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校文化该如何建设?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在学校中建立一种新的规则和秩序,其核心就是重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这些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将最终体现在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上、体现在师生行为的变化上,而这些都指向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课程。正是基于此,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口和主要载体,让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进行。

我们学校建校已近70年。近年来,我们提出了“人和教育”的办学思想。“人和”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人和”思想中,包含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

在践行“人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和”既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学校文化。我们希望,师生在校园中共同成长,最终发展成为内心和谐、与人和谐、和谐建功之人。首先,儿童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教育者能够协同共进,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最后,育人目标能在人际和谐的环境下得以实现。师与生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校内与校外的和谐,让学校中的每个人在动态发展中求得和谐。以“人和”为核心动力,在人际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实施一切教育——这是“人和”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人和”文化的最终呈现。

为了把“人和”落到实处,我们动员全校力量,打造出“人和课程”体系:以“人和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意蕴为基础,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将“人和”特性融入校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各个方面。

在开发人和校本课程时,我们努力彰显“人和为魂、和谐育人”的理念。具体目标概括为“一个指向、六点特质”。“一个指向”,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人和”特质的少年。“人和特质”共有六点,即学校师生在意识形态、行为表现上应努力达到的六种优良品质,它包括:和德、和健、和雅、和美、和生、和融。“德”是德行,是立人的根本;“和德”即内心平和,德行如一。“健”是健康,身心健康是发展的首位;“和健”即身体柔和,灵动康健。“雅”是文化修养,是精神的食粮;“和雅”即化道为和,文雅多礼。“美”是境界,是人的艺术修为和高雅情操;“和美”即我与艺和,美由心生。“生”是生长,是在人和中得到互为补充和发展;“和生”即我与人和,共同生长。“融”是融合,是在人和中最终达成的教育气象;“和融”即群体共和,其乐融融。

我们试图培养的这六种人格特质,既互为关联,又相互渗透,从个体之和到与人之和,再到与群体之和,从而把“人和文化”的内涵很好地体现在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和生长需要上。

紧扣课程目标,人和课程的框架分为三大类、六个模块:

(一)凸显学校文化和鲜明特色

和德:我们把人和品质培养目标分解到一至六年级,以一系列教育活动为课程内容,各年段举办不同的特色典礼以呈现课程达标情况,共有六个典礼,故名“人和六典”。如一年级的“少先队仪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懂规”;二年级的“礼仪队会”,侧重培养学生的“有礼”;三年级举行“责任心评比”、四年级举办“十岁集体生日”等。这些典礼都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不仅有鲜明的特色,而且灵活地融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雅:我们学校地处重庆市渝中区,此处是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两江文化。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我们开发了有关“人和文化”“两江文化”的校本教材,希望学生能够在对家乡文化有所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去塑造自身的人和品质。

(二)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

和健:儿童需要有强健的体质和精神,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为此,我们将游泳、田径、篮球等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改造,并结合地域特色,开设了舞龙的校本内容,要求全体学生能学会这四项运动技能,并熟练掌握、喜爱其中一项运动。

和美: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特地开发了形体、书法、陶艺、电子琴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未来成为热爱生活和艺术的人奠定基础。

和融: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我们建设了学生六大社团(艺术团、运动俱乐部、文学社、英语沙龙、社、科学研究院),每年举办“校园四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让学生在活动课程中自主选择,个性发展,在和而不同中求取进步。

(三)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

和生:这类课程重在加强学生自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树立服务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学生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为此,我们把课程内容延伸到社会,开发了五类体验活动课程,包括生活实践、校园管理、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游学交流等方面。

