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自然因素

1.1 地形、地质条件

该地境内多为切割强烈的中山、低中山地形,大部分山势陡峻、峡谷深切。区内有二叠系龙潭组砂页岩、三叠系砂页岩及第四系残坡积物,为滑坡等形成提供了条件;区内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地形切割强烈,多为陡坡、陡崖,加之褶皱、断裂构造、节理裂隙发育等,为崩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形成提供了条件。

1.2 气象、水文条件

据某地气象局统计,区内近十年来的降雨强度有所增加,频率加大,特别是灾害性降水—暴雨有所增加;冬春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岩石遭受物理化学作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为滑坡、崩塌、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2 人为因素

2.1 植被破坏

植被大量砍伐,使地表水较易向下渗透是造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人类工程活动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特别是15°~25°的斜坡)的改造(如耕种、修筑公路、建房、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等)和破坏,地表爆破开山采石、开挖边坡、地下不规范开采矿产资源、抽排地下水是造成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十年来,区内在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岩系中存在强烈的采煤活动,使地下采煤形成大面积采空区,矿柱留设不合理,或者把矿柱采掉而引发采空塌陷。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不亚于地震、火山等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地质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已日渐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个问题已引起全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2.3 人类活动和地表不合理排放水

许多滑坡的形成都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在地表弃水无规范排放构成滑面软化、抗剪能力下降而形成的。由于疏干排水及废水废渣的排放,使水环境发生变异甚至恶化,从而引发地质灾害。综上所述,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虽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但人为因素亦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与环境条件关系。

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引发了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使区内生态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和严重危害。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全地的农业生产、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开发、公路及城镇建设的兴建等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给全地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和危害。

3 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根据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现状,发展趋势,确定该地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针,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工作。开展群众性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尽快制定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法规,加强政府的监督与管理,以避免和减少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产生。

切实保障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积极筹建国家防治地质灾害基金会,除了各级政府拨发大部分的经费外,采取“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的办法。以达到提高该地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和水平,尽可能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3.1 技术措施

(1)科学规划,科学施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对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及造成的损失。

(2)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高新技术,研究灾害的发生机制,建立灾害的监测、预报和评估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以MAPGIS为平台的地质环境动态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进行灾害动态监测、即时预报。完善监测手段、加强监测,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链群规律,做好综合防治工作。

(3)根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及时制定和完善地、乡(镇)、村(组)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4)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完善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由地国土资源局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并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工作。建立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库,涉及灾害的时空分布、强度与频度、数据分析、灾害预报及灾情评估等,为灾害防治提供有效服务。

(5)施工设计必须依据地质灾害客观实际,整治工程优质高效。工程治理的灾害点,必须委托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勘察、设计、监理,施工人员须按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实施,保证工程质量。

3.2 防治规划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范文第2篇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情况复杂,灾害多发。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在今年“两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聚焦防灾减灾,针对完善防御机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梁建华:构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全、网络化程度不高、节点之间联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好、应急避难体系建设与发展振兴需求衔接度不够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梁建华在向“两会”提出的提案中如是说。

他表示,防灾减灾措施与设施应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充分融入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实际,提高设施利用率。要将建设与长期运营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人员安置、社区构建、文化保持、资金安排、产业复兴,将近期需求与长期科学发展的目标进行统一。

他认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在平时服务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

“对于地震灾区而言,应在灾后重建资金中预算一定比例设立社区重建发展基金,用于社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建设和长期运营管理等。”梁建华说。

支建华:大力促进巨灾保险发展

“巨灾通常指突发的、无法预料和避免的且损害严重的灾害事故。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巨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支建华建议,应大力促进巨灾保险业发展。

支建华说,在国外,保险公司在巨灾赔付中占重要地位,保险赔偿的平均水平通常在经济损失的30%~4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60%~70%。但是我国保险业本身起步就较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处于较低程度,巨灾保险更是近乎于空白状态。

支建华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的合作分担机制,实际操作上可效仿交强险做法,在政策、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确立巨灾保险政策性与商业性运作的模式。“提高参保率是巨灾保险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保险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对居民和企业加强引导和宣传,让防灾减灾深入人心,增强公众对巨灾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措施的能力。”支建华表示。

姜其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终端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护民众生命,预警是否有效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姜其和则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终端气象预警体系,构建使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收音机为终端的气象预警信息平台。

他介绍,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频道和高音喇叭广播等配套预警系统,其优点是全国民众熟悉,便于收听,缺点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动控制播放,紧急情况难以随时随地通知到每个地方。

我国由于同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基础设施投入有限,导致覆盖范围、沟通效率低下。

对此,他建议,建立包括农牧林地区居民以及易受灾地区城乡居民在内的预警信息发送接收体系。同时,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国家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以利于达到快速推进的目标。

