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物建筑;价值观;原则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85-02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加以着手,还要能够从理论观念,实际情况和遵循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正确的树立价值观,大力宣传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这样才能为文物建筑保护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且有助于文物建筑的价值提升,促进悠久历史文化传承。

一、文物建筑价值评估和保护原则的分析

(一)文物建筑价值及评估

关于文物的价值判断早在1996年起草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就已经提出,当时参与起草的中外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是对文物价值的根本体现,并达成共识[1],在这几方面的基础上我国还建立了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并且大力提倡文明旅游、绿色出行,保护现有文化遗产,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对文物建筑价值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古代建筑是见证历史的铁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判断历史的真实性补充记载缺失提供了重要的实物铁证,并让人们在游览文物古迹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变迁,欣赏古代建筑的时光变换,实现文化传承。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所有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痕迹和文物都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物。文物建筑本身也凸显了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等,形成了探索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文物建筑的艺术方面也彰显了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文物建筑艺术是综合艺术的表现,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远古时期人类便开始了创造艺术的时代,发挥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人类家园。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发现了我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兴隆洼遗址,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遗址中清理出房址达到170余座,排列井然有序,布局严密,体现了原始建筑规划和原始建筑空间艺术。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对居住空间变换和日常生活需求逐渐提高。从起初的便于起居到后来刻意运用艺术表现来装饰修建各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让后人欣赏到不同时代的艺术之美,领悟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

相对科学价值来说科技进步反应了时代进步和生产力的进步。文物古建筑本身也反应了每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穴、巢是当时用作住所的普遍方式。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逐渐从穴、巢发展到被地面建筑所取代。建筑格局、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不断创新,原始的土、石、木到砖、石、木、瓦、的运用直到今天的高科技建筑材料的使用,即体现了人类智慧,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人类建筑史中的重要价值。

我国的文物建筑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科学的创造力。在历史进程的推动下对文物价值的评估,能够使研究的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并且有助于倡导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从这些价值体现的情况来看,文物建筑价值的评估能够开拓文物建筑保护的思路,同时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得以完善实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2]。

(二)文物建筑保护的原则分析

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要遵循原则,才能有效保证文物建筑的原有历史面貌和完整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修订版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十条原则,包括: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按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应重建已不存在的建筑,考古工作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等[3]。只有遵循原则,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文物价值的内涵。文物古迹的不可再生性也决定了对它干预的任何错误,都是不可换回的。前一步的工作失误,必然给后面的工作造成损害,直至危害全部保护工作。因此必须分步骤按程序进行工作。《准则》中还提出文物保护的六部程序,依次为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3]。由于文物建筑有着历史原貌和特定的文化符号等特征,所以在具体的保护工作实施中,就要注重这些规范,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物建筑的保护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再者,历史赋予了文物建筑特殊的文化承载,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不但要遵循原则,尊重历史,力求原貌,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以维护,还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201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的本法[4]。在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只有有效的遵守相关原则和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保护历史文物,使历史文物古为今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激起人民群众振兴中华民族的斗志。

二、文物建筑保护的价值观问题探究

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注重深化认识价值观,明确文物价值的内涵。文物建筑并不局限于古建筑,在人类发展阶段的各个层面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物都涵盖其中。因此要充分认识文物建筑的价值,将其渗透到情感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层面上去[5]。

随着文化保护宣传工作的思路和理念逐渐成熟,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日趋理性和合理。从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大力宣传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提高全民文物建筑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事业大力发展,人们通过游览名胜古迹来放松心情,亲近历史,与此同时也给文物建筑带来不可避免甚至是刻意的人为损害,在游览文物古迹过程中,有的人会故意在古迹墙面或是明显的地方刻上自己的名字,更有人会直接刻上“XXX到此一游”,自认为“良好”殊不知是对文物古迹的严重破坏,已经到了违法的地步,而从道德层面来说这种无知行为即让自己蒙羞也有损国家形象,大力宣传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从思想上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文物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化缩影,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当时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各层面的发展历程。文物建筑的使用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近年来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文物古迹游览成为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文物建筑的使用更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文物建筑的管理制度,完善运营程序,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数量,认真做好每日参观人员数量记录备案,避免超负荷运转,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加强文物建筑环境的保护。做到长期维护保养,促使各方面有效运转。正确认识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策略与合理,科学利用及管理问题是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关系的核心。

文物建筑的保护从技术层面来看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来维护和修缮,1935年1月“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简称“文整会”)成立。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创办。这个机构就是目前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至此中国近代以来从事古代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专门机构正式成立。成为20世纪前半页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核心机构。随着历史进程,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文物建筑保护技术不断提高,促使现阶段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发展,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创造价值

对于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的价值观问题要充分重视,从多方面的措施实施加以有效保护文物建筑的完整性,要能防止破坏,对文物建筑以及环境等方面要加强保护。只有保障了文物建筑保护措施合理实施,才能将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得以保护[6]。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诸多问题,这就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和技术手段出发才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既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更加凸显了文物建筑的自身价值。加强重视本民族的文物建筑保护,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利于历史文化信息的进一步传播,让世界能够看到中国的文化魅力所在。此次主要从文化建筑保护价值评估以及原则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究了文物建筑保护的价值观相关问题,希望有助于对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化认识。

参考文献:

〔1〕晋宏逵.文物建筑的价值评估与有效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5,(3).

