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环境微治理

社区环境微治理

社区环境微治理

社区环境微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 微观制度 环境项目化 锦标赛

作者张东苏,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上海:200444)

为何关注社会组织的微观制度环境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当代社会组织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这不仅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有关,也与国家治理转型过程中多元治理格局的重要性日显有关。虽然不同的研究工作往往有不同的研究重心和视角,但概括来看,过去这些年国内学界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大多有两个基本的逻辑起点:其一,社会组织作为相对独立于现代国家以外的组织形态,在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健康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其二,由于中国在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等宏观制度框架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因此这客观上导致当前社会组织发育仍面临着二些困难。从这两个逻辑起点出发,研究者往往认为:通过塑造一种现代国家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制度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将有可能以更为积极的形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当代社会组织的功能取向和实际行为逻辑往往比单纯的理论预设更为复杂。比如,有研究指出:在资源汲取诉求较强、所处制度环境较为复杂的背景下,许多社会组织往往会坚持“工具主义”的发展策略,并带有资源获取的冲动,其行为目标也不是依据特定公益价值而设置。换句话说,至少在现阶段,这些社会团体既不具有“市民社会”的功能,亦缺失“法团主义”的诉求,是真正的“形同质异”的组织。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的社区层面的社会组织,大多停留于“自娱自乐”层次,或仅提供“俱乐部产品”,而没有发挥表达群体诉求、参与公共管理或提供公共产品等公共权力部门不具有的预期功能。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离开更为微观而具体的制度环境,仅仅在宏观制度框架(比如常常被拿来讨论的登记、注册制度等)的层面来分析问题, 很有可能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研究结论。

本文试图从一个更为微观的层面来观察与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所处的复杂制度环境。因为,如果离开了这样的一种分析视角,研究者就很难理解当前许多社会组织的实际预期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角色逻辑。之所以持上述研究立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研判:第一,过多讨论宏观制度约束而忽略微观层面各地的实践探索存在缺憾。第二,基层(政府)所生产出的制度环境是在一个缺乏“顶层设计”的制度化过程中形成的,深入理解微观制度环境,是帮助研究者认识当前社会组织所处生态环境的重要切入点。第三,仅仅援引发轫于西方国家的“多元主义”或“法团主义”理论范式来对社会组织功能趋向进行判断,难免会落入简单化假设的陷阱。本文的分析将以上海城市基层社区中的草根社会组织的生长制度环境为案例,试图探讨这种制度环境对草根社会组织角色与行为逻辑的影响。由于中国政府不同层级间存在着显着的同构现象,本文所揭示的问题对于分析更高层面的社会组织制度环境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实践中的微观制度环境

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学者在研究社会组织时,常常把其所处的制度环境看作是一种由“国家”依照单一治理逻辑而理性化生产出的制度体系。这种研究视角在近些年来已经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比如:有研究认为现代国家并非铁板一块,国家内不同部门基于不同的治理目标往往会按照不同逻辑生产制度。实际上,在复杂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自身往往也身处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治理竞赛之中,这导致其在不同场合与情境中会对社会组织产生不同的预期。笔者走访了上海市浦东、闸北、闵行、普陀等区的多个街镇,并对基层政府中常与社会组织打交道的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访谈,初步勾勒出一幅实践中的社会组织的微观制度环境图景。

1.低准入门槛与分类配置资源

根据现行社团管理条例,社会组织的登记有较高准入门槛,不仅需要在相应层级的民政部门登记,而且需要寻获一定级别的业务主管单位支持其活动。但在城市基层社区,随着近年来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层管理部门实际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变通了繁琐的登记注册条例。在笔者所调查的多个街镇,基层管理部门都放低了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如浦东、闸北等区县在不违背《仕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基层的街、镇政府往往放宽社区社会组织准入条件,简化登记程序,降低会员数量、注册资金标准等。多位街道社会组织管理部门负责人都提到,这种降低准入门槛的做法其实更贴近实际情况,因为这些活跃在基层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其合法性大多与公众的参与和认同联系在一起,就算没有政府的登记与备案,它们照常活动。因此更理性的做法倒不如降低门槛,使其在法律与制度的监督下活动。

但较低的准入门槛并不意味着所有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都能同等获得公共资源。在基层的实践中,社区中的各种公共场所资源(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场地)、活动经费乃至办公资源(如有些街道专门成立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提供的办公设施),大多有所区别地向不同类型的社区民间组织开放。一般来说,能够帮助管理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组织或能代表社区参加各类文娱竞赛的群众团队,最容易获得公共资源的支持,而那些单纯以提供俱乐部产品为活动宗旨的社会组织获得的资源则相对有限。这种分类配置资源的做法在许多社区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安排,其意义在于: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运用资源引导的方法激励社会组织与公共管理部门建立合作纽带。

2.项目化与过程管理

从最近几年开始,许多城市的社区管理部门都开始引入项目化机制,即把公共服务打包 成一系列的项目,项目发包方规定其预期成效和成本费用,并把项目发包给相应专业组织来承担。随着创新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呼声日强,社区中的各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的重要组织载体,逐渐成为承接各类社区公益项目的主体。笔者调查的几个街、镇虽然在公共财力上有较大差别,但都无一例外地每年设立专门化项目资助社会组织服务社区。比如:闸北区临汾街道近年来几乎每年推出10—20个项目用于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浦东塘桥街道自2010年以来就设计了97个公益项目,其中大部分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目化不仅成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形式,也成为社区社会组织获得资助的重要来源。

随着项目化的日趋普遍,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路径和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已有研究在论述社会组织管理瓶颈时,曾指出国家的现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入口管理”,即只在社会组织登记、年检时候进行资质鉴定,但对于社会组织的实际运行过程则缺乏管理的切入口。但在项目化的背景下,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项目化本身需要对项目的目标、运作过程、成本核算以及考核方式都做出约定,因此基层政府的相关部门作为项目发包方,便可以恰当的方式对接受项目委托的社会组织进行基于项目运作的过程管理。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的资金利用、活动组织乃至人员配置情况,都进入了制度管理的“可视”状态。

