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对策

1.绿色经济的提出

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全球发起了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其基本目标是在目前全球多重危机下,通过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复苏世界经济,减少碳排放,缓解生态系统退化和水资源匮乏。2009年联合国环境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正式提出绿色经济倡议,认为绿色经济可以在解决经济危机、创造就业机会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随后,绿色经济得到了20国峰会的支持,并写入了20国峰会的联合声明。

2.绿色经济的内容

我国学者绿色经济解释为: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生态化为重点内容,以绿色投资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新的增长点,它强调可持续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绿色经济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其一,经济要环保:“环保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其二,从环保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从绿掘金”。

绿色经济承担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时代使命。绿色经济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尊重经济社会的再生产的同时,又尊重自然环境的再生产。

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有关主体绿色意识较淡薄

首先,地方政府绿色意识不强,为了追求政绩,对于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任由严重污染的企业自由发展。很多企业认为环境保护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并削弱其竞争力。其次,大众的绿色消费理念淡漠。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虽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离真正转化为绿色消费的行动还有距离。如,在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购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使用塑料袋;扔垃圾的时候没有进行分类;有时候会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等。

3.2 整体战略规划不科学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和管理不力等,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时有发生,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既不健康,也不可持续。例如,近两年来,许多地方没有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电网系统的接收、消纳能力和市场容量、市场价格等关键因素,也没有清晰的战略和充分的论证,就推出了打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新能基地的计划,并匆匆上马,助推了这些行业的过度投资,目前已建成的风电厂大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其中1/3的装机容量处于闲置状态。

3.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湖北省社科院能源研究专家叶学平博士提出:“与欧盟部分国家相比,一方面国内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系统规划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整体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对既有的如节能减排中的万元GDP的能耗减少量等指标,也缺乏达成这些目标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明的奖惩措施。”如2009年中央政府公布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后,各地政府纷纷把曾经被环评否决的高污染项目重新包装成“绿色”项目达到审批的目的,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把一些项目先投资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再报批。

4.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对策

4.1 加强绿色理念宣传,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媒体,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尤其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绿色经济意识,让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政绩观,并一以贯之地把绿色经济思想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去。要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公众参与,如建立并分发绿色经济和市民节能减排手册,举办各种电视讲座和群众性论坛,开辟绿色经济专栏、制作绿色经济专题节目等,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形成全社会支持绿色经济建设的大好局面。同时,政府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有利于有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终也有利于实施文明消费,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符合客观自然规律,促进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保护和美化环境。

4.2 统筹绿色产业的投资建设,加强对绿色产业发展引导

中央政府对全国新兴战略产业的建设要有清晰的全盘规划、统一的部署,要打破地区行业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分清轻重缓急,有序进行投资建设,要求相关部门对新投资产业进行充分论证,严格市场准入门槛,避免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现象,对报批的新兴产业项目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地方政府为了套取资金而对污染项目进行改头换面的欺骗行为。同时,政府需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引导,引导企业大力开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围绕发展绿色经济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尤其是要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我国要注重传统产业调整和绿色投资,改造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建筑等环节的节能增效,培育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尽可能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促使经济及早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4.3 努力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保障绿色经济的稳健发展

我们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中,建立起有效完善的激励约束政策保障体系。首先,在财政方面,无论是在供给还是需求上,都要给予激励性政策。通过利益补偿等激励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补贴、补助以及奖励等多种形式,对新能源研发项目给予支持,如可建立新能源基金,已有的要给予优惠电价支持;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大力鼓励民间投入,鼓励社会投资流入,尤其是对再生产领域的投入,引导各方不断增强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投入的新机制;其次,要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如提高资源税,对资源税从价计征,提高地方政府在资源税中的分享部分等,通过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环境税和惩罚税等制度的约束来抑制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追求增长的短期行为,抑制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如对高耗能产品实行惩罚性税收政策,建议对大排量汽车多征税,因为目前的惩罚性力度远远不够。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社会稀缺性资源被少数人使用,所造成的污染却比别人大得多,这其实是少数人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后,建立科学的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用以指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向,为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政策支持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珂.绿色GDP缘何遭地方政府杯葛[N].法制日报,2006-12-22.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部开发;绿色经济;绿色浪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087―05

