务性专题(听戏学戏)等。

显然,戏曲进入电影、电视载体后,业已改变单一的舞台表演形态,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又由于媒体的传播,戏曲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和弘扬。电视戏曲的创作余地大得很,不拘于戏曲电视剧一途。多种形态的探索,多种风格的追求,恰恰可以适应多层次、多口味观众的需求。可以预见,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盛行,甚至将改变单一的剧团组织机构和演员中心制,出现“制片人制”和“导演中心制”。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又将缩短生活中的时空距离,改变你演我看、你放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给演员以灵活的表演空间,给观众以更大的选择余地,给批评家和学者以更多的研究领域,从而为戏曲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注释: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缘文化;张家口剧院;SWOT分析

谈及张家口剧院发展史,就无法脱离地缘文化。张家口又称张垣,地处冀西北,京、晋、蒙交界,燕赵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共存。作为张库商道的起点,它是通向欧洲商贸的必经地,也是军事战略要地。在商业和军事文化影响下,张家口剧院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明清三千座古戏楼构成其前史,而京剧、晋剧等戏曲与戏楼、茶园命脉相连,如庆丰茶园[1]。从最早的曲艺演出场所、戏楼与茶园发展到兼具电影放映与戏剧演出、文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展览馆附近的茶园、戏院无不见证了张家口剧院的发展史。以“工人文化宫”[2]为例,随着京张铁路开通,大马路街东戏曲、曲艺、杂技云集的“东安市场”(1909)、“北市场”“南市场”(20世纪20、30年代)、“张家口剧场”(1939)、“市立剧场”(1940)、“张垣影剧院”(1949)、“职工俱乐部”(1949)、“工人文化宫”(1985)等名称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剧院发展的脉络。如今的张家口,戏楼风韵犹存,工人文化宫、国际会展中心等呈现剧院发展现状,而景区小剧场以及街头剧场在旅游产业的影响下日渐流行。

一、基于地缘文化观照张家口剧院发展

张家口地理位置特殊,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商贸要道,政治、经济色彩浓郁。虽然与江南地区相比,这里土地贫瘠,但燕赵之地重视教化,百姓淳朴,因与游牧民族往来频繁,民风又稍显粗犷豪放。张库商道、张家口堡、察哈尔都统署、张家口火车站等历史文化元素承载着商业、科技乃至军事文化的厚重,而晋剧、口梆子、秧歌、二人台等也成为了地缘文化特色。近年来,随着秧歌剧《魏象枢》、口梆子《少年董存瑞》、话剧《詹天佑》的精彩演绎,戏剧元素兼具地缘文化特色与时代魅力。以小米、黄糕、豆腐干为主的饮食文化养育了魏象枢这样的直臣,也孕育了董存瑞这样的英雄,涿鹿之战、詹天佑再现了张家口深邃的历史文化、工匠精神和军事文化底蕴。诸多地缘文化元素作为剧作元素巧妙融入戏剧人物的传奇人生中,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也为故事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性锦上添花。戏曲最早进入现代观众视野并非通过剧院,而是通过戏楼、茶园。戏楼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标志性建筑,据两本戏曲文化著作《中国戏曲志·河北卷》和《张家口独特的古戏楼》介绍,张家口的明清戏楼约有3000座,20世纪中叶保存下来的有1400余座,现今仍有500余座,如寺庙戏楼、城堡戏楼、灯影戏楼等,这在河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茶园、戏园由戏楼演变而来,建于清代的大兴园、庆丰茶园、宣化兴华茶园曾汇聚京张晋绥名角,也为河北梆子、皮黄戏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至于剧院的出现,时间就更晚一些了。如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聚贤茶园、庆泉戏院、聚乐园、永和戏院、中和戏院、新新戏院等。”[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庆丰茶园改名为庆丰戏园,庆丰、新中国、新新、裕民、同德五大戏院及厚生会馆(后改人民剧场)的戏曲、话剧、电影演出多样化。1945年,华北联大与革命戏剧团体(华北联大、内蒙文工团,抗敌、群众、挺进剧社等)集聚张家口,沙可夫、凌子风、石联星等人才云集,《望乡台畔》《戎冠秀》等话剧涌现,张家口一度成为晋察冀革命文化活动的中心,歌剧《白毛女》的演出也成为了当时的戏剧盛事。戏曲方面,实验京剧团、晋剧团、话剧团等新型剧团出现,改变了传统戏班模式。张家口京剧团改编的京剧《八一风暴》曾在庆丰排演,后风靡全国。随着时间推移,兼具戏剧演出与电影放映功能的影剧院成为剧院发展趋势。

