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范文第1篇

活动原则上只在全国各中心级城市开展,不定期举办,每次活动为期两天(要求会场可容纳2000人以上)。

参与活动的主讲嘉宾均为能够为企业、政府和社团提供现场咨询的国内顶尖策划、品牌、管理和公益发展战略专家。

“策划中国万里行”活动,对参会者不收取门票等任何费用。

参会对象为举办城市企业、政府、社团的中、高层领导。

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1 通过中国顶尖策划专家、品牌专家以及公益发展战略专家的专题演讲,为城市和企业提供智慧援助,充分展示了中国主流智业从业群体的整体实力和精神风貌。

2 对活动举办地的企业及政府、社团进行一次广泛的高端智慧交流,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 宣传公益事业文化,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公益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企业能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让“公益发展战略”与企业经营和城市运营有效对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主题

思想的笑容,智慧的盛宴。

三、活动内容

1 两天四场,国内顶尖专家的咨询报告会,

2 专家为部分参会企业进行免费的内部诊断、咨询;

3 为政府和部分企业举行小范围的高层研讨会。

四、活动组织机构

发起单位: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策划研究院、中国策划杂志社

联动单位:中国策划研究院

中国区县域经济研究院

广州大学策划研究所

业务指导:《中国策划》杂志合作部

主办单位: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策划》杂志

联合主办:活动举办地政府部门或主流平面媒体

活动总承办:北京闻华舰营销策划机构

各地承办单位活动举办地政府宣传部门或平面媒体单位

活动举办地专业培训、策划、咨询、会务公司

出席嘉宾:

1、活动组委会相关领导:

2、活动主讲专家;

3、国内、外著名企业嘉宾代表

4、举办地政府及企业领导。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2010年计划在全国多个省份巡回举办,现已正式开展。

六、活动宣传报道

1、大型门户网站开设专题对活动全程跟踪报道:

2、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3、活动举办地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全面报道:

4、网络其它媒体的宣传报道。

活动现面向全国征集地方承办单位,详情咨询:

电话:010-89505857、89505875李小姐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范文第2篇

城市规划的元素自古城邦雅典即表现以“政治管理”为目的,但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手段并使之成为一项公共事务的现代城市规划,却仅有百年历史进程。西方政府对城市化的引导和城市规划首先着眼于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体现出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政策属性。二战后,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城市规划逐渐成为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传统规划思想只关心物质环境转向理性的综合性规划,更多地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从强调设计和实践转变到理论政策研究范畴,逐步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1 公共管理职能与城市规划转变

1.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不断得到发展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城市规划对规划区内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将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步从规划(plan和plans)编制向规划(planning)实施转变,更加强调规划作为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发展规划已经不再提供具体的蓝图,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规划政策、策略的集成,是建立规划原则和政策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城市规划越表现出其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WWW.133229.COM

1.2 城市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分析

从公共管理要素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更强调战略管理和外部构成要素管理,更加侧重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政策引导。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新时期城市规划应有效应对多元化、复杂现实环境与目标,逐渐由原来的注重空间规划和物理规划、注重规划内部技术性分析向注重宏观层面、政策层面的研究转型,规划内涵也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拓展。

从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平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转型期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安排和弥补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不足,更加关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并提供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现代城市规划逐步由狭义的物质空间环境“一书两证”为核心,转向解决现代城市发展公共领域问题和管理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等。

从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分析,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除具备一般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外,还应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对规划管理的影响。积极开展公众规划,对规划管理过程普遍实行公示制度,检验和整合规划目标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加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利益分配,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由相关者达成的“公共契约”。

2 政府职能调整与城市规划变革

2.1 城市规划与政府职能调整

20世纪50年代,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从清除平民窟和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区复兴改造,以至21世纪当代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政府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策略等形式,吸引大量市场资金参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物质形态等全面复苏与复兴。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为中心,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政府部门利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手段,引导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物质形态的更新,对老建筑(大多为工业建筑)和开放空间(如公园、展览场所)进行改造再利用,增加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文化视为“复兴的催化剂和引擎”,建设“文化区”和“文化地标”,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有效融合,激发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作为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除主要提供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外,还应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调节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公共问题解决等救济职能。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和资源配置工具,在我国传统“全能政府”职能模式向现代“有效政府”职能调整过程中,也应由“规划管制”向“规划服务”转变,有效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2 政府职能转型下的城市规划

在经济调节方面,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新时期,应充分利用规划引导和规划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构,谋求不同利益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城市问题为导向,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从项目建设规划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变革。

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秩序的仲裁者。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的全过程,均应体现出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对城市发展设定规划控制和引导。同时,利用技术标准和公共政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管。

在社会管理方面,现代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合理引入公众参与等公共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严格规划监督和违法建设查处,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贴于

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公共需求和促进社会利益。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优化及功能疏解,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保障,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行政体制。

