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 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郭婧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破坏,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仅仅是文化遗产的消失,更是国家文化的一大损失。另外,还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恶意造假、仿造等来给自身带来利益,严重威胁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已无法满足当今文化遗产的保护趋势,应打破传统法律法规的约束,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保护,对此,本文主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及突破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团体、群体、个人等视为文化遗产的表演、实践、知识、表现形式、技能等以及相关的工艺品、实物、工具等。主要范围包括: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口头传说与表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实践及相关知识;社会礼仪、风俗、节庆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是先辈们劳动的成果、精神的传承,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风俗、历史传统文化等,是国家以及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库。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历史等充分的体现出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通过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利益分配不均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加工包装之后,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分配情况来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的开发观念较弱,为了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利益,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而在合作过程中拥有者往往会处在被动的状态,到最后拥有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也不高,大多数的利益都被企业所占有,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对非物质文化异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甚至对拥有者的个人利益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二)权利主体模糊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属于思想体系的文化传播。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时间较长,很难确定其主体,没有主体很难对其实施法律保护,就造成相关的义务却没人履行,更没有人去承担其责任,从而消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有效性。另外,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但是,由于政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受到很多的局限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存在模糊的现状,不利于法律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三)使用不合理的现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以及实践中能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当今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再加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一些为了给自身营造一定利益的人员,恶意仿造、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买卖,直接损害的权利主体的根本利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以及法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都产生一定的制约。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突破的优化措施

通过以上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并不完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假、仿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遇到极大的困难。

(一)对利益分配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包装的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出现不均的问题,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得到长期的发展,法律保护欠缺,对此,应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首先,应完善利益分享的制度,应将实际的权利主体与其他的使用者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能够确保为拥有者带来一定的利益,这样对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发展也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的利益共享不能应用在这里。其次,对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完善国家立法的规范,尤其是在拥有者与企业之间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为了避免和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利益受损的现象发生,应通过国家立法的途径对其进行合理规范,例如,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所承担的义务和权利,并且,要做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确保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基础上,尽量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对拥有者的权益保护,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对利益分配方式的合理调整以及立法的完善,有效的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效果,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各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优秀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非遗资源。全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00余项,包含各类级别。延边州举办了非遗巡演、非遗调演及传承人技艺展示、洞箫文化节、《农乐舞》大赛等成为非遗宣传的重要载体,特色、创新有内涵的非遗大型文化活动已逐渐成为延边州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研究

(一)RMP模式理论

RMP模式是由吴必虎教授在1999年提出的。RMP模式中的R代表以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条件为基础,M代表根据市场的需求,详细划分市场,并且明确市场定位,P则是最后决定的产品开发的类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和评价取决于资源、市场和产品。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研究,非遗有很多项目可以扩展,如制作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地域特色美食和依托旅游景区景非遗文艺演出等进行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

(二)AVC量化理论

AVC理论是刘滨谊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可理解为旅游区规划应重点进行“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特性的研究、认知、策划和规划,用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来构建、强化和规划,并成为旅游规划的核心。

三、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现状

(一)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征

1、类型分布特征

延边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集地,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创作和传承着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内涵丰富的传统技艺。以延边州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据来源,进行类型分布特征分析,可直观看到,传统手工技艺在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是民间舞蹈类20项,民俗类15项,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民间音乐及民间文学也突显出朝鲜族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民族特色。

2、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标准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类,结合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暂分为五大类: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艺术、节庆民俗和传统医药。五大类中,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占据绝大部分,表演艺术占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9.3%,传统技艺占36.3%,另外民间文学有4项,传统医药有11项,节庆民俗有18项。通过以上类型分布情况进行EXCEL分析,得到如下直观图:

3、市场分布特征

为更好地了解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分布特征,针对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实际,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得出表1,,可以详细的的得出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分布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延边州政府部门及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宣传和弘扬作了大量工作,突显了非遗宣传的重要性。

