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职业的素养

旅游职业的素养

旅游职业的素养

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导游;审美;美育

审美素质教育以其独有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强调“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语),育人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但目前高职教育中有注重能力本位、注重工具价值培养的倾向。尤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培养导游人员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导游――“美的使者”,而不是“导游变导购”或“上山讲神话,进庙讲鬼话,上车讲痞话”的低层次导游,也是当今“人才推动旅游”颇具意义的研究主题。

一、导游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

且不说导游本身就是游客的直接审美对象,其秀外慧中的形象就是给旅游者传播美的讯息。正如常人所言“没有导游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导游必须懂得审美,知道美在何处,然后通过讲解正确地传递信息,让游客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导游就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导游要精心地为旅游者做出行程安排,并指导协调旅游者的具体审美行为,激发旅游者想象,以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审美满足。所以导游又是游客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二、导游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导游的责任不仅要向游客传播知识,也要传递美的信息,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要懂得什么是美,知道美在何处,并善于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不同审美情趣的游客介绍美。

(一)形象美

导游还要用美学知识指导自己的仪表、仪态,因为导游人员代表着国家(地区),其本身就是游客的审美对象。导游是旅游者见到的“第一道风景线”,其端庄的仪容仪表、得体的言谈举止自然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让行程在愉悦中开始。

(二)讲解美

1.生动准确的景点讲述

尽管“看景不如听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游可谓拥有对景观的“最终解释权”。但并不意味着导游就可以信口开河哗众取宠,而是应该言之有理就实论虚,但求如荀子所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同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也是导游职业毕生的追求。

2.热情洋溢的情感渗透

如果导游自己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把导游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大家都常见许多地陪和讲解员毫无表情干巴巴地背诵程式化“台词”,不可能激发游客情景交融的旅游审美观。导游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深爱自己脚下的土地,是很难做到成功和优秀的。

(三)服务美

“导游”的含义还包括负责安排旅客整个行程的吃住用玩等服务工作。“调动顾客两条腿,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只有掌握带团艺术,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把握全局合理安排行程,妥善解决纠纷,做好公关协调工作,树立“从游客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游客”的服务理念,以“心灵美”保证整个行程的圆满。

三、旅游专业学生如何加强审美素质培养

(一)读万卷书――美育的基本前提

当今实用技能教育占了高职教育的主导地位,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日益明显。但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素质修养的提高仅靠知识技能的训练是达不到的,它依赖于人的鉴赏能力。鉴赏力实质上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和判断的能力,它让人分清什么是善恶美丑,并有选择地进行进行接收。人的鉴赏力越高,越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住自然和社会中那些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并使之固化在自己头脑,成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作为“民间大使”的导游,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特别是与审美对象相关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乃至宗教学等人文学科的丰厚知识,来谈审美修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挖掘出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二)上专业课――美育的主要渠道

高职专业课尤其是核心课都是围绕职业能力而设的,相关的职业素质在课程培养中自然得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也势必重视相应的审美素质的培养。

1.创设审美情境,强化审美敏感性

所谓审美敏感性,泛指审美悟性或审美鉴赏能力。导游人员首先必须具备审美敏感性,不能发现美感知美的导游其审美解说必然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面对的学生是在电视电脑陪伴下成长的,他们大都追求时尚也有强烈的审美要求,但也喜欢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来发现、感知美的元素。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感受就活跃起来;我们读完一首美的诗,想象力就恢复了生气;我们看完一座美的雕像或建筑,知性就苏醒起来。”教师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媒体电教手段,制作精美课件,通过图片展示、碟片放映、镜头剪辑、网络资源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教师优雅得体的风度、诙谐风趣的课堂语言、优美别致的板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等也构成美的情境;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师画龙点睛地点评,或者请职场中人现场精彩的导游示范等无不是美的情境,凡此种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2.精选教学内容,凸显美育主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淡化理论性强化人文性艺术性。如核心课程――导游实务,其地陪服务规程等重点内容就可结合当地旅游资源,选取相关景点利用模拟实训系统详尽讲解,让学生恍然大悟身边的美景。另如导游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尤其广泛,不可一一详述。自然美景、人文奇观、风物特产等内容也尽可择其美者、意义深远者重点讲授。导游语文课程教师也无妨从经典作品入手,在作品描绘的形象和学生的思维间架起桥梁,使他们理解、感知和向往美的世界。

