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案例

识字教学案例

识字教学案例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和往常一样,我把《识字2》中的14个生字集中在一起学。在完成了“读读字音――分析字形――给生字组个词”这几个机械枯燥的步骤后,我对学生说:“生字就学到这里,接下去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话还没说完,突然,浩浩高高地举起了手,还没经我允许,他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可不可以说说‘父’这个字怎么记住它?”其他孩子惊讶地望着他,又好像在责备他:“老师的话都没说完,你怎么可以站起来插嘴!”“前面认字的时候都没说,现在开始讲课文了,你还说什么?”浩浩一脸紧张,可不知哪来的力量促使他冒着“被老师批评”的危险勇敢地站起来。“‘父’字这么简单不是很容易记吗?”一个简单的念头从我的脑海一闪而过,可是孩子那充满恳求与渴望的眼神,那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强烈的表达欲望让我无法拒绝。我冷静了一会,淡淡地说:“那你说吧!”“老师,父亲的‘父’字上面的一撇一点就像父亲结实有力的双手顶着天,下面的一撇一捺就像父亲的那双脚踩着大地。”他见大家听得很认真,又接着说:“我妈妈告诉我爸爸是男子汉,我觉得爸爸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长大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就像他的那番话一样,酝酿了好久之后爆发出来特别有力。“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和孩子们被他的这一番话折服了,我暗暗庆幸自己刚才没有阻止他发言,才不至于把这“智慧的火花”浇灭!不是吗?我读过写过无数遍“父”字,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此时此刻,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在他说过这番话之后,还会有谁不会读不会写不能理解“父”字?

正当我们沉浸在喜悦与激动中,又有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这回我毫不犹豫地请她站起来,亲切地问道:“雯雯,你想说什么呢?”“老师,我们的妈妈也很辛苦的,她不但要上班,还要给我和爸爸烧饭,洗衣服……”“你说的对,我们的妈妈其实和爸爸一样,也是很了不起的。”我以为雯雯还在讲刚才的那个话题,便马上肯定了她。可她有些急了,“老师你快看母亲的‘母’字。”她一边用手指着黑板上的那个“母”字,一边着急地说:“‘母’字中间一横就像晒衣服的竹竿或绳子,竖折、横折钩组成的这个部分就像妈妈晒在竹竿上的被子。”“说得真棒啊!”我和孩子们又兴奋地鼓起掌来。“那剩下的两点有又是什么呢?”又一个声音冒出来,“是啊,那两点又是什么呢?”我也帮着反问。“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原来是扬扬,一个平时不太爱学习,上课很少发言的男孩,今天竟然也会这么兴奋。“你快说!”我连忙请了他。“老师,这两点就是两个夹子,我妈妈晒被子的时候,都要在被子上夹两个夹子,上面夹一个,下面夹一个,这样被子就不会被风吹掉了!”扬扬一口气就把话讲完了,就像一股刚挖掘的泉水,喷薄而出。

这时其他孩子再也按捺不住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后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有的孩子说:“‘教’字就是老师教孩子学文(反文旁)化吗?”有的孩子说:“有一个大人为了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吃亏,你说这样的人值不值得‘夸’啊!”有的孩子说:“手拿扫把把地‘扫’,扫地的时候扫把当然是这样摆的喽!”还有的孩子竟然还说了“筷子的传说故事”,让大家对“筷”字的记忆更加深刻……

就这样,原本用来学课作业的30分钟全用来识字记字了。可是,孩子们仅仅是记住了这几个字吗?不,他们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在向我呼唤:给我一个舞台,还你无限精彩……

二、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让学生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本节课中浩浩同学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起孩子们主动识字的欲望。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各种各样独特的记字方法满足了他们急于实践的心理渴求,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牢固掌握生字的记忆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在识字中表现得那么积极、热情、独立、自主,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久而久之,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自主识字的习惯。