3.上下有别的共治制度环境

参与共治格局,实现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与服务中的主体性角色,是之前许多研究对社会组织功能的主要预设之一。但在实际调研中,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共治的制度环境远比想象中复杂,甚至很难对社会组织参与共治的情况进行简单化的概述。

在城市社区,共治有两个基本的层面:一是居民区层面的共治,主要涉及到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设施管理以及日常生活中居民的自我管理等领域;二是街道(镇)层面的共治,主要涉及街道的主要公共事务管理、资源配置以及一些跨小区的公共问题治理活动等。而这两个层面上社会组织参与共治的制度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在居民区层面,大多数街、镇对社会组织参与共治都持鼓励和扶持的态度。因为,随着当前社区居住结构的日趋复杂,单单依靠传统的居委会对小区进行有效管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这就客观上需要以居委会(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共治,以便更好地凝聚力量,实现小区的有序运转。在实践中,上海不同区的街道都采用了大体相同的制度化措施,如建立社区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居民区层面的共同治理,以扩展传统街道一居委会治理网络在基层的治理能效。相比之下,在街(镇)层面的共治格局中,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制度化路径则非常有限。这是因为:基层政府大多把这个层面的治理工作归为体制内的工作范畴,有些管理部门认为这个层面的治理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和专业化设施,而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组织显然不具备参与的能力—此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取向:基层政府大多把街(镇)层面的共治功能定位在资源整合与资源吸纳卜,因此资源含量相对有限的社会组织也就不在有关部门动员的范畴内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以来,上海的许多街道都普遍设置了“社区委员会”作为街道共治的制度平台:许多街道的“社区委员会”都大力吸纳了辖区内一些有资源单位的负责人(比如各类医院、学校、大型超市等),却很少吸纳社会组织的负责人。

由此可见,当前在基层社区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上下有别的社会组织参与共治的制度环境。

制度设置与社会组织的行为取向

当前城市社区中社会组织所处的微观制度环境,既非简单的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也非一味的约束其活动,而是在不同层面给予了社会组织不同的制度预期:在多维的“制度丛”影响下,可以观察到社区社会组织复杂的行为取向。

1.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但其公共性并未同步提高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资源的汲取都是最基本的组织存续条件:社区社会组织也不例外,它们需要活动场所、活动经费,更需要合法性的赋予?在项目化和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日趋盛行的今天,通过承接公共服务而获得公共资源的支持,无疑是社会组织获得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近年来在许多地区基层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在不断提升。

但如果我们藉此就断言这些社会组织的公共性水平也在同步提高,不免有陷入误判之虞。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当前部门预算制背景下,街镇层面以条线为主项目化购买服务机制对社会组织行为的多维影响。近年来,社会组织承接的各种社会服务和管理项目,主要是由民政、劳动、文教等条线部门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由代表社区整体利益和公共意见的共治机构(如社区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在广泛讨论、自下而上的意见汲取基础上形成的。通常,这些设计出来的项目强调技术操作的规范,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因为更注重与具体条线部门间建立联系,而忽略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平台(如各类社区联席会议)的作用。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政府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社区公共空间被切割成一些彼此间较少关联的技术化项目;社会组织虽然完成了条线部门的项目要求,但自身的公共性却没有同步提高,甚至还削弱了其联结基层社会的能力。

2.组织间竞争性趋向日显,但自主性水平有限

当前,社区中的微观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卜加剧了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这是因为:分类配置资源的制度和公共服务项目化的制度安排,在实质上都鼓励社会组织间通过相互竞争,向公共管理部门发送出“我是最适合资助的组织”的信号,尤其是当基层政府以“公共服务招标”的形式在辖区范围内寻找有能力承担项目的社会组织时,这种竞争就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围绕着各类竞技性竞赛(比如名目繁多的各类社区文体活动竞赛)和公共服务竞标, 吊诡的是,与市场领域中竞争导致市场主体自主性日益增强不同,社区中社会组织间的竞争并未引发相同的后果。据来自多个街、镇的观察,许多社会组织在彼此竞争的过程中,纷纷加大了对体制内部门的依赖性。换句话说,在当前资源供给格局总体较为单一的背景下(大多来自于政府),对许多社会组织而言,竞争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起与体制内部门更为紧密的联系。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的行为取向、运作方式也就难免越来越多地受到行政化的引导,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其自身的自主性发展为何总是困难重重。

3.组织动员能力增强,但共治参与水平较低

由于在最近几年的社区建设中,社会组织活动的合法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且不少组织还能通过参与公共活动获得资源,因此他们的组织动员能力较之以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许多组织都可以利用社区中正式的渠道和网络公开开展动员;二是一些社会组织由于资源供给状况的改善,可以为动员支付更多的成本(比 如组织志愿者短距离旅游等);三是由于参与公共服务,一些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因此其动员响应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此外,由于之前提到的“上下有别”的共治制度环境,这些组织仅能在非常有限的层次上发挥共治参与的作用,对于关乎整个社区的重要公共问题,它们实际参与的能力和路径都非常有限。

参考文献:

[1]沈原、孙五三,制度的形同质异与社会团体的发育,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社区环境微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GDP;环境会计;实际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将环境问题引入宏观和微观经济核算中,已成为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及环境工作者的共识。绿色GDP核算和企业环境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的绿色经济核算。两者虽然目标一致,但由于核算的视角不同,没有形成宏观与微观应有的协调和借鉴关系。两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各有核算中的瓶颈问题难于突破,均没有形成成熟可行的模式。本文试图透视两者的不同出发点,实现趋利防弊,优势互补,寻求解决其瓶颈问题的途径。

一、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不同依据

1.实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

绿色GDP,主要是在宏观经济核算层面上,将资源减耗成本、环境成本从传统GDP中加以扣除,形成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终形成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与核算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取得显著环境管理的成果。但就绿色GDP的核算,尚没有公认的模式可借鉴。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是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总方针指导下的,提供一整套反映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报告体系。在2005年开始的全国十省市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工作中,人们的普遍体会是:项目的实施必须一方面积极借鉴诸如联合国关于环境经济核算的理论框架(SEEA)的合理内涵,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务必考虑我国的国情,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统计的经验与信息资源,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加以完善,建立可行的初步的环境核算框架体系,力图逐步实现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框架的目标。