〔2〕梁松.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保护的实施思路探寻[J].江西建材,2016,(03).

〔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ICOMOS CHINA.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风貌建筑,天津机制,整修,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津市分6批确定了877幢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作为历史遗存展示着城市生活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天津近代历史风貌建筑与古建筑的重要区别,也就要求天津的保护工作必须寻找出一条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机制。

一、历史风貌建筑现状情况

(一)分布情况

天津市的877幢历史风貌建筑分布在全市15个区县。中国传统风格的历史风貌建筑如四合院、殿堂、寺院多分布于郊县及老城厢地区,西洋古典、近现代风格的历史风貌建筑多分布于原九国租界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成为天津这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

(二)使用情况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按使用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建筑、文化建筑、金融建筑、商贸建筑、办公建筑、厂房仓库建筑、交通建筑、娱乐建筑、宗教建筑等9类。这些建筑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一直使用,同时很多建筑的使用用途发生了变化。

(三)安全性能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又经历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结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同时这些建筑在建成时采用的照明系统、上下水设施、消防设施及采暖系统现均已严重老化,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居住、办公、经营对建筑使用功能的全方位需求。

二、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机制

历史风貌建筑具有多重属性,它除本身具有的建筑属性外,还具有历史、文化等特殊属性。此外,建筑本身如果不加以利用,则将失去生命力。因此对于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应本着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处理好建筑几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形式上是对建筑本身进行保护,但是本质上是对各种属性的综合保护。针对现状情况和历史风貌建筑的多重属性,天津市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集管理、整修、技术三位一体、协调运行的保护机制。

(一)管理机制

历史风貌建筑的管理是指依法履行保护职责,包括历史风貌建筑确定、违法行为治理、各项行政审批、保护利用管理等内容。

一是认真开展行政审批工作。在每幢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及装饰装修前,均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审批,明确保护的重点,确保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及结构的安全性。二是认真履行监管职能。严格开展历史风貌建筑日常巡查执法工作,发现擅自拆改、违规装修等各类违法行为立即予以纠正。同时,针对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与全市2000余户历史风貌建筑相关产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签订《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书》,强化了责任人的保护意识,做到了保护工作的关口前移,提前预防了各类违法案件的发生。三是坚决查处各类违法案件。成立了专门的执法队伍,为每幢历史风貌建筑建立起执法档案,为日后执法留下原始证据。

通过以上管理机制,减少了各类历史风貌建筑违法案件的发生,对预防违法案件发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整修机制

历史风貌建筑的整修是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长期工作。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整修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历史风貌建筑区环境综合治理阶段。1998年启动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综合整修、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整修,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荣获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日的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不仅成为了展示天津形象的重要窗口,而且还是天津文化观光旅游的重要景点。

借鉴五大道地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天津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一宫花园、解放北路、中心公园等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改善了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整体环境,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第二阶段是历史风貌建筑恢复外檐原貌阶段。依据多方查找的珍贵历史图纸与历史照片,逐步对497幢、74.12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实施了外檐整修,并对原大清邮政津局、静园、原金城银行、等一大批在天津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了复原整修。整修后的历史风貌建筑成为城市景观的亮点,凸显了城市风貌特色。

第三阶段是历史风貌建筑结构维修阶段。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房龄全部在50年以上,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使用年限长,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2009年天津市对未经加固整修的510幢、84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的基础、墙体、楼板、屋顶等部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安全查勘,初步建立起了全市历史风貌建筑的安全档案;同时将查勘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反馈给有关维修责任单位,抓紧组织排险、加固和维修,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

几年来,整修工作取得的成果说明天津的整修机制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是适应天津城市发展的。

(三)技术机制

技术机制是管理机制与整修机制的基础,它服务于管理和整修工作,是整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是建立了历史风貌建筑地理信息系统。将全市历史风貌建筑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做好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编制《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明确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和利用的具体要求,是风貌建筑保护整修、使用的技术指南。