识字、记字并不是识字教学的惟一目标和最终目标。识字记字的过程使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分析能力得到综合性提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另外,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启迪。如本节课中,浩浩同学这样描述“父”字:“‘父’字上面的一撇一点就像父亲结实有力的双手顶着天,下面的一撇一捺就像父亲的双脚踩着大地。”“我觉得爸爸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长大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浩浩对“父”字的独特解释,让学生们感悟到了父亲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概,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而其他几位学生对“母”字的识记方法也让孩子们领悟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同时,这种富有情感的感知、想象和启发,也让感性思维丰富的孩子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

本节课中,浩浩同学那无法抑制的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VB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计算机VB语言是一门学生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它的可视化界面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的VB语言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传统VB语言基本上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从一开始的VB语言变量、表达式,到顺序程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些基本语法开始学起,大量的理论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倦怠,尤其是对于一个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基本功相对较弱,讲太多的理论语法和英文单词不利于提升中职学生对VB语言的学习兴趣。

(2)VB语言比最基本的QBASIC语言增加了可视化功能,VB是以可视化编程环境为平台,向学生提出编程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象、属性、方法、事件过程等概念。这些可视即可得的编程界面比QBASIC和C语言更容易学习,但我们很多教师拘泥于讲解大量的控件、属性和方法,使得学生只注意记忆各类控件属性和英文单词而忽略培养编程思想。

(3)我们从VB语言教学中发现,一开始学生对于可视化界面学习很有兴趣,但是到课程后半阶段一旦需要在程序中写一段代码,极大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虽然有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较好地形成了编程的思维,但是涉及较大的实际编程问题时,还是无法学会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程序语言。这一问题是目前VB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VB语言教学中系统使用案例教学法,即放弃过度追求语言知识本身的系统化和细节化的做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做到“做中学”,在案例教学的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二、案例的选择

1.案例应具实效性:一个好案例必须具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具体的实际应用,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借鉴该方法解决,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举一反三或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前人的经典之作、经验之作,有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2.案例应具思维的拓展性: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串连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的学习来理解并掌握某一些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达到从例到理,再从理到例的转换。要在案例教学中贯穿编程风格的训练,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也让学生在案例中反思、总结和不断更新原有知识。

3.案例应具适用性:适用性是指案例的大小要合适、难易要合适。需要注意案例的大小,可以先从小的案例教学入手,一般这些小的案例只需要在课前15-20分钟内进行,这些小案例涉及的知识点不多,但更容易突出授课目标,等到学生适应后再选用大的案例。在大的案例中可以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选择案例时也要注意案例的难度,没有难度,学生会没有兴趣;难度太大,学生又容易丧失信心,否则对授课不利。

三、案例的实施

案例的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让学生在案例中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是实现例到理的转换。我们在设计这个阶段的案例时往往采用相对比较小而又简单的案例,但在这些小的案例中隐含着学生需要理解的各个知识点,如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候语句程序使得学生理解输出语句的语法和格式,从而能在大的复杂案例中充分应用。所以在第一个阶段应该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程序基本结构、数据类型、函数等编程基本概念,但不必追求系统化和细节化;同时让学生了解VB语言的可视化界面,对一些常用控件和属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加以梳理和总结,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

第二阶段是实现理到例的转换。在第一个阶段后学生已经通过一个个案例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和控制概念及属性,这个阶段是在学生具备初步的编程经验后,尽快进入提高阶段。可以设计一些较大的案例程序进行分析和练习,在案例分析阶段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知识的复习和自学,例如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概念,在学习中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同时案例教学中可以采用层进式的教学方法,先要求学生读懂程序,然后能够修改程序的片断,最后提出完全陌生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在案例的完成后总结一下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达到实现理到例的转换、再回到理的理解和掌握。

在以上的两个阶段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理清概念与案例的关系。案例是为概念学习服务的,案例必须恰当典型,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都能为引出相关概念、理解概念服务。

四、具体案例分析

这里我们主要来介绍VB语言中跨模块变量的使用案例。

1.案例内容和要求:设计简易加减乘除计算器,要求能够在可视化VB程序中实现计算器的简单功能。如下图:

2.案例实现方法

在本案例中有几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控件数组中INDEX属性的使用,变量作用域的正确申明,形状变量的使用技巧。在一个案例中如涉及太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会使得案例偏难,学生学习兴趣减弱,为此可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用一个小的案例,如先设计一个显示9个按钮控件上数字的程序,程序要求如下图: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基本理解控件数组INDEX的作用,熟悉并理解数组的定义和在程序的应用,如第一个控件的INDEX属性为0,第二控件的INDEX属性为1……这样依次类推,在引用的时候可以用“控件名(INDEX)”,例如:command1(3)表示引用第四个按钮控件。

第二阶段:在理解控件数组INDEX的涵义后,接下去的阶段就能够应用INDEX控件数组了,所以在本案例中第二阶段关注的重点是变量作用域范围的正确使用,可以通过案例的层层深入教学来使得学生清晰地理解变量在不同作用域范围内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先计算2+3两个变量单次的加减乘除计算,这样程序相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单击数字按钮后,把相应数字显示在文本框中,如显示数字2。

(2)单击运算符时,产生一个事件,记忆原来的数字给变量a,然后清除原来文本框中数字,准备显示新的数字,如显示数字3。

(3)单击等号产生另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把a+3的计算结果显示在文本框中。

思考: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反思,单击运算符时,清除原来的数字之前得把数字进行记忆,则需要把此值赋值为变量,那么这个变量应该定义在哪个模块中?显然通过实验得出,应该把这个变量定义为全局变量,如果定义在某个模块内,则这个变量到另一个模块引用时会被重新赋值而无法达到真正在不同模块内传送变量值的作用。

接下去我们来计算2+3-4这个连续运算时,比前一个程序多了一个运算,但步骤仍旧一样。

(1)单击数字按钮后,把相应数字显示在文本框中,如显示数字2。

(2)单击运算符时,产生一个事件,记忆原来的数字给变量a,然后清除原来文本框中数字,准备显示新的数字,如显示数字3。

(3)单击运算符(-)时,产生一个事件,清除原来文本框中数字,准备显示新的数字,同时要计算刚才a+3的值,把计算结果赋给变量b。

(4)单击等号产生新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把b-4的计算结果显示在文本框中。

思考:在进行第三个步骤时,又涉及变量b同样需要定义为全局变量,此变量值能够完成在不同模块间数值的传递,这四个步骤完成了3个数字的连续运算。假如需要进行4个数字、5个数字等等更多数字的连续运算时,则每个运算符中的事件需要怎么样改变?

对这个案例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定义一个变量的时候需要注意其作用域范围,也使得学生领会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区别。同时我们可通过这个案例的层层深入剖析、思考和反思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这个案例在生活中非常典型,应用性也广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后感觉收获颇多,心里有了成就感,兴趣就慢慢浓了起来。

五、总结

学习VB语言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有关的知识,而是为在生活实际中得到应用,所以系统化的案例教学法更能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一个个案例学习中走向实际生活应用,在整个学习阶段保持高度地学习兴趣,使本来难学难懂的VB程序语言课变得简单易懂;同时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为接受新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通过这类系统化的案例教学法,在学期结束的技能达标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良好的达标成绩,更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自创一些小程序。

参考文献:

[1]谢志江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简称数字工程)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使用《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为教材进行授课[1],课程具有以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软件工程等为基础的交叉特色,且以基于案例库的案例教学法为实践教学依托[2],以省级精品课程为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支撑,实现了教学资源与实践案例资源的相互转化与促进。

