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部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③ 顿志强.试论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群体竞体协调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3,7.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技育人;体育强国;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107-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aim and functio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ose the competitive nature of PE, and its regularity, entertaining, cooperat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which are not only characteristic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but also the necessity of our modern social life. Therefore, aiming at connecting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the article suggests developing sport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competitive sports”, succeeding in realiz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nation through PE.

Key words: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competitive sports; strong nation in PE; mass sports

1 引言:建设“体育强国”与提倡“竞技育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建设“体育强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启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工程极为关键的5年。”[1]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队以51枚金牌获得金牌总数第一的狂喜之际,官方正式提出,我国是“体育大国”,但不是“体育强国”,距离“体育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作为“体育大国”的确立,是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体育大国”不是“体育强国”,大而不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竞技体育金牌的“含金量”不足,以奥运为例,我国在集体性强、综合价值高的大球项目以及世界上热门的主流项目(尤其是欧美主流项目的田径、游泳、网球等)方面,都与欧美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二是相对于专业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明显滞后,尤其是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引发了有识之士对学校体育的担忧。“下面是一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中,中国人的体质在明显滑坡!”[2]

显然,将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不仅是真正提高我国专业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要求,更是全面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全民族身心素质、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的实际需求与强烈呼声。

近三十年我国竞技体育的突飞猛进,较之此前三十年有两方面重要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为竞技体育的投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理念已然改变。众所周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曾经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核心指导思想,这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政治化,不能不说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精神枷锁。“既然我们对要拨乱反正,国际上又有很不好的反应,当然应该废除。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正式文件中就不用了。”[2]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奥委会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

群众体育的发展滞后,一方面是由于投入比例失调和资源配置失衡,“当前群众体育领域内最突出、最基本的矛盾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相对薄弱的群众体育物质基础、短缺的群众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1]但是,认识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建国以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流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以此作为指导体育事业的核心思想,人为地将体育分为两个独立、性质不同的体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包含学校体育)。这种体育理念导致了长期以来体育的内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我国群众体育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比较明显的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以及运动场馆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甚至中小学体育设施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大学生、中小学生的体质、技能、运动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度都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体育的本质是竞技,竞技的根本属性是竞争,这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和能力。建设“体育强国”,发展群众体育,首先必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为此,笔者立足于群众体育,提出“竞技育人”这一概念。

2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宗同旨及其竞技本质

“所谓竞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群体,包括所有的比试运作方法的活动,诸如各种选举、比武、斗鸡、赛马、游戏以及劳动竞赛,其中有一种叫做体育竞技,这是以体育活动为媒介的竞技种类”。[3]也就是说,竞技本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行各业都存在竞技,而体育运动是最典型的竞技。现代汉语词典直接将竞技解释为:体育竞赛。因此本文所说的竞技是指体育竞技或体育竞赛。“竞技是生存技能的传习、演练和展示,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技艺,最后认为:竞技是身体性运动竞争的技艺”。[4]在竞争的基础上,竞技发展成为多属性的综合体。

体育的本质特征是竞技,“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5]在这个意义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其理念也是相通的。体育之所以被划分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仅仅是基于各自目标上的侧重,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作总体规划,而决不能因此而将二者割裂开来。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否认群众体育的竞技本质,不仅不利于发挥其特有的综合社会功能,阻碍其健康发展,而且实际上也抽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基础。

群众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最典型的例证,是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中乒乓球的绝对优势与群众体育中乒乓球运动的普及,美国竞技体育中篮球的绝对优势与全社会篮球运动的普及,其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而竞技体育绝不仅仅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标签,同时也是群众体育的引领。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教材内容看,学校体育完全就是竞技体育的简化版。它没有真正独立的体系,特别是普通高校近年来普遍采用的专项选修制,其主要知识和技能以及体能锻炼的方法也完全取自于竞技体育,必须依托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外,作为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综合素质外(和其他系列的教师一样必修的公共课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脱胎于竞技体育。换言之,我国只有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群众体育,并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要发展群众体育,必须加大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投入。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并非别出心裁另创一套,而是竞技体育的运动场地和设施的翻版,学校体育尤为明显,不具备正规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学校是不能通过评估和验收的。要求学校在节假日有序向社会开放运动场地,其目的就是让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一些运动俱乐部也是以标准的运动场馆和设施实行有偿服务的。少数以减肥和健身为目的的健身馆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因为它们的特殊活动形式不属于竞技。

现代奥运会代表的是竞技体育。法国人顾拜旦在考察英国一些著名学校时,看到英国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户外竞技运动而受到刺激,“他认识到参与竞技可以得到身体训练、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这是对青年实行民主教育的适宜方式。他在深刻地认识到‘竞技的教育价值’同时,又立下‘教育救国’和‘体育救国’的志向,这就是他恢复奥运会的初衷”。[6]从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看到顾拜旦这一思想的延续。《奥林匹克》第二条写道:“奥林匹克主义属于一种人生哲学,提升并结合身体、意志及心智三者成为平衡性的整体。将运动、文化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奥林匹克主义是欲建立一套已通过努力所产生的愉悦、模范性的教育价值及尊重普遍性道法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现代竞技体育与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群众体育是同宗同旨、密不可分的;体育(包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本具育人功能。

3 竞技目的和功能的历史考察

群众体育作为体育,虽然与竞技体育被人为地划分为两大体系,并赋予不同的目的与功能,但二者具有同样的竞技本质特征,并且具有同样的由竞技生发出来的其他属性与功能。

例如,古希腊的竞技大会具有“娱神”目的,“以古代奥林匹克游戏为代表的竞赛节庆均属一种祭祀活动,竞技者们将健美的身躯和高超的技艺奉献给诸神以博得他们的欢心”。[7]“大部分古希腊人对宗教的信仰成为其团结的一种工具,这种信仰是以宗教仪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宗教仪式大部分都是通过体育来表现,奥林匹亚竞技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一种对诸神崇拜的最高仪式。”[8]而近代中国,在西方强权的欺压之下,军国民运动的兴起直接影响体育的社会价值指向,体育的目的就是要振兴民族,“身体开始脱离家庭和宗教的束缚,以强健身体为目标的西方体育在传入中国后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而被强行纳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这一重大的历史潮流。”[9]建国以后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目标是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致力于促进维护人类尊严的和平社会”(《奥林匹克》)。概言之,体育的目的建立在竞技所具有的功能的基础上;体育的功能并非体育的本质,而是由竞技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进而言之,体育的目的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价值指向;这种社会价值指向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体育的起源来自不同途径,种类繁杂,体育的形成过程也是社会选择的过程。有的形式被社会淘汰,新的形式又随之产生。体育起源的多元性正反映出竞技具有多重目的与功能的特点。众所周知,体育的起源与战争、狩猎、宗教和游戏等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战争和游戏,在现代体育中依旧能清晰地辨认出它们痕迹。

古希腊体育是现代体育的摇篮,柏拉图认为:“最好的体育是什么?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训练,尤其是专门为了备战而进行的训练。”[10]他甚至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打击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11]古希腊人将战争的一些手段和方法通过竞技的形式在市民中加以推广,一方面为战争做准备,另一方面竞技规则具有安全性和游戏性,使得竞技运动得到良好的推广和普及,甚至成为当时学校最主要的教育内容。“据史料记载,运动在古希腊早期几乎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竞技场就是希腊的学校。”[6]

体育的另一个重要起源是游戏。游戏是人类的古老文化之一,游戏是依托于规则形成的社会文化活动,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当其以竞技为内容和形式时,游戏的根本属性便发生变化,从娱乐转向竞技。游戏的规则相对简单,但为了满足竞技的需求,原有的规则向竞技规则体系演化,直至体育的形成。“大部分竞技运动形式都起源于民间游戏,现代流行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在一般游戏,特别是民间儿童游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演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规则。”[12]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大量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始终处于体育的萌芽状态,得不到良好的推广和普及,缺少完善的竞技规则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

战争与游戏之所以能在体育上实现殊途同归,竞技本质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归属体育才有了依据,牌类由于规则体系停留在游戏层面,因而真正纳入到体育中的少之又少。属于非运动性体育项目,运动性是体育最重要的标志,但不是唯一的。此外,宗教也是体育起源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体育的不断发展,宗教的烙印逐步消褪,抑或以其他形式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无论体育起源于何种途径,无论古代或现代其运动的形式和方法如何变化,无论是被划分为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竞技作为体育的本质特征永远不变,都是以竞技为手段和形式,充分发挥体育功能的一种运动方法。从竞技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是专业竞技(职业竞技)和业余竞技,是高水平的竞技和低水平的竞技。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参与竞技,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一体系中,是竞技能力、水平决定其价值取向,能力、水平高的侧重于实现自我价值,朝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而能力、水平低的侧重于完善自我,朝着群众体育的方向发展,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专业竞技随着伤病或退役自然转向群众体育(包括为专业体育工作的所有人员),业余竞技随着运动天赋的展现(优秀体育苗子)完全有可能转向竞技体育。2011年9月2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出席北京群众体育大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心里,竞技体育、业余体育和群众体育没有什么区别。姚明在NBA打球和小学生在操场上打篮没有什么不同。”(中央五套)

