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摘要: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异常火爆,而庞大的农村网购市场却冷冷清清。本文认为破解农村网购当前面临的问题应该全方位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唤醒农民的网购意识,多措并举,加速推进快递下乡工程。

关键词 :农村网购;调查

1、调查背景

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城掀起网购热潮。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6.25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2万亿元。网购这种新型的购物模式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层面以更高的效率实现资源配置。

据2 0 1 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2961万人,占总人口的46.27%。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达1.77亿人,占28.6%,农村网民规模13.5%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8.0%的增速。据艾瑞咨询和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未来几年,国内欠发达地区将出现强劲的网络零售需求,农村市场已经成为支撑各大电商发展的另一“战略高地”,淘宝、京东等推刷墙广告,阿里召开县长会议,农村网购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电商农村角逐战已暗潮涌动。

2013年中国产业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农村地区网络购物用户4515万人,网络购物在农村网民中的使用率为29.0%,比城镇低19.9个百分点。巨大的农村市场与相对冷落的农村网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的网购热情?带着疑问,笔者利用暑假对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网购情况进行调研。

2、农村网购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南阳市宛城区W镇Z村,南阳市卧龙区L乡S村, 南阳市部分快递公司。

2.2 调查手段:人访,电话访,入户调查、座谈等。

2.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南阳市宛城区W镇Z村:宛城区总人口79.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5.96万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38元。

W镇距南阳中心城区约30公里,地处平原,面积8 6平方公里,人口5.72万人,辖21个行政村。Z村属W镇的一个行政村,548户,人口2356人。

2)南阳市卧龙区L乡S村:卧龙区总人口87.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27万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9元。L乡是距南阳中心城区约25公里的丘陵乡镇,面积99.6平方公里,人口1.9万人,辖10个行政村。S村属L乡的一个行政村,362户,人口1683人。

3)南阳市部分快递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南阳市中心城区有快递公司、物流公司近30家。笔者主要调查EMS、顺丰等12家快递公司。

2.4 调研时间:2014年6月20日至7月21日2.5 调查结果:

就调研数据,笔者征求有关乡镇相关人员的意见,他们表示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该乡(镇)农村的现状。笔者调查对象(宛城区/卧龙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区域,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38元/10019元)比南阳市(8729元)、河南省(8775元)、国家(8896元)都稍高。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农村网购目前主要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周围的住户;许多村民对网购不了解,不信任;曾经网购的村民大多表示网购后取货麻烦;乡村越偏僻网购越少;教师等农村工作人员、学生、农村创业人员、务工返乡人员、新婚夫妇等是农村网络用户的主力军,网购发展的潜在对象。

笔者了解到所有快递公司都在市区发展业务,农村许多地方仍是快递派送的盲区。只有EMS依托邮政发展的优势,送货到村,但费用较高;12家快递公司中目前只有EMS、天天快递和宅急送对所有乡镇派送;圆通、申通对部分乡镇派送;其它七家快递公司在南阳均未发展乡镇业务。除EMS外,所有快递公司均不能实现送货到村、组。

天天快递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他们设在乡镇的收寄点因快件量有时一天还不到10个,为节省成本,一般积累2至3天送一次;圆通快递负责人介绍,许多农村居民还未形成网购的习惯,他们设在乡镇的网点,因业务量少,多数处于亏本状态;顺丰快递相关人员告诉笔者,开设一个乡镇网点需要投入3万元左右,运营成本也较高,如果业务量上不去很难维持。

2.6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笔者认为,制约农村网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成为影响农民网购的主要障碍

农村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快件量较少,快递下乡面临点多、面广、线路长、投递成本高等困难,导致农村派送服务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网民的购物热情,制约了农村网购市场的发展。

2)农村信息技术发展落后

据南阳市统计局2014年7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南阳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64台,手机197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49台,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65部。而被调查的宛城区W镇Z村和卧龙区L乡S村信息技术普及程度远低于当地城镇平均水平,多数农民对网络的使用仅限于玩游戏、看电视、聊天等,但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网络购物将会成为未来农村发展的一大趋势。

