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范文精选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特殊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已有研究显示,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显著低于国内常模或普通正常学生,状况不容乐观[1]。目前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显示,在教育实践中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十分薄弱,特殊儿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前,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认为应当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且推测特殊儿童的心理困扰很可能是由其生理缺陷所引起的,还有部分教育者认为对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由于没有相应标准化的课程指导,教育者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导致特殊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关注到特殊儿童情绪、自尊和人格的全面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非常单一,仅限于班主任个别心理辅导、特殊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或团体心理游戏活动,很容易将心理课上成班队活动课。另外,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少,一般一周1~2节。特教教师在没有系统心理学背景的前提下,并不能充分考虑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突出特征,只是搬用普通儿童的教材与教学方式,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因而,单一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导致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层面研究较少,有些特殊教育学校甚至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室,也没有配备相关教师和设备。而已建立心理辅导室的特殊教育学校,也面临众多难题,如教师大多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没有心理学背景,不能从专业角度把握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教师都是由班主任兼职,虽然班主任接受了心理知识的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大多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自上而下的结构,来保障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特殊儿童差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难度大

特殊儿童在情绪、人格和行为方面都和普通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异。特殊儿童在情绪方面,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感,尤其是自闭症儿童常会因“不知名”原因情绪爆发;在人格发展上,特殊儿童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偏执,如唐氏综合征儿童大多比较执拗,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决不完成;在行为问题表现方面,特殊儿童因其表达困难,不能用他人约定俗成的方式诉诸请求,通常会表现出大喊大叫,甚至自伤伤人的情况。所以,特殊儿童的障碍往往是多重的,问题是复杂的,互相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师需要通过外显的事件探究内在的原因,这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很多特殊儿童存在沟通困难,不能进行言语表述,这又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难度。

(五)家长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单向交流阶段,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决策和教学改革不是十分清楚,只是配合班主任完成工作,学校开展的家校工作也仅是家长会、家长培训和家访。甚至部分家长,将孩子的障碍归因于自身,心存愧疚,进而对孩子过度溺爱,也间接导致特殊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家长进行的认知教育不到位,最终,不仅未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反而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阻力。所以,家庭作为学校工作最重要的补充,两者如果能够形成合力,构建双向交流渠道,势必将对特殊儿童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养成也越来越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积极的心理素养,能够让他们用良好的心态直面挑战,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让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幸福感,让他们摆脱负面情绪的折磨,学会正确处理不良的情绪问题,最终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懂得自尊、自强、自爱,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人。

(二)有利于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来看,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贯穿到日常教学,更多的则是每周设置不超过2节课的心理课程。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纯粹用活动课程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有研究者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特殊儿童的特点,定位在辅导作用,应兼顾“知(心理知识)、行(行为表现)、情(情感体验)”三个维度,使特殊儿童学会“怎么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内容[2]。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儿童所需,也能够使学校的课程体系更趋完备化。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因为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他们的家庭承受着内在和外在双重的巨大压力,有些家长甚至久久不能接受现实。长期面对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面向学生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家长的,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家长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帮助整个家庭减轻精神负担。因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的心态更平和,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尊重家长。

三、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立足特殊儿童,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分层教学,给予特殊儿童适宜的支持。特殊儿童的差异性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分层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通过特殊儿童的能力高低进行分组,给予相应的支持策略。如对于低龄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则要着重进行性心理的引导和冲动行为的矫正。在改变特殊儿童认知和行为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绘本故事,或者编排短剧,让学生演一演,最后达到教育的目的。2.以活动课程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认为,教育不单单要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也应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各科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教育契机,在各类活动课程中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手工展示活动中,让学生介绍作品,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荣誉感。又如学习生活数学“大小”一课时,教师利用班级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学情,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动画片中的人物。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图片,让学生说出动画片的名字,()头儿子,()头爸爸,非常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大小”。熟悉的动画人物图片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自然注意力集中,愿意投入学习活动中来。每一门科目中都蕴含着强大的心理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挖掘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3.情景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是,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内容,而对抽象逻辑性的知识较难吸收。所以,与特殊儿童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他们熟悉的情景,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变成说教课,学生处于“被灌输”的位置,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就被大大忽略。讲授过后特殊儿童未必能学会一些道理,而在体验过后,却能够有深刻的感受。如教师让特殊儿童感知不同音乐带来的情绪变化,只是告诉学生欢快的音乐能够愉悦身心,悲伤的音乐会导致情绪低落,不如让他们现场真实听一听不同音乐带来的感受,真切体验继而能够自我寻求积极情感。4.利用游戏治疗方法,提升特殊儿童愉悦感。游戏治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智力、语言、行为等各方面的障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或边缘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志薄弱,缺乏自信;(2)依赖感强;(3)有孤独感,交往困难;(4)情绪和行为异常,易怒。教师通过游戏的自我组织,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通过游戏的交往互动,帮他们减少单一依赖,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游戏的开放活动,帮他们宣泄消极情绪。5.开展心理咨询,建立一生一档案。特殊教育学校要转变观念,避免将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等同于个别化训练。特殊儿童内心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青春期也想要表达对异性的好感,苦于没人告诉他们怎么做。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儿童开展心理教育,需要首先熟悉每位学生,通过访谈和评估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拟订心理辅导计划,并将辅导过程记录下来,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效果评析。

