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竞技体育前景

竞技体育前景

竞技体育前景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人文视角 竞教结合 辅助措施

引言

竞技运动是人类向自己的体力和体能进行的挑战,也是人类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人类创造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服务,但是当今的竞技体育却走向了歧途,我们必须对现代体育的异化功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进而解构现代体育的消极影响,超越体育的现代性,实现体育的返璞归真。体育现代性的重构,必须以“和谐、人本、生活”为指向,实现体育的休闲化、大众化和游戏化。

1.人文与人文体育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的本质在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这一内在动力的外化形式,体育人文精神是指体育中所蕴涵的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思想和意识,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当体育这一社会活动逐渐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体育的含义就不单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育,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逐渐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向周围蔓延。体育蓬勃发展到现在,人们慢慢地用“人文体育”来熏陶自己,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的“人文奥运”正阐释了这一点。“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这与顾拜旦提出的“体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人文体育所积极提倡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成为当代人文精神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竞技体育回归高校的思考

我国的竞技体育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得以优先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往由国家一手包办的竞技体育再继续仰仗国家财力的全权支持,已经很难持续化发展。为了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使竞技运动逐渐回归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良好基地,尽可能多地举办大学生联赛,可以加厚我国的校园竞技运动文化底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已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美国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1978年颁布的《美国业余体育法》协调业余体育工作。在美国,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3.竞教结合发展的新理念

新世纪伊始,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优秀运动队伍建设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竞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有社会的属性,不能把运动作为人的手段。运动员在现实的体育竞技中,伴随着对金牌及其附属物质利益追求的不断升位,他们的主体地位却在日趋下降,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在这样的环境下,竞技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理念要逐步体现,复合型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更加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运动员应该成为智体型运动员,竞技与教育的结合对培养智体型运动员将起到根本的变革作用。

4.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很多运动员在技术和实力上均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可是在参与竞赛的时候往往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于运动员认知水平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一个社会性的竞技运动,更要展现运动员社会性的一面,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均起着主要的作用,可见重视运动员的人格修炼、文化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发运动员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5.改变竞技管理措施

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使我国竞技运动的国际成绩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举国体制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巨大的资金投入就是一方面,给国家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各级管理机构繁多,从国家体育总局到省体育局,再到各地市体育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不通畅,低级的体育管理机构在执行其功能时,作用更加难以实施。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的竞技体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应以国家为主导,把竞技体育半市场化操作,政府起监督和引导作用,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在管理措施上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科技成果,提高各级机构的办学质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做到科研、教学、训练相结合。

结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竞技体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竞教结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同时其他一些相应的辅助措施也应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家忠.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5,7,(3):120-22.

[2]黄毅,李建立.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整合与举国体制[J].体育学刊,2006,13,(3):5-8.

[3]马志和,戴健.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的定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6-9.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新工科建设;计算机教学

1新工科与技能竞赛

2017年2月教育部门全面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打造了领先全球的工程教育中国模式,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新工科是新经济环境下应对新经济的调整,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市场产业需求与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教育行动计划。新工科拥有展现时展特征、多学科交融、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新工科提出后受到了全国各个高校、教育部、各个产业的热切关注。但是各个专家学者对新工科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框架上,对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鲜有涉及。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依然沿用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并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没有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只是将全日制教材进行简化、压缩,甚至不经过创新改革直接使用,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相脱节,学生无法通过计算机课程教学成为社会所需的计算机综合人才。当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难以满足新工科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要求,尤其是难以满足“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要求。可以看出,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工科建设,迫切需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技能竞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不仅仅能够代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成果,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参与技能竞赛,能够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对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技能竞赛充分发挥了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展示三种功能,尤其是连续多年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从赛事设计、比赛规则到竞赛裁判,绝大多数都是以行业顶尖专家为主,目的即为利用技能竞赛来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的开展,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创新改革,充分体现了技能竞赛所具备的企业对接、就业导向、专业技能培养的效用。