3)农民网络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村民对网络消费知识不了解,习惯集市购物,当面验货,担心网购会上当受骗。农村留守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很多人不懂网购流程,更谈不上网络购物。

3、对解决农村网购问题的思考农村网购与物流下乡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解决农村网购当前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3 . 1 加大宣传,普及网络消费知识,唤醒农民的网购意识

通过调研笔者建议如下:

1)针对农村网购特点,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免费向农民赠阅;

2)有计划、分区域进行电商下乡巡回宣传活动,促使网络购物家喻户晓,激发农民的网购热情;

3)开展农村电商代理人试点工作,公开招聘,培训上岗,分区域推进农村网购工作;

4)向农民传授网购方法,办理农村网上代售业务,解答农民网购咨询,指导农民网络维权等。

3.2 多措并举,破解快递下乡难问题年初, 国家邮政局启动“ 快递下乡”工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要求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许多省市相继出台促使快递下乡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快递下乡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

解决快递下乡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方面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1)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快递市场。

2)整合快递资源,避免无序竞争。

3)“牵手”交通运输部门,促进快递下乡。

4)设立乡、村快递代办点,打通快递下乡“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李玲芳,徐思远,洪占卿. 农村电子商务:问题与对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5):70-74.

[2] 任怀志.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2(4):86-88

[3] 金荣荣,黎广泉. 农村网购中物流配送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2):64-65,85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CNNIC;需求;潜力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在城市里,人们上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在线购物等已渐趋流行,相应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

而人口更多,地域分布更广,消费需求更为多样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如此,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静悄悄地孕育发展着,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早在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就启动了全省首家农村“电子超市”,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迈入浙江农民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一、农村互联网络应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在“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专门增加了对农村网民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总数达到8 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5.6%。

另据2009年3月CNNIC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中国农村,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 000万人。此外,在上网场所方面,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家庭和网吧几乎同等重要,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涉农网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出现的农业门户,不仅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服务,也为供求双方直接架起桥梁。

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甚于城市。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相关条件的成熟,今后几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一)农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最近几年,类似堆积如山的桔子卖不出去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时有报道。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农村居住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是小农户,生产就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效率底,成本也极其高昂。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小农户组织在一起,在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小农户也一样有竞争力。这一现实,也为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在生活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超市,商场等成规模的规范的购物场所,使得因为生活需要的购买相比城市显得非常不方便,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村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缺乏,也为相关方面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在线教育资源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乡镇学校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城市里的集中了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城市自身教育需求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的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这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针对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信息服务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农村而言网上招聘求职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一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开设相关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满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当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有:

(一)互联网设备缺乏

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47.2台/百户。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39.5%,成为最大原因。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53.9%)。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在不上网的原因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又一重要原因,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28.3%。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tzf .cn; 电话:027-67166509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惠农政策,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近年来农村报刊发行日益萎缩,大部分农村类报刊发行经营艰难,近半数农民报刊停办或改办其他报刊。我国报纸发行总量居世界首位,但90%以上为城市居民所有,农村报纸千人占有量仅7‰,不及城市的1/10。⑴当大中城市已现报刊过剩、发行恶性竞争逐步升级时,农村报刊的“荒漠化”危情仍在加剧;当城市居民天天与报刊为伴,尽情徜徉在信息海洋中时,农村居民却备受信息贫乏之束缚,好信息看不到,好产品售不出。建设新农村,不能没有信息和文化的有力支撑,报刊在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选择湖北省安陆市作为个案,以微观视角对农村报刊发行进行专题调研。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安陆市(县级)地处江汉平原北缘和大洪山、桐柏山延伸的低山丘陵交会地带,全市人口62万,2007年该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亿元,财政收入2.58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6元。其经济状况在湖北省76个县市中排名37位,处于中等水平。⑵全市有耕地47.75万亩,有农业人口47.75万人,农民人均耕地仅1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近年来该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农村居民看书报难、看电影难、参与文化体育活动难等问题普遍。该市原有党委主办的《安陆日报》,因属行政摊派发行,增加了农民负担,在2003年报刊大整治中停刊。