当下体育学界主流观点过于偏重其功能性,“主要包括以增强体质为本,以教育为本,以社会文化现象为根本属性,以身体活动为根本表现形态的体育本质的单质论;以及集上述多种属性为一身的体育本质的多质论”。[13]在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充满竞争的今天,认清体育的本质,对端正群众体育的目的、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竞技的属性与功能分析

无疑,竞技的根本在于竞争。竞技运动所表现出的是二方或多方的对抗――体能对抗和意志力对抗;竞技的竞争性对每个参与竞技运动的人的技能、体能和意志力提出了综合要求,通过竞技这一社会活动,激发出人类生命本能的冲动和自然属性――竞争性。

竞争性是人类生命本质的重要属性,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体育正是将竞技运动的根本属性――竞争性――通过有序的形式和方法发挥到极致。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活动,竞技过滤其竞争性中过于残酷和攻击伤害的成分,“野蛮的本质确实从我们天性中的激情部分产生出来的,如果正确加以约束,就能成为勇敢,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变成残酷和粗暴。”[10]学习和参与竞技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激发人的竞争欲望,“正如体育参与过程给予人的积极上进、努力拼搏与坚强意志等等积极而充满生命力的意识积累,唯有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更进一步得以在人的生命奋斗旅程中积极而全面地延展,形成体育意识的生命延绵,才是体育之本质之于人而言最为重要而根本的价值。”[14]

在竞争性这一根本属性的基础上,或者说,围绕着竞争性这一核心,竞技运动衍生、形成了一系列的属性及其功能:

规则性。竞技运动依赖于规则体系的支撑,竞技运动必须在特定的规则之下进行,没有规则就没有竞技,就没有竞争的公平性,规则是竞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规则体系的建立使竞争的自然性向竞技的社会性转化,起到有效的过滤作用,促进竞技运动的文明化进程,避免过分的攻击性产生的破坏作用,使竞技运动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规则体系能够有效地将社会价值观融入竞争之中,体现在规则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其制约机制,在其公平竞争的本质下,引领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

娱乐性。竞技运动作为竞争、对抗,总有胜负之分,而无生命之虑的对抗及其胜负之分的不确定性具有显著的戏剧效果,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能使参与者(包括观赏者)获得极大的乐趣,成为人们调节日常生活方式与节奏的重要形式。竞技的娱乐性源自于体育的游戏起源,“原始游戏中,‘游戏’与‘竞技’存在着形式的同一,因为没有‘游戏’的帮助‘竞技’是无法寻找通向民族精神的途径。”[5]竞技运动保留并继承了游戏的基本特征。此外,竞技运动的规则体系也具有娱乐的因素,规则利用游戏作为杠杆,过滤竞争中的不良因素,使其适合推广和普及,更加精彩和充满魅力。也正是娱乐性,使竞技运动走下古希腊竞技大会的神坛,从“娱神”转向娱人。

合作性。竞技运动离不开合作,大到整个运动团队的组成,小到具体运动过程中每个成员的配合,竞技对抗、谋求获胜都需要合作。因此,竞技运动能够有效培养、强化人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竞技运动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技能和知识的传习过程也就是教学和训练的过程,是双边互动的师承关系,这种关系亦可理解为合作关系。在众多的集体竞技运动项目上,既有团队内部的竞争关系,也有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关系,但为了满足竞技的目的和需求,团队内部的竞争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分工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这是竞技的必然结果。竞技运动是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既比试运作又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教练员可以请进来走出去,队员可以异地学习和交流,在“更高、更快、更强”口号的感召下,彼此之间相互竞争且包涵合作。

运动性。运动是竞技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常常因此而将竞技直接视为运动。强身健体是竞技运动的重要功能,也是人们乐于参加竞技运动所追求的功利性动因之一。运动性是人类本能属性,是人类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必备的能力。在与自然竞争和同类竞争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人类发现了训练的最佳替代品――体育。“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自然属性便是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体育的自然价值从生物学意义考量,则是通过体育锻炼所达到的强身健体的功效。”[8]因此,在竞技运动中,运动性亦可理解为“身体性”运动,“我们所谈的‘身体性’运动是以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为对象,同时又是以身体技能(走、跑、跳、攀爬、投掷、游泳)为基础的身体运动。”[4]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作为运动性的考量依据,借以评价其运动强身健体的功效。

总而言之,竞技运动围绕着竞争性这一核心而展开的规则性、娱乐性、合作性、运动性的种种属性,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竞技运动中的竞争性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合作性是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合作性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竞争中包含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技运动作为原始竞争的替代品,规则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规则成为过滤野蛮和过于攻击性的工具,另一方面规则对竞技运动起到推广和普及的作用。娱乐性使竞争的原始性转向竞技的社会性成为可能,增加了竞技运动的亲和力,使竞技运动真正走向大众。运动性作为竞技的主要形式始终贯穿在竞技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身健体的主要功能;而规则促使其运动性向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娱乐性又使其超越身体的范畴,达到身体与精神的融合;由运动性产生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又折射出竞技运动的社会传统价值指向。

5 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看竞技育人的重要性

在中国,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人们忽略体育之以竞技为本质的传统:儒家讲“中庸之道”,道家讲“不争之德”,淡化体育作为竞技的竞争性。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从扩张转向内敛,从尚武转向重文,表现在体育运动上,是突出其运动性、娱乐性的强身健体与调节生活的功能,而淡化竞争性、合作性和规则性。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导致长期以来将体育运动与养生、健身混为一谈。这种观念传统,直到现代仍有深刻影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观念的深入人心,即可视为传统观念的现代延续。现阶段,这种观念虽然在竞技体育中逐渐被纠正,但在群众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中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改变,商品经济带来的竞争(企业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体育运动的发展如何紧跟时代,如何依据体育运动本具的种种属性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必须突出“竞技育人”。

5.1 需要突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竞技的竞争性是提高竞技水平、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强调竞争意识,首先就是强调人的勇敢品德。“在古希腊教育中提及了‘四大德’,其中‘勇敢’被列在首位,然后是智慧、节制、正义,勇敢品德的教育衍生出竞争精神。”[8]勇敢品德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强调体育的竞技性,就是提倡敢于竞争,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相吻合,在勇敢品德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等一系列意志品德。竞争意识是通过反复竞争的积淀和无数胜负的洗礼逐步形成的,它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智慧,对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及其承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5.2 需要突出竞技的规则性,强化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在竞争中遵守规则,在规则中更好地竞争。竞技运动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权利,要求在平等公正的环境下参与进行,规则的建立满足了人们在竞争过程中对公正的追求。公平公正是普世价值观,也是竞技特有的功能与社会价值,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健身锻炼无法达到的境界。“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其自身的规范和发展规律,从体育规范和规律中可以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8]现代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包含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忽视竞技就欠缺了“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以“拚爹”为荣也就不足为怪了。

5.3 需要突出竞技的合作性,强化人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技的平台也是交流的平台,大到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增进交流,维护和平;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增进友谊。竞技的合作性符合竞技发展的规律,在竞争过程中唯有合作才有取胜的机会,有合作就有分工、就会形成团队,团队协作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竞技的合作性符合社会规范,在竞技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进一步推广,有利于形成各行各业“文化”建立的基础,尤其有利于对青少年(独生子女)的教育。

5.4 需要突出竞技的娱乐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竞技的必然是娱乐的,忽视竞技的娱乐性,片面地认为“玩耍无正事”,是对竞技本质的忽视、对体育运动功能的偏废。竞技过程既是身体能量释放的过程,也是情绪释放的过程,体育运动追求人的身心平衡,身体健康强壮和心理的健全健康同样重要,获得娱乐也是体育运动的目的之一。“‘乐趣’是人从世间现象中所获取的感官刺激,它使得身体获得某种‘’,并促使身体获得情绪上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功能上的这种情绪变化所获得的是乐趣、喜悦和舒适的身体内源性的‘’。”[4]竞技讲求公平公正,其娱乐性符合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5.5 需要突出竞技的运动性,增强人们的体能体质。强调运动性就是强调竞技的强身健体的实际功能,用体育运动来表述体育,目的就是用运动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突出体育的运动性,“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提高人们生存、生活的质量。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偏快、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大、营养过剩、缺乏运动,造成许多人体能体质下降,特别青少年和儿童,升学竞争、学习竞争带来的运动缺乏是造成普遍体能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强调运动性不是把体育等同于强身健体的活动、为强身健体而运动,而是要通过学习和参与竞技,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强身健体不是体育的唯一目的,而是体育的必然结果。

