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早餐后,当你走进中心控制室,与全厂10个车间的控制师们在明亮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每个人面前的设备屏幕上,全厂的设备运行状况配以数据,以可视化模型的方式一览无余。

你心情愉快地扫视自己监控设备的数值波动,DCS(分散控制系统)会自动提示出现异常数值波动的环节,并通知车间巡检班长到设备区进行仔细巡检。一会儿,巡检工人的坐标出现在电子视图上,对方发现的问题和记录的数据也一并通过电子巡检设备传回控制室。

判断问题后,系统自动给出处理方案,并指导技术工人轻松的处理了设备问题……这并不是虚幻的电影场景,而是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呈现的一幅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画面。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

起始于2012年的智能工厂建设,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从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企业转型,初步形成智能工厂的基本框架。实现敏捷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了装置数字化、网络高速化、数据标准化、应用集成化、感知实时化。正是凭借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的卓越成绩,九江石化才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首批试点示范企业之一,以及石化领域第一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

作为长江沿线的中等规模炼化企业,九江石化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基础到顶端的过程。就如九江石化信息中心主任罗敏明所说,九江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2005年之前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从无到有、从单机版应用到网络应用,从单个功能到单项业务应用,各部门信息化应用如散兵游勇,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处于业务处理电子化的初级阶段,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第二,2005-2011年阶段。公司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快了发展步伐,三个层面信息化建设、应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营管理层面,建立了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覆盖了财务、计划、销售、采购、设备、项目、资金管理和人事、薪酬等核心业务,通过业务重组、优化,推动了企业管理创新;电子商务应用改变了传统购销模式,堵塞了管理漏洞;OA办公、信息门户、工资奖金考勤等系统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生产管理层面,先后实施了SMES、LIMS、ORION、PIMS、流程模拟等应用系统。在过程控制层面,主要装置都开始应用DCS系统,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生产装置先进控制等进一步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操作、优化和管理水平。

第三,2011年至今阶段。公司规划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和智能工厂建设方案,全面启动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以打造一流的信息化能力为目标,为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做出贡献。这一时期,九江石化的智能工厂建设拉开了序幕。

智能化促效率、效益双提升

在罗敏明看来,智能工厂就是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面向产品全产业链环节,综合应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与现有生产过程的工艺和设备运行技术高度集成的新型工厂,以实现复杂环境下生产运营的高效、节能和可持续为目标。

九江石化智能工厂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经济效益、支撑安全环保、固化卓越基因”,在“计划调度、安全环保、能源管理、装置操作、IT管控”等五个领域,实现具有“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模型化、集成化”等“五化”特征的智能化应用。

智能工厂神经中枢――生产管控中心于2014年7月建成投用。生产管控中心集经营优化、生产指挥、工艺操作、运行管理、专业支持、应急保障“六位一体”功能,生产运行实现由单装置操作向系统化操作、管控分离向管控一体的转变。

另外,“十二五”以来,九江石化完成了一系列组织机构的重组与职能调整。构建了矩阵式集中管控新模式;建立了生产经营优化、三维建模等一系列专业团队;充实信息化管理、开发及运维力量,建立关键用户激励机制。

同时,在建设企业级中央数据库时,突破了此前业内普遍采用的“插管式”集成方式的限制。中央数据库集成了13个业务系统的标准数据,为9个业务系统提供有效数据。通过“采标、扩标、建标”方式,完成了与中国石化标准化平台的对接。

基于设计的三维数字化应用取得突破。基于工程设计的三维数字化平台现已集成120万吨/年连续重整等15套生产装置,以企业级中央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HSE管理、操作培训、三维漫游、视频监控等六大类深化应用。