二、张家口剧院发展的SWOT分析

张家口剧院发展的SWOT分析将结合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态势分析,充分长优势、去劣势、抓机遇、接挑战、求发展。

(一)优势

1.地域优势张家口地处京、冀、晋和内蒙古四省市交界处,距北京约200公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高铁开通之后,张家通更加便利,通达性强,已融入北京1小时生活圈。2.资源优势张家口有“塞上名城”之称,泥河湾遗址、张库商道、张家口堡、京张铁路、草原天路、蔚县民俗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颇具特色,均为戏剧创作提供素材。张家口市是“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之一,有着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张家口戏楼众多,可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使之成为剧院发展特色,且张家口戏曲剧目获奖颇丰,为戏剧创作提供了范本。3.市场优势近年来,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蔚县晋剧团等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致力于戏曲研究与创演,打造艺术精品,为扩大张家口“大好河山”城市形象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北省话剧院话剧《詹天佑》、“金狮奖”团队盟邦文化话剧《我不是李白》《如果,我不是我》强势登陆工人文化宫、博雅会堂,这些剧目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天津人艺《红旗谱》在国际会展中心震撼登场。工人文化宫的儿童剧演出也十分火爆。4.创作优势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创作团队的获奖剧目颇多,戏曲创演经验十分丰富。二十世纪中期华北联大戏剧系以及诸多戏剧团体对张家口的话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居于市中的河北北方学院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有一定的戏剧创作经验,也培养了一批表演人才。此外,张家口戏剧团体和个人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二)劣势

1.影院及自媒体的强势冲击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影视市场的繁荣,影院和自媒体强势冲击戏剧市场,成为剧院发展的劲敌。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全球第一。影视剧在网络热播也分散了戏剧市场。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来势迅猛,2020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8月,抖音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截至2020年12月,抖音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次。短视频APP不间断地向用户推送经大数据分析过的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一些戏剧也通过线上剧院(如“空中剧院”)、自媒体等形式向大众传播。2.剧院生存与竞争压力戏剧仍是少部分群体的选择,戏剧需求少,市场自然受限,加之演出剧目少,剧院闲置,剧院生存压力大。2009年,“我国共有3000家剧院,除北京、上海等地的个别大剧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市场运行模式外,其他各省、市的大部分剧院都未进入良性经营轨道……绝大部分剧院没有能力做到仅用演出票款来支撑剧院的自我生存……”[4]近年来,剧院除了戏剧票款外,还扩充附属功能以维持生存,如举办文艺演出、召开会议等。北京作为文化交流中心,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蜂巢剧场等剧院,不管是剧目质量还是上座率都居高不下。因高铁已开通,张家口市民更倾向于进京观剧。张家口剧院面临着巨大的剧场竞争压力。3.剧院品牌缺失张家口剧院的品牌塑造和商业运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张家口剧院闲置、缺乏策划与创作人才、剧场知名度低、商业运作模式更注重附属功能。这都与剧院品牌塑造缺失有关。虽戏曲获奖剧目较多,工人文化宫、国际会展中心、博雅会堂曾上演《魏象枢》《红旗谱》《如果,我不是我》等优秀剧目,但剧目总数较少,未形成专业剧院品牌。4.传统戏曲受众少目前,包括京剧、晋剧在内的传统戏曲受众很少。二人台、秧歌、口梆子等虽有浓厚的地缘文化特色,但年轻观众少。二人台在乡村受众稍多,但作品内容多揭露旧社会、反映男女爱情等,存在、迷信等消极元素。创作者需结合实际和受众,创作出更适应时代、更贴合观众的新剧目。5.原创话剧剧目少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消费,但戏剧剧目数量却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张家口也举办了高校戏剧节原创剧展演等活动,高校学生重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暗恋桃花源》《恋爱中的犀牛》等经典剧目,与此同时,《塑料姐妹花》等一系列原创剧目纷纷涌现。但从演出现状来看,原创话剧剧目仍然较少,剧院仍缺乏创新型话剧创作人才。