1 课程的专业定位

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信息应用也从传统的模拟及相对孤立的状态,实现“载体是数字的,信息是共享的,网络是连通的,传递是实时的,应用是可视的,决策是智能的”更高层次状态转变。空间信息技术主要解决具有地理定位特征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在信息化建设初期,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共享集成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些国土、规划、防灾减灾等与空间信息应用关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建设了大量部门级应用工程。但是,由于建设过程中一些标准、规范都不太完善,技术方法、基础平台软件也千差万别,导致这些应用工程存在孤立性。在目前信息化应用需求背景下,这些工程已不能符合应用需求,需要对已有的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软件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等进行整合、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借助软件工程技术,结合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对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数字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见图1。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需要培养基础牢固、知识面广、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在理论、技术、方法、工程管理等方面讲述了数字工程建设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是专业培养的纲领性课程,为后续课程的深入教学提供了索引[3]。该课程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以实现数字地球为目标框架,全面介绍数字工程技术中的基本概念、总体框架、支撑技术和实施方法,重点教授数字工程建设中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实时化传输、可视化表达与智能化应用,充分反映出本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色。但该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内容面广且部分概念抽象,如果教学设计及教学配套设施不到位,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

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核心内容和扩展内容两方面,其中核心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是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扩展内容从现有技术发展的要求出发,教师可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讲授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最新前沿技术。

在核心内容的教学上,需要讲解清楚数字工程的基本概念,从数字工程产生的背景入手,让学生掌握数字工程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软件工程技术,理解数字工程技术支撑体系中3类技术方法(计算机、网络通讯及空间信息处理)的集成应用;从“建立平台、搭建应用”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数字工程基础平台的概念与内容;从数字工程领域应用角度,学习数字工程可视化方法、智能化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数字工程中的作用;熟悉数字工程建设的组织过程,学习其实施过程,了解数字工程的应用领域;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形成数字工程应用软件项目的设计、实施、控制等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密切结合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交叉学科的特色,把分散在多学科中与数字工程技术相关的共同知识点提炼出来,作系统化分析与处理,使其转换为教学内容,见表1。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突出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程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实现统一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有牢固的基础。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讲授核心教学内容基础上,课程教学也应紧跟相关技术发展,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新颖性、现势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新技术、新应用补充进来,将最新的数字工程应用项目的技术细节、实施过程更新到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中,作为教学上的扩展内容。例如,最近几年来,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是解决时空信息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在核心教学内容中,这些方面均未涉及,而随着信息获取手段、硬件存储和网络传输能力的快速发展,这些新设施、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数字工程的项目实施中。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引入大数据(大数据应用背景、大数据应用目标、大数应用特点、大数据应用原则、大数据应用途径)、云计算(云计算互操作和集成标准、云计算服务目录管理、云计算安全和隐私、MapReduce计算框架)内容作为扩展层次的教学知识点,既满足了?n程教学的需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现势性。

3 配套教学条件

配套的教学条件是数字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该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包括实践教材)、特色(专业)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及实践案例库建设4个方面。

3.1 教材建设

作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学校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非常重视,而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我们课程的教材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2006年,课程组就主持编著了《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并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及教育部精品教材;2011年我们对该教材进行了改版(第二版),突出了新技术的发展,为顺利完成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配套的实验讲义《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实验指导》也已成型,为理论教学的实践指导提供了关键的素材,目前,实践教学教材也纳入国家规划教材。总体上,通过课程的理论、实践教材建设,保证了学生使用该教材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字工程的实施技术与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课程实践基地与特色(专业)实验室

通?^多年的课程建设,结合不断的科学研究活动,我们为课程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直接向课程教学与实践开放。在课程教学中,国家地理信息局数字工程研究中心为本课程的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基础。此外,武汉大学智能可视化和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等特色实验室,也专门针对教学中的智能化和可视化技术、数字工程平台建设等主要教学主题,提供了现实的项目应用蓝本,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亲身体会到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展示的数字工程应用效果。此外,数字考古研究室的最新成果也为数字工程应用(数字考古)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很好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

3.3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为快速、高效地实现师生互动、展示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为促进课程教学,学校建立了开放式的课程网站(湖北省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为学生在线答疑,例如每届学生都建立了师生课程学习群(QQ群),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与学生实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除了针对每个年级的通用交流平台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品课程网站,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设置了专门的讨论空间作为答疑、学习以及其他交流通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提高了问题解答的效率。