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践行学校文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要素和环节之中。为了使课程建设能够顺利落地,我们改革和创新了一批制度,如年级大教研制度、班级教育研讨制度、以老带新的拜师会制度等,使广大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多向互动,推动了课程建设的不断改进和革新,同时有效促进了师与生、师与师、校与家等在课程运行中和谐共生。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学校也非常注意学校文化的建设和融合。如在教材编写、课程整合等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性;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像四年级的陶艺课,教师设计了全年级400多名学生共同参与的“我爱长城、我筑长城”教学内容:学生们团结合作,和泥、做砖,并为“长城”砌砖。在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生长,学生的人和精神得到生根发芽。通过发挥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说,课程实施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校文化贯穿在课程建设中,就必须用学校文化所追求的内涵来衡量这些课程是否落到实处。因此,我们把“人和”思想分为三个层面“立足个人,关注群体,共同成功”,并用这三个层面来进行课程评价:首先看是否实现了每位个体的成功。学校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为学生基础能力发展提供同等的机会。比如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人人会游泳,人人会打篮球,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会陶艺等技能培养。第二,关注个体是否得到充分成功。通过开设各种兴趣课程,为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第三看是否追求个体融入群体而获得共同成功。在课程教学中,评价从对个人的评价扩展到对小组、对团队的评价。如电子琴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小组集体创作表演的方式,有人弹奏、有人唱歌、有人伴舞等,以集体的总成绩作为每个人的成绩。在校园四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中,充分开发集体项目,如体育节的拔河、接力赛跑、集体舞比赛等,让每个人都在活动中融入群体,在群体中共同付出、分享快乐、体验成功。

真正的教育在哪里?在学校。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课程。课程建设离不开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课程的“灵魂”。在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和困惑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① 李政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J].《人民教育》2008(3-4)

② 顾明远: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特色[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

③ 曹斌、赵静、何松: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17)

④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体育学校;物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一、对物理教材组织顺序的探索

“课程”不仅要有“课”,还要有“程”。所谓“程”就是一种过程、一种程序,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更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有实践研究表明,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次序教学,竟然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传统的物理教学一般都是根据所研究的现象来安排教材顺序,没有根据物理学深层次的本质进行安排,而笔者认为这种结构的安排是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首先,从研究对象的物质形态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粒子、场、波三大部分,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而从研究方法上来讲,主要有质点、微观粒子、场、波、刚体以及热力学系统等,而就其线度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如果从运动形式方面上来看,可以把物理学教学内容分为平动、转动、波动、振动、随机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的复杂程度不一,但是每一种运动都有其一定特点,也有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如果从阐述的物理规律分,则可以为分为演绎规律和统计规律两大类,对于中等体育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演绎规律。想要使中等体育学校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教材组织顺序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科学设置实验教学环节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亲密接触一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增强思维的严密性,还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一些实验技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物理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有一种“重理论”而“轻实验”的思想,他们认为实验在整个教学中只是一个陪衬的作用,或者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物理的实验教学一直不容乐观,要么学校投入的经费太少,没有完善的实验设施或是单独的实验室;要么教师认为实验过于浪费时间,没有给同学们实验的机会;再或者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只欠同学们“按步骤行事”的这个“东风”,认为这样可以加快实验的速度。在这些教学过程中,要么学生没有实验的条件或机会,要么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去做一些简单的验证实验,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起不到实验应起的作用。作为中等体育学校的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让学校和教师们都能够对物理实验持高度重视的态度,给学生配备完善的仪器设施,配备单独的实验室,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机会和实验空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理论的来源,验证理论的真伪,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感受成功,让学生用实验巩固理论知识,也用实验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三、科学的课程设计

建设优秀的、完善的物理课程体系,需要有科学的、合理的课程设计作为前提保障,所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多花点心思在课程设计上,让课堂上的物理教学有一条完善的教学线条,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认为,课程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才会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走或少走弯路。(2)课程内容的选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就讲到哪,跳跃性很强,让学生总是摸不着头脑,把握不住学习的方向和边界。所以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清晰。(3)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计划的安排一般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为人类发展所服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为物理学科包含了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研究能力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们中等体育学校不是学物理专业的,但是物理学科所包含的众多思维和能力都是社会需要的,是学生们立足社会需要学习的,因此建设一套合理的物理课程体系实属必需。

参考文献:

[1]邢杰,赵长春,樊振军,等.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2]徐明达,于佳丽.论建立开放的高职高专大学物理课程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3]斯坎得尔·吾斯曼.提高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质量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4).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将学科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使课程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一,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的学科课程是高等院校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从学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高等院校先现有课程进行重组,或选择大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的相关课程、或在已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学科间的融合,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创业教育与现有的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相同,同样包括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三大种类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学科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个学科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因此,各高校应落实好学科课程的科学设置。一是落实好公共课的设置。公共课主要是涉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知识、法律常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是形成与创业紧密相关的知识结构,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得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和应对方法,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税收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投资分析知识、公共关系知识、创业心理知识及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二是落实好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是强化大学生基本功能的学习,它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各类专题报告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课是强化大学生基本功能的学习,它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各类专题报告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课的是学习与创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落实好选修课的设置。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与传统教育学科相比,各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和实现四个转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并达到实际的效果。设置创业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把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二,注重把握综合性和侧重性,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时根据所学方向有所侧重;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注意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创业学科课程的变革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过于依赖课本的专业知识的现象,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二是改变过去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改变过去单一的用知识和技能来作为考核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而通过学生的创业能力来评定学生的质量;四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鼓励大学生相对的独立与自由,使其完善精神人格。

二,实践课程。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去除只学于校的弊端,积极走出去,搞校企联合的模式,开设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以天下为师,广泛涉猎,惟其如此,才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层次;因材施教;课程体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081-05

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是东北财经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层次体育课程体系是指在一所高校中所有参加体育必修课程学习的大学生,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专项技能能力、运动学习能力制定1-3个递进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学习期间,在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运动能力等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高质量的财经人才。

在历时4年的课题研究中,对我校分层次体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和健康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构建。经过3年半的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检验和修订,已经合理、完整的建立了体育实践课分层次教学体系和健康体育理论新体系。实现了高校分层次体育教学改革和健康理论新体系设计的目标与任务,达到了课题设计的要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等院校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实验对象。本科学生:从2007年10月-2011年12月,对2006级本科生1个学期、2007级本科生2个学期、2008级、2009级本科生四个学期、2010级本科生三个学期和2011级本科生第一学期的男、女生体育必修课(体育必修课1-2学年修完,每学期1学分,共4个学分)所有学生进行了体育实践课程分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新的健康理论教学体系的实验工作,共计18000余人。体育教师:担任本次课程教改任务的授课教师28人;男教师16人,女教师12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4人,助教1人。

(2)实验方法。课题组根据创建的《分层次体育实践课教学大纲》和《新的专项和基础体育理论教学大纲》,按照课题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三个阶段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实验。第一阶段,在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对2007级学生实施了分层次选课实验,采用学生到体育部自愿选择教学项目、层次和上课时间,教师由课题组安排上课;第二阶段,在2007级分层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员看课、座谈、教研活动、教案、点名册、学生成绩评定、理论试卷的批阅等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了解和评估,对存在的层次的划定不够明确、学生选择层次不够准确、网上选课问题、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基础体育理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进行了整改与修正,然后再在2007级和2008级的两个年级全面展开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实验;第三阶段,在进一步看课、座谈、教研活动、教案、点名册、学生成绩评定、理论试卷的批阅等的基础上,采用了学生问卷调查,对分层次体育课程设置、层次的划分、教师实践课教学效果与能力、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教师理论教学能力、课外体育锻炼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调查了解,针对问卷的统计结果与课题设计的考内容的所反映出的问题,对分层次教学大纲、基础理论讲义内容、分层次教学管理规范等不足和问题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在合理采纳教师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提出修改意见和改革方案;第四阶段,在2012年初完成了分层次体育课程体系、新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1.2.2 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979份,回收有效问卷2686份,有效回收率90.16%。

(2)学生座谈法。在实验期每个学期的9-11周中间,召开体育必修课授课班学生座谈会1次,随机抽取2-4名学生,座谈会召开过八次,共计参会学生210人。

(3)教师座谈讨论。在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组织8次《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专项和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教师座谈会,参会教师89人次。

2 分层次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评价

2.1 分层次教学项目的选择是根据学生意愿、教学场地和师资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

