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增强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包括理念、目标、设置、具体方案设计、活动效果评价反馈和活动亮点展示几部分。

关键词: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这种力量就是班级的凝聚力。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对于整个集体的建构以及学生本身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凝聚力对集体的作用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群体的凝聚力是指对群体成员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的集合,主要表现在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良好的班集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每个成员全面发展,而班集体的维持和发展则依赖于班级群体的凝聚力。[1]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保持集体的和谐稳定。

(二)班级凝聚力对学生的作用

凡是凝聚力强的集体,成员步调一致,活动极富效率,对成员的影响也大。人不能脱离他人与社会而存在,都有寻求归属与认同的需要。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于归属与认同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健康的发展。

二、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该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团体可以满足人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针对刚升入大学的新生这个特殊群体,由于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使得这种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提到更高的意识水平,成为亟待满足的需要。

(二)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须学会先开放自己,接纳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绪、感觉和意见,愿意和别人分享资源和观念;[3]我们在相识和了解阶段的设计活动中很好地运用了这些原则,并且“分享”是贯穿整个团体辅导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团体成员收获最大的保障之一。此外,人际交往理论还表明,要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建立亲密的关系,自己应先令人觉得可信、值得信赖、靠得住。[4]在信任训练部分活动设计中,我们注重体验式教育和分享。让成员从体验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的过程中,发展深度信任并发展出真心的关爱他人以获得友谊和得到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三)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证明,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成员之间有了互信,团体的凝聚力会更强,也将能更有效地发挥团体的效能。该理论强调信任在合作交往中的作用,真诚可信然后才可能更好的合作。[5]据此,我们在设计中加强对信任板块的训练,并在时间上,将其安排在合作训练之前,从浅层次信任逐渐过渡到深层次信任,最后再上升到合作。

(四)霍尔姆兹(Holmes)和瑞赫(Rahe)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量表指出,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比如丧偶、离婚、子女离家等。在人一生中的每个特定阶段,重要丧失的内容有所不同。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的完整的依赖,其次是对教师的依赖减少,然后是朋友的分离。他们在新的成长阶段,急需面对的有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心理适应。[6]因此,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培养独立与合作意识极为必要。

三、方案设计

(一)理念

在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进行过一场儿童夏令营实地实验。[7]实验告诉我们,要形成一个群体非常简单,只要这个群体有共同的活动目标;要让一个群体有凝聚力也很简单,只要让这个群体有共同的活动目标,而且这个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群体成员一起努力,共同对外。有效的活动能够增加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从而使群体的凝聚力更强。集体活动还可以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认识班级目标,体验班级责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也可以检验班干部团队的工作效率。

(二)目标

1.总目标:培养班级成员团体信任感与团体凝聚力,增强成员的合作意识。

2.具体目标:促进成员间相互认识,凝聚团体的共识;加深成员彼此间的了解,促进成员的互动;培养团体的默契,增强成员的互信基础;强调成员间互助合作的精神;透过活动的特殊设计,激发成员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三)设置

1.时间:共3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共6次,每次2-3小时。

2.场地:封闭的、安静的、带音响的教室或团体活动室。

3.人数:以班级为单位,32-68人为宜。

(四)具体方案设计

第一单元:

(1)单元名称:相逢是首歌。

(2)单元目标:签订契约,建立规则;促成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让成员对自我进行反思;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成员对他人的分享做有效的回馈。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订立契约(成员要签订保密和承诺协议,目的是为了团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协议内容有:我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我保证对别人的观点暂停评价;我保证对所有的成员坦诚开放;我保证做到绝对保密严格守时;我保证表现最高品质注意倾听。时间:5min)第二环节。找到你的另一半(事先准备与成员人数对应数量的成对卡片,随机分发给成员,由成员自行寻找能与自己卡片配对的另一半。并播放音乐《青苹果乐园》。时间:30min)第三环节:大树与松鼠。(时间:20min)第四环节:传递姓名。(成员围成一圈,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报出自己的姓名与籍贯并传递手中的信物。所有成员报完之后,改变规则,手持信物的成员要说出他所记得的某位成员的信息,并且传信物给他。时间:40min)第五环节:扑克分组。(时间:30min)

(4)所需材料:卡片纸、笔、布偶、扑克牌。

第二单元:

(1)单元名称:唯你懂我心。

(2)单元目标: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默契;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微笑握手。(播放音乐《手握手》,时间:20min)第二环节:侦探007。(时间:40min)第三环节:猜数字。(时间:40min)第四环节:X-MAN。(主持人告诉大家在活动前有些成员被选为卧底,负责设立障碍,称其为X-MAN,大家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找出这些卧底,但不能说出来,以便后面揭秘。但是实际上只有主持人知道并不存在卧底,是为了考验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时间:20min)

(4)所需材料:便签纸、笔、箱子

第三单元:

(1)单元名称:I believe.