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明显的特征,绿色GDP对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主要从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反映产业部门、重点污染行业及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损失;从扣除虚拟治理成本的角度,对传统GDP进行必要的调整,科学、合理地评价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程度,通过核算经环境因素调整的部门和地区的绿色GDP,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长期发展,为科学地进行环境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依据

企业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是指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行为。环境会计将环境要素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纳入了会计核算系统,扩展和丰富了传统会计资产、负债、费用及收益等会计要素的内容,对其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企业对环境资源的维护或损耗,计算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资源维护及补偿责任,核算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获取的经济利益。

依据会计核算原则,环境会计核算必须以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为前提。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主要依据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相对传统会计而独立地确认与计量有关环境因素引起的资金运动,也就是针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企业环境会计各要素的范畴被界定以后,须设置相应的环境会计账户,并将其内容具体化。环境会计各要素的科学确认和计量,可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由于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是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是针对企业内部发生的会计信息而进行的记账、算账和报出相关的会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也必然反映会计核算理论的特征。但正如将企业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环境会计也应根据信息使用人及经营管理目的的不同,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

二、绿色CDP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差异

1.绿色GDP价值量核算的内容

当前我国绿色GDP核算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操作路线是相一致的。包括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环境污染价值量核算及经环境退化成本调整的绿色GDP核算,三方面具体内容与技术处理程序均相吻合。其中大量、详实的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资料是环境污染价值量核算的基础和依据,突出反映了社会经济统计、环境统计获取信息的特征与优势。

我国有多年的环境统计基础,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的内容,经充实完善后其结果清晰明了,是环境污染程度考评的主要原始依据。当前我国绿色GDP核算的污染物实物量核算,主要包括水污染实物量核算,大气污染实物量核算和固体废物污染实物量核算。通过建立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账户和经济———环境污染综合核算表,可分析污染物排放量的来源与去向,将经济活动的发生与自然环境的改变紧密联系起来,判断造成自然环境污染的主要部门和主要地区,为按部门和地区的环境价值量核算奠定基础。

与按照部门类别和地区类别编制污染物实物量核算相比,经济———环境混合核算有以下特点:首先,不是单纯表现污染物排放的来源,而是将污染物排放与中间产品投入并列显示出来。我们可以从中认识环境对经济活动提供的贡献与服务,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投入。其次,该表为实物量与价值量单位混合编制,即经济投入产出采用货币单位,污染排放量为实物量单位,两种计量方式交叉在一表中使用,为观察经济活动的污染排放强度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2.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首先,企业环境资产是针对会计主体从已经发生的环境经济事项中取得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经济资源。环境资产的拥有和使用是要花费代价的,这样就形成了绿色资产的记账价值,如企业烟尘、污水处理设备的购置等。其次,如果环境处理设备的购置是通过银行贷款取得,那么,企业还会发生环境负债。再次,环境资产使用的折旧费、人工费、动力费及材料费等,会形成环境资产的运行成本;企业日常发生的排污费、绿化费及因违反清洁生产有关规范而支付的罚款支出,要形成企业的环境维护费用。环境资产运行成本和日常维护费用,可以按照归属关系分别列示于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项目中。另外,企业清洁生产,绿色经营产品,必将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可以包括绿色产品经营收入项目。企业营业利润中应单独反映环境收支带来的损益。

三、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不同视角的比较与借鉴

1.关注点的比较

绿色GDP特别关注的是企业排出污染物社会治理成本的核算,以便在传统GDP基础上予以扣除;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关注的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污染治理成本的核算,排放污染物形成的社会治理成本不计入企业核算范畴。

我国目前阶段绿色GDP核算采用相对简单的污染治理成本法,即在绿色GDP核算过程中,以企业所在行业、地区实际发生的单位污染物治理成本作为计算虚拟治理成本的主要依据。

即:绿色GDP=传统GDP-虚拟治理成本

其中:虚拟治理成本=∑(污染物排放量 该污染物单位实际治理成本)

企业会计核算依据权责发生制及历史成本原则,只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支出予以记录和核算。在企业充分重视并设立环境成本核算账户的前提下,绿色GDP核算中所需的企业“污染物单位实际治理成本”将是相对可靠的有用资料。但是,企业环境会计关于环境治理成本的核算,目前尚没有企业对排出污染物,主动做出社会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的核算与信息披露,这也是绿色GDP和企业环境会计在核算视角上的最根本的差异。

2.核算视角的比较

绿色GDP以传统GDP为核算基础,仅考虑环境损失成本,不显示环境收益价值,核算视角相对单一;企业环境会计视角相对宽泛,除环境成本(实际治理成本)的核算外,还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收益的核算。

绿色GDP核算,无论是目前采用的污染治理成本法,还是进一步深入核算采用的污染损失成本法,针对的仅仅是环境资源损耗对传统GDP的影响,核算体系中没有设立如生态资源恢复或减少污染排放带来的绿色国民经济价值,强调的是各地区、部门在经济运行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利于调动各地区、部门客观及时核算的积极性。企业环境会计以会计要素为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除环境成本(实际治理成本)的核算外,还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收益的核算。尤其是环境收益的核算,从正面鼓励和肯定企业环境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客观地反映了企业保护环境与其自身长远发展利益的紧密联系,有利于企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制定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另外,环境管理会计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和适用的手段,通过对企业环境投入和产出做出合理预测分析,向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更为全面的环境信息。

