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资源

科学资源

科学资源

科学资源范文第1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课程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用化、开放化、结构化的特征。课程资源、课程和教学,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建造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一门课程。“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又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前者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CAI、CD-ROM、VCD、DVD、计算机软件、报刊等,以及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

科学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教导服务,写作论文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农村学校应该重视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备的建造和充实,并加以合理地、充分地利用。充分理解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调动学校、社区、家庭、教师、学生的积极因素,形成开发社区文化、乡土文化、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合力。要注重因地制宜,广开思路,积极发掘,讲求实效。事实上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2强化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我们的初级中学来说,缺少功能良好的科学实验仪器,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室缺乏必要的治理人员等问题,在农村初中尤为突出。非凡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那里的科学实验室条件更差。针对这种情况,有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只能是求助于上级的拨款和当地教导部门教学仪器站发下来的一些仪器。许多老师抱怨实验仪器不够用、不耐用或者质量比较差,跟不上现代科技和教导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初中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上,就出现缺少必要的课程资源,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是需要非凡注重的问题。

科学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凡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科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详细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爱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为此,在每一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开辟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一节,为学校教师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提出详细建议,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导发展服务。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丰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教导资源,共同去建构。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可以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加以呈现,它具有相称的广泛性。在同一主题下,可以从许多侧面考虑,如视角的确定、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称大的灵活性。大量的科学课程资源的内容是为了学生在主动探究或在指导者的启发、帮助下,通过自主选择获得更好的学习。

研究型科学课程的详细实施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整合、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可供研究型科学课程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具有生动形象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程建造的爱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与学生自身发展、人格健全的程度。由此可见,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身心发展、人格的健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3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科学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教科书直到现在仍旧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的开发和建造需要体现时展的要求,教科书只有在体裁、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导部审查通过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导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导新理念,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做到学科教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新教科书增加了和科技有关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

开发利用天然实验室。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光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进展的渴求,尽管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扩大知识面的主要来源。农村和农业生产劳动,使农村的孩子有许多城市孩子没有的实践知识。在农村中学,科学课程中的生物学内容除了利用校内的生物实验室和藏书有限的图书馆外,还可以广泛利用农村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动植物标本、生产大棚、良种站、养殖场、实验田、农业机械、家庭生产实际情况等,使之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科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的科学课程资源。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许多科学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已经提高了为社会、为教导服务的意识,正在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我国的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就是为学校教导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各类科学课程资源也在不断地参与学校教导,非凡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我们的农村中学应该加大力度,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上的科学课程资源。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定时地收听、收看、录制有关的科学课程的节目,并根据学校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使用。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继承教导和自身的进修、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村中学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设备,缺少用房,可是我们还是有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DVD等基本家电可以为我们的教导服务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还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各种与科学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导中的科学课程等逐步被引入课堂。非凡是互联网提供的科学教导网站、科学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科学课程资源。Internet是一个不断扩展,不断更新的海量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可以使我们和世界各个国家的任何学校相连接,开放的网络,共享的资源,已经可以使我们的农村中学接受到世界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学体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相互探讨,成果,也能够更容易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4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与教导创新相结合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重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科学课程资源是基础。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实验,在学习中创新。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通过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才能对大自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详细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导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重视资源的利用和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利用各种资源、证据,进行探索和论证。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把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详细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新课程观在客观评价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科学资源范文第2篇

鉴于我校目前条件,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许多时候我们的实验都要在因陋就简的状况下进行。正因为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条件。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始终有意识地通过寻找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首先,我调动学生收集大量的科学图片(包括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方方面面的),指导他们整理归类,剪贴成册,做好文字标识。在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在图册中找出对应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初步认知人类与环境、人类生存与大自然的关系等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提高图书和网络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我也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如,五年级在学习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更深刻地了解了地球运动的规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以前感到很困惑的问题,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天体为什么会东升西落等等。结合图片,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不断变化,对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伴随科学探究的趣味性渐浓,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把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情景拍下来,放在电脑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此增强其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我和学生们对学校现有的一些实验用品进行了清理和归纳,对残损的教学用具加以修缮,并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如小电机、铁架台、风向仪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使他们学习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三,小学科学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视角,关注生活,去发现、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牙膏盒可以做潜望镜,喝过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听诊器,饼干盒可以用来装颗粒状的实验用品糖、盐等。还有饮料吸管、啤酒瓶、铁钉、油桶、泡沫塑料板、螺丝、导线、绳、袋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为了做实验,学生从家里拿来油盐酱醋,甚至是爷爷的老白干,妈妈留用的小花布,自己喜欢的小电动机……每当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很可爱,也很聪明。

