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 运用 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它指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思多德曾说:“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必须不断地学习,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以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史实的兴趣。

如在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凄怆的乐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这让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九一八”那段让国人痛心的屈辱历史,同时利用多媒体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部分背景资料,这时我提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为首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内其他各方的态度如何,最后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等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使学生学习热情升温,这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了兴趣。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其结果必然是一片死寂,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首先播放了四段视频――《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既真实地再现历史情景,又让学生对本单元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侵略与反抗。

再如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这样神态各异、各具特点、又为学生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一一展现在屏幕上,同时在下方打上字幕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边看边听边随声附和,如痴如醉。之后,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具有趣味性、可视性的片断,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学习历史知识,自然进入探究角色,教学效果很好。

三、以问题巧设学习情境,点燃探究火化。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先引导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战争背景、主战派有哪些理由、利弊关系等等。先在网上搜寻这方面的内容,然后总结如下:主战派理由是,第一,曹操本人能谋善断,胸怀大志,又善于用人,身边有很多谋士。第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显示了实力。第三,如果天下不统一,那战争就不会断。所以曹操有愿望统一天下是好事,因为这顺应历史潮流。第四,曹操兵多,而且最近又攻克了荆州等地,士气正旺。学生说,如果曹操能利用这些优势,这仗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第一,刘备有诸葛亮等谋士,而曹操的谋士中没有一个能抵得上诸葛亮。第二,孙权手下有许多有勇有谋的猛将。第三,孙权、刘备联合,力量更大。第四,孙刘一方拥有长江天险,这对曹军也是不利因素。第五,曹操的北方兵不习水性。第六,曹操军队长途跋涉,且水土不服。第七,曹操本人也开始骄傲轻敌,有时疑心病很重。学生的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组织活动课,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探究。

社会实践形式是多样的,对学生来讲积极参与历史活动课,进行探究,学生可拓宽知识面,扩大历史视野,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1、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兴趣小组,主要是组织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让他们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可行的历史小制作,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讲完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幅图,图上标出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分为几段、全长等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很感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历史课堂,如观看历史影片,游览历史文化古迹,自编自演历史小短剧。这些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兴趣,且学生乐于参加,在快乐中学会探究。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独立的学习者,教师是咨询的答疑者,是讨论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既密切配合又严谨的学习气氛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提问、总结、辩证、归纳等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范文第2篇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范文第3篇

一、变化推论型试题

例1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解析 题干左图中出现齐、鲁、曹、宋等国,可判断出这是西周时期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国,这是宗法分封制下的政治结构。右图上则不再有诸侯国,取而代之的是郡,据此可以至少可以推断这是秦统一后的郡县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地方直接受中央控制,故A正确。地方的政治地位是降低,C不对;地方行政机构,由松散到严密,更加细化,D不对;从图中,无法得出山东行政管理范围变化,B不对。

答案 A

点拨 此题通过地图上行政区划的变迁,来考查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理解,单就制度内容而言并不难,但选项的设置有一定的迷惑,需要大家充分理解地图,并思考制度变迁背后的实质,有一定难度。解答此类变化推论试题,要运用比较思维,发现图中直观变化是第一步,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是第二步,尤其是后者需要多从变化原因、影响等方面入手,将所学的知识与地图以及选项紧密结合起来。

二、主题探究型试题

例2 下图是同学们在小组研究学习中出现的一幅地图。其研究主题是( )

(保定)

A. 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B. 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

D. 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解析 注意观察图片,十八集团军即是指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甚至了解狼牙山五壮士故事的同学,还可以据此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C

点拨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抗日战争,难度较大。同学们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本概念等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才能解答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军队的命名要有所了解,读图时要把握好要点,如十八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狼牙山等。

三、疆域变迁时序型试题

例3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 ③①②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③④①②

解析 ①是1871~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②是美苏对抗加剧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是冷战的产物;③是二战后初期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④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德国。

答案 C

点拨 本题通过地图展现近代德国统一以来的疆域变化,考查德意志统一、冷战及德国统一的历史,难度不大。由图①可判断德意志帝国肯定是最早的称呼,就能很快得出C项正确。图④排在表示两德统一,排在最后问题不大。对于图②、图③的判断则必须清楚冷战的背景与德国分裂的原因。此外,通过图④两德统一前应有两个国家,也可以得出图②、图③的顺序。解答此类题目,要运用综合排除的方法,尽可能缩小答案范围。

根据现今的考题情况分析,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历史地图题出现的频率肯定较高。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试题将逐步减少,未来的历史地图题必将会越来越注重对同学们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考查,综合性试题的概率会逐渐增加,必须得引起大家的注意。当然,无论试题情景如何创新,其考查的知识点才是同学们应该牢记的。对于历史地图类试题,信息肯定在图中,要抓住关键细节,核心资源挖掘出来,联系当时的背景知识,答案也便跃然纸上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这应该是我们学习历史,解答历史新试题的心态。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才是解题的灵丹妙药。

1. 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2. 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③④②① B. ②④③①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问题;构建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学生兴趣低下。学生们理解起来困难重重,逐渐形成“听不懂―不想听―更听不懂―更不想听”的恶性循环,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就不会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学习。为此,本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八章《火箭人》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如下:

一、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八章《火箭人》引发的历史课堂思考

作为历史老师笔者觉得能把历史课上好,学生懂得初中阶段所要了解的历史知识就足够了。可是当笔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火箭人》后才发现,历史课远远不止如此,这一章中有两点是可以借来为历史课参考、使用的:①雷夫老师认为自然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实验结论。②雷夫老师的女儿告诉他:孩子们上科学课的时候应该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由此可见,构建高效课堂,单靠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可行的办法是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与实践。