6 结语:竞技育人的全社会性与持久性

体育运动既是学习和参与竞技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一方面,竞技的能力和水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是人类的生命资源和文化资源,它的传承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完善自我表现为体能体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增强,是提升个人素质必要的手段,它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意义。体育所追求的就是实现在自我价值和完善自我上的超越,通过竞技运动达到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娱乐人。

将竞技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既是竞技体育的要求,也是群众体育的要求,更是当代社会的要求。“竞技育人”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平衡点,根据竞技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规划发展上有所侧重,其根本目的是“育人”。竞技体育不能把“夺标”作为唯一的任务和目标,要充分发挥体育应有的功能,将实现自我价值和完善自我紧密联系起来,把“育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发挥榜样的作用,积极推广普及和发展体育事业。同样,群众体育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竞技能力和水平,真正起到“金字塔”基座的作用,运用竞技自身的规律,逐步摆脱举国体制的框架。因此,“竞技育人”的贯彻落实,有利于防止专业运动员沦为“夺标”的工具、不择手段的锦标主义者;相反,是要引导他们成为具有团队精神、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使其在后运动员时代,曾经拥有的“竞技资源”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并为社会服务。群众体育(学校、社区)在提升人们竞技水平和素养的同时,兼顾对青少年的业余训练,为体育培养人才打下基础,缓解举国体制的“夺标”压力,并且为“竞技资源”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确立“竞技育人”的理念,旨在为实现“体育强国”提供理论基础,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找到一条兼容之路,从而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竞技育人”不仅能推动体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还能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提升社会整体竞技水平和素养,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弘扬追求卓越、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这种精神是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的,理应成为各领域、各阶层创建自己的“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谭建湘,胡小明,谭华,等.“十二五”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4):1-6

[2] 熊斗寅,张洪谭,金汕,等.“杨殷争辩”的思考:中国体育该往何处走[J].体育学刊,2011(1):1-7

[3] 张洪谭.体育概念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11(3):11-19

[4] 刘欣然,余晓玲. 竞技本质非“游戏论”[J].体育学刊,2011(3):7-13

[5] 叶羽.强化竞技意识 发展专项教学.理工大学学报,2001(1)

[6] 刘佳,宋继新.千年古奥运兴衰的启迪[J]. 体育学刊,2011(3):68-71

[7] 孙玮.历史视域下的“宗教竞技”及其游戏属性的勾连[J].体育科学,2011(5):86-89

[8] 刘仁盛,宋广庆.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初步探索[J].体育科学,2011(5):3-13

[9] 程卫波,孙波,张志勇.中国近代体育发展阶段的历史审视―一种身体社会学视角[J].体育学报,2011(3):93-97

[10](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2、381

[11]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7

[12]胡小明,倪依克.运动休闲之要素――兼论竞技娱乐化[J].体育科学, 2010(1).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国; 体育体制; 体育事业;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11-0005-06

Inspira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German Sports System on the Impr ovement of China’s Sports System

LIU Bo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 0084,China)

Abstract: Germany is definitely sports power with the societydominated sports systemBa sed on the sport club system,the sport management is implemented through variou s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The overall sports are making balanced developmen tTh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sports system in Germany and combining with Chinese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the paper made suggestions from two aspects for harmonized development,that is,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wholenation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model from athletic sport aspect while enforce the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 the publi c welfares from mass sport aspect

Key words: Germany; sports system; sports undertakings; harmonize develo pment

发展体育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展体育事业同时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奥健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耀眼光环并 不能掩盖我国体育事业的不平衡发展。奥运会后关于我国体育事业所处状态的讨论逐渐成为 热点,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只能称为“竞技体育强国”或处于“大国体育”阶段,尚未 达到“体育大国”,而建设“体育强国”则是我国未来体育发展的目标。[1]而建 设“体育 强国”,最关键的是做到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等要均 衡协调发展。[1]按照这个标准,德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其体育事业的各个 方面不但 发展均衡,而且在群众体育和大众健身方面尤其突出。因此研究德国的体育体制,对于我国 体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后奥运时期”如何在维持竞技体育水平的前提下,大 力发展群众体育,使我国逐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德国体育体制概况

体育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 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纵观世界各国不同体育体制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政府 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结合型。无论何种体育体制,均对一个国家的体育事 业产生着根本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和规模,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外, 体育体制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2]183 德国体育是典型的社会主导型体制,没有专门的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宪法中没有明确地 赋予联邦政府管理体育的权力,德国体育的管理任务主要由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如体育类协会 和俱乐部来承担,各联邦州政府中的教育部门和体育局只负责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公共体育设 施的建设任务。[3]171目前德国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为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 DOSB) ,所有体育俱乐部都通过不同层面(州、地区和城市)的专业协会和体育联合会直接或间接 接受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的管理,因此德国的体育体制又被称为典型的“俱乐部体制” 。这种俱乐部体制有效的促进了德国体育的发展,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方面 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11 体育管理机构 图1是德国体育管理机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与体育运动有关的部门、机构和组 织被分成两部分:官方机构与非官方机构。在官方管理机构中,国家层面(内务部)主要负 责全国范围内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开展,同时给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提供经费和政策等 方面的支持;联邦州层面则负责学校体育(包括中小学和大学)和群众体育的发展;而城市 和地区政府部门(体育局)

因此,并不是所有与体育相关的政府 部门都主管竞技体育,而且是政府级别越低管的越少。再看非官方机构,竞技体育主要由德 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及其下属的各专项协会来管理,2006年以前德国体育联合会和德国奥 委会还是两个独立的组织,2006年5月合并为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DOSB),成为德国 管理和促进体育发展的唯一最高组织机构。

图1 德国体育管理机构[3]171 12 群众体育开展 德国的群众体育很发达、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非常普及。德国有1/3的人口是体育俱乐部的会 员,经常在俱乐部中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另有1/3的人口经常在商业体育场所或自发的进 行身体锻炼,因此德国的体育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2/3左右。[4] 大众体育俱乐部是保证德国群众体育开展的最基本要素。德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以其合 理的收费、众多的数量以及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吸引了大多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民众加入 进来。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通过提供场地器材、提供教练指导、提供共同锻炼机会和提供比 赛机会等措施来增加会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会员 的归属感和凝聚力。[5] 德国的群众体育最能体现其“俱乐部体制”的特点。最高管理机构为德国奥林匹克体育 联合会,其直接领导的下属机构和组织包括:16个联邦州体育联合会、61个全国性质的专项 体育协会(包括34个奥运会项目和27个非奥运会项目)以及20个特殊体育协会和教育与学术 协会,这些全国性质的协会与联合会又分别管理各个层面的专项体育协会与体育联合会,直 至最基层的大约9万个体育俱乐部和2755万名会员。[6]如图2所示,所有的体育俱 乐部都通 过不同层次(州、地区和城市)的专项协会和体育联合会直接或间接的接受德国奥林匹克体 育联合会的管理。

图2 德国体育俱乐部自我管理组织结构示意图[7] 13 竞技体育发展 德国的竞技体育也是以“俱乐部体制”为基础,其特点包括:1)政府主管部门主要 通过经费投入、建设场馆和训练基设等方式支持竞技体育发展,而具体组织和管理都通过奥 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及其下属的各专项体育协会来完成;2)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从俱乐部开 始,在俱乐部或各级训练基地中训练,代表俱乐部参加各种比赛,经费来源依靠政府、俱乐 部和竞技体育基金会共同资助。因此德国竞技体育系统的构成可概括为:在德国奥林匹克体 育联合会领导和管理下,各专项体育协会、联邦州体育联合会和联邦国防军体育管理机构积 极参与,依托奥林匹克训练基地、青少年训练基地和体育俱乐部,通过教练员培训和体育科 学研究,共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图3)。[8]图3 德国竞技体育系统构成示意图

