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范文第1篇

视频案例是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可变的、非线性的、快速提取的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及研究提供复杂的、多元表现的环境。内容大致包括背景介绍、课堂片段、课后反思、专案访谈、同行点评、学生反馈等,视频案例的载体为光盘或网络。我们学校开展视频案例校本教研走过了“看自己的一堂课视频教学研究”——“走班制视频教学研究”——“特色教学视频案例研究”三个历程。

听自己的一堂课视频教学研究——这是我校开展视频案例教学研究的初期开展的普及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全体教师们人人掌握视频案例教学研究技术,激发教师运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研究。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出课教师设计教学案:按照教师自我发展计划,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步,听课录像:教师出课,本教研组人员参与听课并进行课堂教学录像。

第三步,自我诊断:教师自己观看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自我分析,根据教学目标找出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小组评议: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课活动,小组成员进一步观看录像资料,大家共同分析视频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假使我来教,该如何”展开同事片段点评和领导片段点评。通过大家相互交流、沟通,集思广益,酝酿在这一课题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技能的最佳方案,为以后课堂教学的改进做好准备。

第五步,学生访谈:征求学生对上课的感受与建议。

第六步,制作视频案例:刻录光盘或发送网上,全校展示,成果共享。

新颖的校本教研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人人学会了课堂摄像,人人学会了课堂诊断分析,人人学会了进行网上视频案例教学资料交流,一个活动流程结束,教师们反响很好,收效很大。

走班制视频教学研究——在听自己的一堂课视频案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比较教育理念,结合实际继续开展了“走班制”视频案例校本研究活动。基本流程是:

第一步,教师第一次课堂展示:每个教师按照出课计划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本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全程录像。

第二步,修改教学方案:根据听课和录像回放,老师们参与评课后,该教师调整教学思路修改教案。

第三步,第二次视频教学录像研究:教师到同年级不同班级继续授课,全体小组人员参与听课,听课后观看录像进行评议。

第四步,对比整理:教师在听取了本教研组人员的两次听课评议后,自己观看前后两次的录像,填写课堂教学流程粗放观察及分析表,写好教学反思,并将上课录像和教学对比反思整理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交流。

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了走班制教研活动,人人观看分析了自己的两节教学录像,从观察到分析,从比较到提高,可以说,老师们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问题和提高,也切实认识到这种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很有效。

特色教学视频案例研究——每一个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成功的做法;每一个教学发展阶段,都有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了引领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特色,为了引导教师做好教学问题的专项研究,我们推出了微格化视频教学研究。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是:

第一步,制定观察计划:教师在征求多方建议的基础上,确立观察计划,设计微格观察表。

第二步,同行观摩: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听课人员按照微格观察计划,评价出课人员的落实情况。

第三步,交流评议:出课人员解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听课人员畅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二、开展视频案例校本教研带来的变化

变化之一:视频案例教学真实直观地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实践状态,为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一个基点和出发点,引领教师反思原有教育观念和行为,并在同事人员的帮助下,获取更多的新理念和教学实践选择方案,促使教师在未来的实践中做出深度选择,专业发展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加快了名师培养步伐。

变化之二:利用视频案例教学研究形式新颖,研究专题明确,针对性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师们通过视频便于分析,便于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少走弯路,还能够积累视频研究资料,为课题总结升华奠定基础。同时,老师们还能把在这方面学到的技能迁移到班级管理、节目排练等活动中去,提高了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范文第2篇

1.课件设计思路

《广告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传统的“一言堂”“黑板-教室”和“纯理论、重理论”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学得枯燥,教学效果不佳,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针对以上教学问题,本课件的设计思路是:以行动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广告业务策划能力和广告经营运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围绕为学院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开展广告宣传策划这一真实工作项目,根据广告策划工作过程分解工作任务,创设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学习情境,并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视觉化的图表方式演示,辅以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精选丰富的广告案例穿插其中,生动立体地引导学生展开课程学习。同时设置单元模块的技能训练任务,学生可以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突出项目制、团队化、实战化的教学模式应用。

