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学课堂教师发展共同体跨学科融合式研究跨区域联动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单打独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进行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爱学课堂”研究的必然选择;优化“教师发展共同体”,营造“百花齐放”的教学研究生态,能够促进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塑造,促进整个教师队伍传承“以贤为范、超越自我”的百年学校精神,提升“爱学课堂”研究的质量与品位。

一、 构建梯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助推“爱学课堂”实践研究

为加速“美丽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教学业务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构建梯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

1. 强化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学校各校区确保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某个“共同体”之中,并引导每一位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每一位教师确定共同的目标:“爱学课堂”实践研究与“范贤”精神的传承以及“创意实小”品位的提升当做“共同体”的总目标之一。

2. 第三梯队培养对象覆盖各备课组,做到“一个都不能缺”。在全员参与“教研组、备课组”这一共同体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第三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覆盖各校区所有年级的备课组,做到学科“一个都不缺”。

3. 第二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一个都不能弱”。学校将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列为“第二梯队培养对象”,要求每个培养对象都要围绕“爱学课堂”确定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每个培养对象都要有比较过硬的研究成果;每个培养对象都要有自己草根团队。

4. 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人人都是领跑者。学校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列为“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要求每个培养对象提炼自己比较明晰的教学主张,做好一个课题,带动一个团队,打磨一批“见思想、见底气、见风格”的“爱学课堂”精品课例,并能撰写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其中,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以及第三梯队名师培养对象作为“‘爱学课堂’先锋队”成员。在特聘导师及我校两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引领下,学校倾力打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在各自所属的共同体中不断“刷新”自己,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共生、共进、共荣”,助推“爱学课堂”的研究。

二、 推进“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构建语文“爱学课堂”“量规”

量规(rubric),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这里,“量规”指的是对语文学科“爱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准则。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及人文主义教育失落等因素影响,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显得比较严肃、比较沉重、比较繁杂,“儿童立场”“游戏精神”缺失现象随处可见。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苏式课堂教学”项目指导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两位特级教师领衔的“范贤语文工作室”成员、各类“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将“有趣、有法、有序、能创”分别作为阶段研究专题,聚焦“学的关系”“学的方式”“学的资源”“学的品质”深入研究,在探索过程中,制订了《小学语文“爱学课堂”量规》。

我们初步制订的“量规”共16条。比如,有能够凸显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暖场游戏,如故事、音乐、谜语、童谣、头脑风暴等形式;适时融入微元素,如微教学、微辩论、微演讲、微视频、微习作等;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紧张感;每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少于三名学生回答等等。“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以“量规”引导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并不断优化“量规”。

学校组织不同“共同体”的教师,分别执教“爱学课堂”示范课、展示课;组织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分别参加“爱学课堂”同题异构优课评比。各类课的研磨,人人参与其中,采用“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磨课模式。“一课三议”,即针对同一个教师上的同一堂课,进行三次评议。一议,课前,与同伴合作提出教学设想;二议,备课组或教研组评议;三议,课后,集体点评,提出改进建议。“三课一评”,指的是几位教师执教同题课,集中评议,互学共进。

梯队队式“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中,教师磨出自身的专业成长:磨出自己的见解,磨出自己的方法和模式,磨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磨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专业品质:磨出强烈的成长意识,磨出专业化的研究素质,磨出共生的研究团队。

三、 推动跨学科融合式研究,探寻“‘爱学课堂’金三角”

“跨”,意味着一种交流、一种对话、一种融通。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强调了本学科的重要性而轻视了其他学科的存在。校本教研活动始终也局限于分学科进行,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意小学、实验梦想”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学校不断优化管理路径,创新工作方式,推动跨学科融和式研究,实现学科之间思想、方法和资源等的整合,在绽放“融通思维”之美的同时,探寻“爱学课堂”的本质。

1. “三点读书”微沙龙――教师读书的创意品牌。每一天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各校区都有一场读书沙龙。沙龙核心发言人跨学科自由邀约几位教师相聚“教师读吧”。曼妙的音乐,香浓的咖啡,温暖的阳光,大家分享阅读的收获,交流教育教学的思考。活动中,教师丰富了文化底蕴,培育了人文素养,拓展了文化视野,涵养了精神气质。

2. 跨学科教学研究――校本研修的创意举措。学校提倡“‘爱学课堂’先锋队”成员跨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形成学科间交流互动的氛围。研修活动中,教师分享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整体优化教学方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学科已有教学方式之间的大融合,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3. “爱学课堂”头脑风暴――教师例会的创意活动。学校将“头脑风暴”作为教师例会的板块之一。教师例会上,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的团队聚焦“‘爱学课堂’金三角”――“儿童立场”“游戏精神”“学科本色”,分享“爱学课堂”实践智慧。

