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教学的利弊

网络教学的利弊

网络教学的利弊

网络教学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 大学教育 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13-03

【Abstract】As a new media, internet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ow to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pros and cons, then take its advantages and eliminate its disadvantages is a key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ob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Key words】Internet University education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下面玩手机,没有人会没事看着自己的裤裆傻笑。”这是近来在讲台上流行的一句话,描绘了当今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道“风景”。手机,是网络的重要终端,也是最普及的便携上网工具,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的随身装备。在课堂上玩手机,用手机聊QQ、看新闻、打游戏、读小说,在大学教室里屡见不鲜。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时代的课堂常态,只不过,这种常态不能等闲视之,它折射了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尖锐的诘难:网络来了,大学教育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取其利去其弊可也。但是,孰为利,孰为弊?在采取措施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究竟有何利弊。以下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此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探讨。

一、网络之利

网络对于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海量存储、媒介融合等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几乎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都成了其用武之地,并且借助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地铺开全球信息化之路。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

1.网络的共享与即时通讯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分享与互动,调和了师生关系。

随着最初的BBS、E-mail的应用,到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再到如今博客、微博的兴起,网络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模式为个体交往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体现在教育领域,则是师生交流渠道的拓宽及师生关系的变化。凭借对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选择对象信息、传播观点,也可以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评论他人的观点。当这些行为出于自觉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教育功能指向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自动获得网络传播特有的属性,这一属性不因任何权威而改变,而是网络技术的内在规定,即平等。在同等的技术条件下,网络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可选择性不会因人而异。换言之,在网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为资源共享的平等,还有信息交流的平等。在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对学生而言,他们更趋于个体经验的分享者。许多教师都开设了自己的论坛或博客,学生可以匿名而来,留下“鲜花”或“砖头”;许多学生组建了自己的Q群,他们可以有选择地邀请教师加入自己的小圈子,也可以毫不客气地将不合群的ID请出群。网络赋予所有人更灵活的表达方式和更多的表达自由,传统的教条化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平等的网络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分享与互动,一种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2.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

网络课程的开发、教学论坛的搭建、网上选课与考试系统等教育软件的应用,这些信息化建设不光是提高了传统教育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面貌。学生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地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学习,而是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学习方案,有利于组织学习系统的形成;全国各地的学子不必受限于现实中的课堂,而是有机会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不同学校的名师风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体验。

3.教学资源海量增长,并且日益多元化、精细化。

互联网的一大功能就是数据存储与信息检索,对于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新自身信息储备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福音。在信息共享理念的鼓舞下,众多教育工作者对各类资源进行加工、上传、分享、再加工……随着这样不断递进的循环,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变得日益丰富与精细。

二、网络之弊

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自其诞生不久即以显著的传播特性广受追捧,迅猛发展,成为“第四媒体”,并且大有赶超三大传统媒体之势。与网络自身的发展速度相比,人类对网络的驾驭能力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国内高校纷纷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全球信息化接轨的同时,网络对教育的不利也逐一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权威的丧失

旧时“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规范已淡出历史,尊师重教的理念一直被提倡,但也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略显单薄。宏观地看,当代社会中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是来自教育体制所赋予教师的在知识传承链条上的角色――知识占有者,或曰知识垄断者。然而,互联网以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强大的网络传播能力取消了教师的这一角色,知识不再为“知识分子”――教师堪称其中的主体组成部分――所独有,教师个人所占有的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知识总体的冰山一角――而任何人都可借助网络涉猎更多。当学生知道得比老师还多,当学生的知识更新得比老师还快,我们还如何期望学生能将老师的教导奉为圭臬呢?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网络特有的“扁平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从网上被“下载”、“移植”到网下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对师生关系的变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生的网络依赖症

网络依赖症,俗称“网瘾”,在上网的人群中成为一种流行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体现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度依赖网络,不能适应没有网络的日子,以致于对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网瘾”症状的学生为数不少,他们大部分长时间挂在网上、依赖网络完成作业、在网上发泄情绪和寻求归属感,一旦学校断电断网则怨声载道。部分学生被网络同化或异化,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聊天通讯以及其它一些虚拟空间的各种活动,甚至被一些色情或反动网站所吸引,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方向,陷入歧途。除此之外,网络依赖症还会将人培养成“思想懒汉”。如同“电视人”的诞生,网络也会造就新一代的“电脑人”:他们用“百度”和“谷歌”查找信息、寻求问题的解答,用“复制-粘贴”进行写作和整理文档,用“自动翻译”阅读或写作英文,用表情图标表达心情……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唾手可得。网络的便利让学业变得更加轻松,然而正是这种轻松养成了思维惰性,让独立思考变得艰难。当眼球被电脑屏幕上完美的答案、夸张的标题和华丽的图片牢牢吸引住时,具有真正思维能力的头脑将被闲置。

