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我们应深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进行分析和实践。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较孤僻、胆怯

很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依托于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进行关注,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孤僻、胆怯心理,不愿意面对陌生人,与周围人也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儿童从婴儿向成人进行过渡,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一个依恋关系,才能够让孩子对社会、对世界保持信任态度,并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关爱,使得心理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无法对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阻碍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价值观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补偿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给很多零用钱、买新衣服、买玩具等物质上的行为来进行弥补,而不对其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无形中也受到“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价值观存在错位现象,比较重视享乐,安于现状,而没有认识到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应注重贯彻落实,将理论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少与儿童进行心里交流的时间,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辅导。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应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重要环节去落实,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中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教育,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抒发,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开展。集体辅导主要是通过班会、心理课程等方式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向班级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正确树立整个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集体辅导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开展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阴霾。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开心的事,有的留守儿童就在作文中写到,“我最快乐的一天是爸爸妈妈从城市中放假回来的那一天,爸爸给我买了好多玩具,妈妈给我买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们就坐车回去了,我非常难过。”在阅读了学生的文章之后,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父母,让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并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感情,使学生的郁结得到疏解,使得家长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三)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工作当中,少先队工作占据了重要位置,承担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不过德育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而心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学校在组织进行少先队活动时,应时时处处考虑到留守儿童,特别是个别弱视儿童,想尽办法让孤僻的孩子们活泼开朗。教师要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家庭动向,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关怀。当他们没能过上生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祝福,提出希望;当他们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头哭泣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安慰,多关心多开导;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无私真诚的帮助;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而黯然伤心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范文第2篇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有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脾气变得暴躁、任性,打架斗殴、侮骂老师和同学,甚至长辈。

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据统计,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他们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渴望感受父母的,大多数孩子存在心理不安全感。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1.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2.孤僻心理与交往障碍;3.逆反心理和行为偏差;4.厌学心理和怨恨父母。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对策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校层面,加强管理和培训

1.学校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学校要邀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才能使各科教师正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才能够正确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日常化。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班主任层面,点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1.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其父母的有关信息等。在班级内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向父母倾诉心中的委屈。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借助于文学、美学、音乐等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从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里的疙瘩。

4.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内合理利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师层面,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关心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

父母长期在外,给留守儿童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其他亲友照顾,但也有不周到之处。所以,作为任课教师要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优化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范文第3篇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www.133229.cOm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立档案 帮助学习 开展活动 指导交友 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造成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相伴。这种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格发育不健全,他们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青少年明显许多。因此,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责无旁贷,应担当“主角”,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感受到心灵的关爱。那么,笔者就学校怎样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建立个人档案,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

在实践中,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强调联系和沟通的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链,使留守儿童感受时时有关爱。

二 帮助他们学习,使留守儿童提高成绩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相当一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这时我们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人人都会成功、都有成功的希望之外,还必须加强辅导、帮助。

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既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爱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学生学习的“调度师”,协调各学科、时间安排,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如我校留守儿童黄某,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缺少父爱、母爱的她,从小心灵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她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不识字,无法督促其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老师给予热心辅导,班级又开展了“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在浓厚的“助学”氛围中,她的学习兴趣浓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三 开展各种活动,使留守儿童体验学习的快乐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们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才艺展示、生日Party等,发挥其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在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实践的成功,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 指导慎重交友,使留守儿童远离陋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留守儿童往往盲目交友,以消除孤独寂寞,可是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同时也要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五 加强心理辅导,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范文第5篇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个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强调人类健康应是生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规划中[1]。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

1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围内,5-16岁的儿童约有12亿[3],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4]。据1976年WHO报导,3-35岁的儿童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约为5%-15%[5]。美国报道,14-16岁儿童,约有18.7%患有精神障碍[6]。1993年我国22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7]。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高年级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8]。 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看[10],儿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此阶段是儿童心理偏异最易形成和纠正的时期。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 心理卫生评价工具有研究现状