3.不同视角核算的相互借鉴

企业经济统计、环境统计和环境会计视角不同,可相互借鉴,实现有机结合,将为微观和宏观的绿色核算提供重要及可靠的信息来源。

传统GDP指标来源于各行业企业的增加值的汇总计算。增加值表是企业重要的经济统计报表。以工业类行业为例,传统GDP由传统统计的工业增加值汇总计算而得。绿色GDP核算所必需的企业实际发生单位污染物治理成本,应依据环境统计的实物量指标与会计记录的环境设施运行成本的计算而得。因此,绿色GDP核算要求企业将传统经济统计、环境统计和环境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提高相关信息有用性的角度分析,环境会计可以较为确切地计算出单位污染物实际治理成本,是绿色GDP核算的最重要基础数据。目前企业是从环境统计的角度,向有关部门上报污染治理成本数据,其数据大多为估算值,缺乏足够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作为数据来源的支撑。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企业统计、会计信息资源之间实行相互借鉴,有机结合,是实现微观和宏观绿色核算的根本保障。

由此看来,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下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的绿色经济核算。微观核算是基础,宏观是微观绿色核算的概括,二者具有内容和目标的明显依存性。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有效核算体系,即通过企业经济统计、环境统计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紧密结合,约束企业的资源消耗,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是宏观环境管理和微观环境核算的共同任务,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社区环境微治理范文第3篇

——直辖15年来,重庆主城九区全面升级,六大中心城市拔节生长,中心镇四面开花,“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已具雏形。

“吱呀”一声,门开一缝,一个斑白的头探进来。

讨论应声而止——江北区华新街道嘉陵社区党委正在开组织生活会。

“小梅书记在吗?”老人怯生生地问。

“刘 ,有事吗?”社区党委书记李小梅站起来。

“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刘思预推门进屋。

“你70多岁了,怎么突然想着要入党啊?”

“你们把嘉陵三村这个‘渣滓堆’变成了小公园,我敬佩得很。”刘思预眼里闪着光,“我也想加入这支队伍,把嘉陵三村弄得更漂亮。”

烂摊子

“咚!咚!咚……”

2010年11月17日,李小梅坐在办公室里,耷拉着头。

门外,市市政委工作人员正挥着钉锤,将一块牌子钉在墙上。

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最差社区。”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我无地自容啊。”李小梅一脸臊红。

趴在桌上,12年前的场景涌上李小梅脑海。

1998年,嘉陵社区公招低保员,李小梅成功入选。“那一天,我走进嘉陵三村,傻眼了。”她说。

宽敞通道被各色摊贩占据,只剩一条小缝。

“我挤进缝里,呛人味道扑面而来,压得我喘不过气。”李小梅说,“我扭头一望,发现到处是垃圾堆,快餐盒,烂布条,霉馒头……”

蓦地,李小梅发现了“新大陆”:“道路两旁,有很多‘小姐’,正拉着客人讨价还价。”

她正看得发愣,“哗”一声,食品店一盆污水泼出来。

李小梅躲闪不及,被溅了一脚。

她蹲下身,用纸擦鞋,又听一声尖叫响起。

“抓住他,他抢了我的耳环。”

现场的人,都呆呆地站着。李小梅追上去时,歹徒已消失不见。

“你们怎么不追啊?”李小梅很生气。

“那人是粉哥,都怕遭报复。”有人回答。

走到11栋,李小梅看见一个中年人正坐在墙角哭。

“怎么了?”

“我攒了1800元钱,女儿要生产了,正准备给她,哪晓得昨晚遭偷了。”

…………

“那天的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李小梅说,“12年中,我虽然从低保员升到了社区党委书记,但社区‘黄赌毒盗’依然屡治难绝。”

“最差社区,实至名归啊!”李小梅叹气。

寻思路

“怎么办?怎么办?”

翻来覆去,李小梅睡不着。

“这些年,我们联手公安部门,多次整治‘黄赌毒盗’,但总是这周整治,下周又冒出来了。”她说。

2010年初某晚,她恍然大悟。

“那天,电视讲了‘破窗效应’。”李小梅说。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无处不抢、无日不杀。政府多次整治,皆收效甚微。

“一栋楼窗户破了,没人去修补,其他窗户也会跟着被打破。纽约犯罪猖獗,正是因为环境脏乱。脏乱环境会给人强烈暗示——这个地方管理无序,从而诱导违法行为诞生。”心理学家说。

于是,纽约开始大力整治环境——一年后,纽约竟成为全美治安最好的城市。

李小梅一下茅塞顿开:“嘉陵三村‘黄赌毒盗’盛行,原来是环境脏乱的产物。”

正愁找不到理由,2010年4月,市里召开了主城区环境综合改造动员大会。

“我们将对社区环境进行大整治。”李小梅在社区吼开了。

但整治很快陷入困境。

“今天拆了棚架,明天又冒出来了,部分居民还和我们发生了对峙。”李小梅头疼不已。

怎会这样?

“不少居民靠这些摊位维持生计啊!”李小梅很理解。

整治不力,嘉陵三村被市市政委挂了黑牌。

“怎么办啊?”李小梅急得直搓手。

“扶持微企,我市量身定制了‘1+3+3’模式。”报纸说。

李小梅的眼睛一下亮了。

大整治

“能不能引入微企?”李小梅向街道领导汇报。

“想法不错。”街道领导很兴奋,立即上报区领导。

“给予资金支持,借这次整治把嘉陵三村打造成微企孵化基地。”区领导也很兴奋。

“整治后,每间房都能赚钱,每个人都能创业。”李小梅拍胸脯保证。

“好,你承诺的哈。”居民们让步了。

三天后,罗祥国正在看电视,门铃响了。

门外,李小梅笑脸如花。

“罗大爷,社区要整治了,我来听听你的意见。”

“听说有种漆不用清洗,一下雨就冲干净了,外墙是不是也刷这种漆?”罗大爷建议。

“阳台要宽一点,这样才好晾衣服。”罗大娘接着说。

挨家挨户收集完意见后,李小梅又开始了考察之旅。“综合考察经验和居民意见,整治方案出笼了。”她说。

然后,整治战役打响。

被抢了金耳环的胡维碧,2010年,一直在酝酿搬家。

“又脏又乱又臭,偷抢经常发生,住不下去了,准备春节搬家。”胡维碧很绝望。

第一周,垃圾堆不见了,绿树开始挺立。

第二周,“蛛网”不见了,路灯开始闪烁。

第三周,水泥道不见了,地砖开始延展。

…………

短短三个月,“渣滓堆”摇身一变成了小公园。

“不搬了,不搬了。”胡维碧乐得直摆手。

“有亲戚来耍,走到门口了,给我打电话,问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李小梅一脸灿烂。

