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法的重要性

审计法的重要性

审计法的重要性

审计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分析性程序指审计人员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又名分析性测试、分析程序、分析性复核。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78年颁布了SAS NO.23 分析性程序。80年代以后舞弊和反舞弊已上升为整个社会经济层面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呈急剧上升态势,1988年2月,AICPA颁布了9项新的审计准则公告,即期望差距准则,其中包括第56号分析性程序审计准则公告。我国在制定分析性程序准则时,既考虑了西方国家分析性程序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又结合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要求,因此制定起点比较高。在社会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随后在2006年2月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在内部审计方面,我国2004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在政府审计方面,2003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这些准则都对我国的审计实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十分广泛,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审计项目,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分析性程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从风险评估、审计测试到最终确定审计结论都非常重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一)分析性程序常用的方法 在分析性程序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国外针对不同审计主体审计准则规范的分析性程序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如下:(1)美国GAO1988年在第56号审计准则公告中对于分析性程序应用没有明确的规范,只是提出从简易比较法到运用先进的统计技术。(2)我国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5号令中指出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3)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中提出注册会计师可使用简易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2006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1313号,对于分析性程序的使用方法规定更加灵活提出了可以运用高级统计技术方法。(4)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指出分析性程序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简易比较法、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法析等其他分析方法。(5)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到分析性程序运用方法:比较分析、平衡分析、账户分析、制度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法。

(二)分析性程序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结合 分析性程序可以运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分析程序的运用更加广泛。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同,分析程序不只主要运用于报告阶段,而是从风险评估审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程序性质范围和时间到审计报告阶段都非常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1)审计计划阶段,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运用分析性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发现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并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影响财政财务,经济效益的因素,从宏观上把握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推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是否有错弊。同时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合理性测试与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他们与以前数据、预期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重点审计内容。(2)审计实施阶段,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选择适当的数据,识别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调查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得出结论。对于比较重要风险较高事项不能只进行分析性程序还要与其他方法一起结合使用。对于不重要或风险比较低的事项,可以直接将分析性程序测试结果作为直接证据。(3)审计结束阶段,审计人员应该利用分析性程序进行整体性的复核,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问题进行最后分析,评价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是否还有审计证据不支持或不合理的变动,如有被审计单位不能解释或审计人员不能合理解释异常变动,确定是否要增加审查内容,为发表审计意见做好准备。

(三)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 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性程序广泛应用于审计的三个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编制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审计报告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用于对被审计事项得出的审计结论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评价。而作为基本审计技术的函证法、盘存法等则主要用于审计实施阶段。 (2)分析性程序可以提供整体合理性的证据。审阅、盘存、核对和函证等其他审计技术针对的往往是单笔业务或有限的几笔业务,获取的审计证据能够证明的也只能够是该几笔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而分析性程序所针对的是报表或账户层次的某个整体,以此用来证明该整体的总体合理性。(3)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审计重点,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盘存、函证等在审计实施阶段运用的审计技术是在审计人员掌握审计重点后有针对性地获取证据的手段。

(四)分析性程序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 在查阅有关分析性程序的文献时,发现在2003年至2010年60篇的文献中,95%的文章进行的是规范研究。要引进发达国家证明是成熟的技术方法时,需要一个尝试、探索、总结、升华的过程。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中国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资料的获取。政府审计机关在促进实务界、研究人员与教育界紧密结合,倡导和支持实证研究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优势,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出更有力的措施。

二、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取自山东和内蒙古的两个县审计局,山东回收了28份,内蒙古回收了22份,各有一份作废。分析性程序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应用现状具体如下:

(一)分析性程序的理论学习 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充分认识是指导审计实务的重要环节,为获得相关信息,此次问卷调查着重关注了这一方面,通过问卷的反馈,笔者发现对分析性程序认识和使用的情况可分为三种: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不知使用的审计方法是分析性程序但却在审计过程中实质应用了;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能够较好地认识分析性程序且在实务中应用的比例占50以上,这表明分析性程序已在基层审计机关得到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但是相对来说对分析性程序无理论认识以及没有使用过此方法的人数仍然较多,特别是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实质应用了分析性程序却对此方法无理论认识,可见这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欠缺,认识不充分,不理解其确切含义。

(二)分析性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在您看来,分析性程序对于完成审计工作的作用如何?”,其答卷统计情况如表2:

认为分析性程序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审计人员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并且充分肯定了其重要作用。这对分析性程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分析性程序应用的频率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频率,问卷中对此进行了定性的设问,审计人员反馈自己所在部门使用分析性程序的频率,具体情况见表3:

48.14%的审计人员认为其所在部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应用分析性程序,表明分析性程序在实务中的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分析性程序的优越性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

(四)分析性程序应用的审计阶段 分析性程序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流程,在审计计划阶段主要用于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在实施阶段用于分析性程序确定交易及余额测试的程序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在报告阶段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复核。

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着重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作为其取证手法,在计划阶段应充分应用。然而表4的数据表明,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实施阶段报表分析的应用上,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性程序的一个优点便是有利于发现审计重点,为审计人员编制实施方案提供支持,实务中,这一优点并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利用。在报告阶段,分析性程序最后用于复核报表整体合理性以尽可能发现风险,审计人员在此的应用偏少。

(五)分析性程序所使用方法的应用情况 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审计人员会使用一些方法来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笔者对于较为常用的方法应用情况作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5:

审计人员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主要偏好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其他方法也有涉及,但相对比例较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使用较为方便是其普遍使用的重要原因。但是使用方法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分析性程序的充分应用。

(六)分析比较时所使用的信息 应用分析性程序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与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结果或者审计人员的预期数据进行比较;与所处行业或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其他单位的可比信息比较。审计人员应用前两种比较的情况见表6:

从应用人数比例来看,审计人员更加倾向于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与期望值的比较受到一定限制。在一般情况下,以前年度的财务资料较容易获得。而与期望值比较相对来说更加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需要审计人员有较为丰富的审计经验。

(七)分析性程序应用与审计人员工作经历情况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理论认识、应用情况与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的关系,笔者对表1中反映的三种情况各自对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分布做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7:

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的审计人员工作年限都是小于5年,主要是小于3年。而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都有5年以上的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更是占到了50以上,由此也证明了之前笔者所说的分析性程序大多是拥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的观点。

三、分析性程序应用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加强分析性程序的应用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分析性程序的作用 审计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审计人员将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分析性程序与其他审计方法相比,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能够较大程度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理论学习更应该着重加强。刘家义审计长多次强调各项审计都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效果。因此,有必要从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向审计人员展示说明这种必要性,以及分析性程序在发现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效果和节约审计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的自觉性,增强他们逐步采用更为先进的分析方法、不断提高分析性程序效果的动力。

(二)将分析性程序用于整个审计流程 分析性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三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强调将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以风险评估为重心,而分析性程序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因此针对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较少将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计划阶段的现状,应该从提高审计人员认识和使用该方法的效果性两方面改善此现状。在报告阶段,应用分析性程序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的综合分析,评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的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性程序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取证方法,通常需要由具有丰富审计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进行分析性程序的人员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其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高;如果审计人员未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不了解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不了解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间的关系,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分性析程序,其分析性程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低。因此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十分重要。可以通过人员培训,加强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优秀审计经验,逐步提升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多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已经查处的案例细节以适当方式披露,并通过网络信息沟通渠道进行不同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较为统一的实践经验,以此从整体上共同促进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审计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军队审计风险 成因 规避措施

审计风险被形象化为“狼来了”,当前,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已不单纯是审计理论研究课题,更是军队审计部门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和积极防范审计风险,对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军事经济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促进军队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队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军队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性等因素。

1、审计主体方面的成因

一是审计力量及审计人员素质因素。控制审计风险必然产生相应的审计成本。军队审计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可供掌握支配的审计资源相当有限,如审计风险和成本、效益关系处理不当,就易引发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素质也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审计人员素质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则风险越小,反之风险就越大。军队审计人员来源相对单一,部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技能和执业经验不够全面和丰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审计质量。

二是审计行为因素。审计行为风险表现在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和审计处理处罚几个方面: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不充分,特别是对重大风险领域认识不足,以此确定的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偏差;内控制度测评等必要的审计程序未得到严格执行,甚至被忽略或放弃,极易造成重大疏漏而成为风险隐患;收集、分析和评价证据方法不当,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证明力不强,产生重大判断失误,从而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审计评价标准运用不当、定性不准,对未审计事项或审计证据和评价依据不足的事项进行评价,导致对被审计事项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失准;缺乏法定的审计处理处罚依据或权限、擅自改变审计处理处罚种类或裁量幅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处理处罚而导致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抽样方法因素。一方面,现代抽样审计方法有其自身局限性,必然存在样本特性不能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审计抽样是以确定的检查风险水平来核定样本规模的。另一方面,一些审计人员尚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审计技术,仍然采用简单判断抽样的方式,造成抽样风险是在所难免的。