2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计算机教学的启示

2.1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课程改革的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引领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1)技能竞赛对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制定的指引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掌握实时职业需求并不是从行业数据、新闻报道或数据统计上获取的,而是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接触与沟通以掌握。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设定则要求与企业进行深入密切的接触与沟通,对职业岗位、岗位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才能够设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然而,当前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立并没有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得高等教育改革无法顺利进行。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方面职业性有所欠缺。而技能竞赛的开展可以给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立进行有效引导。基于技能竞赛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准确得知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设立教育目标,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途径。(2)技能竞赛有助于课程内容更加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参与技能竞赛则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入紧密的接触。在技能竞赛的准备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进一步获取比赛优势会深入企业,探索掌握企业所需求的职业技能,了解企业的人才缺口,明确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便做好充分的技能竞赛准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设定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建设会形成重要的影响。另外,部分技能竞赛会有企业赞助支持,企业也希望借此机会宣传企业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从而主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密切接触,让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3)技能竞赛主导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技能竞赛中题目设定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技能竞赛题目设定与企业经营需求相结合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开展要贴近企业需求。技能竞赛中具体的参赛项目都不是课程、课程教师单独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拥有不同专业优势的教师一同合作方能完成。这一需求则要求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课程需要始终围绕工作任务来开展。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准,为社会输送大量综合性、技能型人才。技能竞赛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展示交流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能够向社会、企业宣传院校的办学质量与教育实力,同时也为学生打造了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企业更了解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准。

2.2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计算机教学的启示

2.2.1基于技能竞赛下计算机课程教学

技能竞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选拔的重要平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与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技能竞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能专业训练,构建满足技能竞赛需求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技能竞赛专业训练对于参加职业竞赛选手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验,需要技能竞赛参赛选手从头开始,严以律己。指导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比赛发展动态,准确掌握比赛要求,针对参赛选手的不同特点制定的细致的培训方案。国际计算机技能竞赛的项目问世是经过国家、企业对计算机产业发展市场调查的,竞赛项目是计算机产业中较为广泛与实用的领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性意义。早期计算机技能竞赛主要侧重于办公软件与PowerPoint的使用。因此,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办公软件与PowerPoint的相关课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个人计算机已经全面普及,在实现互联网的链接、设置、信息传递方面需要运用到大量互联网应用知识与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职业计算机技能竞赛将竞赛项目转向为网络应用,PowerPoint的制作也转变为影视后期处理。针对计算机技能竞赛的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教学可以实现方向转移,适当加重计算机技能竞赛内容方面的课程与训练。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相关课程有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网络等。在职业计算机技能竞赛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所有学生需要在刚入学一年级时参与办公自动化考试,考试内容为Word、Excel以及Win-dows的使用。计算机课程在学习网页制作时要掌握Dreamweaver的使用。网页制作后期要有网站,掌握建站点的相关技能,并且学会设计动态网页。计算机课程要进一步加重实训教学的比例。针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调试与使用,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网络实验室供计算机相关课程实训的开展。如针对技能竞赛计算机教学可以开设《工业产品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计算机教学可以选择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计算机教学内容应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2.2基于技能竞赛下计算机创新创业教学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其应用领域也持续处于快速扩张中。计算机领域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必须要立足于时展的需求,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思路。在这一基础下计算机教学必须要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倾向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要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高素质师资教育队伍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技能竞赛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只有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够使得技能竞赛准备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与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要选拔培养一批拥有扎实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计算机技能竞赛提供技术支持。二是要培养学生技能竞赛骨干队伍。基于技能竞赛的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有意识的挖掘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将“有兴趣、有意识、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技能竞赛的培养对象,鼓励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计算机创新创业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积极鼓励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传帮带”对计算机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学生,以保持技能竞赛队伍的稳定性。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计算机实践教育模式。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深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产学研”的结合,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结果。从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先进发展经验来看,计算机教学的产学研结合能够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学研项目,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新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以从产学研项目中深入开发挖掘竞赛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的掌握创新知识与创业技能。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brings many changes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take on international, entertaining and industrial situation and tendency; whereas the popularity in the venues and facilities of mass sports, mass participation and variety of sports are conspicuous. The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exists in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China's sports will surely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 体育;和谐社会;国际化;娱乐化;产业化;民间化;多样化;自主化

Key words: sports;harmonious society;international;entertaining;industrial;populization;variety;independence

中图分类号:G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300-02

0 引言

中国当前的体育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就其现状和发展趋势而言,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之中,很多方面与党和政府提倡并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存在着许多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与趋势