(三)机遇

1.迎冬奥随着迎冬奥工作的开展,张家口城市规划日趋完善,奥运场馆及周边设施逐渐建成,冰雪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为张家口剧院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张家口市旅游业具有较强实力,政府可与各剧院合作,使其根据景区特点创演戏剧,促进旅游与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2.政策与支持针对张家口市文化产业资源闲置、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张家口堡保护运营和开发项目以及张库古道文化生态旅游项目被列入该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推介名录。蔚州大鼓书、蔚县皮影戏等非遗项目在蔚县萝川影剧院展演。张家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影剧院、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单位坚持公益性原则,节假日免费或低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建设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这些举措均有利于戏剧文化、剧院的发展。2021年2月28日,张家口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繁荣文艺演出的实施方案》,通过整合院团资源,加强院团与剧场深度融合,扶持重点剧目创作,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和影响力。(四)挑战1.剧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要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是文艺院团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对激发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活力有重要作用。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也是当下剧院面临的重要挑战。面对当下原创剧目较少、剧院闲置的情况,剧院改革要克服创作人才匮乏、资金不足、戏剧市场活跃度不高等客观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佳作,这既是任务也是挑战。2.“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戏剧的共享使戏剧爱好者不用付门票便可获得艺术享受,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院的上座率。剧场的即时性、现场性、独特性仍是特有的观剧感受,这是网络戏剧所无法替代的。剧院要正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可借助线上剧院或自媒体平台传达戏剧创意,但吸引观众进入剧院才是最终目的。

三、张家口剧院发展的创新策略

(一)以地缘文化特色打造剧院、剧目品牌

1.戏曲与话剧剧院品牌剧院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不仅是演出场所,也承载了地缘文化特色。张家口剧院剧目的受众定位并不明晰,现代年轻人对于秧歌、口梆子等传统戏曲缺乏兴趣,而话剧的年轻受众稍多。剧院应找准特色,结合受众,创新剧目类型,针对不同受众确定不同的宣传方案,将演出与经营挂钩,适当迎合大众审美,实现剧院利益最大化,在推动剧院发展的同时,塑造好剧院品牌。戏楼,京剧、晋剧、口梆子、秧歌剧等戏曲文化资源是戏曲剧院品牌塑造的根基。打造戏曲剧院品牌要依托张垣戏剧史和传统戏曲优秀剧目,明确戏曲剧院特色与风格,加强本地戏剧团体与剧院的深度融合,开展经典戏曲剧目演出活动,同时加强戏曲剧目创新。塑造话剧剧院品牌首先要明确目标受众,借助地域优势,引入相声、喜剧与优秀话剧,缓冲戏剧市场。同时,话剧剧院要积极寻求与话剧团体、本地高校以及个人的合作,挖掘资源,创演优秀的原创剧目。2.景区搭建实景创演品牌剧目“四大剧场理论”[5],即兴式剧场、平台式剧场、搭配式剧场、街道式剧,为剧院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提供了思路。山西平遥古城结合景区构造与特色推出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成为品牌。张北中都草原度假村情景剧《记忆中都》将景区与戏剧相结合,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张家口堡、蔚县古城都有着历史影响力,张家口剧院可根据成功先例,将景区与戏剧创演相结合,推动景区与剧院合作共赢。以大境门景区为例,可挖掘其历史文化素材,根据戏楼和街道商铺位置,编排情景体验剧,让观众走进景区,感受张垣历史与戏剧的魅力。

(二)借力政府政策和支持

在文化项目、文化惠民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张家口剧院要深化改革,整合剧院资源,引进戏剧策划与创作人才,加强商业运作,创演戏剧精品。同时,鼓励科研团体和个人积极申报戏剧艺术基金项目,挖掘本地资源,促使科研与创作相结合。此外,借力影剧院、工人文化宫节假日免费或低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的政策,剧院可以尝试戏剧创演,在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大批戏剧观众。

(三)乘互联网之势加大宣传力度

剧院可乘互联网之势,进行戏剧云展播,也可借助自媒体平台传播张垣戏剧史,吸引观众注意力,逐渐提升观众的戏剧素养。剧院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自媒体平台,以创意视频的方式吸引观众,实现对剧院、剧目的宣传。同时,剧院也要增强自身创演实力,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才是剧院最根本的发展之道。