(二)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延边州在州府及各县市建立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同时根据每个县市特色非遗项目建立展示点,如安图县建立朝鲜族鹤舞展示点、汪清县建立农乐舞展示点等。非遗开发保护基地建设,是非遗保护的软环境。按照活态保护的机制,延边州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及民俗节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比较有名的节庆活动有非遗项目展演、中国朝鲜族洞箫艺术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大赛、图们江文化旅游节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游客展示朝鲜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朝鲜族的特色歌舞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逐步成为一个旅游品牌。

在利用RMP模式理论与AVC量化理论综合分析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后,得出以下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经费短缺;非遗旅游资源开发急需专业人才;非遗文化宣传力度较低;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缺少创新。

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品牌形象模式

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发挥延边州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依据特色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形成独具特色的延边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旅游品牌建立带动全州旅游业的发展。由于旅游活动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产品的购买,因而开发具有属于延边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延边州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评价中可知,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项资源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传统技艺、节庆民俗和传统医药类,因而应依据资源优势,从众多资源中开发出精品旅游产品,具体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旅游食品、旅游工艺品、旅游用品、民族歌舞演出及体育竞技、图书音像、旅游保健产品。

(二)节庆展示模式

节庆活动能够充分对外展示地区的民俗风情,并担当宣传载体的重要作用,吸引大量游客了解前往并参与到当地组织的节庆活动当中,在活动当中体验异域的民俗文化,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在现代旅游开发活动中,很多地区借助节日的形式,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

延边州内朝鲜族的传统民俗众多,如朝鲜族传统婚礼、朝鲜族花甲宴、长白山采伐开山习俗、秋夕、朝鲜族农夫节、山泉祭、朝鲜族踩地神游戏、朝鲜族正月十五(烧月亮房习俗)、老人节以及满族祭祖节等诸多习俗,特色突出且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节庆对上述民俗进行展示,保持民俗传统的原始性,让游客感受到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三)景区带动模式

延龙图地区聚集着延边州大部分的旅游产品,延龙图地区是集朝鲜族民俗风情、都是休闲旅游和边境风光为一体,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旅游区域。因此,应发挥延龙图的重要作用,通过该地区的景区发展带动周边民俗旅游的发展。另外,珲春是长吉图地区东部门户,地处三国交界地区,是新兴的边境旅游开放城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及国外游客,具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本区域的带动作要充分发挥,与延龙图地区相互辉映,共同促进州内民俗旅游的发展。

(四)民族文化生态区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非遗濒危项目 抢救与保护 探索借鉴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受到众多阻碍,对此本文展开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入手,进一步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保护态度详细分析,并具体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对非遗的保护遇到的重视不够、投资不足、制度不完善和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的阻碍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举措分析,希望能够对保护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启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

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珍贵的遗产,具有历史性和不可破坏性,本身被挖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难事,所以保护更成了必要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一般事务在经过长期的时间推移都会经过一定的损坏,更何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然经历了产生、成长、延续最后消灭的过程。人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十分必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濒危的项目。可想而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稀有而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珍惜和珍视,我们也可以想到还有多少没有被发掘或者没有被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可能正因为我们没有关注到,没有及时的保存好而随着岁月渐渐流逝。只有将一个珍贵的文化项目进行专业的保护,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现代化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被人们遗忘,另一方面被人格外重视。这其实并不是矛盾的点。因为现代化进程本身就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的破坏,而正因为如此,随着全球人民素质越来越高,加上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开始重视精神领域,重视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传承,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全球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是因为其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感情,而不是因为好看。而各国在对非物|文化遗产这方面并不成熟。

2004年我国才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开始着手制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国的关于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启的。在当时很多人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详细的概念,而我国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获得国际上一致好评,这一举措不仅对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国全民树立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且发掘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四、非遗的保护遇到的阻碍

可是在我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当其冲就是不少地方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着实与当地的经济状况结合,这就涉及到经济利益,造成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有违初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

虽然人人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具体怎么实施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说到底还是因为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仅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只在做一些表面功夫那么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遭到毁灭性的伤害。还有一点就是在制度的建设方面,因为重视度不够,所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普遍存在过于潦草和不完善,实践性不强,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存在制度漏洞,无论是监督还是征集收藏都会遇到一些障碍,专业人员的配备也相当薄弱。