1.1 竞技体育的全球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竞技体育近年来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化正在成为中国体育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竞技体育方面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的方式已经由原来的派人学习回来推广发展到直接聘请外国高水平的教练员到中国来执教,让外籍教练员利用他们先进的训练手段直接向中国运动员传授先进的技战术,培养他们的竞技能力,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

1.2 竞技体育的娱乐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整个社会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道。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产量的成倍增长,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的加剧等方面的因素使得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民众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不断加剧,而工作内容的相对单调和生活目标的单面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倦怠、烦躁和不安。所有这些情绪都需要适当的渠道来发泄。竞技体育的娱乐化功能非常有效地为民众提供了发泄渠道,很好地起到了和谐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竞技体育的娱乐化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到竞技体育的赛场观看比赛。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竞技体育的举办方开始用丰富多样的手段提供各种诸如文艺演出、美食、可以便利参与的娱乐活动等让观众愉悦的服务,这进一步加强了竞技体育的娱乐性成份。在此背景下,竞技体育活动已经由单纯的竞技比赛被演绎成民众的狂欢盛宴,吸引着大量的观众涌入各种各样的赛场。不断地体验着快乐、兴奋、满足和遗憾、失望、郁闷的情感,同时将个体融入到支持同一运动队或同一运动员的观众团体中,与他们一起快乐和一起悲伤,进而体验到城市的、地方的、国家的、民族的认同感。

1.3 竞技体育的产业化 竞技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以及民众对体育发乎天然的热爱,让竞技体育运动中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自竞技体育的娱乐化同市场经济结合后,竞技体育就焕发出勃勃的商业生机,进而就被有机地镶嵌在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成为了经济社会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自尤伯罗斯1984年将商业运作机制引进到奥运会,成功让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届赚钱的奥运会之后,体育与商业的结缘就一发不可收拾。竞技体育由商业化并进而产业化,成为了商业社会异军突起的一种力量。

我国的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起步相对较晚,不过发展的势头和速度都非常迅猛。竞技体育的产业化为社会创造出了新的行业并因此为更多的人带来就业机会,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而竞技体育也因此被有机地镶嵌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成为商业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促成了社会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间的和谐,进而促进了民众间人与人的和谐。

2 中国大众体育的现状与趋势

随着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娱乐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中国大众体育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现象和发展的趋势与同竞技体育一样,同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在某些方面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1 体育设施的民间化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民众开始有了经济能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从事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对运动场所和设施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开设和经营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应运而生。私人建造和经营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这种不满和怨恨。商业化运作的私人运动场地设施对所有人公平地开放。在这些场所中,民众能够感受到一种平等和个人的尊严,不会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会感受到管理者的厚此薄彼而心生怨恨。

2.2 体育观念的多元化和体育活动的自主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开始趋向于多元。体育作为锻炼身体手段的理解虽则仍居于主导地位,但这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理解。事实上,当民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他们就会自然地产生更多的追求,这其中包括娱乐、交往、表演、展示等多方面的内容。体育此时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就变得丰富多样。

当今时代,大众对于体育已经有了多元化的理解并按照自己对体育的理解有选择地从事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也因此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民众摆脱了从众和盲动,也摆脱了相关组织的约束,开始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自主从事体育活动,实现了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化。他们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获取自己希望获取的东西,张扬自己的个性,享受体育为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进而部分地实现自我。这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巨大进步,是一个让民众体现自我和释放自我的进步,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3 结论

中国竞技体育目前呈现出国家化、娱乐化和产业化的现状并有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而大众体育业中业已出现了运动场地和设施私人化以及大众参与体育多样化和自主化。无论是竞技体育的现状和趋势还是大众体育中出现的新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从外部到内部,从国际到国内,都是有机的隐含的,它一方面预示着个人的发展,同样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只要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被打断和扭曲,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育运动必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J].华夏出版社,1989.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品德;运动技能;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3-0007-02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体育品德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如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正确对待比赛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等。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体育品德已被列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必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追求。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也必然成为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品德是怎样形成的