四是审计质量管理因素。建立并落实审计质量考评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阻止其从潜在状态向实际状态转换,降低发生的机率。反之,如审计部门业务管理水平较低,审计风险就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审计客体方面的成因

一是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等现代审计方式都是以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为基础或重要内容的,籍以合理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和范围,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从审计工作情况看,一些单位和部门财经法纪意识淡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资金管理等高风险领域内财务监控乏力,管理漏洞较多,相应滋生了各种违规违纪问题,甚至是严重的违法犯罪案件。对此类内部控制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的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就必须更多地采用实质性测试方法,势必增加审计工作量及检查风险的控制难度。

二是经济活动的复杂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军事经济改革的持续推进,军事经济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军事经济活动呈现多元化、复杂性、多样性,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及内部纵横向联系日趋紧密,相应的审计监督职责范围也随之拓展和延伸。从审计目标上看,不仅要对经费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作出评价,还要对经费使用效益和事业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判;从审计内容上看,涉及了军队经费、物资计划、分配和使用全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从审计方式上看,由专项审计向综合性审计发展,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带来审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需要进行审查并作出专业判断的会计信息规模膨胀。这些,都会增加审计工作难度,使审计风险随之加大。

三是接受审计监督的态度。一些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审计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有的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实施干扰、阻挠,或者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会计资料,相应增加了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

二、军队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军队审计风险成因复杂、来源广泛,涉及到审计工作各个阶段和审计项目各个方面,对其实施控制和防范,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管理

从宏观上看,要防范审计风险,就有必要根据审计部门人少事多的客观实际,坚持“综合性审计、多元化成果”的工作思路,从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中长期规划制度入手,增强审计工作安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性、前瞻性和计划性,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实施集中投入,以达到审全、审细、审透的目的。从微观上看,对业已确定的具体审计项目,要制定科学严密的审计方案,对审计内容、重点、方法、人员和时间做出详尽具体的安排,以减少由于审计工作筹划不当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是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审计人员在工作准备阶段,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据以合理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要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政隶属和供应保障关系、事业任务性质及基本业务流程,尤其对其近期发生的问题要心中有数,使审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二是要恰当选派审计人员。选配审计人员既要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更要强调重要审计项目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并指派实践经验丰富、政策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审计人员任审计组组长,建立分工负责制并进行审前培训。审计组组长应明确审计组职责及分工,并提醒其保持职业谨慎和对审计风险的必要关注。审计组成员在审计组组长的领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并对所承担工作负责。

三是要科学拟制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既是保证审计工作实现预期审计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审计部门据以检查、控制审计工作质量、进度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要适时检查和考核审计方案的制订依据、程序以及实施、调整情况,强化审计方案指导审计项目的作用。

2、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程序

一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要向被审计单位讲明审计来意和目的,并视其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程度,适度宣讲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程序、方法等相关知识,以争取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职能部门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是要拓展审计信息来源渠道。可以适当采取座谈、走访、测评和接受举报等方法,广泛听取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审计事项的有关意见和看法,增加发现违法违纪事实、线索和疑点的机率。

三是实行审计承诺制度。双方以书面形式签订会计资料承诺书和审计质量承诺书,明晰审计主体、客体各自的审计和会计责任,即被审计单位就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向审计部门作出承诺;审计人员对出具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的责任向被审计单位进行承诺。实行双向承诺,有利于明确责任、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

四是要正确选择和运用审计方法。要坚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切实掌握被审计单位财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评估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据以修改审计方案。要特别关注资金流向和经费投向,对资金和经费的异常活动要重点审计。同时,在抽样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术方法的选取和运用上,应注意严密性、完整性和方法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客观分析和主观研判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检验相结合、内查和外调相结合,使各种审计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严密谨慎进行审计取证

要采用合法正当手段搜集审计证据,严密取证手续;要通过审计人员的计算、核对、观察、询问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特别要注意进行分析性复核,揭示财务数据的异常变动或差异,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弊端;要关注被审计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对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实施必要的查询、函证或跟踪审计;要重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和重要性,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评价、鉴定,坚持审计证据复核制度,据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要慎用强制性措施取证,避免矛盾激化或处理不当引发风险。要重视审计工作底稿作用,切实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核、利用、归档等业务环节。审计底稿要记录和反映审计工作运行“轨迹”,是审计人员在其审计行为发生复议、法律诉讼时,驳斥指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严密准确撰写审计报告