3.知识的碎片化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信息垃圾带来的有害冲击,信息爆炸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挑战等。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可谓网络的伴生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在网络传播时代之前,人们在成年以前,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或是其他类似家族、邻里、社区的首属群体教育。这类教育往往能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整体的指导,能满足个体对其所在社会获得深度认知、正确认知的所有信息需求,其信息供求处于平衡或接衡的状态。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网络上汹涌的信息浪潮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其中大多数信息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毫无意义,人们必须通过精确的定位或层层检索、筛选才可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目标的定位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搜索引擎来解决,而海量信息对知识的“粉碎”却无法用简单地技术来“复原”。一方面,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其中存在的大量有害信息、冗余信息、不相关信息会通过主动的或非主动的访问呈现出来,挤占了人们的信息空间,充斥在学习和记忆的通道上,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冲击,造成信息过载、信息湮没、信息疲劳等效应,损害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明晰度。另一方面,网络上也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来自不同的知识体系,经过不同传播者的加工,以一种片段的、分散的、凌乱的面貌呈现出来,本身成为一种不完整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进入有序的学习系统并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构架。

4.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平等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早在1970年,卡茨曼、蒂奇纳等学者就提出了著名的知识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①其他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传播效果沟的概念,认为“信息不仅导致知识沟的扩大,而且还导致在行为和态度上产生沟壑”。②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案例:在大学的同一班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即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并利用电脑获取各类资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进入大学之后连基本的文字输入和电子邮件收发都成问题。由于媒介接触机会的不平等,这两类学生拥有不一样的“信息场”,前者有条件在网上自由冲浪,鼠标轻点即能坐拥世界范围内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资源,也能通过多元化的网络通讯方式与教师沟通,而后者只能更多地依赖课堂、书本上提供的有限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环境。诚然,大学的计算机课、机房及校园周边的网吧在客观上能为所有大学生提供相关培训和上网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层次不一,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有差距,学生的媒介观念、媒介接触行为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师、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不同学生类群之间信息沟、知识沟、传播效果沟的存在与扩大,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体制、学校条件、网络环境等主客观因素,教师之间也存在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将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体现出来,从而间接导致不同教师所带学生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例如,有充足上网时间的教师比疲于上课、鲜少上网的教师更可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可能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三、取其利去其弊

每一项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刷新人类传播史、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危险。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谈论电视媒介时曾说:“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电视如此,网络更是如此。与电视相比,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化解网络的弊端、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服务于教育的原旨,确实是一项披沙拣金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切实采取必要的措施。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每个人都成为媒介公民的“第二媒介时代”,媒介素养不仅是正确选择、评价和利用媒介信息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必备素质。在大学教育里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指导师生如何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帮助他们从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获取有价值的资料,采用内容管理、信息聚合等手段对网络上的碎片式信息加以整合,并用来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依赖症,摆正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位置。

2.转变教师角色,重建课堂意义。

在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身份已经“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创建组织学习系统的辅导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此时需要教师及时主动地转变角色观念,必要时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分享。相应地,大学课堂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与其“一对多”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功能相比,将不同个体汇聚在一起并进行意见交换、观点辩论、合作探讨的活动更有意义。

3.协同教学,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融贯性。

协同教学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经之路,国外和台湾的课程统整可谓协同教学的部分尝试。尽管协同教学的完整实施需要庞大周密的部署,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强调课程本身的纵向连贯性和不同课程的横向关联性来勾勒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和整体面貌,以此来对抗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碎片对教育过程中尚未成形的知识体系的冲击。

4.组建学习团体,增进人际交往。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或课程需要,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或课题组,能够有效地激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此类在学习团体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富有现实感的生动的信息传播,一方面可以部分地替代网络的功能,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避免沦为“思想懒汉”;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不同个体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在团体范围内缩小知识沟。

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填补信息沟。

对于不同的主体,这项措施有不同的涵义。政府在制订教育方针、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媒介与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重大意义,作为学校也应当积极推进本校信息资源的建设,努力创建优越的信息条件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力争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大学的信息差距。诚然,信息沟与知识沟的填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为了教育公平,为了建设和谐的信息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这项工作必须提上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网络教学的利弊范文第2篇

一、网络研修的优势

1 培训资源丰富。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培训工作,研究、开发和探讨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力求快捷、便利、有效地为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培训提供丰富的教改信息和优秀的网上培训资源。各地的网络研修平台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更直接地提供了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2 培训时间灵活。有一位学员曾在学习日志中这样说:“可以说网上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网上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网上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教师们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员的亲身体会。是啊,只要学员们想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他们成了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人。也正是解决在职教师“帮”的最好办法。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中步调一致的局面,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复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深入理解专家的教育理念,突出体现了个性需要和特点。