西部大开发1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西部地区已经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全球绿色发展新浪潮下,西部大开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部大开发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与环境污染型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西部绿色经济,构建西部生态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化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这是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新的战略构想和模式选择。

一、绿色经济与绿色浪潮

21世纪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2l世纪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二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三是非持续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将成为2l世纪持续经济发展的新形式。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软化和绿色化,即产业知识化与知识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发展,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和方向。与之相适应的是,一种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低碳经济为本质、循环经济为形式的绿色经济,正在成为21世纪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绿色经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不是一种局部的经济现象,也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或生态农业,而是一种在本质上实现环境合理性与经济效益性相统一的市场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更高形态,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绿色经济以低碳经济为其本质特征、以循环经济为其外在形式,把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实现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统一、市场竞争与生态竞争的统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使一切经济活动和过程,既具有生态环保的性质:低碳、安全、节能、无公害、不损害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又具有经济的效率性,以资源的低消耗、污染的低排放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高,实现以较小的成本和投入获取最大的和长远的效益,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佳化和最大化,构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生态优化和效益提高的统一。

从20世纪70一80年代以来,世界掀起了一股绿色经济的发展浪潮。一是绿色产品层出不穷,风靡全球,并成为世界市场的新宠。绿色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并且节能低耗高效的产品。自从1987年德国实行”蓝色天使”计划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绿色生产,开发出大量的绿色产品,形成了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专家预测,世界绿色产品的市场规模已达42.7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绿色产品市场交易额将达到12000亿美元。二是绿色消费成为时尚。随着绿色产品的发展,绿色消费――一种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以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的新型环保型的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在全球兴起并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消费新潮流。有关专家预测,绿色消费将是21世纪的消费主流。绿色消费理念的确立和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将引起21世纪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革命。三是绿色产业迅速发展。随着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兴起,绿色产业方兴未艾,并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将成为2l世纪的支柱产业。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产品和服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它以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应用性、发展的持续性获得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各国政府的积极扶持,发展势头迅猛。美国每年都投入几百亿美元发展绿色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绿色产业国和环保设备出口国,每年环保设备对外贸易顺差超过60亿美元。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的国家之一,80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投入巨额资金扶持绿色产业。在全球绿色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发达国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生态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和目标,纷纷对传统企业进行绿色再造与绿色转型,把生态成本、环境质量、生态服务、生态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及生产能力之中,注重生态资本的经营,增加产品的生态效益,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建立生态化与知识化、可持续化与集约化相统一的绿色企业。绿色企业将是21世纪企业持续竞争力之源和新模式,也将是21世纪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模式。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为手段的绿色经济,迅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热点话题。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倡议,2008年12月,联合国环境署召开了《绿色经济行动倡议》项目启动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绿色新政》专家会议,2009年联合国环境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绿色经济倡议。

绿色经济作为解决当前全球多重危机下经济发展困境和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之策,迅速从学术研究层面走向国际和国家政策操作层面。美国奥巴马政府主打“绿色新政”牌,制定并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提出“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把绿色经济作为摆脱金融危机、重建经济辉煌的重要抓手。欧盟制定了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计划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筹措1050亿欧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英国财政部在今年的年度预算案中提出了“绿色产业振兴计划”。日本和韩国国政府也把绿色产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扶持,以期在未来一轮经济增长中抢占一个有利位置。

二、绿色经济是西部大开发新的战略选择与模式重构

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将面临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生态时代的宏观形势,世界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生态化、知识化与可持续化趋势,使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态化的过程。绿色经济发是西部大开新的战略选择和模式重构。

