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5-77.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职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28-02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就明确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以文件形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德育课程的最早规定,从政策上确认和强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在中央一系列文件要求和部署下,我国各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地区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设立专职心理教师积极开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正在承受着自身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的困惑,为保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二、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

个人的职业成长是指个体努力趋向某一职业目标和方向所取得的自我品质的积极变化。在心理教师的专业生涯中,个人职业成长历时弥久,范围广阔,将面临心理知识的内化,人格的整合、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职业枯竭等成长任务。[2]

三、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1.大量接触学生负面情绪自身被感染。在咨询的过程中很多心理教师都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对来访者产生同情,如有的学生家境贫寒、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或有的教师自身婚姻不幸,在同情对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心理教师自身的情绪,使其无法理性的引导学生走向心理康复。

2.长时间接触有心理的问题学生造成的情感冷漠。在长时间接触负面情绪的同时,很多心理教师采取内心隔离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内心隔离可以使咨询师免受不良情绪的伤害,但同时会对求助者情感淡漠,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反应冷淡,习以为常。

3.对待求助者难以真诚。我国的心理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导致不少心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没有较好的处理,形成多面人格或假面具,甚至不能较好的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自身价值观存在冲突,内心存在很多矛盾感,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很难正确协调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无法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包容。

4.长时间工作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教师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中长时间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易身心疲倦,产生资源枯竭感,厌倦生活与工作,还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另外,很多求助的大学生悟性差,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让心理教师产生无奈感。很多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后没有反馈与感恩,这也容易造成心理教师的职业挫败感。

四、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产生问题的原因

1.与高校的工作环境有关。2001年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从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例(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2002年,盛红宇在对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心理障碍者为23.7%。[3]2003年,徐岩在对邯郸市175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19.9%和21.8%。[4]这个比例从总体上来说并不是太大大,但对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心理教育工作来说却是很重的工作量。现在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但专职心理教师往往较少,这就使得心理教师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接触大量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心理压力过大。[5]如果心理教师缺乏职业界限,在工作和生活中持续付出,就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

2.与心理教师的个人因素有关。许多心理教师满怀热忱投身心理教育工作,但心理的改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多求助者没有发生任何成长的变化,这对于心理教师是一种心理上的挫败,心理教师很容易产生焦虑、委屈、内疚的情绪,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有些心理教师自身就有潜在的心理创伤没有处理,而这种创伤很可能会被有着类似心理问题的求助者激活,从而影响到心理工作。

3.与缺乏专业心理督导有关。心理督导主要解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特别是心理咨询技能的提高,现在许多高校的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有了问题无处诉说,有了困惑无人帮助,有了失误无人提醒。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个案错综复杂,心理教师在咨询工作中常产生无能为力感,但出于保密原则心理教师在咨询中的困惑又无人倾诉,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和压抑感。

五、高校心理教师个人职业成长的途径

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职业的规划和成长,因为心理工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成长的终身职业,需要健全的人格、专业认证和执业经验。国际上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认证之后的继续教育、见习实习、专家督导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6]而我国现有的职业心理工作者的培养体系不健全,侧重认证,后续培养环节多有缺失。许多已经在岗的心理工作者没有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心理教师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推动自身职业成长。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完成。

1.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要成为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如精神病学等。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心理问题。但掌握知识不等于就会应用知识,学习者还要逐渐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形形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比如学会应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和分析各种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学会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分析各种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内容,学会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分析童年经历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等,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

2.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考核。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道路,也是解决高校心理教师成长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严格和公正的,有着较强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条途径,如下列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就是应该谨慎的:①仅仅是为了从事这个职业学习心理学知识。当心理工作仅是个饭碗时就会导致学习者没有工作动力,工作表面化,学习也表面化。②仅仅为解决某个心理问题而来,比如情感问题、教育孩子问题等等,这样的咨询容易就事论事,很难实现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自身人格完善。③自身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和人格问题,比方说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就很难与别人共情和互动,因而无法实现意义真正上的助人。