在学习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时,没有适合的水槽做实验,学生们就找来装鞋的盒子粘上胶布当水槽,没有玻璃杯,他们就用矿泉水瓶剪掉一半代替。为了上好实验课,学生们还找来了埋在冰雪里的小树叶、小石块、小木块。为收集适用的砖块,同学们自己找来不规则的砖块,用机器打磨,加工到要求的尺寸,磨破了手指。还有的同学发动了家长帮助自己收集器材,有的同学甚至主动去购买。看着那些充满求知欲的学生,真的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我,每当这时,我会很欣慰,也增强了自信心。我想,为了这些学生,我会更加的努力。

第四,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关实验,我也总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学习《观察油菜花》一课时,由于没有油菜花可以观察,我就把家里的大白菜根养起来,几天后就长出了新叶,又过了几天,白菜就出现了花蕾,开出了黄色的白菜花,拿到学校让学生观察,学生很感兴趣,观察得非常细致,结合教材能够说出花的构造。课后他们把白菜花放在窗台上,说是很好看,很久都不舍得扔掉。后来白菜花落了,结出了种子,他们亲眼看到了白菜生长过程,欣喜得不得了。在学习植物单元时,我提前一周的时间采集了大量各种各样的树叶标本,整理在活页本上,然后上网查树叶的种类,做好标签。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传阅欣赏,他们很惊讶,特别的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我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做到。

第五,学生家长更是给与我们很大的支持。在学习《蚕》这一单元时,学生家长特意去了养蚕专业户那里要来一些成茧的蚕,学生亲眼看到蚕从茧里出来变成蚕蛾、蚕蛾产卵的过程,简直兴奋极了。因此,科学教育不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现有资源,还要使学生养成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我本身的科研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科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以前觉得束手无策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也都能迎刃而解。

第六,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六年级《桥的形状和结构》,在讲课之前,我让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或去其他地方的时候,留心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便能够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桥结构特点的有关知识,并能够根据教材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画出观察过的桥,写出关于桥的短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如,图文并茂地表现对桥的认识。我觉得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让学生利用了生活中的现有资源,学会了观察和表达。

我校地处郊区,地域的因素给科学试验带来了广阔的教学资源,在科学教学中我会带领学生去田间地头,观察植物的生长;去寻找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亲眼看到它们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的怀抱。如,三年级的《大树和小草》、《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等,我便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学习《蚯蚓》这一课时,同学们自己去挖蚯蚓,通过实验证明了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它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反应,同学们还了解到蚯蚓是庄家的好朋友,他可以松软土地,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等等。

第七,我还鼓励学生从电视节目入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如,让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走近科学》等专题栏目,加深学生对自然地了解,通过观看这类节目,许多同学写出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想。

科学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利用策略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力军,课前都要对每一节课的课程资源进行精心地安排。事实上,课程资源的丰足与贫乏、质量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课程资源运用恰当,会在课堂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一、事先教师的各种预设就会比较顺利地生成;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会不断提高;第三、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会不断涌现;第四、学生的学习后续能力也会不断加强。

一、有舍有取活用教材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已成为新课程的热点,但是许多教师却将教材弃置不顾。其实,新课程的品德教材已不再一味罗列道德故事,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对话、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因此我们教师应把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

1、利用教材,再现生活情境

三年级上册《该学谁》一课的教材中,有五幅图片展现不同的现象:1、两个青年男女在公园中乱扔垃圾。2、一位妇女摘公园里的花。3、三个小朋友在公园的草地上追逐、玩耍。4、老爷爷老奶奶在公园里锻炼身体。5、有一个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可的有的教师将其简单处理为“看图说话”,为了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为了引导教室的儿童和图片中的儿童对话,使教学生动起来,我是这样处理第3幅图的:

(模拟情境)甲、乙、丙、丁四个人在操场上练习踢足球,突然,足球飞向操场边的草坪,落在草坪中央。

甲、乙、丙蜂拥而上,飞快地冲进草坪。

丁大喊一声:“站住!”

甲、乙、丙先是一愣,继而齐声问道:“为什么?我们是捡足球的?”

丁耐心地说:“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你们三人一齐冲进去,在草坪里抢球或捡球,小草要遭多少罪呀!不就等于在草坪上追逐、玩耍吗?”

甲、乙、丙齐声问:“我们的球怎么办?”