本次调查于2007年7月5日至20日进行。抽样总体为安陆市18岁-60岁的农村居民,样本根据多阶段随机抽样而得。首先据安陆市统计局及各乡镇提供的各乡镇和行政村的经济数据,对各乡镇和村庄进行降幂排序,按照等距原则分别抽出4个乡镇,再从每一抽中的乡镇中选取2个村。这样最终抽取的8个村的所有村民成了初始样本。按照自然村每隔5户的等距原则,调查员进入每一被抽中的家庭,调查该家庭中常年在家的“意见领袖”(即家庭中具有较高威信并掌握实际话语权者)对报刊发行的意见。鉴于村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实情,调查采用问卷和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倘被调查者当时不在家,调查员被要求在不同时间回访,直至调查完成。在8个村分别发放100份共800份问卷,回收768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745份,有效回收率为93%。统计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普通群众占78%,党员干部占13%,农村个体商户占9%。14%的被调查者为小学文化程度,48%为初中文化程度,38%为高中文化程度。26%的被调查者家庭年纯收入小于1万元,42%的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2万元之间,23%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万元(另有9%的被调查者拒绝透露收入)。

二、农村报刊发行的现状:“四高四低”

⒈报刊普及率低,传阅率较高

被调查的8个村中,报刊千人占有量最高者为33‰,最低者为5‰,平均为7‰,远低于城市的报刊普及率。与世界报刊千人占有量100‰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⑶而且农村报刊的品种少,被调查村发行的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孝感日报》、《武汉晚报》和《农村新报》,其余的报纸很少见。杂志的普及率更低,村民反映前几年还能看到像《知音》、《农家乐》这样的杂志,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尽管农村缺报少刊,但村民对报刊的兴趣十分浓厚,9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发行专门为农村服务的报刊;7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在农村发行的报刊通俗易懂,部分内容能指导农业生产,应加大发行量。同时,农村报刊的传阅率较高,在被调查者中,有62%的人肯定每份报刊有10人看过,19%人肯定7人看过,11%人肯定有5人,8%的人肯定有3人。虽然报刊在不同村中的传阅率不同,但最少有3人,且这3人分属于3个家庭,故而农村报刊传阅率远高于城市报刊的传阅率。

⒉需求欲望高,发行服务质量低

被调查者中,除2%的人不喜欢看报刊(原因是没有时间或更爱看电视)外,其余均喜欢看报纸,82%的村民认为读报在“了解国家大事、学习知识技术、教育孩子”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虽然看电视是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村民作息时间与城市有些错位,很难准时收看电视信息,大多数收视时间被电视剧等娱乐节目所占据。而且电视信息稍纵即逝,不能保存。相较而言,报刊所传达的信息更深入,可以保存下来反复阅读,需要时还能再拿出来翻阅。调查表明:近九成村民希望家庭拥有一份报刊,但发行员从不上门征订,更无宣传推广活动。被调查的8个自然村中,除槎山村、倪庙村地处山区,交通相对困难些外,其余村庄交通极为便利,有柏油马路直通市区。最近的仅25分钟车程,最远的也不过1小时。每村均有客运汽车和货运小车,村民频繁地往返于城乡之间。尽管村庄交通状况良好,但报刊订户反映发行员投递不及时,经常延误甚至漏投。在大中城市报刊发行中盛行的上门收订、附送赠品、价格优惠、破订、零售等措施,村民不仅无法享受,而且经常遭遇报刊投递错、漏、差等不公正待遇。由于订购不便,投递服务落后,尽管需求量大,但是农村报刊的订阅率有下降趋势。若不加以重视,农村报刊发行量将继续下滑。

⒊党员干部报刊占有率高,普通居民占有率低

农村报刊普及率本身就很低,而分布又极不平衡。首先是区域分布不均衡。各村报刊订户主要集中在公路两侧,远离公路的订户极少,甚至有约5%的被调查者从未见过报刊,不知道报刊为何物。其次是群体分布不均衡,党员、干部对报刊占有率较高,商户次之,群众占有率低,出现了“农村有报纸,农民没有报纸”的尴尬局面。因为报刊是由乡镇邮递员送达各村村委会,这就使村委干部可以阅读到村里的所有报刊。且村委会都订有党报党刊,故党员干部对报刊的占有率和阅读率具有绝对优势。村委干部看完了报刊,有时会传给其他党员阅读,或是在村委会议上下发给与会代表集中学习和阅读。商户一般属于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他们非常关注新信息的积累,所以大多商户都自己订阅报刊。基层群众则从党员干部手中借阅或自己订阅,但一般情况下普通百姓很难看到报刊。