全流程优化平台应用取得实效。自主开发的全流程优化平台提升了PIMS、RSIM、ORION、SMES一体化联动优化功效,实现了炼油全流程优化的闭环管理。全流程优化平台与原油评价、LIMS、SMES、ERP等系统共享数据,提升了生产经营优化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HSE管理及应急指挥实现实时化、可视化。HSE管理系统实现全员全过程HSE管理;施工备案系统对当天每项作业实行“五位一体”有效监管;各类报警仪、视频监控实现集中管理、实时联动。环保地图系统实时在线监测各类环境信息,异常情况及时处置、闭环管理。

实现安全和环保双保障

“石化行业是高危行业,高温采样,易烫伤;低温采样,易冻伤;明火、热、静电和火星,会导致爆炸;生产、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处理不好,不仅会危害人生安全,也会污染环境。”九江石化质量管理中心工程师边洪胜说。正在建设的环境在线监测和已经投入使用的DCS自动控制系统的配合,能够有效地提前设计化学品投入和排放量,监控实时环保数据。

在智能工厂建设实践中,九江石化将“安全环保、绿色低碳”理念置于优先位置。施工作业备案及监管体系,850台可燃气报警、1000余处火灾报警、585套视频监控等实现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联动,支撑HSE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转变。公司连续5年获评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外排达标污水COD、氨氮等指标处于行业内先进水平。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是以推广和发展制造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为目标的多专业综合性高新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工业智能化单元、系统集成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研究领域有:制造业信息化ERP、企业计算机综合应用软件,包括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MIS)、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自动控制与应用工程,包括系统与集成、网络与通讯、制造过程控制与管理、柔性制造系统、车间级物流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技术和自动检测;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应用工程;机电一体化非标设备的研制和应用工程。

记者:北自所成功实施了很多制造业物流项目。以你们的经验,制造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做物流系统的优化或改善?

匡永江: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制造是主业,物流是辅的工作,它的作用是助生产一臂之力。因此,很多制造企业都是在生产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了物流升级优化的需求。以我们曾经实施过的一个项目――某大型板材加工企业生产物流系统为例:该公司由于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机床能够24小时不间断无人生产,但是原有的生产物流系统不是全自动系统,无法匹配高效的自动化生产,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配合生产需要,在生产车间设立自动仓库系统,与自动化的生产机床对接实现按需自动上下料和信息管理。这样就满足了该公司24小时不间断无人生产的需求,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除了被动地改善物流外,制造企业,尤其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新建工厂时往往倾向最先进的生产系统,包括物流系统,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例如我们的一个客户,是一家知名的家具生产企业,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品牌。他们在国内外、行业内外调研了好几年,最后下决心建设一个全新的、先进的智能工厂。新工厂具有鲜明的“智能制造,按需生产”的特点:生产从客户需求开始人手,根据客户的房型设计产品,然后客户可以按照房型选择该公司的成熟产品模块,并形成最终方案,工厂定制生产家具。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不许动、不落地、不返修高效生产。我们给该公司做的生产物流系统规划和建设,具体包括WMS、WCS、智能堆垛机、AGV、RGV、全自动输送线、货架等等。

总结来讲,制造业物流就是把各个生产环节串联起来,物流系统与生产线、生产节拍紧密配合,各种先进的物流装备都是这个综合性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实现高效生产。只有物流合理顺畅,才能提升整个工厂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果物流不顺畅,就会影响生产。

记者:制造企业物流系统改善项目的难点是什么?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哪些?

匡永江:相比较其他行业的物流建设,制造业物流建设更加复杂,因为制造业包含很多不同的子行业,而且各具特点。这也造成了不同的制造业物流系统都有一些自己的独特性。

从制造方式来分,制造业可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的典型行业如化工业,这种制造的特点是生产与物流融为一体,连续生产必然要求物料配送是连续进行。而且这个行业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生产,在生产车间建设规划时,需对生产和物料配送规划得十分充分、到位。因此,这类制造业的物流反而是成熟、清晰的,并没有太大的实施难度。