李冬玉: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则在提案中呼吁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李冬玉介绍,目前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大,资金不足;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装备差,基础薄弱。

对此,她建议,一是进一步出台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再生态文明和发展建设中的规划红线作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工程建设等活动中,强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防止城镇、新村和重大工程因选址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力度。西部地区多数省份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地质灾害防治要投入的资金大。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省份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同时取消对各省在防治项目上的资金配套。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范文第3篇

为了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坚持不懈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防灾减灾会议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国土资源局分局《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国土所认真开展本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检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编制全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

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汛期气象趋势的影响因素,预测我镇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10月。5—10月为汛期,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农村道路边坡的掌子面、废弃矿点及施工现场的崩塌等地质灾害;7—9月为主汛期,强降雨过程较多,由此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我镇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位于Xx公路所经地段,水电站建设工程所在地段,因路基开挖,削坡等有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村等村社部分砖厂取土、砂石厂取砂范围形成的陡崖,汛期易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附近耕地、水渠等农业生产安全。村等部分村庄位于较高处的土崖之上或者之下,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有诱发黄土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的全镇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全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了责任分工。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的保证措施包括: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汛前险情巡查,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二、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确保应急系统信息畅通,信息报送及时准确。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巡查、速报和应急处理等制度,做好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信息快捷,防灾、避灾、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在主汛期来临之前,各村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水利设施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对各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能立即组织应急处置,确认险情灾情,启动预案,及时消除。

三、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工作制度,层层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强化相关措施。各村和有关部门按照“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镇上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国土所长任副组长,人武部、派出所、水管所、安监站、财政所、民政所、卫生院、电信所、供电所、办公室、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认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各村和有关单位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废弃及采砂、取土区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对隐患部位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和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对规模大、危害严重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实施群专结合的重点监测,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定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在基层的地质灾害防治实际工作中,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缺乏科技支撑。基层国土所缺乏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能,只能仅凭常识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程度如何,没有科技支撑,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议上级部门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群测群防人员的素质。

2、缺乏经费支撑。基层国土所缺乏人员、车辆、经费的保障,外出巡查没有交通保障,到达实地缺乏科技仪器,不能正确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予以定性和排查。建议上级部门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范文第4篇

通过学校、人口聚集点、隐患点和在建工程、矿山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突发地质灾害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5月18日—20日配合县防震减灾局组织了全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进行了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通过集中宣传教育,使受威胁群众明白了所处位置地质灾害类型、预警信号、撤离路线、临时安置场所等内容,做到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辖区管理,确保责任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了辖区负责制,与乡镇所签订了《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政府与县政府签订《县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分工,要求各乡镇、在建工程、矿山企业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扎实推进我县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情况

今年汛前、汛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三次,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7处(滑坡218处,崩塌19处)。其中年至年7月以前的老地质灾害隐患点177处(滑坡164处,崩塌13处),已纳入动态调整项目,其中85处隐患点已纳入避让搬迁,42处隐患点已纳入应急排危工程治理,其余50处隐患点落实监测预警;年8月年至年3月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1处(滑坡37处,崩塌4处);7月以来,我县连降暴雨,排查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19处(滑坡17处,崩塌2处)。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建立了监测防治档案,特别是对威胁人数较多、险情较大的灾害点纳入县级重点监测。对每个隐患点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设立地灾警示标志和警示线。7月7日上午县局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传达落实省“7.4”视频会议及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国土所干部协同乡镇人民政府对全县地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将在建工程和矿山企业(重点为砖厂)一并纳入排查范围。向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发送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图片,对在建项目、矿山企业的地灾害隐患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并制定《突发地灾害隐患应急避险预案》。

四、加强监测,扎实开展灾害预警工作

每一个隐患点至少落实一名监测人员,并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人和重点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每遇灾害性天气,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到监测人员和群众中,今年共预警信息3000余条。

五、建立台账,加大治理工程项目和搬迁工程推进力度

为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防灾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三本台账,定制张挂《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管理体系图》和《县南、中、北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服务采购已挂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共计42个,其中竞争性谈判20个,固定单价比选22个,已经进入招标程序。积极与乡镇政府及相关单位沟通,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县乡基础建设相结合,实验中学应急避难场所项目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8月底竣工;已将石龙乡政府后办公楼滑坡等三处列入治理项目。

根据江府办[]27号文件下达的避险搬迁任务,已将29个乡镇85个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324户群众纳入了避让搬迁,现已完成263户。地质灾害搬迁工程严格按照灾后重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协同乡镇干部联系搬迁农户,协调解决其搬迁困难。建立了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确保地质灾害搬迁工程规范高效推进。