⒋村风好者报刊占有率高,村风差者报刊占有率低

调查发现,社会风气较好的村庄阅读报刊者多,而社会风气较差的村庄阅读报刊者少。例如:会寨村的社会风气较好,村民勤于劳作、勤于经营,很多家庭都有很强的学习劲头和进取意识,为提升作物栽培技术,扩大产品销售量,获取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他们已经形成了阅读报刊的习惯。而兴隆村距市区仅25分钟车程,村庄的干道也紧邻马路,交通非常便利,经济状况也较好。可村民将大量时间消磨在、麻将、扑克等赌博活动上,极少有人阅读报刊。不过,像会寨村这样的村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村庄中村民的阅读习惯均未养成。由于报刊等文化产品未能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村民找不到更有意义和趣味的文化娱乐休闲方式,自然就会参与麻将、扑克等赌博活动,进一步败坏社会风气,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制约农村报刊发行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调查发现,报刊的普及率与自然村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并无直接关系,但与村庄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联系。如会寨村拥有报刊的人最多,平均每10户就有一份报刊,明显高于其他自然村的普及率。深入调查后发现,它曾是一个镇,在2000年乡镇机构裁撤时改为村,村中商铺林立,人流较大,居民年均收入也是各村中最高的。大量商户空闲时一般坐在自家店门口看报纸,搜集各种市场信息。而离会寨村不远的槎山村经济比较落后,报刊的千人占有率最低,仅为5‰。

外出务工人数比重。调查表明,外出务工人数比重越大,报刊普及率越低,反之则越高。安陆市政府提供的数据表明,该市80%的青壮年常年在全国各地务工,留守在家庭里的多半是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儿童多半年幼或者正在念书,要么未形成阅读习惯,要么忙于功课,无暇旁顾。妇女和老人一方面要忙于农活、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报刊;另一方面,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远没有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强,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加之受识字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选择电视这样廉价、便捷的信息接受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带回外界的新信息就越多,能开阔村民的眼界,外出务工的人很多都喜欢阅读报刊,这一良好习惯也被带回村里,慢慢地影响着身边的父老乡亲。

村民密集度和交通便利度。调查发现,村民密集的地区比分散的地区报刊占有率高。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邻里关系要融洽很多。邻里之间常常相互串门,茶余饭后经常是一条街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娱乐,有什么消息一下子就可以传遍所有的街坊邻居。村民不仅人际传播能力强,而且群体模仿意识也强。谁家有了新技术、新信息、新市场等大家都跟着效仿。一条街有一人在看报刊,其他人便会向其借阅,经常一份报刊不止传三五家,而是整条街,这就激发了村民订购报刊的欲望。同时,农村报刊订户通常紧邻马路或村中主干道,这主要是由于报刊发行员的收订要求所致。不少乡村发行员明确表示,报刊收订主要限于摩托车能够直接到达的交通便利的订户,交通不便的村民即使有订报意愿,发行员也不愿意收订,因为投递太困难。

农村报刊发行的宣传与服务水平。发行员是否积极宣传推广并提供良好投递服务是影响订购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8个村中,只有会寨村的邮递员在村庄主要街道的商户中进行过征询订购的宣传活动,大多数村民都积极响应和配合。故会寨村报刊千人占有率远高于其他各村。67%的村民表示,若发行员向他们征询订购的意见并提供优质投递服务,非常愿意订购报刊。但因投递服务差严重损坏了报刊在村民中的声誉,降低了村民对其的信任,使原有报刊订购率反呈下降趋势。可见,加大农村报刊方面的宣传,提高报刊投递和服务水平,是稳定农村现有报刊市场、开拓新市场的当务之急。