1.西部生态环境的双重性,决定西部大开发必须走绿色经济发展路子

西部的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它不仅要满足西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对物 质、能量和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是西部地区是我国环境疆域的主体,西部地区地面占全国的56.57%,加上中部的29.61%,则为86.18%,占了整个国土地面积的绝大多数;二是西部是长江黄河等众多河流的发祥地,是中东部乃至整个中国的水源涵养地。水是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同时,江河具有污染的携带效应,即通过河流的携带能力,将源头的污染扩散到整个流域。三是西部生态系统的环境供给能力较差,因远离大海,自然净化机制脆弱,一旦自然净化的良性机制被破坏,将危及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是植被稀少,森林资源贫乏:二是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酸化等土地退化及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十分严重;三是水早灾害频繁,水生态失调,江河断流、湖泊枯竭现象十分普遍;四是自然环境差,部分地区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西部生态环境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十分脆弱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部经济发展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重新确立西部开发的新路子。这就是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西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西部独特而丰富的绿色资源,决定西部绿色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原理在当今中国,仍然是指导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布局的基本原理,也是被无数经济实践证明了的一个正确的经济学判断。西部是地球上最壮观、最富饶的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库和能源库:全国煤炭保存储量有74%集中在西部;西部水资源『叮开发量占全国的78%;全国已探明的170多种矿产资源,西部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乃至全世界前茅;西部地域辽阔,未利用土地较多,其中,牧草地面积占全国90%以上,耕地面积40以上%,水资源年均总量50%以上;农、林、旅游资源一也具有优势,石油、天然气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西部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西部的自然保护区在全国最多,占国土面积最大;西部的气候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使之成为天然资源宝库。独特而丰富的绿色资源为西部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等生产要素是遵循“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法则,从效益低的地区流向效益高的地区,国家也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西部,因此,在资金缺乏的条件下,资源开发仍然是西部开发的比较优势。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是否能够持续进行有两个条件:一是具有较高的资源开发效率,二是要有良好的环境保持状况。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把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统一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因为绿色经济是节能降耗经济,而节能降耗的过程既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过程,又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效益的过程。它在持续利川资源的基础上,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持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构建西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礼会发展到新时期、新阶段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是中国21世纪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联合国计划扦发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首次提出人口众多的中国应选择“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经济追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合理性以及经济的效率性,构建西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西部绿色经济,一方面能改变西部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又能促进西部加大对低碳、节能、高效、无污染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西部经济向“质量效益”型向发展。加快绿色西部和生态西部建设,把西部建设成为国家绿色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促进西部地区跨越经济发展的传统阶段,以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直接融人世界持续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阶段,从而增强西部竞争能力,实现西部大开发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三、构建西部绿色经济模式的对策建议

1.树立西部生态文明,增强西部绿色经济意识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它是跨越自然地理区域和人类文化模式的、以人类与自然共同生息、经济与生态共同繁荣为价值取向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新理念。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生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牛态文明的最高准则。生态文明是西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彻底摒弃“漠视自然客体、过分强调人类价值上体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伦理规范。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架通,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培育、倡导和普及尊重、关心和爱护生态环境的新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造就一种绿色文化氛围,以文化的力量改变人们的决策模式和行为方式,重塑人们的经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为西部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构建西部绿色经济制度,为西部绿色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设定一些制约。诺思指出:制度不仅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易的激励机制,而且度变迁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他认为,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根本的。因此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必须制定和完善西部绿色经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构建绿色经济的增长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西部绿色基础制度。主要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产品设计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资源、产权、市场、产业、技术、产品设计等基础方面,为西部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制度形式;二是建立西部绿色规范制度。主要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营销制度、绿色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生态环境和经济绩效方面,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从而促进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和 经济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三是建立西部绿色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这些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从物质利益上激励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向无污染(或少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和项目转移从而为西部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四是建立西部绿色考核制度。主要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成本的存量消耗与折旧及其保护与损失的费用纳入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从而考核经济主体真实的经济绩效,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定量考核和监督。

