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的核心

识字教学的核心

识字教学的核心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1篇

“前识字”在幼儿教育中是个敏感、纠结的话题。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儿童要“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有关防止“小学化”教育倾向的通知中将矛头直指当前幼儿教育中的超前识字、机械识字、大量识字现象,一些地方在教育督导、教育检查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活动室环境、教学活动中一旦出现文字,就会被视为“小学化”。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虽然听说过“前识字”,了解“前识字”属于早期阅读的范畴,但不清楚“前识字”的“前”是什么意思,“前识字”和“识字”之间的区别何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了“恐文字”现象:生怕一出现文字,就被指责为“小学化”,不敢开展有关文字方面的活动。

目前在“幼儿能不能识字”“幼儿能认识什么样的字”“幼儿怎样识字”等问题上存在的许多误区,往往是人们对幼儿识字的目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导致的。要厘清这些问题,幼儿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教师和家长需要了解幼儿“前识字”的核心经验,也只有了解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教师和家长才能明确“前识字”活动的目标指向。

一、“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一)“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概念

核心经验是幼儿在发展历程中必须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心理结构中起支撑作用。“前识字”的核心经验是指幼儿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获得的有关符号和文字在功能、形式和规则上的意识,及在有目的、有意义的情景中初步习得的有关符号与文字的经验。我们根据文字的基本要素和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综合幼儿文字意识发展的相关研究,确定了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三个范畴:一是“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的核心经验;二是“符号和文字形式的意识”的核心经验;三是“符号和文字规则的意识”的核心经验。

(二)“前识字”核心经验各范畴的界定及发展阶段

1.有关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

符号和文字具有表征功能,能表达特定的意义。因此,“有关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的核心经验主要指幼儿能理解符号与文字的功能和意义。具体表现为:(1)知道符号和文字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2)知道文字有记录的作用,能够将口头语言或意义记录下来。(3)理解文字和符号跟口头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如下。

初始阶段:幼儿主要获得两方面的经验,一是会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和标识,他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功能性的标识和符号,比如商店标识、交通标识、幼儿园的名称标识等。二是知道生活中和图画书中的符号和标识有特定的意义,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些商店标识、交通标识、名称标识中的汉字,但开始会有意识地加以关注,并通过无意识记的方式记住这些符号和文字。

稳定阶段:幼儿要基本了解符号与文字在传递信息、表达意义和记录口语方面的功能。因此,幼儿不仅需要有意识地关注生活环境中的符号与文字,而且还需要逐渐了解这些符号和文字的意义,通过对文字和符号与意义的链接,逐渐了解符号和文字在传递信息、表达意义和记录口语方面的功能。在图画书阅读中,幼儿知道教师读的是对应图画的文字,这些文字能表示自己所看到的图画的意思,从而初步形成“图画―口语―文字”三者之间的联结。在生活中,幼儿看到幼儿园大门口的园名,虽然不认识字,但能意识到这些字表示自己幼儿园的名称;看到图画书的封面,能意识到封面上大大的、黑黑的字是图画书的名称,表示封面上出现的动物和情景的意思;了解到公共卫生间门上穿裙子的人像表示女厕所,烟斗表示男厕所;遇到交通标识时,知道红灯表示停、绿灯表示行;看到五星红旗,知道表示中国;看到五环旗,知道表示奥运会,等等。

拓展阶段:幼儿会进一步理解符号和文字的功能,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和阅读中。当幼儿开始意识到文字和符号能表示特定的含义时,他们会对符号和文字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幼儿会主动关注并寻找符号和文字的意义,尝试通过文字和符号在形式上的变化来理解图画书的内容。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指着符号或文字问成人“这是什么意思”。同时随着阅读经验的丰富以及对一本图画书越来越熟悉,幼儿会逐渐从关注图画转移到关注图画书中的文字,甚至会假装像阅读文字一样地来朗读图画书。此时,幼儿对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基本形成,这种意识是幼儿发展有关符号和文字规则和形式的意识的基础。

