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专业论文

地质专业论文

地质专业论文

地质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在最近五年中,一个词“校企合作”;被教育工作者们经常提及,那么我们是如何理解校企合作的,又是如何理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又应该指向何方呢?首先,我们看一下校企合作的含义:对于校企合作,一直没有权威的概念。它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变化发展而来的。其次,高职院校校开展企合作现实状况。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多方的努力,校企合作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重要办学理念之一,并且也做了各种有益尝试与开拓,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表面功夫,派学生进企业实习、聘请企业指导教师、请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它本来可以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赢,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华而不实。

2、校企合作没有规范,只要与企业沾点关联就是合作。学校运作校企合作,应该有一定的规范与标准,不能与企业二字沾边就算合作。如果稳扎稳打,在建议基础上改进提升也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人员一般很难理解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专业建设方案,而学校也很难接受或做到其建议,极易出现“两张皮”;,不了了之,很难促成实质性成果的转化。

3、出现学校利用学生赚取劳务费的情况。有些学校片面理解校企合作,将其看做利益创收的新途径。于是有了媒体上不断出现的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劳资纠纷,甚至有学校与工商税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学校安排学生进公司实习看似合情合理。问题在于,一是企业性质,能够大规模地招收实习毕业生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这些岗位对技能要求并不高,只要有点文化、手脚健全即可,不一定要高职学历才可。二是学校或明或暗地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这些费用绝大多数来自于学生的实习工资。如果它被用于学生实习管理与就业专项资金未必不可取;但若用作其它的途径,甚至于被学校当作创收的手段那就有些偏离轨道了

。4、难以保证企业的利益。很多企业在一开始还不能适应学校主动出击的低姿态,持怀疑态度。因学校机制与政府机制本质相同,仅要“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学校开始会许下美好承诺,但后期环节麻烦不断,对于纠纷,因学校地位的特殊性,难以与学校对质公堂。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持乐观态度,无合作意向。最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一阶段的出路。

地质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学位办加大了对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2015年抽检数量为2014年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培养单位的重视。根据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中被抽到的两本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一本论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一本的论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评审专家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阅读、论文的成果与创新性、研究手段与技能、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或计算能力及写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主要缺点体现在: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比较少;缺少对实验的针对性分析;缺乏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或实验室数据的对比等等。我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此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将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会上,指导教师们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们今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我们除了参加省学位办对硕士论文的抽检之外,还把我们的专业硕士论文送到一些兄弟院校进行同行评审,评审的结果也同时作为学校评价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和专业指导教师能力的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五、结论

地质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邱鸿江: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J].学术论坛,2006(6)下.

地质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1.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

1.1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定位  我校中药学专业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制药、质量检验等符合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如下工作:药店、医院、保健品店等的调剂、合理用药及养生保健等工作;中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监察、生产、研发、信息网络等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实验室技术工作。

1.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概况  根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本科人才,而非研究性相关人才。本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即:利用3学年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1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进行中药相关岗位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力求围绕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以实际岗位工作为核心,在毕业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

2.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及2013届,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及具体实习工作内容,以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地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形式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 选题阶段灵活,双指导教师选派,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校中药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不同实习单位或不同岗位,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与岗位相结合并考虑实用性,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实习具体内容及自我兴趣自拟选题选题务必紧扣培养目标,可利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且有可实施及可操作性首先在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一直在岗位实习,实习单位老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同时,学校会配备1名校内负责教师协助指导,跟校外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高质量地全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实习单位没有相关指导老师的,结合选题的同时,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基础上,选派校内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实行负责人制。

3.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

3.1 鼓励支持科研型毕业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单位是科研院所或医药公司的,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中药研发等项目,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相关,这与大多数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药物研发有深刻认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2 增加实验大报告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某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质检部门,在实习中主要接触质量检验工作,依据药典或相关规范操作,无需进行科研设计,不能完全等同科研项目,将该类型设定为“实验大报告”的实验型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实习工作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

3.3 增加调研型毕业论文的形式  调研型论文的增加基于以下几点:①众多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是实验型论文,这是沿用多年的医药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然而,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不能接触相关实验或科研项目。②我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遇到诸多问题,也都在进行改革。中山大学药学系学生做过调研型毕业论文,其他中药学专业做调研型论文的资料很有限。③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除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外,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论文倾向于社会调查深入剖析某专题的实质。且我校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调研型论文。

基于上述,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增加调研型论文,不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也符合就业现实情况。该调研型论文要求与中药学领域相关,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对毕业生开展后续工作及工作晋升都有现实意义。通过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全面考查,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综合训练,达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

3.4 增加处方分析类型的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是医药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可以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有些可参与医院开展的处方点评工作,将该类型设定为“处方分析型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也可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也为后续中药调剂工作做铺垫。

3.5 增加实习总结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车间,学生实习中参与药物生产过程;有的实习单位是药店,学生实习中进行药品销售、中药饮片调剂、中药煎药或库房管理等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总结类型”毕业论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操作中的每一环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4.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避免就业的冲突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平衡,有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找工作中,难以保证毕业论文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对此状况进行相关改革:调整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毕业论文时间已经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调整到大四的两个学期,实践证明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缓解此问题,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学生在8月中旬进入实习单位,基本在9月初左右确定选题,在实习的前半过程中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只进行论文的撰写及补充等工作。这样的时间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就业与毕业论文的矛盾。