丁笑笑说:“让足球自己出来是不可能的,只有让一个人轻轻地走进去,捡起球再轻轻地走出来。”

……

在这里,没有教师的说教,没有道德的灌输,但教师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仿真的生活情境,诱人的对话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能触发新的想象、新的思考,生成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感受。

2、活用教材,拓展思想观点

教材中的观点通常以正文揭示,有时也以对白、旁白形式出示,这些观点往往通俗、简要而又耐人寻味,对学生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当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感悟这些观点。如我校的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我会学习》一课,这位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

上课了,同学们开始认真做作业,可小明却低头找铅笔、橡皮,一会儿,窗外响起了鸟叫声,小明竖起耳聆听;一会儿,窗外又响起了踢足球声音,小明又抬头张望,该一会儿,他又想找同学说悄悄话……同学们都交作业了,小明还只做了一点点。

师:小明为什么没有完成?

生:因为他不专心,他一会儿找铅笔,一会儿又……。

生:(略)。

师:你们分析得很好。对,我们做作业要专心,这样才能学习好。随即又问:除了作业要专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要专心?

生:医生动手术要专心,不然,病人就有生命的危险。

生:驾驶员开车要专心,要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

课例中,学生对不专心就不能完成作业是体验颇丰了。教师在分析得出作业要专心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可他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从作业联想到了生活实际,活用教材,拓展了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教材资源是丰富的,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舍有取,合理利用。

二、参与实践善用生活资源

1、关注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

如执教《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野外拉练活动。大家一定在想要买什么了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模拟购物练习。瞧,我们的货架上已摆满了物品,你打算买些什么呢?(多媒体展示各种物品及价格)

学生自由购物(填写教师发下的表格)。

清点物品,计算自己所购物品的价值。

小组交流汇报,说说自己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再说说自己为什么买这些物品。

师:还想要点什么?是呀,那诱人的肯德基买了吗?你一定要买到吗?

课堂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位学生完成的表格,用实物投影出示,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已经买了?如果全部买下,会花多少钱?你所买的东西化了多少钱,你家每天收入是多少?结果发现,有好几位同学的购物计划超过了100元,还有一位同学竟然是180多元,真是一算吓一跳。而这个班级,双职工家庭的子女极少,绝大部分是来城打工的民工子女,他们家庭每天的收入都没有超过100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呢?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终于澄清了认识。

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2、整合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我们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歌咏会、黑板报比赛、朗读比赛、科技节、文化艺术周、校外野炊拉练等活动,这些都是蕴含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做个有心人。比如随时拿起相机,把活动场面拍摄下来,或者到学校的资源库把每年活动的图片拷到自己的电脑里,也可以让学生用日记记录下来等,以备教学所需。

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节课,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上了一节课,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校园生活的真实照片,深深吸引着学生:“哇,我们的校园真漂亮!”“这么有趣的活动!”“我也去野炊拉练!”“我也要参加兴趣小组!”这些照片唤起了刚入校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由此,学生获得的感受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三、吸纳整合巧用生成资源

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

1、及时捕捉

如执教《美化家园》一课,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学生还很有兴致地剪纸,全然没有理会下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在教室门口。原来上一节课是美术课,美术教师要求学生做手工剪纸。我想:这不是一个绝好的课程资源吗?上课了,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手工剪纸真棒,你们想把你的作品作什么用?”学生纷纷说:“美术老师要我们做的”,有个学生却说:“下个星期班里要布置教室,希望能用上我的作品。”这一生成话题比教师课前宣布的更有说服力,于是,教师及时追问:“你们准备怎样布置?”因为事关班级荣誉,书法、作文、绘画、泥塑、摄影方面特长的同学更是希望有自己的的作品在班级展示,没有特长的同学就说出从家里拿鲜花等来布置教室,每个同学都不甘落后,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的教室一定会布置得很漂亮的,可是学校也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更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该怎样美化它呢?因此,关于如何保护地球重要性,怎样保护地球等问题的内涵,也就无需教师多言了。

2、灵活利用

对于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除要及时捕捉外,还要灵活利用,并非一定要把捕捉到课程资源用在品德课上。如上周一的班级晨会课,我表扬了上周学校的春季运动会中,我们班的运动员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让学生讨论一下:我们班在男、女100米这两个项目中,男、女运动员都包揽了前三名,为什么在接力赛中,我们班只取得了第三?同学们马上分析到在接力比赛中,有一个同学的接力棒掉了,还有一个同学摔倒了。我便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认识到个人优势并不代表一定能取得胜利,还要通过共同努力,发挥出最好水平,才能取得胜利。引导学生联系到在班级中,个别同学的好成绩并不能代表班级,只有班级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都在不断进步,并且在纪律、卫生等各方面都做得好的班级,才是学校的优胜班级。达到了晨会课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开发网络激活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逐步走向开放。