尽管学者们对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二因素、四因素乃至六因素等多种学说,但一般都把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视为道德基础,把道德行为视为外在表现,离开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就不复存在。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所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体育品德,只能根据其习惯化了的体育行为是否符合体育道德加以衡量。例如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是否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是否在比赛中被侵犯后能克制冲动情绪不采取报复行为;是否在运动实践中能与他人合作互助、公平竞争;是否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否存在投机取巧、营私舞弊行为等。

虽然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途径对形成道德意识有所帮助,也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但仅仅依赖这些方法却难以直接形成以道德行为作为判断标准的道德品质。由于体育品德是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而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长期训练和有意培养,都必须在外部道德规范约束和内部道德意志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因此,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在运动实践的特定情景和条件下的有意训练和长期培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这一特点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教育背景下,怎样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利用身体练习的特殊性,有意训练学生的体育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必然成为每个体育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通过运动实践培养体育品德的条件

毋庸置疑,体育运动具有培养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尊重他人等道德规范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等教育功能,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现是有其条件而不是自发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单独在家里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练习;一群学生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自由踢球玩耍等,虽然也属于体育活动,但其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就微乎其微。深入分析体育运动培养体育品德的价值及其实现条件可以发现,竞技体育的竞赛性、规则性、合作性、挑战性等基本要素,乃是其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路径。王登峰认为:“在激烈对抗的竞技运动中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W会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跟别人协调一致,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如何在激烈竞争对抗中和对手相互尊重,如何面对失败时能够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咬牙坚持,直到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体育竞赛,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体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竞技体育活动对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体育品德方面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在运动技能的学练中高度彰显和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合理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必要的、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使学生在特定环境的熏陶下,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在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下,逐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据以上分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合理要素,努力满足四个条件。

1.有竞争

没有竞争的体育必定索然无味,没有竞争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试想,没有竞争,哪有胜负?没有胜负,怎能有胜负之后的情绪体验?怎能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情绪调控?又怎能激发进取之心、挑战之勇和竞争意识?

不能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要体现人文关怀,就认为统一标准的竞争活动一定会伤害落后者的自尊,其实不然,如果利用得法,胜负结果的产生还可能带来另一种教育可能,那就是虽败不馁,重在过程的坚强心态,是虽然落后却并不因此止步的体育精神,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2.有约束

有竞争必有规则,没有规则约束的竞争必定混乱一团,没有规则约束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体育课堂纪律和教学常规是约束,游戏方法是约束,各种比赛规则也是约束,学生只有经常在规则约束下从事竞争性活动,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竞争性活动的规则效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规范。

3.有合作

没有合作互助的竞争注定难以取胜,集体性运动项目尤其如此;缺失合作互助的运动技能学练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也无法获得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体验。体育运动中充满合作互助的场景和时机,如各种接力游戏、体操学练中的帮助保护、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战术配合、各种各样的双人练习等,教师应当自觉利用这些场景和时机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形成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和乐于助人的道德行为。

4.有难度

没有适宜难度的技能学练无须学生付出足够的意志努力,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等体育精神。只有乐趣没有难度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可能会换取短暂的直接兴趣,却难以维持持久的练习过程。只有学习内容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是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得到的果子,学生才可能付出意志努力去勤学苦练,才可能在掌握技能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才可能逐步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三、创设条件和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仅靠说教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润物细无声”的无形教育才是高明和聪明的选择,当你告诉学生你要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教育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创设有竞争、有约束、有合作、有难度的学练情景和条件,有意识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和条件下接受熏陶和影响,逐渐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体育品德。

1.创设竞争场景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内容特点和实际需要,适时安排教学比赛、竞赛性游戏、体能与技能测试等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运动乐趣,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之心,在胜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失败中学会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学会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学会尊重对手和欣赏对手的精彩表现。

竞争性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一般来说,在学生能正确做出所学动作之后,就可以设计并实施适宜的竞争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应用和巩固提高所学动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之心。

2.加强规则约束

竞争性活动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可以张扬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学会理性对待胜负,但同时也存在引发野蛮报复、肢体冲突、投机取巧等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因此,教师在组织竞争性活动时,尤其是组织球类教学比赛时,应首先明示竞赛规则,严明行为规范,使学生在规则约束下有序开展活动。对于表现出良好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学生应及时提出表扬,对于不遵守规则或出现违反体育道德行为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心理强化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对错,逐渐建立规则意识,形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规则意识的培养应注意信息反馈的即时性,在学生发生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后,教师应及时提出表扬与批评,才能收到较好的强化效果。对小学生应该以奖励、加分、表扬等正强化手段为主,鼓励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3.营造互助时机