3.4 教学案例库

案例库对于促进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4],本课程教学中建立了教学案例库,并给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的全套需求、设计文档及源代码。在10多年数字工程项目开发实践基础上,我们针对“数字工程”理论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发配套的案例库系统,选取的应用领域均来自多年来项目建设的实例,主要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农业等重点数字行业应用,从行业应用的背景介绍、支撑技术(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服务架构等)、应用需求、设计、维护等各个方面,对案例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部分大型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招、投标信息,也进行了针对性的编辑和精简处理,提取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库,较真实地还原数字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理论知识、关键技术、流程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点深入学习和实践项目建设参考[2]。

案例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实践内容都来源于历年来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内容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通过参观项目的演示,学生了解了项目的大致内容及实际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索技术细节方面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作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对于某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应用在实际项目中,或参与国内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动手能力,不少学生的课程实践作品多次获得业内顶级公司或教育部组织的顶级行业技能大赛奖,该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优秀实践成果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案例建设。

4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本专业校级精品课程网站的丰富资源,教师在主讲的单模式中,逐渐渗入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利用各种工具重构知识,将视听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5-6];采用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合作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个性化培养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教并重、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模式,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互动”式教学,以提示、引导、启发、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支持和肯定,帮助学生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2)融合实践与案例教学。在掌握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特色实验室和课程实践基地的功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采用知识体系概论(总体)―知识点强化训练―分组项目实践集成(总体)的“总分总”教学设计,兼顾理论讲解和实践过程的系统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环节中,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详细分析,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和理论归纳”五步教学流程,用实际案例辅助纯理论教学的不足,进行案例实证刺激,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便于学生掌握。

(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的渐进式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知识点,设计了“教师预讲―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学生课堂发言―教师点评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数字工程“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是两个教学难点,在教学时除理论教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观相关项目成果,鼓励学生搜集相关领域项目信息,对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反映的设计思路、功能表达以及面向的业务领域进行讨论分析。

(4)多种形式考核,综合评判学生能力。除平时布置思考题外,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在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法。例如,作为教学环节,项目工程投标就是一项锻炼学生总体把握综合实效的策略。常规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往往从知识、技能角度考虑学生的培养,很难从整个项目的宏观角度考虑整个项目的技术思路、成本等问题。为了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采取教师提出工程项目,从技术、成本、环境、规模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投标竞争、答辩,最后进行评比。此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也提高了教师对数字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把握能力。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设计;总体思路;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反思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VB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因其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直观性强(编程时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更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案例是对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情境再现,在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借助典型案例来实现的,因此案例选取和设计的质量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2VB教学案例设计的总体思路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为了使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总体要求:(1)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针对知识点选择案例时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能避难趋易或喧宾夺主;(2)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控制好分解的数量并留有伸缩余地,不能分解得过细;(3)选取和设计的教学案例要有延展性,不能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案例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介绍当前知识的同时,既有已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对今后学习的内容有所涉及。当然,如果能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并能顾及学生的趣味,那么教学案例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在VB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形成了VB教学案例选取和设计的总体思路。

2.1案例选取贴近生活,与学生专业相关

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取应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实用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本校学生都配有一张中国农业银行卡,平时有很多学生会登录中国农业银行的个人网上银行,使用“卡号登录”的方式进入系统,查询自己银行卡的余额和交易情况。对图1所示的登录界面,本校学生是非常熟悉的,

而且学生发现每次重新登录或刷新该界面时,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都是随机变化的。由于这个登录界面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用我们要讲授的VB知识也比较容易实现,因此笔者在对其进行必要改造的基础上,制作成了一个VB案例。在讲授VB的多个知识点时,都借用了这个案例:(1)VB界面的设计以及控件的布局;(2)字符串函数的应用(如何实现“退格”命令按钮的功能);(3)控件数组的应用(如何实现密码输入键盘中的数字键顺序随机变化)等,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由于VB课程可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因此关于教学案例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应区别对待:(1)如果是为大一的新生开设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基本一无所知,这时候VB教学与专业结合较困难,但可以与学生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结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用来解决数学、物理和化学计算问题的案例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学生常用软件某些功能的实现来设计案例,例如Windows计算器的实现、Word软件中查找/替换功能的实现等;(2)如果是为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开设,这时候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考虑课程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考虑到任课教师未必熟悉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具体实施――VB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沟通,由专业课教师提出需求,给出相应问题的手工处理方法,然后由VB教师将其设计成案例。

2.2注重案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设计的案例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VB案例程序要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讲解VB中的Do…Loop循环语句时,笔者引入了一个关于折纸问题的案例:纸厚0.5毫米,进行对折,问对折多少次后,其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8848米)?