对于离散制造业,还可细分为产品生产量大的制造业和产品生产量小的制造业。生产量大的典型代表如汽车制造行业、家电制造行业。这些行业由于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成熟的生产模式、物流组织模式,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生产。因此,这些行业的物流体系也有了很多成熟的、可借鉴的模式。而对于一些单品产量很少的制造行业,如重型机械加工,这种行业的流程、工艺都十分复杂,而且很多大型或超大型装备的制造还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因素,技术领先的国家往往封锁技术的外泄,因此我们也很难有借鉴、模仿的机会。这都造成这类型制造业物流规划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很多时候需要专门立项研究。

制造业物流从制造生产的流程上来分,还可分为生产(线边)物流和通用物流两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通用物流建设,也就是建设用于存储原材料、辅料、成品的仓库,和其他行业的仓库建设大同小异,因此也是比较容易规划和实施的。

比较难的部分是生产(线边)物流的规划和实施。不管是全新工厂的生产物流系统建设,还是改造项目的物流优化和改善,都和生产工艺紧密结合,首先要做好工艺分析,按照生产流程先规划设计物流动线,再考虑生产设备布局,采用正确的步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多数国内制造企业对物流并不了解,因此往往先建工厂,购进设备,再考虑物流。这就造成物流系统建设面临很多限制条件,难以做到最优。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记者:您认为造成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破解?北自所的优势在哪里?

匡永江:由于我国原有体制的原因,制造企业在建设项目的时候,都是要找各自行业的设计院去做上厂的设计规划。对于这些设计院来说,设计规划的重点不是物流,他们首先会去考虑厂房(土建)和生产工艺等,由于缺少规划意识,物流规划也是他们的弱项。我国长期以来制造业物流水平比较低,和这方面有一定关系。现在各个设计院对物流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随着项目的增多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已经建成的工厂由于企业经营或者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都需要进行物流升级优化。

因此我最近就在考虑,北自所能否与设计院强强联合,把物流规划设计纳入设计院的业务范畴,共同提高制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建设的能力。其实在国际上,物流规划设计通常由专业的物流咨询公司完成。但是我认为,设计院相比咨询公司的优势是有设计能力,能把概念细化和落地。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就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就更有竞争力。

其实在制造业物流领域,北自所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首先,我们有深厚的底蕴。北自所创建于1954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国内最早从事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和自动化立体库建设的单位,国家科技部指定的全国推广应用物流仓储技术依托单位。其次,由于制造业物流与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等密切相关,因此综合能力很重要,而北自所在这方面有优势。我们致力于制造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和应用,为客户提供包括开发、设计、制造、安装及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北自所拥有ERP、MES、物流、装配线等一系列项目实施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综合优势。

记者:请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一下北自所是如何帮助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系统的。

匡永江:我们通过对一些行业生产工艺的透彻研究和分析,研发出适合该领域生产特点的物流自动化系统,构建了全新的物流运作模式,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制造业物流案例。如我们为纺织行业开发的“全自动落丝系统”,由自动落丝机、辅助运转设备、机器人、设备运行调度和信息管理子系统组成,采用了激光定位技术、激光安全防护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无线以太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设备调度优化算法。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自动落丝机与卷绕机自动对接后完成自动落丝,并将丝饼暂存于车体中心棒上,丝饼随自动落丝机运行送往平衡间,并转运到辅助运转设备上,再由机器人直接抓取并放置在丝车空挂架上。该系统以机械化设备完全替代人工实现落丝、装车和转运自动化作业,能够满足同时多品种生产按单一品种装车的需求,并自动完成丝饼产品信息的跟踪及标签打印。这套系统符合制造业“机器换人”的发展方向,为纺织企业减少劳动力人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带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成功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

记者:制造企业实施物流系统改善项目能收获哪些益处?