(三)开选修课――美育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安排一般主要由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程构成,很少列入“美学”、“哲学”“民俗”“艺术”等相关课程。但选修课的大量开设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失,让学生从兴趣出发,以职业素养为动力,学习效果定然可以得到保证。

(四)开展活动――美育的有效手段

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更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美,以至学会制造美。各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读书节”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素质,“导游大赛”可以激发、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另外诸如专题讲座、名曲名画欣赏、诗词朗诵会、摄影大赛、美文写作、文艺汇演、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歌咏大赛、举办各种展览、校园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在审美创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理解美的意义,加深审美修养的积淀,提高审美趣味。

(五)美化校园――美育的重要环节

校园环境及校园的文化品味,对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校园的文化品味,建设高雅文明、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并用美的规律来美化校园环境,是实施美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应该让每堵墙说话。”他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也特别重视学校环境和大自然的教育作用,他领导的学校不论是校园的花草还是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无不凸显出教育意义。

图书馆前的“金钥匙”雕塑自然会告诉学生学习能打开智慧大门;校园里科学家的群像也同样能激励人们去探求科学与真理;精辟的校训往往也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自省的深思;参天的古木和优雅的建筑又何尝不能留住人们学习的步伐;岳麓书院“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荣耀一直激励着湖大学子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美丽的环境氛围所展现的浓厚人文艺气息感染和熏陶着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修养。

(六)建设师资――美育的必要条件

陶行知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教师培养的五大目标: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其中就涵盖了教师人文素质和美学素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美学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美学素质以及开展美育教育的能力。

总之,美育直接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识别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可以说,无论他们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美学都是他们生活的实际内容,都是他们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是导游的职业特点更需要较高的审美修养,有人说,人是什么样的水平,大自然也就被‘化’成什么样的水平。导游的审美修养将决定游客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审美享受。无论从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美学教育,是当前旅游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中国旅游事业的使命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攀升等.旅游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

[2]赵湘军.导游实务[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8)

[3]陈蕾.浅谈怎样才能上好大学语文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86-03

旅游企业选拔人才时,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看重职业素养。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职业素养的特点

旅游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必备条件,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二者互为因果。首先,旅游属于服务业,是一种休闲、猎奇、探索与享受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因而对从业者的外在形象、态度、表情有一定要求;其次,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非常多,视觉感官的感受往往决定服务的成败。因此,五官、形体、身材、协调度与比例度是旅游人才职业素质的客观条件。另外,服务意识、礼貌意识、公关意识、沟通交流意识、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也是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来形成。

二、旅游职业素养的构成

1.旅游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旅游职业意识包括全心服务、吃苦耐劳、公平正直、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现代意识、积极进取等。其中,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是关键,服务意识是旅游从业人员的重要素质。旅游是典型的服务业,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或景点只是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服务规范都是一样的,强烈的服务意识是衡量旅游从业人员优劣的重要标准。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客消费意识的提高和对高附加值的追求,旅游行业的竞争逐渐表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在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也就是建立一种独具个性的服务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历史原因,服务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地位,而当今西方国民收入的60%甚至更高比例是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排名全球酒店300强之首的万豪酒店创始人马里奥特的名言:“生活就是服务,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为别人服务和被别人服务的环境当中。”我国的酒店总经理不会站在大堂内为客人拉门、提行李,他们认为管理才是分内事,而服务是分外事。但在外资酒店,这些场景非常普遍,甚至还有去客房为客人端茶送饭的总经理。他们认为服务是酒店生存的根本,只要是有利于酒店的事都会认真执行。另外,总经理身体力行,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更有利于酒店服务文化的培养。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

其次,吃苦耐劳的意识可使学生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旅游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复杂,当遭遇到顾客、同事责难时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另一方面,旅游环境中充满了诱惑与精神污染,能否做到自我净化,取决于从业者的辨别力和自控力。