2.课件内容设计

根据《广告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课件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设置8个学习情境:广告经营能力、广告业务策划、广告创意战略、广告媒介策划、广告文案创作、编制广告策划书、平面广告设计和广告效果测评,每个学习情境设计有工作项目、学习任务、广告案例、技能训练、课堂练习、知识链接和学习小结等教学模块。其中:工作项目模块为每个学习情境导入具体的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模块具体列出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所需要进行的学习任务,即具体的学习内容;广告案例模块根据相应的理论知识,提供大量形式多样的广告案例(平面广告、视频广告、广播广告、策划方案等)供课堂讲解使用,每个案例均配以相应的文字点评,以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的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模块结合不同工作项目要求提出具体的能力训练任务,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满足了课程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突出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课堂练习模块根据每个学习情境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应的课堂练习题目,题目类型有选择题和判断题,可供学生现场答题,并可获得答题评价,以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知识点的学习;知识链接模块向学生提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网站,引导学生结合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查阅相关广告资源网站,开阔专业视野,探究行业发展新动态,有助于学生进行扩展学习;学习小结模块设置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最后,为该学习情境的学结,提纲挈领地列出该学习情境的重要知识点,方便学生进行整体复习。

3.课件设计所采用的技术

本课件主要运用MicrosoftPowerPoint2007和PhotoShopcs软件技术进行课件开发,为单机版PPT多媒体课件。课件在设计开发中灵活应用了PowerPoint软件的动画、触发器、超链接、路径等功能以及PhotoShopcs软件的图片处理功能,使课件布局合理,清晰有序,界面美观,色彩协调,交互性强,富有动感和美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课件设计中尽可能地借助图、表、动画等形式,增强课件的可视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特别是尽可能地将文字性的知识点转换为视觉化的图表方式来演示,包括色彩搭配、字体和布局设计等都注重协调性和艺术性,使教学内容富有动感、表现力强,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从而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2]。

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广告创意表现方法课例为例

1.课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4种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展示法、幽默法、情感运用法和夸张法)的操作方法和表现效果。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判断广告作品使用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并能根据一定的广告主题,运用4种广告创意表现方法进行广告创意表现策划。素质目标: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科学美感。

2.课例教学设计

本课例采用项目教学五步法展开教学,第一步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第二步学生讨论学习,教师教授指导,第三步学生动手完成能力训练任务,第四步学生项目成果展示,第五步教师评价学生成果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提炼。课例全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广告图片、视频、音频、文本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手段将学生带进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课例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为项目式、启发问答式、案例式和团队协作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将课堂讲授、课内讨论、案例分析和技能训练合理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次课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广告创意表现方法,什么是创意?广告创意表现方法怎么操作?学生普遍感觉这些教学内容非常抽象,不容易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大量广告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形式多样的广告案例,以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比如,在本次课例的导入案例中,课件首先展示了两个平面广告作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点击课件放大广告作品,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广告创意表现:作品一《曲美减肥茶》是通过美女明星代言的方式表现减肥茶减肥效果,而作品二《百事减肥可乐》是通过展示猫喝了可乐后瘦到可以钻进老鼠洞的情景,以幽默、夸张的方法传达减肥功效的主题。经过分析比较之后,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到,运用不同广告创意表现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的广告宣传效果,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本次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广告创意表现的操作方法和表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与教学环节设计结合,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比如,在讲授夸张法这种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前,教师先展示相应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广告作品是如何表现广告主题的,案例分析点评之后再引出知识点的学习,联系广告案例学生很容易就能提炼和掌握夸张法如何操作。另外,本次课例中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基础创意训练任务。很多学生在演示本小组的创意方案时不够积极大胆,缺乏信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动手完成能力训练任务之前,先播放往届学生创意自拍视频,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教学更具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4.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实施效果

本次课例教学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广告创意案例,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广告创意表现方法的运用,将传统教学中不易表述、更不易传授的抽象能力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互较好,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广告创意表现策划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普遍认为课件内容设计合理、信息量大、生动有趣、极富美感、交互性好。通过使用该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讲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都得到较大提高。学习结束时,由学生组成的每个策划团队都能完成一个广告活动的策划运作,给予了学生较强的成就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都能根据给定的主题和创意要求,进行广告创意表现的策划和演示。本课件在参加第七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设计大赛和2010年广西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高职高专组三等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广告策划》课程多媒体课件在设计和教学应用上有如下特点:

1.充分应用课件视听结合的多媒体展示功能

在教学课件中,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积累,运用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广告案例(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学生自拍创意视频等形式),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形象地演示各种广告案例,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

2.课件与教学环节设计的巧妙结合,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启发式教学,比如,在讲解知识点前设置导入案例,播放平面或视频广告作品,使得学生对案例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整体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先主动思考、分析相关问题,接着再引入知识点的学习,最后教师再结合案例进行点评提炼,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信息整合展示功能,在教学中实现多项相关教学内容整合展示在同一个页面中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点击相应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3]。