四、 推动跨区域联动,提升“爱学课堂”实践智慧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听课评课 观课议课 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2010―2011年度学生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人文社科类)资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5-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听评课是一种对话、反思与研究的专业行为,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的听评课却尚不专业,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听评课的内容面面俱到、缺乏主题。什么都听,什么都评,效果只会大打折扣,缺乏所听和所评问题的针对性;其次,评课过于客套,多数评课者为了“给面子”授课教师,“只评好,不评坏”,“不说好,不说坏,免得大家怪”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评课流于形式;最后,评课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评课者把精力都放在了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和掌握课堂上,较少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

有鉴于此,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在《人民教育》发表了数篇文章,针对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提出了“观课议课”新的理论,他说:“相对于‘听’指向声音,‘观’则强调的是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相对于‘评’是对课堂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而‘议’则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有被评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引进了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去甚远的教育理念,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性化和个性化。教学理念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倾斜,教学模式逐步从“灌输式”、“填鸭式”向师生平等交流和对话发展。新课改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已经渗透进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评课制度也不例外,传统的听评课理论面对时代的呼唤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新的模式呼之欲出。它由注重听评课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由听教师、评教师转向观师生、议师生,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观课议课模式,这也是听课评课更名为观课议课的最重要原因。

二、观课议课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以贵阳河滨小学为例

去年12月份,本课题研究小组到贵阳河滨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观摩了该学校三年级语文组的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负责人是贵阳市云岩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王老师,参与人员包括贵阳市云岩区各小学指派的三年级语文老师共10人,授课者是河滨小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课文题目为《花瓣飘香》。

与传统的听评课程序不同,观课议课模式至少经历三个步骤,即课前协商、观课、议课。课前协商主要是针对观课的主题,良好的协商与共识是参与观课议课整个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缺乏课前的协商沟通是传统听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认为课前不仅要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做足准备外,还需要提前对观课的主题做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力求形成关于观课议课主题的一致共识,并以引导观课议课的方向。在本次观课议课之前,参与者经过一番的讨论,认为应该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情,教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积极地提问,使学生们都能得出深刻的思想感悟。

观课作为教学研修的一项基础内容,并不是简单的提着板凳,带着耳朵进课堂的听课活动,它强调运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的各种信息,不仅要用眼,更重要的是要用心来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在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参与者不仅把目光放在授课老师身上,在本子上记录着教学实况,包括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突破、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等等。在后来的议课活动中知道,参与者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知识掌握等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观课活动所要重视的两方面,两者都不可偏颇。在实际的教研过程中,后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有效的议课,是整个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议课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围绕课堂教学信息,参与者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尊重对方、理解教学,探讨教学活动的可能性。在此次议课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到在教学中学生容易把相近的两个字混淆在一起,如“摘”字的右半部分写成“商”,把“董”和“懂”混淆。接着提出问题:究竟教学中应不应该先把相形词提出来进行对比?然而,这又有可能使学生更加困惑,相形词难以成区分,频频写错。对此,各研讨老师各抒己见,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最后未能达成一致的共识,但这一议论的过程为有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可能性,使参与者都能获得或多或少的建议,并能以此完善自己的教学。

三、如何推进合理的观课议课模式

观课议课这一常规的教研活动,它集管理、诊断、评估、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和鼓励多功能于一体,是改善课堂教学,规范教学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观课议课虽不像日常上课需要精心准备,严密组织,然而要听出个中问题,点出关键,给他人有所启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对现行观课议课模式的深化研究是一项有必要和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对推进观课议课模式合理化的认识。

1.有准备地观课议课

正如上课需要备课一样,观课议课也需要有所准备,有准备地观课议课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理论联系实际,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否则,观课议课人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使观课议课走过场。为此,在观课议课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明确观课的目的。观课的目的可简单分为广泛的目的和具体的目的,广泛的目的就是规范和改革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体的目的就是针对本次观课活动,指出其中的缺点和错误,拿出有效的良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同的人对观课的目的会有些不同,所以都会有所侧重。在观课前明确本次观课的目的、内容和任务,选择好观课的角度,确定好观课的重点,便能够提高观课议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把握学科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秉持该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了解该学科的课程标准,目的在于观察上课教师是否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整体的教学行为是否合理,在议课环节中才能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第三,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教材,认真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方法。不妨换位思考,假如是我来上这堂课,我会如何来上好它,事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以便在观课的时候能有一个清晰的对比,从而更加容易找出当中的问题。