第一,出具的审计报告情况要清楚、问题要准确、证据要确凿、评价要公正、建议要可行、措词要严谨;审计报告要注明审计范围;审计报告形成的程序要规范;审计报告对所涉及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法事实应做出准确界定,并有充分证据支撑;审计评价要实事求是,要有分寸。对审计过程未涉及的事项不作评价,对未能查实或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作评价;对审计对象评价内容的尺度把握要一致。

第二,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组撰写的审计报告,在报送审计部门之前,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出具书面意见,并逐条记录在案。对被审计单位所提出的异议,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如审计报告反映事实确有出入,应考虑对审计报告进行适当修订。

第三,要严格审定审计报告。审计部门应实行审计报告复核和分级审定制度,依靠多环节把关以减少审计风险。审计部门审定审计报告后,应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

5、严格依法作出审计决定

审计决定易引发被审计单位复议风险和诉讼风险。审计人员要注意所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恰当性,以及其效力级别、适用性、时效性和统一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处罚要宽严适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处理种类、裁量幅度和程序进行,不能显失公允、自行其事。一旦发现审计决定或审计行为有误,就应当及时纠正,而不能包容护短。对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发生的矛盾和分歧,要依法公开处理和解决,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捍卫审计部门尊严。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执法检查。要适时开展审计回访和执法检查,认真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切实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查而不纠”的风险转嫁到审计部门。

6、加强相关环节审计风险控制

一是要强化各级审计风险意识。教育审计人员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中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意识,严格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切实规范审计行为。

审计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有效方法

从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导致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较低,所以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实施策略,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要环节及常用方法

1.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要环节

、郦〕

2.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常用方法

在开展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时,需要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常用方法主要有调查法、顺藤摸瓜法、银行存款核对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几种。调查法是由审计人员借助各项资料,通过调查、分析、观察等方法,单独完成专项资金绩效审核。顺藤摸瓜法是做好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的记录工作,掌握专项资金的动态变化信息,对其进行全程跟踪审计。银行存款核对法是根据银行票据核实已到账的专项资金,并根据银行余额核实未到账的专项资金。分析性复核法是依据企业专项资金的重要比例及变化趋势,针对其中的异常变动进行调查,判断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工作需求科学选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二、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落实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对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及良好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工作现状来看,其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缺乏完善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虽然国家针对绩效审计工作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却没有对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范围、指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定,无法为该项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缺乏规范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绩效审计贯穿于专项资金整个收支过程,每个审计环节所关注的审计重点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依据针对性的审计指标,但是当前企业所用审计指标不合理、不科学现象比较常见,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第三,缺乏标准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责任监督机制。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来开展该项工作,但是却没有清楚划分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即便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也经常会因为责任意识不强、相互推脱责任行为,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各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不理想。

第四,缺乏强有力的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量。很多企业存在专业审计人员缺失现象,并且在岗审计人员对先进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流程等内容掌握不够全面,难以担负起审计工作的重担;并且大多数审计工作都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完成的,没有与国家审计机构及社會审计机构进行联合,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这些都是当前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实施方法

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对于推动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做好该项工作。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可以为该项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提供法律保证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对现行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修正,由国家审计署颁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办法》和实施条例,并在法律法规中对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范围、指标、目标等加以明确规定。其次,国家审计署应该积极联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成效良好的企业,借鉴企业的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2.规范审计指标体系

审计指标是企业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及评判标准,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规范的审计指标体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环节众多,因为审计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同审计环节所用到的审计指标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所用到的审计标准主要有经济性、合法性、效率性、效果性及相关性五种。因为合法性和相关性审计指标与其他三种审计指标存在互通性,所以在构建审计指标体系时,可以结合企业项目的特点,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来进行考虑。

3.建立责任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责任监督机制,可以确保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首先,企业应该以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为基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明确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将绩效审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并将工作成效与绩效直接挂钩,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现象,及时解决绩效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其次,应该将绩效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便于不同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效益。

4.强化绩效审计力量

强有力的绩效审计力量,能够为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提供重要保障。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全面的绩效审计内容、先进的绩效审计方法、规范的绩效审计流程,同时还需要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端正其工作态度,以更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联合国家审计机构以及社会审计机构,构建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审计资源的共享,将所有绩效审计力量进行集中,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束语

基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企业财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影响,必须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高企业财政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稳定运营及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必须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认识,明确重点工作环节、掌握常用审计方法,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改善,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价值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明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审计文汇,2014(02).