本次分层次课改课题研究对实践课教学项目的选择与取舍,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同时根据体育教育场地的项目、数量和教师资源等实际情况的综合考量,以及反复的研究和讨论后最终确认为15个教学项目。并对15个男女生教学项目编制《分层次体育课教学大纲》。经过8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学生选择,能够经常开课的体育教学项目为:身体素质课、乒乓球课、网球课、篮球课、排球课、足球课、健美操课、瑜伽课、形体课、太极拳课;偶尔开课的体育教学项目为:交谊舞课、艺术体操课、跆拳道课、散打课、拳击课等。具体的开课形式为:第一学期固定开设身体素质必修课,按照男、女生分班上课;第二、三、四学期分层次自主选项体育必修课。

2.2 创建自主选课《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2.2.1 创建专项技能课程层次专项技能教学课程层次的创建始于2008年2月,当时根据学生专项技能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状况;根据专项教师对不同性别、不同项目、不同技术以及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基本教学规律的了解;根据部分老师对课堂按层次分组教学深入研究的成果;根据多次按专项分组讨论形成基本意见后的结果等依据而进行合理的分组。经过8个学期技能课的教学检验,结果显示86%的教学项目的层次划分是准确或较为准确的。另有14%的层次划分不够准确,在2012年6月修订《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时,做了部分的调整,将部分不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层次进行了删除或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本次体育教学课改的设计目标(见表1)。

2.2.2 专项技能课程分1-3个层次,学生自主选择专项课程最多3个层次,最少1个层次。分别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普通班、提高班和高级班。所有层次都是从低到高有序递进排列。学生自主选择教学项目、教学层次、教学时间和任课教师。

2.2.3 专项技能课程各层次的适用学生人群(1)普通班开课的对象为没有学习过专项技术或没有专项技术基础的学生群体。(2)提高班开课的对象为学过专项普通班或有一定专项技术基础的学生群体。(3)高级班开设的对象为学过专项提高班或专项能力达到提高班水平的学生群体。

2.2.4 每学期专项技能课层次选择的管理规定(1)学生在选择专项层次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真实情况选择,过高或过低的选择都对学习专项技能产生“困难”和“吃不饱”的不利影响,因此学生在选择专项技能课的层次时要认真对待。(2)在两年的体育必修课中,一个专项的基础班只能选择一次;如果想再选择一次,只能选择提高班或高级班;而且一个学期只能选择一个专项的一个层次。(3)每个层次的任课教师,在开课的第2次课前,用和蔼和真诚语气与学生沟通,对技术水平较高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劝其选择提高班或高级班,保证学生在开课后第三周的补退选结束前选上该专项的提高班、高级班或其他专项的普通班。(4)对选择提高班和高级班上课的学生,教师要在第1次课时组织学生对普通班学过的专项基本技术进行练习与观察,对技术差距较大的学生,讲清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学习所面临的困难后,劝其改选其他专项技术项目的相应层次。

2.3 分层次专项技术教学内容层次递进、合理连贯

2.3.1 普通班教学目标较为熟练掌握主要基本技术,学生课下能够运用专项技术进行健身锻炼与娱乐活动,培养专项运动兴趣。

2.3.2 提高班教学目标全面技术学习与技术合理运用相结合,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具有自我训练能力、基本规则和喜爱所学专项运动。

2.3.3 高级班教学目标全面掌握专项技能,掌握专项理论和基本规则,具有一定的竞赛能力,成为经常锻炼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男、女不同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的对比(见表2)。

2.4 创建不同体系

分层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创建分层次体育教学体系中最难和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准确、科学技能评价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专项技能学习兴趣、追求正确技术技能的掌握、经过课上和课下的反复努力、找到合理运用技术的重点和关键点、提高学生专项技能水平和专项建身能力,成为终身的运动者。”技能分层次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基本达到了建设目标,促进了专项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见表3、表4)