三是编制《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作为地方技术标准,《规程》提高了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技术水平,规范了修缮工程施工程序,填补了技术领域的空白。

四是开展科研工作。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相继进行了各类课题研究工作,探讨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了新的保护理念。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如在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展厅中应用虚拟再现技术,对静园进行全景展示,使参观者能够由外及内地模拟参观静园,实现了对外宣传展示的目的。

五是编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工艺标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大多为70年以上的砖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房屋,且多为使用传统的营造做法和工艺技术修建。随着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建筑材料逐渐被遗忘和流失,传统工程技术人员也在减少,使部分传统修缮工程工艺技术开始失传,后继乏人。编写《工艺标准》用于指导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工艺技术有所遵循、有所传承、有所发展,特别是在一些“保护性更新”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中怎样使传统的、近代的工艺技术与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艺技术结合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天津市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走出一条立足天津自身特点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机制,这种机制是由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是符合天津实际的。通过管理、技术、整修机制的联动,实现了历史风貌建筑应管必管、应修尽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充分印证了这套机制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连和(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整修[J].天津建设科技,2006,16(1):25-27

[2]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建筑风格的研究》[M].2009

[3]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条例[S].2003

[4]房屋修缮范围和标准(城乡环保部)[S].1984

[5]房屋修缮工程施工管理规定(城乡环保部)[S].1984

[6]房屋修缮技术管理规定(城乡环保部)[S].1984

[7]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城乡环保部)[S].1984

[8]房屋维修加固手册.[S].1988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关系;发展

1、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关系

1.1建筑技术

从广义上讲,建筑技术几乎囊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优秀的建筑产品通常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产物。基于建筑史角度,每每建筑行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多以新材料、新技术的问世为主要标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相辅共生,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立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之上。

纵观建筑史可知,建筑艺术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建筑技术的发展,有时还会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破坏力量。以举世闻名的法国艾菲尔铁塔为例,从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出发,改变之前的石拱形式是时代要求,但受传统形式影响太深,巴黎人一时还不能接受新的造型,导致设计师最终只在底部徒增了毫无实用功能的铁拱。

1.2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人类本性更高级别的独特表达方式。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观点。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技术与艺术的二者统一,为了使城市更具有代表性,往往将特殊建筑设为地标建筑,由此,有必要提高建筑技术,使建筑产品在造型优美的同时还兼具环境友好的特点。

建筑艺术的影响因素众多,不仅只有建筑技术,而且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环境等等,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建筑思潮这一因素。在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风格迥异且炫彩纷呈。建筑艺术往往以颠覆性的观点及独创性的理念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因此其要想在更高层次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必须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此时的建筑技术既是实现建筑美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建筑艺术走向的决定性要素。

1.3两者关系

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种科技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例如罗马人因不满足简单粗糙石柱抬石梁的结构技术,便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柱式一样。

2、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建筑师始终致力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探索道路上。正如奈尔维在总结古代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时所言:“结构化的建筑导致出力与美感,技术知识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是建筑创造的真谛”。

2.1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风气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深。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在建筑产品上寻得到印记。现阶段,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美感的存在。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现代建筑施工中,人们通常首选施工工艺为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施工结束后只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剂,无需其他修饰即可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当作装饰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技术因符合现代人们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而备受追捧,并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建筑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产品成型需要建筑技术,离开了建筑技术,其他都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会有心思去想精神层面的活动么?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用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石屋,以木梁柱式结构形式呈现,彼时的建筑技术是打石、砌石、砍树、架梁;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在有所发展的生产力下也有了很大进步,罗马人意识到原来石材、天然混凝土也能用来建造,此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相对成熟并稳定,催生了建筑艺术的出现。拿我国明后期建造的紫禁城来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皇城修建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这与建筑师总结先人优秀的建筑技术经验脱不了关系,因而其艺术价值也更有研究意义。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每个时代的建筑多多少少都会对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有所呈现,因为技术与艺术历来就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反技术、反艺术的行为都是在与时代对着干,脚跟自然也站不稳。真实存在的技术能造福人类,是实现社会目标、增加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之一。针对人的存在来说,艺术的进步既包括物质的改善与丰盈,也包括这种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从1990年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思想,而生态可持续建筑正是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技术实现的产物。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要求是将建筑技术视为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人性化方法,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的建设性手段。

3、结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离,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限制艺术创作,也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无视建筑技术。只有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真正特色。纪念碑与纪念建筑群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宫殿富丽堂皇不禁会使人追忆昔日帝王的权威,小小的亭台楼阁会使你静静地欣赏诗情画意的乐趣,这是建筑艺术的魅力,也是建筑技术的呈现。如何正确运用最贴近时代气息的建筑技术完成令人满意的建筑造型,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得到满足,是建筑师们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俞樟南:《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3(07)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1.原始记录性价值。古建筑档案是还历史面貌之依据。古建筑如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一旦毁去,将无法挽回,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既能反映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又能反映出自身建筑特点的分门别类的古建筑档案体系,有利于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与利用。