2 德国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21 成功经验 德国体育体制最主要的特点是“均衡”,即在俱乐部体制下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 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1)体育事业平衡发展,各级部门各司其职。德国的体育体制保证了其体育事业的各 个方面能够平衡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从前文介 绍的德国体育体制可以看出,其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分工不同,国家层面的内务部主要关注 竞技体育,联邦州层面的文化主管部门主要关注学校体育,而地区和市一级的政府部门或体 育局的主要职能是修建运动场馆设施。在这种体制下就避免了所有政府(体育)主管部门都 把竞技体育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情况出现,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发挥各级政府主管部 门的优势,使体育事业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发展。2)利用俱乐部体制,充分发展体育事业。德国的体育体制是典型的“俱乐部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竞技体育方面,德国没有类似中国的省、市专业队,国家队也不是常年集训,各类运 动员都来自体育俱乐部,他们平时在各自的俱乐部训练,参加比赛时再集中到一起。体育俱 乐部会员数量众多、项目开展普及保证了德国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另外,在俱乐部体制下, 职业运动员有较好的收入,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矛盾也不是很突出,从而保证了竞技体育的可 持续发展。[8] 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方面,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因为目前德国大 多数体育俱乐部都是大众健身俱乐部,即便是职业俱乐部,其中也有大量普通会员。这些会 员只需缴纳少量会费,就可以利用俱乐部的运动设施锻炼,并代表俱乐部参加各级别的联赛 ,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达到健身目的。[5]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在学校体育方面同样有重要作用。德国中小学下午放学很早,很多家 长都会为孩子选择一个体育俱乐部,利用课余时间接受某个运动项目的训练,因此青少年参 加体育俱乐部的比例在60%以上,这对学校体育教学不但是有益的补充,在某种意义上它的 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学校体育课。对大学生来说体育俱乐部就更重要了,因为德国普通大学 没有体育课,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实现。[9]3)联赛体系高度完善,竞技群体共同促进。德国的体育联赛是一个庞大的、完善的 竞赛体系,在德国的体育体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体育联赛与体育俱乐部之间有着 密切的联系,是促进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和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的重要渠道。德国体育联赛的结 构为“七级联赛体系”,全国性联赛(全国甲级联赛和全国乙级联赛)一般为职业联赛,地 区级别的联赛为业余联赛。德国共有36个运动项目举办全国性联赛。 德国的职业联赛有效促进了相关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职业联赛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比 赛机会和更多的收入,促进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联赛的影响力保证了这些项 目的普及程度,对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民众锻炼的积极性都有积极的意义。职业联赛的 商业化还推动了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德国的业余联赛全面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开展。业余联赛增加了群众体育的竞技性、趣味 性,同时通过比赛的自我管理和组织使参赛人员身心同时得到锻炼,并在比赛过程中增加俱 乐部会员的凝聚力,大大提高了俱乐部会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业余联赛的存在使 俱乐需要专职教练来提高会员的运动水平,也给退役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联赛对德国体育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不但是职业体育俱乐部,同时 也是大众体育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 用。[10]4)政府投入场馆建设,学校与俱乐部共同利用。德国的体育设施非常完善,其中很 大一部分是由政府投资修建的。1959年德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下属组织德国奥林匹克协会提 出了“黄金计划”(Goldner Plan),其主要内容是在德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以此 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黄金计划的实施得到了联邦德国政府、议会和各党派的支持,联 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提高了修建体育场馆的经费预算,使德国体育场馆的数量在60年代和70 年代大大增加,质量也得到提高。[11] 在政府投资修建的场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交给俱乐部来使用。表1是原西德地区俱乐 部使用场馆来源统计,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俱乐部使用的场馆主要来自于政府,而且相当 一部分是免费使用,为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免费使用的场馆并不是 完全由俱乐部单独使用,有不少是俱乐部和中小学共同使用,一般建在中小学校园里,根据 中小学教学和大众俱乐部不同的使用特点,白天由中小学使用,而晚间、周末和节假日则以 俱乐部使用为主,充分利用了政府提供的场馆资源。

22 存在问题 1)俱乐部体制发展遇到挑战。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和体育市场变化的影响,德国 体育俱乐部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低出生率、人口 老龄化、妇女地位提高及外国人口增加导致会员结构产生变化,俱乐部需要满足更多老年人 、妇女和外国人的需求;(2)体育俱乐部的核心地位受到盈利性的体育锻炼场所如健身、 度假、康复、培训中心等机构的挑战,面临更激烈的竞争;(3)随着社会发展及会员对俱 乐部工作要求的提高,兼职人员逐渐减少,使得俱乐部财政负担加重,其独立性和不依赖性 受到威胁;(4)“黄金计划”中修建的大量场馆逐渐老化,受维修保养费用、噪音和环境 保护等因素限制,老场馆的开放和新场馆的建设等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5)由于原 东德地区大众体育普及程度远不如西德地区,加之体育管理体制的差别和运动场馆缺乏,使 得原东德地区体育俱乐部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很多。[12] 表1 俱乐部使用场馆来源统计(%)[12]场馆来源运动场运动馆室外游泳池游泳馆俱乐部所有250974811政府所有 付费使用60148467454政府所有 免费使用653711472454其它 付费使用11130968其它 免费使用22320414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已经走过将近200年,尽管其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新的挑战,但德国 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已经非常成熟,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和各联邦州体育联合会也都 在积极努力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其在德国体育体制中的地位不会被动摇。2)夏季奥运会成绩有所下降。1990年10月德国重新统一,由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 东德和西德分别排在奖牌榜第2名和第5名,其奖牌总和(142枚)甚至超过了排在奖牌榜首 位的前苏联(132枚),人们对统一后德国的竞技体育充满了期待。1992年统一的德国开始 参加奥运会,但其夏季奥运会成绩并没有象预期的那样赶超美国和俄罗斯,近年来甚至被中 国、澳大利亚和日本超过,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奖牌榜上已经滑落到第6位(表2)。因 此,德国统一后在夏季奥运上的表现并没有实现“强强联合”,这其中有外部因素,比如中 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崛起,也有自身内部因素,比如原东德一些著名运动员退役和兴奋剂 丑闻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与俱乐部体制的特点有关。这是德国竞技体育甚至其体育体制 面临的最大问题。

表2 德国统一后历届夏季奥运会奖牌数及奖牌榜名次年份198819921996200020042008奖牌数142(东德102; 西德40)8265564841名次2(东德)5(西德)33565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要了解东德的体育体制及其特点。东德的竞技体育体制是名副其 实的“举国体制”,即以政党主管、国家投入、统一选材和集中训练为特色的竞技体育体制 。东德政府和执政党统一社会党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这种指导方阵甚 至写入宪法中,在德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体育运动通过宪法规定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使竞技 体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对巩固政党领导起着重要作用。[13]14东德政府为 此投入 了大量经费。以1988年为例,体育经费投入为15亿德国马克,占当年东德国民收入的056% ,其中60%分配给群众体育,40%分配给竞技体育,但实际上群众体育经费中用在支持青少年 体育运动开展的部分也间接为竞技体育服务。[13]52正是这种高度重视和巨大的投 入为东 德竞技体育带来了高回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东德的竞技体育体 制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体制,作为一个人口不多的国家,能够在奥运舞台上与美苏两个超级大 国分庭抗礼就是最好的说明。但竞技体育的快速膨胀导致了东德体育事业发展不够均衡,此 外东德被认为曾经有计划、有组织的给运动员服用兴奋剂,[14]这些都使东德辉煌 的 竞技体育蒙上了阴影,也导致德国统一后东德的竞技体育体制完全被西德的体制所取代。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德的竞技体育能够取得成功与国家投入、集中选材、集中训 练、集中管理的“举国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兴奋剂问题也许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绝不是 东德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此德国统一后部分项目竞技运动水平的下降,更准确 的说是原东德优势项目(田径、游泳)水平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体制的改变而造成的。在俱 乐部体制下,尽管能保证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相对比较均衡的发展,但却无法通过政府行为 对竞技体育进行调控,这样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1)开展不普及的项目,水平无法 得到有效提高。在俱乐部体制下,对于群众基础好、开展普及的项目可以保证其水平提高, 但对弱势项目的水平却无法有效去改善。例如,冰雪项目是德国人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东西德统一后东德的训练手段和人才储备与西德的体制相结合,使德国成为冬季项目水平最 高的国家,其冬季奥运会上的成绩始终处于第一集团(见表3)。而田径则是一个负面的例 子,由于田径运动的开展基础无法和足球、冰雪项目相比,因此东西德统一之后水平大大下 降,完全丧失了原东德在“举国体制”下建立的优势。因此德国在夏季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 始终为皮划艇、赛艇、马术、自行车、射击、击剑等几个开展普及的项目,其它开展不够普 及的项目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2)造成某些项目发展的不稳定。在俱乐部体制下, 对于运动项目的调控基本由市场规律来决定,一些偶然因素就会对某个运动项目造成很大的 影响。例如网球项目,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格拉芙和贝克尔等偶像级顶尖高手出现,德国人 打网球的热情空前高涨,到90年代中期以前又出现了施蒂希等一批优秀选手。而随着格拉芙 和贝克尔的相继退役,德国人对网球的热情大大衰退,参加网球训练的人数不断减少,造成 了目前德国无人进入世界前10名的尴尬局面。