5.毕业论文的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在论文工作开始前,开设相关课程或必要培训,使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在实习前进行毕业论文系统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及论文要求,并要求实习单位强化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进行课程设计和集体指导,开设系列论文选题指导和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辅导一些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改善毕业论文质量。广西中医学院应利用寒、暑假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相关的技能训练。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利用毕业论文开始前的“中药课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基础。课程中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讲座,并对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模拟;同时,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毕业论文开始前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正确态度的引导,通过适当培训、练习及模拟设计等措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能力,从而确保并促进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6.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需要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和指导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保障;需要规范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在论文管理过程中,需要找到较好的全程管理方法,PBL教育理念贯穿于选题、文献搜集、课题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各环节中,从而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制作《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给学生和论文指导老师,使指导老师和学生均能够明确论文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全程确保论文质量;及时了解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共性的困难问题,统一解决并予以明确;对于有些学生对论文的态度及做法错误,及时告知、纠正。在论文的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于质量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进行二次审查。同时要求学生在每2周向指导老师汇报进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与管理。

7.结语

地质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缺陷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1]但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使当今高素质人才依然相当匮乏,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严重不足。“高学历、低能力”成为了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要扭转人才培养的现状,就必须首先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症结之所在。

1.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应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也受到市场的调节,与市场对接。对于近年来处于恒温状态下的文史类专业,更要加强市场的针对性。然而现今许多地方教学型院校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单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牢固,但综合素质却比较差,往往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谋求较好的职业。比如哲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如果仅仅将人才的培养局限于专业的培养上,那么势必会造成这些的人才在狭窄的就业领域不断碰壁。

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是由于课本的知识往往被学生视为标准,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行输入,实际上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自身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不彻底,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并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如把学生平时的表现或在各种活动中的得奖情况纳入到综合测评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方面,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虽然传统的“讲――听――读――记――练――考”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但是教学模式的本质没有变化,仍然保持着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两个特点:第一,“传递――接受”。在课堂上,仍然是老师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理解并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整个教学的最高目标。第二,“理论――消化”。对于文史类专业,各大地方教学型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认为文史专业是靠理论支撑的,学好专业知识就是全部,因而不管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学都是从系统的理论知识出发,老师按章、节讲授知识,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去消化这些理论。这两大特点在现在的地方教学型院校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使教学模式的本质得不到改变,阻碍了具有自学、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片面,不利于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是构成教育的主体,位居教育的中心,它的变化直接影响这教育整体的变化。[2]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实践教育和素质实践教育课程等,开的课程类别比较丰富。但文史类专业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仍比较匮乏。第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作为主导性教学模式一直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占据核心的地位,[3]导致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缺乏。对于文史类专业,一方面专业理论比较强,与实践接轨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教师大多是一些从事学术性究的博士或硕士,对于学生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论方面剖析,所以使整个文史类专业教学向理论方面倾斜。第二,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选修课。必修课分为专业必修和通识教育必修,专业必修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而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是学生成才的基本,这两个必修课决定了学生能否拿到毕业证书,因而学生普遍从学历的角度考虑,重视必修课,而忽视那些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的有益于个性化培养的专业选修课及对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进行培训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从而使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批量化生产,人才普遍没有自己的专长。第三,重视抽象辩证的思维能力而忽视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文史类专业由于本身的特点,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多方面辩证的思考,导致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大纲内容不完善,不利于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是针对每门具体的学科进行的教学纲要,规定了整个教学的进度,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讲授的范围和深度。第一,没有树立好本学科目标,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因而学习目标比较盲目。第二,教学方法是由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构成,一方面,现在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学术型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强调学科本位,坚持学术取向,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自贬家门,[4]因而对学生的教授方法也是从学科的本位出发,对知识要求的严谨性束缚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只是按照老师所讲的思路把知识消化掉,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从而造成了学习方法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大纲规定过死,老师讲课的深度受学校教学大纲的限制,造成教学的机械化。现在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教学都是按照学校统一的规定的进度,按照篇、章、节的顺序讲授,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老师的发挥,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面面俱到却又都是浅尝辄止,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

对于文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来分析。从整体方面来看,要改变人才的培养单一现状,除了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创新就是要使学生跳出书本理论知识的局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死板的理论里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所谓应用就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基于理论知识而又高于理论知识。从局部来看,针对不同专业来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使目标多样化,但必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指导下来确定具体的目标。

2.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

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第一,把学生放在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则为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导。通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所在,再由老师进行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理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用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因此,必须改变文史类专业理论至上的观念――理论知识学好了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课程体系调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一定要向着学生切实需要的、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有实效性的方面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不仅仅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平台,更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把理论教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理论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改变人们对于文史类专业的根本看法,增加实践教育课程。第二,增加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第三,适当增加文史类专业中自然科学课程,让专业进行交叉,从而提高文史类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大纲的完善要有益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是具体的人才培养依据,[5]直接关系到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关系到人才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完善教学大纲,从课堂学习的各个细节出发,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把各学科的学习同学科应用相结合,明确学习的目标,对于任何知识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用于实践。其次,要培养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改革传统的教授方法,要更加注重领会、操作、体验、反思等学习方法的应用。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6]第三,改革机械的推移教学方式,不要过分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要根据学科的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和特点来决定,不要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跳出具体的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慧.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8(11).

[2]傅维利,刘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选择和重建[J].教育科学,2008(6).

[3]禹奇才,张俊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4]李冬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张凤华,倪正顺.以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包装学报,2010(1).