这个案例一呈现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积极进行讨论,连平时上课不怎么听讲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学生简单地凭借感性认识,认为这不可能,需要无数次,有的学生认为需要几千次、几万次……,在学生热烈的讨论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很轻松地就引入了今天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学生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待教师给出最终的答案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兴趣调动了,非常渴望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1)设计的案例难度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应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为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学生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是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设计案例前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2)设计的案例应贴近生活。日常生活现象是产生兴趣的主要源头,通过程序案例来模拟日常生活现象,必然让学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例如常用软件功能VB实现的案例、典型小游戏VB实现的案例(“猜数”游戏、Windows中的“扫雷”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产品工作原理模拟的VB案例(模拟交通红绿灯、秒表、温度计等)等都会得到学生的共鸣。

2.3设计阶梯性案例组,循序渐进引导学生

设计阶梯性案例组是指按照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设计一组逐步推进的案例,这组案例的典型特点是前一案例的学习为后一案例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案例的学习在前一案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两个案例之间的难度和跨度不大。使用这组案例教学采用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例如,在进行VB循环结构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下面一组阶梯性案例,通过由易到难地呈现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达到理解循环结构知识的目的。

阶梯组案例1:求和1 + 2 + 3 + 4 + … + n。

阶梯组案例2:求和1 + 1 / 2 + 1 / 3 + 1 / 4 + … + 1 / n。

阶梯组案例3:求和1 + 1 /3 + 1 / 5 + 1 / 7 + … + 1 / n。

阶梯组案例4:求和1 - 1 /3 + 1 / 5 - 1 / 7 + … 1 / n。

阶梯组案例5:利用公式 求圆周率 。

教师在讲解循环结构的实例时,如果直接给出阶梯组案例5,没有前面的4个阶梯组案例作为铺垫,学生会觉得有难度,一下子无从下手,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设计阶梯性案例组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案例组中的最后一个案例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案例,其余的案例是为方便目标案例的教学所作的铺垫,是为辅助目标案例的教学而设计的。

(2) 案例组中第一个案例的起点要低,足够简单,比如简单的求累加和问题、连乘问题等。

(3) 案例组中各个案例的难度逐步加大,但相邻的两个案例难度跨度较小,应尽量符合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编制程序教学流程的“小步子原则”。

2.4恰当迁移案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对案例进行迁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或增加一些条件,就可以过渡到新的案例,从而把应用进一步引申到其他问题上,以此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述VB中的计时器控件前,首先由图2这个简单案例引出了计时器控件,方法是先向学生展示这个案例程序的功能,就是“单击一次命令按钮,文字就从左往右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就知道如何实现这一案例程序;然后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操作太机械化,能不能不需要人的干预而让文字自行移动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向学生讲授了计时器控件的相关属性和事件等新知识后,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新问题,写出了如下程序代码: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Label1.Left = Label1.Left + 200

End Sub

针对上述案例代码可以不断改变条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 当文字移动到窗体右边界后就会消失,如何让它从窗体的左边界重新出现?

(2) 如果要让文字从右向左水平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3) 如果要让文字从上往下沿垂直方向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4) 如果要让文字沿指定的路线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

(5) 如果要手动控制文字是否继续移动,应如何修改程序(展示计时器的Enabled属性作用)?

(6) 如果要控制文字移动的速度,应如何修改程序(引入滚动条控件的知识)?