2.旅游职业知识。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知识的要求可分为职业技能、基本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职业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获得,它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了解基本的经济知识、原理和规律,以及社会经济组织运作的基本形式、内容、趋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这是个人取得职业进步的条件和基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主客体、旅游构成、旅游功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同时,培养文学、艺术、语言、乡土地理、礼仪礼貌等人文素质。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旅游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组合,可分为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主要指国际上普遍注重的关键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掌握客人共性的、基本的、静态的和显性的需求,又要分析研究客人个性的、特殊的、动态的和隐性的需求,强调一对一的针对性、差异性和灵活,因而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遇到困难局面必须泰然处之、果断决策、巧妙行动。

三、旅游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旅游专业的学生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外在形象与内在品德相得益彰呢?可分为以下阶段:

1.在校内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向,是旅游专业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业内专家或企业家来校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或者请优秀毕业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所谓“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了解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和一日千里的美好前景,增强学生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为旅游业奋斗终生的决心与信心。

我们将旅游职业意识的养成作为一门课程,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主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站立服务来锻炼学生的站姿、走姿、坐态,使之形成规范的仪容、仪表与仪态;其次,把学校餐厅和宿舍当成养成职业习惯的最好场所,让学生通过服务他人来培养自己的劳动观念、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这门课程从学生进校第一天开始学习,持续到毕业,形成每天都有人服务、每天也有人享受服务的氛围;再次,考核以平时表现与抽查为主,其成绩将作为获取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

2.在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学生进校后在不断的熏陶下开始具备一定的职业习惯,但这仅限于校园里,还没有参与旅游的社会实践,他们的经历与见识还很不够。因此,教师应不定期地将他们带到优秀旅游企业开展认识性实习。通过所见所闻,感性地认识飞跃发展的旅游业,从而坚定他们献身旅游业的决心,激发学习旅游知识的热情。参与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意向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旅游行业活动多,每年都有旅游节和博览会,还有许许多多相关的节庆活动,应积极安排学生参与,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3.在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经过学校一至两年的专业培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但很多经历和知识还不够:没有在旅游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没有在四星级以上国际旅游品牌管理集团的旅游企业实地学习,没有真正与国际客人进行面对面的服务,没有锻炼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客观环境,仍然只有抽象的意识与概念。到旅游企业实践对每个旅游专业的学生都是必需的,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他们在职业意向、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语言方面都将有极大的提高,甚至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从具有一定旅游意识的学生转变为准从业者,初步具备旅游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为就业获得可靠的保障,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两个充分条件:一是对学生生理条件的再培养和再塑造。学生先天的生理情况可能并不完美,需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训练与包装,将不太美或不美的学生通过心理与生理的训练变成亭亭玉立、端庄大方的旅游人才,这需要旅游专业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实现;二是在旅游院校营造旅游环境,时时刻刻在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处于职业的氛围和环境之中,意识到必须按照旅游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潜影默化的教育与感染。如青岛职院旅游与外事学院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设了有针对性的“特色晚自习”,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安排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导游词讲解、才艺表演、实习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第3篇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均开设了导游实务课程和与之相关的实训教学课程,如模拟导游实训、导游综合实训等,组织形式各异,有的是带领学生前往院校所在地的代表性景点进行现场教学和讲解训练;有的是将学生送往院校的定点实训基地进行短期的实习实训,不管是哪种形式,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导游工作能力,了解导游工作的日常事务,灵活处理导游服务过程中游客的各种问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6年5月29日到6月2日,笔者带领学院2015级旅游专业93名学生参加由长沙某旅游公司组织的桂林、阳朔、漓江汽车三日游(以下简称三日游)的旅游团队,进行导游模拟综合实训的现场教学,在此次行程中,结合全陪导游和地陪导游在工作中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导游人员素养亟待提高。

一、本次实训过程中导游服务存在的问题阐述

当业界和旅游者一致认为“一次没有导游的旅行是不完美的,是没有灵魂的旅行”时,对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来说,导游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是一次团队旅游活动圆满完成的保障,这就必须要求团队的导游要由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要有“用心把事做好”的态度。