2.有关符号和文字形式的意识

符号和文字在书写表现形式上有着独特性,形成对这种形式独特性的意识是幼儿辨析、识认汉字的基础。因此,这个范畴的经验主要指幼儿获得有关对符号和文字、尤其是母语文字独特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1)知道文字与图画和其他视觉符号是有区别的。(2)知道汉字是方块字,由部件构成。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如下。

初始阶段:幼儿主要表现为能将文字与线描画、图画等区分开来,虽然说不出原因,但他们知道类似方块字的文字才有意义和发音。比如,幼儿面对线条画、图示、无意义字母和文字的时候,知道只有文字是成人可以阅读的。幼儿会表现出根据文字意义视觉的大小来判断汉字的意义,认为大的物体应该有更大的形式(占据更大的空间),即主要从视觉大小来分析文字的大小。例如,在视觉上,大象比蚂蚁大,幼儿会认为表示“大象”的文字就必须比表示“蚂蚁”的文字大。

稳定阶段:幼儿能明确地将汉字与图形、图画区分开来,在面对不同的汉字时,知道符合汉字形式的字才是成人能够认识的汉字。幼儿初步形成符号和文字在书写形式上的固定性表征,开始知道表示物体的文字不会因为物体大小的变化而有大小变化。幼儿开始意识到汉字是方块字,并根据表意性强的汉字在形式上的特点,猜测这些汉字的意义。

拓展阶段: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更多地关注文字,并且意识到同一个汉字有多种表现形式(横排和竖排,印刷体和手写体);同时,给予幼儿几个不同位置的部件,他们会拼成一个符合汉字正字法规则的汉字。

3.有关符号和文字规则的意识

文字是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文字的阅读一般都是按照从前往后、从左到右、从上往下、一字一音的方式来进行。形成对文字构成和文字阅读规则的意识,是幼儿未来文字习得和文字阅读的基础,因此,这个范畴的核心经验主要聚焦在文字上,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幼儿来说,主要是要获得有关汉字阅读规则、汉字组成规律,并运用各种线索习得一些汉字的经验。具体表现为:(1)知道文字阅读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文字之间有间隔。(2)初步了解汉字的组成规律。(3)形成利用汉字组成规律认识新字的策略,包括情景线索、语法线索和部件线索等策略。幼儿在该核心经验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如下。

初始阶段:幼儿在关注文字的基础上,开始知道文字与文字之间有间隔,如他们会告诉成人广告牌上有几个汉字,即能对汉字进行点数。在生活中,幼儿会积极地再认和回忆自己熟悉的各种标识和符号,对自己名字中的汉字特别敏感,能在各种场合认出自己的名字。

稳定阶段:幼儿在假装阅读图画书的名称和书中文字的时候,会遵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文字阅读规则;会根据情景线索来猜测汉字的意义,如到了动物园,看到动物园门口的汉字,会指着文字说“动物园”,虽然并不认识单个的字,但能完整地说出来,并且音与字之间会一一对应。同时,幼儿还会根据一些象形字的象形特点,如“山”“人”等,来猜测这些汉字的意义。幼儿会在生活和阅读中自然习得一些汉字,比如自己、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园、居住小区等的名称,常去的超市、商店或餐馆的招牌,熟悉的图画书中的文字,等等。

拓展阶段: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一个汉字,能基本正确地指出这个字里面有几个“字宝宝”(部件)。他们会对猜测和再认汉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经常问成人自己看到的汉字是什么意思,也会尝试使用情景线索、语法线索或部件线索来猜测字词的含义。例如,去饭店吃饭,当大人给幼儿念招牌“××饭……”的时候,他会知道下面一个字是自己平时知道的“店”;当看到一个“很”字中有“艮”字的时候,幼儿就会想到自己常常看到的“银行”的“银”中也有这个字,所以就会猜“很”字是“银行”的意思,还会根据“银行”的“银”的发音来命名“很”。一旦经过成人纠正,他们就会迅速掌握“很”的正确发音。