3 公共管理过程和城市规划创新

3.1 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过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要素安排和实施规划等,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也是城市政府和各部门制定政策和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需要从重要公共政策的角度,从方法上和内容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英国为例,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城市规划立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城乡规划法》(《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在此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区规划”,对地方政府而言缺乏弹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法规改革了英国规划体系,立法创立了地方规划局,并授权编制本地区 “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发展规划本身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表达规划部门的意图,建设项目需要经过规划部门审批批准。1967年,英国颁布的规划法把规划分成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结构规划又称为战略规划(strategy?plan),它包括总体政策及其阐述文件、框架图纸(图解)以及专项政策等,突出城市发展方向、整体空间框架(结构)的战略布置和过程的控制,需要向中央政府报批。而地方规划(local?plan)是以小地区规划(district?plans)为主,局部区域的较详细的战术性政策规划强调发展的具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等,可在批准的战略框架内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后来,在城市发展相当成熟的地区,又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合二为一,称为一体化发展规划(unitary?development?plan)。2001年底,英国政府发表了《规划绿皮书》,提出简化规划体系,减少规划层次,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在区域空间战略下制定地方发展框架。

在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决定其本身将成为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体,规划管理的目标从单一的物质控制和计划目标,转向对社会发展综合目标和城市实际建设过程进行干预,规划控制的行政手段也逐渐削弱,决策、协调、监督等规划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规划政策法律、政府投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等规划引导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通常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

近年来,城市规划更加强调与其他经济社会管理方法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政策框架和行动纲要。通过加强区域规划研究,借助概念性规划使总体规划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城市发展结构性重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成为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创新与完善的重点。

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发展过程动态、实时、有效的调控,城市规划体系越来越注重城市运行和规划运作体系,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立的行动步骤转化为公共政策,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引导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增进,将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

3.3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城市规划管理失灵和公共政策失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科学发展。

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以城市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的提供以及城市各利益主体间实现均衡博弈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以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均衡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体系。从程序和规则等方面确保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将城市规划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使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服务和管制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模式。

3.4 城市规划公共选择机制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范文第3篇

一.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现状

通过对安徽省省级旅游扶贫实验区天堂寨镇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天堂寨镇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参与旅游发展规划。天堂寨镇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规划包括: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目标、措施的制定,如: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市场营销战略、融资方式等政策的制定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景区能否进行开发、如何进行开发、如何参与相关服务等问题建言献策。2)参与当地旅游经济活动和利益分配。天堂寨镇农村社区居民既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建设者也是当地旅游发展成果的继承者,他们在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参与旅游规划,而且也参与经济利益的分配。(1)直接到当地旅游公司就业:一般在旅游公司中,当地居民的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90%以上。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当地居民生活居住地和工作地较近,另一方面是当地居民对景区地理环境较为熟悉。(2)自行销售旅游商品、从事旅游服务。销售的旅游商品主要是向游客销售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旅游服务主要是指社区居民自行开展旅游服务,其中包括旅游餐饮接待、住宿接待、旅游交通接待、导游接待、娱乐接待和购物接待等。(3)参与当地部分庆祝活动。为旅游公司丰富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公司的知名度,一般旅游公司各种节庆日均要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旅游活动项目。当地村民在政府和旅游公司的组织下,参与编排、表演,并根据付出的情况给予酬劳。3)参与当地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据调研,天堂寨镇农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当地自然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4)参与当地旅游培训和教育。因旅游公司招收的员工大都由当地社区居民组成。旅游淡季时,旅游公司会对员工进行营销、导游、民风民俗文化、各种娱乐设施的操作规程、急救知识等各种服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们的素质,满足游客对高服务质量的需求。

二.当前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存在的法律问题

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不仅能增加收入,实现致富;也能搭建一个展示和宣传当地的风土人情及乡土文化的交流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管理及共建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我们经调查发现,当前我省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有的还欠缺,有的还不完善,如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权利有哪些、参与的方式和种类有哪些、如何规范他们参与旅游经营行为、如何分配旅游所得利益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旅游法律制度和体系中均没有明确规定。这些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农村旅游业的深入全面发展。

(一)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规划、决策等制度的缺失

很多景点在规划时对社区居民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论证、立项、决策,还是环境权利的主张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发言权。比如:生态旅游发展把社区居民排除在外,不是让他们以东道主的身份积极投身旅游建设的全过程,仅仅被动地参与旅游活动,不利于社区整体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旅游景区的所有者是国家。但现实中比较难以区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决策等制度若不健全,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将会引发当地旅游开发的权属之争,进而可能冲突不断,这将有碍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就业的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

2008年我国《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景区就业劳动权利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环境较为辛苦,很多旅游企业故意钻法律的空子,一些企业员工的劳动休息权、加班工资待遇得不到充分保障。也有一些旅游景区为降低成本违法雇用当地中学生实习工,这样一方面造成社区居民工作岗位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都是在读,且是未成年人,侵犯了他们的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

(三)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欠缺

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旅游直接经营者、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由于旅游开发的大部分经济利益不属于农村社区居民,实际上农村社区居民在当地旅游开发中处于弱势,“如果旅游开发完全依照市场运作,当地居民可能会被排除在利益主体之外。”①比如,作为旅游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亮点的乡村旅游,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调研中发现,当地农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旅游利益分配不均衡,农村社区中只有参与经营的少部分人因能参与旅游经营而获益,由此导致企业、政府、居民三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