表3 德国统一后历届冬季奥运会奖牌数及奖牌榜名次年份198819 9219941998200220062010奖牌数33(东德25; 西德8)262429352930名次2(东德)8(西德)131112 因此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在保证冬季项目以及足球、手球、曲棍球等球类集体项目继续 高水平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促进弱势项目,尤其是夏季奥运会项目水平进一步提高,是 摆在德国竞技体育面前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同时也是俱乐部体制很难解决的一个内部矛盾。 [8]

3 对完善我国体育体制的启示

2008年9月,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体 育工作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 ,为今后我国的体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要求。“体育大国”和“体育 强国”的概念与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从“体育大国”发展成为“体育强国”成为近期研究的 一个热点,有关学者普遍认为,“体育强国”的标准是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等要均衡协调发展。而其中主要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 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因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对我国体育 事业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15]

31 中国体育体制的特点 中国体育体制是指“由国家不同行政或准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的、以不同身份群体的体育 活动为组织管理对象的体育组织管理系统”。[16]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体制最主 要的两 个特点分别是“由行政部门负责”和“以不同人群为组织管理对象”。这种体制的优点是政 府可以主导体育发展的方向,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而缺点恰恰是发展不协 调,最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失衡。 我国的体育体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为体育体制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末)、体育体制摸索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和体育体制完善期(20世纪90年 代中期至今)。[17]在体育体制完善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改革措施使我国的竞技 体育举 国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普及、职业体育和体育产业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 。这种完善不仅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而且需要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尤其是符合我国 国情的先进经验不断对改革的思路和措施进行调整,这也是研究国外体制并与我国的体制进 行比较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32 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化发展模式 我国虽然在夏季奥运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我国的竞技体育目前还存在以四个方面的 问题:1)在夏季奥运会奖牌中,田径、游泳两个基础项目和足、篮、排“三大球”五个 项目的奖牌较少,表现出奥运奖牌的质量差异;2)冬季奥运会成绩明显落后于体育发达 国家,如美国、德国、俄罗斯;3)奥运会之外的其它世界大赛竞争力较低,如足球世界 杯、篮球世锦赛、田径黄金联赛和网球职业巡回赛等;4)职业体育市场还不够完善,缺 乏如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篮球、冰球、棒球、橄榄球)和欧洲五大职业足球联赛(英超 、意甲、西甲、德甲、法甲)等著名职业体育赛事。因此,我国目前只能算“奥运强国”, 还不是“竞技体育强国”。[15]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同 时优化发展模式,将有效改善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使我国逐渐从“奥运强国”转变为“竞 技体育强国”,从而达到“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具体的思路包括: 第一,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主要是针对夏季奥 运会基础项目和冬季奥运会项目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已 充分证明“举国体制”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上的优势,而德国统一后田径和游泳水平大幅下 滑从反面证明,开展不普及的基础项目离开“举国体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只有 继续坚持“举国体制”,才能使开展不够普及的夏季奥运会项目以及冬季项目水平逐渐得到 提升,从而使我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分布更加均衡。 第二,优化发展模式,完善职业联赛。完善职业联赛主要针对球类集体项目水平的提高 和体育市场的完善。对于一些开展比较普及的球类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手球、冰球等 ,通过职业联赛不但可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同时能够开拓市场、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在 欧美体育发达国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对于我国来说,有必要对各个运动项目做一定程 度的区分,已经职业化和有可能职业化的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棒 球、垒球、手球、曲棍球、网球、拳击、跆拳道等项目要继续坚持或选择市场化的发展思路 ,其它项目如田径、游泳、射击、体操、举重、柔道、摔跤、水上项目、自行车、击剑、射 箭、铁人三项等则应继续坚持“举国体制”。[18]

33 推进群众体育制度改革,发展公益事业 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向体育的本质回归,即真正向普通民众敞开大门, 回归大众体育,因此群众体育是实现体育强国、发展体育事业之根本所在。我国目前群众体 育的发展状况还比较落后。根据2000年的调查结果,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约为3393%,这 个 数字是把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人口作为当然体育人口来统计,如果只计算16 岁以上的体育人口只有183%。[19]81而德国在2000年俱乐部会员数量已占到总人 口的3263%,另外还有大约1/3左右的德国人经常在商业性健身场所、德国体育联合会管辖 以 外的组织机构中或个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4]因此德国的体育人口大约占总人口 的2/3。在体育设施方面我国的人均运动场地数量较少,每10万人的人均场地数只有658个 , 而 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在200个以上,北欧的芬兰甚至达到457个。另外我国体育设施的质量 比较差,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只占场地总数的10%。[2 0] 从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根据德国群众体育发展 的成功经验,我国的群众体育只有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并在发展思路上进行较大调整,才 有可能跟上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具体的建议: 第一,调整政府职能,各司其职。要发展群众体育,相关部门政府职能必须要转变,如 果还维持目前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都负责竞技体育的现状,群众体育的地位始终无法得到 提高。在这方面,德国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德国,国家层面的政府部门(内务 部)的工作职责包括竞技体育,而联邦州层面的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学校体育,地区和市一级 的体育部门只管群众体育(修建体育设施),这样明确的分工使德国的各级政府各司其职, 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可以得到均衡发展。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由于没有强大的俱乐部体制 做支持,竞技体育的职责不可能从省市一级的体育主管部门中分离出来。 第二,发展公益事业,修建体育场馆,支持“社区体育俱乐部”。政府部门的职能调整 之后,还要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群众体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面德国的成功经 验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将群众体育作为公共福利事业来发展。需要政府重点做的有两件 事,一件是投资修建更多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发展群众体育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另一 件是支持“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通过类似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的方式为群众体育提供 “软件”保障。 第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展“学区体育”。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大 约占总量的656%,其中对外开放的比例仅为292%,且利用率不高。平均每10万人拥有开 放 的体育场地仅有259个,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健身活动的需求。[20]因此,如果能 充分利用 学校资源,采取德国学校与俱乐部共用部分场地的模式,不但可以缓解体育场地紧张的矛盾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区体育”的发展,是其成为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补充。 第四,大力推广业余体育赛事。德国的业余联赛是大众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 证,我国目前俱乐部数量很少,因此推广业余联赛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如果能借鉴这种成功 经验,大力推广业余体育赛事,对于提高体育爱好者的锻炼积极性以及促进大众体育俱乐部 的发展都有益处。

4 结论与建议

德国是典型的社会主导型体制,以“俱乐部体制”为基础,体育管理的任务主要由各类 社会体育组织如体育类协会和俱乐部来承担。在这种体制下,德国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如竞 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得到了均衡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德国体育体 制的成功经验包括四个方面:(1)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国家层面 、联邦州层面和地区层面的(体育)主管部门分别关注(负责)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场馆 建设方面的工作,使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发展。(2)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以体 育俱乐部为基础,全面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开展。(3)联赛体系高度完 善,通过职业联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体育产业发展,通过业余联赛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 (4)政府投入修建体育场馆设施,作为公共福利事业交给俱乐部或学校使用,同时向大众 体育俱乐部开放学校场馆,合理利用体育资源。 我国的国情与德国不同,因此德国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但这些成功经验有一 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在竞技体育方面,要继续完善“举国体制”,同时优化发展模式。继续坚持“举国体制 ”可以提高夏季奥运会基础项目和冬季奥运会项目的水平,完善职业联赛可以提高球类集体 项目的水平并完善体育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群众体育方面,要推进制度改革,发展公益事业。改革的思路包括:1)调整政府 职能,区县一级的体育主管部门脱离竞技体育工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体育场馆建设和群体 活动组织;2)政府部门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修建体育场馆设施,支持“社区体育俱 乐部”的发展,为群众体育开展提供“硬件”和“软件”基础;3)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 场馆资源,缓解体育场地紧张矛盾,促进“学区体育”发展;4)大力推广业余体育赛事 ,提高体育爱好者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各类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分析借鉴世界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有针对 性的改革思路和建议,必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在迈向“体育强国 ”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体育学刊,2009 ,16(11):1-4.

[2]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Grupe O,Krüger M.Einführung in die Sportp dagogik[M].Schorndorf, 1997.

[4] Dieckert J,Wopp C.Handbuch Freizeitsport[M].Schorndorf,2002.

[5] 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30(1) :64-68.

[6] Struktur des DOSB [EB/OL].dosb.de/de/organisation/organis ation/.

[7] Gieseler K: Der Sport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M].Wiesbaden, 1992.

[8] 刘波.德国统一前后竞技体育发展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 25-28.