2.5 构建分层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分层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在多元性、全面性、准确性和过程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研究,力求在每个学期的体育考核中,能够全面、立体、过程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反应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分层次体育课程考试的每个层次考试都包含课堂考核、身体素质考核、技能考核和体育理论考试等四项内容,每项具体考试包含的内容和占总分的比例为:

(1)课堂考核内容与标准占总分的10%,制定了详细的课堂考评标准;

(2)身体素质考核内容占总分的20%,男生考1000m、女生考800m,按照体质测试标准评分;

(3)技术考核内容与标准占总分的50%,一般为两项技术考试内容,按层次确定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4)体育理论考试内容占总分的20%,由专项理论和体育基础理论两部分内容,统一集中试卷考试。

2.6

创建分层次体育实践课电子版教案

为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体育精品课、省体育评优课、体育精品视频和教学团队等教学需要,经体育教学部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本次课改全部采用《电子版教案》撰写教案,设计了统—教案格式模板,采用B5纸打印。由教研室主任组织编写《电子教案撰写规范》,对不同类型的教案、不同教学的内容、不同组织形式与教法、撰写格式与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为此召开了两次次《电子教案撰写规范》讲座与讨论,并将讲座的PPT放在教研室电脑中,供老师随时查阅和观看,为今后所有教师规范的写好电子教案,提供了基础参照文本。经四个学期的反反复复的检查、修改的多次重复,60%以上的教师逐步定型为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具有特色的体育课课时教案。

2.7 构建完整的专项体育理论和基础体育理论教学体系

2.7.1 体育专项理论教学大纲

(1)专项体育理论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交谊舞、素质、羽毛球、拳击、散手、台拳道、形体、太极拳。

(2)专项理论讲授的主要内容。

①球类:起源与发展;对健身运动的作用与意义;怎样学好;场地与器材介绍;技术技能与应用;战术与应用;提高健康程度;了解竞赛规则、组织比赛的方法;会欣赏。

②身体素质类:身体素质的概念;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素质与生活能力的关系;五项身体素质的概念、作用、练习方法、练习的注意事项、对健康的作用。

③形体课类:起源与发展;形体训练的练习内容、方法、种类、任务、作用;生活中的练习方法;形体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进行形体训练;形体训练对气质的作用;形体与服饰的关系;

(3)专项分层次篮球理论讲义要点案例。

①普通班:了解篮球运动起源和发展概况;介绍场地与器材;篮球运动对健身的作用;如何学好篮球;掌握篮球运动的特点,介绍基本技术要点与练习方法;介绍竞赛基本规则与裁判法。

②提高班:介绍我国现阶段CUBA的发展概况;赛制及特殊规则;介绍篮球运动常识,专项运动损伤及预防;介绍篮球规则及裁判法;三对三篮球规则。

③高级班:介绍NBA比赛规则;重点与FIBA规则区别;介绍现代篮球战术攻防体系;人盯人攻防,区域攻防,混合攻防;介绍篮球欣赏;重点如何观赏与获得比赛资料途径。

(4)专项体育理论授课学时和形式。每个学期和每个层次都是2学时,任课教师同一专项学生集中上大课,上课时间根据教室空课时间而确定。

2.7.2 4个学期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创建基础体育理论授课内容,课时达到20学时。自编基础体育理论教学讲义,形成教学体系,特色鲜明。本次课题研究共完成授课讲义编写10份,20余万字。

2.8 学生对分层次教学的评价

2.8.1 开设分层次体育课程有95.91%的学生认为,分层次体育课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不同体育能力学生群体接受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层次上的多种需求,初步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2.8.2 分层次教学项目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分层次体育课教学项目经过多年的开发与整合,在分层次教学大纲中共开设男、女教学项目15个,其中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素质、形体、健美操、瑜伽、太极拳等现在常设教学项目,占整个教学项目的66.67%;剩余为偶尔开设的教学项目,占整个教学项目的33.33%。在整个课题研究中在不断想方设法增加时尚的、喜闻乐见的层次教学项目,扩大学生选择分层次体育教学项目的范围。在2010年课题问卷调查中,78.96%的学生认为分层次教学项目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教育需求。