(二)投资不足

虽然我国已经高度重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且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从具体呈现出的效果来看,中央的投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资金以外,人才的配置上投资也略显单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入研究和了解的人寥寥无几,这就造成了众多不专业人士对此项目的了解甚少,积极性也不高,开发的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在投入的人力和财力结合的状态下,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三)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了一些方针和政策,对切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还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完善的情况,还有一些制度过于空谈,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造成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制度的参考和依据。

(四)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业绩可观,经常进行深度发掘,重视申报结果,而对保护很轻视,这就有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尤其是一些旅游市场的过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噱头进行商业价值的开发,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小的损害。

五、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2015年,文化部就针对人民网网民在部委留言板上提出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解答。不少网友曾提出当地有一些民间技艺,因为传承人年级偏大,面临终端。针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机的现象改如何解决。文化部当即回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统一认识,振兴传统戏剧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传统戏剧传递了真善美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与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她凝聚了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精神追求,彰显了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二)解决好说法问题

党的十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央领导刘奇葆同志来浙江考察时,专门强调要做好传统戏曲保护工作。省委夏宝龙书记对制订“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做了专门强调和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传统戏剧的价值和作用,充分认识振兴戏剧的时代意义,从战略高度认识传统戏剧振兴的重要性。

(三)解决做法问题

把振兴戏剧作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首先省文化厅要研究制订“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做好传统戏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其次抓好人才培养,要引才、育才和用才。要形式多样培养人才,注重吸引和吸收年轻人参与进来,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三是要鼓励剧团自主创新,同时要着力培育市场。振兴戏剧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公益性事业。我们务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做好振兴戏剧这件大事,以促进优秀传统戏剧在弘扬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强省建设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结语

总体来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受到众多阻碍。为了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准确掌握,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保护中,要持积极的保护态度,根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研究,要针对非遗的保护遇到的重视不够、投资不足、制度不完善和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的阻K中,积极采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以及借助旅游开发进行保护和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希望能够更好的保护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P49-55;

〔2〕吴品才,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J].档案学通讯,2012(05):P75-77;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植物育种;应用研究

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学的英文名称为statistics,其重点在与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并最终从数据分析中发现科学的规律或结论。一般认为其源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历经“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阶段。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等众多领域的重要工具。

而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统计学的应用还主要存在于农业经济类社会学科的应用上,在农业自然科学应用方面还相对较少、应用相对简单,主要以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为主。

统计学能不能更深入一步的应用于植物新品种的培育与资源创新工作呢?通过与相关科研人员接触,参与科研活动,笔者认为统计学完全可以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于植物品种改良、资源创新科研工作中,为降低品种改良盲目性、提高品种改良效率、降低品种改良成本有重要意义。

1当前农业科研中植物品种改良的现状

当前的植物品种改良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改造,二是杂交组合的配制。其中资源的创新与改造是品种改良的重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1资源性状控制因素认知不清,资源创新盲目性较大

由于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高度精细的专业设置,从事品种改良的育种工作者专业性极强,知识面相对狭窄,品种选育中对资源某一性状的掌握以纵向为主,缺乏横向比对,对控制某一性状的因素属于遗传或非遗传类型认识不清,存在很大的选育盲目性。例如,当前热炒的富硒抗癌植物品种选育,问题在于硒在该农作物中的高含量是品种因素还是栽培因素造成的,存在着认知不清的问题,如不加厘清,盲目上马选择富硒资源,工作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1.2科研投入精力与物力过大

为确定植物品种性状为遗传性状,当前开展了大量的基因工程研究,重点通过分子标记的手段来确定遗传性状。而通过分子进行标记的前提是该性状必须为遗传性状,因此前期的性状遗传性认定工作量非常巨大,筛选的过程不仅周期长、而且设备昂贵、药品毒性高,导致科研上的投入不仅科研人员精力增多、而且财力物力的投入也十分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种工作的进程。

2以统计学中几个计算方法对植物品种选育的促进作用

在上述1中存在的两点问题是当前在植物品种改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实通过精细的试验设计,对种质资源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很好的助力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具体包含以双因素方差分析:鉴别种质资源中性状的遗传与非遗传特性;以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品种特性的主要性状;以聚类分析:对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规划分类,筛选优良品种。