临近县教育局的目标管理考核,为了让学生重温国旗、校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我在班级中开了一节《国旗,我们为你而努力》品德课,课中,教师收集了大量奥运健儿在赛前刻苦训练和奥运会上升起国旗的激动场面的图片。首先出示的镜头是;运动员们一个个鱼跃扑救的艰辛,一张张疲惫的脸,一次次受伤后的坚强,一回回在赛场上的不放弃;接着出示的镜头是:刘翔高举着国旗跃上领奖台,罗雪娟凝望国旗流泪,邢慧娜身披国旗在场上飞奔……来自世界的观众起立鼓掌。前后两种情境的设置,唤起了学生原有的记忆,老师不失时机地捧出一面五星红旗,让孩子逐个传递。在富有教育意义的背景音乐中,孩子们的内心经历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有的郑重地将国旗传递给下一位同学,有的紧紧的把国旗搂在怀里,有的轻轻地抚摸国旗,有的深情地把小脸贴在国旗上,还有的情不自禁地亲吻国旗----学生对国旗的爱尽在不言中。正是以现代媒体为手段,以绘声绘色、栩栩如身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了学生了听觉、视觉,如同催化剂唤起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尊敬国旗的强烈情感。

通过多媒体缩短时空的距离,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品德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品德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不但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可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五、寻求合作借用课程资源

教学《包装袋上的学问多》一课,在课前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在美术课已学习了封面设计、标志设计、装饰画的方案。我忽然有一种想法:是否可与美术老师联合举行一次“精美的外衣----食品包装设计”以更有利学生对食品包装的了解?有了这个想法,随即与美术老师进行商量,得到了美术老师的大力支持。于是就有了《精美的外衣----食品包装设计》的综合活动课。

在预备课时,我们让学生拿出自己设计的方案,在全班通过简短的演讲竞选出四位厂长,并布置全班同学们对食品的包装进行调查。让学生将学过的基础图案知识、装饰画画法和美术字技法在设计艺术上得到应用。以食品包装设计内容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地挖掘自我潜能。

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后,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四位食品厂长。厂长们向大家作了自我介绍,并热烈地邀请大家到他们的食品厂应聘食品包装设计师。

大家听后都积极踊跃地报名,课堂里顿时沸腾起来。设计师在各厂长的指挥下各就各位。

同学们的讨论热烈而投入,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上探究气氛非常浓厚。

在食品包装展示会上,有的同学把广西特产竹壳茶装扮成了趣味可爱的小青蛙,有的同学把云片糕装扮成了造型别致的卡通动物,有的同学还把柳州的金嗓子喉宝装饰成了有趣的几何图案……获得了老师赠送的奖品,大家高兴得又跳、又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纽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线索,以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包装设计为突破口,通过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及学生见的交流协作等情景的创设,构成了一个品德容美术的综合活动课的框架。体现了课程资源的意识,使之与学生的兴趣完美结合。学生将以往的经验进行再次迁移,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情感资源。学生在借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活动中产生新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食品的包装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了解、认识。

六、课后延伸----筛用课程资源

品德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品德课按照开放性原则,要求课堂由课内扩展到课外,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品德教学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乐于学习和探究,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源于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整合筛用。

教学《小学生要学法守法》后,教师们可根据教学的要求,筛用班队活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亲身经历的交通法律法规及演练等活动,课外组织,引导学生实地查看城乡各条公路,向警察叔叔调查了解近期出现的交通事故,到十字路口当一次小警察等,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骑自行车如果不注意安全,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和危害,甚至伤亡,就会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这样活生生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收到了课堂上难以获取的效果。

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其学习的乐趣,这对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科学资源范文第4篇

一、科学规划网点分布

科学规划网点分布包括两层内容,一是统筹规划网点的地理分布,解决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的现状;二是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改变网点服务功能重叠的情况。通过改变区域重叠和功能重叠的现状,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点资源,扩大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统筹规划市区银行网点的地理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市区银行的数量众多,在半径500米的商业区内,同一家银行的分支网点可能多达4-5家,银行网点服务区域重叠。形成商业区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现象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这些重复分布的网点历史帐户数量基数大,资金自然增长,而银行内部考核一般以开户网点为基准,因此,这些网点的帐面指标较为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网点地理分布调整的决策。银行应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上,统筹规划,对网点地理分布进行调整,确定每个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和市场定位,对服务目标区域重复的网点进行必要的撤并,优化网点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