第四,了解观课班级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如性别、年龄、教龄、教学特点等。还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第五,明确议课的内容和议课的流程,对于自己不懂和困惑的问题可以提前准备好,在议课过程中提出来讨论分析,集各家的经验和智慧一起寻找解决之道。

2.观课的主要活动。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强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同时关注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反应等。因此,在观课的过程中,观课者既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观课强调运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不仅要“听”,还要“看”,更要会“想”。观课的主要活动可以总结为“三听、两看、一想”。

“三听”:一听知识,即上课老师讲授的学科知识正确与否,重难点是否处理得当,所讲的内容是否讲到点子上;二听语言,上课老师在语言把握上是否简明准确、清晰流畅、通俗生动、富有启发性;三听学生课堂反应,学生是如何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两看”:这里主要是看师生的关系在课堂的互动中如何体现。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包括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富有朝气;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富有感染率;板书是否科学合理,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是否熟练合理,富有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富有活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是否恰当,是否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对突况的处理是否巧妙。第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否也得到发挥,包括所有的学生是否乐于参加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主动、活跃;把握学生的活动时间上是否科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化学因素是否融合,教与学之间是否得到呼应。

“一想”:观课如果只停留在听和看,没有认真去思考,效果定会是无用功,必须要透过现象想问题的本质,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关注课堂气氛的营造情况,因此,出现许多类似“满堂闹”的情况,学生看似非常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课堂非常活跃。但是,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学习到了该学的学习内容,思维是否得到了深入有效的启发,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好好思考这些“热闹”背后的实际效果。

3.有效地议课

一般来说,议课主要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师生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评论。有效地议课,不仅能规范和指导上课教师的教学标准,它还对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议课人员需要把握好议课的标准和原则,明确议课的宗旨。

第一,客观性。要求议课人员须实事求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力求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进行议论。与此同时,议课者应该以坦诚的态度及时与执教者交换意见,是优点就应毫不吝啬地赞美,是缺点就应勇于指出,不应该含含糊糊,更不应该毫无根据地唱赞歌。

第二,目的性。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应该是有计划和有目的,议课也应该有其目的并且应紧紧围绕此目的来进行下去,做到既有理论根据,又有详细的教学建议,才能增强说服力。议课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集众人的努力共同学习和进步,这就需要每个参与议课的人员怀抱理想,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第三,差异性。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的课型要求不同,议课的标准和侧重点都应有所区分。对于在教学上已有一定造诣的教师要求要比较高,侧重对他们教学中的长处,独到见解做出分析和概括,协助其形成风格;对于新教师,应以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评议,以鼓励肯定为主,合理地针对其薄弱之处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

4.善于总结和反思

观课议课是手段,总结和反思才是这一行为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透过现象找寻问题的本质。在整个观课议课的过程之中,有必要做一些适当的笔记,必要时可以用录音或录像记录下全程,以便事后能够详细的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一手的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常常是丰富和宝贵的,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归纳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出富有成效、值得学习、能够推广的经验与教训,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这些教研成果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还能推动学科的教学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四、结语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字之差反映的是新课改后教学科研水平的进步,它对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时展的需求。当今社会的科技日新月异,今天的知识未必适合于明天,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观课议课的效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对观课议课技巧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我们平时积累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又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才有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我国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实现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理念和实践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9年3月

[2]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文化观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3]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J].四川教育,2007年09期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3篇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来自浙江省重点高中、市级教学研究机构、县级教学研究机构以及基层普通中小学校设计的听课笔记,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代表性;设计和使用听课笔记的主体有来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省级重点高中,也有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所属学校,还有优秀教师集聚的优质民办学校,这些听课笔记的设计者分布于浙江省各个不同区域,这次共收集了80余本,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听课笔记65本加以分析研究。

二、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

表1

课堂听课笔记的设计和编写者称为编制主体。从调查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听课笔记的编制主体主要是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从总体情况看,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比较规范、使用面比较广。高中学校大多有自己编制的课堂听课笔记,初中学校约有一半的学校有自己的课堂听课笔记,小学以使用教学研究部门编制的听课笔记为多,编制听课笔记的部门还有如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局,各类学校编制的听课笔记针对性较强,但设计栏目和规范性差异十分明显,能起到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作用的较少。

(二)听课笔记的各种信息称谓

1.听课笔记的称谓

表2

从调查情况看,取名为听课笔记的为最多,达到29本,可见“听课笔记”最容易被大家接受。除了表中列出的名称外,还有以下名称:听课评估本、听课卡、听课录、观课记录、听课评课本、听课记录表、课堂教学实录本、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这些名称有的显得偏小,如听课卡、听课记录表;也有的名称显得偏大,如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教师成长记录手册、校本研修手册等,将听课笔记纳入了教师校本研究或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之中。

