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发展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1篇

一、找准切入点 确立思维目标

在教学《摆》一课中只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15秒摆10次的摆。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老师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发现问题:摆快(慢)了,怎么回事?作出假设:可能是线的长短(或者是锤的重量等)影响了摆的快慢,或许短一点(重一点等)会更好。在课堂上,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途径不同,效果也不同,但他们都真正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也就对摆本质有了了解,有些小组可能到下课也没有成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脑环节多了,因此科学思维就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设置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再如,学习摩擦力时,在课的开始设置一个“抓泥鳅”的活动,学生在水里怎么也抓不起泥鳅,但在黄沙箱里却很容易抓起来,接着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这样,通过情景设置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时也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三、提供结构性材料 锻炼思维灵活性

《磁铁的性质》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盆、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小的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学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动脑设计实验,反复动手实验,动手画出实验中的现象,在获取大量事实基础上,对各种现象进行筛选,直至概括出磁铁的性质。这里“材料”看上去数量上多了,杂了,但却改变了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机械思维状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众多有结构的材料中灵活选用,按照各自小组的探究方案开展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这样他们的思维活动会不断拓展。

四、动手之前先动脑 提升思维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饶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 这样,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动手之后更动脑 发展思维抽象性

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解释的主要过程,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在教学《滑轮》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后,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定滑轮的好处。在学生为运用定滑轮是否省力而争执不休时,教师及时地启发学生用弹簧秤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分析不省力的原因。在认识了动滑轮后,再依次引导他们分析动滑轮是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并用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滑轮的优缺点,最后讨论做个怎样的装置工作起来既方便又省力。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的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六、在交流中质疑 增强思维批判性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2篇

一、问题引领,激发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感知具体事物、获得先期感性认识是儿童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梳理出统领本节内容的驱动性问题,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新知、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引领下主动建构知识。

二、亲身实践,发展认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科学活动是科学教学的载体,在科学课堂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认知、提升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认知。

(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个组合要揭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现象,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二)精心设计有利于揭示事物本质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思维能力不适宜开展复杂、难度大的实践活动。加上小学生一般只对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很少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尽量设计一些实验现象与事物本质之间联系紧密、关联度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较好抓住事物本质,构建科学概念。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同学认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敲打”、“物体撞击”产生的。但很多老师在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前概念,没有关注培养学生思维,他们大多会给学生几种材料,让学生利用材料发出声音,最后要么学生从书本中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要么老师给出“结论”。其实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声音,特别是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原因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难以构建认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法得到提升。笔者认为这一活动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让学生轻敲鼓面、拨动钢尺、拨动拉伸的橡皮筋,并观察鼓面、钢尺和橡皮筋的运动情况,用画图或者文字记录下来。通过这一观察,学生不难发现鼓面、钢尺和橡皮筋的运动相似,都在来回摆动或者往返运动,由此教师可以引出“振动”。教师的这一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构建概念,发展认知。

三、深入分析,提升思维

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抽象出现象或数据背后隐藏的事物的特点、本质及规律是科学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只对现象感兴趣,加上本身认知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对现象、数据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分析现象、数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科学教师的一大考验。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方法,没有统一的方法,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分析时教师要注意,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得到的现象或数据,另一方面要避免一开口就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而是利用表格、坐标轴等让学生把结果呈现在其中,引导学生横向、纵向进行比较,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入手,适时提出问题,打开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有目的进行思考与分析。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科学思维;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42-01

科学课不仅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中起着较为关键的启蒙作用,而且是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的重要途径。作为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实验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探索性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过程实验,获取体验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以推知科学实验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实验课程为学生检验科学理论知识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实验课过程的探究,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对理论知识的体验更加深入。例如,学生在学习三年级科学上册“生命源泉――水”这一章节时,可能会对该章节的理论内容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如果不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很难对水这种自然界广泛存在、且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有一个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堂中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帮学生认识水的有关现象,比如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以及水的表面张力。通过具体的实物进行物理性质的验证,学生就可以强化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的水污染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授课教师在进行本单元学习的时候,选择将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板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站在生命的高度,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陶行知先生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因此,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而进行水的物理性质探索,无疑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关于水的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探究实验,强调创新

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发展和进步,源于人们探索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也只有不断探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才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而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的不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的不断创新,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分类”这一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根据教材上理论内容的讲述,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强弱、高低,引导和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设,并且采用查找资料、实验等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在实践中逐步学会通过“假设与搜集证据”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土电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材质的绳子作为土电话的连接线,进一步探究声音传播和传播介质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强调,“做”是教和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的中心。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处以“做”作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各种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逐渐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环节,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放实验,拓展视野

实验课堂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更体现在课堂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开放的科学实验课,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电和磁”时,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课堂进行完整的电路设计,并通过简单电路的实际组装,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增长看图组装电路的知识才干。开放的课堂,更利于学生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不同材料接入电路时电灯泡亮度会有变化,这能让学生间接了解到材料导电能力的差异性,便于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同时,学生通过对磁铁的性质探究,可以逐渐了解到电能产生磁,从而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为今后学习能量的转换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实验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探索性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科学实验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以“做”来解决各种问题,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教师要注重实验的开放性,通过过程实验获取体验,借助探究实验强调创新,强化开放实验拓展视野,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才干,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兰娟.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2]盛鹄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与发展[J].教书育人,2014(18).

[3]宋爱君.小学科学实验课“五段式”教学流程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作用领导者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 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毛泽东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 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 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科学发展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作用领导者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 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 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 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12 从一般思维中创新

创新性思维不是离开一般思维的“天启”思维,而是一般思维形式的共组。首先,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没有丰富的直觉。”“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在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通路, 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于创新同等重要。只运用发散思维,不重视收敛思维,就会胡思乱想,一事无成。只运用收敛思维不重视发散思维,则会因于成见,难干创新。在领导活动过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靠运用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它要求有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必然要打破现成的框架,冲破传统的约束。当前,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这是一项前人未为、他人未试过的事业,需要我们艰苦探索、勇于创新的事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的事业能否发展,能否加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思维创新,事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