(四)加强与高校、中小学戏剧教育合作

“做好节目是剧场的本分,打造艺术教育是剧场的竞争力所在。剧院很难赚钱,但社会影响力会成为剧院制胜的关键。”[6]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市民艺术素养,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剧院可通过戏剧讲座、戏剧艺术培训、戏剧赛事等形式加强与高校、中小学戏剧教育合作,以戏剧教育提升剧院竞争力。戏剧公益讲座可向市民传播张垣戏剧史,展现戏剧魅力。剧院在创演过程中可吸收高校、中小学戏剧力量,同时参与高校戏剧节的戏剧展演和比赛,推动戏剧艺术发展。另外,剧院可与戏剧艺术培训相结合,利用剧院浓厚的艺术氛围和闲置空间,推出高质量戏剧培训课程,在提升市民戏剧素养的同时,为剧院创收。张家口剧院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发展潜力,在与地缘文化互融的过程中,应借助地域、资源、创作等优势,把握迎冬奥、政策支持的机遇,审视剧院品牌塑造缺失与原创话剧剧目少等劣势,学习成功先例,将戏剧创演与地缘文化相结合,大胆创新,在剧院改革与时代挑战中打造剧院、剧目品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九辑(戏曲专辑)[M].张家口:张家口文史资料,1986.32.

[2]文华,于海漪,范家昱.怡安公司与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J].华中建筑,2017,35(03):95-98.

[3]〈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张家口独特的古戏楼[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128.

[4]吴炜.从“更俗”看剧院生存与发展[J].文化月刊,2014,(07):100-101.

[5]李夏斌,梁福兴.乡村旅游文化项目剧场化策划研究——以武宣东乡“太平天园”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6):38-41.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图书馆工作,文化音乐背景

我国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表演、创作和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院校。艺术院校主要任务是为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文化艺术应用人才。纵观我国的艺术院校,一般开都设有声(器)乐、戏曲(舞蹈)表演、艺术设计、动画、戏曲音乐、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主持与播音、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以服务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笔者所在的郑州艺术学校就设有舞蹈、声(器)乐、美术、戏曲表演、话剧与影视表演、民乐演奏等中原地域所需要的14个专业。论文大全。[1]学校以戏剧戏曲学学科为依托,以舞台艺术实践教育为重点,以中等专业教育为主,多学科、多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综合性中等艺术学校的办学目标。多媒体教室、琴房、画室、专业练功房、排练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莘莘学子演绎艺术人生起点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一、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

努力营造人才入行、深造、成名成家的艺术教育环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与归宿。

1、馆藏建设

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为建设艺术教育环境,在馆藏建设上既以戏剧、影视专业为主,同时也重视对文艺理论与优秀文学作品、以及美术、景观、服饰等形象资料的采集工作。如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拥有馆藏中外文文献资料41.91万册(件),其中戏剧专业特别是话剧类图书、报刊资料、图片、音像资料之丰,在全国各类图书馆中尤为突出。[2] 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12.9万册藏书中,涉及各种与演出有关的中外历代人情风俗、河南地貌景观的形象资料比较齐全;舞台、银幕艺术、戏剧影视史话、创作技法、作品及作品评论等专业核心期刊比较系统。[3] 阅览室具体订有《中国戏剧》(中国京剧)、《剧本》、《新剧本》 《上海戏剧》、《戏剧文学》、《剧作家》、《黄梅戏艺术》、《剧影月报》、《戏剧之家.生活焦点》、《四川戏剧》 《中国音乐》、《当代戏剧》 《曲艺》等十余种戏曲类专业期刊,《大众电影》、《大众电视》、《影视艺苑.影剧版》、《中国广播》 《人民音乐》、《舞蹈》、《乐器》 《心声歌刊》、《声屏世界》、《小演奏家》、《黄河之声》 《杂技与魔术》、《美术》、《新美术》、(艺术市场)等内容涉及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等20余种核心专业期刊,较系统地支持了学院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和演出活动。

2、阅览室建设

围绕艺术教育环境的建设,诸多学校图书馆都在大力阅览室建设。阅读丰富人生,知识成就梦想。为实现“飞扬青春,演绎个性发展”,书刊阅读则是艺术院校青年学子的重要文化生活。同普通院校的学子一样,他们或抱着求知的需要、职业的需要,或是修身养性的需要走进阅览室,通过以品味文化、人文精神、智慧思想来引导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以内涵为根本,进行长期的、渐近的深层次文化建设,力求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以除了广为收藏戏剧、诗词散文、小说以及语言与文字广播、影视娱乐等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外,就是利用声、光、电技术,创造丰富的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建立“戏剧文化阅览室”,为广大师生的施教活动和学习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保障,同时还汲取。