3.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机制,降低西部绿色经济发展成本

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是西部绿色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条件。西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不仅为西部绿色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为全国提供生态公共产品。西部在为全国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如何补偿这些成本,不仅关系到西部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且关系到西部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持久性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和健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机制。一是要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补贴,实行政策倾斜,确保钱粮到位,使西部农民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二是要建立商品化、定量化的全流域范围内的补偿机制,国家对流域中下游地区开征生态税或环境税,用以补偿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损失和成本;三是东部要以其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持西部开发,为西部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专项治理承担相应的负担;四是要完善西部资源开发补偿政策,建立自然资源共享机制,从政策和技术支持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整资源税收征收与分配比例,协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和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支持西部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深处加工,转变资源开发模式,提升各类资源及成品的附加值。五是中央政府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加大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助和支持。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兴产业为西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大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软化和生态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西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21世纪世界产业结构不断向着生态化和软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培育和发展经济效率性和环境友好性相统一的绿色生态产业,促进西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进程。一是大力发展西部生态农业。要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要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绿色种植产业、绿色养殖产业和绿色土特产业,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二是要大力发展西部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工业是改变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加速西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构建西部生态工业产业链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实现企业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和最大化。三是大力发展西部生态旅游业。要树立尊重和爱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的旅游观,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化的培育结合起来,创建各具特色的生态风景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民族风情旅游。要注意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压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绿色增长;绿色发展;创新;中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 X1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48-07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1989年于《绿色经济蓝图》中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同。2008年绵延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通过绿色转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于摆脱经济危机、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在未来占据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的重要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重要国际组织先后发起了绿色增长倡议,在2009年的G20伦敦峰会上,全球领导人达成了“包容、绿色以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共识。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将对其未来经济繁荣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各种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宏观层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尚不健全,制约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成效。如何通过恰当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转型成本效率的提高和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质量的改善,加快并深化中国的绿色转型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归纳总结了国际上发展绿色经济的普遍经验,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未来绿色发展的行动路线和政策建议。

1 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1.1 绿色经济倡议及重点行动

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上提出了通过国际多边合作及在国家层面推行“绿色经济倡议”,旨在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苏以及中长期战略目标——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竞争力。在经合组织绿色增长战略中, 重点关注的政策要素主要包括:能够体现自然资源的维护和积累的经济政策,包括产权和价格政策等;以加强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相辅相成的双重目标的财税政策以及推动绿色增长的科技政策、机制与体制等。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不同政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一致。尽管侧重点不同,许多经合组织成员国提出绿色增长方案,具体见表1。

在UNEP发起的全球绿色经济倡议中,绿色投资、政策与机制改革相结合是在21世纪全球经济可持续复苏与创造绿色就业,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UNEP在经济危机期间提出的“全球绿色新政”得到了各国的响应。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G20国家共投入4.5兆亿美元的经济刺激的财政计划,至少15%用在了与绿色投资相关的领域,在中国的5 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 000亿美元可视为“绿色投资”。但最重要的是,绿色经济并不只是在短期内,对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暂时反应与行动。UNEP的全球绿色经济倡议同时强调绿色投资与各个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相结合。

1.2 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尚未形成可以全盘照搬的“一揽子政策方案”或通用模式,但是从一些OECD国家以往的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经验中,仍可以看到许多共同之处,并对今后绿色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提供借鉴,包括:

(1)重视政策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获得公众对结构调整与改革的支持,关键在于:一是加强政策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二是针对政策与改革带来的效果和影响与公众进行客观有效的交流。

(2)强调政策导向与企业行为的相关性。在绿色转型中,企业对政策的响应以及行动尤为重要。同时,企业对政策框架的制定有以下要求:一是市场信号如价格信号、供需变化特别是在资源与能源相关领域尤其重要;二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充分体现在市场风险、风险回报以及市场规模的变化中;三是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过程中,政府与企业能够携手推动。

(3)普遍建立政府部门间、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关键在于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要紧密协调与合作,实现不同政策工具的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形成整体一致的共同利益,达成政府各部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局面。

(4)着重要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针对性地利用补偿机制来解决由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引发的阶段性分配矛盾,成功经验包括在环境相关税收增长的前提下,对农民的直接现金补贴或是劳动收入的税收减免。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从许多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并不会对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1.3 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启示

对中国而言,绿色经济转型是对以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和反思,是对如何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探索。有四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是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运行。同时,应重视政府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与绿色产业转型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财政与税收政策应在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科技研发与创新是行业内部绿色转型与跨行业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绿色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带来了污染和棕色产业的转移。中国应充分重视、警惕并积极应对进口和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也应当充分重视、警惕并积极应对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

2 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绿色经济的转型虽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距离绿色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在资源环境、行政体制、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与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绿色道德体系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全球经济一体化也给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带来严峻的外部压力。