二、“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指导意义

前识字核心经验的获得是幼儿阅读能力发展中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事件(Evans,2010),它给幼儿提供了一系列作为终身阅读者和书写者与外界联系、沟通的工具,幼儿只有掌握了有关文字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知识,才能获得文字构成和阅读理解的知识。“前识字”核心经验的获得,有助于发展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行为,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为他们进入学龄期的正式书面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前识字”核心经验的视角来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关于幼儿识字的一些困惑,就会有新的认识。比如,幼儿能不能识字?幼儿可以识字,但这种识字更多的是在有关文字功能的意识、文字形式的意识和文字规则的意识等核心经验获得的基础上的自然习得。又如,幼儿能认识什么样的字?幼儿首先掌握的是生活、阅读中遇到的功能性的符号、标识和文字,这些符号、标识和文字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在与这些符号、标识和文字的互动中产生对文字的兴趣,发展对文字的敏感性,为未来识字做好经验准备。再如,幼儿怎样识字?这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幼儿从形成文字功能意识开始,逐渐走向形成文字形式和文字规则的意识;二是文字等书面语言是在幼儿生活、阅读经验丰富以及口头语言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关注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适时地促进幼儿文字形式意识和文字规则意识的发展,才能帮助幼儿在入小学后顺利地从“前识字”走向“识字”。

聚焦幼儿文字功能的意识、文字形式的意识和文字规则的意识的核心经验发展的语言教育活动,我们称为“前识字”活动。“前识字”活动指向的是幼儿“前识字”的核心经验。与机械、枯燥、大容量的早期识字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识字”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对文字和符号的兴趣和敏感性,形成有关文字功能、文字形式和文字规则的意识。幼儿在活动中对文字的习得和再认是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培养策略

幼儿生活在文字环绕的现代文明社会,其“前识字”核心经验是在丰富的文字环境中,在丰富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在成人(教师和家长)有意识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

(一)在主题课程中发展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

教师应根据“前识字”活动本身的特点以及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构成,在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前识字”环境,让他们浸润在有意义的、功能性的文字或符号环境中,从而促进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发展。比如,在健康领域的活动中,幼儿通过对安全标识的认知,不仅可以获得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以了解标识和符号的功能和意义,而幼儿通过制作安全标识又可进一步增强对有关文字和符号功能的意识。又如,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科学探索过程的记录,可以整理相关的科学经验,同时通过书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从中发现文字的作用。再如,在社会领域的参观超市活动中,幼儿接触超市Logo、商品价格牌、商标等,都是发展“前识字”核心经验的重要机会。

(二)在阅读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

作为幼儿阅读活动的主要材料,图画书是发展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图画书中“前识字”核心经验的要素。有些图画书的主题本身就与“前识字”的核心经验相近,比如《兔子先生去散步》《我喜欢书》《不会写字的狮子》《图书馆里的老鼠》《It’s a book》等。幼儿在阅读这些图画书的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富有童趣的故事,还能获得“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发展。有些图画书在“前识字”核心经验的体现上并不那么充分,但也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在《武士与龙》中,“武士”在图书馆阅读图书,“龙”在山洞里阅读秘笈,两个主角阅读的书籍名称和“挑战书”等都可以作为开展“前识字”活动的切入点。又如,在《我的妹妹是跟屁虫》中,哥哥说话中文字大小、排列形式的变化与哥哥心情变化的对应关系、妹妹说话中文字大小、间隔符号与妹妹“怪腔怪调”表现的对应关系,都能体现有关文字功能的意识和文字形式的意识的核心经验。在这类图画书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其中的“符号和文字”要素,思考这些内容中哪些能够促进幼儿何种“前识字”的核心经验。即使是一般的图画书,书名、作者名、书中的文字也能给幼儿提供发展“前识字”核心经验的机会,如一本书的封面标题同样能给幼儿提供有关文字功能的经验。