2.房伟.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商,2015(04).

审计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和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审计、效率(Efficiency)审计、效果(Effect)审计,即“三E审计”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种特性的审计也就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如下:

(1)经济性:它是指经济活动耗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来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反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对数来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成果越大,那么经济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衡量。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从提出后,社会经济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E”特性仍然是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涵。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财务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以现代财务审计为基础,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借鉴采用财务审计的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等内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又表现出交融创新等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多样性。经济效益审计是依托现代财务审计而进行的,所以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都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财务审计方法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呈多样化特征。另外,因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所以,经济效益审计又要综合多种知识来决定具体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2、融合创新性。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般审计方法与各种数学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另外,为揭示某些事实、问题,也要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更有力,审计结论更有可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注重实践需要。经济效益审计通常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对经济效益进行鉴定和评价。因为主观、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数学方法求解,所以,在审计中要必须注意定性方法的运用,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也必须合理,应呈动态修正变化,以及时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复杂多样,因此,整合相关的审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这是审计理论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尽管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争论很多,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基本划分为四大类:即组织实施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三种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法中,内控制度导向法应成为经济效益审计重点实施方法。现代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它带来了审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风险审计理论认为,可允许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风险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实质性检查没有发现错误舞弊的风险。如果可允许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设定,在固有风险水平既定情况下,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所允许发生的实质性检查错误水平就应越低,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错误,这也就要求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细致的实质性检查。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评定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很低,这就可以减少实质性检查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看起来似乎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它却真实地顺应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介审计的重要方法。经济效益审计理应借鉴现代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来进行相关审计活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它的基本评估程序是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再描述并证实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记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阶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先根据健全性评估的结果、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固有风险的大小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然后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再运用检查证据法、重新处理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最终的符合性测试,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结果。

(二)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

(1)固定样本抽样。它利用样本规模确定表,来找到相应的样本数,然后利用样本结果评价表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主要适用一次性检查的项目。

(2)连续性抽样。它是边抽样检查边评价,适用预计错误率较低的项目。

(3)发现型抽样。它适用性质严重或数额巨大的错误舞弊审计。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三种:

(1)均值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均值来推出总体数值的方法,重点应用于验证账面记录正确性和估计账面记录数值。

(2)差异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出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它的优点在于可减少审计工作量,只对有差错的样本进行计算;缺点是样本中的错误不能太少,否则可靠性受影响。

(3)分层抽样。它的基本办法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从各层抽检样本,最后汇总推算总体估计量。这种方法最为复杂,需要的数学知识做多,主要用于复杂样本审计。总而言之,抽样审计技术已成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济效益审计应积极采用抽样审计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三)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评价方法,就是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2]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3]刘艳玲,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新思考,商业研究,2002年第11期(下半月版)。

审计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公安机关内部审计的特点分析

(一)在执法环节,以涉案财物管理的合法性为审计重点,促进严格、规范执法,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由此决定了公安机关与一般行政机关的性质、所承担的任务以及职能权力不同。“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但又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

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拥有行政执法权和刑事司法权。公安机关依据《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办理各种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参加刑事诉讼活动的侦查阶段工作及部分刑罚执行事宜。《刑法》规定的400多个罪名中,有340多种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而且可以依法运用传唤、搜查、拘留、技术侦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性措施和侦查手段。《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的治安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消防管理、户政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民用危险物品管理、出入境管理和边防管理等具体业务,其行政行为形式主要包括行政强制、处罚、决定、检查、教育、监督、救济等等,涉及到经济事项的措施有扣押财物、查封、冻结、没收财产,取保候审保证金、交通事故处理押金、罚没款等等。由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较多,而所行使的权力既直接关系着当事人的人身,也关系着当事人的财产。