(2)单元目标:促进成员互动、建立初级信任。在彼此的肢体接触中,进一步化解组员间尴尬的气氛,让大家体验到信任别人与被别人信任的快乐。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信任圈。(时间:40min)第二环节:解开千千结。(时间:40min)第三环节:对不起,我错了(每组成员相隔一臂站成一排,当主持人喊“一”时,所有成员全体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向后转;喊“四”时,向前跨一步;喊“五”时,原地不动。若有人做错,需站出来向大家鞠躬并大声说“对不起,我错了”,且全组成员要集体受罚。时间:40min)

第四单元:

(1)单元名称:无条件为你。

(2)单元目标:鼓励相互信任、建立深度信任。加深组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体验信任别人与被别人信任的快乐。在活动中让组员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其他成员的安全与利益,为接下来的团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元活动:

第一环节:瞎子走路。(时间:50min)第二环节:信任背摔。(时间:50min)第三环节:揭秘X―MAN。(继第二单元的X―MAN活动,主持人让大家闭上双眼回想整个活动中自己认为的X―MAN,同时命令所有X―MAN向前走一步。与此同时向大家宣布实际并不存在真正的卧底,让大家明白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牢固的。播放音乐《I believe》。时间:20min)

(4)所需材料:桌子、椅子、绳子。

第五单元:

(1)单元名称:幸福合作社。

(2)单元目标:认识合作的重要,培养团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学会团体合作。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共同分担。(先让成员自行找寻另一个成员配成组,然后背对背手臂相互扣住的坐在地上,当主持人发令之后,他们用背部的力量站起来,活动中手臂不可以松开。如果成功,则相邻组合并,再按同样的方式进行,组数合并到成员无法站起来为止。活动结束后,让所有成员进行反思讨论。时间:60min)第二环节:同舟共济。(时间:60min)

(4)所需材料:报纸。

第六单元:

(1)单元名称:一路上有你。

(2)单元目标:分享心得、表达祝福。协助团体成员自己分享参加团体的心得与感受。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反馈和祝福表达对班级的期望和祝福,在温馨的气氛中安全友好地结束团体。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回首来时路。(在一个环境良好的房间内,让成员卸去让他们有压迫感的物品,寻找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在舒缓音乐的弥漫下放松自己,播放《钢琴曲》。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去回想整个活动并轮圈发言,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团体活动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团体中最大的收获是……主持人鼓励成员将在团体活动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时间:40min)第二环节:许愿树。(事先准备一颗画有树的海报,代表班集体。给每位成员分发一支彩笔和一张便签纸,并播放音乐《许愿》,让成员写下自己对班级的美好愿望、期待以及对某个同学的祝福等,然后自己动手贴在许愿树上。时间:15min)第三环节:爱在指尖。(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时间:40min)

(五)活动效果评价反馈

1.在第六单元的第一环节《回首来时路》中,成员在舒缓的音乐下回想整个过程,并且就此次活动发言。

2.在第六单元的第三环节《爱在指尖》中,主持人通过观察大家的表现,如拥抱、握手的次数来评估活动效果。

3.问卷调查,给每个成员发放一张效果评价调查表,让成员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

(六)活动亮点

1.主题及各单元名称均以大家熟知并朗朗上口的歌曲命名。

2.宣传纪念手册,包含团辅简介、团辅规则、时间、地点、青春寄语。

3.活动“X-MAN”和“揭秘X-MAN”,两个活动前后呼应,突出强调信任在人际交往与班级凝聚力建设中的重要性。

4.催眠式回顾,即《回首来时路》,串起所有版块,并以此作为效果评估的一种手段。

5.视频播放,唤起更多回忆和纪念,并为最后的结尾做铺垫。

作为大一新生,难免有“心理失衡”的一段时间,害怕与大家接触,害怕变化,害怕孤独。此次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团体辅导活动,分为六个单元:相识――了解――初级信任――高级信任――合作――告别。各个单元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同学们彼此间的感情,让他们渐渐打开心胸,接受新的一切,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环境。此次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在整个活动中,增加彼此的信任与合作意识,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侯秋霞.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教育学

院学报,2000,20(6):63-66.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8-193.