3 交流空间广阔。在网研中每个学员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学员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员的帮助,并且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次数的限制,从而为有兴趣的同行进行协同学习,共同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异地进行科学研究也完全是有可能的,并且能吸收最好的优秀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障碍。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学员的顾虑,打破了他们固步自封的思想,人与人之间通过“机”联系,而非面对面,就可以忽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无所顾虑地和学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教师们的学习如鱼得水,热情高涨。如果学员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对待这种网上学习,真正坐下来,听听本学科专家的讲座,从多角度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论是从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教学艺术上去改进教学都是相当有益的一件事。

二、网络研修的弊端

1 对学习过程监督、管理受限。通过3年来网络研修辅导教师的工作,我也从中体会到网络学习的弊端,比如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和学员及各级管理者几个主体不能面对面地沟通,信息反馈不及时,从而造成缺乏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监督;学习时间即使能保证,但不能肯定就是学员自己在真正参与学习,也有可能为完成学时要求而空开电脑,纯粹是资源浪费;还比如从作业的提交上可以看出有部分学员的作业是相同的并且是网上摘抄或下载的;有的作业与题目不相符,只是为了应付篇数;有的过于简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有的过于繁杂,这主要是从网上下载的东西。自己不愿修改,也不会修改,因为根本就没听课,不知道作业从何做起,只能直接提交上来,认为只要跟题目粘边就可以,根本就没认真对待。这样类似的作业,我们一定会让他们重新写,退回去重新提交,以示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这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创造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2 学习效果不能准确掌握。就是不能够真正感觉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三、改进措施

我认为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措施。比如:让受训学校每个学科出一个学习代表,把他们的学习情况汇总上来,然后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见面会,见面会主要由班长、辅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把存在的问题汇总一下,以便改进工作,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这种反馈也有利于我们进修学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探索新的更先进的培训模式,加速研训一体化的进程。如果有必要,就要进行面对面地教学,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这也是辅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势必会走过场,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浪费学校的物质资源,投入太多,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而且让部分学员对专业化发展失去信心和兴趣。

网络教学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 优势 弊端 应对策略

2004年1月,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改革要求不但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更代表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发立体化教材

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近50年来 , 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 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

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在我国,学生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 最缺乏的就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各种影音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等各感官。教师授课时,则可利用多媒体平台穿插情景会话、新闻、原声电影片段等影音资料,使学生在细节上了解到最形象、真实、口语化的多维信息,从而极大地弥补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英语环境的缺乏。

2. 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认为,好的教学需使学生学得快些、愉快些、透彻些。应用多媒体技术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 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并最大限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还可以按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级别的学习材料,自己设定目标,不断做出调整。

此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摈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被动教学,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一旦学生间的交流空间被打开,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将会大幅度的增加。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进行多人即兴对话、听写练习、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一方面,解除了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全班或个别组的活动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指导和调整。可见,它不但顺应了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更将引导高校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

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危害

英语有别与其他学科, 它有着很强的交际性和使用性, 因此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它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掌握。殊不知,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

应对策略:诚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可以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应形成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媒体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 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具体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应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其中,体现自已教育思想的同时,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 华而不实的使用方式的危害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有些教师盲目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用上现代化信息技术,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华而不实。这样过分追求形式的作法,不仅冲淡了课堂主题, 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似乎很浓,但实际上是处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热闹。教学信息在传递给学生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比传统课堂要多得多,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摄入就小得多。

应对策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应“有的放矢”地编排内容。首先,要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去挑选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自然得体。其次,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应变思维,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要注重启发学生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交流中有话可说,从而提高互动的积极性,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三、结论

多媒体网络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改变了长久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 严格遵循实用性、恰当性、综合性、辅助性和启发性等原则, 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 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2(208).

网络教学的利弊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全面认识因特网的功能并加以理解,掌握查找信息、下载内容、收发e-mail、QQ聊天、论坛发帖、写博客等常见网络操作技能,能够通过因特网交流。

过程与方法:能够使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创作出关于健康网络生活的作品,并互相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区分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客观认识因特网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用正确的道德法制观念去评价各种网络行为,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和上网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因特网的各种应用及常见的网络操作,虚拟世界的概念,网络道德规范及其意义。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人一机)、苏亚星电子教室软件、互联网、IIS课件/学件、FTP上传服务器、BBS、雪晖投票系统。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揭示目标

师:许多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确,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大量、丰富的有用信息,也充斥着各种虚假、暴力、黄色信息,由于中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以及自控能力有限,难以抵御网络的诱惑。

教师播放视频《“熊猫烧香”作者获利可买别墅》。

师:同学们,假设你是法官,尝试着给这个案例下个定论,这节课就是为你们创设一个活动舞台。(引出本课课题《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利弊》)大家将在这堂课中探讨关于网络的是与非。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对以下两个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

教师出示问题:(1)网络的使用利大还是弊大?(2)中学生该不该接触互联网?