(二)创设和谐校园环境,丰富学生内心体验

环境对特殊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特殊教育学校要努力打造适宜特殊儿童认知的校园文化。除了正确价值观、道德观、文明礼仪的展现外,还可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的图文标识和学生的作品展示活动。班级环境创设要体现特殊儿童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满意等特点。总之,丰富的校园生活,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相信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培养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

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提高家长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转变家长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形成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特殊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里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特殊教育学校还可以邀请医学领域的专业心理医生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措施。如针对青春期的自闭症学生性能量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医生的药物介入,降低兴奋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家长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方式和技术,并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学校也可以进行开放式办学,将特殊儿童带到社区进行融合教学,让特殊儿童与正常人群进行接触,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让特殊儿童走进社会,适应生活,享受常态化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需要从根本上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构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咨询室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端和最为重要的一步,有场地有器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可以有的放矢;聘请专业心理教师或者培养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教师成为心理教师;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后期辅导工作的开展,多次评估可形成成长曲线。以评估为依据为特殊儿童进行定制化的心理辅导,创建特殊学校“心服务”体系。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也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卑和孤独感,因为自身的障碍,他们缺失了许多机会,这更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走进他们的世界,进行心灵的对话,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美好体验。因此,我们更应该明确,特殊儿童是完整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红.学校教育对听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4):188-192.

[2]方俊明,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地区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外出务工,无法共同生活。在重要的成长发育阶段,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儿童的个性、心理发展会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的弱势群体,应该重视其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坚强、乐观的性格,减少自卑、抑郁情绪的产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封闭。在儿童的生长阶段,父母是重要的依靠,能够给予其安全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陪伴在其左右,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尤其是对比其他家庭儿童时,会加剧其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在学习、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而是独自思考、研究,无法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形成消极、悲观的心态,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自卑心理的产生,会妨碍儿童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会进一步增加其自卑心理,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在人际交往中,留守儿童不愿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为敏感,担心受到来自他人的嘲笑、排斥。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期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疏导工作不到位。对于学生不好的学习表现,过于严厉地进行批评,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加重其自卑心理。

(二)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在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父母作为监护教育的角色,对于儿童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使其产生幸福感,在心理上获得抚慰。留守儿童可以由祖父母或亲友临时监护,但是监护者无法替代父母的角色,对于儿童学习、生活的监督不严,教育方式不科学,存在过于宽容、放任的情况,缺少在道德方面的指导与教育,缺乏对于事物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另外,监护者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导致负面心理的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而引起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该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为其构建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改善心理状态。在开展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其家庭环境、学校学习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等情况,并以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为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其打开封闭的内心世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内的监护者,发挥教育和指导的作用,弥补父母外出后的情感缺失。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多的给予其鼓励。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应该宽容对待,避免直接责备和批评,而是引导其自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能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改善其心理状态。

(二)加强品德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儿童对于事物的是非、好坏有着正确的认识,做好其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管工作,了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留守儿童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不良行为举止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纠正其错误观念,同时改正其不良行为。

(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者在给予其关爱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有着帮助作用。针对经常发生在留守儿童当中的意外事件,需要指导其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学会如何处理相关问题,并对暴力伤害等问题保持警惕性。在遭遇意外突发情况时,儿童能够及时寻求长辈、教师的帮助。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关心其内心世界,同时加强校园、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而努力。