(三)在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

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凯瑟琳・斯诺(1998)等人在分析美国阅读教学的两种取向(全语言取向和技能教学取向)后认为,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采用平衡化的教学模式,既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习得文字意识,又组织专门性的教学活动予以促进。

在幼儿园,适合开展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汉字的起源”“生活中的标识符号”“某一部首的文字”等。开展这类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活动的重点。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树立幼儿学习文字的信心。比如,在“汉字的起源”活动中,幼儿会发现汉字演变的独特魅力;在“我的旅行计划”活动中,幼儿通过书写活动可以了解自己所用的符号有助于自己记忆,也有助于他人理解,从而增强学习文字的信心。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不是要去教幼儿认识新的、难的字,而是要通过展现幼儿已有的“前识字”经验,归纳幼儿的“前识字”经验,进而拓展幼儿的“前识字”经验,引导幼儿发现有关汉字的规律,从而为今后利用这些规律认识汉字和阅读打下基础。(2)设计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枯燥、简单、机械地记忆文字,绝不是我们提倡的“前识字”活动,这种活动对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符号和文字的信心。专门性的“前识字”活动必须让幼儿在有意义、功能性的情景中学习,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受符号和文字,将符号、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四)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发展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许多环节都可以用来促进幼儿“前识字”核心经验的发展。教师要注意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符号与文字环境,但这种环境必须具有目的性、功能性和实用性,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贴在相应的物品上,如在门上贴一个“门”字,在黑板上贴“黑板”两个字,而是要自然地呈现文字的功能,如在活动区角贴上相应的标识,在主题墙上自然地呈现主题的名称,用文字记录照片中的活动情景等。这些符号、文字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由幼儿来书写、制作完成。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2篇

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高校掀起了建设数字媒体专业的热潮,承担起为数字媒体产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数字媒体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构建数字媒体的核心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建设是目前当务之急,以促进数字媒体专业发展,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对于数字媒体的理解是随着媒体与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数字媒体,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信息的载体,即以不同于以往的模拟信号、而以非连续的数字形式存在的符号为载体、全方位交互传播信息的数字设备;二是指被传递的内容,即信息本身。按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可以将其分为网络型数字媒体和封装型数字媒体两种,网络型数字媒体一般指Internet互联网,封装型数字媒体包括软磁盘和光盘:CD系列和DVD系列。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数字媒体的存在前提是必须依赖计算机技术,在这个前提下,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大容量、易检索和多通道传播构成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数字媒体成为现代人类传递信息的佼佼者。

数字媒体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像图形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其范围涵盖了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画、游戏、教育、工艺、时尚设计、广告、建筑设计、视觉艺术、互动休闲、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等。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当前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是影视动画、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视音频、远程教育资源、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行业,它们的共同点之一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社会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

二、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与培养目标分析

数字媒体从学科角度来看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也有艺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如传播学和媒体学)。作为应用技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和工业设计、信息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作为人机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媒体艺术综合了设计艺术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数字媒体艺术和媒体传播技术融为一体,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传播形式上均依赖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数字媒体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这是它的本质和内涵。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主要研究图、文、声、像等数字媒体的捕获、加工、存储、传递、再现及相关技术。主要的技术范畴包括以下内容。

(1)数字媒体表示与操作,包括数字声音及处理、数字图像及处理、数字视频及处理、数字动画技术等。

(2)数字媒体压缩,包括传统压缩编码、专用压缩编码(声音、图像、视频)技术等。

(3)数字媒体存储与管理,包括光盘存储(CD技术、DVD技术等)、媒体数据管理、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等。

(4)数字媒体传输,包括流媒体技术、P2P技术等。

数字媒体的技术范畴规划了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九个方面:数字声音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处理、数字动画设计、数字游戏设计、数字媒体压缩、数字媒体存储、数字媒体管理与保护、数字媒体传输技术等。