通过案例的恰当迁移,可以产生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用这些新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停地跟着教学内容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案例的恰当迁移,使得新案例产生于旧案例,旧案例引出新案例,旧案例和新案例之间平稳过渡,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做到融会贯通。

要使案例具有良好的迁移性,教师必须抓住VB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地系统地研究教学内容,将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变成各种问题,根据问题的难度来巧妙地设计案例。

2.5制造错误案例陷阱,强化学生对模糊知识的理解

“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在认识事物获得认知时,往往出错、碰壁比不犯错误、一帆风顺更能增强印象,加深记忆。基于这一点,在设计案例时,我们可以专门针对学生容易出错和可能模糊的知识点来设计错误案例。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点时,通过演示错误案例,学生会容易发现程序调试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困惑与思考,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找出错误、改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程序代码。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明显加强学生对模糊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讲授VB的多分支选择结构的执行流程时,笔者谈到“不管有几个分支,程序执行了一个分支后,其余分支不再执行”,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比较模糊,在编写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时经常弄错各个分支出现的先后顺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错误案例,如下所示。

编写程序,将学生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对应的五级制成绩。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Cj As Single

Dim Dj As String

Cj = Val(Text1.Text)

Select Case Cj

Case Is >= 60: Dj = "及格"

Case Is >= 70: Dj = "中等"

Case Is >= 80: Dj = "良好"

Case Is >= 90: Dj = "优秀"

Case Else: Dj = "不及格"

End Select

Label3.Caption = Dj

End Sub

上述案例在演示时,学生很快发现在文本框中输入90分、80分后,单击命令按钮,程序显示的成绩等级都是“及格”,觉得比较困惑,很想知道原因,这时候再给学生具体阐明VB中多分支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问题,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了,以后就很少犯类似的错误了。

2.6用综合性案例贯穿教学,让学生把握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果在VB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的案例过多,过于零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仅会孤立地做一些简单的小程序,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VB知识来开发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应用系统。所以在设计VB教学案例时,最好能精选3~5个综合性案例,或仅选用1个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案例(可简称为大案例)来覆盖或贯穿全部的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时以贯穿整个学期的综合性案例为中心,以此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要学习的知识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新知识,逐步将案例完善。随着案例的完善,学习的新知识点也融入案例,这样逐步扩张地完成一个综合性案例项目的教学与开发。由于这些综合性案例将VB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VB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同时学生对软件的开发也能初步形成一个整体性概念。

采用综合性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选择从第一堂课开始,也可选择在一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进行,笔者采用的是后一种。在讲授完VB的基本知识后,笔者会引入一个综合性案例“客房管理系统”,这个案例基本上覆盖了VB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对这个综合性案例的讲授遵循了软件项目开发的一般步骤,从需求分析开始,过渡到功能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系统模块的设计、数据存储的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到最后完成代码的编制、调试、运行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用文件和数据库管理数据的区别,我们分别用这两种数据管理方式实现了系统,通过这种处理更让学生有机会深刻地感受到用数据库管理数据的优势。

3结束语

当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案例教学毕竟不是简单地把设计好的案例逐个进行讲解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它还需要配合使用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并要结合一些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来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小燕,吴斌,鲁大林. 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 教育信息化,2006(10):63-65.

[2] 吴海珍,蒋加伏. 关联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9(12):52-54.

[3] 李明,宣善立,冷金麟. 斯金纳教学理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4):75-76.

[4] 孙振坤,孙斌. 条件迁移法在VB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1):47-48.

[5] 张广群,汪杭军,王保平. 问题驱动模式在VB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22):139-140.

[6] 王冰.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142-144.

[7] 叶品菊. 案例贯穿式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53-54.

[8] 陈龙猛,王保桂,李吉忠,等. 大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5):59-62.