四、村民对农村报刊发行的主要意见

当前农村报刊不能满足村民需要,村民对农村报刊发行主要有以下意见:其一,在内容方面,希望农村报刊应反映农村实际情况,主要报道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并适当加入一些城市生活内容。在科技致富、农产品销售、教育孩子、乡村娱乐等方面应加大分量,以贴近农村生活,服务农村生产为宗旨,融政策解读、新闻信息、娱乐休闲、科技致富为一体的报刊最受农民群众欢迎。其二,在报刊类型上,晚报综合类、娱乐类报刊最受喜爱,其次是科技报刊,最后是党政机关报。村民们阅读报刊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休闲与了解外界信息。其三,在价格方面,对于报纸,86%的村民认为每份5角或3角比较合适,与城市报刊售价相当。对于杂志,62%的村民认为只要内容好,价格可以贵一点儿,也有31%的村民认为每份1.5元比较合适。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民对科技与市场信息的渴求、以及对娱乐内容的浓厚兴趣,价格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只要内容好,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农民也是愿意接受的。但还是应该本着服务农民的原则,以廉价实惠为主。其四,在对广告的态度方面,46%的村民希望减少广告,32%的村民表示实用广告信息可以接受,教育、医疗、农产品、种子、农药是村民希望看到的排在前5位的广告。可见,农村报刊还是少刊登广告为好,即使刊登,也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尽量与村民生活相联系。最后,在周期和版面上,82%的村民认为每周一期或两期较合适,88%的村民认为8版或4版较合适。因为版面太多了村民没有时间看,而且担心版面太多容易刊登广告,降低了有用性。

五、农村报刊发行的几点对策

重视党员干部的“裙带”效应。调查发现,党员干部在农村基层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较高,村民一般将党员干部看成是村里有知识、有地位阶层的代表,其身边亦可聚拢很多群众和亲朋好友,对这些“意见领袖”给出的意见村民较容易接受和服从,且党员干部的良好行为也会引发村民有意识地模仿,产生裙带效应。如果发行员抓住党员干部,说服他们起模范带头作用,培养村民逐步形成报刊阅读习惯,效果可能比发行员挨门挨户劝说要好。

重视工商业者的“纽带”作用。与党员干部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企业家和农村个体商户所起的作用很大,在群众心目中也有较高地位。这些企业家和商户既是农村经济的“领头羊”,也是沟通村民、沟通各村之间、沟通城乡之间的纽带。村民与商户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熟识,每个商户都有一批固定客源,将各种消息带到分散的各个农户中去。而商户是农村订购报刊较多的一个群体,可以考虑让商户来本村的报刊零售订购工作。如果在各村单独增设一个报刊零售或订购点,没有人愿意经营,因为流转额过小,肯定亏损。调查表明73%的个体商户愿意农村报刊发行业务,但要求完善报刊机制,并提供一定优惠措施。

减少农村报刊发行的中间环节。报刊是由“县―乡―村―户”这样层层转发的。一般来说,报刊到达乡镇是及时的,当日必到;然而由乡镇送达到村庄就很不准时,一般两天送一次,经常无故延迟;由村到户情况更糟糕,三天一次、一周一次是常事,逢年过节时更是无人送报刊。调查表明,报刊由乡到村和由村到户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效率较低,致使报刊送达不及时。为减少中间环节,建议凡是有市区公共汽车直达的村庄,报刊应该直接送达村委会,而不必经过乡镇周转。也不能把报刊送达村委会当做报刊发行工作的完结点,村委会应该有专人负责报刊送达订户的工作。一些偏远的村户可以考虑从商户那里购买报刊。

政府应积极扶植农村报刊发行事业。调查发现,由于待遇过低,基层乡镇报刊发行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发行员“用工荒”。乡镇专职发行员月酬仅500元,兼职发行员月酬仅200元,在柴油、汽油等价格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发行员一个月的车辆燃油花费甚至超过了报酬收入。在发行员收入亏损的情况下自然难以保障报刊发行服务质量。因而有关部门应积极设法稳定基层发行员队伍,提高基层报刊发行员的工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农村报刊发行硬件配套建设较为落后,政府应增加农村报刊发行渠道建设的投入费用,并对农村报刊发行经营提供税率等优惠,以刺激经营者的积极性。此外,有条件的地区给农户免费发放一些实用报刊,政府应出台措施督促村委会或党员将公费订阅的报刊与村民共同分享,提高报刊传阅率,减少报刊浪费。