[9] 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1) :88-93.

[10] 刘波.德国体育联赛体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5):59-64.

[11] Rthing/Prohl u.a.(Hrsg.).Sportwissenschaftliches Lexikon[M].Sc horndorf,2003.

[12] Heinemann K.,Schubert M.Der Sportverein: Ergebnisse einer repr?sentat iven Untersuchung[M].Schorndorf,1994.

[13] Reichelt F.Das System des Leistungssport in der DDR[M].Marburg,200 6.

[14] Spitzer G.Ist das DDR-Doping ein nachhaltiges Modell? In: Doping im Spo rt[C].Tübingen,2002:166-191.

[15]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

[16] 戴敬东.中国体育体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14,117.

[17] 王艳,刘金生.再论我国体育体制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22(6):20-23.

[18] 陆宗芳,罗玲红.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09,32(10):19-21.

[19]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0] 刘梅英,田雨普.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困境和突破[J].南 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27-30,41.

投稿日期:2010-11-18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第4篇

Yang Xiao; Chang Hongmin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归纳总结了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群众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China and brought up the countermeasur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The aim of probing on Beijing Olympic Games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关键词: 后奥运时代 群众体育 发展策略

Key words: period after the Olympic Games;mass sports;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05-02

0引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并努力追求自身的幸福感,而身心健康无疑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自身幸福感提升的前提条件。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使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对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居民自身幸福感有较大的辅助作用。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后奥运时代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应该采取哪些发展策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1发展群众体育的意义

群众体育是指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公民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兴趣爱好、自然环境等自愿参加,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二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这方面区别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成绩好,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广泛和轰轰烈烈,才能够判断这个国家是体育强国。由此可见想要满足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就必须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广大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而竞技体育可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给予技术性的指导和服务、探索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等等。作为一个国家整体的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二者协调发展,才是我国从金牌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竞技体育如果离开了群众体育,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柱,群众体育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会失去先导和魅力。

2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体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团体具有很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以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下,就很容易形成垄断式管理,从而会降低群众体育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公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团体仍受制于政府管理机构。现有的单项体育协会工作重点仍然在竞技体育上,没能发挥发展在群众性的普及活动中应有的作用,轻群体重竞技的倾向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2.2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差异较大我国的竞技体育领域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以来,连续五届囊括金牌、团体总分第一名;占据领先第二名巨大优势。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自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以来,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奖牌数逐届上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这些年来,群众体育尽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相比,从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两方面来看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与国家自身竞技体育的发展相比,群众体育的发展也比较滞后。学校体育发展也不快,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虽有快速发展,大幅提高,但城乡青少年儿童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却在下降,呈现“剪刀差”趋势。

2.3 体育经费缺乏,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地方各级政府对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较少,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太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群众体育管理网络还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缺乏,群众体育的组织实施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缺乏相应的指导,目前群众健身没有专用场地,场所一般都在生活小区周围,扰民事件时有发生,学校里场地设施管理和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

2.4 群众健身知识匮乏许多人虽有参加健身活动的愿望但缺乏锻炼的技术、方法等,没有体育指导员指导人们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是影响群众性健身行为的重要原因。

3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策略

3.1 全面宣传奥运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奥林匹克思想提出了最具有现代意识的体育观念,其最大价值是将体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消解了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冲突。通过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宣传,突出奥运通过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及奥运参与意识。此外,应将奥林匹克教育引入我国学校,系统地讲授奥林匹克思想及实践。

3.2 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场馆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逐步使群众工作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依靠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已投资、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好兴办经营性体育场所。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好社会团体对体育工作的职责要不断强化,结合本单位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创造性地展开工作。

3.3 推进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多元化一是推进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多元化,重点建设满足中低档消费人群需求的社区健身中心,用法律形式规范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整合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对社区居民开展有偿服务;二是引导全民健身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投资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投资引导建设经营性的体育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健身领域。

3.4 建立、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近年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实现了有序发展,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群众体育事业管理开始迈上法制化轨道,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执法滞后于立法的情况,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加大法制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一个依法维护和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奥运会后的一项重点工作。

3.5 加强与传媒的沟通鼓励媒体加强和改进对群众体育的报道,在对奥运优秀运动员的报道中,鼓励媒体对运动员的人格力量、运动道德好精神风貌进行全民报道,以充分发挥他们在青年中的榜样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3.6 加强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群体事业都处于自发的状态,群体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把民众的健身热情也推向了高潮,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体育参与意识,改变了民众的健身观念。对我国群体事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群众体育的开展仅靠民众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在设施和场地方面提供保障之外,体育管理部门还应当注意培养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和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北京奥运会后是重新思考我国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策略的最好时机,后奥运时期对中国体育事业进行较大调整势在必行,奥运会给我们带来高水平赛事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要把体育融入社会,引导民众更广泛的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必须把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群众体育事业上来,体育决策部门应以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更加关注群体事业的发展,并在政策、资金、人力、场地、组织机构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民众日益凸显的对体育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43-145.

[2]群众体育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7-95.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现状;问题;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023-05

A Rational Analysis on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of Chinese Compet itive Sports

HAN Kun

(PE&Militar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 onomics, Hangzhou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ood abreaction is more than the rational analysis onthe argument and criticism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 In order to give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 ms in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 the study discusses so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 een the mass sports and the competitive sports, nation wide sport system, Olymp ic medals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rational ana lysis

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越来越占据重要位 置,其发展速度之快、成绩之优异、规模之大已经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代表团更是以51枚金牌荣登金牌榜首位,打破了长期以来美俄(美苏)争雄的奥运传 统格局。北京奥运会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竞技体育大国。然而,在辉煌成绩的背后,我国竞技体育仍存在和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差距 ;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益问题;举国体制存废问题;地方政府面对全运会与奥运战略之间的利 益矛盾问题、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田亮事件”、“邹春兰事件”。我国竞技体育存在与 面临这些现实问题经过媒体的曝光,也越来越清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学者们和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引来了许多批评。如“为了金牌,政府很累[1]”、“别让‘丁俊 晖光芒’遮了‘邹春兰悲剧’[2]”、“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3] ”等等。笔者认为,在目前有关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其改革的评论中,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 直觉判断多于逻辑分析。对一个民族来说,大众情绪是一种感性、一种血性,有它的价值, 但仅有情绪是不够的。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必须着眼于解决我国竞技体育 发展中存在与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学理上的探讨。本研究旨在对我国竞技体育发 展现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理性反思,以期勾勒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蓝图,为人们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中存在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一点参考。

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体育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 是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块奥运金牌7个亿”的说法,更是在全国氛围内 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闹的沸沸扬扬。许多报纸和研究者都将矛头指向了竞技体育,认为 当前政府体育工作中存在重竞技、轻群众的严重倾向。有学者拿近年来两次全国群众体育 现状调查报告中反映的群众体育的“凋敝”与竞技体育的“辉煌”进行对比,据此,强烈要 求“将体育真实的还给大众”。

无论是报纸的指责,还是学者的撰文批评,都表明了社会与学者们对竞技体育的日益关注,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体育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了竞技体育的神秘性正在日益被 破除,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很长时间内处于“王谢厅堂”的“燕子”终于开始“飞进 寻常百姓家”,被社会广泛的监督。然而,看待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差距问题应该采 取全面的、整体的观察方式,有三点需要澄清:

1.1 看待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需从我国实际出发

毋庸置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两大任务,都应该得到全面发 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不可能有比较富裕的经济基础来全面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不 同的历史阶段实际情况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地区对体育的不同要求,通过有先有后 ,有重点,区别轻重缓急来协调地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只有这样,也必须这样,才能有力 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4]。

造成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不协调有深厚的历史原因。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贫 困,文化落后,竞技体育水平极度低下。三次参加奥运会都无功而返,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 赛。贫穷积弱的旧中国,国民体质羸弱,甚至被世界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善民族体魄和重塑民族形象与国家尊严,是历史留给新中国的重大历史责任。建国 不久,主席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同时并 举。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敌对实力的政治孤立与经 济封锁,我国的国际外交事务上面临重重困难。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我国意识到竞技体育 是国家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体育交往中,运动技术水平太差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而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更使我国认识到我国竞技技术水平与国际竞技体育水平之间 的巨大差异。这大大刺激了我国的民族自尊心,加快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为国家体育工作的 重点被突出出来。这一思想的确立,50年代初期,我国迎来了历史上竞技体育的春天。整体 上而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基本协调,这一协调发展的态 势一直持续到时期。十年给竞技体育带来重创。专业运动队伍基本上解散, 运动技术水平急剧下降,国际竞赛活动几乎被取消[5]。“”结束后,运动技 术水平落 后已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多数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有的达不到奥 运会的报名标准,有的还冲不去亚洲[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 确立了国 民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随着1979年11月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对体育战 线而言,迅速改变竞技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再次成为国家体委的工作重点。在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文化对国家政治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竞技技术水平低下等严峻现实,竞技体育 担负起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国家民族的强大的重要历史 使命。于是,国家体委在80年代初期制定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体育发展战略,并在资源、组 织、制度上予以侧重,竞技体育开始“优先发展”。直到1995年,国家体委正式颁布了《全 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两个战略开始协调发展。可以说,看不清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不深刻理解5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也就无法 理解造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忽略历史,必然作出错误的判断。