匡永江: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物流优化实施项目,给制造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还能改善企业的现场环境,提升企业形象,甚至解决很多管理上的难题。例如我们实施过的另一个案例,某电气开关生产企业,之前的物料配送和管理模式粗放,物料管理部门使用叉车为生产部门配送生产备件,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都不能做到精准。这使得两个部门经常为零部件账物不符而发生矛盾。该企业实施了物流优化项目,用AGV配合生产节拍实现物料的精准配送,不仅以上问题迎刃而解,还带来很多附加效益。首先,物流运作模式改变了,AGV配送物料取代了叉车作业,减少了人力,也更加安全可靠。其次,原先叉车送料单批次数量巨大,大量用不完的零件堆到生产线边,管理混乱,现在是需要多少送多少,生产线边更干净,物料管理不混乱。还有,按照生产计划把必要的零部件送过去,不用的储存在库里,物料账目清楚,而且账目与货物存放位置对应上了,可以清楚掌握物料消耗情况,减少重复采购造成的物料积压和仓位占用,也减少了资金占用。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完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实施目标

到2023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城市市政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弱项。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补缺、有序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考虑城镇(含易地扶贫搬迁后)人口容量和分布,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科学确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目前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县城要尽快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城市和县城要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可适度超前。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干流沿线城市和县城,黄河干流沿线城市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京津冀地区和长江干流沿线地级及以上城市、黄河流域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缺水地区、水环境敏感区域,要结合水资源禀赋、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技术经济条件,开展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等。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在完成片区管网排查修复改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合流制溢流污水快速净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将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作为补短板的重中之重。新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必须合理规划建设服务片区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收集能力。中央预算内资金不再支持收集管网不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城市和县城要

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结合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补上“毛细血管”,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现有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00mg/L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开展“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除干旱地区外,所有新建管网应雨污分流。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城市,因地制宜采取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破损修补、管材更换、增设调蓄设施、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措施,对现有雨污合流管网开展改造,降低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积极推进建制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升管网建设质量,加快淘汰砖砌井,推行混凝土现浇或成品检查井,优先采用球墨铸铁管、承插橡胶圈接口钢筋混凝土管等管材。

(三)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减量化处理基础上,根据污泥产生量和泥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处置技术路线。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要纳入本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县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推进设施能力建设,县城和建制镇可统筹考虑集中处置。限制未经脱水处理达标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东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加快压减污泥填埋规模。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大

中型城市鼓励采用“生物质利用+焚烧”处置模式。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燃煤电厂、水泥窑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推广将生活污泥焚烧灰渣作为建材原料加以利用。鼓励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等方式处理污泥,经无害化处理满足相关标准后,用于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抚育、园林绿化和农业利用。

(四)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摸底排查,地级及以上城市依法有序建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率先构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远程监控、信息采集、系统智能调度、事故智慧预警等功能,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污染防治提供辅助决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按照中央部署、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要求,推进方案落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做好督促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对设施补短板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各省(区、市)统筹推进辖区内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市县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加快项目谋划和储备,制定滚动项目清单和年度计划,明确建设时序,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实施。

(二)完善收费政策。各地应按照补偿污水处理和运行成本的原则,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并根据当地水污染防治目标要求,考虑污水排放标准提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等成本合理增加因素动态调整。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尽快实现应收尽收。各地在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到位前,应按规定给予补贴。污水处理收费应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置。各地征收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应向污水管网和运行维护倾斜。推广按照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削减量等支付运营服务费。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招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污水处理服务费水平。

(三)加大支持力度。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各地要将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列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加以落实。各地要设计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在中期财政规划、年度计划中安排建设资金,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规模充足,严防“半拉子工程”。各市县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预算内资金继续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智能制造成为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而作为政策落地实践主体的传统制造企业也在寻求依托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

企业方面,潍柴动力、九江石化、海尔集团、蒙牛乳业等企业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陕鼓动力、沈阳机床、中国商飞、青岛红领、长虹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身处制造业前线的与会代表也根据亲身的调查研究和业务实践对“智能制造”的实施建言献策。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表示,他们正在探索以海尔COSMO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的模式,这个平台是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智能制造的中国版的工业互联网。希望中国成为世界智能制造第三极。在这个平台上,海尔的制造能力会与全球的资源结合起来,构建三个方面的市场,形成互联工厂的服务、大规模定制、大数据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以及智能智慧服务、检测与认证等8个大平台的服务板块,成为支持大规模定制的互联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要以大数据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针对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水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率、软硬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问题,他建议,一是要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的核心技术,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二是要统筹规划工业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三是要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四是要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的IT龙头企业,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撑。