2.1心理卫生问题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学家认为,在诊断和评价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发展年龄[11]、社会文化背景[12]、问题的情境定位[13]及其严重程度[14],还要考虑到这次诊断对其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14]。在诊断工具有使用方面,还应考虑测量主体[15]对测验的理解及态度的差异。Akiskal(1986)提出,一项较完善的评估程度应包括:家庭评估、与教师和家长的语谈、行为的观察和评定、标准化测验以及发展史的检查[16]。

2.2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评估工具

2.2.1心理测量工具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类[17,18]:①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Zung’s抑郁及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测量表(儿童版)、瑞文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试手册(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

2.2.2心理测验工具有评价原则 心理测验表的评价应依据[18,19]:①心理测验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评定的内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测验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测出受评者某种特质或行为上有意义的变化的能力;③心理测验工具的简便性;④心理测验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无常模或描述性标准;⑤信度,即衡量测验工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标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总之,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省时,而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3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

3.1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3.1.1研究对象较广泛包括一般儿童、超常儿童、独生子女、单新儿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失足儿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20]、队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应用于心理健康调查的领域中。

3.1.3 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多样化调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而且其使用开始趋向多样化,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3.2.1学习困难 国外,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23]。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为17.4%[2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养不当等;其内部因素[26]有:儿童在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多动症等。

3.2.2个性障碍 在美国,自杀排第3位死因,15岁以下儿童少年自杀身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4%[27]。我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8]:有自杀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绪障碍 瑞典Knorring报告10-14岁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国内儿童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30]。病种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31]。国内为0.51%[30],国外抑郁症发生率为1%-8.0%[31],国内为0.56%[30]。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表现等[32,33]。

3.2.4行为障碍 ①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30,34],国外[35]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2%-9.9%,我国为6.04%[30]。②国内资料显示[36],随着年龄的增设和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吸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学校吸烟率高于重点学校。③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鸡为4%-10%[31]。我国发生率为1.55%,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3]。

3.2.5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研究表明[37],聋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38,39]。

4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问题

4.1有关儿童行为障碍形成的理论 精神动力学的认为[40],儿童行为障碍起因于对儿童本能的过分限制或过分满足;心理教育学者[31]认为行为障碍源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的现实要求间存在的潜在冲突;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者[412]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理论者[43]认为不良行为是不恰当的学习反应;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凡被奖赏的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好坏。总之,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同伴关系、与成人的交流都会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

4.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学危险因素为主;在婴儿期以后,社会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来愈大。总之,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儿童的素质,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问题的诱因和调节因素[20]。

4.2.1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养不当、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低、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寄养或全托、儿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危险性[20,44-46]。

4.2.2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地理位置、教学质量、教盲目标、教师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来源等[10]。

4.2.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新闻传播媒介、同伴关系、社区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0]。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经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感和目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三育”的特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48]:①运用各种评估与诊断技术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条件;③对潜在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或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条件变化作出描述;④确定干预的标准或目标;⑤在学校心理服务能力范围内选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⑥对照确立的目标评估干预带来的变化;⑦使干预的结果保持稳定。总之,了解学生是基础,诊断是关键,教育干预是达到辅导目标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其主要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依靠团体动力来改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因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以平等角色参加到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扰。

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拟技术、积极动机内涵技术、积极功能内涵技术、病症规定技术、轰击后门技术、注意例外技术等。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5.4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的编写 各地辅导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内容[51]:①关于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指导;②学习心理指导,涉及学习规划、智力、创造力培养、应试心理调适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养良好情感品质、指导情绪调适策略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同学间、师生、亲子交往的指导等;⑤挫折应对指导,培养与训练耐受挫折力、指导应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养;⑦自我心理修养与生活规划指导;⑧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特殊心理障碍问题及其防治。

教材内容应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使其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倾向于‘模块化’,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和咨询篇四部分,适合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这样有利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6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效果的个体评价应依据[52]: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症状;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③人际行为的适应;④个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看法及排队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况来判断。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受教育者的团体评价。因此,应采用较客观、可量化的方法,从心理症状、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及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观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转或动态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