4.原创性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可视化教学 问题 应用

一、我国高校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是案例枚举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一是案例例证法,比如教师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然后通过理论进一步验证;二是案例导入法,即教师先利用案例作为开端,再讲述基本理论,然后引出所要讲的法律概念或问题。

二是案例讨论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针对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或分组讨论分析。这种方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选择案例一般选用关系较为复杂,涉及很多相关点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问题。

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手忙脚乱,水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这种方法仍然是秉承中国古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道,与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无二致。而且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围绕相关概念展开,最后学生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应然”。

(二)现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改进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案例教学法正因符合这一要求而备受高校教育工作者青睐,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不少高校教师进行了尝试、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出版了一定数量的案例汇编或案例教材,形成了高校教育“案例热”。但在“热”的背后,高校课程案例教学法仍然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一是现行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种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案例枚举法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从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到实践等环节,都由教师控制。并且所选案例大都是虚拟案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听案例”与“听讲课”并没有质的区别,教师将命题、推理、判断的思维全过程都一手包办了。在运用案例讨论法时,教师一般会选用真实案例,学生感兴趣,而且方法本身也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富有启发性的。但是教师对案件的分析都是事先搜查资料准备好的,而对学生来说则是未知的。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性,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

二是现行案例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分析案例时,一般会引导学生按照法律的先后关系顺次展开,即从案件事实出发,理清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寻找对应的法律知识。如此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一种定性,会认为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理论肯定是正确的,现行制度是完备的,从而不会主动思考案例引用的相关规则可能存在的漏洞。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是缺乏Π咐教学法在方法论上的研究探讨和与之相适应的案例教材研究。由于采用外国的案例教学方法能适应部分课程的需要,有些课程可以照搬“洋案例”。但在国内法的教学中,照搬外国案例教学法往往会令教师们感到困难。因此,必须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教学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选编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合的教学用案例,编撰成为案例教材。而这是一项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专业劳动,没有系统的案例研究和教学实验很难取得满意的成果。

二、案例可视化教学及其意义

(一)案例可视化的定义

可视化又称为“可视思考或视觉化思考”,是将案例或者故事转化为可视的图或文字,便于简化复杂性,以增强研讨过程中的思考。可视化可改善理解、对话、探索和交流。

面对复杂、混乱、陌生的事物,人的心里往往有一块蒙眼布去防御,去抵触。这时,无论外人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多么漂亮,也只能是白费口舌。因为在蒙眼布的遮挡下,他的世界永远是一片漆黑。

逻辑、道理的表达力是匮乏的,因为以它们为媒介的信息的传递是一维的――从最开始到结束,从前提到结论。而人对信息的接受是多维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第六感。因此,可视化的本质就是――摘掉头上的蒙眼布,扩展其接受信息的维度。比如近来流行的诉讼可视化,诉讼的本质是去给法官讲一个故事,而可视化则是配合这个故事去构造一个场景,用色彩、线条、形状去叙说这个故事,给法官营造“代入感”,将法官置于这个故事当中,顺着律师的思路,在律师的帮助下走向正确的目的地。

(二)案例可视化的意义

应当肯定的是,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不言而喻。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环境,提供进行案例分析的素材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专业技巧训练,像专业人员那样思索,训练,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实际的专业操作。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更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训练。有时虽然学生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可惜的是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理论。

如前所述,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不可见的,而且教师和学生都更多关注结论,忽视结论的生成过程。然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不来自“结论的累积”,而来自“生成结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要提高教学效能,教师就必须变“强调结论”为“强调结论的生成过程”。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运用可视化案例教学,创建思维型课堂,开发案例可视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发展系统思考能力,同时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正确途径,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新天地。

三、案例可视化教学应用

案例可视化实际上也是思维可视化,即把思维可视化学习模式应用到专业课上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最根本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问题不是仅仅知道相关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关键是如何思考,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或者思维模式才是决定其解决问题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运用案例可视化教学,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可以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下面以法学教学中的法律可视化案例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法律是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经常引用案例(包括视频)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法律问题,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法律专业学生仅仅是阅读案例,或者观看相关视频,仅仅是很直观地知晓了案件的结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惯性焦点也都集中在结果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即为什么看似理解了法律知识,知道有相关法条却不会举一反三,实际操作不知如何下手。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和学生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思维意识、思维模式的形成与锻炼。