大变样

蒲桂龙做着创业梦。

他组织三个人研发了“家庭云信息系统”,然后马不停蹄地去找单子。

“没有正规公司,人家根本不相信我。”蒲桂龙碰壁而归。

一天,蒲桂龙路过嘉陵三村,看见了“微企创业园”的标志。

“每平方米多少钱。”

“18元。”李小梅说。

社区环境微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媒体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

“微媒体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因其特有的易交流、快传播的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创新产生互动。

一、“微媒体环境”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媒体环境”的内涵

“微媒体环境”是指通过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学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以此来实现信息交流共享的交互环境。微媒体环境,使海量化的信息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以即时化的传播速度传递给受众,使其更真切地感受微媒体环境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共享。

(二)“微媒体环境”的特点

1.“微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包罗万象

微媒体操作简单易行,无需专业技术支持,便可使人们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创造者。众多单独的创作个体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同时汇聚更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一同参与,信息因此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微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摒除了传统媒体单调划一的宣传写作模式,而是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多重运用,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

2.“微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便捷即时

微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是自发传播,不需要通过指定的渠道。信息者信息没有版权、形式的障碍,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等多个平台随时随地信息,使信息即时更新、传播迅速。当有公共性事件或热点性事件发生时,消息会即时并更新,人们也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3.“微媒体环境”使得信息自由交互

在微媒体环境下,只要交流双方在线,就可以通过微媒体实现实时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信息分享、意见表达,而且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交流,人们会更加真实地表达个人想法。通过构建信息宣传推广平台,可以实现信息从小群体,到大集体甚至大众化的传播,从而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将使用者变成共同参与者,共同影响着交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话题讨论,方便快捷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效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换,实现信息自由交互。

二、“微媒体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思考

(一)“微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利用微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选取学习组织者所提供的相关素材,并且通过形象生动的情景渲染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视觉与听觉二者共享愉悦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

2.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性

微媒体环境所具备的自身优势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微媒体的开放性也让大学生更加敢于借助微媒体这样一个平台表露自身的真实想法,这也利于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最新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微媒体环境的独特性,与学生开展更为平等的交流,开展有突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们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引导大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影响,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性。

(二)“微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增加了走进思想误区的可能性

在微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将产生大量的信息,不免有一些腐朽思想、消极价值观念夹杂其中,这使得思想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为此受到冲击。某些者会将个人主观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所的信息中,这种个人意识一旦与主流的思想政治相背离,与客观实际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可能无法正确辨别、盲目追随,从而走进思想误区。

2.增多了对教育内容权威的挑战

在微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更加开放、自由,大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渠道多种多样,但其更多依靠的是自我管制,又由于对信息源的控制与过滤不严格、监管能力弱,对非主流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传播没有强制力的干预与遏制机制,造成了一些背离主流思想政治的观念肆意传播。若被其误导,将会直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

三、“微媒体环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路径选择

(一)构建“微平台”,增强师生联系

建立以微媒体为载体,便于有效联接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通式交流平台,促动大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和沟通。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依托学校内丰富多彩的新闻资源,设置不同类别的基础版块,开设及时分享或转发功能。通过推出个性化订制服务,进而能够精准、快速地为同学们推送多元化信息,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冗杂的困扰,使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力求成为校园师生群体的掌上信息终端。

(二)开展“微活动”增强生校互动

校园内开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活动,由以往单一枯燥的传教方式改为参与其中的有趣互动,吸引大学生的深度交流与沟通,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实现实践体验、情感沟通、自我教育的全方位教育模式。采用青年学生热衷并积极参与的微媒体形式、微交流形式,开展“微宣讲”“微视频”“微互助”“微公益”等系列活动,使青年学生在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微联系”实现家校沟通

大学生教育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局限、家长忽略与学校的联系、大学生设法阻挠家长同学校的联系、学校同家长联系困难等原因,很难实现家校共同配合教育。建立家校“微联系”,及时学校管理的最新教育方向,方便家长第一时间把握学校实时动态,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辅助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家校联合互动,共同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合力提高成效。

“微媒体环境”对学校、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虽在机遇背后伴随着种种挑战,但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积极更新并改进教育模式,在微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让日愈成熟的微媒体环境,为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宽广的辅助平台,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思想道路上的正确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23-27.

[2]邱燕.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1-212.

社区环境微治理范文第5篇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利用微生物作用的生化法因其投资少、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且微生物的来源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培养,处理污染简便,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环境污染的发生主要由人类活动所致,但微生物与环境质量也密切相关。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据中国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1999年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如二氧化硫1857.5万吨,飘尘1159.0万吨,全国废水年排放量达到401.1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7.8亿吨、排放量达3881万吨,其中100万吨排入河流,危险废弃物产生量1015.5万吨。大量积累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高达59.7亿吨)堆放在室外,占地达5.02万公顷,城市垃圾的产量也非常巨大(仅北京市就年产城市垃圾1000万吨以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极为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等。微生物种类繁多(我国约有微生物26万种),代谢类型多样,每一种微生物都有独特的酶系与功能。因此,它们是自然界进行自净作用的主力军,也是我们对污染物进行生物处理的“有力武器”,是环境治理的主要工具。自然界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群,这些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在环境污染净化中却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微生物是通过水和风的散播得以存在各处的,无论在水表、海底或在土壤中都有微生物的身影。微生物由于自身的生理特性,可以通过自发的或人为的遗传、变异等生物过程适应环境的变化,使之能以各种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为营养源,通过吸收、代谢等一系列反应,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无机物。因而,在生物圈中微生物充当着分解者的角色。大约90%的陆地生产者都要通过分解者作用最终形成无机物归还大地。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微生物的这种作用虽然会造成人类生存资源的损失,但对于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的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却是不可缺少的,更是社会环境治理又一法宝。