2.8.3 逆势开设身体素质课,得到60%以上的学生肯定为了求证学生对素质课认同程度,本问卷特意设此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是60.09%的学生认为应该上身体素质课,加不加无所谓的为13.51%,只有26.40%认为不应该开设身体素质课的。对此教学现象,体育部应加强素质课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练习内容和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与娱乐性,特别是练习与休息合理搭配,准确讲解每个练习的方法、要求、作用和用途,用有目的、有计划、多方法、多内容的身体素质练习来提高学生练习身体素质的兴趣,逐步达到自觉锻炼。

2.8.4 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促进学生课余锻炼积极性学生对分层次体育课考试成绩评定的满意度为89.17%。分层次体育课成绩评定内容和标准,在4年时间里经过多次的修订和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定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局面,逐步创建了统一规范、层次多样、考核全面、重点突出、内容详细、标准准确的考试体系。基本实现了运用技术考试促进学生课下锻炼的教学延伸计划,实现以考促教、促学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学生考试标准的设定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

2.8.5 教师认真执教,学生评价较高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管理人员认真执行,为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营造了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师安于本职教学工作,不断学习针对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研究分层次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师的认真执教,才能获得学生较高评价。

3 结论

(1)高校分层次体育课程教学模型构建完成,体系完善,运行良好。

(2)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整体实现了教与学的共同目标。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和经验,调查我校往届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出了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本规范,这将为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以及提高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1]。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代,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其中新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2]。因此,对于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如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民族高等院校的特点,体现“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材料化学学科发展状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现已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独立学科[3]。我国的材料教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体现了社会需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4]。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和前苏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行业培养通晓某一专业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几大类材料之间呈现出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材料科学技术及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将原20余个工科材料类本科专业整合为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专业,并提出了综合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在理科方面设置了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是:研究有关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的组成/结构、测试/表征、制备/合成、性能/应用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7]。对材料基本四要素的认识和理解要有动态的观念。材料的结构与成分着重在于研究包括原子的类型及所观察尺度范围内原子的排列组合;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则使原子、分子可得到特定的排列组合;而由不同原子、分子及其排列组合所得到的材料具有所需的使用性能;对材料性能的各种测试和微观层次上的表征构成了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正是因为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从细分到综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专业,各学校在设置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各有侧重。由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本文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建设[8]:分析国内外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调查我校往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调查我校毕业生工作单位对他们的满意度,征询用人单位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查主要的少数民族生源地区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查主要的少数民族生源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分析我校现有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分析该课程体系与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找出目前课程体系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提出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确立主干课程;研究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确立主干课程的衔接关系。

3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的教学可采取多元化手段,鼓励教师将其科研成果进行精选、提炼并转化为本科生大型专业综合性实验[9]。根据培养计划,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实验,在大三期间完成了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那么到了大四上学期,学生经过三年的实践训练,应该说具备了开展大型综合性实验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安排专业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实践选修课开设,设置20个左右学时,这样不仅规范了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同时也通过课时费等形式给了教师一定的激励机制。综合性实验的基本流程可大致设计为:学生查阅资料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并提交实验申请教师审查答复学生做实验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和结论教师评阅给分。教师可根据各人不同的学术专长分别担任不同实验项目的指导,但实验报告的最后评阅应当由实验指导小组集中进行,以保证客观公正。另外,综合性实验还可以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良好衔接,这样使得学生在某个课题上有机会真正深入下去,最终达到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林,阮建明,刘继进,等.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5-136.

[2] 柳云骐,张晓云,叶天旭,等.材料化学专业的定位及其课程体系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5(2):60-63.

[3] 陈晓刚,袁毅桦,陈纯馨,等.地方高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10):103-105.

[4] 周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创新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3):48-50.

[5] 陈东初,袁毅桦.关于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建设的一些探讨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10):105-107.

[6] 钱力,郑怀礼,赵会明,等.材料化学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设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3(2):76-77.

[7] 郑怀礼,钱力,贾晓燕,等.材料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