2.1以双因素方差分析鉴定种质资源的遗传与非遗传性状

仍以富硒食品中硒的含量为例,能否开发富硒的植物品种首先要鉴定硒在植物中的含量是否受遗传控制,即品种间有显著差异,这就需要排除栽培管理因素、气候因素、人为误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可总称为非遗传因素,因此在设计试验时,以相同的品种群体在不同的地区间进行生产繁殖,统一检验检测标准,并获得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例如对10个品种分别在10个不同地区种植,取样后检验硒的含量,其中品种之间的差异代表遗传性影响,而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代表非遗传性影响。

遗传与非遗传因素对品种的影响,包括在品质、抗性、产量等众多方面,均可以不同品种不同地区间相同指标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来鉴别,因试验设计与检验检测手段均为成熟的技术手段,所以投入的精力与财力物力会很低。对于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性状指标,就可作为品种改良的重要指标,而受非遗传因素影响的性状指标,可避免徒劳的选育工作,通过栽培管理手段来实现。

2.2以主成分分析、累计贡献率、载荷和通径分析确定品种改良的主要性状

在植物品种改良过程中,某一方面性状会含有很多类详细指标,如品质方面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水分等等;在抗性方面含有脯胺酸、丙二醛、POD、SOD等等;在产量方面含有株高、单株重、单果重、密度、结果数等等。在对影响特定性状的指标选择时,对一些影响较小、微乎其微的指标就可忽略不计,重点对主要指标进行选择。

因此,需要对所有指标进行一下主成分分析,每一项指标的特征值,计算各自在整体的贡献率、从贡献率最大指标开始依次累加各指标的贡献率,获得累计贡献率,超过85%为止,这几项指标就可作为影响该品种相关性状的主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某品种的某方面性状的相关指标有正向相关的,同时也有负向相关的。如可溶性糖含量高品质就好,脯胺酸含量高耐寒性就好,这呈现的就是正相关;而苦味素含量增高品种口感品质变差,丙二醛含量高耐寒性变差,这呈现的就是负相关。

因此,获得影响性状的主要指标后,还要对各指标进行一个相关性分析,确定每一项指标间的正负性,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做出最终的品种选育决定。

以谷子高品质品种选育为例,选择含量最高的五个指标粗蛋白、脂肪、总碳水化合物、粗纤维、水分为分析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粗蛋白、脂肪、总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这4个指标为影响谷子品质的主要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粗蛋白与粗纤维与品质呈负相关性,脂肪与总碳水化合物与品质呈正相关性,通径分析各指标对品质影响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因此高品质品种的选育需要在低世代时选择正相关的指标,在高世代时再选择负相关的指标。据此就能選出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的谷子新杂交组合群体,通过最终选择确定一个最佳品种。

2.3聚类分析在杂交组合筛选中的应用

在完成种质资源创新的基础上,利用含优良目标性状种质资源配制一系列的杂交组合群体,在杂交组合群体中要优中选优,简单直接的直接感官测定,存在随意性大、误差明显的缺点。科学的研究应以数据来说话,因此需要对杂交组合群体进行一次聚类分析,将群体中组合分为优、良、一般、差等不同等级,再在优良的等级里选择最优的组合作为新品种。

聚类分析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对聚类后的同类群体进行不用用途品种的开发。以不同季节黄瓜栽培品种选育为例,首先对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耐寒性聚类分析,选择出其中耐寒性优良的一类,耐寒性一般、差的组合直接淘汰;耐寒性优良的一类中根据所耐低温度程度与耐性时间长短,可将组合分成冬季温室专用品种、早春大棚专用品种等不同的類型。

当然聚类分析的缺点也是所有统计学的短板,就是无法对植物品种的描述性指标进行分析,因此对性状指标检测时尽可能多的以数据形式进行。如刺、毛、瘤、粒、体积等指标,应以单位面积或个体内的具体数据体现,避免出现多、少、深、浅、大、小等模糊性描述性文字。