[3]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7-79.

[4] 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6.

[5]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80-381.

[6] 大学生入学适应心理卫生[EB/OL]..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体;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去。这同时带来一些关于辅导效果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究竟能不能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过程两方面,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做一些探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团体,是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

行为。

二、如何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当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考量。方法如下:

观察,可以是对当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总体效果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一个专题辅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时间段后的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测量,是通过量表进行测量,针对的只能是学生的某一具体态度在一个时间段后的转变情况,也就是选定某一专题的心理辅导,用辅导前的态度,与辅导一段时间后的态度进行对比,将对比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从实践环节上追求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只对学生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确定内容之后,才能对这一辅导内容考察效果。正因为辅导内容是效果的依托,才将其列出说明。在班级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来自心理教育教程,也可以选择学生展现出的整体性的、倾向性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目标,是对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和效果的预期,是团体活动的导向。目标既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服务,又是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与达成目标有关,否则就是在浪费有限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达到目标就是追求效果。那么所有的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进行,也是追求效果的必然要求。

判断方案是否围绕目标进行,首先要判断方案能够对内容起什么作用,如果看不到作用,就应当予以否定。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案从呈现的形式上讲,不外乎四种:讲述、问答、讨论、体验。

相对于什么内容,在什么时机采用哪种形式,需要从可能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全程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以方案最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要求为准。

4.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和修正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是前述设计的实际呈现,但不是设计的简单再现。这个阶段对“领导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领导者”负有维持和指引团体心理辅导按预定方向进行的责任。并且,在实施的同时还伴随着对辅导发展偏差的修正,实施与修正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讨论与反馈、总结与结束。要想将这个过程完成好,还需要一些技术,如何完成也必然涉及技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些技术。技术有很多,而且技术还是发展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选取几个常见的、主要的技术作一个说明。

分组技术

分组作用是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者团体活动。

反应技术

反应技术是团体“领导者”的基本功,包括倾听、复述、反映、

澄清。

互动技术

建立关系是互动技术的基础,互动就是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利用互动可以在团体中形成良好的气氛,形成尊重、接纳、信任、关怀的人际关系。互动技术包括解说、联结、促动、沟通。

行动技术

行动技术指的是“领导者”在维持团体心理辅导时所作的行为技巧。行动技术包括提问、调停、聚焦、示范。

参考文献:

[1]陶泻.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8.理论基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金兹伯格以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倦怠; 团体辅导; 帮学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

一、团体辅导帮学目的

团体辅导属于心理辅导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对具有学业倦怠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主要有两方面的目标。

一是通过认知行为互动的团体辅导,使具有学业倦怠的学生面对学业倦怠问题建立合理的认知以及学习行为,通过实践学习问题解决的策略,促进人际交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学习目标,从而显著的改善学习倦怠状况,有效减低情绪衰竭,讥诮态度,并提高学生的个人成就感。此外,次要目标是为后续关于学业倦怠以及团体辅导的实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较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团体辅导帮学方法理论基础

1.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以及无动机三种类型。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此理论中,团体辅导应当激发学习倦怠学生的内部动机,并引导其寻找外部动机,从而解决部分同学动机缺乏的问题。

2.萨提亚治疗理论

萨提亚治疗理论也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理论。联合家庭治疗理论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理论认为,进行心理治疗的最大特点是要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是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此理论与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类似,但是本疗法更加强调于联合家庭等方面进行治疗。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帮学的过程中,根据此理论,团体辅导中应当注意联合被帮学者的家庭共同进行帮学,如与父母进行交流,鼓励父母与大学生多进行亲子交流,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等。

3.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思维,理性思维使人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为,迈向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个体对事件的非理性信念导致对诱发事件产生负性情绪和行为反应,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变建立理性的人生态度。根据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学业倦怠大学生对学业的情绪衰竭等表现,源于对学习的不合理信念。团体辅导中通过设置适当的认知和行为作业,帮助他们认识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建立客观合理的思维方式;矫正不合理的情感,获得合适的情感体验;矫正不合理的行为,建立合适的目标。从而建立积极理性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团体心理辅导帮学方法与程序

1.团体辅导帮学方案程序设计

(1)团体辅导的初始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促进组员彼此间认识与了解,使组员感受并习惯团体中的互动方式。此外,此阶段另一个目标是确立团体规范以及协议,使组员认识到团体的功能,组长的责任以及作为每个组员的责任,并进行团体规范的制定与签订。