六、建立规范值班制度,加强值班监管

为全面了解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我局制定了详细的汛期值班制。要求值班人员每天按值班抽查制度抽查一定数量的隐患点,即平时,抽查不少于10%(2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中雨时,抽查不少于20%(4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大雨时,抽查不少于50%(10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暴雨及以上时,抽查100%,详细了解各隐患点监测人员的到位情况、隐患点变化情况及巡查记录落实情况等。对发现监测人员未到位、电话不畅通的,查明原因并要求其整改;对发现隐患点险情发生变化的,迅速赶往现场查看,了解具体情况并联系地灾专家现场勘查,提出新的防治建议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范文第5篇

从今天的会议情况来看,我们很多县对山洪地灾防治工作意识明显不强,准备明显不足。两个县视频会议无法开展,很多县应参会人员没有到位,作风松松垮垮,打起仗来必败。如果说今天哪个县发生了重大山洪地质灾害,那肯定就要出事。虽然今天会议参会人员做了临时调整,要求各县局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有防灾任务的国土所都要参会,但目前看来,少数县仅四五个人来参会,很多根本就没有通知到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们国土系统作风仍然存在问题,防灾意识仍然不强,防灾各项准备工作仍然还是按照老传统、老习惯,没有提前准备,至少是准备不及时,准备不充分。

根据目前的天气情况和市委虞书记的指示要求,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全市国土系统以及各级各部门必须进入山洪地灾防治的工作状态,确保今年汛期没有亡人情况发生。为此,我在昊阳同志讲话的基础上,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分散性。我市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点多面广,星罗棋布。既有顶天立地、影响面较大较深的特大型和大型点,也有铺天盖地的、众多分散的中小型点,全市现在有1200多处隐患点,涉及面很广,影响人口很多,危害性很大,1:5万调查结果出来后,可能这个数据还要增加;既有4万多处切坡建房户,同时也可能有很多没有查到的漏网之点,还有部分切坡建房点没有纳入到我们的监测预警范围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山洪地质灾害有时防不胜防。从这一点来说,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分管领导能够单独把这项工作做好的,必须联防联治、群测群防,必须全面统筹、共同防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

二是山洪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由于点多面广,加之地质灾害往往分布在山区,长期从事地下活动,所以难以发现、难以摸排到位。特别是切坡建房数量庞大,如果工作不细致、作风不踏实、把握不精准,可能导致区域内的隐患点难以全面排查到位。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巡查排查,切实做好汛前调查,这是基础性工作,尤为重要。

三是山洪地质灾害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来得快、来得猛、来得迅速,它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说发生就发生。因此,防治工作要有很强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去年,岳西县提出的“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小雨有值守,大雨走亲友”防治工作经验非常值得宣传推广。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一做法,岳西县去年的山洪地灾防治工作是得力的、有效的。

四是山洪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无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均冲力凶猛,加之山区人员多居住在山沟、河谷或山洼、坡下,由于居住区的环境特点,加之搬迁避让不及时、不迅速,一旦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财产损失。如果不提前转移,到时候想撤退都无路可退,甚至造成公路、电力等设施被损毁。因此,加强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规范工程建设行为,强化工程建设地灾评估,是我们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是山洪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刚才梅站长在这方面也做了反复的强调和指导。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尤其是次生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在雨后阶段,而这个阶段往往是我们最麻痹大意、最容易忽视的时候。因此,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警钟长鸣,疏忽不得,马虎不得,懈怠不得,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戒心。

以上是我总结的“五性”:分散性、隐蔽性、突发性、危害性和滞后性。从这“五性”特点出发,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山洪地质灾害应该怎么防、怎么治。唯有如此,才能使防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加科学有效,更加从容自如。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出事就是大事,轻则财产损毁,重则人员伤亡。因此,我们一定要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充分履行好国土部门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工作职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级主要领导要拎在手中,放在心中,摆在正中,亲自抓、亲自问、亲自管,坐镇指挥、带班值守。分管领导和其他同志要深入一线督查指导。防汛期间,全系统党员干部要共同上阵、齐抓共管,做到不漏乡、不漏村、不漏组、不漏点、不漏户。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不光是分管的责任,也不完全是地环站、矿管科的责任。防灾是天大的事,人人有责,个个负责。因此,今天的会议要求各县局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甚至各个科室、各个股室、各个所都要参加,用意就是要传递山洪地灾防治是中心工作、是重要工作、是必须全员参加的工作。

每年进入4、5月份,我们就要进入防灾的工作状态。什么叫防灾状态?防灾状态就是雨情来了就是警钟,汛情来了就是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召之不来,来之不战,或者战不了,就要出大事。从今天的会议情况就可以看出,我们在这个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尽管会议临时做了调整,但市局也还是提前三个小时通知了调整事宜,但仍是这个局面,足见我们很多领导干部稀里糊涂,不讲纪律,不讲规矩,作风松弛。