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是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其表现形式为电子媒体或数字媒体,其表达内容也多是数字媒体形式的美术作品或设计产品,如交互式装置艺术或多媒体网页等,特别是其媒体传播形式主要是借助于新媒体形式或数字载体(如互联网、光盘、手机或电子交互媒介)进行的。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设计学、视觉艺术、媒体文化、计算机技术和社会服务的特征。

数字媒体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数字媒体方向所需要的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不但应掌握艺术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历史学科的功底,而且还应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程序、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掌握影视、游戏动画的设计和制作技能,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国际化视野人才。

三、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研究与教材建设

数字媒体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专业教学实践,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体现: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传统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方法训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对艺术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数字媒体人才的职业素质。

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基础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方向核心课程模块。

1.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模块

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数字媒体基本素养,也是帮助学习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模块主要依据数字媒体知识构成、数字媒体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全国数字媒体高校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的开设情况这几个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考虑。

数字媒体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在基础核心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体现数字媒体学科知识构成的本质,基础核心课程能够反应数字媒体的学科性质并且包含数字媒体的学科知识。

数字媒体市场需求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数字媒体的哪个方向,市场对数字媒体的创意人才需求都很大。在作品的制作中,需要专业人才有艺术基础和美术素养。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还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产品的设计与创作思维能力,变想法为作品的能力。

目前高校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导论性课程(如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设计思维与方法),基本艺术素养课(绘画、色彩、造型)和基本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课(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语言设计、数据结构)等。

数字媒体概论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专业领域,艺术概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分类和艺术的创作,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艺术基础。设计思维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变自己的想法为作品创作。绘画、色彩、造型是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课,这也是基于数字媒体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的特点出发的,主要是为培养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艺术素养打下基础。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语言设计、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其出发点也是数字媒体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同时,这些课程也是全国高校在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中,开设比例最大的基础核心课程。这些基础核心课程是各个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都必须掌握的入门课程或初级课程,该类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字媒体专业领域,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该专业的精华所在。如果说各高校数字媒体的基础核心课程的普遍性比较大,那么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各个学校就有所差异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专业性特点,这是由高校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专业不同,其核心课程的数量、内容及各类课程间所占的比例就不会一样。其次是一致性特点,即专业核心课程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定位的要求,必须与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协调一致。再次是核心课程要体现明显的个性特色,因为核心课程不仅可以体现在各专业上有所不同,体现在学校上也要有所区别,这是由各学校或各专业特色所决定的,它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通用原理、技巧、技术和行规。基本上涵盖了数字媒体研究中的几大主要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数字媒体的各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以后选修某一领域的扩展性的高级课程,或在该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鉴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行性,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应控制在10门左右为宜,例如多媒体技术基础、动画基础、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动画运动规律、编导基础、数字媒体项目策划与管理、传播学、影视后期制作与合成、计算机网络、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媒体市场营销等。

数字媒体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形态:以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点的技术院系,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数字艺术院系,以及以实用工具为需求的数字应用院系。不管各学校是以哪种教育形态为主,在以下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定上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它们分别是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图像处理、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传播学、游戏设计基础、动画运动规律、编导基础、计算机网络、数字音频、非线形编辑与后期合成、项目策划与管理、数字媒体资源管理和数字媒体市场营销。

这些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对不同数字媒体方向的共同的素质要求。另外,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游戏设计基础这些课程是数字媒体研究中的几大主要领域的最重要的课程,也是学生作为数字媒体专业在宽基础培养阶段应该掌握的课程。

3.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

在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方向核心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在课程的选修顺序方面有一定要求,通常都规定某门课程所必需的先决课程。由于数字媒体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方向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设置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大体上是从计算机科学系列和艺术创意系列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

在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设置时,可以采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如动画模块、后期制作模块等,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进行增减。把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按照程度分为几个层次,以教学单元的形式衔接起来。这样精确的衔接形式既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又可以达到节省课时的目的。