(一)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由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监护。在校园之外,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监护者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心理疏导的缺失等。另外,学生从家中往返学校期间,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在寄宿制学校中,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关注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生活,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成为团结友爱的集体,既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对于思想品质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校园内组织各类学习、娱乐、体育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其日常生活,让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由学校给予疏导,教师、同学给予留守儿童的关爱,能够弥补家庭在情感关怀方面的不足。在乡村教育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并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整学期寄宿,在学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师,由专业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解决困难、排解烦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机制,需要调查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分析其心理成长历程。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感恩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性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由心理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谈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或是设置心理咨询信箱,鼓励留守学生诉说其烦恼,为其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成立学习小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其提供帮助,并对其学习行为进行监督,激励其认真学习。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生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心理成长会受到影响。学校需要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能够及时反馈留守儿童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并将儿童的心理问题详细告知家长,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中,做好亲情教育。家长需要利用微信、电话,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尽量进行视频通话,关心儿童的学习、生活,能够在心灵和情感予以抚慰。留守儿童能够从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充分满足其情感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与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建立起具有专业性、连续性的社会支持体系,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其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当地政府部门筹集专项资金,投入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项目当中,开展心理抚慰、亲情关怀等服务项目,解决留守儿童课后和周末“失管”问题。加强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活动的动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从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评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加强农村社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互相帮助,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进行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并需要长期、持续地坚持下去,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往往会封闭其内心,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这显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加强品德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建设寄宿制学校,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祁慧.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风,2020(30):157—158.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一十年研究成果回顾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自1997年开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历经10年研究和实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既要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又要对少数学生的心理不适应或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这必然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高校兴起。刚开始时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而出现伤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而后服务对象逐渐扩大,从大学生扩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尽管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这个时期及后来的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即强调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注重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更应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据此,“协作组”强调应将健康心理学理论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理论强调面向所有健康的儿童,给他们指明生活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健康心理学理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理论支柱。

(二)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囚而结构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差。针对这一点,“协作组”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协作组”力图借助这个立体、全面的研究和工作框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加强对中小学的实际指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的基本结构包括3种教育方式和2条途径。3种教育方式是: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2)开设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辅导;3)在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3种教育方式借助专门和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进行,从而保证在学校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专门途径是:由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在特定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咨询室工作和心理辅导课。非专门途径是:所有授课教师都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育契机,采用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这个操作框架,各实验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掌握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协作组”组织8所学校编写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建立了包括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3个部分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三)通过个别化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协作组”提出通过个别化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思路。“协作组”认为个别化教学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愉快、投入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的个别化教学更多的是从认知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虽有所涉及,但很少在班级教学中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把个别化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在一起。据此,“协作组”提出要积极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个性品质(情绪情感、意志力、性格、交往能力)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各实验学校据此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学策略,如基于不同学业基础的异步分层教学策略、基于不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基于多元智能的多元智能开发策略。这种“适应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和健全的人格。(四)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辅导课

在西方心理学传人我国之前,中国人就有了关于情感、意志、审美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的探索。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据此,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引入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就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积极将有利于个体实现心理健康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协作组”指导下,实验学校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等内容收集整理、编纂成册,作为心理辅导课的读本,使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实践表明: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儿童的心理抵抗力,提高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几点思考

(一)转变视角看儿童

近几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增多趋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研究员对北京市8869名中小学生所做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997-1998年)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严重的趋势。“协作组”于2005年对北京、武汉、济南3个城市3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也证实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增多趋势,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和趋势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衷相悖。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开展以来,关注更多的是儿童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多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更关注的是找出儿童的问题,因而问题越找越多。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偏差,过多关注了儿童心理行为的消极方面。这种以消除儿童病态心理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心理不健康儿童的问题,更要促进所有儿童健康成长。据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视角,强调人性中积极的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把儿童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充分挖掘出来,使他们自觉、不断地追求美好。