(2)团体辅导的过渡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为了引发组员的问题表露,促进其挖掘学习背后的动机与兴趣,以及当前学业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在此过程中促进组员间建立信任、坦诚互助的氛围,协助组员开始自我探索与认识,树立组员信心,促进组员间彼此支持与帮助。

(3团体辅导的工作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为了探讨个人问题的根源,促进自我管理,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本过程中,辅导组织者应当协助每个组员设定个人目标,运用团体小组动力,制定相应的学习改善计划以及问题解决方案。

(4)团体辅导的结束阶段。在本阶段中,团体辅导的目标是彼此反馈,活动组织者应当注意观察并记录组员们的变化,评估组员自我任务,处理离别情绪以及团体未处理事宜。最终对本次团体辅导的学生参与状况以及辅导帮学效果等进行记录,以便进行长期跟踪与研究。

2.团体辅导帮学方案内容设计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效途径,团体辅导时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设计和组织一定的团体活动,引发团体成员的主管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对于团体辅导学习倦怠帮学方案的内容,团体辅导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学生喜闻乐见。因而团体辅导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大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了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最终达到娱乐放松以及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的双重目的。

根据团体辅导程序设计的研究,在内容方面,应当根据每个阶段目的不同对团体辅导内容进行不同设置。

四、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

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范文第5篇

传统心理学认为提升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在于把已有的心理问题治愈,去除个体消极的心理特征。而21世纪初期,伴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许多学者已经逐渐意识到个体消极心理特征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积极心理特征的增加,他们已经开始将传统心理学偏重于关注心理疾病的目光,转向于关注人类心灵美好和积极的面。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通过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今,主观幸福感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外对医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早,有学者发现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能有效降低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病率0。而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现况调查、主观幸福感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6142等研究,而针对医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干预研究则较为少见,尚未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案。因此,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到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从提升主观幸福感入手,利用团体辅导这种覆盖面广、效率高的方式对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并对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期为提升我国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干预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法,在广州某医科大学中,通过海报宣传的方式招募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的大一及大二学生,最终选取志愿者34名。随机分配为两组,实验组17人,采用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17人,不加干预。其中实验组男生7人,女生10人,年龄(20.24±0.90)岁;对照组男生8人,女生9人,年龄(20.35±0.86)岁。两组被试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差异分析后,未发现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干预方案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结构式团体(采用授课、团体活动等方式)与非结构式团体(采用分享、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团体辅导。课题组成员在查阅了大量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后,结合国内的医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调查,通过讨论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之后,一共设计出8次团体辅导方案(见表1)。

每次团体活动均有1~2位团体带领者参加,围绕一个相关主题开展团体活动。每周1次,每次约120分钟,为期8周。在每次团体结束后,会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期使团体辅导产生更好的效果。

    1.2.2效果评价基本资料调查表:调查被试的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基本情况;幸福感指数量表(IWB):由Campbell等人于1976年编制,用于调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1项。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一致性为0.55,285名受试者在时隔8个月的两次测验中,本量表的得分一致性为0.43。

1.2.3评价方法在第一次团体辅导开始前及最后一次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3统计处理数据通过Epidate3.1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前测、后测的结果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效果的评估采用以前测结果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法进行对比研究。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各项测量指标的比较见表2。干预前两组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总分、情感指数得分、生活满意度得分,经统计学分析,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被试各项测量指标水平相当。

2.2两组大学生干预前后幸福感的比较见表2。干预后实验组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与对照组医学生相比,无论是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还是在情感指数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上均显著对照组医学生(P<0.05),其中在反映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的幸福感指数得分上,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医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

3讨论

国外研究者Emmons和McCullough发现,利用积极心理学“感恩拜访”的心理干预方法,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能让他们有更多的积极情感M。Seligman等人在2005年对积极心理学中常用的5种干预方法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3件好事”以及“在生活中认识并运用自身优势”的干预方法能长期、持续的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M。Bolier等人在2013年对大量涉及“积极心理学干预”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元分析研究,该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干预技术的确能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国内学者杨艺馨等人,采用了积极心理团辅方法对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该方法能显著提升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但该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中并没有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技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整个方案中的渗透和体现都不够突出。

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积极心理学干预策略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和国内学者的团体辅导经验,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积极心理干预方法(记录三件好事、感恩故事、感恩拜访、识别并运用优势、专注并体验“福流”等)融入到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团体方案的设计中,突出积极心理学理念与特色。在经过8次团体活动之后,实验组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了明显提升,说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在高校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