数字媒体专业的方向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本学科几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引导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选择。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本校的数字媒体本科生开设了各具特色、内容广泛的较高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也为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媒体学科进展提供了保证和资源。学生根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协助来选择相应的课程。

4.教材编写特色

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满足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所以,进行核心课程体系研究势在必行,同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要一套全面的、具有特色的专业课教材。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3篇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知识结构图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已经成为科学和工程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成为国内外电子、通信、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笔者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实践。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一方面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相关专业后继课程如DSP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内容比较枯燥,课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教师难教、学生更难学的境况。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时缺乏整体把握,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模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概念及了解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直接导致学生考前突击背公式应付考试,由于没有真正学懂,使得该课程的合格率不高;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针对目前一般本科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1注重知识结构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网络图。每章内容开始前先构造本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采用知识结构图表达知识线索,使得知识线索清晰可见,学生对一章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和宏观的感性认识,待一章结束后,将知识点的架构图重新拿出来复习,有助于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构造的部分章节的知识结构图。

1.1.1离散傅里叶变化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知识结构图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掌握DFT、DFS及其性质,熟悉几种卷积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掌握FFT算法的运算量以及常见算法的原理和特点,并掌握FFT算法的应用。

1.1.2 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的知识结构图

这一部分内容重点是IIR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设计步骤和原理。

1.1.3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的知识结构图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的特点是因果可实现。其重点知识包括线性相位和具体设计方法及过程。

1.2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结合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性性强且数学公式推导较多,如果教师上课只注重数学分析,忽视其工程实践应用的讲解,很容易变成一门枯燥的课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时可以将看似复杂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是最好的方法。

为了说明信号的采样与重建理论,可以以生活中的CD唱片的制作和播放过程为例,声音是模拟信号,在CD唱片制作时首先要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就需要采样,而在CD唱片播放时,又是对数字信号的解调。卷积算法是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讲解这个知识点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移动通话中回声是经常存在的,通常降低或消除回声的办法就是利用回声估计器与接收路径上的话音流进行卷积,得到一个回声的估计值,再利用减法器减掉这个估计值。滤波器的讲解可以以心电图检查消除工频干扰为案例进行教学。此外采用类比方式讲解,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如数字滤波器可以比作一个筛沙子的筛子,筛沙的过程就是将细沙子选出来,石头和大沙子留在筛子上面,而数字滤波器的处理过程也是提取有用信号,噪音则不能通过,如此类比,既形象又易记忆。

1.3实验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力求以任务驱动,以实际任务为核心,提出问题及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俗的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个实验相当于一个总的任务,教师在实验课前将任务要求和思考题下发给学生,学生以组为单位将任务分解成子任务,学生根据各自的任务和要求查阅资料,完成程序代码的编写,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课上进行编程和调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并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以音频信号处理的实验为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要求学生完成语音的录入与打开,以及语音的回放,全程对信号频谱进行分析,为完成任务学生提前查阅查资料,进入实验室后,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看书讨论,分解任务,一步一步完成,每组做完后派一个代表演示讲解,在这样的刺激下,“驱使”学生认真并迅速地完成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学生能充分掌握语音录入及回放的MATLAB编程,并能深入理解了采样、滤波器等数字信号处理理论。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很好应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实验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2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式改革是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体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型强,抽象难以理解。运用MATLAB软件仿真能够有效帮助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是考试,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包含考勤、作业、课上表现情况。在传统考核方式下多数学生只注重最后的理论考核成绩,对实验重视不够,无法很好地贯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且学生平时过程考核不够具体化,学生平时成绩差距不大。

2.1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为了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逐步对该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1)平时过程考核具体化,含有随堂测试、考勤、作业、课上回答问题情况等。学生学习该课程,普遍觉得理论难,应用模糊,总评成绩一定程度考虑实验成绩,综合全面。(2)逐步调整理论成绩与平时过程考核及实验考核的比例,强化过程性的考核,淡化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平时实践教学的考核,提高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2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