参考文献:

⑴吴锋:《关于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现状的调查报告》[J],《今传媒》,2007(11):22-24

⑵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7[M],统计出版社,2008:65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2010年我市农村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维护良好的农村市场秩序为目标,全面切实履行工商监管职能,强化专项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严格落实市场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经营行为规范有序,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

全市工商系统要紧紧围绕当前农村市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上来,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通知》、《意见》和《方案》精神,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狠抓大要案查处,完善工作措施,保障农村消费安全,切实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要认真做好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农村广告监管、涉农合同监管、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农商标专用权保护、农村经纪人培育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服务等工作,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农村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一)依法登记管理,规范农村市场主体准入。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行为,完善登记管理程序,创新登记服务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尽快出台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登记办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试点工作。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台湾地区农民投资农业项目,促进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整治期间,要对农村市场各类经营主体进行一次普遍的清理检查,严格按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审核其主体资格,严把市场准入关。对不符合条件的,限期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对违法经营的,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照经营的,在当地政

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和取缔。(责任单位:市局注册处、企业处、个、各直属局、分局)

(二)强化食品安全,提高农村市场商品质量。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审核农村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监督农村食品、商品经营者依法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记录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加强对农村市场流通环节各类食品经营场所的监管和整治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以查处销售病死病害猪(牛、羊)肉和注水肉为重点,严防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流入市场。通过在农村商品交易市场设立商品质量警示牌、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及时公布商品质量信息,认真实施质量不合格商品下架、退市制度,坚决把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清除出市场。(责任单位:市局消保处、市场合同处、各直属局、分局)

(三)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净化农村市场环境。各地要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和重大案件,以化肥、农药、种子为重点,加强农资质量监管,强化经营资格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继续深入开展“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市场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以“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名义销售不合格和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市场集中执法检查行动,重点查处与农村消费者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假冒伪劣商品。依法查处商品销售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假冒或仿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假冒或伪造他人厂名、厂址,以及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对产品质量、价格、服务、功效、适用范围等作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农业主管部门通报的有关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依法及时查处质量不合格农产品。积极开展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工作,及时解决涉农合同纠纷,严厉查处涉农合同欺诈行为。各地在专项整治期间,要依法查处一批大要案件,适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责任单位:市局公平交易处、市场合同处、消保处、各直属局、分局)

(四)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和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特别是涉农驰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查处侵犯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专用权的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局商广处、各直属局、分局)

(五)加强农村广告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的虚假违法广告。在一季度组织农资广告专项整治基础上,积极探索广告监管重心下移,推进长效管理。要以经济户口管理系统为平台,强化对农村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广播电视农资广告的监测、巡查和监管,依法规范涉农广告内容,严厉查处虚假违法的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农资商品广告;严厉查处以帮助农民致富为名的虚假违法加工承揽、种植、养殖类广告;严厉查处面向农村农民、直接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虚假违法食品、药品、医疗服务广告;严厉查处影响和危害农村市场秩序、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类严重违法及不良广告,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农村广告市场环境。(责任单位:市局商广处、各直属局、分局)

(六)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提高农村市场监管效能。进一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落实和完善市场巡查制度。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市和诚信市场活动。督促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开办者履行市场管理义务,落实市场管理责任,强化市场开办者和场内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水果、蔬菜和禽畜肉类市场与种植养殖基地建立“厂场挂钩”、“场地挂钩”的一体化供销体系,依法检查进货台账记录、索证索票等商品质量保证和追溯制度的落实情况。积极推广农村商品经营示范店(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年内实现乡镇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加强农村基层涉农合同指导站建设,全面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等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工作,树立示范农村经纪人。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和基层工商所、红盾护农服务站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畅通农民消费者申诉举报渠道。依法做好农村市场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禽畜产品市场应急预案,及

时果断处置禽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责任单位:市局市场合同处、消保处、各直属局、分局)

三、整治时间安排

整治时间为6个月,从2010年5月至10月。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4日至15日)。各直属局、分局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整治方案,进行动员部署。对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的目的、意义、重点和要求进行广泛宣传。