智能工厂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必须直面的发展课题,其中也必然要进行物流体系升级改造。在此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帮助企业解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在制造业物流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布劳格物流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芸女士。

记者:近年来,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都计划或已经开始进行物流优化。您怎么看待企业的这种需求?

张芸:我国的制造企业产生物流优化的需要,可能是两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中国企业在工厂建设之初没有做好物流设计,造成生产流程不顺畅,存在很多断头式问题。这一点与德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德国,工厂建设已经形成合理、规范的流程,所有环节的设计和建设必须考虑物流运作的需要,因为物流是串联制造企业所有运营环节的基础。德国企业在工厂建设之初做物流规划方面的工作,称之为生产物流设计。

反观我国制造企业,真正从物流设计开始规划建设工厂的很少,占比不到5%。往往都是企业先拿了地,已经盖好厂房,生产线建好了,库房也建完了,这时才找到我们来做物流优化。当然这种模式是错误的。对于我们来说,限制条件已经有了,很多物流设计不能采用最佳的方案,往往只能局部改善。这种工作就称之为生产物流的优化。等我们做完优化后,很多客户恍然大悟,才知道应该早在工厂动工建设之前先做好物流设计。

第二个因素是,制造业生产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提升,要求相应的物流体系进行匹配。自动化的生产必然要求物料精准配送,这会涉及到一系列环节,要倒推至供应链的前端。外型尺寸和重量繁杂多样的物料自动化配送上线,就需要做到物流器具标准化,需要做到每种零件与物流器具的对应关系标准化,进而需要在给供应商下采购订单的时候就要求其按照对应关系提供最小包装单元的零件。因此,如果前期这些工作没做,所有工作都压到总装环节,根本是无法实现的。以上的要求涉及到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因此,制造业物流的优化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物流优化需要有系统性思维,应按照点一线一面做好统筹。如果不是以这种思维来考虑,只是从运作流程的一个点去做优化,肯定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流如同血液和经络贯穿了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的全过程。因此,如果―个企业要做物流优化,而且想认真去做,首先要做好“伤筋动骨”的准备。从头到尾的环节会涉及到产品外观尺寸设计、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生产排产计划、要料方式、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产线布局、厂房和库房的建筑布局、组织架构、人员岗位、责任划分、成本核算等等。所以物流升级改造是“一把手”工程,要董事长、总经理下定决心才能做得好。

记者:制造企业实施物流优化项目,具体会有哪些重要的环节和步骤?

张芸:在制造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如德国,企业一般都会邀请如法布劳格这样的专业咨询公司帮助他们做物流规划或物流优化,并且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备的模式和方法,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物流体系建设的根基,是物流系统规划最基础的环节,不能跳过。在这方面,国内很多企业往往准备不足,没有收集充分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梳理清楚客户的个性化工作流程,各个环节之间配合的问题,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咨询公司才能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帮助客户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

第二步,概念规划。制造企业只有管理层和操作层这两个大的层次。管理层关注概念性的规划,只有在理解各种物流供应方式可行性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决策一种适合企业的方式。所以概念规划的结果必须包含管理层所关心的内容,如各种可能的概念方案、与之相匹配的投资费用、运营成本等,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一般法布劳格会做两到三个方案,向客户详细解释并推荐最优方案,但最终的决策还需由客户自己做。

第三步,技术设计。就是按照确定的概念方案,给操作层制定具体的操作实施细节方案,包括要采购的各种标准设备型号和数量、需要专门设计的特殊器具方案、具体操作流程SOP、库房内部和生产线边物流区域的布局、内部配送上线运输方式和路线、拣选方式和路径、物流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人员岗位配备等,甚至细到规定出每一步的操作动作。具体的方案要面对一线操作工人、采购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只有细节设计真正做到位,才能方便一线人员去实施设计方案,否则执行效果会打折扣。