3结论与探讨

综上所述,以成熟简单的理化指标检测手段可以较低的成本与精力投入促进植物新品种改良研究的进程。统计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数据指标的显著性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综合利用起来,在合理试验设计的条件下,可建立一套完成的品种选育流程。其中以主成分分析、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载荷来确定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指标,以相关性分析确定选择的正负方向;对未知的有特殊价值的性状指标,先进行遗传与非遗传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为遗传因素后再进行定向的选择,获取或高或低的优异种质资源;利用已选出的优异资源配制杂交组合,通过生产性试验采集数据后进行聚类分析,选出适宜不同生产方式使用的植物新品种。

本研究重点解决的是品种选育中的盲目性,并非指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不应该进行,只是在开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之前,对相关的性状进行一下初步筛选,避免盲目上马造成的精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对确定的遗传性性状进行分子标记能让资源改良的目的性更强、精准性更高。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影响谷子Fe、Zn、Mg、Se元素含量的品种与地域因素差异性研究.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0):7-10,108. 

非遗文化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渭南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31-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2003年10月,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渭南市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辖区内拥有12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居陕西全省之首,也处于全国前列。

一、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现状和意义

近年来,渭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宣传、保护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市普查各类非遗线索多达9126条,已挖掘整理项目600余项,涵盖10余个门类。全市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占陕西省部级项目总数的18.75%;省级95项,占全省省级项目总数的19.27%,名列全省首位;市级213项;县级400余项。目前,我市共有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9人,市级412人。

因为渭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所以在渭南探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深远。首先,可以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社会有意识的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有利于提升渭南文化形象。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居于陕西省首位,陕西又是我国的文化大省,渭南的非遗保护工作直接为提升渭南市文化形象和建设文化强市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我国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可借鉴素材。第三,有利于形成文化归属感。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先祖们创造的优秀文化,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代表性,能够不断激发我们学习优秀、保护优秀文化的意识,也是一个地域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很强的凝聚力。

二、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利条件分析

(一)普查工作情况分析

渭南市专门成立了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挖掘、整理组织、协调、指导和实施等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分阶段、分时限、逐步推进的原则,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使整个普查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普查人员培训班,先后有百余人取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的认证普查,可以有效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流失。

(二)传承机制条件分析

经过努力,形成了横向和纵向交汇覆盖的保护传承机制,首先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其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命名和保护工作。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为传承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活态保护机制分析

建立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长期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工作剪影、保护工作成果和具有代表性的相关实物与资料,同时为传承人提供技艺技能展示展演的平台。

三、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及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入开发商业化的模式,如:渭南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经调查得知,纯手工雕刻一平米的价格约万元,然而机器加工而成的大约五百元,相差近20倍。市场化、产业化的大环境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文化遗产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

从“非遗”自身发展条件看,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是普遍面临的问题。首先,保护经费不足。尽管中、省对一些项目拨付了项目保护扶持资金,且逐年增加,但不是所有项目都给保护扶持资金,市、县因财政原因目前还难以给予拨付保护扶持资金,形成了大部分项目难于保护的现状。其次,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目前,大部分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而项目的保护对象又大多集中在农村,生活的压力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使农村中青年人大多进城务工,造成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后备队伍严重匮乏。第三,本土根脉日趋薄弱。以传统剧目华县皮影戏与华阴老腔为例,虽然每年演出场次不少,但大多是参加对外交流与旅游景点的演出,在本土农村的演出已很少。第四,现代文明的冲击。随着人们现代文明生活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及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

四、关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为先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生态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生存环境也正在受到威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形成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教育是重点

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搞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教育部门,要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专题实物展示以及专题兴趣小组等活动,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渭南历史文化的了解,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机构是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非遗保护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通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文化部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牵头部门,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县(市、区)两级要抓紧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真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四)投入是前提

全市各级政府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明确近期和中长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目标。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捐赠和赞助,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

(五)落实是关键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列入部级、省级、市级和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加强指导、检查、监督。对发现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不能切实履行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的,要按程序给予变更责任单位或变更责任人。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保护不力的,要责令改正,并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六)人才是核心

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是基本保证。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积极组建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队伍,通过和当地非遗保护企业、院校开展非遗人才培训,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体系,确保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