二、艺术院校读者群的阅读特征——艺术欣赏

1、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艺术院校青年学子的重要使命是继承传统艺术,开创满怀想象的艺术家生活。师承、入流和艺术创新是艺术院校学有所成的必由之路。要做到戏比天大、艺比天大,人比天大,必须以人为本。先学做人,再学做戏,是艺术院校的莘莘学子演绎艺术人生的主要起点。2007年我国沈阳地区高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调查”表明:选择“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占62.1%,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阅览特征。[4] 艺术院校的学生读书除求艺的需要、就业的需要外,就是满足修身养性、先学做人。在多媒介交互环境下,今天之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已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通过艺术欣赏行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则是艺术院校读者群的阅读特征。

针对艺术学生对文学类书刊有所深爱,对所谓“休闲娱乐消遣”类书刊有所偏爱;对热点、畅销书刊有所追捧,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阅读倾向。2005年5月,按学校领导的指示,我们郑州市艺术学校图书馆在学校专业练功房附近辟文化阅览室一间,作为我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该室除拥有近百种有关文化、娱乐、体育及生活类书刊外,在刘校长的具体支持下,我们还添置了音响、播放设备,设置了音乐背景。该背景全天候播放名曲,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2、音乐背景与心理辅导

音乐背景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艺术欣赏之一种。[5]在阅览室这个特定环境内,所设置音乐背景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背景,即借助音乐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这一功能,创造一种氛围和教育环境。音乐背景适合学校的教育环境,除能丰富青年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外,同时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身心疾病,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以大规模集成技术为核心的基片技术的发展,电子技剧学院图书馆称之为音像观摩阅览室,郑州购书中心和郑州经贸职业学院也有不同形式的尝试。为了做好音乐背景的设置工作,我们专程走访了郑州购书中心,就控制设备、音响设备、音箱音质,声控大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总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因陋就简,安装了校图书馆第一套音响系统。作为阅览场所的音乐背景,我们全天播放名曲,声音小于60分贝,优雅的乐曲始终在室内流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在青年学生的心理调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凡是在该室阅览过的人都感到非常舒服,心情特别放松。有位同学说在背景音乐下学习不困、不累。乐曲主旋律平稳,起伏跌宕自然,在这种音乐环境下学习,心情特别愉快,考虑问题思路也敏捷。在书刊阅览室设置音乐背景是新型的文化形态,属“基片文化”的范畴。

我们所播放的乐曲多是有利于读者开阔视野的曲目。论文大全。我们认为对于性格忧郁悲伤的人,宜多听如《流水》、《黄莺吟》、《百鸟朝凤》、《光明行》、《步步高》、《喜洋洋》、《情深意长》等名曲;而针对患有青春焦虑、心烦郁闷的读者,我们就播放《苏格兰小调》、《姑苏行》、《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等乐曲。因为此类乐曲清丽高雅、节奏缓慢、情调悠然、风格雅典。有些同学情绪易怒,我们就选放一些旋律优美、恬静悦耳、节奏婉转一类的曲子,如《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等。论文大全。有些同学反映晚间睡眠不好,失眠多梦,次日影响课堂听讲。我们就建议他们用MP3等工具选听一些节奏少变、旋律缓慢、清幽雅典的乐曲,如门德尔松的《促夏之夜》及我国的民月《幽兰》、《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让读者走进美丽的“悦读”世界,享受遐意的“书式”生活!

近一年来的实践,大家一致认为文化阅览室的音乐背景的设置是成功的。以民为本、和而不同、心怀天下、社会人生、乡思亲情、咏史怀古、论学品艺等。

2009年9月,为庆祝祖国60年华诞,我们反复播放由词作家乔羽和作曲家刘炽共同创作的歌曲《我的祖国》。该趣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仅副歌部分而言,歌词内容和音乐形象,将前面的田园风光抒情画变为壮美的大幅浓烈的油画,将对祖国的深情怀恋升化为使人感到祖国的博大、可爱!在旋律方面,作曲家采用舒畅开阔的长音节奏弱起,使长音、强音更有气势,更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7]

在文化阅览室设音乐背景,体现了艺术信息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由单向性知识传递方式向多向性信息传递方式的立体结构转变,把审美意识教育与有机环境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郑州市艺术学校主页http://zzysxx.haedu.cn2009-10-12