2.1 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中国经济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这给能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表现在一是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二是能源需求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三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历史欠账较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投资需求量大。

2.2 体制机制缺陷制约绿色转型

以GDP为导向的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而在目前的财政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应,特别是在环境保护与医疗、卫生及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发达地区的政府越来越依赖于土地财政,既抬高了地价和房价,又推动了城市发展的大拆大建,激化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同时,由于权责不清,同时存在市场化不足和市场化过度的现象(见图1)。

2.3 法律法规与政策工具的支撑不足

在具体的政策工具层面:一是尚未形成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相互协调配合的、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法律政策体系;二是绿色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地方预算投入过少,没有建立稳定的预算投入科目和机制,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激励不足;三是绿色税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资源和环境税税种设置不全,排污收费制度下费率过低,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四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融资机制不健全,制约了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

2.4 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尚缺乏绿色技术引进和开发的综合性规划。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目前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关键技术和集成性技术缺乏,技术竞争能力薄弱。技术创新的基础性投入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中小企业及节能环保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潜力仍有待发掘。一方面国家研发投入的推动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不够,缺乏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性机制和市场化融资机制。

2.5 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当前,中国尚未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政府引导和宣传,社会公众绿色经济意识薄弱,绿色价值理念尚未全面形成,难以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内在驱动。二是绿色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管理不严格,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不规范,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绿色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建立。三是社会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对弱势阶层、妇女、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不够。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滞后,公民生存和发展权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6 外在压力与挑战严峻

中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压力和挑战也极为严峻。一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借环境名义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构成限制;二是一些国外投资商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利用中国环保标准低、环保执法不严格、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向中国转移,加重中国环境压力;三是中国目前作为世界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国际减排压力,给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3 中国绿色发展整体框架设计

3.1 基本框架

绿色经济对于中国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也应该看到,发展绿色经济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在绿色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不仅面临较高的经济成本,也可能面对较高的社会成本。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提出我国绿色转型战略的基本框架(见图2),框架设计突出了一个主题、两大战略、六项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通过“双转双创”,实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共享发展成果两大目标,最终实现增加国民财富和人民福祉之目的。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层,主要突出“转型”和“创新”两大战略。围绕“转型”战略,重点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两个重点领域,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定位;围绕“创新”战略,重点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通过科技进步,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基础,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任务层,提出了促进绿色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大产业绿色转型(包括发展绿色农业、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促进绿色就业与社会公平和推行绿色消费模式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绿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等中国“十二五”期间以及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在绿色经济发展的保障层,依据“转型”与“创新”战略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法律法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区域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绿色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各项支撑和能力建设的内容。这些保障措施的实施和落实,将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综合考虑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中长期战略方向,结合各项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最后提出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2 发展监测与评估

如何客观和直观地反映绿色经济发展进程及发展成效,是包括OECD和UNEP在内的重要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持续探索的主题之一。经合组织在绿色发展的政策研究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衡量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增长指标体系(见表2),这一体系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有一定借鉴意义。

针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战略要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既突出绿色经济的本质与内涵,又充分反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还要体现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与模式多样化的特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新型绩效评估体系的工具,需要通过简单化、易操作、指示性强的少量指标表征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关键转型领域、结构特征、实际效果等。本研究结合“十二五”规划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的规划,提出区域化的绩效评估体系(见表3)。4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对中国而言,继续传统发展老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要想改变目前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具有竞争力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遵循和借鉴,而是需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从体制机制方面考虑,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在不同层面上获得突破:

(1)在国家层面上,重点要通过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绿色发展:

树立绿色价值观念,推动生产和消费行为转型——从国家、地方乃至个人,要改变传统的国家财富与个人财富观念,新财富观包括自然资产、社会凝聚力以及创造财富的方式。要改变GDP唯上、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和谐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过度消费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观念和行为。

转变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政府职能,解决目前政府错位和失位问题,关键是建立起政府行为的公众监督和问责制度,确保政府职能依法行使,减少对市场和企业市场行为的干预,提高政府运作效率。这是决定绿色转型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建立促进经济转型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减少政策和市场失灵的负面影响,建立落后产能淘汰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产权和定价方式改革,建立对资源产权的保护和补偿机制。