因此,无论是治安行政管理中还是刑事案件侦查中涉案财物的管理,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由于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作为公安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安内部审计,必须与公安执法权力相适应。因此,在执法环节,必须以涉案财物管理的合法性为审计重点,针对不同警种和群众反映较多的执法部门开展专项审计,重点检查扣押财物和保证金在收取、存放、上缴、退还、没收、移交等环节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在办理刑事和治安案件中保而不侦、以保代侦、违规没收保证金和保证金管理混乱问题。高度关注乱收滥伐、乱拉赞助款等伤害群众感情、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严格规范执法,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在行政经费管理方面,在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注重效益审计。促进行政工作的经济、效率、效益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强调建立更加科学、高效、低成本的节约型政府。其目的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要求。

《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把“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政府效益审计的目的是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帮助政府降低行政成本。公安内部审计要主动顺应时展的新要求,满足公安工作的新需要,在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注重效益审计。树立服从、服务于公安工作全局的理念,找准与公安业务工作的结合点,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要在关注钱花得“对不对”的同时。更关注花得“值不值”和“好不好”的问题,不断提高资金和资产管理水平,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为推进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效益审计的重点要放在揭示决策失误和装备物资采购、工程建设、公务消费等活动中的损失浪费问题,关注决策、项目和资金使用效率、效果、效益,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公安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公安机关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全国公安机关经费收入总教逐年增长,各种公安专项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如中央补助地方公安机关专项经费、金盾工程建设、“三基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对中西部装备的采购配发等。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公安经费保障问题会继续改善,经济活动会更加频繁。公安机关经费物资管理使用情况、使用效益如何,是否足额到位,是否用在了刀刃上,有无挤占挪用问题;专项经费是否合理使用,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装备物资和现实的战斗力,进而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是否只注重发展速度不注重发展质量,公安审计需要对此做出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价,确保公安经济活动健康、规范运行,推动公安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三)对所属单位的审计,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审计工作从单位构成情况看,公安机关所属单位既有企事业单位,又有各种非营利组织社团以及基金会等。这些单位财务状况如何,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如何,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既影响着公安机关的形象,也影响着对公安机关的服务和保障程度。

1 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审计,要注重效益情况。在对企事业进行效益审计时。要注意查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促进各种节约型经济体的形成。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的统一。

2 社会团体、基金会的审计,重点关注支出的合理性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利用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而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无论是社会团体还是基金会,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由于这些单位的非营利性,审计时经济效益不应是其评价的主要内容,要在关注支出合理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支出的公益性和活动的社会性。

二、创新公安内部审计工作的途径

公安内部审计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公安内审人员必须要顺应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把握公安审计工作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服务公安工作大局。要进一步转换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审计水平。为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警务部署提供坚强有力的审计服务和保障,实现内部审计价值。

(一)要转换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职能由以监督为主转变为监督与服务并重,寓服务于监督之中。通过监督。进行服务;通过服务,体现价值。2、注重从微观人手,从宏观和全局着眼,围绕公安工作中心,服务公安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针对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和管理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审计内容上注重由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转变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并重。并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以多项审计业务为载体。大力推进效益审计。以关注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为方向,坚持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通过绩效评价与追踪问责,兴利除弊,推动改革,促进发展。4、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扩大审计对象和范围。注重调动各方面资源,不断提升公安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由最少质弱、单打独斗、自行审计转变为有效整合省、市、县三级公安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外部社会中介组织和外部专机力量,形成合力,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在做强、做实省市两级公安审计部门的基础上。由同级(及所属单位)审计为重点转变为对同级审计和下审一级并重,不断加大审计纵深力度,促进审计发展。5、对基本建设、装备物资采购等重点经费的审计方式方法上,以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并重,不断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坚持审计查账与审计调研相结合,传统审计手段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综合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调查、评估、咨询、研究方法。通过改进审计方法,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6、在审计的产品上既要注重审计报告。还要注重各种调查报告、评估报告、研究报告、分析报告及各种专题报告与审计信息的充分运用。充分适应不同审计工作和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着力提高公安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打造复合型人才

执法活动是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对执法环节涉案财物管理的合法性审计是公安审计的重点。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国家的财经法规,还要熟悉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管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程序。同时,由于公安内部审计涉及各种不同性质的部门、单位,由此还需要掌握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团非营利组织以及各类企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探索各种会计制度下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公安内部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法律素养,掌握公安业务知识,善于分析问题,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要培养出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需要的具有多学科、复合型的审计力量,使公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为更好地开展公安审计提供人才保证。

(三)增强内审人员的政治责任,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

公安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它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安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明确公安机关在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选择审计项目、制定审计方案、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时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利用重要性和风险水平评估,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服务于公安工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