2、中央戏剧学院图书馆主页http://baidu.com/view/1335915hem2009-12-29

3、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http://baike.com/view/1901367.tem2009-12-30

4、张岚,戴建陆.1988—2008年大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变迁,图书馆杂志,2009.(12)P:44

5、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族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374

6、张义泉,音乐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韩山师范,2005学院学报(2):80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动画;影视;剧本;重要性

1 中国动画的现状

从中国第一部影院动画电影《铁扇公主》至今,中国动画已经发展了八十多个年头,从抗战期间的商业爱国电影到建国后计划经济时代的美术工厂到如今市场经济动画时代,国产动画经历了从探索到模仿到创新这一曲折复杂的前进道路。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动画产业通过动画片代工制作和原创动画生产的实践,在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自助扶持政策之下,中国动画在制作技术和生产水平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涌现出了《麦兜》《熊出没》《喜羊羊》《大圣归来》等优秀的动画片,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小了与欧美日本动画之间的差距,然而在世界动画市场上,中国动画却一直很难再现20世纪《大闹天宫》时代举世瞩目的荣耀,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不是技术上的差距,而是创意思想的欠缺,优秀剧本故事的缺乏,这不得不让我们国人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2 动画剧本及特点

动画是一门影视艺术,和电影、电视机一样,都是随着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摄影术的进步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画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的戏曲、电视、电影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因为其根源于戏曲艺术,也是采用了视听语言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突出戏剧冲突、表现思想情感,和其他戏剧形式一样,都是通过画面去讲述一个故事。正因为如此,动画和戏曲艺术一样,前期的剧本创作是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首先,动画和传统电视电影一样属于戏剧艺术,都是借助视听语言来讲述故事,因此动画剧本和电视电影剧本在表达方式和格式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同性。动画剧本和传统的电视电影都属于影视艺术,影视艺术的特点在于观众都是通过视觉上看到的画面以及听觉上听到的对白、音效、音乐来欣赏这门艺术的。如果把影视比作一项工程的话,剧本就相当于影视艺术片的施工方案,在这个施工方案中,每道工序都是以场次为基本单位,场次是指场景发生的先后次序。在剧本的标题中需要确定本场次中的故事发生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在一天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地点(当前场次中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内外景(故事发生在场所的外部或内部某个具体的区域),之后在剧本的内容中都需要明确的格式来交代人物的对白、人物动作描述、场景的环境描述等画面信息。通过剧本的格式和内容,把整个画面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都准确清晰地描述出来,在后期的拍摄制作中,观众就能够通过试听的形式去掌握故事的内容了。

其次,动画剧本和传统的电视电影又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动画独特的制作方式和表现手法所决定的,因为动画具有很强烈的夸张和想象力,动画制作的方式使得动画能够表现出传统电视电影所不易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这就要求剧本写作者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在传统的电视电影中,角色由真人演员来表演,场景则会选择布置的真实环境,摄影机拍摄真人演员在真实空间内的表演,因此角色和场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而动画影片则不同,演员是由手绘或计算机制作出来的虚拟演员,其形象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图随意发挥,动画中的场景和角色一样同样也具有非现实性。因此,动画在人物形象以及表演上可以摆脱自然环境和科学规律的束缚,以更为夸张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因此动画剧本在设计过程中,就应当考虑到这一特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动画在表现上的优势。