2.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

对上课教师所在单位的称谓以学校为多,超过了一半,这让听课教师容易搞明白上课教师所在的单位;将学校和班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将两者分为两栏会更方便有关信息的填写;有12本听课笔记未将上课教师所在单位栏列出(这类属于学校编制的居多,到校外听课时会出现上课教师的所属单位无处写的状况),这会让听课教师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搞混淆;“听课学校”容易让听课教师将上课所在地学校与上课教师所在学校混在一起。

3.听课班级的称谓

表4

听课班级的称谓以要求填写“班级”的为多,超过了一半;只要求填写年级的有9本,但由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只填写年级容易将班级混淆;虽然将学校和年级合为一栏的有9本,个人觉得还是分开两栏填写为好;开课班级、听课班级、授课班级、年级班、上课班级等称谓不如“班级”来得简洁明了。

4.上课教师的称谓

表5

对上课教师的称谓以书面语和简明为好,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正式编制、获有某个职称并担负实际教学任务的老师,比老师的概念范围小,教师比老师在文字上更加专业。教师适合做职业代名词,老师比较趋向平时口语上的称呼。其他称谓如执教老师、开课老师、授课老师、施教老师、任教老师等显得口语化,还有的称谓如授课教师简况、执教者和单位、执教老师和学校等显得有点烦琐。

5.上课时间的称谓

表6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关于上课时间的称谓多达24种之多,有的对时间的区分列得很细,如年月日星期几上下午第几节、年月日星期几第几周第几节等;有的较为实用,如表6中所列。从简明实用的角度考虑授课时间的称谓采用“时间节次”较好,因为时间包含了年月日,节次便于教师的区分,至于第几周、上下午或星期几,只要稍加推算即可。

6.学科分类的称谓

表7

除了一些听课笔记未注明科目外,比较一致的称谓为“科目”或“学科”,其他的学科称谓还有课程名称、科目内容、科别和执教者学校、学科和活动名称等,显得混杂或不太合乎中小学的常规称呼,其中的课程比科目范围要大。

7.上课课题的称谓

表8

从调查看,直接称课题或课题名称的接近三分之二;但教材这种称谓却显得过大,一节课是教材中的某一课时;授课内容和教学内容又显得略为偏小,容易让人不易把握;也有的叫内容,则显得不够贴切;还有的未按要求填写课题,这样听课记录会显得缺少主题。

(三)听课笔记的栏目设计

1.纵向栏目设计

除了给出上课的有关信息外,一般将听课记录的页面设计成两栏的最多,占三分之二强,这种设计能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设计成一栏的约占四分之一,其他的较少。

表9

设计两栏的第一栏一般为“教学过程”或“课堂实录”居多,这种称谓最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第一栏的称谓还有听课笔录、教学过程与记录、课堂教学记录、随堂摘要、教学行为师生行为及话语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听课记载、教学程序和策略、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听课记录、听课内容、课堂活动记录、教学过程及意见、过程等,其中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略显简单,会让使用者感觉模糊,甚至带来不便。

表10

两栏的第二栏一般为评价与建议为多,它能提醒使用者既要及时给出评价,又需思考自己的建议。除了表11中所列的外,其他还有教学评议、议课记录、点评及交流、教学特色与待改进之处、情况记载、对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学建议、听课感言、综合评价、听课教师评议、分析与思考、听课意见及建议、观课随笔、意见建议、听课随感、总体评价、评价与探讨、听课随感、分析与评价、听课与心得、分析评议、评课意见、听课评议、听课感、评课与建议、听课意见、感受与磋商、教学评价、评课意见、评点和建议、听课意见与反思、师生行为及活动记录等。

表11

2.横向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除了纵向划分为若干栏外,还有横向的设计。横向设计中还增加了用于板书设计的空间,这种设计的听课笔记有7本,还有两本设计了学生座位表情况,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及师生交流情况的记录。

(四)听课笔记的大小与页码

1.大小情况

表12

从统计情况看,听课笔记小开本(32开本)的比大开本(16开本)的略多,但近年来新设计的听课笔记以大开本为多,小开本便于携带,大开本显得更大方、使用更方便,16开本较适合教师的课堂记录。

2.版式

听课笔记的排版方式以竖式为主,达到了64本。横式的只有1本,这种版式对于使用者显得更为方便。其色封面设计的有18本,彩色本显得更为漂亮,这种听课笔记以学校编制的为多。