3.加强自身人格分析,进行自我心理探索。心理教师绝对不是带着专家的面具应用专业知识在帮助来访者,而是很大程度上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和帮助来访者。如一个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帮助求助者积极面对生活的;一个头脑中充满许多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师,也是不可能分析出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的。因此,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心理教师首先要获得成长。咨询师的成长就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塑造健康的人格,最后才能以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影响来访者。心理工作者自我成长的过程有一个最近的道路,那就是找一个成熟、权威的心理督导师,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做自我体验,用咨询的方式处理自身的问题。

4.构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环境。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少要在下述两种环境中去成长: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高校心理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亲身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特别是个体心理咨询的实践,通过实践经验增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咨询实践的同时学习加强理论,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咨询过程中的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二是专家督导与同行交流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引领和学术交流,没有指导和交流的心理工作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心理督导是心理教师的第三只眼,也是高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可以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工作是不完整的心理咨询。定期接受督导,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解决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创伤,认清自己的问题,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误导,从而促进知、情、意的统一,完成自己的人格转变;而同行交流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相支持的成长环境。这些积极因素都可以有效促进咨询师职业技能提高和人格的积极转变。

5.维护身体健康。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定期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这对心理教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预防职业枯竭的有效方法。同时心理工作者还可以经常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疲劳,减少压力,使人精力充沛。只有心理工作者自己身心健康,才能增加内心的和谐感与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格与心灵的教育活动,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助人,每一个高校心理工作者都应该健全自身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服务于每一个来访者。

参考文献:

[1]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笔谈[J].思想理论导刊,2001,(6):9-11.

[2]周宏岩,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5.

[3]盛红宇.合肥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2,(3):57-59.

[4]徐岩.175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073-1075.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第3篇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共计518名学生展开调查,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年龄10~14周岁,平均年龄11.6岁,男女学生分别为337人与181人。问卷回收518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6.71%。其中,按性别统计,男生共计325份,占64.9%;女生共计176份,占35.1%。按年级统计,四年级有160份,占31.9%;五年级有169份,占33.7%;六年级有172份,占34.4%。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在1991年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检测,该量表广泛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MH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均是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信度较高,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84和0.88之间,分半信度值在0.635和0.809之间,量表结构效度良好。测量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使用规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指导学生测验,现场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二级计分方法,计算出每位被测者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主成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MHT测验当中,若总量表得分≥65分,表示该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2不难得出,在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501名合格被测高年级学生当中,存在着26名有较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被测学生的5.19%。在MHT测验当中,若分量表得分≥8分,表示该名学生在该项内容上存在适应不良,需对其进行特别心理辅导。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数达247人次,比例为49.31%。各分量表得分超过8分的人数由多至少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分析表3中数据不难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男女生在MHT测验的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均低于女生,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方面更是趋于显著,这说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四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稍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但并无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三、讨论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贫困使大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过分敏感、焦虑、抑郁、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成为“物质”与“心理”双重贫困学生。

2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因素是多样,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高校教育的缺乏、自身心理素质的软弱等。作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本文着重从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学校园内的同学会、同学生日等名目繁多的聚会越来越多,这些不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贫困生来说无疑困难很大。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贫困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得较少,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分析涉足也较少。

(2)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

3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3.1学校角度

3.1.1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要解决心理问题,主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旨在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因此各大高校应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

(2)建立多渠道的扶贫机制。首先应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拓展覆盖面,探索设立助学基金和专项奖学金,同时设立学生勤工俭学指导部门,建立学生勤工俭学基地或合作单位,广开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3.1.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引进和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高校应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贫困大学生“有苦有处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3.1.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同时,应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特别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1.4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辅导员应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辅导员在充分了解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也通过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鼓励贫困生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从实践中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在锻炼中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从而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3.2学生自身角度

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大学生应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对待暂时性贫困。

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充分发挥其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抵抗困难的韧性。同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还能密切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增进理解,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海信.贫困大学生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1(7).

[2] 程森成,夏江敬.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4).