(二)实施阶段(5月16日至10月15日)。各直属局、分局按照本方案要求,围绕整治的重点开展全面的整顿和规范工作。

(三)总结阶段(10月16日至18日)。各直属局、分局要对本次整治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按要求提交专项整治工作报告和专项整治情况统计表,由市局市场合同处汇总后上报省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单位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市场监管工作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协作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积极认真负责地抓好组织实施。

(二)加强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要明确职责,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要积极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工作,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各直属局、分局市场合同(监管)科要积极做好牵头工作,进一步完善与涉及注册、消保、公平交易、企业、个私、商标、广告等工作部门的协作配合,既要坚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要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合作以及和相关行业组织、新闻媒体之间的协作配合,继续强化监管执法过程中的信息通报和工作配合,做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整体合力。

(四)加强督导,狠抓检查落实。要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查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深入农村市场监管第一线,认真调查研究,了解一线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据职责,适时采取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交叉检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加大督查指导工作力度,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检查发现的问题。

农村电商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灾后农村市场服务体系重建的要求,以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支农便民为目的,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契机,加快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尽快形成以配送中心为支撑、县城中心店为龙头、乡镇农家店为骨干、村级农家店为基础,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现代流通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在巩固前四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再用两年左右时间,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全省除甘孜、阿坝、凉山州外的所有县(市、区)的乡镇和行政村。到2010年末,全省标准化农家店达到5万个左右,在有条件的村基本实现村村有农家店、80%的县(市、区)有1-2个为农家店提供服务的配送中心的目标。全省规划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25000个,配送中心150个,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优化、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坚持规划引导。全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交通条件,按照先易后难、分层次推进的办法,2009年重点在平原、丘陵地区、地震灾区和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区域的乡(镇)、村发展农家店。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雅安、巴中市先行实现全覆盖;2010年开展攻坚克难,重点推进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店建设,除三州外基本实现全覆盖目标。

各市州要指导各县(市区)做好以县域为基础的农家店建设规划。各县(市区)要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分布、农民消费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客观分析,对乡镇和行政村农家店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建店布局规划和具体目标要求。坚持规划引导,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农村网点资源,建设与改造相结合,加大推进力度,不断扩大覆盖面。乡镇必须建直营店,以此提高对村级店的配送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行政村发展直营连锁店,提高直营连锁比重。

(二)加强主体培育。把选择好、培育好龙头企业作为搞好农家店、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关键,采取引进省内大中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和培育县域本土流通企业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把好“进入关”,原则上一个县只选择一个日用品流通企业和一个农资企业承办。参与村村农家店建设的企业,必须制定所在县农家店建设建店规划和对农家店的管理办法。必须要有自己的商品配送中心,或正在建设的配送中心。支持供销、邮政、电信、医药、烟草、文化、农业等企业参与,切实把实力较强,有志于开拓农村市场、有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流通龙头企业作为农家店建设的实施主体。

(三)增强配送能力。强化对配送中心建设的规划引导,两年全省共规划建设改造150个配送中心,其中:2009年建设改造配送中心60个,2010年建设改造配送中心90个。加快配送中心改造建设,充分考虑网络承载能力、服务半径和区域经济的不同情况,按照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加大投入,着力提升功能、增添配送设施、提高配送效率。发挥县级配送中心作为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的“枢纽站”作用,强化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品种,增强配送中心对农家店持续发展的组织服务能力。支持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打造工商联手、农商对接的平台,发展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承办企业信息化装备水平,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完善配送中心购进、库存、销售及门店管理信息系统。乡级店和直营店必须与配送中心联网,实现电子联网销售管理,有条件的村级店配置信息终端。整合农村信息化资源,发挥农家店信息服务功能,推进网上采购销售,搞活农产品流通。

(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动态管理办法,确保农家店存活率和配送率。建立农家店的回访制度和抽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落实企业责任,建立退出通道和机制。引导承办企业加强对农家店的管理和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确保建店质量。建立举报查处机制,加强社会及舆论监督,确保规范运行。

四、建设标准

(一)农家店

1.农家店建设执行《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和《农资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必须统一标示;