那么在法律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可视化呢?首先,法律的教学依然离不开案例教学,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法律案件为我们进行思维可视化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其次,案例思维可视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更是一种贯穿整个案例教学的思维;可视化思维与说故事(案例)的方法密不可分,可视化就是在叙说故事(案例),同时为故事(案例)构造场景。

所谓的可视化并非在案件最后进行可视化加工,而是从一开始就让可视化思维贯穿整个案件的全程。举个例子:某一案件,有多个主体,之间有多个复杂的法律关系,于是,案件参与者把这些主体一个个列出来,连线,标记法律关系,做出一张法律关系图(如下图):

从上图可知,在对案情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利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争议双方和非争议双方,利用实线和虚线来表示双方现在是否具有法律关系(控股、债权债务、管权转让),简洁明了、恰当地突出了本案的法律关系,并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不同颜色的对比和左右明显的分布,读者的视觉刚刚触碰到图片的时候就得到了第一层模糊的感觉――今天有“两个东西”。于是,读者便带着“两个东西”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去阅读整个案件,当看到“南京铝厂”和“南京铝业”的时候,由于色彩区分的先入为主,在心理上并不容易在二者之间建立强烈的关联;相反,左边一致的、鲜明的颜色在视觉上引导读者将“南京铝厂”与“南京工行”建立联系。随着“债权债务关系”文字的适当点明,读者就被强烈地传达出一个信息:债权债务是“南京工行”和“南京铝厂”两者之间的事情,和“南京铝业”没有关系。

以上图为例,要运用可视化思维,参与者还需要思考的是:要更好地传达我方的观点,每个主体要用什么颜色,要用什么线条(例如实线、虚线)去画法律关系,线条的粗细如何选择,线条要用什么样的颜色,主体之间的平面空间位置该如何安排,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案情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等等。所谓可视化的威力,应该是说文字之不可说,解语言之不可解。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行案例梳理,并且像“设计师”一样去构建案例场景,体验案件当事人身份或者法律工作者身份,在这个过程中真切w会在解决实际案件时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用到哪些法律知识,如何运用等等,从而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强化、锻炼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做出来的案例图有种创作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总理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显然,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校教师应从更深层次来思考整个教学改革。从顺应时代与社会需求到顺应新时期学生特质的需求转变;从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到专注于人的最根本的思维习惯,如此才能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涛.对法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实事求是,2005(01):78-80.

[2]赵宇先.你的三维是什么――可视化的“维度”体系[EB/OL].http://chuansong.me/n/915996841157,2014-02-17.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教学 应用

《社会保障学》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吸收了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揭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规律,而且要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社会保障政策与本国的国情及所处的时代相适应,并保持自身的健康、高效、持续发展。因此,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中。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原理,又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公认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较好的方法,能够将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社会保障学》的教学中,能够产生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同于有固定模式的传统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案例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总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教学前的准备

教学前的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前准备。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选好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如果有合适的参考文献,也可以同时推荐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老师的安排,事先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认真理解,对案例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学生了解和分析案例后,教师便可适当分组,要求学生根据各自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和补充。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以及有争议的问题,都应该记录下来,以在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全班讨论既是与其他小组的讨论和沟通,又是展示小组讨论成果的机会。它一方面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引入的重要问题。全班讨论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总结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讲授企业年金的运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企业年金的筹集、投资运营、给付一系列过程,我运用了两个案例:美国的安然公司破产事件和中国的上海社保案。围绕这两个案例,设置相关的思考题,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先查阅有关资料,然后结合我课堂的授课内容,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企业年金的整个运行过程,并对企业年金运行各环节特别是投资运营环节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基础,为案例讨论做好理论知识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一般是既抽象又枯燥的,为了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有的教师便抛弃了对基本理论的教学,直接从案例入手。但是就案例来分析案例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这种分析也只能是肤浅的。必须以基本理论的教学为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才能以它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解剖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达到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际能力的目的。

2.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并认真做好案例分析和研究。

一个好的案例就像一辆载满货物的车子,把现实中发生的问题运送到教室里来。教学用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且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案例应来源于实践,教师也要结合学习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再加工。

首先要选择好具有时代特点与典型意义的案例。具体来说,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了解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新动向。第二,针对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的目的。第三,难易适度。若案例太难,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而且会降低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参与度。第四,适当选用视听型案例,开展多媒体教学。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信息接受方式中,常人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最大,比例约占85%;听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11%;其余身体各部位如鼻、舌、肢体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4%。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视、听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第五,正反结合。既要选择反映社会保障实践中成功经验和改革成果的案例,也应适当选择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案例。