一、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

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范围的酸雨危害的程度和区域日益扩大。全国每年污水排放达360亿吨,仅10%的生活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得到处理,其中约有一半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其他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我国的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属4类、5类和超过5类标准的高达76.8%;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大淡水湖如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一方净土,人们就连世界上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也不曾放过。

日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趋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度调查和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和经济及贸易挂钩是当前国际政治及经济关系发展中的新形势。例如,在日元贷款中,环保贷款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将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对达到该标准的企业给予认证。没有得到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出口时将有可能面临被国外政府以未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而拒绝进口;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准确评估我国微生物应用现状,加强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和交流,完善微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微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二、目前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也充分证明微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武器,这一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所显示的独特功能和显着优越性充分体现在它是一个纯生态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我国社会经济 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环境污染和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等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着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在改良环境中没有其他技术所可代替和比拟的。

微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广泛应用和十分重要的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土壤的肥力修复、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环境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微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专一性,为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微生物技术不仅适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如今还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成为环境质量预报和报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技术虽然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河道治理等领域,但在环境中的应用同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一是微生物自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次是微生物在用于污染物降解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有毒或污染物质,所以在此同时也要加一些必要的化工处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治理与发展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物界万物之源,它关系到人类的命运的发展,占人体的75%。水是再生资源,但一旦水的再生过程受到破坏,水环境被污染,将带来严重后果。我国人均水资源十分贫乏,在全世界149个国家中居第109位,人均水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占有量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空气、垃圾、土地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但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智力乃至生存,因此全球各国近几年都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治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下这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微生物与环境的保治,以及该方面的进一步应用。

1.微生物对水的处理

1.1。废水中的脱氮除磷

废水中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源,利用生物脱氮除磷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污水脱氮技术主要有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包括A/O(缺氧/好氧)工艺,可使NH4+一N去除率达80%以上,A2/O工艺,改进的氧化沟工艺和SBR工艺都可使总氮(TN)去除率达90%以上。生物膜脱氮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浮动床、浸没式、三级生物滤池脱氮系统等,其中三级生物滤池的反硝化速度最高达1.0kgN/(m3.d),出水TSS<1.00mg/1。

生物脱氮中,有反硝化能力的微生物有变形杆菌、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芽胞杆菌属等。

污水生物处理中,除磷常与脱氮工艺一起应用,常见的除磷技术有:phostrip工艺,能使总磷(TP)≤1mg/L以下:Bardenpho系统;A/O系统;改良UCI工艺;A2/0工艺。除磷过程一般认为在有氧条件下摄取磷,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其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是除磷的优势菌种。

1.2。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在我的家乡有个水库,养鱼的人在其里投入大量家禽的排泄物和化肥,水污浊,以前清澈见底,孩时每逢盛夏我们常常在嬉戏。现在鱼的产量是高了,但是鱼肉没先前鲜美,水中有机物含量升高。酚类对水中生物有致畸性,使生物具有难闻的酚味,化学处理法由于二次污染问题受到限制,而利用培养优势菌群的微生物法降解酚类却有显着作用。如卞华松采用PVA1799冷冻改良法固定优势菌群,对浓度为565mg/L的苯酚去除率为94%以上;张春桂研究降解五氯盼(PCP)的细菌是醋酸细菌、产碱菌和气单胞菌。此外,可用家禽废物分解的网纹水蚤属(Ceriodaphniadubia)LD50和弧菌属(Vibriofischeri)EC50、链霉菌303、芽胞杆菌KMR一1、麦芽糖假丝酶母10-4等对酚类进行降解。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中,白腐菌是值得一提的。白腐菌是一类提子真菌,在废水治理中,其降解污染物的范围十分广泛。白腐脉射菌(Ph1ebiaradiata)I-5-6在高C低N培养条件下,对多环芳烃类、氯代烃类、酚类、氯代酚类、烷基苯类和硝基苯类化合物有显着的降解作用。白腐菌中金孢展齿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riumBurdsall)可降解多环芳烃、DDT、TNT、CCl4、氰化物、氯代芳香化合物、酚类、胺类、农药、染料、杂酚油、煤焦油、重油等。还可降解林丹、氯丹、多氯联苯、2,3,7,8-TCDD和二氯苯胺等有机氯化物。此外,用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包括:四氯乙烯、甲醇、苯胺、甲胺磷、三氯乙烯、硝酸甘油。

1.3。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

由于藻类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利用其生物吸附作用可从工业污水中去除有毒、放射性金属和回收稀有、贵重金属。比如汞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一类重金属。环境中存在的汞有多种形态:元素汞(Hg0)、无机汞离子(HgCl、HgO、HgCl2、HgBr等)、有机汞化合物,如Hg(CH3)2、Hg(C2H5)2和Hg(C6H5)2等。除了人工合成的有机汞制剂外,细菌具有合成甲基汞的能力,即生物甲基化,它会使汞的生物毒性大大增强。而另一些微生物又可使甲基汞降解、还原,降低其毒性。例如铜-绿色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可使汞离子转化成元素汞,经10小时后挥发掉汞达75%。假单胞菌K62能使无机汞和有机汞形成元素汞。Shariat从土壤、沉积物和污水处理厂中分离到21种细菌能使甲基汞脱除甲基,对甲基汞降解达20-84%,细菌对甲基汞的降解及还原作用在于其含有的两种诱导酶:有机汞裂解和汞还原酶。真菌中黑曲霉、青霉、粗糙脉菌和燕麦核腔菌对无机汞或有机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性。从受汞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的烟草头孢霉对汞化合物有较强的抗性,同时该菌对多种重金属均具有抗性,抗性顺序为:Ca≥Zn≥Pb≥Co≥Cd≥Cr。