General Approach to Design of VB Teaching Case and Its Explanations with Examples

LI Zhi-hui

(School of Computi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China)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1.启发式教学的教案设计

启发式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案例选择、案例分析、背景知识复习与新知识引入、新知识学习、案例解决方案以及案例引申等内容。案例选择应围绕新知识点展开,尽可能选择贴合实际应用的科研实际案例,案例应该有代表性,能体现新知识的应用。新知识的引入与介绍应该简明清晰、通俗易懂,并以结论的学习和应用为重。在启发式教学中,引入图形辅助讲解,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所以在设计教案、特别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尽量用图形和动画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到结论。MATLAB是集数值计算、符号运算及出色的图形处理、程序语言设计等强大功能于一体的数学仿真软件,具备高效、用图像和动画演示结果、动态仿真等特点[4],故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利用MAT-LAB编程实现。在学习的最后,最好设计案例引申教学内容,提出一个类似的案例,以课题练习、作业或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增强新知识的应用能力。

2.启发式教学的教案实施细则

教学方案的实施包括问题引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和问题引申等几个步骤。问题引入环节除了提出实际问题外,还可以在同学中展开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分析环节围绕实际案例,在复习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点的学习;问题解决环节则应用新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实际案例,注意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问题引申环节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习的新知识点,通过练习和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新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实施案例及分析

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该部分授课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内容抽象、丰富且密切联系实践[5]。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中的频域采样设计法为例,详细阐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1.问题的提出

频域采样法是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其设计思路清晰易懂,但由于要保证所设计的FIR数字滤波器具有线性相位,所以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线性相位的约束条件,不少同学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会感觉很吃力,特别是频域采样点的选择上会琢磨不定。启发式教学方案首先选择一个实际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能做到理论学习的深入简出,所选择的案例不易过于复杂。本文设计了一段含噪音频信号,并提出用频域采样法设计一个FIR数字滤波器对其进行滤波,基本还原出音频信号原来的样貌的案例。含噪音频信号由教师自行设计,加入噪声的类型、幅度以及频率都是可以调整的。案例提出后,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输入信号的特征,除了听含噪音频信号外,还应观察其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图,较全面地了解输入信号的含噪情况,探寻下一步滤波方法。

2.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从信号频谱图可以看出,所加入的噪声频率基本在高频区域,如图1所示。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设计数字低通滤波器出发,各抒己见,讨论已经学习过的滤波方法在此问题上的解决思路。然后,引入即将学习的频域采样的基本概念,启发学生用频域采样法直接设计具有线性相位的滤波器频响函数,达到滤波的目的。在实现频域采样法设计滤波器设计之前,应该复习FIR滤波器线性相位约束条件的相关知识。复习部分的内容以表格总结形式描述为宜,篇幅不宜过长。为保证频域采样后的FIR数字滤波器具有线性相位,在频域采样时必须严格按照线性相位的约束条件进行。在此实际案例中,可以用图示并配以动画的方式进行滤波器幅频响应采样点选择的讲解。采样点数选择21点,频域采样时保证幅度响应采样后为偶函数,从而使滤波器具有一类线性相位。用采样得到的数字滤波器对含噪信号进行滤波,分析滤波结果并进行算法的进一步改进。通过分析理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可知,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此时,可以引出频域采样法的逼近误差和算法改进措施的理论知识学习,得出在频响的过渡带增加采样点即可改善滤波效果的结论。为了验证结论的效果,分别选择在过度带增加1点和2点采样值,即总采样点数为41点和61点,并分析其滤波结果。通过实例分析可知,增加采样点后,可以改善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基本达到还原原始音频信号的目的。图1所示为不同采样点情况下,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图。为说明频域采样及其滤波效果,滤波器的幅频响应以归一化幅度值和分贝值两种形式显示给学生,实现更好的讲述效果。

3.问题的引申

频域采样法适用于各种选频滤波器的设计,为了巩固所学习的新知识,除了书上的习题外,还可以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或思考题。教师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含有不同频段噪声的音频信号,让学生练习使用频域采样法进行滤波器的设计,并编写程序实现滤波效果。图1.(a)采样点N=21时的归一化幅频响应图,(b)采样点N=41时的归一化幅频响应图,(c)采样点N=61时的归一化幅频响应图,(d)采样点N=21时的幅频响应分贝图,(e)采样点N=41时的幅频响应分贝图,(f)采样点N=61时的幅频响应分贝图。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