(一)全陪导游讲解内容不足,工作责任感不强

全程陪同导游人员,简称全陪,是指受组团旅行社委派,作为组团社的代表,在领队和地方陪同导游人员的配合下,为旅游团提供全程陪同服务的工作人员。全陪是旅游团队的核心人员,是联系地陪和游客的纽带,是整个旅游团队的灵魂人物。此次“三日游”的行程共三位老师带队,主要负责导游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在景区做好现场讲解的指导、保障学生行程中的安全等,学生乘坐两辆旅游大巴,是业内俗称的,笔者所乘坐的旅游车上的全陪,在长达七个小时的车程中,仅在上车后不久做了一个简短的欢迎致辞,且内容不完整,整个行程中没有任何关于此次行程的其他介绍。途中活动的组织还是应学生的要求进行的,在开场后基本由学生主导,导游服务意识淡薄,导游工作比较被动,导游的责任感比较欠缺。

(二)地陪导游过分推销自费项目,未能做到诚信待客

地方陪同导游人员,简称地陪,是指受地方接待旅行社委派,代表接待旅行社实施接待计划,为旅游者提供当地旅游活动安排、讲解、翻译等服务的工作人员。地陪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游客的旅游过程,主要是和旅行社的导游接触,因此,导游的服务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

此次“三日游”的行程安排,第三天是冠岩景区,在第二天行程结束后,A车上的导游介绍,在停车场下车后,学生们可以选择坐电瓶车或者滑道进入景区,是自费项目,原价120元,学生享受半价优惠,票价60元,否则就无法进行游览;B车上的导游在第三天前往景区的途中向学生介绍,冠岩需要自费60元乘坐电瓶车进入景区,否则只能步行一个小时到景区,因为费用不够,部分学生选择步行前往景区,半个小时就顺利到达景区。

在这一部分的服务中,两个地陪导游对于前往冠岩景区的方法介绍是不同的,且说法都是不诚信的,真实情况是前往景区的选择有三种:电瓶车、滑道和步行,A车上的导游直接让学生产生只有自费乘坐景区交通工具才能游览的印象,完全就是欺骗和胁迫消费者选择自费项目;B车上的导游并没有介绍滑道这一选择,夸大了步行前往景区的时间,让本来在酷热天气下游览的学生顿时产生了抵抗情绪,甚至是放弃游览。根据导游服务规范的要求,地陪导游至少应提前一天预报第二天的行程和自费项目,让游客做到先了解情况,自愿选择。更为严重的是,当学生到了旅游景区时,售票处明确标价滑道和电瓶车的统一售价就是60元,并不是像导游说的,这里存在明显的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违背了导游工作的诚信原则。

(三)游览时间安排不合理,让游客产生质价不符之感

本次“三日游”行程的第二天是漓江遇龙河段和图腾古道两个景点,遇龙河段的竹筏游览时间总共只有15分钟,也没有任何的讲解,所有行程下午2点就结束了,留下大量的空余时间,让游客在酒店里度过,整个游览过程让人觉得导游工作态度敷衍,单纯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过场,既浪费了游客的时间,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导游服务形象。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导游服务质量标准》中对导游服务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地陪应按时做好旅游团在本站的迎送工作,严格按照接待计划做好旅游团参观游览过程中导游讲解工作和计划内的食宿、购物、文娱等活动的安排,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和出现的问题等。导游人员应合理安排游览数量、时间,以让客人能充分地游览、观赏景点。显然,学生和带队老师对此次导游的服务是不满意的。

二、结合实训经历,构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导游职业素养的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业从业者的培养摇篮,作为导游职业素养培养和形成的起点,结合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尤其是导游的综合素质的高要求来重塑导游职业素养,提升导游的职业形象。导游职业素养内容是一个体系,涵括了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导游职业素养的部分内容不做赘述,着重结合本次实训经历来谈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导游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是根基

前文中所述的全陪导游零讲解、地陪导游的诚信缺失等现象都与导游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构建有关。“导游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导游工作过程中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也就是所有的导游员在导游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导游在旅游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连接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一名导游员,职业道德是其从业敬业之基,是兴业之本,也是效益之源。导游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导游服务质量直接产生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旅游业整体水平和形象,关系到旅游业的成败兴衰。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外,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的培育有机结合,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家乡、忠诚企业;诚信公道,热情礼貌;培养对企业的责任感;对旅游者的责任感;对旅游地的责任感;对合作人合作企业的责任感,做一名有高尚情操的导游,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

(二)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导游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是保障