强化绿色创新能力建设——从战略角度看待绿色经济所需要的新型和跨学科技术,迈向以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劳动密集型的、以平等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2)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引领绿色发展:

鼓励基于各地区发展潜力的绿色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和挖掘东部地区在产业集群,研发创新,环境保护以及金融服务领域的能力和潜力;发挥中部和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较为完善、人力资源充沛的优势,使之成为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后的新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人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大力发展可持续采矿业、设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产业。

实施集中式城市化战略。中国应积极推动集中式城市发展,鼓励超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中央政府应积极指导地方行动,制订统一标准,监督执法,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引导,制定统一标准,强化执法监察,通过约束地方行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

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补偿机制。进一步健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补偿机制,推动资源使用和收益地区直接向资源开采地区支付合理的补偿,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充。

(3)在行业层面上,鼓励通过转型和创新支撑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总体目标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重点要突出四个转型:农业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管理体系。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在绿色创新的战略引导下,寻求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并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率的双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绿色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强调在不损害满足程度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或者绿色服务来补充、替代传统服务方式,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

(4)在社会发展层面,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妇女作用的发挥,保障绿色发展成果共享:

通过创造就业机会、财政转移支付和直接补贴,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支持,促进发展成果共享,这是最有效的减贫和提高社会凝聚力的方式和机遇。

充分发挥妇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持性作用,提高女性工作机会上。妇女不仅应在传统的绿色领域(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手工艺、建筑、物流等)发展,还应积极参与到在非传统领域,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

扩大国家“绿色创新”体系开放程度,为技术创新、部署和推广提供现实的和有创造力的平台与途径,从而加强伙伴关系和竞争能力。

5 小 结

(1)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占领未来全球竞争优势地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主要发达国家正在制定面向绿色发展的绿色增长计划,为抢占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做准备。

(2)中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突出,解决起来也比任何国家都要困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但是,现有的体制机制制约了绿色转型的成效,尤其是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及事权和财权失衡的财政分权体系,对绿色发展带来较大障碍。

(4)发展绿色经济并没有任何通用的模式,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转型,逐渐改善现行以GDP导向的政府和官员绩效考核体系,平衡目前财政分权体系中财权和事权不对应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及各自起作用的领域,同时,综合应用法律、财政、税收和价格等工具,重视不同手段的综合和协同运用,在不同的发展领域,提出具有适应性和包容性的发展策略。

(5)应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倒逼作用。扭转目前广泛存在的超前消费和奢侈性消费,在全社会推广适度和绿色消费理念对于化解资源环境危机具有关键性作用,政府应该在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试点示范、法律标准制定和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OECD. Towards Green Growth[R]. OECD Publishing, 2011. doi: 10.1787/9789264111318-en.

[2]大卫·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4)——获得全球环境价值[M].徐少辉,冉圣宏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陈雪莲.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经济师,2004,(8):247,249.

[4]高红贵.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诸方博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3-18.

[5]OECD.绿色增长政策评估框架[R].经合组织经济司工作论文第685号,2010.

[6]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 (2):35-39.

[7]苏立宁,李放.“全球绿色新政”与我国“绿色经济”政策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8):95-99.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建筑,还可以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即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汽、节电、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自然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生活及活动的场所,从而达到人与建筑的生态和谐。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然性

1、国外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类生存的隐患,所以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到23%至40%之间。2007年美国国务院通过了《低碳经济法案》,以此响应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巴厘岛路线图”方针,这所有的一切都有利地说明了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责任,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机遇。

2、国内环境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引入绿色建筑概念比较晚,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比较迟。源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准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即工业经济,这是因为中国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无形中带来了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成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绊脚石。

我国是工业大国,建筑业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中国现有的建筑总面积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还将增加30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所以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可想而知。而发展经济、提高13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十分紧急的任务。

三、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旧有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数量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我国历史悠久,存在许多与自然环境相吻合的传统建筑文化。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