其次要做好案例分析和研究。为了使案例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案例分析和研究。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以引导学生概括出来。教师还要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案例中反映的那些重要理论;案例中易得出两可结论的那些材料;案例中反映的情况发生的根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案例中所反映的而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

3.注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适当应用案例教学中的组织技巧。

教师必须从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从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自主学习者的角色。简单地说,教师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理顺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和逐步趋向成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能适当诱导和提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不能以权威自居,妄下断语灌输自己的观点;学生要积极参与,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当讨论过程出现冷场时,教师要擅于化解,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得以放松,逐步让缺乏自信和内向的学生卸掉心理负担,踊跃发言。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视听法教学的案例范文第5篇

课堂观察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学习并掌握课堂观察技能十分必要。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按课前编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地展示,而要随时倾听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学习情绪反馈,以便灵活选用教学策略。因此,教师的观察和倾听十分重要。不善于观察和倾听,便无法把握通过学生的反馈而呈现的教学机遇。

例如,对于一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会让学生动手做题,而绝大部分的数学题,有且仅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这个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的耐心观察和倾听是与学生沟通的关键。有效的观察和倾听可以使教师领会到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的所在,挖掘学生的潜能,也可以使学生感到被接纳,体会到自我的存在。观察和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紧张状态,增加师生之间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也是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如何观察和倾听学生,使教学有效地进行呢?

一、课堂观察和倾听的内容

(1)观察课堂学习气氛 ,倾听学生的回答、提问与讨论 。

课堂的学习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注意观察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应是否积极,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积极的交流,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课堂上是否有人在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等负面情况。一般在数学课堂上,本课时内容的难易程度,会对该课堂的学习气氛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导入新知识的过程中,对一节课的学习气氛是否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善于倾听、思考,从而发现学生提问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一面,细心体验学生的情绪,这也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仅仅提问了学生的答案,其余的一概不管,这对于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他掌握该知识点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阻碍。所以,教师的倾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前进的方向,明确他们思维受阻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师生相互交往与沟通的必要手段。

(2)观察学生神态表情,倾听学生的思想、需求与情感

目光观察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讲解例题的时候,由于例题往往需要用到刚总结出来的新知识,很多学生,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露出困惑的眼光,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多加解释新知识应用的条件,并指明该题中已符合的条件。

面部表情观察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形体动作观察 。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体态语,细心体会,会收获一笔不可小视的教学信息。例如:一道练习题,会做的学生往往在老师布置以后,马上埋头演算;而不懂的学生,要么摇头挠首,要么左顾右盼,表现出烦躁不安的体态,教师应对此多加留意,并适当的予以辅导。

二、课堂观察与倾听的方法

(1)课堂观察的方法:

扫视法。这是一种群体观察方法,适用于集体教学的场合,特别对于一般的数学课堂上导入新知识的环节尤为适用。教师可借此了解班级的整体动态与教学效果。

巡视法。在数学课堂中,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巡视法作为群体观察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教师讲解完新知识,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活动场合,是教师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而使用的观察方法。

注视法这是一种对个体进行观察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对学生个别指导的场合。注视既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仔细听讲。但是,注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起反作用。

调查法通常采用提问等口头调查方式,是教师从对学生的答案、回答语气和神态的观察中获取信息,或者通过学生举手的情况来测量教学效果的一种观察方法。也就是说,当布置学生完成一道习题后,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仅仅要说出答案,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学生将其思路明确地表达出来,以此来观察课堂的教学效果。

(2)课堂倾听的方法

启发诱导法。在倾听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不能轻易打断他的思路,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思维方向出现了偏差,教师应及时提醒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追问深入法。教学问题通常是多层次的,包含一个主要问题和若干个小问题。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问题采用追问的方法,“逐步展开”,逐渐深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教师倾听的态度,包括发言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在观察着教师的反应,看教师是认真倾听,还是心不在焉。教师倾听后的追问,意味着教师对问题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兴趣,同时意味着对学生发言水平与答题能力的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倾听。

嘉奖鼓励法 。教师的表扬、鼓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教师使用嘉奖鼓励法要有灵活性,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直接引申问题就是表扬;对成绩一般的学生,直接的鼓励有利于保持其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发言要予以鼓励,以利于增强其自信心,引发学习兴趣。但鼓励嘉奖不能滥用,否则将适得其反。

最后,教师要做到有效的观察与倾听,真正为学生营造一种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出一个展示自我、适于探究的空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

[2]制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3]学会鉴赏,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4]应有期待的目光,鼓励和宽容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