2.2.1对该课程采取平时占20%,期末占50%,实验占30%的核算方法。加大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比例,拉大差距,利于课程进行平时和实验的严格管理和考核方式多样化。

2.2.2平时成绩由原来的教师自定或忽略不计,转为平时成绩具体化,教师在平时的考核上进行改革和完善,平时分由随堂测试、考勤、作业、课上回答问题情况等构成,提高平时实践性分值,利于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2.2.3增加实验考核环节。选取两个设计性的实验,以组为单位,考察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情况,再根据具体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主要考核学生对该软件的掌握与使用情况,以及仿真调试结果,软件仿真主要看学生编写程序的思路;其次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成绩以五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算,并将其30%的比例纳入总评成绩。

2.3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果及不足

2.3.1 通过初步改革,从总评成绩来看,学生及格率有明显的提升,由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95%。从课上效果来看,改善了平时不学习、不听课,到期末通过死记硬背达到优良的现象发生,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表现,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并认真思考每一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那种靠死记硬背能考好、不需要听课理解就能考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使得认真听讲的学生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在分数的分配上更趋于合理,更重要是调动了学生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学习观念。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2.3.2 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也增强了学生实践参与强化意识,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了保证作用。

2.3.3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考核方式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过程和零散点,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期末成绩,期末成绩占的比例还是偏大,学生对教师的平时分还有不重视倾向,期末猛看笔记,猛学,淘以往试卷等现象严重,说明考核的力度不够大,如果设立平时成绩不及格就不准参加期末考试,也许会纠正这一现象,但也会出现教师平时过于随意,存在考试不公现象。

3结束语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涉及面广,该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迅速,技术应用范围日益扩展,教学内容更新快。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江志红.深入浅出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 课程

Researching in Course Setting of Digital Media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

He Haiyan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of Anhui Occup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230011

Abstract: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end skille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s as the goal, the curriculum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etting of the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 Digital media Major Course

高职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由于在国内设立比较晚,与国外较成熟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以及较为成熟的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可选择的教材资源较少,这些阻碍了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职专业,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1、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应用领域涵盖了影视动画、移动娱乐、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设计开发、网站设计开发等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叉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领域为广播电视、广告设计制作企业、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数字媒体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音视频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由于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必需、够用”,人才培养上注重“技术性”或“职业性”,因此定位是否明确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技术操作与艺术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高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

2.1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新专业,内容涉及计算机、艺术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图l所示),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其中,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使用以及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包括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NET的计算机编程、动态和静态网页设计等;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开设课程包括美术基础、色彩与构成、数字图像处理、音乐鉴赏、视觉文化和传达设计等;人文社科主要从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认知,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学鉴赏、管理学、法律、体育等。

2.2 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为体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的结构性、层次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系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角度进行构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又分为专业通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通识技能课程是学习和培养数字媒体技术素养的基础和铺垫,为进一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

2.2.1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基础性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原则,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常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全面性原则: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高职公共课程中通识部分的设置应体现全面性的原则,基本学科都应有所涉及;

时代性原则:高职教育满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开设的课程首先应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根据基础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等课程设计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大致应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管理学、外语、体育等5个方面(如表一)。

表一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2.2.2 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前沿性原则: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紧随时展前沿;

实践性原则: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课程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技艺结合性原则:数字媒体时代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技、艺”结合。课程设置上,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艺术理论,还要将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

(2)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尽管课程较为基础,却极为重要,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

表二 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动漫制作、影视技术、网络多媒体、游戏制作等多个用人方向,所以依据相关产业方向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模块。

表三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要特别注重上机实践课程的安排,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注重产学研结合

从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应用,学校可以尝试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对实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提高实习的针对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对数字媒体产业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训基地之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从业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3]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6.

作者简介:

贺海艳,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

王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