导游讲解服务是导游的工作职责,在本次实训中,地陪和全陪导游讲解的内容都很少,基本上处于游而不导的境地,而且讲解的方法和内容没有吸引力。这一方面体现了导游没有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导游的语言表达和讲解能力不强。导游界有两句行话:“祖国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全凭导游一张嘴,调动游客两条腿”,可见,导游语言表达能力是导游从业者必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养之一。在导游工作过程中,景点讲解、行程安排、和游客的沟通交流以及各种突发事故的解决和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都离不开说话,说话也就成了导游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导游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导游职业能力的需要,也是导游人际交往的一把好剑。

1.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的训练。在高职旅游教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还是基础课程的学习,都应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如基础课程普通话的训练,可以掌握语音、语调、语法方面的技巧;导游实务等专业课程的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表达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提高口语表达的技巧。通过锻炼,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做到职业讲解中的流畅表达。

2.重视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做到饱腹诗书气自华。导游讲解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在导游讲解中结合不同的旅游资源,针对不同的游客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因此,在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上,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知识的输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定量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检查,确保学习效果,内容应广泛涉猎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名人传记等方面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强化法律意识的构建,旅游法和导游服务规范相关条例是准则

201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实施,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规范旅游市场的非法违规现象、规范导游服务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使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此次实训过程中的导游服务存在的问题是违反了《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内容:“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人文和自然情况,介绍风土人情和习俗;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等,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形象。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导游素养还应加强法律意识培养,除了专业课程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强学生对宪法、合同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培育法律意识和旅游法律意识,对参与校园社团、顶岗实习、就业和其他方面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今后的导游职业的生涯中,一方面要做到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双师素质;培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既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的双重属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级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决定了旅游高职类教师的独特内涵。尽管其介于高等普通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和普通旅游中等专业教师之间,但其显然应有其独特的性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旅游高职教师,除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来,这就是旅游高职专业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也是培养高质量旅游高职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我国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尽管比较模糊,但总体来说目标是渐清晰的。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不含公共课教师),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的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工种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造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其他科类参照上述条件统计”。也是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其以上的专业职称;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己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己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换而言之,我国对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即要求教师除具备理论教学资格之外,还要求教师在操作动手方面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修养。

二、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现实思考

尽管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育队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现,应尊重市场的现实基础,进行理性的思考,客观认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

(一)客观认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双师素质师资的匮乏问题。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于起步于80年代初期,随着高校扩招的加速,现在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规模扩大的同时,是教师数量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尽管各职业院校通过许多努力引进、培养师资队伍,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也备受争议。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面临双重压力。除了以上所述的高职教育师资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而形成的缺口外,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师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我国旅游教育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而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则更为年轻。目前旅游职业院校的师资一般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二是由历史、地理、物价、中文等其他专业调整而来,尽管或有短期旅游行业锻炼经历,但鲜有行业从业经历;三是行业从业经历的旅游职业人进入师资队伍,但由于学历、职称等相关原因,这部分师资数量极小。所以客观看待我国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其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缺失现实,直面我国高职旅游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现实基础,是我们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的前提。否则,脱离开现实环境和市场思考,我们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将无法弥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难免会单纯追求双师素质队伍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格局。

(二)客观看待我国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培养模式与认证现状。由于政策的引导和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我国对高度教育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来,到2004年教育部颁发《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更是在“专任教师结构”中明确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评估合格和优秀比例标准分别是50%和70%,并首次提出了双师界定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院校为了达成合格或优秀评估,这种认定出现了概念上的幻化,如将其简单认定为双证书(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执业证)、双职称(讲师以上资格和技师以上技术职务)、双来源(有高校教育经历和行业职业经历)。这种简单粗犷的认定模式在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中比较普遍,如现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有导游证、前厅、客房、餐饮技师(或以上)资格证、会展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等等,这些证件的出台在促使旅游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虚假繁荣的同时,也使双师素质陷入了难以言传的尴尬:一方面是双师素质的数据提升,一方面是实际教学中双师素质的高度紧缺。相对于认证现状,更为迷茫的是高职院校为旅游教师为获得双师素质的努力付出与回报的令人难以满意。

