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1-02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下面谈谈调查中存在的一些反应不太好的方面:

1、太依赖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3]

有些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一切手段:录音、录像、投影屏幕并用,实物、挂图呐喊助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达不到预期目标,教学目的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有其便利性,但或因学生接受程度,或因硬件设施限制,有时传统教学模式反而效果更佳。如:立体几何讲解的过程中,可触摸的实物学生更易理解。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两者的所长,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我有过亲身体验:用一个月时间全部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数学教学,学生们可谓大开眼界,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但由于过分强调使用多媒体手段,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实质,数学测试成绩反而不如同年级班级。经过认真反思,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相结合,数学测试成绩果然显著提高,平均分超过同期其它班级。

2、课堂缺少情感交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不管是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学生看、思考,还是学生做,教师巡视,师生的注意对象不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在空间位置上也是共同的,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有效渠道,有利于师生交流。而多媒体教学模式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发生分离,教师的操作点在电脑键盘,学生的注目点在电脑屏幕,这种师生的注意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阻断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通道――眼神的交换。实践证明,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其效果不但得不到保障,教学效率也难免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很多学生对对媒体了解不多,感觉很新奇,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课件本身上,分散了对授课内容的注意,不仅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好。

3、形象化的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特点是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可是由于多媒体教学适宜于表现形象化的内容, 如看图识字模拟实验简单的算术等, 而不适宜于表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内容,如哲学推理等,因而过分地强调形象化的和具体化的东西,面对面的一些复杂的课堂交互活动变成了间接的点击动作,多样性的思维活动被多媒体单一的图像表现形式所替代, 一方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被削弱了,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核心环节,是不可或缺的[4]。

4、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在对数学老师课件制作能力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太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当前,在数学课件制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直接数字化把传统教学资源直接翻版,这种多媒体教学资源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一种是过度追求活泼的形式和艺术效果,大量运用强烈的色彩音效和动画,或者人为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致使学生被新奇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到非数学教学信息上,不知不觉地把精神愉悦当作了学习目的,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多媒体教学过于随机,缺少集体备课(审查课件)和试讲等环节。

5、不利于教育平等化的实施

由于我国各地教育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硬件、软件和教师素质上,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使城市中学、重点中学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而广大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由于经济困难,无力购置先进设备,势必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处于稀有资源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普及势必加剧“择校风”的盛行,不利于教育平等化的实现,这也是在调查中发现的很重要的一点。

6、讲解速度过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作为教师,总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由于多媒体屏幕的局限和教学速度的过快,学生无法记完整笔记,也就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影响不深,甚至成了学生课下借来老师的课件抄誊课件的状况。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中常常就会找信息教师帮忙,这样课件中的很多东西就很难体现出数学教师本来的设计意图。

7、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性

多媒体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惊喜,我们要警惕它的“魔力”,我们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还很缺乏对事(下接第332页)

(上接第331页)物的判断能力,因而有了“网瘾者”,他们为了玩游戏・聊天而荒废了学业。他们的行为不但给家庭,甚至是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还是与学生对媒体的依赖和态度有关。

多媒体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已不仅仅停留在以文本材料阐述的观念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思维与行为的转化实施上。多媒体运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整合“目标不清楚,内涵不了解,方法不掌握”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理性的角度进一步审视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长艳.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利与弊[J].科教导刊,2009(05).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22-01

美术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走出传统教学的圈子,让学生在新课程的广阔天空下充分地吸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已成为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一、正确理解中学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我认为,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是要转变教学的理念和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而教学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据国家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及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美术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以次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首先,重视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和美术课程教学的基础。

其次,美术课程是多学科的融合,美术课程内容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大大的丰富和拓宽美术类学科的课程体系。

第二、当前中学美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习中随堂听课和问卷的形式,对福州市某些重点中学高中美术课程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共发放和收回调查表140份。通过抽样问卷表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程度只是一般,低于10%的学生表示对美术有用浓厚的兴趣(其中大部分是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有10%左右的学生却对美术课程毫无兴趣。为什么原本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美术课程学生竟如此漠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学校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大多数中学注重主科、忽视美术课程。

(二)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在教学的理念上,有些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理解为“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打闹、嬉戏,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或者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技能技法课的体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活动小组的人数,从而导致课堂混乱、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还有的在教师上课时只求课堂能保持安静,对学生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而使原本生动活泼的美术课程成为了“无聊的课堂教学”。

(三)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对美术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机械、教条的按照美术教科书的指导条例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吸收不良”。

(四)从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来看,教师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不佳,主要表现为:其一,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二,教师经常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所以基本是“个人表演”即教师说、学生听,互动效果不明显;其三,课堂互动“过于活跃”以及形式化。其四,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不能吸引学生。其五,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生成性。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概括来说“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根据上述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学高中美术课程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教学问题,笔者以为主要是教师本身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尚未理解透彻,其教学理念还未转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是老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灵活机动性不足、指导课堂作业时缺乏必要的示范性和针对性等等。

第三, 能改善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要改善中学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的问题,就应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应明确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二)在教学的内容上,必须具有新颖性,符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并有利于促进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在教学的方法上,要有针对性,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充满对话与交流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必然呈现良好的互动,而且互动的形式呈多样性,也就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并且美术课程就是这样一门相当灵活、多元化的课程,特别是人们对美术的感受更具差异性。