(四)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监督机制缺乏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参与旅游活动往往是被动的,即使旅游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也很难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如村民没有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等决策权利,参与程度也较低,对决策过程的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实施监督。

三.推进社区居民深入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法制措施

实践证明,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的深入发展需要法律制度保障,需要从立法和制度建设上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参与权,保护他们通过参与当地旅游发展获得的合法利益,鼓励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当地旅游发展来实现致富。

(一)立法保障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制定当地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权

在制定当地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社区居民的利益和合理要求,充分体现他们的意愿,将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利益法律化,保障每一个居民的正当权益。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村社区居民更多的决策参与权,使农村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决策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有必要构建政府、企业、居民三维一体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决策的联动机制,增加社区居民的决策权与管理权”②。在决定资源是否被开发、以何种形式开发、如何管理等问题上,当地居民要有参与权、监督权。如,在决定是否开发某项旅游项目前,可以采取召开当地农村居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以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当地居民的认可度应当做为立项的先决条件。批准立项后,可以成立主要有当地居民代表参加的旅游开发委员会,以确保对管理全过程的参与。农村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给本地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的冲突也应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应有提出合理建议和检举的权利。

(二)构建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

一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经营利益分配方案。在充分考虑各参与方的利益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经营利益分配方案,保障各参与方利益分配的相对公平、公正。如对于参与愿望和经营能力强的居民可让他们直接参与旅游活动,诸如经营旅游商品和家庭旅馆等;对于不愿参与经营,生活水平低的社区居民可以按照自愿原则分配到相关旅游企业就业,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完善社区居民旅游培训、就业和自主经营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措施。“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能力,使社区居民以更积极、乐观的观念来对待旅游发展,参与的程度越高,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自发性越强。”③当地政府应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积极支持、引导、鼓励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融入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去,并应当对旅游经营者培养、吸收居民就业等义务进行相应规定,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良性循环。三是完善当地旅游业财政税收分配制度,保障社区的社会利益。尤其对于贫困地区,旅游收入应主要用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范文第4篇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 媒介 公益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03-01

随着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介的公益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新闻媒介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公益活动时,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广泛调动和影响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公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新闻媒介公益活动的优势首先体现在策划上。新闻媒体公益活动策划有别于日常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别。它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创造最佳社会效益的途径。我认为,这种公益活动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活动策划与报道策划相配合

新闻媒介自身的位置和任务决定了它是社会问题的积极发现者和引导者。除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反映这些社会问题外,新闻媒介还可以通过策划、组织、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他应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去运筹谋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社会活动。

新闻媒介组织的公益活动,大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延续、扩展和补充,一般经历报道、策划和行动三个基本阶段。一项成功的活动策划并不是一份文案、几篇报道就可以实现的。如何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活动,避免媒体唱独角戏,如何保证活动的公益性,避免媒介自我炒作,这里的策划很重要。从活动方案的拟定再到具体实施,应该是有利有节,环环相扣。

活动策划与报道策划相配合应避免“炒作”的误区。适度的新闻报道可以提高活动的知名度,扩大影响范围,能将活动所倡导的观念传播给更多的公众,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而一旦媒体宣传过度,新闻报道陷入了自我炒作的误区,不仅会使公众对媒介的公益活动的公益性产生怀疑,影响活动效果,还会使公众对媒介其他的传播行为产生不信任,影响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媒体在组织策划公益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适度有效的新闻传播,坚持以公益为本这一关键。

二、以情感人,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新闻媒介通过策划和组织以情动人的公益活动,能够获得单靠一般宣传所达不到的“倡导”与“弘扬”效果。

首先,要以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的关爱来发现和寻找关注对象,以真情唤起公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启发乐于助人的美德,唤起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其次,还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倾情行动绝不是仅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不能是事后不管不问。新闻媒介的倾情行动应该是持久的、长期性的,其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5年3月,由山东省卫生厅和齐鲁晚报联合11家医院举办了“爱心手术室”公益行动。第一例救助彭祥麟的手术获得成功后,还建立了爱心基金,建立长期为特困患者提供爱心援助的有效机制,“为特困患者伸出援手的同时,为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提供一个平台”。这一爱心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纷纷为“爱心手术室”提供各方面的资助,为更多的贫困者及时就医提供了保证。

新闻媒介在关爱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方面,表现出自觉的责任感和可贵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5年3月,由共青团山东省委、齐鲁晚报、济南电视台主办的“陶宏开教授山东行”系列公益活动,志在帮助广大青少年戒除网瘾,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石家庄、长沙、青岛等许多城市的主流媒体相继邀请陶教授做演讲,在社会上引发了“挽救网瘾青少年行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还为弱势群体解决了困难,也使媒介的爱心公益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建立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也极大地依赖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新闻媒介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社会机构,在新闻服务社会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文明和人类的文化生活,以正确的文化舆论提升人们的素质和人文精神,优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环境,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提高媒介影响力,塑造品牌

新闻媒体通过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进而扩大媒介市场。这一理念已成为媒介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