2.依据凭证价值。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须经常保养维修,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3]。为了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遗物的同时,配合相应档案资料的研究,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重视档案资料,发挥其依据凭证作用,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

3.参考决策价值。古建筑档案在古建筑保护中除了具有依据凭证价值,还具有参考决策价值。如文化部门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时,借助档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与细节,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规划建设部门在研究古建筑价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应该保留修复、拆除或者改造时,借助档案,便于进行反复研究并作出科学决策;设计施工单位在修复或改造古建筑时,借助档案,参照古建筑过去原貌细节,便于制定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4]。

4.科学技术价值。中国古代有着领先世界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载体的古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档案的科技价值,不仅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5]。

5.文化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历史积淀,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前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渐增强,在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中,古建筑档案在体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对木(石)构件的更换,对碑文的复原,对建筑雕饰的修补不仅仅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将档案的原始记录利用于此,无疑能更真实体现该物质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二、古建筑档案工作

1.科学鉴定是确保古建筑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首要环节。古建筑档案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的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判定古建筑档案的真伪、是否准确、价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时间长,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等因素影响,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要在总建筑师或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上述“三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应了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经验的总结。

2.全面收集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变古建筑档案不齐全的被动局面,从古建筑测绘入手,积极主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则是:弄清历史沿革,保持建筑风貌,据实测绘。具体要求是:据实精确测绘,做到图物一致,测绘语言统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无遗迹或遗址,而由测绘者根据各类材料绘制的建筑图,应注明原由;测绘图中反映不清楚的,应以文字、图表作补充说明。实测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单体台基、结构图;节点大样详图;屋盖结构图;特殊结构用料情况、截面尺寸、图例等。测绘所附说明包括:古建筑物的历史沿革;所处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个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现使用单位及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等级及保护方法,维护管理等有关规则;名人参观记录及名人题词;事故报告及处理情况记录;今后规划设想。对于图纸、文字说明难以反映的应采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补充[6]。其次,除了实测和现场拍照外,多渠道地对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收集,如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档案、地面遗存的石刻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以相关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贵的档案资料。

3.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保护古建筑档案安全的重要途径。古建筑档案的寿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即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如发黄、变脆、褪色等现象,尤其是经过复印的图纸和文字更难保存,二是外因即档案保存环境与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有害生物等都是影响古建筑档案寿命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时补救受损的古建筑档案,可采用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另一方面,运用档案保护技术对受损的古建筑档案进行修复、补救;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档案时要注意对档案生成材料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护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另外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既有效保护古建筑档案的实体,也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7]。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建筑 保护理念 传统工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398-01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就会降低古建筑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改变了古建筑的形式。

此外还有保存原有的工艺技术,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工艺、原有的技术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是实现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根本保证。当原有的技术难以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时,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实现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三、中国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首先是公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人们在参观古建筑的同时,如乱涂乱画等现象,会造成对古建筑的破坏。由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兴起,部分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古建筑进行彻底翻新,从而造成了对古建筑的破坏。

其次,古建筑的保护略显表面化,相关方面的措施不够。部分古建筑的保护仅限与对周围环境的改造,而忽视了对其内部的原状的保护,外表上颇有古韵,而内部则是钢筋水泥加固,失去了古建筑原有的韵味。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消防设施的缺乏通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2009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怀德堂突发大火,短短几个小时后,百年建筑毁于一旦[3]。

此外,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古建筑的保护仅仅停留在单个建筑上,而忽视了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将逐渐消失。

四、解决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国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首先,提高广大群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古建筑的保护,成立相关的保护团体,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意义。广大群众和政府部门相配合,共同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其次,要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不仅要维护古建筑的外表,更要维护古建筑的内在。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保持古建筑的原状。强化古建筑的消防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在发生火灾时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建筑的损坏。加强火灾预防技术的应用,通过各种探测报警系统,做到防患于未然。

再次,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结合。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坚持古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做到对古建筑本身及周边的文化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上,做到与古建筑风格保持协调。

此外,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在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通过开设古建筑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从而使传统的工艺技术得以代代流传下去。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扩大古建筑保护的队伍,提升保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从而便于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更好进行。

结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家与社会对古建筑的保护的关注也逐渐加强。不断发展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关注古建筑保护的内容,针对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公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不足、古建筑保护不够、忽视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问题,提出提升公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将古建筑与城市建设结合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J].文物春秋,2008,09(0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