这里面,我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防治理念。第一要“以人为本”抓防治,生命第一,避免人员伤亡是第一目标、最终目标。第二要“两宁两不”抓防治,“宁要骂声,不要哭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员安全。第三要“预防为主”抓防治,怎么预防,我这里编了十五句话:编方案、摸情况、广宣传、抓培训、强意识、定规章、明责任、多会商、及时报、建网络、常监测、搞演练、勤避让、治隐患、严督查。“编方案”,就是要编好今年的防治工作方案、意见、计划、安排等。我说过,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既是重要工作,也是常规工作,开年以后,或者年末时段,就要准备当年度或下年度的各项防灾工作,确保方案、计划等实施迅速、及时。“摸情况”,就是要搞好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汛期内要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广宣传”,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项措施,广泛开展宣传,扩大山洪地灾防灾避灾知识知晓面和工作影响力。“抓培训”,就是要强化基层山洪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尤其是要加强监测员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掌握防灾技术要领,增强防灾应急能力。“强意识”,就是要强化山洪地灾防治“无汛期、无特区”意识,强化“人是最大的政治”意识,山区防洪,地灾防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不能踩的“红线

”,是当前首要的任务、最大的政治,必须与所辖县(市、区)政府一道,共同守住“零亡人”这个底线。“定规章”,就是要修订落实汛期地灾值班制度、地灾速报日报和月报制度、地灾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地灾三查制度、地灾数据管理制度、地灾预警预报制度、突发地灾应急调查和处置制度。“明责任”,就是要清晰把握国土部门在全市山洪地质灾害工作中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责任,清晰把握各县局“一把手”、分管负责人、科(股)室负责人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管负责制和部门负责制责任,今年市局要出台问责办法,我们不希望有干部就此受到处理。“多会商”,就是要积极、主动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进行对接沟通,实行汛前“年度会商”、汛中“月度会商”、主汛期遇恶劣天气“紧急会商”、强降雨期间“电话每小时会商”“四商”制度。“及时报”,就是要保持信息通畅,及时上报防灾工作进展,对突发灾险情要快速上报,统一出口途径,恶劣天气时段要坚持开展“零报告”,有灾报灾情,无灾报平安。“建网络”,就是要确保每个隐患点有人监测,每个隐患户有人负责,每个隐患村有人包保,夯实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常监测”,就是基层所要组织监测员常态化开展监测巡查工作,降雨期间更要加大加密监测频次,确保及时发现险情,排除威胁。“搞演练”,就是要确保每年开展一次县级演练,演练工作要深入基层,既要检验防灾能力,也要借此扩大防灾社会影响力。“勤避让”,就是要坚持“两宁两不”,对凡有极端气象和成灾迹象的,坚决把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出来,不能犹豫,不能含糊,防不住、躲得掉。“治隐患”,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今年的隐患点治理任务,有条件的县应当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之上多治理一些,让更多群众摆脱头顶悬石的日子。“严督查”,就是推行督查工作与管理考核、技术指导同步进行,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市局领导班子联系县责任,进一步落实山区县专家指导到位,挑毛病,给指导,抓整改,保实效。第四要“绷紧神经”抓防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__年岳西发生的问题就印证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第五要严明纪律抓防治。今年要出台问责办法,对防治不力、责任不明、工作不到位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第六要强化督查抓防治。地环站、矿管科、储量科在汛期抓好常规性工作任务的同时,主要精力要放在山洪地灾防治上,切实加强对各个县防灾工作的督查和指导。

二是切实抓好重点环节。第一要坚持值班值守。从现在起,要落实24小时带班值班制度。降雨期间,要取消节假日,不过礼拜天,全力抓防汛。我们国土系统好多干部有不好的习惯,晚上基本上手机打不通,周末、节假日经常性关机,遇到紧急情况时,电话打不通,人找不到,无可奈何。作为党员干部,时时刻刻都应该接受组织的安排,尤其是紧急工作。我希望全系统每一个干部职工在汛期都要保持通讯畅通,各县局以及各国土所都要安排值班值守。第二要加强信息宣传。认真总结推广山洪地灾防治工作的好经验和做法,及时编印山洪地灾防治工作简报,报道挖掘有关工作动态以及防治工作中的好典型、好事例。第三要增强工作责任。就是在节假日期间和夜晚发生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要按规定主动正常上班、加班,形成常规性、自觉性的意识,大家都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第四要备用充足物资。要根据隐患点情况,有针对性备用防灾抢险物资,一旦发生灾情,能够迅速进行处置。第五要发挥专家作用。要抓紧组织专家队伍,成立专家组,实行专家包县指导制度,建立紧急情况专家现场调查处理组,努力实现科学指导、科学处置。重点县要安排好专家,一对一地进行联络。第六要用好反拨系统。充分发挥反拨系统的预警预报作用,扩大覆盖面,提高精准度,解决好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