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随着银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市区大批分理处、储蓄所升格为支行,新支行与原有管辖支行由协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在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的驱导下,这些新支行,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向上级部门申请各项业务权限,朝全功能网点的目标发展,形成“家家办国业,个个办信贷”的局面。受到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分行在批准支行新办业务的同时,不会给这些支行必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升格后支行往往具有某项业务的开办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服务,又因害怕互挖墙角而不愿意将客户介绍给较大支行,造成潜在客户群体的大量流失。因此,银行应该注意建立片区支行联动机制,防止内部过渡竞争和潜在客户资源浪费,将五个指头的力量集中成一个拳头,在形成合力争夺市场的同时,可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规划柜面业务

合理规划网点后,提高服务效能的第二步是科学规划柜面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现有柜台的服务能力。经过十年以来的建设,银行科技运用水平越来越高,电子渠道越来越广泛,自助存取款机、帐单宝、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但银行柜台排队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可否认,经济水平提高,银行交易量呈几何级增长是柜台排队的主要起因。笔者认为,银行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办法,发挥柜台的最大服务能力,给客户提供快捷的、专业的服务。

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减少柜面的传统业务工作量。我们经常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边是银行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银行自助设备旁客户寥寥无几。调查发现,排队的客户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这些业务都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办理。客户不使用自助设备的主要是对自助设备的功能了解不够,对自助设备存款的使用缺乏经验、安全感和认同感,。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一个途径是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完善自助设备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自助设备使用的引导。例如,大堂经理和网点经济保安主动向客户介绍自助设备功能,辅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分流排队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营业大厅设立“业务指南牌”等,提示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办理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等;通过社区宣传、海报等媒介宣传渠道,提升居民对自助设备功能的认知程度,培养客户使用自助设备的意识,建立自助设备业务品牌形象。

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将服务渠道延伸到客户门口。增设网点和窗口的方法,不仅受到成本的限制,而且始终无法满足客户对银行成倍增长的服务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无所不在,随时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贴身的在线服务。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二个途径是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如何缩短客户对网上银行的认知过程,如何消除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不安全感,是网上银行的营销关键。例如,银行可以在人流量较集中的网点,设立网上银行试用点,由大堂经理辅导客户试用网上银行各项功能;银行可以联系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举行专场推介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全员营销,所有银行人员都知道、使用、体会、宣传和介绍网上银行。

加强柜台业务规划,提高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必须加强柜台业务的规划,有效利用稀缺的、昂贵的柜台资源。首先,银行可通过收取服务费等合理方式,对柜台业务的客户群体进行筛选,给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客户提供幽雅的环境、卓越的服务。第二,根据客户群体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特性,动态调整每个柜台的服务范围。对于业务处理较为烦琐、业务技能要求较高,或者新开办、临时性的业务品种设置专门的柜台,配备高素质的业务人员,集约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对于VIP客户、大宗业务客户等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专门的柜台,分流其他柜台压力。第三,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在业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把握风险原则,适度突破限制,适当放权网点,减少层层审批的中间环节,缩短业务流程。第四,配置专业的、稳定的柜员。每个网点的柜员应相对稳定,至少每个网点的业务骨干相对稳定;柜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具有全面的业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银行才能在熟悉客户的基础上服务客户。

三、科学规划业务系统

银行提供服务必须依托是银行业务系统。科学规划的业务系统,犹如给柜面服务人员提供一套实用、高效的工具。因此,在规划业务系统时,必须以用户为导向。第一,系统设计应遵循稳定的原则。系统的重大改造应慎重,不宜频繁;系统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原有业务系统的模式和前台人员的业务习惯,使其操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缩短前台人员的适应过渡期;尽量通过优化后台处理模式的途径进行系统改造。第二,系统设计应遵循便捷原则。单位和个人客户群体的服务要求不同,管理政策差异,因此,系统设计不能过分强调交易整合,交易应尽可能细分,单位和个人的交易应区别对待,常用交易界面应尽可能简单。过渡的交易整合,可能会导致交易处理复杂化,既不容易技术维护,也不方便业务操作,进而影响柜面服务效率。第三,系统设计应遵循服务原则。客户亲自动手操作的系统(例如:网上银行)必须尊重客户已养成的习惯,按照不熟悉银行业务的角度设计功能,不能按照银行专业人员的思维设计实现方式。柜员使用的系统(例如:柜面系统)应按照一线柜员的业务处理思维进行设计,不能为了技术实现方便、或者实现某些管理需要而牺牲柜台服务效率。例如:系统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需要收集客户信息资料。按照服务原则,“收集客户信息”的功能只能定位是柜面系统的附加功能,在不影响柜面服务的前提下,附带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对于其他信息由业务系统提供专门交易进行处理。

四、科学规划业务产品

科学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学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

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的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的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实际条件、学生情况、教师能力和学校周围环境等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寿建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科学课,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