2.乡镇店建直营店,新建村级店中直营店的比例不低于5%;

3.承办企业对加盟店的投入不低于财政补助资金的65%,包括无偿为农家店装饰装修店堂,提供统一标示的店招(牌)、货架货柜、计量器具、消防器材、进销货台账登记薄以及相关制度、承诺上墙、统一办理证照;

4.农资店建设不超出农家店总数的20%;

5.在同一个乡(镇)、村只能建一个店(含已建成验收合格的店),不能重复建店;

6.商品统一配送率(按销售额计算)达70%以上,其中食品、化肥、农药配送率达100%;

7.乡、村直营店信息化建设(与总部联网)达到100%,有条件的村级加盟店加快联网。

(二)配送中心(不含农资配送中心)

1.符合当地城乡商业网点规划;

2.已经投入使用并发挥配送功能;

3.配送中心的建设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配送车辆不少于10辆;

4.具有商品购进、库存、销售及门店管理的信息系统,并与乡镇店和部分村级店联网;

5.已与100个以上所建农家店建立了商品配送业务并签订了5年以上供货合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品种不少于5000个;

6.配送中心应标识醒目,环境干净整洁,库房通风明亮,有与商品配送规模相适应的停车位,并设有业务洽谈、电子结算、售后服务、业务培训等工作区;

7.库房有与存放堆码商品相匹配的货架、托盘、货台,配备有装卸货物叉车;

8.规章制度健全,消防达标,有与仓储业务相适应的专职仓储管理人员。

五、验收程序

(一)企业申报

2008年已建成但没有享受中央财政补贴的农家店及配送中心,应按上述标准进行整改,达到标准后,可申请参加2009年验收。2009年9月底前,承办企业向所在地县(市、区)商务、财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2010年验收时间待定)。承办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农家店

(1)承办企业申请验收报告;

(2)承办企业填报《四川省“村村农家店建设”农家店验收申请表》(见附件1)。

2.配送中心

(1)承办企业申请验收报告;

(2)承办企业填报的《四川省“村村农家店建设”配送中心建设项目验收申请表》(见附件2);

(3)承办企业贷款合同;

(4)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5)消防合格证明;

(6)与农家店签订的供货合同文本复印件;

(7)配套设施、设备清单(含配送车辆及牌照、叉车),并注明数量单价;

(8)信息管理系统设备清单及联网农家店清单,并注明数量单价;

(9)采购设施设备发票原件和复印件;

(10)支付利息凭证(加盖企业鲜章);

(11)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12)专项审计报告。

(二)县级受理

县(市、区)商务、财政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对承办企业提交的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并将材料转报市州商务局、财政局。

(三)市级验收

市州商务局、财政局收到县(市、区)转报材料后,组成项目验收小组,依据建设标准,按照本方案要求开展验收工作,对完成项目逐一实地验收。参与验收人员必须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验收结论,结论分为“验收合格”和“验收不合格”,验收结论存档备查,并于10月底前将验收情况及《四川省“村村农家店建设”验收合格项目清单》(见附件3)、《四川省“村村农家店建设”农家店验收合格明细表》(见附件4)报省商务厅、省财政厅。

(四)省级复查

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将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并邀请商务部驻成都特派办联合组成复检组,到各市州县(市、区)进行实地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5%。抽检中发现不合格率超过20%的,对该承办企业所建全部项目不予验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村村农家店建设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灾后重建的客观要求,也是助农增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便民惠民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新机制。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小祥副省长为联席会召集人,省级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具体负责农家店及配送中心建设的日常工作。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两年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省政府将农家店及配送中心建设纳入对各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内容进行考核,各市州政府与省政府签定责任书,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二)转变工作思路。各地要认真总结农家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按全省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实施规划和工作方案。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覆盖、强化直营、扩展功能、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促进消费”的总体思路,引导承办企业转变农家店建设方式和发展模式,着力从过去以网点建设为主向构建网络体系转变,从建加盟店为主向直营店建设转变,从建小店为主向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转变,从销售日用消费品、农资商品单一功能为主向增加收购农副产品业务等“一网多用”多功能转变。各地应于每季度末填报项目建设进度表(见附件5)上报省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