1、巨大的节能潜力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样我国建筑业的耗比较大,如果对目前存在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效果必然非常明显,这就说明绿色建筑的推广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潜力。以供热管理市场为例,2008底,我国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约等于70亿平方米,平均消耗能源折合成标准煤每年大约需要20公斤/平方米,如果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亿万多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些都有利的说明中国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2、绿色建筑具有相对较大的效益优势

要想达到相同的节能效果,建筑比工业的投入要少得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我国推行了绿色建筑具有很大的优势。

3、绿色建筑技术日趋成熟

2004年4月1日,原建设部与科技部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采用节能的加厚外墙,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另外利用自然通风原理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还可以利用非可再生资源,例如高压冲厕、慢速洗浴喷头、外表雨水的收集使用等。这些都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

4、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往西,有大部分与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建筑群。比如陕西的窑洞,就是运用自然通风原理以及浅层地热的原理实现了居住场所冬暖夏冷的特征。再如苏州的园林设计,更是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从根本上调节了气候。所以,我国历史久远的传统建筑文化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1、政府对其不够重视

政府部门在认识绿色建筑经济的时候,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便导致了政府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管理的时候,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也没有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的建立,这也导致了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束缚力不够。

2、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不够

人是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主体。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人并没有把绿色建筑经济归入到可持续发展中去,并没有重视其发展前景。

3、对绿色建筑经济扶持力度不够

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还停留在嘴上说说的阶段,并且,现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原料成本比较的高,若是经济基础达不到要求,那么绿色建筑在发展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便会比较严重,所以必须提高对绿色建筑发展扶持的力度,才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四、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必须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对政府资金扶持的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必须将自己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绿色建筑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经济资金补贴的水平,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投入,这样才能够给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基础,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绿色环保方面的意识,所以,应该大力的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政府在宣传的时候,应该经过调研,将媒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通过媒体来进行绿色建筑观念的宣传,这样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很容易提高,这也能够给绿色建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愿意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

3、加强培训工作

想要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仅仅通过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好培训方面的工作,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通过实体培训,能够更好地落实绿色建筑经济思想。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确保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筑行业首次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源于中国的建筑业以及相关产业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最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最轻、拉动国民生产总值最有效,所以,首当其冲的迎来了一场节能减排的改革,如今,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流。本文主要从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来阐释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1、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

(1)效果分析的组成

绿色建筑的效果分析主要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因为外部效果主要指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应该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所以,评价绿色建筑的效果主要指的

(2) 外部效果的指标。

所谓的国民经济评价,就是按照科学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察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评价该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由于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刚刚起步,很难为绿色建筑的发展界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笔者人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国家出台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的数量,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各地建筑项目增多,所耗费的能源也相应的增多。其次,深化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的研发,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从而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了机械化水平;第三,广泛宣传绿色建筑理念,使得在城市规划和考察设计中时刻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从而保证家庭住宅和城市建设在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四,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从根源上杜绝伪绿色建筑的存在;第五: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

在政府的干预调控下,要健全和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建筑节能监管,使得“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提高,内部效益降低,而“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的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益的有效提高,能从根本上使可利用的资源向绿色建筑经济领域流动。

2、绿色建筑有效措施分析

如何对绿色建筑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推行,主要是针对绿色建筑的外部效果的提高。提高外部的效益,降低外部成本的一个大体思路是: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建筑的质量、功能、性能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源于绿色建筑是新生事物,提高外部效益的量化指标还不能太确定,具体表现为绿色建筑的高出售率以及高出租率。相对来说出售与出租价格也比较高,一个绿色建筑项目,不仅费用的支出比较低,而且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赞助,还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些都将为业主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另外,降低外部成本也是提高外部效果的措施之一。因为,绿色建筑质量好,电、水、能源和垃圾成本底,从而延长了建筑的寿命。所以在建造绿色建筑的前期,要降低外部成本,即可以在透光性好、通风能力强、空气质量好的地段购买一块地产,可以将解除潜在的环境风险;绿色建筑前期直接产生的建造成本比较高,但是由于机械数量少、照明设备数量少、通风设备数量少,从而提高了能源效益,间接降低了建造成本。

总之,绿色建筑的发展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本着保护生态环境、节省资源的前提进行的操作,是符合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璇.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