(五)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方式和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主要指标的考量以及对学生评价的改革上。

通过学习学生是否有进步或者发展,则是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或者无效的最重要的标准。具体来讲,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考量:1.提高学习效率(时间、速度);2.增进学习结果(质量、深度);3.提升学习体验(兴趣、温度)。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是增进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学生学习后能真实的掌握课程的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和绘画的基本能力,有积极的学习体验,才能体现教师教学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得短、紧,加上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课就差不多,初三课时多一些,但既要学完世界历史,又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概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标记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为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所剩无几;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就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没有形式探究型的学习气氛,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而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提问。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历史教师观念急需转变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60-01

数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是关键,提问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活动。提问包括了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对未知内容的渴望而提出的疑惑。《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进行;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而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营造师生互动环境。

目前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随意提问,实效不高。提的问题没有事先预设,没有紧扣重点难点,大多是识记性问题,学生可照本宣读。(2)满堂提问,适得其反。教师原先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上课分心,学生上课时过度紧张,时间长了,学生的紧张度消失了,思维停滞了,教师的提问就失去了意义。(3)自问自答,形同虚设。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将适当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形成了“等”和“照抄”的模式。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对在课堂教学时的提问方面有几点感触,在此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情境,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过正三棱锥的概念后,可马上提出:“侧棱长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而不应直接提出“底面是正多边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这样的问题。

四、课堂提出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一 )提问过于频繁

有的老师会在一节课上提问过于的频繁,一堂课,一共才 40 分钟,有的老师提问非常多,也是做过一些统计,有的老师一堂课上能问 100 多个问题。这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那肯定学生他都是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过一下就过去了,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没有很好的机会来思考问题。

( 二 )问题过于空泛,指向不清晰

提问的这个问题过于的空泛,指向不清晰,就是有时候问的这个问题太空了,孩子他就不明白,很多孩子不会回答,为什么呀?因为他不知道老师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是说他不太容易一下就想起来怎么回答,比如说老师经常问,为什么?有的老师一堂课可能会问很多个为什么,这个地方为什么,那个地方为什么,咱们说关注为什么,关注问题背后的道理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说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用简简单单的为什么直接来提问。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材料,有的时候可以结合着孩子的问题,具体来问,所以问题的指向应该是很清晰的。

( 三)提问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有的老师提问的时候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有的老师有这种习惯,就是课堂上特别关注那几个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堂课上总是那几个孩子,很主动的,把手举得很高很高,老师每堂课上基本都让这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而有的老师是怎么样,特别喜欢让前三排的孩子回答问题,有的老师呢,特别喜欢让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孩子回答问题,然后还有的老师呢课堂上只关注那几个好学生,也就是回答问题出来吧,他那个结果会非常好,能回答得挺好的,挺完美的,接近完美,接近于标准答案,这时候多数学生冷场,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当然了,有的老师呢非常关注学困生,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说关注这些学生是很好的,可是有的老师就只让那么两三名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不太公平的。我们说课堂上还是应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更多的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我们也是通过问卷调查,专门做过这个方面的调研,就看到同样是一个班的孩子,这时候经常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明显的要高于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孩子,而且我们是对全市几千个样本,有的时候是对几万个样本做过调查,全市来说,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不经常的学生,他的数学测试的得分率也是非常明显的要高。所以呢还是老师要尽量给多一些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

(四)提问只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想法一时不好处理

有的老师提问的时候,只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想法一时就不好处理了,咱们说他有时候,比如说关于圆的问题,老师到了这个结骨眼上,特别想让孩子说出来什么呀,一中同长,有的孩子他就不想说这个,他也不知道要说这个,他就说什么,他就说圆里头就是什么呀?圆心和半径,其实我们说圆心和半径不就是定点,定长吗?不就是一中同长吗,那么那么多的表述的方法,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所以呢,我们有的老师看到,在课堂里头,就是他的标准答案的孩子特别鼓励他,只要是答案不一样,就是不理了,让他坐下了,然后这时候很多孩子都坐下了,其实我们老师更好的做法可以怎么样?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的问题更好的对接到标准答案。这时候,咱们说,这些孩子他就得到更好的发展,他起码觉得,这个答案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我们说的,我们这么多人,都能回答的正确,当然咱们现在也有很多老师很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五)跳转问题很快,不能跟随或有效引领学生的思路

有的老师跳转问题很快,老师问的这一个问题,学生在思考呢,思考完了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回答之后那么多孩子还没明白呢,这个孩子答得太好了,没明白那些孩子还是不明白呢,这 时候 老师很快把问题转向了下一个步骤,然后很快的转走了,这时候我们说那么多孩子还没明白呢,老师有时候需要一些重复,在老师重复的时候,很多孩子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把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引领,问题不要跳转的太快,有的时候跳得太快了,学生站起来回答了,比如说明明是,老师说 1+1=2 的事了,下一个就 2+3=5 了,那孩子可能站起来就回答 2+3=2 ,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还停留在对上一个问题的思考。

(六 )提问没有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