(三)客观看待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缺陷。从现实上来说,我国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并不欠缺,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短期学习进修获得资格证书;二是通过劳动部门、旅游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名目繁多的社会认证机构获得认证资格;三是通过短期或中长期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包括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挂职锻炼获得行业从业经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式的主要动机来源却源自于获得双师素质资格而非双师素质能力。而这种能力素质和资格的错位,正体现了旅游高职双师素质培养的市场缺陷。如果不改变这种错位,那么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将陷于一种自我陶醉式的虚弱,仅关注数量的增长而无益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质提高。

三、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建立评估体系

尽管教育部高教司在“双师素质”内涵规定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究其指标体系而言却是比较缺失的。具体到旅游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细则。换而言之,我们走的是粗犷认证、多渠道认证的路子,但在实际效果的考核中却没有相应的指标体系作为保障。这造成的实际后果就是教师为了双师素质证书的获得而努力,但实际效果的提升却难尽人意,突出的表现是催生了许多发证的部门、机构和协会,但素质提升甚微,导致的后果是院校在此方面的保障行为不积极或缺失。

所以,要提升双师素质的含金量,必须强调内涵建设,即对评定标准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维度对获得证书的教师进行双师素质认定,而不是以证书作为认定的标准。在这方面,王雅丽等就资源勘查类专业做了一定的探索,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些,值得旅游高职借鉴。其实,回到本源,评价教师是否具有双师素质,目前主要的考察手段还是职业核心能力。关于旅游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分解,尽管部分学者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但笔者认为可以在建立标准的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情况,进行吸收、改进和创新。

一是对现有标准体系的吸收和改进。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如更多依据考勤手段的培训评价、缺乏专业性的绩效评价、单纯的职称评价等,但就实质而言,对双师素质科学而综合的评价体系并没有成型。所以,我们可考虑在目前的评价基础上,吸收现有的评价标准积极的方面,如定期培训、企业轮训、赴外进修等做法,作为标准之一;二是可以做出有益的探索改进,如吸收德国的脱产带薪培训经验、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学院师资培养体系、美国的职教师资管理规定等,为旅游职业教育评价指标内涵与评价指标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指导思想——保障、刺激与兼容

“双师素质”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旅游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客观情况而提出的要求。诚然,在双师素质的培养中,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等素质全方位、并重的培养,但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在目前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模式中,更应侧重于对教师实践能力素质的培养,凸显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特征。正因为如此,作为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可以考虑三个原则:一是保障原则。作为评价指标的构建,仅对教师提出要求是不行的,必须建立成套的保障机制。如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法规进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完善和继续教育的支持,学校在制度、经费方面予以重视安排。这样,就建立了两级保障,为以后的双师素质考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激励原则。高职教育的特有属性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有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能力,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当成为职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引领者,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整合的复合型教师。换句话说高职教师应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这就需要学校在双师素质教师的激励方面制度较为合理的制度,无论是奖励性的正激励还是惩罚性的负激励都是必须的环节。三是兼容原则。由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职教育先进国家(地区)的程度,所以应有一定的兼容特征,放宽鼓励兼职教师准入门槛,使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行业人才进入教育主体范畴。事实上,在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兼职教师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如瑞士洛桑酒店学院,其兼职教师的队伍是比较庞大的。

旅游专业师资队伍是旅游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灵魂,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旅游专业日渐扩大的情况下,建立一支优秀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促使我国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旅游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到旅游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制定设计上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和部署。

参考文献:

[1]白以娟.关于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2]朱桂香.旅游高职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培养途径[j].云南电大学报,2004(6).

旅游职业的素养范文第5篇

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说较高的职业素养是每一个学生未来择业、升职、创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和条件。但如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低下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又不像专业知识、技能那样在高职学校中拥有一个系统、合理、科学的培养提高模式,各高职学校更多的是按照自身情况进行一些短期、突击式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旅游类高职学生因未来工作环境的特点,较高的职业素质是行业基本要求,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问题便显得格外突出。

本文以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学生为实施对象,围绕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形象这五个核心职业素质开展素质养成教育,突出行业环境的高度模拟,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就具备旅游行业的核心职业素质,达到旅游行业素质要求。并以此为据,结合实践,从明确职业素养的构成,到针对性地提供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一套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工作思路。