3.内页页码

表13

其中最多页码达到170页,最少页码的只有30页。页码的多少还与开本情况有关,一般来说,小开本的页码较多,大开本的页码会少些。小开本会让教师写不了多少字就要翻页,页码过少会出现一个学年要用上好几本听课笔记的情况,页码过多会出现一年只能用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容易造成浪费。

(五)导向性语言设计

有25本听课笔记印有听课要求或评课标准,如听课要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价表)、评课原则、一堂好课的标准等;有2本听课笔记有使用说明;一些民办知名学校的听课笔记甚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名人名言印上了,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约有一半的听课笔记没有任何导向性语言。

三、听课笔记设计策略与建议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让广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及时、有侧重、方便地记载上课的各种信息,引导教师课后开展切实有效的互动式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推动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推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规范各种信息称谓

听课是教师借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听课记录是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规范的听课信息记录能为教师日后的查询、联系和交流带来方便。课堂上有许多信息需要教师去记录,相关信息栏目要规范:各种称谓尽可能采用通俗易于理解的简明名称,各种称谓采用书面语为好;内页除注明“听课记录”外,用于记录各种信息的可分为两个横栏,分别记录上课的有关信息如学校、班级、学科、教师、课题、时间(含年月日第几节)等,前四项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成四个纵栏),后两栏安排在一个横栏内(分为两个纵栏);封面除注明“听课笔记”外,还要加上单位、姓名(使用者)、学科、时间(或学年)等信息,这样便于校际间开展教学研究交流,也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方便广大教师使用

编制听课笔记的目的是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听课笔记的版式、栏目安排、内页数量、纸张质量等都要从美观、便捷、留有余地的角度来为教师提供方便。听课笔记采用横式排版能方便教师的课堂听课记录,便于将师生活动同步并列式记载,还可将评价与建议及时记下;听课笔记本后面要留有若干页,可用于黏贴或存放资料的空间,方便教师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附上,以免散失;记载页加上暗线方便教师的课堂记录书写,利于课堂记录内容的整洁排布;在每课时课堂记录的页眉加上编号,便于教师对听课数量的统计;保证听课笔记的印刷质量,改变听课笔记尺寸较小、纸质较差的现状;一个课时设计为两页,且以翻开时呈左、右两页为佳,减少教师翻页的麻烦,方便记录和查看;听课笔记设计成16开本,页码控制在90~110页,能记载40~50节课,方便教师一个学年听课记录的使用。

(三)优化记载栏目设计

听课笔记能起到让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回忆在头脑中再现教学主要环节和情境,记载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述各种信息两个记载横栏外,余下的听课记录页再分为两个横栏。第一横栏用作时刻、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与建议的记载,这个横栏再分为三个纵栏:第一栏记载时刻,引导教师记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情况,利于课后对各个环节的用时效率展开评价;第二栏记载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及时记载师生的各种活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行为和参与课堂的情况;第三栏记载评价与建议,引导教师在听课的同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方便课后的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教师养成听课后的进一步反思,达到提高教研效果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横栏的下面,设计成一个横栏并分成两个纵栏:第一纵栏用于记载板书,板书记录能反映课任教师对学科知识产生、演变、形成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状况,从中能引导教师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将编者的逻辑序列、教师的教学序列整合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认知序列;第二纵栏用于布置学生座位表,座位表可以引导教师及时方便地记载学生参与课堂的频率与分布、师生互动的情况及合作学习状况。

(四)引领教师教研路径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4篇

“翻转课堂式教学”是指重新安排课堂内外的时间,将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而知识点的学习将放在课后通过网络视频、收听讲座、自学课件等形式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下,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再全由教师讲授知识点,教师的身份由“教”变“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发现疑难点,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由原来的识记知识点转变为思维能力、创造力、评鉴力的提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已在美国中小学课堂普遍普及和流行起来,这种由外国课堂引进的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甚至大学教学中也引起广泛的注意及讨论。国内部分中学开始对此教学法进行全面的学习与实践。有学者提出,翻转课堂更适合理科教学,因为理科教学有明确的概念和公式,只要通过课件将基本概念讲明,辅以例题,课堂上加以答疑就完成了翻转的过程。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大学课堂,尤其是大学文科课程。一是大学课程的时间充足,相较于中小学课堂40分钟一节课而言,大学课堂往往有80分钟~120分钟,这可以充分保证课堂交流时间。二是大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较中小学生要来得发达与完善,他们更能轻松地运用各种网络媒体进行课后自学,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完全有能力在课后完成。这样一来,课堂摇身一变就成为答疑、交流、头脑风暴、创意博弈、智慧碰撞的平台和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翻转课堂教学法”对大学文科课堂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冲击,它的引入突破了以往大学文科教学中“研读课文―赏析文本”的传统模式,为大学文科课堂提供了新思路,开启了文科教育研究领域的教学改革。文科课程,尤其是大学文科课程,更需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一个成功的大学文科课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更要培养其高尚的公共道德意识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在课堂上简单地文化介绍与作品赏析远远达不到这个教学目的,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投入地进行思想观念的碰撞、情感体会的交流才能启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感悟,从而实现“修身养德、立人立世”的育人目标。