3 对现状的分析

中国动画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通过向欧美日本动画的学习借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技术上,与欧美日本动画之间尽管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从整体而言,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然而在故事性上,缺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动画影片虽然众多,但是能达到国际级的优秀作品缺少之又少,难道是中国缺乏故事素材?中国几千人的悠久历史文化里能提供的素材故事很多,然而因为缺乏好的剧本写作人员,导致很多优秀的题材付之高阁,甚至一些中国的题材为国外动画公司选取制作成了影片,如《花木兰》《功夫熊猫》《西游记》《三国志》《封神榜》等等。而另一方面,国内的个别商业动画则展开了抄袭之旅,个别影片从人设到场景甚至到故事情节,肆无忌惮的抄袭国外动画影片,成为了国产动画的耻辱,这些不得不让人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动画与美日动画之间存在的差距,尤其是重视中国动画剧本发展上存在着不足,毕竟对于一部动画影片来说,剧本所讲述的故事是影片的核心灵魂所在。当然从客观角度来说,中国动画剧本存在的不足也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3.1 行业中对动画剧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对动画产业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因此中国动画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尽管从大数字上来说每年的产出是相当可观的,但是优秀动画影片的数量却少之又少,原因在于行业依赖扶持只注重“量”而不重视“质”,不重视原创剧本在动画中的重要性。缺乏好故事,缺乏好的剧本。20世纪末,当提到中国动画落后的状况时,很多人会说,是因为我们技术差,制作水平不足。然而通过这么多年的自身的探索、给国际动画公司的代工,国产动画在制作水平和技术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可依旧缺乏优秀的作品。这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创意、忽视了剧本这一内在灵魂的重要性。看市场上的一些国产动画片,有很多就采用了拿来主义,国外有什么成功的类型和题材,就照着人家的模式、人物、甚至剧本来稍加改动一番,最后做出一个山寨产品,当然依靠国家对电视台放映国产动画的扶持政策,会有观众会有钱赚,但是眼光放远一点,未来在哪呢。

3.2 对动画剧本写作人员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国内高校的动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虽然在近年中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动画剧本创作这一专业课程,但是并没有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来进行专门的教育和重点人才培养。动画专业的剧本课程只能让学生认识到剧本的重要性和剧本的最基本编写方式和规律,并不能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学生动画剧本的编写能力,因为动画剧本的编写不仅仅要求学生懂得动画的特性和规律、了解动画剧本写作的规范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有深厚的文学写作功底和底蕴,而动画专业的学生往往是文学类艺术生,在课程中是缺乏文学欣赏和写作方面的培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 道具 教学

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致使大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是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产学结合”是高校与企业共识的最突出的培养问题,由于教学活动围绕理论与书本,且不注重趋势更新,导致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的眼高手低。其次,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等也充分反映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

全国每年大约有3000多部(集)的影视制作市场,各省市都需要大量的影视制作人才。尤其是江浙一带更是影视制作较为密集的地区。从整体影视行业来看,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而其中影视道具设计制作的专业人才更是比较匮乏。在影视美术行业中,影视道具设计制作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及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偏低,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影视美术行业现在遇到的发展瓶颈。

从本专业全国教学情况来看,影视美术专业是一个跨专业的边缘学科,目前该专业教学有较大影响的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四所高校。还有一些独立学院也开设了这个专业。例如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院。有的大学虽然开设了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但由于师资缺乏,基本名存实亡,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现在的影视美术专业实际上是舞台美术和电影美术的统称。其中细分的专业有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设计、舞台技术管理,道具设计,场景设计等学科。我们知道,这些学科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生在学校主要学的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很难在学校得到培养。可以说,毕业的学生大多存在的问题是高不成低不就。

从我院具体情况看,南广学院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每年都有大量的项目实训课。因此我们从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中发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出更加系统地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提升的有效培养方法。

虽然省内外对于戏剧影视美术专业教学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是在影视美术行业中影视道具设计制作的瓶颈依然没有突破,学生专业技能与市场对接需要有创新的培养方法。我们看到,影视道具设计制作的就业与创业前景非常广阔,就省内外而言,专业的制作团体远远没有形成规模,而中国的影视美术产业,我们看看美国好莱坞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未来发展空间该有多大。

本人就学术研究做了调查:本人分别以本人分别以“道具设计”、“道具制作”等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得出以下发现:

在现有的学术期刊中,对于道具设计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有关影视戏剧道具:如:《〈李贞回乡〉舞美景片绘制及道具设计》、《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异同――三国题材影视剧兵器道具设计特点研究》、《论童话剧舞台道具设计》、《探寻电影美术中的道具设计、基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动画道具设计研究》等;2.有关展示道具:《绿色展示设计――利用瓦楞纸做展示道具设计》、《展示道具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研究》、《小元素表达大情怀――橱窗道具设计技巧》、《基于Majoy实景游戏平台的智能道具设计》、《现代商场展示道具设计》、《现代商业室内环境中展示陈列道具设计研究》、《基于玩家需求的网络游戏虚拟道具设计研究》、《欧洲首饰展台道具设计不盲目跟随潮流》等。

有关道具制作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工艺品展示设计之程序和道具制作》、《杂技道具制作创新浅谈》、《戏剧道具制作》、《喷涂聚脲弹性体技术用于CCTV道具制作》、《杂技道具制作的改革》、《中国戏剧道具制作与装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