二、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八章《火箭人》总结出以下方法:

(1)增加历史课堂的故事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历史课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老师如何将这些“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既愉悦心境又获得知识,这值得我们深思。教材的内容比较笼统,学生感兴趣的是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人和事,虽然中学历史是希望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知识,但仍然要以课本内容为主,我们可以把一些故事情节掺入其中,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又掌握基本知识,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联系历史知识点。由于历史教材的抽象性比较强,而学生欠缺生活经验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简单常见的生活场景,降低学生的理解程度。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会觉得学习历史对我们生活没有多大的帮助,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历史和一些现实结合起来,比如:讲讲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解决给我们今天中国金融危机的解决可以带来哪些借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兴趣。

(3)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刺激学生探索欲望。尽管《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描述的自然课是国外的课程,但是我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从亲自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中获得满足感,对于游戏、比赛等形式的活动方式感兴趣。尽管中国的历史课并不可能像国外的课堂这么开放,但教师可以着力于将历史课和这些方式相结合,精心编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史料的解读、历史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坚持论从史出。

(4)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自然实验大多数是由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互相帮助、互相讨论,空间相对开放。但这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责任因此而减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往往喜欢互相推卸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设计的时候进行巧妙的引导,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帮助又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职责。

当然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还有其他的授课方式来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掌握合理的提问技巧,从而逐渐提高自己对历史的信心,培养对历史的热爱之情,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与老师的辛勤付出成正比例,使整体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构建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趣;提效;导入;问题;活动;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5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必须寻求提升学科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高效途径,以挖掘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新课程背景之下,不少历史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法,力求突破传统落后的“满堂灌”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是总是重于形式,差于效果。那么,如何突破“形式”或“表面”的“刺激”,展现历史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呢?

对此疑惑,笔者试结合近年来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奇思妙想,趣化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作为一课开端的导入一定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领下文的效果。

很多教师总是低估了新课导入的魅力,要么直接点题,要么一成不变的用复习旧课的模式导入,比较认真的教师会利用教材提供的导入材料导入,但由于学生已经提前浏览过课本,所以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因此,好的导入,需要结合课堂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因素来精心设计,方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当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作了以下比较成功的尝试:

(一)搜集资料,回归情景

历史上的人、事、物很多是距离学生比较久远的,仅靠文字的描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利用历史图片和影像等形象的资料导入,会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堂效果就会凸显。

在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时,为了拉近学生与世界辉煌古代工程建筑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我精心搜集了古今中外著名工程建筑的图片,配合优美的音乐,制作视频来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

(二)巧用事例,联系历史

人总是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喜欢参与到与此有关的讨论中来。因此,巧用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为其所熟知的事例导入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课时,我巧用2003年激怒中国国民的日本丰田“霸道广告事件”导入新课,由于丰田汽车在很多家庭中存在,加上最近中日之争升温,此事件的重温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愤慨,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很顺利的进入了与之有关的“卢沟桥”事变的新课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设问题,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证明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而问题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法宝,学生会在好奇心驱动下思考,潜移默化中消化知识。因此,巧设问题,持续激发学生兴趣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讲八年级历史《抗日救亡》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我巧设了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问题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问题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问题3:东北为什么会迅速沦亡?问题4:为什么推行不抵抗政策?问题5: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和共产党态度如何?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引申出下一个问题,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好奇心被步步带动起来,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让学生主动去翻阅书本和资料,挖掘历史真相,弄清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活动,凸显主体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总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老师要真正“授权”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学习与发挥的空间,才能真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此时显得更为重要。

在七年级历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我就设计了“我来做导游”的活动。活动设计如下:

(1)准备和动员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收集资料,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编写导游介绍词,带大家开启“观赵州桥,体味古桥之美”的旅程。介绍全面且有趣,受大家认可的,会有意外的“小费”奖励!

(2)执行过程:通过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导游风采。

(3)活动效果:活动开始之后,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寻找资料,展开讨论,组织语言。最后,不少同学积极上台带领大家享受他带来的“赵州桥之旅”,台下的学生也饶有兴趣,不断有调皮的“游客”提出“刁钻”的问题考验“小导游”的应变能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欢声笑语当中轻松掌握了赵州桥的相关知识,并体味到了自己劳动果实的甜美。

四、利用史料,开拓思维

史料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要学好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精心选取史料,巧妙安排,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帮助教师突破重、难点,激活历史课堂,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法宝。

(一)利用史料,突破难点

在九年级历史《美苏对峙》一课中,讲美国“冷战”政策中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并生动历史课堂,我出示了一幅形象的“‘夹板’保护下的脆弱的西欧经济”的宣传画(下图):

学生在看到“夹板”后跳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扶持”的积极作用,反过来细想又会想到“限制”与“控制”的副作用,从而轻松的意识到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在政治、经济上控制欧洲,进而联合西欧,最终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利用趣味史料,深入浅出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史料,辨析历史

在七年级历史《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在评价隋炀帝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我引用了皮日休“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算多。”的诗,让学生读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诗中反映隋炀帝有哪些功与过?皮日休的评价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正确地评价隋运河的历史作用,学会客观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薄看法。当然,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途径不只这些,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只有我们历史教师本人调动起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创新,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创设高效且有魅力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3]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