该法具有高效、经济、简便、选择性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低浓度及一般方法不易去除的金属。如用菌藻共生体从无营养液的含As(Ⅲ)、As(V)的废水中除砷率可达80%以上,含营养液的As(V)去除率>70%,As(Ⅲ)去除率>50%;用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和盐泽螺旋藻(Spirulinasubsala)对Cd、Ni、Cu有明显吸收;用固定在聚砜基质上的真菌可除去Cd、Cu、Pb、Ni;Pb的去除还可用林可链霉素和黑根霉菌。

1.4。废水中其它物质的去除

染料废水是难以降解的一大类工业废水,在厌氧微生物环境中,偶氮染料可通过还原作用完全生物降解。将优势菌的不完全厌氧-接触氧化工艺用于处理印染工业废水,脱色率达90%以上。用专性厌氧菌硫酸盐还原菌混合培养物对偶氮染料、三苯甲烷染料、蒽醌染料的废水进行脱色,脱色率在1小时之内可达69.9-98.8%。微生物处理电镀废水,对各种金属离子的一次净化率达89.9%以上。蔗渣浆,用白腐菌处理含氯漂剂漂白的废水,脱色率可达91.2%,BOD5去除率为92.5%,CODcr去除率为88.7%。屠宰废水、橄榄加 工厂废水、啤酒废水等用微生物处理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微生物对空气的治理

2.1。微生物脱硫技术

工业“革命”以来,煤炭是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和煤消耗国,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3/4,高硫煤储量约占总储量的1/3,并且高硫煤开采比例也逐年上升,而黄铁矿硫约占总硫的60%。煤中通常含有0.25%~7%的硫,如我国西南地区煤平均含硫量为3.23%,西北地区为3.05%,中南地区为2.02%,华北地区为1.65%。煤炭中的硫分为可燃硫和不燃硫。不燃硫主要是硫酸盐,可燃硫包括无机硫和有机硫。可燃硫经燃烧生成SO2随烟气排入大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元。据报道,1997年,我国的SO2年排放量已达2346万吨,居世界第一位,62%的城市大气SO2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华中酸雨区酸雨频率高达90%以上。就在前几年,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春季雨后,地面上残留一些黄色的粉末,那就是酸雨。预计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将超过12亿吨。SO2年排放量将会达到3822万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发展少污染的洁净煤技术是中国政府履行国际公约、承担相应国际义务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系统向环境无害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的战略组成部分。”可见洁净煤是中国能源的未来。

近几年来研究人员把煤的物理选煤技术之一的浮选法和微生物处理相结合,即把煤粉碎成微粒与水混合,并将微生物加入溶液中,让微生物附着在黄铁矿表面,使其表面变成亲水性,能溶于水。在浮选中其难以附着在气泡上,下沉至底部,从而把煤和黄铁矿分开。由于它仅处理黄铁矿的表面,因此脱硫时间只需数分钟即可,从而大幅度缩短了处理时间,可脱除无机硫约70%。另外,该法在把煤中的黄铁矿脱硫时,灰分也可同时沉底,所以也具有脱去灰分的优点。目前,浮选法微生物脱硫已成为国际上洁净煤技术开发的热点。

很多学者利用细菌研究了大量的脱硫技术。如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已使脱硫率达95%以上,日本利用该菌已使H2S脱除率达99.99%,中国利用该菌对炼油厂催化干气和工业废气脱硫,H2S去除率分别为71.5%和46.91%,Saleem等用脱氮硫杆菌的耐受株T.denitrificansF,在厌氧条件下脱硫率达80%。

2.2。微生物过滤法

过滤发在50年代中期最先应用于处理空气中低浓度的臭味物质。到80年代,德、美、荷兰等国相继用此法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挥发性气体和有毒气体。其过程为:

废气(预处理)生物过滤器CO2,H20,无机盐类

废气在反应器里停留时间很短,处理率可达90%以上。生物过滤法还可去除空气中的异昧、挥发性物质(VOCs)和有害物质,包括控制(去除)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中的臭味、化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气、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挥发性物质、室内空气中低浓度物质等。

2.3。微生物在空气其他方面的处理

微生物还可用来固定CO2,实现CO2的资源化,同时产生很多附加值高的产品。生物技术用于有机废气具有费用低、效率高等优点,在德国、荷兰、日本及北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毕立锋等还进行了微生物净化NOx的研究。

3、微生物用于垃圾的处理

在我国人口急剧上升,每天由于人类活动,生活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各种垃圾的产生,特别是大城市的固体废弃物的产量更是惊人。这些固体废弃物都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但目前几乎95%的垃圾未经这样的处理,一般只是简单地堆集起来或倾入江河中。固体废弃物中不仅含有各种无机物,如玻璃、金属等,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包括可降解的淀粉、蛋白质、废纸、烃类等和很难降解的塑料等,其中的很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此提倡垃圾的分类包装,回收可再生的资源,是一箭双雕之举。

3.1。城市垃圾微生物处理

目前城市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化学法(如絮凝沉淀法)、物理法(过滤)和生物法(如活性污泥法)。这三类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在污染物的处理中,虽然物理、化学方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这些方法存在投资大、成本高、二次污染的问题,而逐渐被生物法所代替。可见微生物有非凡之效。

现在发展了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工艺。这种工艺是先经过过筛,回收可再生资源后,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能高效降解有机物质,如纤维素、脂肪、蛋白质的微生物)进行好氧处理或厌氧发酵,加速发酵过程,同时还可以收集所产生的沼气。经过充分发酵后的垃圾是一种很好的农业肥料。如果实现垃圾处理工厂化,可以使发酵周期缩短(1-2星期),并且处理量较大。发酵过程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发酵后形成的肥料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3.2。农村垃圾微生物处理

中国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业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5.77亿,农村人口7.37亿,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量56%,农业依旧是经济支柱。近几年来自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口号的提出,服务三农,解决农村就业,保留农村的那方“净土”,首先考虑的是环境质量。目前农村垃圾没有合理的安置和处理,房前屋后,处处可见。