其次,那种认为国家重视竞技体育,重视在奥运赛场上夺金牌,因而忽视了群众体育,致使 群众体育发展不理想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政府早已充分认识到缩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之间差距的现实意义,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例 如,国家在1998年和2000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群众体育调查活动,掌握群众体育发 展现状,发现群众体育中存在与面临的重要问题,在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 础上,又开始在全国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利用体育公益金在城 市居民小区,在农村,在城镇兴建了大量的全民健身苑点,健身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群众体育活动缺器材、缺场地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参与健身锻炼 的愿望日趋强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锻炼知识,健身不成反受伤的现象屡有发生。为解 决这一问题,国家开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先后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 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并结合科研院校编制了大量的培训教材。从2000 年开始,国家开始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 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唱响了“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计划,在全国普及奥运知识的同时,大力推进群众体育发展。以上一 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群众体育十分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 开始不断完善,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科学化、规范化、日 常化程度显著提高。需要明确的是,虽然群众体育的发展政府肩负重要的责任,但群众体育 活动开展的程度与效果还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 间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增强等等。

综上所述,把造成中国群众体育凋敝的原因归为重竞技体育而轻群众体育,严重忽略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缺乏事实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有“断章取义”之嫌。

1.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绝非是“提高”与“普及”的关系

关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它们各自的规律与特点的认识,目前在理论上 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与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普遍的观点认为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无形之中将竞技体育等同于“提高”,将群众体育等同于“普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所以,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脱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由此,发展体育应该以群众体育为根基。事实上,纵览我国颁布的有关体育工 作的各种工作指示、法规条例以及指导思想,都将发展群众体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种观 点是目前广泛存在和流行于体育学术界和体育政府工作人员口中。

然而,需要澄清的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绝非“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从来都没 有事实材料证明群众体育发展好了,竞技水平就会自然得到提高。一个浅显的反面证明材料 就是,中国是世界自行车大国,而自行车的竞技水平却并不是很高,并不处于世界前列。群 众体育是身体锻炼,是娱乐休闲,是出出汗,笑一笑;竞技体育是挑战极限,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是志在夺金牌,不断超越,是伤病,是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泪水交织在一起。在 期间,我国很多项目在群众之中开展很好,也很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普通人的 锻炼与奥运赛场上的比赛完全两回事。要想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进行科学的 、系统的运动训练是必须的,这是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它与普通人进行的娱乐性身体锻炼 完全不同。如果运动员的训练也像我们常人一样进行身体锻炼,人类超越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不经过专业训练,不付出一些身体、心理健康代价,普通人能在跑道上成为优秀的马拉松 运动员吗?因而,那种自认为群众体育“普及”了,竞技体育就能“提高”的“自然提高论 ”只是一种理想的说法。群众体育发展好,只能说明通过体育对人种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改善 ,为运动训练选材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仅此而已。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一点的 看法应该是,群众体育的普及为竞技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基础与可能,要实现在 奥运比赛等国际重大比赛中争金夺银,取得优异成绩,还需要多方面的要素进行支撑,例如人种条件、综合国力、科学训练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包括运气)。

1.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越来越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新结构

许多研究者,包括政府官员都认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主要工作内容 和主体业务,是同一个事物中的两个不同方面。目前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各种争论都根源于我们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当成了体育一体的“两面”。这种思想是造成各种争论与 认识不清的根源[6]。

需要澄清的是,在现代体育发展历程中,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发生变化。从当代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事实和结 果来看,当代体育内部已经出现分化,而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广泛开展的民族性和大众性 群众体育与全面融人世界的职业性和国际性竞技体育并存的“二元体育”新结构。当代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虽然还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共同点,但随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 育的各自不断发展,它们之间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日益分化的基本趋势,规律与特点, 越来越显示出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走向,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对独立性[7 ]。

一方面,群众体育中人们锻炼的方式手段在不断的丰富,其休闲性质越来越明显,活动的量与强度、锻炼的频率也越来越呈现出个人自发、自在、自为、自娱自乐等特性。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在挖掘人体潜能,实现不断超越方面越来越困难,训练的科学化、专业化、周期性 、大负荷、大强度等特征愈来愈明显。大型的竞技比赛,甚至像是一场“战争”。在“战场 ”上,没有怯懦,只有勇往向前,跌倒了,即使留了再多的血,爬起来继续跑;受伤了,只 要能坚持,就不会退出比赛。退出意味着失败,而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没有谁愿意主动承 认失败,主动退出。要实现超越,必然要付出努力与代价。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 费的午餐。只要你愿意参与竞技体育这种“游戏”,渴望超越,不甘于平凡,你就必须遵守 “游戏”的基本规则――承受起较之普通人成百上千的伤病痛楚与心理压力,在跑道上、在体操房、在篮球场抛洒成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成功的“花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醒地看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各自的轨道上,遵循着各自的内在发 展规律运行着、发展着、强大着,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同特点和走向,表现出越来越明显 的相对独立性。

2 奥运金牌再认识

虽然中国一再强调从未有计划地以奖牌榜第一为目标,但中国在北京奥运上夺得金牌第一的 宝座已成定局。面对如此辉煌的成绩,平静地给金牌第一降温体现出一种理性,但如果这种 理性走向极端,走向对金牌的否定和“金牌虚无主义”,就是非理性了,当下舆论中就有这 种论调。有人把金牌与民族荣誉对立起来,与大 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对立起来,认为它与国家实力毫无关系,纯粹是一个体育成绩;甚至有人以金牌为耻,透过金牌批判残酷的竞技体育,好像金牌第一成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金牌 仿佛成了万恶之源。金牌没有原罪,不是砸烂金牌就可以解决体制问题的。

2.1金牌是奥林匹克精神理念的重要载体

金牌不是体育的唯一,不是体育最重要的内容,国家也不需要它证明什么,不必过度与民族 荣誉挂钩。但金牌作为最高体育成绩的象征,它的价值无可否认。

可以肯定的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很长的时期内,还将存在;即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消失,也还 有各单项国际比赛。因此,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竞技体育在很长时期内在中国体育事业中仍将占据一定位置。这个位置有多重要,或者说,这个位置的权重如何,将取决于中国社会的 整体进步、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中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强大程度。因此,在当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竞技体育仍是政府体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只要奥林匹克 运动会和国际各单项体育比赛存在,金牌仍是国家想要的,仍是民众想要的,决不是如一些 学者鼓吹的那样,社会对金牌的态度已经很淡然。竞技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发展市场经济急需的精神理念。而这一切,绝非是不要金牌就能实 现的。笔者认为,金牌是一个强有力的载体。没有金牌,奥林匹克运动中蕴含的诸多理念, 是根本不可能在中国扎根的,更别说发芽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用优秀运动员榜样的力量来教育青年,让青年人去模仿、去学习,学习优 秀运动员不畏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勇气。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优秀运动 员在比赛中所焕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一枚沉垫垫的金牌,对运动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感 召。一枚金牌的价值,远远不止于对运动员的奖励,更大程度上,是对运动员拼搏竞争精神 的鼓励。可以说,没有奥运金牌,运动员拼搏竞争带来的巨大影响将大大折扣,运动员的个人榜样作用将难以有效发挥。纵然第二名、第三名,甚至一些拼搏了、奋斗了没有获得名次 的运动员也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学习。然而,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永远只能是成功者, 是第一名,而不是第二名、第三名。第一名意味着最强者,最强者理所当然的是青年人学 习的榜样与偶像。因此,可以说,金牌激励了运动员拼搏,金牌彰显了运动员人格魅力,金 牌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理念。