二、翻转课堂引入大学文科课堂的优势

1.以往大学文科课堂的教学效果

大学文科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往往较少,大部分老师注重选择高品质的教材,并潜心制作了课件详细讲解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注意力往往不够不集中,大学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地自我表演,学生在台下目光呆滞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学习气氛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不少老师心寒。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一方面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应学的知识,教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死板的教学氛围没有能让学生得到审美情趣的培养,与大学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文科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往往缺乏应用性,知识在学生脑中刻板地呈现出“碎片化”,不少学生表示一些文科知识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就逐渐忘记。为了实现大学的育人目标,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不仅具有知识还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仅仅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何营造高效全面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教育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引入可以为大学文科教学带来一些新思路。

2.翻转课堂的优势

(1)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翻转课堂上运用辩论赛、分组讨论、演讲、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再也不是被动等待讲授,而是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寻找到知识的价值。在不同形式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指导、总结、答疑。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流过程中能迅速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发现差距、彼此帮助、取长补短。这种教学模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仅在文科学习中学会记忆、理解,还能将知识逐渐运用到对世界的品鉴分析中,甚至得到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感悟。

(2)形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性循环。为了保证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和提高大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各大高校不断采用各种方法,比如“拍照点名”、“无手机课堂”等,然而种种举措缺收效甚微。大学生课堂走神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但有些课堂的确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在翻转课堂中,每个学生因为强烈的社会人意识,都会鞭策自己投入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中。与以往的课堂不同,在气氛活跃的翻转课堂中,一旦走神或者融不进小组讨论就会被其他人所关注到,自我鞭策机制随之产生。这种机制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参与学习,主动寻求难点,希望得到他人的解答,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文科课堂中的初步应用及设计理念

笔者以本科秘书学概论的“会议组织”章节教学的课堂作为翻转课堂的实验案例,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拓展三个部分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翻转课堂的基础知识保证需要在课前完成。教师通过视频拍摄、课件制作、网络平台将知识提要提纲挈领地为学生梳理一遍。

秘书课堂以组织会议这一章节为例,教师提前通过视频与课件将“会前筹备”、“会中服务”、“会后事务”几个环节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发给学生自学预习。提醒学生注意会议的六要素课堂上运用了小组分工合作及案例模拟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会议筹备小组(会前、会中、会后),老师只是提出了会议的议题、会议规模等筹备要求,课堂上三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并自觉选出每组的筹备组长、副组长、组员,将一场虚拟的会议准备正式拉开。

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创意无限。如何筹备一场会议,从会议六个要素到各种必要条件、细节落实和后勤保障等角度出发,不断发现问题并向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以解决小组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在三组之间给予指导与点评,并在讨论时间结束后与各筹备组组长开会听取会议讨论的结果,为学生指明方向,提醒他们会议的服务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通过这个方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灵活地运用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诸多问题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会前筹备小组提出:“参会对象是以老年人为主的群体么?如果是,那么会前服务小组需要配备临时医疗小组进行保障服务。”“按照之前学习的时间安排的相关知识,会议中间要不要安排嘉宾休息?是不是应该准备茶歇?”“可否制定一份调查问卷让与会者对会议的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日后举办类似活动可以作为参考。”某些学生课后意犹未尽,在课后拓展过程中向老师反映出更多细节方面的思考与提问,令人十分欣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普通文科课堂上难以实现的。据学生反映会议筹备的基本流程和知识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已经牢牢记住,并且在独立思考过程中运用了以往学习的知识,再也不需要像以往对文科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堂课令师生都印象深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翻转课堂教学法的运用注意点

1.强调知识点的全面和深入

有人认为“翻转课堂”过于强调应用性,知识点被弱化。这个观点并不全面,但同时提醒各位教师在施行翻转课堂时要充分准备。课前将相关知识点交予学生、课堂活动组织时也要及时指导、点评和总结,尤其是在总结时将知识深化强调重难点和突破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点。课后要及时通过例题、案例分析、思考题等方式检查和强调教学重点难点,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和深入。