21世纪有望沼气的农村主要的能源之一,沼气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新世纪可代替能源第一选择,有着不可比拟的特点,在农村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日三餐不见炊烟,描绘沼气能源给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适用范围广,我国能源短缺严重,生物资源丰富的综合原因,成未来适合我国国情的的最佳能源选择,面对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环境不断高涨,沼气再一次成为解决能源的焦点话题之一,我国为实现可持速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市场特别广大。

沼气发酵微生物---是在缺氧条件下降解有机质产生沼气的一群微生物。沼气常形成于富含有机质的沼泽、塘、湖等水下缺氧沉积物中,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其主要成分为甲烷(占55~70%)和二氧化碳(占30~45%)。它分为四个过程①水解作用;②发酵作用;③产乙酸和产氢作用;④产甲烷作用。根据最适生长温度,可将沼气微生物划分为中温群(30~40℃)和高温群(55~60℃)。虽然有人认为在4℃时仍然产生沼气,但至今尚未分离到嗜低温的菌种。沼气微生物的种类庞杂,在纯培养条件下,最适生长的酸碱度有很大差异,但在沼气池中pH7左右最适于产生沼气。

沼气微生物使自然界中缺氧环境的有机质降解,进入碳、氮等物质循环圈。所产生的甲烷最终又被氧化为二氧化碳。产生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甲烷则可能转化为甲烷水合物,进而转化为天然气。中国广大农村正在利用沼气微生物的作用,以秸秆、粪便等制取沼气,作为一种再生性补充能源,同时也有利于农村生态平衡,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并改善环境卫生。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能源发展方向。

沼气是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四大重点可再生能源项目之一。《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先项目》就把农村沼气这一项目作为重点。国家《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要点》曾提出沼气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此,中央出台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计委印发了《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国家不但 财政补贴的标准在提高,财政补贴的总额也在逐年增加。2002年,国家在农村沼气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为3亿元人民币;2003年,国家10亿元农村沼气建设国债资金项目启动,项目涉及全国24个省的540个县、6000多个村,103万农户;2004年、2005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资金均为10亿元人民币;2006年,国家安排国债投资25亿元用于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比2005年增加1.5倍,计划新增沼气用户250万户;2007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资金在2006年2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增加了20%以上。也在报告中提出,并把之列入“十一五计划。既有好政策,又有好效果,既保护环境。又改善能源,一举多得。

4、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与治理

目前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造化学物质排放入环境中,对资源和环境构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工业三废的排放,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污染,在我的家乡,年年村民一到谷雨后,就要购买一些工业化肥,其实那样只是短期的效果,但是日积月累给土壤和水带来大量的有机污染,从此下去我国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会严重破坏。导致无法耕作。

自“绿色革命”以来,对蔬菜无公害无污染越来越严格,大家都喜欢绿色食品。人们在使用农药防止病虫草害的同时,也使粮食、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超标,土壤污染严重,同时给非靶生物带来伤害,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在它们中有一些具有农药降解功能的种类。我们可以利用其特点,使细菌由于其生化上的多种适应能力和容易诱发突变菌株,从而在农药降解中占有主要地位,例如假单胞菌对敌敌畏;曲霉菌、镰孢霉菌对敌百虫;芽孢杆菌、曲霉、青霉、假单胞杆菌、瓶型酵母等等对甲胺磷。

在土壤及高温堆肥体系中,对农药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类,这与农药类型、微生物降解农药的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有关,如在高温堆肥体系当中,由于高温阶段体系内部温度较高(大于50℃),存活的主要是耐高温细菌,而此阶段也是农药降解最快的时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和H2O等无毒无害或毒性较小的其他物质。

针对严重污染的环境,我国尚未采取大规模的治理措施,仅在少数地区开展了治理,并以物理化学方法(如洗脱、吸附)为主,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也造成了二次污染。我们的国土面积比美国略大,且环境污染还更为严重,如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不仅其投资规模大为缩小(仅需传统方法的1/5~1/3),而且还没有二次污染。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我国今后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而且有合理的利用和处理。

四、微生物技术前景展望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微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已开发了一系列的微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并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及污染环境介质治理等诸多方面。地球上“清洁工”的队伍十分庞大,其中干得最出色的是细菌和真菌。原来,细菌和真菌都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养料,它们属于异养生物,必须从别的生物提内吸取营养,营寄生或腐生。它们最大的本领,就是把已经死亡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一过程,就是它们清除大自然“垃圾”的过程,这就是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绝对不可缺少的过程。当前,环境微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已进入蓬勃发展的轨道。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市场对环境微生物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

在我国微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广泛应用和十分重要的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环境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微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专一性,为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微生物技术不仅适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如今还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成为环境质量预报和报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技术虽然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河道治理等领域,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有坏,在环境中的应用同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一是微生物自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次是微生物在用于污染物降解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有毒或污染物质。我们要扬长避短,尊重自然,学习自然,从而改造自然。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地球上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物将得不到分解,那么至今为止几十亿年来生命活动的结果,将是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构成元素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堆积起来,植物生长的营养将会枯竭,生产者将不能生产,消费者将得不到食物,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无法维持了。因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地球上生命波浪式发展、螺旋式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所以,我们说,不能小看这支庞大的“清洁工”。在自然界的重大作用,如果没有它们,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打破,地球上的生命就要终止。

目前为了规范微生物的研究和使用,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我国已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等。2005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环保用和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微生物进出口环境安全及卫生检疫管理的通知》(环发〔2005〕123号),标志着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环保用微生物的进出口环境安全管理。2004年6月,上海市了《上海市微生物菌剂使用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成为我国微生物环境安全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制定《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和《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规程》等技术规范我国的微生物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需要得到社会、同行及主管部门的广泛支持,大力开展以污染控制技术为主体的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将大力推进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发展带动整个环保科技的发展,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是当前社会的污染需要,是新型的社会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环保市场提供高品质的环境保护高技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使我国早日走向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家玲李顺鹏黄正等。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2.钟鸣等。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2月第13卷第2期。

3.余莉萍等。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4月。

4.周德庆。2002.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5.诸葛健,李华钟。2004年9月。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