学生思考问题并完成第一次网络投票。投完票后,打开本节课的学习网站,在学件的引导下学习本课内容。

投票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生应该接触互联网”的学生有47人,只有1人投了反对票。从投票结果来看,学生的个人观点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其他选项上就有差异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投票结果。

师:在这两张表格里,我们联系起来看,有过网络交友经历的27位同学中,见过陌生网友的有9位,占到三分之一,比例可真不低啊。

学生笑。

师:的确,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网络交友的应用也越来越丰富,如即时通讯、门户网站、专业交友等,在网上交友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往模式。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管理的漏洞,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网络诱骗未成年人。对于同学们来说,要随时保持警惕,不要轻易与不知道底细的网友见面。

我们刚才谈到了网络的弊端,但更多的时候,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好的改变。我希望同学们来诠释这些改变。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并承上启下进入主题探究活动。

2.温故知新 体验新知

活动一:利用相关软件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

教师组织学生到网络上查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用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来寻求自己的答案。

学生下载表格文件《互联网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改变》、《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对照表》,首先了解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再根据在网络上查找的相关论据,建立自己对网络利弊分析的论点。最后制作电子讲稿,可以是PPT幻灯片,也可以是Html网页或Word文档。

在课堂上,教师巡视,大部分学生通过百度来查找内容。有学生举手问什么是电子商务,教师及时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概括网络的各项应用。

3.自主探究 及时点拨

活动二:生生交流,自我完善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BBS交流,学生在BBS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BBS讨论主题1:网络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师:对“网络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杨章宏:大概就是指,网络是虚幻的,没人知道谁是谁吧。

韦罗权:所以,网上的事不要太当真。

BBS讨论主题2:网络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师:几年前,我们对因特网还很陌生。今天,它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来思考一下,网络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

梅成云:光靠老师讲,并不能学习到课外的许多知识。

韦罗权:诚然,网络有一些弊端,但有弊端就等于弊大于利吗?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采取棍棒封杀政策。只要法制健全,措施得力,中学生上网何乐而不为呢?

丁少校:的确,现在从网上获取信息,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容易,这大大提高了效率。

BBS讨论主题3:如何在互联网中自我保护?

师:在互联网的使用中,很容易泄漏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那么,如何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安全呢?

杨铖: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刘颖:精明点儿,不认识的人不要过于相信。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的重要性。BBS采用了实名制,杜绝了不必要的灌水。在线交流,全体学生都可以踊跃发言。

4.拓展学习 学以致用

活动三:总结评价,交流延伸。

师: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网络世界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一位网民自觉去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能让人安全、舒心地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让每位网民受益。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留言板做好课堂学习目标的自我评定。

生:在本节课,我了解了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方法。今后,我要不断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设计意图:师生总结课堂收获。对课堂学习目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并对他人观点进行评定。

教学反思

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然而,不少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认识有模糊和偏差。这堂课上,教师搭建的网上辩论空间,使学生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地与他人辩论问题、观点碰撞。健康、宽松、平等、民主、自主、自信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境,以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网络教学的利弊范文第5篇

虚假,容易迷乱在网络中不可自拔。网友会伪装成青少年心目中的王子、女神,使其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可能导致走上歧途。

正方

能增加知识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我方认为上网的好处有许许多多,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玩游戏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的求新,赢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其一,小学生上网,有助于早期智力开发。十指与电脑的配合联动,孩子对计算机网络多种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技能和智能,而智力、技能和智能是体现人的素质的三大要素。因此,中小学生上网本身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只要引导和控制得当,确实大有好处。

其次,上网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通过网络获取广泛的新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各种知识的整合,因此,素质教育战略很难完善,在许多领域,缺少复合型新人文学者,直接影响各行业的发展。因此,从小培养我们对多种知识的复合,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而且对21世纪的人才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还有,上网人口比例提高,有助于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而这个进程,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上网发E—mail,使我们从小树立电子信函、电子商务、电子写作的意识,可节省大量木浆纸,提高环保水平;作为祖国的未来的我们,能树立电子商务意识,利用电子货币的意识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有助于推进货币电子化进程,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学好电脑,还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其三,小学生上网可以知道很多的丰富资源和信息。网络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会越来越先进,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变化,人们可以用电脑运算书写精确书写。这些都是上网的好处。

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陈述辩论

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小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吗?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可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哦!另外,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这将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这难道不好吗?

3.现实性。每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王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多多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班级的网站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如果上网不好,为什么要建这些网站呢?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相信,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我们将会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会获得回报。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

对方辩友举出了种种例子来证明网络对我们小学生的弊端。但是,我要说任何事物在新生阶段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弊端,如果我们只因为它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扼杀它,那我们岂不是少了很多现在必不可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