2.有赖于学生的自觉学习与监督机制

翻转课堂的过程往往十分精彩,但课前的自学和课后的总结有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如果课前没有能将相关知识掌握,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案例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就会十分被动。因此一方面要强调自觉学习,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督机制,可以由老师监督也可以在学生中成立互助小组互相监督。大学课堂往往忽视课后的拓展学习,但翻转课堂对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的要求要更高。

3.通过网络平台答疑进行二次交流学习

课后答疑的过程十分重要,在翻转课堂实践多次后,答疑环节的意义应该被各位教师所重视。答疑,一方面为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把握。另一方面充分的课后答疑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翻转课堂上进行观点的交流和互动。课堂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如果用翻转课堂的多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交流,那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一定能在课堂上完全解决,课后就需要师生对难点进行二次交流与学习。

4.教师身份由“教”向“导”的转变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准确把握方向,科学谋划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十多年,这十多年我们举办了新课程通识的全员培训,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教学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推进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应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课堂仍以讲授为主,凭经验教学,新课程理念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我们反思十多年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历程,我们与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比较中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杜郎口有 “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洋思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环节教学模式,魏书生有“六步教学法”。而综观我们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没有一个体现正确理念的合理行动框架和说得出来程序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没有一种统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就是我们不能有效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导,确立了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为区域性课题,以课题研究的策略,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引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序幕。新年伊始,我们召开了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参加的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部署,做出了具体安排,出台《图们市关于推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确立以构建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在“十二五”“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主导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指导全市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校研究课题。如五中开始了“定向导学―自主学习―合作反馈―训练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六中开始了“生命化课堂”、“四步目标导学(创设情境,引出目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学习之用,升华目标―当堂测试,监测目标)教学模式研究”,三中开始了“自主合作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示标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拓展提升-当堂检测”研究,石岘一中开始了“自主学习六步教学模式”(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总结提升―检测达标)研究。尽管各校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名称不同,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却是一致的,都具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共同特点,都强调学生的先学,都主张针对性教学。在全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抓手,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上下联动,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策略,有效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分层培训,扎实打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基础

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的构建,关键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和指导教师的学科教学。2011年以来,我们把新课改理论培训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我们注重抓了教研员、校长、骨干教师以及全体教师队伍不同层次的理论培训。

(一)加强教研员培训,提高课程改革的引领能力

教研员承担着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建设与学科教师培训的任务。显而易见,教研员的课程改革的研究能力和引领能力直接影响着教研员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们大力开展了“学习型学校”创建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学习型教研员队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学习目标,建立机制,营造学习和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学习和研究成为教研员一种生活习惯。一是建立了集中与分散学习制度。我们建立每学期初三周的集中学习和每周一的集中学习制度,三年来,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和有效教研等为主题,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学习,组织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开展主题教研”、“如何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教研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专题讲座。二是建立了学习资源保障制度。每年给教研员订阅学科教育杂志,统一购买教育理论书籍,根据学科教研需要报销图书购买书款等。三是建立了主题论坛制度。我们每年组织一至两次教研员主题论坛,先后组织召开了“教研员与学科理想的高效课堂”、“区域联动校验活动实践与反思”、“教研员听课视导调研报告”、“学习先进课改学校考察与反思”等论坛,及时总结交流学习与实践的反思。四是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进入“十二五”期间,在全市 “构建高效课堂实践与研究”主导性课题引领下,教研员确立了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坚持在学科课题引领下,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五是建立了派出去考察学习制度。每年有计划地派教研员外出学习考察,拓展教研思路和提升教研员教研与教学指导的自信心。

(二)加强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培训,提高课程改的领导和引领能力

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教学领导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领导者,骨干教师是课堂教学改的示范引领者。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导者领导能力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能力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关键因素。我们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采取如下措施,提高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培训。一是聘请专家做讲座。结合图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际需要,先后三次聘请延边州教育科研所俞永虎研究员来图们以“有效教学的方略”、“有效教学模式与实践”、“有效教学设计”为题给图们中小学领导和骨干教师专题讲座。二是组织课改先进地区学校的学习考察。先后在教育局主管局长的带领下,组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校长或副校长、学科骨干教师先后学习考察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昌乐二中、广文中学等课改名校,学习借鉴课改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三是举办课改骨干培训班。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在基层推荐,进修审核等措施,选拔一批教师,举办为期一年的学习班,为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一批骨干队伍,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三)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全体教师课改实施能力

全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全体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实施课教学改革的能力。一方面加强教师网略继续教育培训,每年统一落网络学习和实文本学习等,加强教学改革的高端理论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深入学校作讲座。2011年以来,教师进修学校主要领导先后到五中、六中、石岘一中、石岘二中、长安中学等学校,结合全市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进行讲座,为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做理论的准备。再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结合学科教研活动,坚持研究和培训为一体,每年每个学科开展4次的课堂教学改革现场培训,案例培训,注重广大教师参与研究和培训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操作能力。