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现场实施。因为最终使用方案、执行方案的大量实际操作人员前期是不可能人人参与方案的设计过程,基于各自岗位的原因也不可能理解整个方案的每个环节,现场运营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变化的情况。面对种种困惑,如何解决?这就需要咨询公司提供现场的实施支持服务,协助企业将优化后的方案实施到位,否则客户很有可能走回旧有体系的老路,有可能把刚刚建立起来的体系推倒,这是必须要避免的。

记者:如何评价制造企业物流项目的实施效果?

张芸:在项目实施之前,客户与我们签订合同时,会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一般有以下几项:1.当前仓库面积不够用,要求优化仓储系统,清理出浪费的面积。2.要求解决库存资金占压问题。3.要求精简物流人员,提高工作效率。4.提高物流信息流畅通性,能够随时动态了解物料的情况。5.降低物流成本,建立KPI指标等。如果认真按照以上步骤落实和执行,一般都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以我们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比较老的工厂,由于之前管理粗放,多余的环节很多,实施物流优化项目后往往能够取得很大成效。以一个指标为例――解决仓储面积不足的问题,经过物流优化,至少能比原来节省50%的仓储面积。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梳理工艺流程,发现根本不需要储备这么多物料;其次,梳理各个工作环节,找出不必要的工作步骤和岗位;第三,将一定数量的物料拆包装和排序工作前置到供应商仓库;第四,分步将部分物料存储管理和配送工作外包;第五,打通信息流各自为政的情况,做到信息实时化。经过这样仔细梳理和优化,将供应链上所有的浪费消除,没有了多余的物料,自然就减少了仓储面积和资金占压,也减少了用工数量。而且疏通了流程,信息就畅通了,效率提升,也降低了物流成本。

记者:我国制造企业在做物流优化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哪些误区?如何避免?

张芸:要做好物流设计或物流优化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就像我之前谈到的,要从企业整个运作链条去考虑,而不是只盯住仓库这一个点。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国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进行技术改造时,往往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更愿意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备埋单,而不愿意为规划、设计等智力投入付费。反映在物流设计或物流优化工作中,往往重视技术设计环节,也就是物流系统集成建设这个环节,轻视甚至完全忽略前面两个重要步骤:数据分析、概念规划。这是完全不可取的。

企业在做物流优化的时候,要相信专业机构给出的专业的意见,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解决方案和做法,不能盲目推崇自动化设备,优化一定要以物流实现为导向,不能以设备为导向。以国际化高标准为起点,才能规避短期行为,避免走弯路,避免重复和多次建设投资,避免浪费资金和时间,才能使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和提升。信任专业的公司、专业的人才,才能快速、经济地解决问题;忌讳凡事自己摸索、碰壁、总结、再摸索、再碰壁、再总结。

还有,引入信息系统要慎之又慎。正确的次序是先做流程优化,然后才能上马信息系统,这是保证信息系统实用、好用、效率高的前提条件。因为软件系统往往会固化企业运作的流程和模式,一旦建立起错误或者不适当的流程或运作方式,将很难纠正,这会给物流优化工作带来巨大障碍。

最后,要注意物流优化和改善的持续性。企业物流系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持续不断地优化改善,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需求,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生产制造,也不可能有永远不变的物流体系与物流流程。同样,物流体系的建设、发展和提升也是需要逐步完成的,物流人员的操作水平、公司的物流管理水平也是逐步提高,不是一次性安装了设备、上马了管理系统就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持续的改进,可能曾经非常好用的物流体系会变得不好用,曾经先进的会变为落后。

记者:在制造业物流优化方面,法布劳格公司有哪些优势?您如何看待这个领域的市场前景,对公司发展有哪些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