(二)树立整体的研究思想方法

美国科学家R·罗森(R.Rosen)认为:“近代科学只重分析与实验的方法,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把生物解剖得越来越细,近四五十年更是攻打到了分子的层次。我们可以说把生命现象分解为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现在已取得了伟大的、惊人的成就,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门有充实内容的科学。但在这一发展面前,也有许多生物学家感到失望,我们知道得越细、越多,反而失去全貌。”生物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更要用系统、整体的方法加以研究。近几年来,协作组力图单独研究诸如动机、兴趣、习惯、意志、自我等心理因素,并试图通过改变这些因素达到调整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然而收效不大。关键的原因是无法了解和掌握其他心理因素对儿童整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此,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用整体的思想方法研究儿童,把儿童看作一个整体,在儿童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研究如何让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向低年段延伸。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共识。但是,婴幼儿的心理建康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笼统地说,心理健康表明的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状态,是个体经过自我调节与环境之间高效率、快乐的适应情况。但是,婴幼儿适应社会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成熟,社会化程度也不够,因此,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家庭、幼儿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更要教会儿童从小学会各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从人格教育人手,培养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使他们从小学做人,具体包括:学习生存和生活——学做健康人;学习交往和关心——学做社会人;学习创作和学习——学做智慧人。需要强调的是: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同时,也要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一十年研究成果回顾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自1997年开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历经10年研究和实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既要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又要对少数学生的心理不适应或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这必然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高校兴起。刚开始时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而出现伤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而后服务对象逐渐扩大,从大学生扩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尽管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这个时期及后来的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即强调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注重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更应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据此,“协作组”强调应将健康心理学理论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理论强调面向所有健康的儿童,给他们指明生活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健康心理学理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理论支柱。

(二)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囚而结构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差。针对这一点,“协作组”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协作组”力图借助这个立体、全面的研究和工作框架,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加强对中小学的实际指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的基本结构包括3种教育方式和2条途径。3种教育方式是:1)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2)开设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辅导;3)在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3种教育方式借助专门和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进行,从而保证在学校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框架。专门途径是:由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在特定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咨询室工作和心理辅导课。非专门途径是:所有授课教师都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育契机,采用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这个操作框架,各实验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掌握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协作组”组织8所学校编写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建立了包括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3个部分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三)通过个别化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协作组”提出通过个别化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思路。“协作组”认为个别化教学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愉快、投入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的个别化教学更多的是从认知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虽有所涉及,但很少在班级教学中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把个别化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在一起。据此,“协作组”提出要积极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个性品质(情绪情感、意志力、性格、交往能力)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各实验学校据此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学策略,如基于不同学业基础的异步分层教学策略、基于不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基于多元智能的多元智能开发策略。这种“适应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和健全的人格。

(四)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辅导课

在西方心理学传人我国之前,中国人就有了关于情感、意志、审美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的探索。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据此,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引入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就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积极将有利于个体实现心理健康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协作组”指导下,实验学校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等内容收集整理、编纂成册,作为心理辅导课的读本,使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实践表明: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儿童的心理抵抗力,提高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几点思考

(一)转变视角看儿童

近几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增多趋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研究员对北京市8869名中小学生所做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997-1998年)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严重的趋势。“协作组”于2005年对北京、武汉、济南3个城市3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也证实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增多趋势,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和趋势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衷相悖。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开展以来,关注更多的是儿童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多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更关注的是找出儿童的问题,因而问题越找越多。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偏差,过多关注了儿童心理行为的消极方面。这种以消除儿童病态心理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心理不健康儿童的问题,更要促进所有儿童健康成长。据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视角,强调人性中积极的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把儿童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充分挖掘出来,使他们自觉、不断地追求美好。

(二)树立整体的研究思想方法

美国科学家R·罗森(R.Rosen)认为:“近代科学只重分析与实验的方法,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把生物解剖得越来越细,近四五十年更是攻打到了分子的层次。我们可以说把生命现象分解为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现在已取得了伟大的、惊人的成就,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门有充实内容的科学。但在这一发展面前,也有许多生物学家感到失望,我们知道得越细、越多,反而失去全貌。”生物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更要用系统、整体的方法加以研究。近几年来,协作组力图单独研究诸如动机、兴趣、习惯、意志、自我等心理因素,并试图通过改变这些因素达到调整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然而收效不大。关键的原因是无法了解和掌握其他心理因素对儿童整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此,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用整体的思想方法研究儿童,把儿童看作一个整体,在儿童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研究如何让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向低年段延伸。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共识。但是,婴幼儿的心理建康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笼统地说,心理健康表明的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状态,是个体经过自我调节与环境之间高效率、快乐的适应情况。但是,婴幼儿适应社会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成熟,社会化程度也不够,因此,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家庭、幼儿园)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更要教会儿童从小学会各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从人格教育人手,培养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使他们从小学做人,具体包括:学习生存和生活——学做健康人;学习交往和关心——学做社会人;学习创作和学习——学做智慧人。需要强调的是: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同时,也要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儿童心理健康评估范文第5篇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

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