教师应利用教学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合作互助的时机,把学生置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中和条件下,明确个人在练习中的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具体的合作互助方法,让学生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练习中相互帮助,建立信任、合作与互助的和谐关系,体验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形成乐于助人的道德行为。

体操运动中的帮助与保护,相互协作的集体游戏,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战术练习,各种合作跑等对于培养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促进人际交往具有良好作用,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心理拓展训练中的许多练习对于培养合作互助精神更具有独到的价值,值得体育教师借鉴运用。

4.合理确定难度

难度太大的动作会挫伤学生的自信,难度过小的动作不利于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当所学动作的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时,最能激起他们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反应。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精心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所学动作的难度、数量与质量要求,促使学生在学练幼鞯墓程中付出足够的意志努力,体验战胜自我获得成功的快乐,形成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动作的难度是可以人为赋予的,即使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动作,教师也可以采取措施使其难度加大。例如,中学生练习前滚翻时,可以提出连续、分腿、远撑等不同做法要求,以加大动作难度;高中生练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时,可以提出加快速度、绕过障碍、左手运球等不同要求,以提高应用能力。以上做法对加大动作难度,磨炼学生意志,培养体育精神会产生积极作用。

四、结语

体育品德是习惯化的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的综合体现,要把良好行为变成行为习惯,就必须在特定的情景中和条件下,用特定的行为标准引导、规范、约束学生,使他们的体育道德行为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体育运动天然具有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潜在功能,但仅依赖这种潜在功能自发产生作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深入开发并自觉运用这种潜在功能,使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应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坚持不懈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从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市场化背景下竞技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现在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所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P键词 市场化 竞技体育 可持续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夺得51金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夺得38金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交出了26金成绩单。获奖牌项目主要分布在一些我国具有夺金优势的小项目上,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竞技体育改革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竞技体育项目大众接受程度低,市场狭小,与全民健身的国家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因此,开展关于竞技体育市场化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的讨论研究在当下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尤为重要。

一、选题相关内涵

“关于市场化的概念,学术届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体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持续增加的经济体制演变过程;另一种是特指改革或者转轨国家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经济体制转变过程[1]。”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过程具有这两种过程相结合的特征,经济发展受改革政策的影响较大。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三者互为鼎足、缺一不可[2]。”国内外专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的描述来看,都离不开发展两个字。

二、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一)市场化背景下竞技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需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我国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逐步向市场化靠拢,竞技体育市场化是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当前竞技体育的监督管理主体仍然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权利过于集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投资基本依靠政府部门,成本巨大,产出低,市场化程度低,政府负担沉重。分析比较国内外的情况,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可以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型过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做好管理与监督工作。

2.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及时完善,规范竞技体育市场化出现问题

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现行的全国性的体育法规是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已经过去21个年头,部分内容和今天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规范主要依靠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办法来解决,在市场化条件下,应及时完善法律法规,支持鼓励竞技体育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法律法规制定的预见性,不只是在市场化条件下竞技体育发展出现法律问题才去解决。

(二)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投入”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的“投入”具体指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可持续获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模式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投入为辅,而竞技体育投入大且逐年增加,如表一九运会、十运会周期中各省自治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3]。这种发展模式投入大,获取渠道狭窄,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协调度和持续度方面尚存欠缺。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四十年,社会资本力量雄厚,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能极大竞技体育发展。

2.竞技体育“产出”的可持续发展

“‘产出’具体指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所获得的成就,包括竞技体育水平、竞技体育项目知名度等要素。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基础上的价值选择[4]”。从竞技体育的本质出发,竞技体育由服务于政治最终转变为服务于政治和社会,展示综合国力,促进群众体质健康。“产出”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体育比赛竞技水平能够吸引大量体育发展资金。健力宝运动饮料作为我国体育营销的开创者之一,从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开始,先后多次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对企业本身达到了宣传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也获得了发展资金,形成一个良性互利共赢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三、结语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发展也应当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改革是今后竞技体育发展的常态,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素青.市场化转型中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1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