三、创新研究策略,建立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机制

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有效的教研机制作保障。几年来,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有效指导和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实践中,创新了如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全市教研工作协调机制

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围绕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这个主题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加强了教师进修学校与基层学校联系和沟通机制建设。我们每学期召开全市教研工作协调会,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提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活动计划,通报全市学期教学改革工作情况,提出新学期教学改革重点目标和任务,听取学校课改推进计划和关于课改推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难等。通过学期初的教研工作的协调,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市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二)建立区域主导课题研究机制

区域教研工作必须依托区域主导科研课题。2011年我们确立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主导课题,教研员坚持科研引领教研,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发展的思路,聚焦课堂教学,加强高效课堂建设中学习目标的制定、学案编制(预习提纲)、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精讲点拨等突出环节的研究。特别是加强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编制与运用,小组建设,激励评价”三个高效课堂建设抓手的研究,围绕课题阶段主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积极探索高效课堂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技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和重点学科实验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创新学科区域联动教研机制

图们市中小学规模都小,学科教师人数也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一个教师一个学科,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非常困难。再加上,近年来全市中小学新任教师不断增多,新任教师急需学科骨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需要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了解决上述实际问题,2011年3月出台了《图们市中小学关于开展学科区域联动教研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学科教研员为主导,整合全市优质教研资源,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搭建了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每次活动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精心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和教学反思。经过三年的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确定主题-做课观摩-评课议课-专业引领-总结反思“为基本形式的区域联动教研活动模式,整体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水平,推动了全市学科课堂教学改革。

(四)建立寒暑假学科培训机制

每年寒假暑假是针对每学期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主题培训的重要时机。我们每放假前教研员进行一次教师需求征求意见,并结合学期听课视导以及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确定假期培训的主题。利用假期认真准备培训内容,开学初组织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为新学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方式方法。如2013年8月份,我们根据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如何提出学习目标不够科学的实际,教研员假期认真学习“学习目标的再认识”、“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等理论,假期进行了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等理论与案例的针对性培训,并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和建议。

(五)探索问题解决的听评课新机制

深入学校听课指导是教研员常态的重要工作形式。如何提高教研员听课更具有有效的教学指导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建立了教研员在每一个学校一至两周的“蹲点”面对面的指导制度,实施跟踪听评课。我们倡导教研员坚持带着课程标准听评课,坚持带着课堂教学模式听评课,坚持带着教研课题听评课,创新指向课堂教学改进的听评议课实践模式,坚持听评课的“五步步骤”:即“一观、二看、三听、四议、五约”,听课指导教学要让教师上课回答四个问题,暨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你怎样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要求),努力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和实现课堂教学改进,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有效教学。

(六)建立校本研修工作的检查指导机制

学校的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一方面,我们按照“教研重心下移,教研品味提升”的工作思路,教研员坚持参加学校大型学科教研活动以及听课视导时深入教研组参与指导教师备课和教学设计,参与听课议课研讨,不断提升学校教学改革研讨活动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出台了《图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意见》、《图们市中小学校本研修检查评估方案》,每年年末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指导和评估,并进行表彰。以检查评估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有效实施校本研修,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搭建交流平台,总结展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成果

为了推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注重发现典型、培养典型,以典型引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典型引路与多层次学习交流的平台。

(一)开展课改现场研讨交流

我们先后树立三中、石岘一中课堂教学改革两个典型,召开了四届课堂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2011年5月份,我们在三中召开了第一届全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研讨会。会议上全面展示了三中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交流了三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了三中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验。2012年5月份,在石岘一中召开了第二届全市构建高效课堂现场研讨会。会议上全面展示了石岘一中“自主学习六步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交流了石岘一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我们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已经第三年了,为了总结推进各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2013年5月份,我们分别在三中、六中、五中以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召开了全市打造高效课堂成果展示交流会。会议上全面交流展示了全市中学课堂教学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2013年下半年-2014年上半年,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课堂教学改革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开展了全市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召开了全市青年教师打造高效课堂优秀课展示活动。我们以优秀课评比和展示为载体,培养一批打造高效课堂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

(二)组织校长主题论坛

我们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主题组织了校长论坛,目的是让校长全面总结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性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12年5月和2013年4月,我们分别组织开展了第一届、第二届校长打造高效课堂主题论坛,2014年我们以“校本研修”为主题的教学领导系列培训和第三届主题论坛,交流了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和思路。

(三)开放学校课改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