2.2 奥林匹克许多精神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继续的“软实力”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竞技精神的缺失。其实,这种问题不仅存在 于中国 ,更是全世界普遍的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缺失的是竞 技运动中蕴含的内在价值,例如,公平竞争、自由、平等、规则意识、竞争、超越等等。这 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的民族文化心理品质。而这些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没有的 ,或者说,即使有一点,它们也是分散的,没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不能发挥什 么效应。这也是当下一些学者分析中西体育文化异同时,认为中西体育文化在很多方面是一 致的原因。这些学者只是活剥了中西体育文化,终于发现了一些相同点。然而,更为关键的 是,西方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东西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东西是割裂的。 这才是中西体育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关键点。好比链条,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 作用。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崛起,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革命战争年代,更是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 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而努力。今天,在和平年代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是,这个世界还并不太平,局部的冲突还时有发生。一些大国依仗自身实力欺压小国与 发展中国家的事例仍然存在。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必须尽快富强起来。美国炸中国的大使馆 ,撞中国的飞机,已经表露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在国家的综合实力中,硬实力是指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而软实力则是思想观念、精神等。在我国硬实力还很弱 小的情况下,竞技体育恰恰可以弥补软实力的不足,同时,通过这种软实力对硬实力产生重 大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根本要解决的还是发展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各领域的改 革,以及通过改革而产生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发展活力,而无论是社会的改革还是因改革而 带来的发展,都有赖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增强民族奋斗精神与民族自豪感,才能同 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和世界性大赛中表现出来的为国争光、敬业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中华体育精神,激 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舞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向上,提供强大精 神支持与思想动力。竞技体育的这种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2.3 当前直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奥运会上夺取更优异的成绩,需要更加理性

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科技上的大国地位正日益完整地显现,富 强起来的中国人渴望在各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强大和兴盛,竞技体坛概莫能外。可以说,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已超越竞技体育本身[8]。

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圆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奥运梦。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的辉煌成绩 ,彰显了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无数事实证明,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和水平大大超过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的排位,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排头兵。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独特的时代坐标与新的内涵。在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竞技体育应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 献。因此,当前直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奥运会上夺取更优异的成绩,仍是我国竞技体 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与时代责任。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有新思路,应该超越崛 起。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探索竞技体育新的发展道路,切实解决竞技体育发展中效率与效 益之间的矛盾,突破“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越来越暴露出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不相融的地方,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者们的广 泛关注。特别是邹春兰事件,田亮事件,以及第十届全运会中暴露出的问题,举国体制越来 越招致各方面的批评。笔者认为,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3.1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重要成功经验

实践证明,举国体制具有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具有整合各级行政资源为体育 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财政支持的优势;具有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必要 资金的优势;具有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为体育事业发展获得必要政策支持的优势;具有利用国家的新闻舆论资源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良好舆论环境的优势;具有整合体育社会资源为国家的总体利益与目标服务的优势;具有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资源激励教练员运动员“为国争光”意识与拼搏精神的优势[9]。以上几种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结 合,发挥 了最大效力,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持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舞台。然而,经过10年的浩劫,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很大。对于竞技体育水平落后的中国来说,首要的任务是 追赶。但在追赶中要注意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身体素质的情况,确立目标和步骤,并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传统。任何事物都没有统一的模式,体育虽然不同,但也不应有统一的模 式。在追赶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我国创造性的设计与实施了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与崛起。可以说,举国体制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制度创新。

由于实施“举国体制”使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迅速地确立了在亚洲和世 界的领先地位,竞技体育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绩,令全 世界瞩目。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历史性突破”,对于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 展水平整体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没有先例的。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 奥运会,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中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便完成 了由体育“第三世界”跻身于奥运三强的伟业。这一成功跨越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 就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举国体制”强大支撑的经典之作[10]。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重要成功经验。

3.2 要实现在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获取好成绩,必须坚持和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 制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 的意见》以及《竞技体育十一五 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竞技体育以重大国际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 合理布局,提高水平”的目标。可以说,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取好成绩,是我国竞 技体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可以肯定的是,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参加奥运会,决不仅仅是为了在奥运开幕式时向世界展示 一下,表示自己参加了奥运会。在奥运赛场上,夺得金牌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想,也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梦想与追求。来奥运赛场,决不是享受这个“游戏”。我们纵然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再多的批评,也不能否认这种制度对夺取金牌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不是为了参加 游戏,走走“秀”,那么,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是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愿望。更进一步的说 ,就是要夺取金牌。然而,中国要想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需要费一番功夫,基于以下严峻 现实:

――竞技体育几乎所有的项目,对中国来说,都是舶来品,在中国没有传统与基础。因此, 发展竞技体育,在短期内想获得金牌,就必须采取一种非常规的手段。这些项目,在中国发 展的时间很短,而且,由于特殊的国情,许多项目的社会基础薄弱,很多项目如果完全按照 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几乎不能开展起来。例如女子垒球、拳击、女子举重等项目。

――现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产生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人来说,人种特点与比赛 成绩之间有很大关联,必须予以考虑。学者李力研[11]对竞技体育中的人种差异 进行了深入 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中国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在快速力量、耐力、速度等项目上,不如欧 罗巴人种。而且,中国人在一些速度类、体能类项目上,较之黑人与白人相比,存在着生理 上的巨大差异。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中国男子成绩与世界高水平选手之间差距很大,而中国女子与世界高水平女子选手之间的差距较小。这也是我国选择“凤先飞”战略的人种基 础。

――现代奥运比赛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竞技体育实力很强的国家依然十分重视其在奥运赛 场的表现,重视其奥运会成绩和排名,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手段。例如,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 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 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 委会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 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 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 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这些国 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 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 展[1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想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夺得金牌,绝非一件易事。在人种 不占优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竞技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对一个在解放前曾经三次参加奥 运会都无功而返的国家来说,想夺取奥运金牌,真的只有寄希望于人为。而举国体制恰恰是 这样一种人为的制度设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赶超战略,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面对必须出色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殊历史任务,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和中国体育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承担的现实责任与更大贡献,必须进一步坚 持与完善举国体制。

4关于竞技体育与国际接轨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福音,使得地球越来越变成一个大的村落,人们的出行与交流 更加便捷和畅通。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越 来越强烈的一致性。现今,在中国社会最为流行的词语莫过于“与国际接轨”。社会各行各 业都在思考,都在探索。在体育界,同样也在谈论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竞技体育的确是超越了种族、信仰、肤色、贫富差距、性别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国 际性。因此,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认为,体育是世界五种通用语言之一。虽然体 育有着这样独特的特性,在当下中国谈论竞技体育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道路,还需要有一 些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跟风,起哄,人云亦云。

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国际化的内涵有以下几点:一是竞技体育各种项目在全球传播,特别是以奥运会为主体的竞技项目在全球广泛传播,越来越突破地域界限;二是竞技体育的竞赛规 则越来越达成了共识,没有特殊化;三是举办竞技体育必须遵循国际竞技体育管理组织的各 种制度,不能搞民族特色的东西,也不能搞地域特色的东西;四是竞技体育中蕴含的许多普 世价值,如超越、拼搏、公平、公正等越来越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共同欣赏和追崇;五是竞技体育的训练方式、手段、器材、康复保健措施等越来越趋同,各种竞技体育的资源开始在全 球范围内进行流动。

然而,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并不是说明竞技体育的发展、管理模式也需要国际化。事实上,竞技体育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国际化,唯独在发展模式、管理方式上,是可以存在差异的,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道理很简单,因为,现今的世界依然是一个阶级社会,虽然经济在 全球化,但是,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东西对抗,南北差异仍然存在。这个世界还远远没有 趋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社会发展层面上,仍然体现着地区和民族差异。 如果仔细比较世界上各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就会发现,远远没有统一的模式。更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面对中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崛起,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中国,都在学 习中国的经验。举国体制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不同于其它一些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做法 ,是一条成功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在笔者看来,中国竞技体育在很多层面上需要与世界接轨,比如恪守规则、弘扬竞技体育精 神、开放竞技体育市场、采用国际先进的训练方式手段、采用国际先进的训练仪器与医疗器 械等等,唯独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上,与国际接轨的难度很大,而且,其现实意义以及由 此带来的后果需要我们认真仔细的分析,而不是凭直觉与感情冲动。

(本文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副所长祝莉教授的悉心指点和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为了金牌,政府很累[N].学习时报,2006-5-15.

[2] 刘克梅.别让“丁俊晖光芒"遮了“邹春兰悲剧"[J].教书育人,2006,31:11.

[3] 狐鸣.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J].体育学刊,2007,14(2):1-3.

[4] 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二――当代中国体育的基本理论和体 育发展的基本经验[J].体育文化导刊,2003(5):5-9.

[5] 颜绍泸.竞技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56,270.

[6] 陈融.建国以来认识和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历史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1998(4):11-15.

[7] 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五―― 当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趋势 、规律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3(9):9-13.

[8] 杨桦,孙淑惠,舒为平,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 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77-582.

[9] 杨桦.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26-28.

[10] 杨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J].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2002,28(1):1-7.

[11] 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12-31.

[12] 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5.

[13]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读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