一、酒店管理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

从教育学角度上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身心特性和品质构架。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担任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便派生出“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它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具体到旅游行业而言,职业素质是指作为旅游类企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风度。想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结构,首先我们应明确职业素质的构成,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构成职业素质的各部分要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形成培养教育模式和结构。具体来讲,旅游行业职业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在这一点上各行各业概莫能外。旅游行业强调职业道德,从业者应该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热情、奉献社会等。一个不尊崇职业道德或不能信守职业承诺的人,即使职业技能再高,其行业内的发展前途也是暗淡的。旅游类高职学生毕业后将参与到服务管理的一线工作,这要求学生从在校开始就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形成认同,而这种认同感也正是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是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职业意识

高职教育中旅游类专业的职业意识表现为服务意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服务意识要求学生能自发主动的做好服务工作,并成为自己内在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于服务人员的内心,对客人忠诚,真诚待客,观察细致,体贴入微等都是服务意识的具体体现。如今的高职学生因为成长的社会环境,服务意识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与行业要求形成了巨大冲突,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需要时时贯穿和着重培养。

(三)职业技能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要求学生拥有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专业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具体到职业素养而言,高职教育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和应用知识的素质,能够具备走出校门后再继续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素质。

(四)职业心理

在成为行业从业人员后,学生会面对很多烦恼、压力和诱惑,这就要求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具备良好的心态和抗压能力,不然在未来的工作中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职业心理要求学生有端正的职业品质,愿意与人合作沟通,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勇于竞争,敢于创新。学生在校时间与以后职业经历相比极为短暂,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才能拥有应对未来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

(五)职业形象

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形象直接影响着客人对服务的感受。旅游服务人员要做到表情自然,面带微笑,态度和蔼,服装整洁,以优雅的站姿,端庄的坐姿,轻盈的行姿,礼貌的服务用语,得体的肢体语言来展现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践

以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为例,职业素质的养成比传统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困难得多,所以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强化。

(一)制定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方案

确立了以相关课程为支撑、工作任务为引导、岗位实践体验为方法、校内外环境为场所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方案。在实践中逐步系统化,探索最终让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进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真正在人培方案中体现职业素质培养。

(二)课程为支撑,工作任务引领,项目导向

课程为支撑,工作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职业素质培养紧扣课程教育。学生通过在课外的实践将课堂内的知识进行转化,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意识到课堂内的知识是“有用”的,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行业认同感。

(三)工学结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岗位实践体验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环境的侵染熏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实际操作演练来提高。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从前期引导慢慢过渡到学生自己组织,在校内将电梯服务、大门迎宾常态化,为学校大型会议、赛事提供服务;在校外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景点实践,身处真实的环境中,服务客人,处理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紧迫性。

三、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与体会

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素质培养更是如此,要求我们全时全景,通过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来熏陶和影响。

(一)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首先还是要通过课堂这一主要渠道来发挥作用。一是通过“两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行业的道德规范和典型事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活动要和行业文化做结合。把先进的、健康的旅游文化寓于学生活动中,优化学生对行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修养的升华。

(二)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培养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有三大障碍:一是学生服务观念较差,这与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有关。二是基础教育阶段服务意识教育的缺失。三是学生及家长对旅游类专业存在偏见,认为这是伺候人的工作。针对这三大障碍,学生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与人培方案相结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大一时挖掘职业乐趣、大二时建立职业认同感、大三时建立职业归属感”为目标开展全程专业思想教育,培养服务意识。

(三)职业技能养成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同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教育。通过校内模拟、岗位见习、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增长才干,培养职业应变能力。

职业心理养成教育

1.通过教学与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心理

对教师来说,除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要与之多沟通,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缺点,并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正反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不断强化职业心理。

2.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组织新生参观企业、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互动、企业管理层参与专业指导、组织多种专业社团和主题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培养职业情感。

3.进行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指导既要注重技巧指导,更要强化心理指导。以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规划职业生涯为主,通过就业政策、就业理念教育改变不良的就业观念,培养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才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职业形象养成教育

1.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人格魅力

通过大量教育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读书月、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的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增强创造力、提高就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2.重视礼仪教育,培养职场礼仪

在职场交往中,人们常会通过个人的礼仪来判断其情商、素养及见识。施展大才的机会并不是天天都有,但小节却充斥着每一天,长期礼仪行为的培养和积累能形成优雅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职场礼仪时,仅靠课程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实践,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在职场礼仪中的适应能力。

3.精心包装自我,打造个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