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65-02

独立学院是本科以上的普通高校与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企业合作,利用非社会经费而举办的本科院校,是民办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独立院校在办校机制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生源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所以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问题。作为学院管理者,要准确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探讨出一套具有有效性的心理教育方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征分析

由于独立学院是联合办校,教育投资金额较大,所以学费比较高,招生范围广,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或者独生子女家庭。就此来看,他们存在着自身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往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同时,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与社会接触面积比较大,为人处世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能够主动接受新事物。在大学中会有各种社团活动和外联活动,需要接受许多新事物,多与外界进行沟通,在各项活动中可以展示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1]。

二、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大学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放松,自主性学习占主导地位,导致很多学生放松情绪,不能自主的抵制外界各种不良的诱惑。同时,刚进入大学就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会的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同学就将学习抛之脑后,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下降,让大学彻底变为一个社交场合,失去其教育意义的本质。

2.独立学院学生在情绪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独立学院的学费比较高,这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好学生来说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再加上与其他同学在生活方面进行比较之后,心理落差会很大,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同时,独立学院属于三本院校,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设备、思想定位和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不如一本、二班院校,在社会上容易受到歧视。而且很多独立院校的学位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样一来,很容易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3.独立学院学生在感情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一般学生进入大学就已经属于成人了,有恋爱自由的权利,但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可能会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追寻自己的爱情,或者在感情方面受伤之后就一蹶不振,产生报复心理,进行自残或者伤害别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也容易造成自身情绪的崩溃,进而引发精神疾病。

4.独立学院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独立学院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会接触到各种不同性质的人群,这些人的目的也都各不相同。学生刚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对人的识别能力还不够,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作为刚入学的学生,由于刚刚经历过青春期,没有经过社会的磨合,性格会比较冲动,在与人交往时容易产生碰撞和摩擦,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霸道的心理,反之,就会产生胆怯心理,害怕与人交往,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在很多独立学院,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独立学院建立起来的是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责任一般是辅导员担当的最多,但是他们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开导[3]。

2.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数独立院校都以专业课知识为重,可能只有选修课会开设心理学教程,但是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都不够重视,使该课程达不到其设置的目的。

四、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教育对策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部分是来源于学生自身,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外界。作为学生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自我管理意识薄弱,产生自卑、自负、焦虑等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更甚者影响他人的健康。对于外界来说,高昂的学费、经济消费、毕业之后的低就业率、激烈的社会竞争等都对独立院校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内疚、焦虑、羞愧等心理问题。

独立学院面对学生心理状况出现的问题,需要全面深入的分析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教育管理措施,从学生自身入手,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障碍,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1.学校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且保证该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化。早在2001年时,国家教育部就签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为建设渠道,要积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如有些学校专门组建一个心理健康协会,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宣传心理学知识,但这个协会要有比较专业或者权威性的心理学家,定时开设心理学讲座,宣传心理学知识,或者在固定时间内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疑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尽早走出困境,健康生活。

学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要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坐镇,确保学生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可以自行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但要注意的是,咨询室要有一定的保密性,做好学生资料的保密工作。同时,心理咨询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学生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所描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对学生的情况和资料进行保密管理。

2.开设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入学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针对大一新生,需要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对新的环境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而不是去逃避现实,一味的自卑和焦虑;大二学生心理教育的重点为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科学可行的方法确定双方的恋爱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时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大三学生的心理教育以职业生涯的设计为主,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大四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侧重点是就业和人生规划。

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爱情观、认识价值观等。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独立学院要建立起从下到上的心理干预体系,首先每个班的班干部、班委、党员形成初级的干预体系,及时了解和收集学生的基本心理问题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由辅导员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班干部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各系的班委之间形成中级的干预体系,这些学生干部需要提高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充分了解学校的全面干预体系;最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工作人员之间形成高级的干预体系。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的预警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普遍的检查,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预警机制,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干预政策,积极引导,恢复其正常的心理机制。

4.学校和学生家长应该建立起互通的联系制度。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需要及时了解掌握,从而与学校建立起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机制,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沟通无效时,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联合家庭成员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而言之,独立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结合本院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学院学生心理的基本特征,注意调查和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艳姣.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